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1 08:38: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4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45篇)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习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上完《认识物体和图形》,细细回顾,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令人满意的是:

  一、准备充分,达到预期效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从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形。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实物各1个,还有各种形状的立体学具模型1袋。由于准备充分,这堂课学生很感兴趣,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活动,充分感知

  好的数学活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形成各种形状的比较,能够辩别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充分感知其特征。所以,我在设计活动时,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这些物体的形状,我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活动。

  1、看一看,摸一摸实物,并且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物体形状的'感受。

  2、闭眼想这四种物体的样子

  3、拿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后,闭眼摸出它的形状。

  4、闭眼摸实物后,说出其形状(2人游戏)。

  5、小老师说某形状的名称,学生摸出相应的实物(4人“摸鱼”的游戏)。

  有学生单独的活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还有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不足之处:

  首先,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其次,组织教学有待大大加强。这样的活动课,组织教学确实是比较难抓一点,尤其是物体不一样,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都比较自私,都想选自己喜欢的好的物体,那更应该多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互相谦让,是一种美德。另外,学具不是玩具,平时用学具时就要教育学生,要让学生养成轻拿轻放的习惯,这样老师就不用大声频繁地进行组织教学了,从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落到实处,不是走过场。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学生平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并且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习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习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会认会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上这趟课之前,虽然我是做了一些准备,但是上完后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上课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具体实物,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请学生上台来把这些物体分类,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个环节中,有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把一个长方体分到了圆柱体里,并且很多同学赞同他的分法。当时我就直接否定了,事后,我反思认为这个地方不应该直接否定,因为对分类来说,只要自己觉得整齐都是没有对错的,只有更好。所以这个地方我应该这样说“好,我们把分类结果先放在这里,等上完这节课,我们再分分看,还是不是这样分。”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前后呼应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与后面巩固练习的环节紧紧相扣,会使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巩固新知与小组合。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摸一摸,猜一猜”,请一个学生上台,然后蒙上眼睛,我给他一个形状让他摸,他说出名称。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参与度也非常高。每个同学都很想玩,然后我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玩这个游戏,每个小组都积极动手参与。这个环节让我意识到,不是学生不爱学习,而是我们老师没有让学生爱上学习,所以我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爱上学习。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都能正确辨认。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这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开心、轻松。

  教材上还安排了七巧板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让学生能用几块板子拼成三角形和长方形,空间观念强的孩子拼的特别快,例如刘明羲,以前上课很少举手发言,在这个单元他很活跃,我鼓励他说,长大了一定是个优秀的工程师。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大量的七巧板拼图,孩子们非常惊奇,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拼图的的兴趣。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兴趣十足的开始拼图,他们多数拼得很形象,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就照着图画拼,也玩得很开心。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有一点困惑:

  练习一安排了两道习题,一道是补墙问题,一道是想一想一个拆开的正方体,哪个面和哪个面相对。在历年的这个时候,这两道题都会难道相当一大批孩子,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内容,现在安排这些题目有必要吗?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7

  解决问题这节课设置在6、7的加减法后,主要给学生介绍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时对解决问题提供思想方法指导。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议论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及“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边的人物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边的物体数量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问题“求两边一共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接着,教学减法计算。出示青蛙跳水图,在前面教学解决加法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初步理解了大括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大括号下面的数量及部分数位置的问号上。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大括号,说一说大括号表示什么,让学生明确大括号一样是表示两边物体的数量,大括号下面有数字,就是表示已经知道总的有多少个,再让学生观察分析画面中和上一题加法不同的地方,知道加法中原来两边都已经知道数量是多少,现在其中的一部分有问号,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物体不知道数量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明确已经知道总数及其中的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总数扣掉已经知道的那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计算。

  最后,在练习的时候,我出示企鹅图,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观察比较两幅画面,找到大括号和问号,想一想它们分别和哪一道题的形式一样,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在哪里,要问的问题又是什么,应该怎么样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8

  图形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总体把握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涉及内容点多,覆盖知识面广,而“图形的认识”的复习一共需要3个课时,本节课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图形之间的关系”即书中1、2两个问题。教师要思考复习课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复习课要对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而又不应该是简单的回忆知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交给学生方法。

  教学时课前活动让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所有图形的特点,上课后先让学生罗列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用具有“包含关系”的集合图来表示。然后让学生自己给四边形分类,再次体会用集合图表示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完成对所有平面图形知识的整理。

  接下来通过学案和课件引导学生通过“面在体上”“面动成体”“立体图形展开图”“截面”等不同的角度研究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就这一节课而言,学生的整体表现刚开始不是很好,可能是换了教学环境不太适应,也可能是课前没有让学生先复习图形的特点,学生对图形的知识不太熟悉,刚开始气氛也不是很好。后面部分学生能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数学学习的每一项数学活动,且最后突破难点方面表现优秀,很好地完成了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基本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口语表达欠严密,欠斟酌;内容欠条理,欠系统。

  反思自己整个教学过程,感觉孩子们对重难点把握还是很不错,在高段孩子中启用“你问我答”的'形式对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很有效果,但是应该课前让孩子们先复习图形的特点,这样孩子们才能对图形的特点“即问即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为提升课更合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显现素质。我觉得自己对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把握和处理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另外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亲和,要给孩子们留够思考问题的时间,孩子的作品让孩子自己解释给大家更好,这样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为前面展示汇报浪费了时间,所以本节课原定教学设计没有完成,留下了遗憾。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9

  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两只小兔到外地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营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交融的教学效果。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课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突破了难点。这样的设计提供了让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明确对称轴条数的不同。首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最后通过不同梯度的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对称轴,要找准画好对称轴,必须明确什么是对称轴,但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从折一折的活动中去发现、理解,有了动手操作的经验,再让学生探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准确理解和掌握对称轴的含义及画法,最后配上动态的课件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但课后我觉得课堂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原因是不敢放手,总怕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理解不透彻影响新知的接受,因此,前面复习时间较长,因而显得前松后紧,几个重要的练习没有保质保量完成。经过老师们认真细致的评课及自己的反思,总结为以下几点:

  ⒈把科学与数学融为一体,体现了各学科间的整合;

  ⒉课件设计合理,运用得当;

  ⒊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体现了练习的多样性;

  ⒋挖掘教材较深,课堂调控地较好;

  ⒌引导学生从折出对称轴到画对称轴过渡自然;

  ⒍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及细节问题的指导;

  ⒎前面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时间应适当压缩,后面折、画的时间应充分;

  ⒏正方形对称轴画法在课件里的总结语存在不准确的地方;

  ⒐板书的内容应接近本课重点难点内容,并具体些更好。

  ⒑学生自己能总结出来的知识,老师不要去代替,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一、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性很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比如:药盒,魔方等等。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主要有动手摸一摸立体图形并分类的活动,还有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来记忆立体图形的特征。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是新授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的是:①动手摸一摸物体的样子②动手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③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④教师归纳整理,教学物体的名称及特点⑤观看主题图找一找四种立体图形⑥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部分中,在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衔接,以及第三步到第四步的过渡有点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1、首先,学生手里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比较新奇,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感觉整堂课散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在主要的学习任务上。

  2、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只是简单的用直观观察使学生了解,以及它们分别的`特点,长方体是长长的,平平的,正方体是正正方方一个样。并没有给学生立体图形边和面的概念,在这里我是有困惑的,不知是否该给学生这些概念,如果不给怎么可以让它们记住并能区分呢。

  3、一个看似像正方体的长方体图形在课堂上没有讲给学生,也没有准备这样的立体图形和生活的实际物体。

  四、改进措施:

  1、课堂中的细节要在备课时考虑周全,要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提前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并增加对这样的反应的应对措施。

  2、课需要提前准备,提前准备所用的教具,做到不遗漏。

  在备课时遇到问题,一要看书,看教参,二要及时请教其他教师学习经验!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3、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展开,没有引导好学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资讯加以搜索并给以发挥,如果展开得好的话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能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但是有些遗憾的是,三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而一班只有两个孩子准备了,兴好我也准备了许多教具。一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三班的孩子相比较弱,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时我必须要求到位。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4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一年级在认识平面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动手操作等方法了解平面图形,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简单图案,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与拼组”目的是主要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到学生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中,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忆在一年级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动手画、有的写当一个个图形在他们的手中诞生时,他们兴奋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平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体验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学生的兴趣的带动下,我又出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又一次的兴致勃勃的合作起来。

  但是在课堂教学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不足之处:在设计这些课时,我是以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活动,心想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时,少数同学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大部分学生会动手但回报时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干脆不说,汇报结果时学生完全没了刚才动手操作时的劲头,而且课堂中没有了生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反思了良久……细想一下,我认为主要是我引导的不到位,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掌握。此外,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之间的合作方面训练太少。学生没有通过探究平面图形活动获得知识的体验,只觉得好玩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二年级学生自控表达能力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口头表达的习惯。所以,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课堂的表达能力能力,使学生完整的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表达出来,体会到数学课不只是会算,还得把口语带到其中。总之这节课有喜有忧,喜的是学生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忧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太差,回答问题的连贯性不强。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多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汇报能力。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5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将知识点蕴含在四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活动一:通过创设图形城堡情境,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再通过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一找、摸一摸“平平的面”引入对新知的学习。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也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活动三: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平面图形。活动四: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平面图形。

  本节课虽然充分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时,只让个别学生摸长方体“平平的面”和圆柱“弯曲的面”,没有让全班学生体验;二是学生上台汇报从立体图形上“请”的面是什么图形时,没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四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激励评价语言有待加强。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6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人是轴对称图形,知道其基本特征,绘画其对称轴。本节课非常生动有趣,是以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排的,是一节动手、想象能力强的课。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符合儿童特点,动手较多,使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孩子们在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就相对较难,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优化规则图形的对称轴,找不到合适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找图形的.中心,从而能从图形中自如的画出对称轴,而且画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只是新知识的渗透,想要真正理会知识的应用仅仅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练习才是根本。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7

  本节课是一种图形认识与测量的复习课,因此将重点放在了将各部分知识有机的联合起来,形成扎实的知识网络上。

  1、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尝试自主整理这部分知识。要求越细越好,最好是能举例说明,并根据整理的结果进行评议加星。从学生整理的情况来看,还是不错的。当然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生表面的整理,还应帮助学生内化形成知识网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的小知识点,我都采用了先画图形,再说特点,然后比较的教学思路。先画图使学生将图形的特点与空间图形结合起来。避免了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图形特点的弊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注意了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图形的联系与区别,结合清晰简单的板书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3、图形的计算重点复习了各种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也是学生自主整理复习最薄弱的'环节。为此理清各类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转化思想。

  4、无论是图形的认识还是计算都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8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习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

  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

  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9

  本单元在学生上学期的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为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目标是使学生直观认识几种常见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能够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一课时我我先带了一些礼品盒,让大家说一说什么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应道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再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左面,文具盒的面,书面有什么感觉,体会面的手感。接着出示本课立体图,问他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学生操作实物,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画的面,并标注上各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通过分一分,认识各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进行小组进行分类活动,并说明分类理由。小组内利用尺子、绳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着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汇报相同点:三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不同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相等;正方形四边都相等。

  这节课整体上的非常有条理,就是活动太多,时间没有控制好,最后的巩固练习都没时间来做了。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0

  在“认识圆柱”时,我首先安排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新朋友,提出问题“这个物体有什么特点?”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引出“圆柱由两个平平的圆面,和一个弯弯的曲面”,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至此,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第一节课上课时,我是这样发问:“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柱形物体,你们能说说它的优点吗?”结果,没人举手,一个个双眼茫然,迫于无奈,直接叫起一个同学,他只说出了“它们都是圆形”的特点。我立刻反思自己,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何却没人能答呢?问题是不是在我?是不是我的发问语言有问题?大概我的发问让学生摸不住方向。因此,第二节课,上课时,我改变了我发问的问题:“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它们都是圆柱形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此一来,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说的起劲,有的说它美观,有的说它实用、方便,有的说它可以滚动等等。一节课下来,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主动。

  通过这两节课,我的最大感受是:发问时必须注重问题有效性的设计,如果设计好了,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徒劳无功,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发问应该是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发问,有效的发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只有有效发问才能让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1

  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个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再巡视,了解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两种图形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加上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不会说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是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论,尽管有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可比起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具体认识平面图形,老师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拿一种图形,把他们四人所画的图形分成四种,然后让小组中的同学互相看看都拿对了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加深了对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2

  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支蝴蝶,却只画出它的一半,说“这只蝴蝶和我们玩捉迷藏呢,谁能帮我们把它找出来?”让学生上来将它画完整。这部分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既让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观察挂图上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找他们共同的特点,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轴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一起评出最美的作品。并且让孩子总结你是怎么制作的?怎样制作才能保证你的作品是轴对称图形呢?进一步深化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这部分环节的设置,使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经过“操作一观察一概括一认识”的学习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最后读一读“你知道吗?”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等)课前布置他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一起共享,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的价值。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3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积木"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玩积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4

  “认识图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六边形平面图形 , 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 , 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想吃,还要爱吃,更要吃好。我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玩中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于是我一开始设计了一个充满童趣面有新奇的“图形王图”这一场景。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学生在这基础上找出“王国”中的各种四边形,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在这活动中对四边形有了再认识。这是一种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也为学习五边形、六边形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是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特点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通过摸、数活动来发现其图形的特征。通过剪、搭、折突出图形的变换。使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空间观念。我让学生通过想一想回忆一下你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今天认识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所有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活力,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这一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较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5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习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平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 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6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上好这节课对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课时中,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那么就需要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各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外观特点。所以我在教学设计1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让几个学生一起边玩边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非常浓厚了。同时,像这种在多种感官一起体会到的图形的特点感受也不容易忘记,便于记忆和回顾。

  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而从形象到表象的.建立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形象这一步让学生感受得彻底和深刻了,那么形成表象和进行抽象就会容易很多了。再者,我把从形象到表象的过程用课件展示出来,也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再联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立体图形,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立体图形有更亲切的感受。

  值得思考反思的问题:

  1、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所以要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与实物的操作过程中,但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一拿到物体后,就不停地在摆弄,有部分学生就根本不会正确地按要求进行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有时难以控制。

  2、学生参与操作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比较总结需要时间,但时间不够,还有课堂纪律等问题出现,所以只能在一些教学环节中草草了事,如何安排学生有效地灵活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7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前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现在调到了下册。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以前,对几个立体图形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增加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效果,看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很到位,学生也学得开心、轻松。

  这次上课,有一点让我非常感动,我们配套的学具袋里没有这节课要用的立体图形,学生多数都是带来积木,形状很齐全。有的学生没有合适的积木,家长就动手用纸板或木块给孩子做,做得非常规范,孩子们课上学习时用的非常开心,直观地认识了这几种平面图形。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我们老师的教学这么关心,孩子们又都这么喜欢学数学,他们的.数学能学不好吗?

  这节课唯一的一点不足就是让孩子们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时,很多孩子对平行四边形比较陌生,的确,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不太多见,但是一班的赵昱航却说出吃过平行四边形的海带,这个孩子真是太细心了,因此,我嘱咐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要多留意,期待每个学生都能做个有心人。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8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高复习总复习总复习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9

  本课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第(1)环节:你认识以下图形吗?我主要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特别是边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好:设计了动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奋点,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对边相等。不足:在处理对边重合时,由于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时间过长,效果不好。(用手势,仍不明确。备课时是有准备一种情况,对折后对边重叠,但不相等的情况。)在探索正方形四边相等时,老师的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应该提示说为了证明四边相等,就设法让四边重合,怎么让四边重合,该怎么折呢,这样的可能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有目的性。

  第(2)(3)个环节,“摆一摆”这一部分,我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共用”才能节省小棒,并感知如何用“最少”的小棒拼摆),“拼一拼”这一部分我则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学生操作了,但在后半部分,由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展示的不够,过得较匆忙。

  第(4)环节及最后喜羊羊的礼物一部分,主要介绍风车的制作方法,欣赏相同三角形的拼组,及课后思考题,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不足:虽然让学生操作,自主探究,但老师还是说得过多,怕学生答不上来折不过来,有些包办了。另外,目标中设定的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也觉得没落实到位。最后还有几个小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1、“重合”这个词是否要求学生理解,还是只要学生明白把边对折相等就行,对一年级的学生是否有拔高。第二,在完成作业时,发现问题较多,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应用起来。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0

  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基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是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习巩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平平的`。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画的好,同时也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这不公平,你用了工具了。”“那好,这回公平得再比一次,这次你们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谁能画得比老师好。”非常顺利的,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的一个面来画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体上的一个面。

  在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图形的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或同桌合作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从长方体上创造出其他图形。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学生创造出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面并不相同,用长方体的面来画图形可以画出几张不同的图形。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从圆柱上创造出圆,已经不在是难事。最后,我让学生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和今天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只是某个平面画出的形状。学生能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再次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1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2

  在生活中,学生已有关于角的感性经验,但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 创设了“根据平面图形上的部分,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图形”,学生的兴趣被游戏激发起来,特别是猜圆形时,学生感悟到圆上没有角,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才有角,初步感受了角的表象。再让学生摸平面图上角的形成,紧接着把角描出,移走平面图形,只剩下角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这样学生就会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记得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部分内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安排了用小棒搭角,并要求搭得大点小点如何操作,学生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有关。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安排了三次玩活动角的环节,在玩中学,在体验中理解。还安排了折角,剪角的环节,让学生在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验证、自主提炼、自主实践的过程。当然在“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折角时,学生折的角形状大小,与角的大小概念有错误理解,没能处理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从学生从课堂可能地生成出发,备好课,上好课,处理好细节。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3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的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把相关的知识分组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楚的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常意义上的图形与几何的复习都会以单元复习或者六年级总复习为主。除了圆之外,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绝大部分的基本平面图形,并且这些图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阶段性的复习非常有必要。也为之后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几何初步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学了四年,时间长,但知识没有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对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可以说,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把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集中整理复习。先复习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再复习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自我感觉有以下优点:

  整理复习课相对来说比较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言语中的小陷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其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由点到线,让学生知道很多点可以形成线,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然过渡,帮助学生清楚地回忆梳理平行与垂直相关知识点,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角的特征、名称、分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回忆,提取知识储备。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4

  本节课“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一节大感受课,是生本教学数学课的一种课型,主要是对每一单元整体的一个初步感受,感受部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体现。在感受部分我们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意思就是说学生能感受多少就感受多少,可能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深,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浅,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接着我们还有认识课,熟悉课,在认识课中对于学生没有感受到的地方还会加以补充,加深它们的印象。就本节课来看,它是一节大感受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平面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拓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由从立体图形引出平面图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面。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接着进行了小组交流,主要交流前置性作业中6个图形的名称。我的例子,以及我的发现。名称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来,我的'例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的发现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己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小组交流,上台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对6个图形已初步认识。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基本特点,最后拼一拼就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

  这节课时图形认识的第一课,这节课中我看到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很活跃,发现了好多图形的特点。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就“面从何而来”这一点,只是给学生感受了一下。还有就是由于学生思维活跃,带来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不一样的答案,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展示自己,以至于时间有点紧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一画,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平面图形的特点。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5

  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认识物体》中的模型导入,并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形状,从而引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兴趣。

  实际上,一年级的孩子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感知并逐步形成表象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认一认、找一找、围一围、拼一拼等环节。

  说一说一些物体的形状,是为了唤起已有的认知经验,又为了学生感受“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提供素材,通过摸一摸、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平面图形的特点,清晰的体会“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在摸一摸中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上转移到面上,在描一描中让学生经历“面”从“体”上剥离的过程,而找一找更是丰富学生的图形特征的表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围一围、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孩子更是体会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区别。进一步丰富图形表象。在最后的拼一拼中,孩子再次感知数学的美,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暴露了自己的一些欠缺。

  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今后要多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二、要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认识长方形这一部分时,当学生利用长方体积木画出长方形后,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图形,并贴在了黑板上,从而教学长方形。当时没在意,过后想想,没能使孩子的操作发挥起作用,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我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看来,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 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

  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不失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画稿方法。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6

  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俗话说:“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好课多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教育事业长路漫漫,但心系学生、心怀梦想,就无畏无惧。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识时,直观、巧妙、激趣、贴近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例如,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个侧面,任意画上你喜欢的圆,用剪刀剪下来,在结合教科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突破本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8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9

  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已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粉笔盒、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 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分辨出各个图形,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图形不是正面摆放而判断错误,比如会把倾斜的长方形看成平行四边形,而把四边长短较接近的平行四边形看成其他图形等,还有些会认为球体可以印画出圆形等,总之,在认识图形上,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图形,并通过摸一摸、印印、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0

  在家网上教学已经3周了,上一周我们班学习了本册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其中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是这样做的:

  1、直播同步观看《同桌100》课例视频。

  在保证所有同学都在线的情况下,采用了集体观看课例视频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授课。探究轴对称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蜻蜓、树叶、天安门照片,实物图片引入,初步发现“对称”的特点。接着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对折,画线,沿线剪一剪,制作并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授课,到这里时,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学生还是停留在对称的`含义上,能感知出它是对称的。

  接着我暂停了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对称现象。并且将学生找到的身边的对称现象的轮廓利用媒体展示出来,自然而然地把对称现象中的立体图形引向平面图形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折”到“完全重合”不同认知层面来验证图形是否对称,从自发的、粗浅的“对折”,到更加严谨的“完全重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发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业布置

  利用钉钉家校本和《同步课堂》开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三个活动作业。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课堂》布置同步练习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整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通过“画一画”活动,从“实物图形剪纸”到”画轴对称平面图形”。

  对线上教学的反思:听课学习是采用钉钉直播和观看《同桌100》,作业布置采用《同步课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传作业图片的形式。网课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进取心不强。书写时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改,作业很难做到书写工整。部分家长没有掌握网上学习的技巧,没有按时进入直播间听课。作业提交也不及时,不完整。直播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有限,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况。

  诸多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沟通就改正。在接下来的这两周里,通过家长会的沟通,微信沟通,电话交流,微信群内的表扬,情况有很大改善。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能做的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脚踏实地。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1

  1、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做风车的手工活动中,先让学生思考:风车应该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纸的形状每一步都会发生什么变化?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带着大家一起研究书中风车的制作步骤,并按要求动手折一折,有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作,当风车一个个在他们的手中诞生时,他们兴奋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平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体验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通过学生自由拼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各种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出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学生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2个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2个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又出示4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拼组。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的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如: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角与角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面对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但是在课堂教学教学中也存在这这样的不足之处:在设计这些课时,我是以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活动,心想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时,少数同学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大部分学生不会动手,有的学生干脆在折叠其他的东西,学生完全没有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课堂纪律混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反思了良久……细想一下,我认为主要是新课程标准教材这部分内容及课后习题,对本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太难,一下子难以理解掌握。此外,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动手操作方面训练太少。学生没有通过叠纸活动获得知识的体验,只觉得好玩体会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习惯。所以,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吸引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处理课堂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体会到学习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事。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2

  执教复习课《空间与图形》第一课时《图形的认识》后,我感受颇深,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空间与图形》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第二版块的内容,《图形的认识》是第二版块的第一个课时,主要是总体把握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涉及内容点多,覆盖知识面广,在设计导学案时,我一直担心学生的展示难以把握一个“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担忧,所以课堂上我一直没有作解释,没敢就学生的展示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敢就学生的展示补充必要的内容,甚至连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笔带过,……所有的这一切,只是为了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否则时间肯定不够用,必然造成拖堂,完不成学习目标等不良后果,殊不知,这样的做法让数学课没有深度,没有广度,没有远度,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根本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我在想,我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课改势在必行,我们要与课改一同成长。平时的课堂除了借鉴别人成功的课改经验外,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学生实际,一定要有自己创新的做法和独到的见解。

  就这一节课而言,学生的整体表现挺好,自始至终能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数学学习的每一项数学活动,但学生的基本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口语表达欠严密,欠斟酌;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板书写欠工整,欠认真;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示内容欠条理,欠系统,不用说,学生的口语功,学生的书写功,学生的计算功亟待提高。

  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的`基本功也需要再修炼,再上一个新台阶,才能适应新模式下的课改需求,如: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编写学案的能力、应对突发的能力等,凡此种种,给现阶段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需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才能致力于教育的深入课改。在这节数学课上,一学生在展板上展示的“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显然是一个错误,我只是在这句话的关键处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希望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更希望马上有孩子站起来说:“我纠错,……”但所有的孩子一时无语,于是,我把这个简单的问题,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儿,留给学生课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在想来,也许这样处理并不恰当,抓住难得的契机,当即纠正,可能会更好。庆幸的是,结束新课的时候,我的一句话“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老师头脑中挥之不去。”那个孩子当即站起来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继续:“问题解决了,但探究的脚步不能停息……”

  总之,这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达标测试完成情况良好,学生进步了,学生在课改中长大了,我们老师更要挑起课改的担子,乘胜追击,勇往直前!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3

  1、 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2、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平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平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习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4

  认识图形这节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类、初步感知、小组合作、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课的`导入时,运用演示创设情趣,引领学生帮助喜羊羊解救他的小伙伴,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系统化。在新授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课堂中通过不同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操作、探索、合作、交流、展示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获得情感经验,同时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在思考、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创造。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1、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新授部分,我通过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于生活”。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数一数带领学生认识每种图形的特点,由扶到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3)生生间的交流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充分描述四种物体的形状特征。没有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四种物体。

  (4)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始终那么高涨,在游戏中消化所学。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5

  1、《认识图形》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习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2、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但是本节课在想想做做第2题和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上不够恰当,浪费不少时间,练习最后一题没有来得及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别摆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由于教师对首尾相连的概念渗透不到位,因此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主要表现为这样两方面:第一,相邻的两根小棒之间没有靠紧,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有学生在四边形的里面摆一根小棒,认为是五边形。思考今后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第一,充分利用学生犯的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图形上进行修正,从而强调首尾相连,让学生对首尾相连这一概念有一个主观的认识;第二,可以在练习之前教师先示范、强调,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习。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个人认为第一中处理方法可能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应不断提示引导。

  4、想想做做第5题在这一节课应属于一个难点,从学生完成状况来看也不是很好。这一题要求学生分别把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并要是最少的三角形个数,这一题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都是和最少,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学生错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的教授给学生分的方法。这一题的安排由浅入深,先让学生分四边形,再分五边形,最后分六边形,图形的边数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今后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这一练习: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发现最少的三角形各数是三个,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分五边形,分五边形就可以有一点难度,教师可以先交给学生分的方法,及从一点向另外不相连的几个点连线,等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再单独分六边形。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4-10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01-03

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1-29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范文03-29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02-17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03-18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4-17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4-11

《认识物体和图形》数学教学反思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