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2-06-22 14:43: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通用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通用15篇)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

  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在俄罗斯上世纪初,个人命运因为多次的革命而发生巨变,而个人在巨变之中也遭遇了无数痛苦和苦难。这些苦难无疑都是深重,压抑,悲惨,忧伤的。无疑又是一部悲剧色彩的小说。

  说到小说中的吧日瓦戈,他虽然博学勤奋,坚持自由思想,但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抛妻舍子,有过三次家庭,但都不能让对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性格方面,日瓦戈内向、敏感、多情而善良,活脱脱就是一个失败者。而我看到了他最失败的莫过于他的爱情之路。日瓦戈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三个女人,但实质上他只给予了两份爱情,对冬妮娅是亲情之爱,对拉拉是充满缘分的知音慰藉之爱,对玛丽娅是无奈的非爱。爱情与日瓦戈的精神世界相联结,爱情融入在日瓦戈的生命里,当生命旺盛,爱情也旺盛,当生命磨难,爱情也磨难,当生命衰竭,爱情也衰竭。最后,日瓦戈不爱玛丽娜却与她在一起,不仅是因为他内心不能再产生爱情了,也许还因为他的内心中还有对以前爱情的回忆,他想念冬妮娅,也想念拉拉。如果说是谁残害了他的爱情,那就是这个充满战争与疯狂的社会,这个压制人个性追求与个性自由的社会。确实,当我们把眼光放大,我们看重的不是日瓦戈人性上的.弱点,而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疯狂世界已经失去了它本该有的秩序。在这样的杂乱中谁能追求得到幸福?

  不过回过头来,小说似乎并不只是讲诉民族或个人的命运之悲惨,之伤痛。更重要的是,日瓦戈医生,终其一生,对自由的思想和坚持,坦诚,讲真话,那种“自由坦荡的精神”。日瓦戈是一个失败者,失败的爱情,失败的生活,失败的命运。但我不能忽视他身上散发的对自由的执着气息。正是失败的日瓦戈让人看到了这个悲惨世界的出路。这出路不在此世,不在物质世界,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的内心的自由。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2

  人得骨子里总有一种向往未来的精神,即使在狂热的年代,在颠簸的岁月里,它依然花满枝桠,尽管不在春天。我想,它应该叫“日瓦戈精神”,因为它所具有的坚强,执着正是日瓦戈———这位苏联医生最好的诠释。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俄国被推翻,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流亡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动乱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3

  在这一厚沓到处洋溢着“直率、高贵和深刻”的自我宣言面前,哪怕输入一个逗号也是战战兢兢。

  刚读完,热炒。只是读感,不是妄评。

  这是部关于苦难的史诗,苦行和抒情同在;也是首关于不屈的牧歌,明亮与阴影暧昧;在炮火的号声与缠绵的笛音里,洗礼初心、吞落寒冰、吐出檄文,字字如泣、如刀,如俄罗斯平原的凛冽与浩瀚,从青年到中年、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别人眼中的灵魂到爱人远离的那一程,就像电影里的那段定格:风吹进来,撩起了窗纱,孤屋独人,医生在沉默地流泪、回忆、抗争。

  时光似轮,碾过看得到、走得进的这片浩瀚空间,也碾破驱使着头颅高昂的那块浩瀚心间。凛冽吹来,一身凛然,一路前行,却体无完肤。没有死亡,因为过去的已过去,死亡是种过去。

  除了日瓦戈跟各色人物的.交集而展开的互动外,书中还有不少哲学思辨和景物描写,嘴上形而上、脚下接地气。半多世纪前的名字、风情消亡殆尽,然而,思想的火花还在跳跃、蔓延、直至今时,如鸡精般泼洒在时下的一盆盆汤里,但不是用散养鸡熬的,不自由的鸡汤归结到底是种“贱汤”。跑题了。跑火车了。

  有个名人有句原话忘了,大意是陶渊明式的:“年少时不愿做人家杆梢头嗡嗡作响盘旋的蜻蜓,多年过去,愿意低头伏腰捡那几颗米粒”;有个画面一直有些印象,大概是唐吉可德式的:荒芜破败的枯竭岸边,一棵曾经依依河畔的老残柳把残存的枝桠伸进空中。不屈势必血流成河,驯良方得热吻缠绵,《日瓦戈医生》都兼顾到了——美人留香、作品留世,它不是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神剧,也不是悲伤逆流成河的小时代(实在想不出拿什么来比较,只好用这两个品种来拉低这部著作的档次)。

  想高大上的千万别读这书,因为会越读越卑微。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4

  《日瓦戈医生》崭新的封皮上写着这样醒目的一行字:20世纪苏俄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同时,它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感受。

  我发现读一本书之前先看作品梗概、简介或者是评论性的文章会对阅读过程有不良影响。有时候光看简介,你会觉得作品应该符合自己的胃口,结果一读,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有时候一看梗概,就判定作品不适合自己,很可能会错失佳作。还有时候,你通过导读了解了大致情节,就等着阅读过程中看看那个人物的命运是怎么变化的,结果,作品中根本没有具体写。就像《日瓦戈医生》,我在导读中读到作品中的两个次要人物一个选择拥护革命,一个投靠了旧政权,结果两个人最后都是被肃清的命运。我就想读读其中的原委,结果书都读了百分之八十了,这两个人物才出现了两三回,其中还包括侧面描写。和我预期的饱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和深刻的人物命运描写大相径庭。

  堂堂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竟然名不副实?不是的。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感受。《日瓦戈医生》最大的亮点在语言。其一,作者帕斯捷尔纳克有音乐和绘画等方面的艺术修养,因此其语言充满音乐性和色彩感。比如,“剧痛以银铃般的阵阵笑声显示出来”这句话中读来动听如音乐的词汇“银铃般的阵阵笑声”,同时,作者没有用“铃声”或“铃铛”,而是“银铃”这样富有色彩美感的词汇,使短短的一句话让人叹服。其二,作者用这样美的语言描写了大量的满目疮痍的战场、流离失所的难民和颓败荒芜的村庄,优美的语言和所描写的内容形成巨大的反差,但是读来并不觉得不妥,这样的反差,给作品增添了一种哀伤的.颓废的美,你反而能从中感受到作者那种炽烈的爱国之情。比如,在作品中出现频率颇高的对“老鼠”的描写,“老鼠”的可憎,并没有影响到作者语言的美感和作品的诗意。其中的滋味,只有你自己阅读时才能体会得到。

  第三方面的感受就是有关故事的情节了。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开始也为革命的欣欣向荣而欣喜,可是亲历革命带来的离难、杀戮之后,他保留了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反思了在巨变的时代之下,个人最需要的是安稳的工作、家庭的秩序和对生活的基本的热爱。这种人物的设定和当时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大相径庭,因此本书只能以意大利文在欧洲出版。

  读完一本书,就要及时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记录下来,用文字记录这些头绪纷繁的感悟其实就是一次梳理,也是一次思维的提升。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5

  拖了好久终于把《日瓦戈医生》看完了。俄罗斯人名巨难记,这点对于我来说给我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总体来说,《日瓦戈医生》一书描写的处于变革中的俄罗斯,新旧冲突剧烈,日瓦戈携家带口逃避政治旋涡中心莫斯科前往娘家的途中,流血战斗一直没有停息。显然日瓦戈对新政权的理念并不认同,但迫于生活家人等压力,他不得不迎合当权者。书中俄罗斯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让人兴趣盎然。日瓦戈与拉莉萨的婚外情似乎不单单是背叛,日瓦戈心中总想着自己的原配和孩子,又忍不住贪恋这段婚外情的甜蜜。渣男这块不多提。意识形态部分,从“林中兄弟”等等人物口中娓娓道来,红军与白军的'殊死搏斗,政权对一些人的排除异己之举。日瓦戈像是夹缝中挣扎的小鱼,如果不是医生的身份,早就死了。

  炽热的理想主义,激进而疯狂,日瓦戈疲于应付,最后郁郁寡欢,茫然无措而死。对研究俄国历史文学大有裨益。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6

  本书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日瓦戈医生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遭遇。与其他战争年代的书籍不同的是,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并不一个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革命袭来时他正值热血年华,但他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个组织或党派,他并没有成天在街头巷口宣扬革命理论,也不像其他革命小说的主人公那样勇战沙场。日瓦戈是一名仁爱的医生,将救死扶伤的精神发挥得淋漓精致,同时他体恤弱势群体,真切地关心他们,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人。作者将日瓦戈医生刻画得十分真实让人感动,这在于作者表现出了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身处革命时期的人,他曾有过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他知道革命胜利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时,曾经兴奋地欢呼;他曾经似乎理解革命的意义,牺牲的意义,而当他发现战争之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并没有多少改善时,他便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战争、杀戮的罪恶。于是他会萌生带着妻小逃离城市,过隐居生活的念头。这并不是说他不关心祖国的命运,而是当一个人能力有限的时候,他应该像日瓦戈医生一样尽全力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到职责。对他来说,此时是做一个丈夫的责任,和一个父亲的责任。

  书中还有两位女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的'青梅竹马,也是他的妻子冬妮娅,以及与他有着一段炙热但必须克制的感情的拉拉。这两位女性的形象都是美好的。冬妮娅作为日瓦戈医生的妻子,在他担任军医在前线的时候在家全力操持家务,一心一意等待着日瓦戈医生回来。当她知道丈夫与拉拉之间的情愫,虽然心有苦楚之情,但至始至终没有刁难与两人。她是一位聪颖慧智的女人,有一颗善良的,又能够明辨是非的心。

  另一位女主人公拉拉则与冬妮娅有所不同。还年少时拉拉就敢爱敢恨,她爱上了自己父亲的朋友,虽然这段感情把她折磨得够呛。但一开始我以为拉拉真的是一个不太计较舆论,随性狂野的女孩,对她的好感不及对冬妮娅的。没想到故事发展到后来,她与日瓦戈医生产生了炽烈的爱情,两人却都谨慎地在表面上克制着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拉拉其实有她的原则。她也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女人,而少女时期的那段感情经历,其实是被人狡猾地诱惑罢了。她与冬妮娅一样也是坚韧的女性,独自抚养大一个女儿,将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她与日瓦戈医生在一起的时候心里也有着对对方家庭的愧疚。而说到作者对日瓦戈医生在这两位女性,在这两段感情之间的抉择的安排,就比较具有文学的巧合性了,我认为作者多多少少理想化了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别让日瓦戈医生和拉拉,以及冬妮娅,都能够有一段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

  这是一篇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到最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系列的历史变化中积极生活着,为自己的幸福挣扎着,他们都各自在尽着自己应尽的责任。生活是残酷的,但是他们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他们怀着爱,去面对考验,怀着希望,在不断地变革中继续自己的生活。虽然日瓦戈医生最后倒在了列车轨道边,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在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兢兢业业,为病人奉献,他还为世人留下了他喜爱的诗歌文学,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世人忘记的。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7

  本书《日瓦戈医生》讲述了在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主人公尤里-日瓦戈和他身边的亲朋好友如何经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故事。

  该作描述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娅以及美丽的护士拉拉之间的爱情三角故事,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所遭遇的种种经历,来表现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

  书中前期有两条主要的故事线。

  一条是尤里-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娅的童年青年故事,他俩是青梅竹马,大学毕业后就结婚了,有一个儿子,但是后来日瓦戈应征去参军,成为一名战地医生,从此两人关系慢慢发生变化。

  另外一条是拉拉和她丈夫帕沙的故事,她俩也是青梅竹马,拉拉的童年经历挺坎坷的,被母亲的情人侵犯了,还懵懂地以为那是爱情,还好遇到帕沙,一个懂得爱护她的有能力的男孩。但是后来他自愿参军去了,拉拉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某天传来帕沙战死沙场的噩耗。

  后来拉拉为了弄清楚帕沙究竟是怎么了,她到前线当了一名护士,和日瓦戈医生相识。日瓦戈和拉拉常常见面,对她产生了感情,就这样,两条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生轨迹因为战争有了交集。

  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名字,这些名字很长,难记,而且关系还不好搞清楚,还好主人公的名字有简称。为了更好的了解人物关系,我边看边列出每个出场的人物关系图,主要是围绕日瓦戈和拉拉身边的关系网,有时候出现两三个名字,都不知道他和主人公是什么关系,有了这个表可以更好地梳理故事情节发展。

  在列这个表的过程中,我可以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在梳理人物关系网过程中,还可以锻炼逻辑能力。对于主人公——日瓦戈,我有两点想说的。

  一是,他是真滴渣,渣男的渣。为什么自己有老婆了,还是不能忘记拉拉,后来甚至当冬妮娅怀孕了,还经常去找拉拉!日瓦戈内心很纠结,从军队回来,和冬妮娅重聚后,发现自己对她的看法态度不一样了,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所考虑的都是鸡皮蒜毛的小事,而美丽大方有思想的拉拉才是自己想要追逐的理想伴侣。但是他又不忍心和冬妮娅挑明,他认为自己还是爱着她的,不想因此伤害她。这也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兵荒马乱的,要是放在现在,日瓦戈这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做法,会让他变成过街老鼠。

  第二是,还是日瓦戈这个有才华、有理想、对于生活有自己态度的人,让我想起一句话:知识是新的性感!

  不然一个样貌不算出色,性格不算好的医生怎么会有一个又一个女人为他痴迷,冬妮娅、拉拉、马林娜三个女人对他都爱得死去活来。日瓦戈是个作家、诗人,他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都写成文字,后来有人把他的随笔整理出书,在当时广泛传颂。

  冬妮娅和日瓦戈是青梅竹马,从小培养的感情最后成为了夫妇,这是一件美事。而拉拉是被日瓦戈的`知识面广、思想前卫所吸引,找到一个和自己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的人,也是不容易,但是由于当时战争的缘故,他们都没能够和日瓦戈走到最后,分分合合,最后拉拉再见到日瓦戈的时候,却已是在日瓦戈的葬礼上了。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那时的俄罗斯正处于社会性质变革的动荡中,日瓦戈的思考和探索与时代潮流不断产生冲突,他和亚历山大(岳父)、拉拉、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好友)经常争辩有关时代潮流的问题,说一大堆很绕口,很难理解的观点。

  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反而越来越相信:历史的形成不在于“人民”,而在于人性;只有个性是不朽的,正是个性在不断地创造历史本身;在历史中生活的人,如果没有关于个性自由的思想,没有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爱,就不能创造和生活。

  最后,从作者对战争的正面、侧面、反面的描写中,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数百万人流连失所,生活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和平不易。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8

  小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他们一生仅有几次相聚,但无可避免的命运促使他们相识、相爱又分离,日瓦戈死后,拉拉守在他的棺木旁:“尽管还有些模糊不清,但她领悟了死是什么,领悟了什么叫对死有所准备,什么是面对死亡而毫无畏惧,似乎她在世上已经活过二十回,多次地失去过日瓦戈,心灵在这方面积累起了完整的经验。”多么厚重的感情,像冬天的风刮过的白桦树林,像积雪覆盖的广袤的俄罗斯大地,像坐着雪橇在冰天雪地里的坚毅脸庞。少了欢乐,充满了沉甸甸的质感。他们的爱情,书中描写到:他们相爱,是因为周围的一切希望如此,这里有他们脚下的大地,他们头上的天空、云朵和树木。他俩的爱情得到周围人们的喜欢,那程度恐怕胜过了他们对自己爱情的欣喜。为他们的爱情感到喜悦的,还有街上陌生的行人,无限伸展的远方,他们定居和幽会的房间。无论何时,他们也没有忘却最崇高最诱人的'感受:共同雕塑世界的乐趣、同整个世界画面息息相关的亲热感、融于整个画面的壮美之中和属于整个宇宙的感觉。

  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也许他们是彼此理解而又互相保护,和世界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他们的观念、想法接近,共同塑造起完整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感情落到生活实处,领悟生活的智慧,搭建起彼此挡雪的屋棚。

  书中另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描写,人在政治下的变形和异化,首先体现在语言上:

  “日瓦戈浏览起标题来:《关于对有产阶级征用和课税的办法》,《关于工人监督》,《关于工厂委员会》,日瓦戈看到没完没了千篇一律的东西,不禁头晕起来。这些标题是哪个时期的呢?什么时候写的呢?去年的还是前年的?一生中他只有一次几位赞赏这种语言的决然和干脆,这种思想的率直。难道就为了这么一次不小心的赞赏,他便该一辈子再也见不到别的,只能读这些许多年来一成不变的狂妄的喊叫和要求吗?时间越久,这种喊叫和要求就越发没有生命力,越发难以理解也难以实现。”

  记得当时看《1948天地玄幻》,记录了当时的文件,这样率直暴力的语言充满“砸向一切”“打倒”“毁灭”“走狗”等词,语言丧失了“美”和“意”,成了伤害人毁灭人精神的直接工具,空洞而又攻击性。

  还有当时政治,对人思想的压迫,当拉拉再次见到丈夫帕沙,彼时他已不再是那个爱好钻研古典文学的拉丁文系教授,而是刚毅无情的斯特尼尔拉科夫将军,“仿佛某种抽象的东西溶进了这面孔,使它市区光泽。一张生动的人脸,变成了思想的化身,思想的原则,思想的图象。我明白了,是他所现身的那种力量,不断作用的结果;这种力量是崇高的,但又是令人窒息的,无情的,说不定什么时候连他也不会饶过。我感到他已经被划定,是命运的使然。”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9

  今天再谈论《日瓦戈医生》,显然是捡了一个陈旧的话题,全然没有了十多年前的轰动效应。

  我们大概不会忘记,当这部小说十几年前在苏联文学的"回归热"中终于同故土的亲人见了面,并随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邻邦里再度掀起热潮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目光惊诧于作品中所浸透的悖世之论,又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情为帕斯捷尔纳克的不幸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泪的。

  如今,那种因猛然看到了神秘面纱被掀开后的一切而产生的狂喜、惊讶乃至困惑的心情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了。

  倘若这部作品对于我们依旧魅力不减当年,那只能是它的经典性的缘故了。

  《日瓦戈医生》是部经典,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留给世人的一部经典。

  就其诞生的年代而言,它无疑是苏联文学的经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是无须添加任何定语的经典。

  不知谁是始作俑者,苏联文学(包括当代中国文学)中的许多所谓"主旋律"作品被冠以"红色经典"的称谓。

  恕笔者直言,当今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所谓"红色经典"(无论是苏联的还是中国的),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在高度政治化、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衍生出的一种文学怪胎,不知率先发明出"红色经典"这一称谓的人究竟是出于赞赏,还是出于讥讽。

  其实,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不能添加任何"色素"的。

  那些所谓"红色经典",那些够不上"经典"的"红色经典",也许恰恰是因为无法承受"经典"二字沉重的分量,才无奈地躲进了"红色"二字的保护伞下。

  经典要求作家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人们要求经典具有史诗的风采。

  记得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日瓦戈医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

  不错,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

  难怪美国人埃德蒙·威尔逊会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相提并论。

  不过,对于在历史震荡与变迁中滋养出艺术创作灵感的苏联作家们,这种宏大的叙事眼光是共同的,在苏联文学中,几乎每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巨著都包含了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的画卷。

  然而,远非每一部这样的巨作都可被视为传世之经典。

  经典毕竟是寥若星辰的。

  能够踏入经典之殿堂的,恐怕只有那些对现实与历史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的作品。

  文学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审美化的否定与超越。

  如果没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与超越精神,艺术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

  这是艺术的基本价值所在,艺术的天性使然。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0

  品读《日瓦戈医生》,可以发现,在其字里行间浸透着强烈的批判意识。

  记得在十多年前的那场"《日瓦戈医生》热"中,许多人都在饶有兴趣地反复琢磨:这部小说究竟是否反对十月革命?帕斯捷尔纳克对苏联近30年的历史变迁到底持何种态度?

  一时间,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似乎也就决定了对该小说的不同的价值判断。

  于是,一种颇滑稽的局面形成了:那些实在难以割舍对《日瓦戈医生》这部杰作的青睐的人,只好千方百计地竭力否认作家心中存有哪怕半点儿对历史与现实的否定性。

  当年评论家沃兹德维任斯基说:"无论日瓦戈,还是帕斯捷尔纳克本人,都谈不上是反对革命的人,谈不上对抗革命"。

  他的.说法恐怕体现了大多数喜爱这部作品的人的心态。

  但是,笔者以为,在这个问题上,似乎45年以前反对刊登这部小说的《新世界》杂志那五名编委的感受更实在些。

  他们确确实实觉察出了蕴涵在小说中的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

  的确,《日瓦戈医生》充满了批判的锋芒,正如一切我们时常津津乐道的那些西欧19世纪的名著、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杰作乃至后现代主义之作都充满了对新兴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的尖锐而深刻的批判与否定一样,《日瓦戈医生》也同样闪烁着批判的锋芒。

  倘若现在还把批判与否定的精神只赋予伟大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倘若现在还以为新生的苏联文学只能为新生的苏维埃社会献上甜美的赞歌,那就未免太滑稽了。

  但是,虽然当年那五个编委嗅出了小说的批判味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小说的否定精神有正确的理解。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1

  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平和而略带灰暗,大师们往往喜欢用平实朴素的笔调来表现一个大时代的特征。

  在读俄罗斯的严肃文学作品时,往往会感到很压抑,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日瓦戈医生》便是如此,在读到结尾时,总有一种眼泪要呼之欲出的感觉,是因为日瓦戈命运的悲惨,还是为伟大革命的血腥残暴而感伤?

  大变革时代可以造就英雄,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但大变革带给普通人的往往是痛苦和绝望,《日瓦戈医生》讲述的就是普通人在俄国革命时代的悲剧人生。日瓦戈从出生之后,经历了俄国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短短的十几年之间,俄国更换了三个政权,而三个政权的残酷战争更是让俄国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帕斯基尔纳克塑造了日瓦戈医生这一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俄国普通人在20世纪初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革命的态度。本人非常佩服俄罗斯作家的使命感,就是所谓的“弥赛亚”精神。明知批判革命会对自己不利,但就是要写出来,本人认为这是受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影响,从沙皇时代起,俄国文学家就具备了这种使命感。帕斯捷尔纳克就是这样一位俄罗斯作家,他在国外发表《日瓦戈医生》后不久,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也因此遭到苏联社会的强烈批判,被开除出作协,帕斯捷尔纳克也在两年之后黯然离世。

  在革命初期,日瓦戈是持欢迎态度的,但当他亲眼目睹革命的血腥暴力和一部分革命者的虚伪面目后,开始厌恶革命。日瓦戈越来越感到这一切都是骗人的,他认为人应该为现在的生活而生活,不应该为了未来的生活而牺牲现在的生活,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然而事实是,无论日瓦戈的思想多么有道理,多么先进,这都不能改变什么,革命是大势所趋,一个人在时代面前的呼喊如同螳臂当车一样毫无意义。

  如今我们身处太平时代,在大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为和平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切莫浪费这美好的.年代,需知“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感情方面,应该说日瓦戈在帕斯捷尔纳克笔下表现地是俄罗斯式的爱情。日瓦戈在和妻子托尼娅感情很好地情况下,又和拉莉萨保持暧昧关系。妻儿被驱逐出国后,日瓦戈又在莫斯科娶年轻的玛丽娜为妻。如此混乱的关系,如果在中国,肯定被骂地狗血淋头了。此时我不禁想起我国诗人徐志摩,有多少人拿他和梁思成比较,他的花心和梁思成的专一;有多少人来开他的玩笑,“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这是徐志摩”,我在微信上不知道多少次看到朋友们转的这些消息,而且点赞的人奇多。诗人的世界,我们不懂,但在我们欣赏诗人的佳作时,是否要考虑尊重诗人本人一下?这在侧面也反映出当代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因为在谈及文学大师时,人们感兴趣的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那无可紧要的私生活。回到日瓦戈医生身上,他很爱妻子和拉莉萨,后来他承认,爱拉莉萨更多一些。俄罗斯的家庭观念和爱情观念也是偏向于传统的,虽然日瓦戈和拉莉萨很相爱,但双方都认定不能在一起,坚决要找回自己的家庭。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文章结尾,我希望用四句诗来慰藉日瓦戈医生: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日瓦戈医生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文中指出,他写地极富哲理的小册子影响了很多人,但这与他有什么关系,日瓦戈医生想做地只是找回家庭,有时间写写东西,过简单幸福的生活而已。他的去世,如此安静,又如此突然,只愿他能在天堂得到幸福。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2

  当我合上书,眼前晃动着的是日瓦戈捂着前胸摇摇晃晃地从闷热的电车上走下来,一头栽着地上死去了,拉拉在不远处。那个一生坎坷的女人最后失踪了,被送往了劳动营,可能就消失在了那里。还有远在天边的冬妮娅,痛不欲生的马琳娜,自杀了的帕沙……

  日瓦戈是个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深受舅舅的宗教文化熏陶,他抱着以基督福音为基础的历史观、博爱和自我牺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恶”的原则,经历了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外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瓦戈却始终不改初衷,一颗赤子之心愈挫愈坚。他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自由,用自己的原则去审视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敬佩这个一生诚实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纷乱时代,在种种苦难和厄运的'残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时代风尚、追赶浪头,从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人类精神自由的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运注定以悲剧结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却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现实,走一条回避战争的中间道路,想寻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却忘了:任何游离在社会之外、独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3

  高尔基说“这是真正诗人的声音,而且是位有社会意义的诗人的声音”。《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史诗级的文学作品,获得了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书中的“反对态度”,作者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被严厉批判,并受到各种威胁恐吓,于是他被迫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

  这段故事似一条长长的余晖般横亘俄国及苏维埃政权历史的斜阳古道,翻开此书,向我们徐徐展开的是作者勾勒出的当时俄国人民充斥着颠沛和希望的生活图景。

  作者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尤里·安得列维奇·日瓦戈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种。种遭遇。日瓦戈医生并不一个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他爱写诗,爱行医。当革命浪潮铺天盖地袭来时他正值热血年华,但他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个政权或党派,也没有整天在街头巷口宣扬那些革命理论。他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的`医生,怀着一颗仁爱之心,行走于烽烟战线的边缘,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将救死扶伤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身处革命时期的人,他曾有过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他知道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时也曾兴奋地欢呼,认为它是一次“了不起的手术”。他曾经似乎理解革命的意义,牺牲的意义,然而当他发现战争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时,他便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深思战争、杀戮的罪恶。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社会的混乱和苦难慢慢显现,他也见证过一系列暴力血腥事件,这使得日瓦戈陷入迷茫和思考之中。他痛苦着,犹豫着,希望在大自然和爱情中寻求安慰和解脱,于是他萌生了带着妻子冬妮娅和儿子逃离城市,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之后他携妻带子离开了莫斯科,打算隐居穷乡僻壤去过田园生活。不幸的是,他被红军游击队掳去当了军医,过了18个月的野营生活,一直处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朝不保夕的环境中。在这样压抑日子里,日瓦戈碰到了千里寻夫做战地护士的拉拉,虽然两人都有妻子和丈夫,但他们觉得彼此心灵相契,同样追求美和自我,两人很快就陷入了热恋中,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世俗所认可的。后来又经过许多事情,日瓦戈的妻子逃离俄国,带着孩子定居法国,拉拉和日瓦戈也没能在一起。最终日瓦戈心脏病发猝死于电车上,他的一生就此结束。

  纵观整部小说,它似乎就是讲述了战争岁月里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他拥有热烈的爱情和坎坷的命运,而他背后是一段深沉的历史,历史是什么?借作者的话说“历史是一条人们探索死亡并且追求永生的一段长路。”但这些话背后的深刻内涵我却并不懂,只能品味它的表象。日瓦戈医生在一系列的历史变化中积极生活着,为自己的幸福挣扎着,但生活是残酷的。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是那么纯真和热烈,就像天空和大地那样和谐美好。他们怀着爱,去面对考验,怀着希望,在颠沛中继续自己的生活。虽然日瓦戈医生最后倒在了电车上,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在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兢兢业业,为病人奉献,他还为世人留下了他喜爱的诗歌文学,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世人忘记的。

  就像作者在自己的诗《唯一的日子》里说的“拥抱永无止休,一日长于百年。”或许在品读这本名著后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抓紧你拥有的一切,好好的去珍惜,体悟生活的美,就算身处无限颠沛,心中依然是世外桃源。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4

  这是部关于苦难的史诗,苦行和抒情同在;也是首关于不屈的牧歌,明亮与阴影暧昧;在炮火的号声与缠绵的笛音里,洗礼初心、吞落寒冰、吐出檄文,字字如泣、如刀,如俄罗斯平原的凛冽与浩瀚,从青年到中年、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别人眼中的灵魂到爱人远离的那一程,就像电影里的那段定格:风吹进来,撩起了窗纱,孤屋独人,医生在沉默地流泪、回忆、抗争。

  时光似轮,碾过看得到、走得进的这片浩瀚空间,也碾破驱使着头颅高昂的'那块浩瀚心间。凛冽吹来,一身凛然,一路前行,却体无完肤。没有死亡,因为过去得已过去,死亡是种过去。

  除了日瓦戈跟各色人物的交集而展开的互动外,书中还有不少哲学思辨和景物描写,嘴上形而上、脚下接地气。半个多世纪前的名字、风情消亡殆尽,然而,思想的火花还在跳跃、蔓延、直至今时,如鸡精般泼洒在时下的一盆盆汤里,但不是用散养鸡熬的,不自由的鸡汤归结到底是种“贱汤”。跑题了。跑火车了。

  有个名人有句原话忘了,大意是陶渊明式的:“年少时不愿做人家杆梢头嗡嗡作响盘旋的蜻蜓,多年过去,愿意低头伏腰捡那几颗米粒”;有个画面一直有些印象,大概是唐吉可德式的:荒芜破败的枯竭岸边,一棵曾经依依河畔的老残柳把残存的枝桠伸进空中。不屈势必血流成河,驯良方得热吻缠绵,《日瓦戈医生》都兼顾到了——美人留香、作品留世,它不是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神剧,也不是悲伤逆流成河的小时代(实在想不出拿什么来比较,只好用这两个品种来拉低这部著作的档次)。

  想高大上的千万别读这书,因为会越读越卑微。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15

  昨晚,突然想起买了1年多的光盘都还没有看,找出一张《日瓦戈医生》,慢慢欣赏。

  特意买的原版碟,画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响调大,主题曲如行云流水般在房间回荡,听的我如醉如痴,前苏联音乐真是好听,那抒情而悠扬的曲调像春风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带到那个时代,让我虚无的心顷刻间充满了温柔。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沙皇被处死,新政府建立的时代,应该就是《列宁在1918》那个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时,有音乐天赋的母亲就去世了,电影很细致的把他母亲下葬的全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个镜头是在棺材里他死去母亲的脸部侧面特写,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气漂亮的面庞和无助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亲的`生前好友收养了他,随同这一家人来到了莫斯科。

  青年时代的日瓦戈研读医科,但他在方面的造诣非同寻常,已经蜚名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写诗的天赋带给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却也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由于社会的变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的诗歌,却成了个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代名词。连年战火,颠沛流离,作为军医他一直奔波在前线救治了大量伤员,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楼却成了革命委员会的驻扎地,一个小楼住了13户人家,他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就是这样,大家还要闹着重新分配住房,由于他的诗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饱受迫害,无奈他带着妻儿来到乌拉尔山的乡间农舍,只为安心的过小日子。

  影片着重描写人性,在历史沉浮中一个有才华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对爱情的描写,也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在前线做为护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当时两人就互有好感。命运让两人在荒凉的、气候恶劣的乌拉尔地区再次相遇,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边是爱得刻骨铭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温柔的漩涡里挣扎、徘徊,他那诗人的情怀在的炙烤下,化为一首首杰出的爱情诗篇,令世人敬佩和惊叹。

  影片着重渲染的是人性和爱情。在我们这个社会所受舆论谴责的、有悖道德的婚外恋和情人现象,被演化成一种人性的需要,日瓦戈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妻子的深沉的爱,好像和他对情人的火热的爱不相冲突,觉得他在哪边都那样顺理成章,这些都没有损害他在观众中的带有诗人气质的专业医生形象。

  看着影片,我对男人有了新的认识,再优秀的男人都会有那样复杂的情感,对妻子再深爱着,也不妨碍他去爱其他的女人,男人的心真的可以容纳下不止一份的感情,这就是真实的人性。那女人是不是也一样呢?

  那缠绵悱恻的电影主题音乐功不可没(曾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每每把伟大的爱情场面烘托的更加壮丽和灿烂,让你的心始终跟随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着,唏嘘着,沉醉着……

  饰演女主角的美国女演员个性鲜明,魅力难以抵挡,为影片添色不少,夺走了饰演男主角的苏联男演员的光彩。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09-11

《日瓦戈医生》的读书心得02-05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精选19篇)06-09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2篇08-14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3篇10-13

《日瓦戈医生》的读书心得9篇02-05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通用4篇)01-22

瓦岗寨一日游作文01-25

喜欢瓦作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