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读后感(精选19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自传题小说,这本书基本上写的是毛姆30岁之前的故事。
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并没有明确给出枷锁的定义。他通过主人公菲利普的经历和菲利普遇见的每一个人,全方位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枷锁"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让毛姆被重重枷锁束缚的,是那个特出的时代。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都会落下时代的烙印,尤其是我们遇到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思想保守固执,头脑不开放,内心不容纳就会被时代淘汰。紧跟时代发展就要头脑开放,学习新知识,容纳新观念,接受新事物,这是历史的必然。其实人的最本质的进步莫过于思想观念的进步,最大的解放莫过于思想观念的解放,最彻底的革命莫过于思想观念的革命。我们常常被一些条条框框给框住了,它阻碍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科学证明,生理成熟三十年,心智成熟无止境,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人人进化,人类进化,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赋予人类的特殊意义,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人未定型,并将继续发展。
小说也谈到了人生毫无意义,这只是一种感叹而已。人本身生存就有他的特殊意义。存在即合理,合理就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价值观不同,人生的意义也不相同,人生的意义是人类自己赋予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思考、创造、生产的方式,因此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创造价值,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厌恶劳动,贪图享受,损人利己,那只能走向灭亡。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2
毛姆的书比不上红楼梦,但同样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启发,这是走过很长的一段人生路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具有红楼所蕴藏的超越时代的精神~
在菲利普看来,人生确乎如此。在人生毫无意义,一切都微不足道的思想背景下,他认为一个人可以从宽阔无垠的人生中(这是一条长河,既无源头,又川流不息,却不流归大海),随意编织成图案,从而获得个人的满足。有一种最清晰、最完美也最悦目的图案。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诞生,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生存而辛苦劳作,最后死去。然而也有别的样式的图案,既错综又奇妙。在这些图案里,幸福不涉足,成功不问津,但从中可以感觉到一种乱人心思的雅趣。有些人的.一生,其中也包括海沃德的一生,他们的人生图案还没织完,就被盲目冷酷的命运切断了。到那时,有人说“这没关系”之类的安慰的话,就令人惬意了。还有些人生,如克朗肖的人生,提供的是一种难以仿效的图案。在人们能够领悟这样的人生已被证明为正当之前,旧的观念必须改变,传统的标准必须更换。菲利普想,他在抛弃对幸福的憧憬中,也正在抛弃最后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用幸福的标准来衡量,他的人生似乎是可怕的。可是现在,当他认识到人生可以用别的标准来衡量时,他似乎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它们的来临跟人生中的其他细节一样,都被编织进了那精心制作的图案里。霎时间,他仿佛超脱于人生的种种不幸之外,他觉得这些不幸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伤害他了。现在,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过是使人生的图案增加复杂性罢了。当生命的终点临近时,他将为图案的完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它将是件艺术珍品,其美丽将永不褪色。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它的存在,而随着他的死去,图案就立即不复存在了。
想到这里,菲利普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3
读了《刀锋》《面纱》《月亮与六便士》,再去读《人生的枷锁》,这本书用了将近19个小时才读完,内心的感触已不能严明,有时觉着菲利普那样的真实存在,偶尔又觉着他竟如此遥远的没有形状,当读到菲利普自己出钱让自己的挚爱与第三者寻欢作乐时,竟忍不住想暴粗口……极度厌恶菲利普,也开始怀疑毛姆的扭曲人性
毛姆将书中的每个人多多少少的都给予某个令人生厌的缺憾,如菲利普的敏感多疑,对于爱情的没有原则和底线,再如,牧师的自私和自以为是,又如米尔德丽德的贪欲及生性浅薄……他的笔下我未曾见到过一个完美的人,也对,他是在写生活,在写现实,也在写人性,正因为每个人的不完美,亦或者说他们身上某个令人生厌的缺点,致使我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读完本书,也因为不完美,我从不曾同情任何一个人,这样便可以独立去思考,关于人生枷锁这样一个话题
本书主要描写了菲利普前半生的种种遭遇及他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枷锁,菲利普先天跛足,这给他敏感多思的`内心带来各种冲击。从幼年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辛酸日子到开始有自我意识,用书本里的世界来抵挡现实种收到的冷遇乃至嘲讽;从信仰宗教立志成为一名牧师,到摒弃宗教再也不相信上帝;从热爱绘画到发现自己并没有绘画天分而果断放弃;从为了爱情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到决定与一个谈不上爱的姑娘结婚过安稳的生活,从敏感多疑别人的嘲讽到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跛足,菲利普是在重生,也在深刻认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枷锁,最后,便得出:生活毫无意义,也不能改变成另一个样子,只有摒弃人生的幻想,才能成为无所追求,无所迷恋的自由人
如卢梭所言那样,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对呀,人都是屈从于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中,挣脱了这个枷锁又会套入另一个枷锁中,人生注定要戴着镣铐舞蹈。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4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小说。初识毛姆,缘于《月亮与六便士》,读罢,掩卷长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现实,我们仰望高高月亮时,总会忽视脚底下的六便士;我们追求六便士时,又总会忘了纯洁的月亮。月亮与六便士,无论想要什么都是你的选择,我们均有选择的权利。处于混沌中的人们,难以两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时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是探讨理想与现实的话,而《人性的枷锁》便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跟着菲利普,我们看见了束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形无形的枷锁,最终寻得出路还是困顿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为我们点亮了一盏黑暗中的明灯。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与枷锁作斗争。从小残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出身,父母虽然去世的早,但给他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产,他可以自由去选择他的学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诚,收获了友谊和爱情,自卑的`枷锁也荡然无存。成年后,情欲又给他带来枷锁,他不断挣扎在情欲的枷锁里,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临了抉择,是爱情和家庭?还是周游世界,探索人生?最后他选择了家庭。
不难看出,这里的枷锁是指生理上的残疾,情欲的难以控制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菲利普一样,只不过我们没有毛姆的文笔,难以用文字书写自己的不甘和挣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里。所以,某种意义上,毛姆将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很久以前就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再读毛姆,可以更加认真的审视自己,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摆脱枷锁。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那个自己,我们都曾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而自、和痛苦,或为生活的艰辛而丧失信心,那是真实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敏感情绪。我们要做的是打破命运的安排,努力去寻梦,坚持到底,领悟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5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童年时代在既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度过,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又经受了理想的破灭之苦和爱情的伤痛。
在备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贫瘠的土地、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
在整本书里,凯里都在挣脱人生这个枷锁,无论是最开始离开伦敦皇家公学院,还是放弃练习生去巴黎学画,以及书的结局里放弃那个到处行医旅游的梦想,娶莎莉并且到小渔村做医生,他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所谓的挣脱,却发现生活本身就是枷锁。
在每一次痛苦中顿悟出人生意义,都被后来的经历推翻;每一次狠下决心的挣脱和逃离,也多少带着作茧自缚的意味。认识自己的过程将永无终止,他只能不断地反省和探索,却永远无法抵达那个“最终定论”。在小说的结尾,凯里终于是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但那仿佛也只是毛姆为了篇幅收住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比起《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人生的枷锁》把那一点残存的理想主义温情都剥掉了。毛姆用清醒冰冷的笔触描绘了所有人的平庸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一个枷锁跳到另一个枷锁,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凡,找到了生命中的停留之地,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生活的毫无意义,活着也只是活着。“他想获得的东西,生活就是不给。”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了。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6
成长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枷锁,就像藤蔓一样包裹住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太多人终其一生甚至得不到与那些枷锁谈谈的机会,更何谈去打开枷锁。那些枷锁里包含了太多,不肯放弃的骄傲,自以为是的纯粹,桀骜的爱,不被理解的自由,还有深到望不见尽头的孤独。打不开锁的成长和生活,就像带着伤口前行,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比常人要慢,每一步都是煎熬,撑不住一个放松,崩溃和死亡就接踵而来。
《人生的枷锁》主人公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学校不合理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主人公,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的精神桎梏,力图在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证实了人生不是自我欲望实现的结果,而是他们天性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这样一来,主人公的人生结论也就充斥着时代、种族、环境决定论的自然主义色彩,也浸润着叔本华式的宿命悲观主义色彩。
书里冲破人生枷锁的过程,就是打破那些相信——更美好的那个世界就是此时此刻,努力并不一定有什么结果,而结果则是更无意义的事,自由从未存在,爱情总需面对妥协……本来就没意义的这不完美世界,不相信的话,会比较容易幸福。
还是要活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在当下,无为,不浮夸。就算无意义,也要努力地活下去。吃茶,读书,赏花,长谈。一睡仿佛百年过去,回头看看也曾有真真切切地快乐过。逝者们永远十七,他们固守着无解的锁孔沉沉睡去,等着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同辈人用更长的时间行完他们走过的路才意识到终点通向绝望和虚无——那些热络终究会过去,沉实也好轻快也罢,唯有冷是永恒的,也只有永恒才是真的冷。
幸福只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迷失在别人的'表象中,如果活出了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活成了一个幸福的模版,随波逐流,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对于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依然活着,依然可以体验到属于自己的痛苦与快乐,这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遵循内心,走进生活,去希望去憧憬去追逐去体验去哭去笑,用心去感受这点点滴滴,生活终不舍遗弃你,生活是不会放弃一个真正活着的人的。既然生命本没有意义,那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便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意义。成长本就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人随波逐流,有人不可避免的沉沦,有人则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的枷锁,总是会一个接着一个。
而生活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挣脱枷锁,这就是生活本身。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7
自从看过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被主人公为了梦想而抛弃一切的执着和力量深深打动了。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几乎家喻户晓,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朋友圈的个性签名,告诉自己梦想的重要性。可是这一部小说却恰恰相反。在菲利普不断的追逐梦想、跌倒、爬起、迷茫、踌躇的过程中,最终归于平凡。
这个结局多少有些让人失望的'感觉,本以为在宗教、会计、艺术、医生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毕竟菲利普从年少到结尾三十来岁都在跌跌撞撞的前行。天生的跛脚、年幼失去双亲,在德国、伦敦、巴黎、伦敦反复辗转,只为寻找能让他不平凡的方式。可是在每一件事上都不尽如人意。
经历过贫穷的限制、三番五次被心爱的女人欺骗(我始终觉得是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对傲慢的米尔德丽德保有强烈的爱意,即便后来菲利普对她心生憎恨和厌恶,但他仍保持希望和幻想),他放弃了梦想似的西班牙之旅,答应索斯大夫和他一起开一个诊所,和朋友阿特尔尼的女儿萨利结了婚。一切都归结于平凡也许这才是人生。就像克朗肖送给他的一条破波斯地毯所揭示的一样:生活毫无意义,每个人都编织一幅错综复杂而又美丽的图案。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8
几个月前趁着当当打折囤了这本书,结果不小心买了双份,朋友们便调侃这是双重枷锁啊!
“一个人生下来,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这不也是最完美的图案吗?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这是菲利普最后编织的人生地毯图案。近来发现周遭很多同学也是如此,金秋十月的邀请已有三场。
菲利普从最初的摆脱宗教的`信仰,到柏林的留学,到伦敦的会计事务所,到巴黎的学画,再回到伦敦学医嗯。对自我的探知,对周围人事的探知,对米尔德里德的情感,爱一个人是不由自主的,也会是不对等的。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人值得活下去,那就是爱情和艺术。我认为应该把人生看作是一场冒险,一个人的心中应该燃烧起熊熊的、宝石般的火焰;人应该冒险,应该经风浪”。精美的波斯地毯图案,人生的图案都需自己去编织,寻找其中的意义。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9
在生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理由做个弱者。
最近听了太多“社会迫害女性”的言论,有些反感。因为在我看来,迫害也分绝对迫害和相对迫害,暴力相向,长期的幽禁,肉体的凌辱,这些都算绝对伤害,但是什么所谓的媒体舆论,七姑八姨的闲话也算迫害,那有点弱者心态太过了。如果想做弱者的话,永远是可以找的到理由的——比如我小时候学习不好/我小时候学习太好所以只会读书;我小时候缺乏父母关心/父母太关心我把我宠坏了;房价太高了,油费太贵了,饭店太不卫生了,男朋友的妈妈太凶了……每次我看见一个衣着入时,身体健全的年轻人一边吃喝一边数落社会对其的迫害时,就忍不住想笑。我也许算是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每次回忆自己的胆小、狼狈和混乱时,我就想笑。就想菲利普说他是一个现实的人,知道现实的种种不堪,甚至在看见这些不堪到来的时候,兴奋地搓手。
菲利普的人生绝对不能算做一番风顺,童年父母双亡,身有残疾,读书的时候,好几次选错了专业,恋爱的时候,莫名其妙错爱了一个吸血鬼般女人,当中还穿差了一些投资失败差点饿死的小事,等好不容易终于决定做一个追求理想四处旅游的流浪医生时,忽然渴望起家庭生活就这么……安定了。他每次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深刻地剖析自己一下,第二天生活就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拉他一路飞奔。
何苦呢……毛姆你是不是八卦小说写多了,不把自己也写的.惨一下怕身边朋友们不放过你对吧。
但也许,生活无非就是喜欢这样开开玩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也好,哲学也好,不都是为了让生活有趣一点吗。那还有什么有趣能超过试错呢?从来没有选错过路,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无聊。就好像菲利普的大伯一样,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然后变成一个怕死又孤单的老头子。还是有点弯路走比较好,急着把每件事都做对,学的事就会一举成名,谈恋爱永远不会伤心,炒股票永远不会亏钱——如果以这样的人生为目标,只怕会过的既伤心又惹人讨厌。
也许人生来根本没有意义,再怎么坚强勇敢智慧的人,也有被生活搓成一个小泥球玩的时候,选错了职业,爱错了人,追求了错误的知识,搞错了生活方式……但那又如何,除了你自己,还有谁能当真关心你怎么翻盘么?所以我们仍然应该让自己做一个坚强勇敢智慧的人,毕竟就算是一场游戏,为了玩的开心,我们也应该学会升级。那每一个没有把自己打趴下的错误都会变成一个笑话和一个筹码,让我们和生活的游戏变的有趣而势均力敌。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0
这本书不是自传,而是自传体的小说。作者综合自身的经历和周边人的生活,集中展现在主人公菲利普身上。毛姆和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环境惊人的相似:都是中产阶级,幼年父母去世,被寄养在伯父家里,伯父是牧师,都有学会计、学医的人生经历……
毛姆说:"此书问世之后,我发现自己永远地摆脱了过去一直折磨着我的痛苦和不幸的回忆”
可以说此书帮助毛姆冲破了人生的最后一道人生枷锁,彻底实现了人生的救赎。
主人公菲利普经历的人生的枷锁包括家庭、宗教、爱情、职业以及人生的意义。
菲利普小时对宗教是笃信和虔诚的,到后来大失所望,永远摆脱了宗教的.枷锁。
菲利普因投资失败挨饿、露宿街头,在绝望中想自杀,甚至希望伯父早死继承遗产。他切身体会到了被贫穷吞噬掉尊严和灵魂的感觉。
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由第一阶段相处中的喜欢,到第二阶段疯狂迷恋,到第三阶段的厌恶,最后再见的时候仅余同情。
菲利普经历身边亲友的生离死别之后,终于悟出那块波斯地毯的寓意:人生毫无意义。
菲利普少时的求学目标是做牧师、后冲破宗教的枷锁,听从伯父建议去学习了半年会计,后又听从内心去法国学习绘画,后又回英国学医,并把医生作为终身的职业。
这是菲利普的一生,更是毛姆的一生,他经历很多、做了很多,但是好像是在他自己的小世界里打转,和别人毫无关系。正如人生本无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1
初看到书名,还以为是本艰涩难懂的哲学类书籍呢,哪知一翻开,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龄大还是小,只要你看了这本书,相信一定会引起你的思考,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那就是人生无处不枷锁!
人生来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仔细想来,难道不灰心丧气吗?这部有点自传体的小说是英国作家威廉。萨姆赛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从八岁到三十多岁的生活历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锁、金钱的枷锁、宗教的枷锁等种种羁绊,他在摆脱这些羁绊时,受尽了灵魂的拷问,从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让他的人生受尽了冷嘲热讽,童年孤独而痛苦,上帝并没有给他治好跛足,成年后他疯狂的爱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爱不应该去爱的女子,他卑颜奴膝,丧失尊严的讨好该女子,陷入了情欲的深渊,他的理性在爱情面前毫无用处。万幸的是他坚守住了自己的目标,最终摆脱了枷锁,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为什么总是受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总结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说:生活毫无意义,人降生在这个世上,就是受苦受难,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无足轻重,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尘世也就无残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块旧的波斯地毯,有许多的格局,每个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地毯的颜色布局更鲜艳别致罢了。
菲利普摆脱枷锁后,心灵获得了救赎,我喜欢这时的`菲利普,这时的菲利普温和、自信,他不会在别人羞辱他的跛足时脸红难堪了,他亲切的同贫穷的男人、女人说话,对他们的生活认真的审视和同情,他心里时常洋溢着激情,他愉快的观察着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阳当照,光芒四射!读者看到最后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畅起来,不再痛苦,心里洋溢满了脉脉的温情。这本书给我了启迪,给我了一剂面对生活烦恼的解药,生活不如意十之,只有努力多学习,提高个人的修养,才能对生活持有一份淡然和安定!把握当下,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还能怎样?哈哈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2
这本书是我断断续续看完的,讲到这本书,与大学期间与“毛姆”的奇缘有关,进大学时一直想找我同学推荐的《月亮与六便士》,可是寻觅了好久却仍然不得,于是无奈之下开始寻找其他有兴趣的书,匆匆浏览中忽而发现了毛姆这个名字,如果当初没看错的话,这应该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作家,本来只是带着骑驴看剧本,边走边瞧的滋味阅读,可是被这位笔尖刀锋,故事娓娓道来的故事家给吸引了,于是大学第一学期看了他很多著名著作,比如《人生的枷锁》、《毛姆短篇小说集》、《月亮与六便士》,但不得不说《人生的枷锁》这本书对我影响极为深远,让我认识到自己思想的桎梏,从而以更冷静地态度面对人生,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也许对我来说还太艰难,但至少我的世界里多了一份感悟,少了一份彷徨。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相传作者当年并未打算出版此书,作者在极端痛苦下回忆起往昔,痛笔书写下这本小说,至此之后作者再未提及此事,可是多年后当手稿再次出现在作者眼前的时候,毛姆还是禁不住潸然泪下,小说主人公名叫菲利普,讲述了菲利普从童年一直到长大结婚的经历,这是一本庞大的书,内容“包罗万象”,但是我对其人生的这一部分却是深感共鸣,主人公一路走来,历尽艰辛,逐渐放下一个个枷锁,终于苦苦探寻到生活真谛,小说主人公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更不幸的是他又天生残疾,右腿因为骨骼错位导致步幅不一致,受母亲遗托,跟随身为教父的伯伯长大,受伯父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对宗教笃信不疑,并且愿意继承伯父的意愿,将来考上牛津大学并且继承教父皈衣,可是在寄宿学校不合理的制度以及伯父冷漠而又陌生的环境中,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而且敏感,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以及同学的鄙夷,可是即便这样他一直忍耐,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真主一定会救赎他,于是他一直坚持祈祷,并且希望自己的残疾能够得到上帝的同情而被根除,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被救赎是因为自己的祈祷还不够虔诚,他为了感动上帝在寒冬凛凛的日子里,一丝不挂的进行祈祷,甚至在最后一次中跪着度过了茫无天际的黑夜,终于在一次次的梦想破灭后,他质疑宗教,他开始迷惘,这些年他一直逆来顺受究竟为了什么,如果上帝不曾存在,他又为何要作为他的信徒苟且地活着,为了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他背离伯父走向了艺术之都巴黎,他不再愿意受人牵制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他放下了宗教的枷锁,去相信自己应当要去追求那些让自己变得有意义的艺术,于是他选择了绘画,他在巴黎这座艺术之都结识了一群与当时的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偶有争执,当时他们都有着宏伟的目标与梦想,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名叫克朗肖的作家,身上有着一种与众人不同的气息,明明有着超人的文笔却甘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有着奇怪的脾气却对菲利普有着例外的和蔼,都说青春的热情像彩虹一晃而过,在巴黎的三年他又开始迷惘,因为在巴黎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他认识到了自己绘画的平庸,也意识到自己天赋的欠缺,包括当初那些坚持的`理想与热情也逐渐消失殆尽,最终让他放下“意义”这道枷锁的是他的老师的一段无情的话语,他明白自己再怎么坚持下去,最终也不过是一位二流画家,那么他当初坚信的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知道二流艺术家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是这样他宁愿去过那种朝九晚五的繁琐工作,于是他选择了从事会计,可是因为自己表现平平,他又选择了从医,最终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走上医者之路,但是我坚信他不会是一位好医者,因为他人生的阅历已经足够注定他一定会是一名会讲故事的剧作家,没错这个人就是毛姆。
经过多年的人生摧残,岁月舞蹈,他忽然明白,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入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光紧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原先他以为自己人微言轻,无足轻重,而眼下却觉得自己顶天立地,强大无比,徒然间,他仿佛觉得自己同一直迫害自己的残酷命运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了。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尘世也就无残忍可言,无论是做过的还是没来得及做的,一概无关宏旨。失败不足为奇,成功也等于零。他不过是暂时占据在地球表层的芸芸众生中间的一个最不起眼的动物而已,然而他又无所不能,因为他能从一片混沌中探索出奥秘来,他以前全部的生活都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的理想后面,那是他们用语言和书本给他的思想,而绝非自己心里的愿望,过去他生活道路的那些他认为应该做的,而不是全心全意希望去做的事情,现在他不耐烦地把一切都抛弃了,他逐渐养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习惯---读书的习惯,这样一来就为生活上的一切痛苦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他正在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使现实世界成为痛苦、失望的源泉,他突然明白了克朗肖当初说的人生就像波斯地毯一样,地毯的编织工把格局编的错综复杂,并非出于某种目的,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罢了,从生活。行为、情感和思想中剪辑材料,然而有一种格局,最朴素,最完美无缺,也最漂亮动人。这种格局是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逐渐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挣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终蹬腿弃世而去。
回顾整本小说,不知为何深感身临其境,也许这就是毛姆的魅力,对我而言,毛姆的思想更像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枷锁一词更是“一语成谶”,仿佛一把刀子直击我内心的镣铐,也许是自己人生阅历还太浅薄,对于毛姆这本著作中的很多思想仍旧不可企及,但是正如毛姆所说:“一个人仿佛是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地接连绽放,最后开成一朵鲜花。”如果人生我注定是一枚戏子,我定会带着镣铐演绎自己精妙绝伦的独角戏。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3
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生活不好也不坏,只有赤裸裸的事实,理解了这一点,就觉得现实的残忍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既然生活本没有让人幸福的意义,那么尘世也就无所谓残忍,生老病死,生离死别都是人生的常态。
我曾经一遍一遍地问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能光耀门楣最好能名垂青史的人,可是长大后才发现芸芸众生都是渺小平凡的,只不过是社会这台复杂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没有人是不可取代。我觉得迷惘困惑,无力感充塞心间,社会并不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来运转,相反很多地方是完全相悖,好人并不一定有好报,坏人反而很吃香,这个世界以一种扭曲畸形的模样展现在理想主义者面前,让人从头凉到脚。那时我从没怀疑过自己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是有问题。那时我在这个与书本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撞得头破血流,灵魂如同被人攥在手心的小鸟,苦苦挣扎。
我生活在自己的幻梦里,而越沉浸在幻想里现实就越让人痛苦。但是感谢上苍,毛姆让我醍醐灌顶,生活不好也不坏,就像四季的流转,不以任何人的意愿而转移。
毛姆怎么能把少年时期的偏激敏感多情写得那么入木三分,青年时期的`迷惘,挫败和情欲刻画得深入骨髓。我从菲利普的前半生看得自己的影子,但我并没有菲利普那么幸运拥有试错的机会,在碰壁和挫折中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事业。我只能按照社会安排好的轨道循规蹈矩地走着,不敢出一丝一毫的差错,因为在中国普通人的命运是极其脆弱,脆弱到稍微偏离点轨道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人是生而不自由,中国人尤其不自由,我们生活在一张网中,生活在重重枷锁中。
人生的枷锁是什么?对菲利普或毛姆而言,是宗教,是道德,是情欲,是金钱,是追求幸福的渴望。可是当他自以为把枷锁统统摆脱时,心里却不觉得快乐,只觉得怅然,仿佛大海中的航船失去了行进的方向。他放弃道德,却保有良知,以为脱离情欲,却不能摆脱依恋,舍弃幸福却依然渴望温暖。枷锁虽是桎梏,却同时也是身体和灵魂的保障。
假若人生就像毛姆说的是一条地毯,经历的任何事情都会成为地毯上的图案,而当地毯完成时也就是消亡之时,这件艺术品曾经存在过这一事实只有当事人知道,这是多么浪漫主义的想法。我们的痛苦烦恼悲伤欢乐都在塑造我们的人生,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
虽然生活既不好也不坏,枷锁无处不在,但大自然是好的,美景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4
看毛姆的小说《人生的枷锁》,一直想到那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的枷锁》是自传体性质的小说,主人公菲利普身上,有着毛姆的影子。自小成为孤儿,身体残疾,在冷酷无情的牧师大伯家中长大。在学校里受到同学、老师的嘲笑和欺侮,养成了孤僻、内向、敏感、善于思考的性格。
长大后,菲利普没有按照伯父的希望,从事神职,而是先后到德国和巴黎学习。在德国,他抛弃了宗教信仰,在巴黎,抛弃了做画家的艺术梦想,通过学习,成为了一名医生。
在巴黎,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穷困潦倒的法语老师克罗迪,终日无所事事,爱慕虚荣,喜欢高谈阔论的诗人海沃德,无绘画才能却立志献身艺术的穷学生范妮,落魄文人克郎肖,善良的公司小职员阿尔特涅……年轻时,他们无一不有远大的理想,但奋斗一生,到头来却发现,理想就象美丽的肥皂泡,一一破灭了,他们要么在困厄中过着毫无希望的日子,等待着死亡的来临,要么,就只有含恨离开这个世界……菲利普就是以范妮为镜子,认识到了自己在艺术上的毫无希望,才毅然决定抛弃从小的艺术梦想,象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医生的。
如果说,身体的残疾,宗教的束缚,成为画家的梦想,都是菲利普的人生枷锁的话,我觉得,爱情是他最沉重的枷锁。那些女子,无论他爱过的,还是不爱的,都在他的人生中留下的浓浓淡淡的痕迹。
他先后与五名女子有过复杂的感情纠葛。在他渴望有一场艳遇的二十岁,遇到了来伯父家里度假的三十七岁的老处女威尔金森小姐,和她有了一段风流韵事,成为他自己后来躲之唯恐不及的初恋;在巴黎,贫穷的范妮爱上了他,却在还没有来得及表白时就被贫困逼到绝境,上吊自杀;和乐观温柔的庸俗小说作家诺拉有过一段温馨的同居生活;对虚荣无情、庸俗的酒店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产生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最后,在阿尔特涅的女儿,安静温柔的姑娘莎莉的怀抱中找到了爱情的归宿。
在那么多的女子中,他真正爱的,只有米尔德丽德。这是一场很难理解的爱。菲利普自己也认识到,米尔德丽德庸俗透顶,只喜欢金钱,虚荣而无情,他恨她,鄙视她,并因自己爱上她而鄙视自己,可是他就是爱她,每次她受到别的男人的欺骗和伤害来到菲利普这儿,菲利普都给她温柔的抚慰与安定的生活,为了她,花尽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流落街头。但最后,菲利普终于从对她的感情中解脱了出来,而米尔德丽德,这个以嫁人作为终身衣食的庸俗女子,最后也终于被人玩弄、抛弃,沦落为街头的“卖笑女子”,消失到伦敦的灯红酒绿之中。
莎莉是菲利普的好朋友,善良的公司小职员阿尔特涅的大女儿,一个美丽温柔安静的姑娘。菲利普并不爱她,但在他三十时,他已经明白,生活本身是虚无的,并没有什么意义,爱情对自己,也已经并不重要,他现在想要的,只是“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编织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这是最简单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这些,莎莉能够给予他。这让他感觉幸福。他们,将要到南方某个面临大海的小渔村,开一个诊所,“在望得见大海的地方租幢小房子,眺望着打眼前驶过的一艘艘大轮船,目送它们驶向那些他永远到不了的地方。”
但奇怪的是,这样大团圆般的结尾,并没有让读者感到轻松,反而是异常的`沉重。“那些他永远到不了的地方”,都是他的理想啊。牺牲了理想换来的幸福生活,能有多少深度?
爱情与幸福,其实也是枷锁,枷住了理想的翅膀。
很显然,小说并不是自传,主人公菲利普选择的平凡而完美的结局和毛姆的一生,是并不一致的。毛姆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离家乡,曾经到过比利时、瑞士、俄国和远东如中国等地,在地中海边的法国城市里维埃拉住过,最后,还到美国住过多年。
小说的结局和毛姆自己一生的生活轨迹之间的两种选择,在我看来,也许反映了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理想,幸福,爱情,生活……人生的真谛,也许是永远都找不到的。每一种生活,都有自己的幸福,也都有自己的无奈之处。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但一个作家,却可以自己选择一种,让自己作品的主人公选择另一种。
这也许是一个作家的幸福之处吧。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5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爱情,仅仅依靠凭空捏造,是写不出小说里这些精彩的篇章。在毛姆的小说里,总是可以看到这个女人的影子。
他小说里年轻貌美的女人大多愚蠢肤浅,且俗不可耐,很容易受到引诱和欺骗。他打心眼里厌恶女人,对她们嗤之以鼻,他嘲笑她们的愚蠢和无知。在毛姆的小说里,从来没有过聪明可爱,令人愉悦的女人,无论是最初的原型米尔德丽德(女招待),《面纱》里的吉蒂,《寻欢作乐》里的露西,《刀锋》里的伊莎贝儿,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最初的原型米尔德丽德的'影子。
熟悉毛姆的人都知道他是同性恋。他在《人生的枷锁》里写道,如果米尔德丽德出生在一个宽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她肯定会出落成一个妩媚可爱的少女。可是现实把她造就成这副模样。书中,她始终没能体会他的满腔激情和深深爱恋,她把他折磨地死去活来,万念俱灰。他的心都死过好几回,点燃了,又熄灭,直至最后,他心如止水,不再相信真爱永存,天长地久,“今年的你已不在是去年的你,今年的我也不是去年的我。”他甚至认为,这些靠着年轻讨人喜欢的女人迟早会变成一脸戾气,老气横秋,自以为是,顽固自私的老太婆。失去了少女的纯真和幻想,她们既市侩,又势利,而且贪得无厌,几乎毛姆的每本书里都能看到这样的老太婆的影子。
历经爱与恋的生死折磨,他超越了所有折磨,没有什么值得他伤心,也没有什么值得他难过。再也不会有无知的幻想和激情的浪漫,再也不相信奇迹,再也不邂逅梦幻,他彻底彻底成熟了。他冷眼沧桑地看着这个世界,成就了一颗无坚不摧的强大的内心。他用心感受善良,感受温暖,抵御伤害和摧残。
人总是在挫折里成长,在伤痛里坚强。他的心是活着的,体验和超越人生的一切情感,感受爱恋之外的万千世界。他观察春来秋往,人情冷暖。把心打开,这个世界都是你的。一颗尘土,一片树叶,一个乞丐,一个老人,穷人,富人,男人,女人,都是他感受世界的一部分。他的心敏锐而充满情感,他的话语冷漠尖酸,刻薄无情,那是因为至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冷酷而理智的旁观者。在生活中是,在他的小说中也是。除了《人生的枷锁》中的主人公菲力浦外,他的小说中的“我”都是一副旁观者的姿态,仿佛置身事外,从头到尾,仅仅是个参与者,既不添枝加叶,也不推波助澜。
毛姆因为写剧本名噪一时,他不停地写作,也不停地看书。哲学,小说,评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连远自东方的《庄子》都不放过。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6
毛姆发奋地写作,不停地写,他成功了。他靠一本本的据作和畅销书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同时,他收获了大量金钱,广泛的知名度,无数仰慕和爱慕的崇拜者,也收获了嫉妒,诽谤和同行的挤兑和打击。
他靠写作赚来的钱和声誉穿梭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热衷于聚会和交际的他喜好奢侈和排场,贪慕享受。他整天在富商、名流、政客、及各种各样的成功人士间打转转。他成为风靡一时的明星式的`人物,在当时的英国,你要是不认识毛姆,那只能说明你还不曾打入过真正的上流社会,你还是个不入流的小角色。
世俗的金钱,名誉,地位,虚荣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他热烈地追逐,毫不掩饰地炫耀,他的书通俗易懂,本本畅销。有人说他的书缺乏艺术价值,有人说他的书流于世俗,他以他一贯的冷酷尖酸,玩世不恭的调笑着说他的书是“二流当中的一流”。
毛姆偏爱游历,年近五十的他远渡重洋地来到中国,之后辗转印度,东南亚。他将沿途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编成一本书——《在中国屏风上》。
“哪里都要去,什么都要尝,记住认识过的每一个人!”他以旁观者的姿态体验一切,经历每一件事。人生就是一张地毯,毫无意义,只要你经历过,感受过,体验过,就足够了。他在这个世界游历了九十一年,四处游荡,毫无顾忌地赏玩了一番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7
所谓梦想就挂在天上,偶尔抬头看一看,而不断妥协,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点幸福温暖,一不小心就走完了这一生,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
确实是毛姆写的最好的一本,可能他也是写到这个阶段才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吧。
中间几次因为米尔德里德想要弃读,但又怀着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心理总想看看菲利普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毛姆笔下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莫名其妙,毫无道理。我一向认为所有的爱都有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钱,可能是因为外貌,可能是因为他说话的表情很温柔,也可能只是因为她长了一颗很好看的朱砂痣。
但毛姆写的`爱情都是心里觉得对方寡廉鲜耻,卑鄙粗俗,一无可取之处,但偏偏又爱的死去活来,实在难以理解。跟前几本比起来,这本格局大很多,主角不再是天才,菲利普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不仅不好看还有跛足。他有年轻人异想天开,自命不凡的阶段,也有一次又一次的半途而废,迷失情欲之中对未来彷徨挣扎。最后他依然有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但恍然发现眷恋的依然是万丈红尘里的俗世烟火。
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他做出的选择与拉里和思特里克兰德截然相反,“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
所谓梦想就挂在天上,偶尔抬头看一看,而不断妥协,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点幸福温暖,一不小心就走完了这一生,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8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的作品,小说着重描写菲利普如何挣脱宗教和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主人公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天生跛脚,由伯父收养。伯父是当地有名的牧师,也非常疼爱菲利普,因此菲利普在浸透着崇教气息的环境中长大,很早就切身体会到了崇教的虚伪。他热爱生活,喜欢思考,并以读书作为毕生最大的嗜好。他上学时因为跛脚被嘲笑,而后把自己孤立起来,长大后坚决放弃崇教,一心寻找一套人生哲学体系。他本着一颗思考和探索的心先后从事会计和绘画,最后选择从医,在这同时,他的爱情也先后经历磨难,最后找到让自己内心安顿和幸福的人。
菲利普身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自省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这种精神来源于他的天生残疾。因为身体的缺陷,让他经历痛苦,而人只有经历痛苦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身体的缺陷和限制,天然地为他抵御了一些外在诱惑,增加了他对人生精神问题的思考能力,即自省精神。也因为残疾对他生命的限制,使他想要去拥有更美的生命,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这便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精神来源于他对书籍的热爱。菲利普养成了世上给人以最大乐趣的习惯——博览群书的习惯。从书中,他看到不同的人和事,他不断剖析书中的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剖析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这便使他具有自省精神。在书中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逃避人生忧患苦难的庇护所,给他心灵的慰藉,从而使他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因为有这种自省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才能使菲利普不断从经历的事情中汲取教训,不断自剖自新,并始终前行,坚持探索,渴望脱去人生的枷锁来获得真正的自由,故这种自省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挣脱人生枷锁的基础。
而人生的枷锁究竟是什么?又要如何去挣脱它获得真正的自由?
综上所述,人生的枷锁就是生理的残疾,艺术天赋的缺失,经济上的'不够独立,情欲的纠结和宗教的束缚……上帝在赋予人类自由的同时,又给我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了感情,最大的困扰也是拥有了感情,爱、恨、情、仇无疑都是人生的枷锁。
菲利普一直在追寻人生的真谛,渴望去除枷锁来得到真正的自由。可是真正的自由又是怎样的呢?是子然一身不必为任何人负责担当,做任何想做的?在菲利普看来,不是的,他最后放弃象征着自由的西班牙旅行计划而选择了婚姻。因此,或许人生的枷锁根本不可能完全去除,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它要有该承受的重量。
既然人生的枷锁不可能完全挣脱,那我们该去追寻什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们该去追寻什么?是那样一套人生哲学或生活法则吗?不是的,生活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牛奶打翻了,因为宇宙间一切力量都一心想要把它打翻,我们无力抵抗。于是那样一套人生哲学在紧要关并没有什么作用,他像是一台被环境和个性驱动的机器,为了奔波而奔波。
我们该去追寻生命的真谛。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菲利普提出“人生的意义就是毫无意义”世间万物,难逃一死,一切皆空,假如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世间就无残酷可言,我们所做的或尚未做的都无关紧要。失败不必介怀,成功也等于零。而当人真正参悟到这个层面的人生无意义的时候,他便挣脱了大部分枷锁,于是他的人生便又有点意义了。正如书中所说的“波斯地毯”的奥秘,织工精心编织图案时并不出于某种目的,只是想满足其美感的快乐罢了。人生也不过是一种图案而已,从自己的生活,行为、情感和思想的五花八门的事件中织出漂亮的图案,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被编织进这图案里。于是生活本身就是最美的图案。
我们从小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希望自己在生活中有所获得,能赋予生活更精彩的内容,我们总以为这样,叫做有意义的人生。可悖论的就是,这些,恰恰是我们自己装上的枷锁。就像菲莉普去巴黎学习绘画,艺术家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学画的意义在于,他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美感,他比以前更能领悟美,创造美。因此,对我们来说,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成绩,这些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们的意义在于,这些东西可以做为路杖让我们对生命的本真有所感悟,在如同在大海的生活中激起感情的涟漪。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9
我们活着,就是要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读毛姆的书,就好像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很擅长讲故事,也描述得相当经常精彩。你仿佛看到一个沉着稳重的老者,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他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从不过多的解释,也无需太多修饰。一句话,一个词,蓦然地让你领会他全部的幽默和讽刺。
相比他的书,他的人生更让人感兴趣。他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父母双亡。他先天口吃,很不善于表达。无庸置疑,他的人生一开始就是一副烂牌。
他有一份不很丰厚的遗产,但要在十八岁以后才能继承。在此之前,他只能和伯父母生活在一起,听从他们对他的安排。他的伯父虽然是一个牧师,但生性苛刻,对他漠不关心。他的伯母很关心他,因为他们没有孩子,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他身上,但毛姆乖张的性格和怪癖让她都不可理解。在学校,因为口吃的习惯,他经常是同学们打击和嘲讽的对象。他的童年十分凄苦和孤独。毛姆曾说过:“读书是我的避难所。”他热衷于阅读,只要是书他翻来读,不管是三流艳俗故事,还是高雅精深的思想。或许只有书里的世界才能让他向往,现实是残忍和冷酷的,只有书里的世界才有美好的善良和淳朴的天真。
毛姆一生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兴趣和爱好也相当的广泛。他少年老成,也相当自闭。他很敏感,观察力敏锐,这一切使得他对超越现实的艺术有很深的领悟力。他选择了早早地离开了伯父母,到巴黎学画。
他的伯夫是肯定不会赞同,交涉的过程很艰难。他伯父一心想把他打造成一个和自己一样受人尊敬的有地位的牧师,而不是一个不着边际的四处流浪靠卖画过生活的手艺人。
在巴黎的绘画生涯里,毛姆接触了一大群满怀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离开了从小压抑和无趣的生活环境,他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感知美与善的纯真的艺术世界。他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幸福,世界的丰富多彩。他能深刻的感悟艺术,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很好的天赋去表达,“天空不一定是蓝色的,影子也有自己的色彩。”他说道。很快,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人有的时候竭尽所能也不能追求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残酷的现实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尤其是在他看见到许多倾注满腔热情的投入(甚至是全部的精力)而最终一事无成的人们,他放弃了他想要成为画家的梦想。范尼之死,肖克朗的落魄,无名青年的疯狂追求的幻灭,无疑都让他清醒地一时到自己的未来。“眼前的一幕无疑是一幕人生潦倒的悲剧,他想到他自己充满灿烂希望的青年时代,后来希望的光辉逐渐泯灭在人生的坎坷失意之中,空留下可怜而单调的杯盏之欢,还有渺茫凄清的惨淡未来。”这是肖克朗的一生,一个为艺术献出了一生的宝贵时光,最终一事无成的前车之鉴。为了生存,也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了学医,这是个体面的能养活自己的职业。
理智而清醒地认清了现实,他选择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他实在是很聪明,所谓聪明人,实际就是比普通人感受到更多。在他的人生即将步入正轨的时候,上天带给他一个惊喜。他爱上了一个无知、愚蠢、肤浅、俗不可耐的女招待。最初,连他自己都无法承认,他瞧不起她,她实在是太蠢,可有什么办法呢!他不知不觉已经爱上了她。但是女招待对他并不感冒,他真诚的付出得到的只是冷言冷语和不理不睬。“你是个地地道道的上等人,这我一眼就看出来了。”她对他说。一个骗子只需三言两语就欺骗了她,骗子对她说他很有钱,愿意和她结婚,她信以为真。等到她怀孕了,骗子就消失了。他收留了她和她的孩子,结果出人意料地她和他的同学勾搭上了,她又被甩了,沦为了妓女。
他偶然发现了她,出于怜悯和宽容,他再次收留了她。起初,她诚惶诚恐地接受他的好意,渐渐地就变得很坦然,再之后认为是理所当然,最后变成了应该和必须。她幻想他能象最初追求她的时候那样控制他,但是情况变了,他不再爱她。这让这个女人很恼火,她感到受到了侮辱。这个昏庸、暴躁的女人在捣毁了他所有的东西后消失了。又过了很长时间,当他再一次在街头遇见她的时候,她依旧本性难改,她的愚蠢至死不愈,一如既往地热衷于享受和玩乐。她从来就没有在生活里吸取任何的教训,始终都是很自我的存在。此时,她的孩子已经病死了,她的容貌早已被生活摧残殆尽,她成了无药可救的全职妓女。
这段感情燃烧了他全部的激情,她把他寄予在她身上的美好幻想和甜蜜憧憬一一打破,他彻底现实了。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06-09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1-07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2-21
在枷锁中作文08-10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07-31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08-16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04-09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04-07
《人性的枷锁》读书心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