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读后感(通用3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读后感 篇1
当《感恩的心》这本书拿到手里,就被封面处一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触动了心弦。打开书本,随手翻阅了几页,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一种信息,在心中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感恩。书中详述了作者诸多的感恩:感恩对手,让我在竞争中成长;感恩妻儿给我幸福,给我一个休憩的港湾;感恩老师给我修养和文化,给了我放眼世界的慧眼;感恩朋友给了我友爱,让我在无助时看到希望和阳光!……假期,我又将这本书翻阅了一遍,第一个感想就是从娘胎里算起,直到现在,确确实实有很多很多很多需要感谢的人,正如唐晓龙先生所说的:“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缘人!”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身体距离很近,但心的距离则遥不可及。
本书不仅将使我们凡事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更以其系统实用的真切情感,让我们在感恩中重新寻找幸福、成功的感觉和人生的真谛。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们的心态问题。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和谐社会近在咫尺。常怀感恩的心,一生无憾事……一个人只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的意义。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古稀之年饱含深情的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需要多么博大的胸怀才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放眼整个中国,也只有邓小平才有资格说出这句让无数国人认同的话语。邓小平以他朴实、务实的'态度为我们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使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飞速提升。在他让我们中国人赢得尊重的同时,他也得到了我们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他之所以得到这些是因为他在他的整个一生当中怀揣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始终感恩我们共同的祖国与人民。
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古稀之年说出了那句感动亿万中国人民的话,他无愧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无愧于伟人的称号。从邓小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他不是一个常怀感恩祖国之心的人他能为中国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并且得到我们全民族的敬仰和世界的尊重么?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感谢天地,感谢命运,天地宽阔,道路坎坷,但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我们就可以前行。学会感恩,不是去效仿精彩纷呈的感恩话语或泪流如柱的激情表达,而是学会在匆忙的人生路上驻足回首,学会积蓄生命中爱的能量,学会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学会时刻提醒自己与世界的真实联系。
听人说过,在西藏人们祈祷的时候,不是祈祷佛祖保佑自己和家人,而是感激佛祖保佑天空永远碧蓝,大地永远丰盈,所有的人都快乐安康。正如作者感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那些给予我们许多的人,我们还未及向他们表示,他们中的许多人就离开了我们。与其在墓地悲痛的默念本应对生者说的话,何不及时的督促自己,真诚的,及时的表达未被表达的感恩呢!”回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父母亲人、老师朋友、领导伙伴无一不对我们的成长注入了力量,他们关爱我们、培养我们、教育我们,为我们指引前进的道理,更正我们错误的言行,让我们能够更快乐更坚强的生活。而我们又对他们做过什么呢?及时感恩,才不会让我们追悔莫及。
常存一颗感恩的心,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世界,用一双感恩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他人,世界就会充满感恩,充满爱。
《心》读后感 篇2
《勇敢的心》影评《勇敢的心》又名《情世未了缘》,它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本片是由好莱坞著名影人梅尔吉布森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在为人们展开一幅气势恢宏、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历史画卷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创造电影奇迹的英雄。《勇敢的心》一直被视为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片,在影片中,人们常常为苏格兰那丝手帕延的山脉、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凄厉呼号所感动,也为华莱士一往无前的精神所鼓舞。威廉华莱士的精神就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苏格兰人民争取到了最后的自由。1995年的影坛几乎完全被《勇敢的心》所占领,梅尔吉布森成为该年度的最大赢家。《勇敢的心》一兴起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并席卷全球,所向披靡。在当今影坛娱乐片盛兴,技术电影一味追求消遗、刺激和高票房的同时,《勇敢的心》大胆创新,起用了沉重压抑、忧郁愤闷的历史题材,将公元13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和历史,同时也为古装历史片赢得了更大的市场。英语系07级21班2007311597牛春香《勇敢的心》影评《勇敢的心》是一部充满了激情、政治、浪漫、道德的.古装史诗巨片,是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影片,是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巨片,也是苏格兰人民的追求自由之路。在刀光剑影的残酷争战中,缠绵着荡气回肠的铁血以柔情。700年前的一位英雄,700年后的一部电影,激励着自人类有思想以来,每一位为了自由而战的英雄以及凡人。《勇敢的心》不愧为一部优秀的电影,看过的人都这么说,认为它是从小到大看过的最好的、最有人情味的爱国主义影片。影片一改正义者总是胜利和一贯定律,在结尾处是一个悲剧,一声催人泪下但又振奋人心的“自由”给整个影片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他的精神就如同旗帜一般,影响深远。华莱士舍生取义的故事传遍了整个苏格兰,他临死前所表现的勇气更令他的同胞引以为荣。他的死在苏格兰人的胸中燃起了一把熊熊的烈火。他们都投效在剩下的惟一能领导苏格兰的人——罗伯特布鲁斯旗下。罗伯特接收了华莱士剩余的军队,并且宣称他要向英格兰人求和,这令许多苏格兰人迷惑不解。在臣服仪式上,许多和华莱士并肩作战的战士,以及一些
苏格兰的贵族都在场。罗伯特在山头望向英格兰的将领们、他们的旗帜,以及他们的军队。然后他往后看了看自己的部队,他看到他的战士们,他审视着士兵们。一个苏格兰贵族骑着马靠近他,神情有点耐烦。“来吧!”他说道,“我们的典礼可以开始了。”罗伯特将手帕小心地放入他的胸甲里,然后转向站在山头上的苏格兰高地人。他深深地吸一口气,喊道:“你们曾经和华莱士一起流血!”他抽出长剑来,“现在,请你们跟我一起流血吧!”苏格兰高地人振奋了,他们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叫喊声:“华——莱士!华——莱士!华——莱士!”声音淹没了整个山谷。他们呐喊着,不顾一切地向吓呆了英格兰人冲去……公元1314年,又饥又饿,人数又少的苏格兰军队在白纳克班的原野上攻击了英格兰的军队。他们打得如诗一般地美,他们为自己赢得了最终的自由和胜利。英语系07级21班2007311583钱欢欢
《心》读后感 篇3
清晨,当第一缕暖阳射入窗帘的时候,我揉着惺忪的睡眼,起身推开窗户,顿时,一阵清风沁入心扉。窗外,嫩绿的树丫在风中摇曳,几只玲珑般的小鸟在树枝上欢快的唱着歌儿。我感恩的呼吸着空气的清新,享受着这份宁静。
桌上静静地躺着一本《用感恩的心去工作》,装帧简洁而不失精美,封面上唐朝的那一抹笑意,充满真挚和自信。轻轻地翻开素淡清新的页面,满纸的墨香扑面而来。“对人需要感恩,对物需要感恩,工作更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智慧箴言穿透我的`灵魂深处,思绪在脑中蔓延……
十年前,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饭便跑到邻居家玩,就在去的路上,左脚不知被什么东西给咬了一下,于是急忙的跑回家。在灯下一看,只见有些肿的脚背上两个鲜红的口子在流血。一旁的奶奶吓坏了,也不知道是被什么东西咬的,一边说着些气话,一边紧急的帮我清理伤口止血。大约过了二十几分钟,臃肿就很快的遍布到整个左腿,渐渐麻木,不听使唤。这时奶奶发现情况的严重性,就急忙跑去找来了村里的大夫。大夫说是被蛇咬的,得尽快找邻村的蛇医治。奶奶二话不说,拿了把手电,背起我就走。邻村离我们村大概有两里地,在漆黑颠簸的路上,瘦小薄弱的奶奶一手拿着手电,一手背着我,硬是把我给背了过去。蛇医说幸好来的及时,要不然就会很危险。看着一旁气喘嘘嘘,汗流雨下的奶奶,我哭了。奶奶见我哭,以为是伤口痛的,急忙安慰我。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哭不是因为痛,而是因为感动,被那份沉甸甸,最无私的爱所感动。
四年前,从学校被安排到广东实习,在那里每天十几小时的工作量,除了上班就是加班,对于一个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来说,真是一种煎熬。许是年轻气盛,没过多久,我就辞职了。离开那的时候,以为自己真的解脱了,可是接下来找工作的那几天里,现实又让我渐渐迷茫。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现实是残酷的。没有学历,没有技术,要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那段时日,整天徘徊在陌生的城市,天空都是灰色的,对生活也渐渐充满了绝望。幸运的是,就在我快要对生活绝望的时候,是江铜“拯救”了我。来江铜报到的那天,心中满怀感恩,感恩江铜给了我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去路上,我抬头望着天,我看到的天很蓝很蓝……
去年,满怀信心的去参加比赛,可当我站在讲台的那一瞬,脑海一片空白,高度的紧张,让我语无伦次。也不知道是怎么讲完的,下台后就立马“逃离”现场,暗暗发誓再也不参加演讲比赛了。晚上,失落的躺在床上,这时,手机传来一条短信。我无力的打开短信,上面写着:每个人第一次都会紧张,失败不要紧,但千万不要灰心,要以失败为经验,下次才能做的更好。短短的话语,隐形中有股力量在鼓舞着我。心中充满万语千言的感激,我回了他两个字:谢谢!我知道此时这两个字在我心中的分量。他的那番话至今依然保存在我的手机里,也将永远的保存在我的脑海里。
心怀感恩,生活里才会少一些怨恨和烦恼;心怀感恩,心灵上才会多一份宁静与安详;心怀感恩,工作中才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心怀感恩,我们才会更加热爱自己和他人;心怀感恩,我们才会更加珍爱亲人和朋友;心怀感恩,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和未来。
《心》读后感 篇4
认真地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张晓龙博士编著的《关爱教师从心开始——教师心理保健》一书。该书较有创建性地将健康心理学及职业健康心理学理念结合起来,不仅对教师的心理保健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分析,而且能够从“心”开始,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如此在书中直视自我还是第一次,颇受触动。
回味思考,体会如下:
一、“压力山大”
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除了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兼顾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外,还要组织学样安排的各类活动、家访、应付上级检查、搞教学科研等,长期超负荷工作,易导致其身心疲惫。教研员即使学生的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工作的的心里压力就更大。听完课后的每一次评课交流,都是一篇不许出错的即兴作文,必须是最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科学结合。每次教研会的讲座,虽然只是一两个小时,但为了让教师们学有所获,在准备期间,不知要查找多少资料,需要多少个“白加黑”“五加二”……
二、社交闭塞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场所的“两点一线”和时间的无暇它顾。特别是那些态度认真努力工作的教师,只知道埋头苦干教书育人,头脑里就是学校、学生、教室、书本。很少和校外的社会沟通、也不愿意和同行沟通、甚至难于和家庭成员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疏没有导,就会在心理上形成自闭,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人的社会性。势必因为社交闭塞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殃及鱼池
教师是学生最信任、最崇拜的人,是教室里的太阳。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不阳光,教室里就不会那么明亮。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总是能够在他的.言谈举止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特别是自我闭塞、抑郁寡欢的老师,很难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很难再教学中生动感人、很难完成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如此工作一定会殃及鱼池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祸及自身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现代的社会人,如果长期的处于一种心理的不阳光、不乐观、不幸福、不放松甚至是高压紧张的状态,必然会导致自己一直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一定会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埋下生病的种子而祸及自身。中医讲“心郁气滞血不通”,如此糟蹋自己何必呢?
五、积极向上
健康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基础,健康生活已成为现代人日益关注的话题。职业本是人们维持健康生活、发挥个性才能的社会活动。教师这个职业给了我们在社会上的一个位置、给了我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平台,当我们上了一节好课、当我们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那是何等的幸福啊!唤醒自己的爱、激发自己的爱、奉献自己的爱,爱学生、爱学校、爱知识、爱工作、爱这个时代。用爱滋润学生、用爱快乐他人、用爱幸福自己。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我。
六、无怨无悔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从事艺术教育的音乐老师,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没得使者。每当组织学生聆听一首首动听的乐曲、每当用自己优美的琴声为学生伴奏、每当带领学生表演一个个优美的舞蹈,我们就把学生带带进了最美好的世界!做上教研员之后,在研讨教学的过程中、在一次次讲座过程中、在声乐、舞蹈、钢伴等专业技能的培训过程中,看到一个个问题被化解、看到老师们的进步,那就是我无比的幸福!做教师我无怨无悔。
《心》读后感 篇5
书中另一让我关注的观点是感恩对手让我在竞争中成长一章。该章节列举了自然界和实际社会存在的竞争事例,其实就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的道理。同时,读者只要略做思索便可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认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许多成功人士在分析自己事业的成功无不把出现在自己奋斗路途中的竞争者作为自己的动力之一。只有优秀的竞争对手最能够发现他的竞争对象的软肋所在,同时也是最擅长用他的长处来集中突击对手的短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竞争对手,正视竞争本身并勇敢的应对竞争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和进步,而感恩自己的竞争对手其本质就是代表一种应对竞争的积极心态。
感恩是一种心态,它能让我们乐于面对人生中每个阶段面临的各种境遇;感恩是一种素养,它能让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更多的影响身边的人;感恩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催生更多美好的回忆;感恩更是一种境界,只有真正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珍惜。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以它能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感恩的来面对世界;一双毫不起眼的鸟儿,以它那动听的歌声,感恩在面对世界;一棵大树,在山里完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以它几千年自在的`生长,感恩地来面对世界……我被林清玄的作品《感恩之心》里的这些话深深地感动了!它们拨动了我心灵深处的琴弦!
当天晚上,我就从妈妈的书架里找到了林清玄的散文集《品味人生》,想从里面找到有关资料,偶然翻到了《真孔雀》一文,无意中又被另一个故事吸引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她在演出“月光”、“雨丝”、“两棵树”、“雀之灵”、“火”这些节目时,技艺精湛。“月光”舞节奏明快,舞姿优美,真像月光辐射一般。她在跳“雨丝”的时候,情感喷涌,边跳边流泪。在跳“火”的时候,以头发作舞,由于动作刚劲有力,很多头发掉落在舞台上!这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完以后,似乎明白了一些,她不正是以她那勤奋刻苦的精神,优美动人的舞姿,感恩地面对世界所有热爱舞蹈艺术的人。
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盲、聋、哑集一身的女子却用勤奋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她还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优美的散文,我十分敬佩她!她以她那种努力不懈的精神,感恩地来面对世界。读着《感恩之心》一书,想着现实中这些感人的人与事,我想我将怎样来迎接我的人生呢?
如果我是花,
就要做一枝凌霜傲雪的腊梅!
如果我是树,
就要做悬崖边上的青松!
如果我是鸟,
就要做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
我将以感恩之心来面对世界。
让我的生命绽放绚丽的花儿!
《心》读后感 篇6
暑假期间,忙里偷闲之中,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规律起来,但是心里仍不得安静,却不知原因,我也懒得追究。我决定看些修心养性的书籍让自己的心灵能安静下来。我不是一个特有耐性的人,长篇的和中篇的书籍都不会适合我去阅读。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刘墉的《点一盏心灯》。这书里面是一个又一个四五百字左右的小故事,却在故事中透露出一个又一个朴实的人生道理。
《点一盏心灯》里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小故事,很亲切、很平易,那里面天真的小徒弟、健忘的老先生、做梦的少女、历经风霜的老兵和艰苦奋斗的.商人以及作为一般人代称的老张、老王、小王,都可以被替换为自己,这里面的故事就仿佛发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情。这故事当中也夹杂了战争、灾难的故事,因为这就是人生,生活中除了有喜剧的欢愉,我们也该接受悲剧的洗礼,从试炼中提升,在痛苦中领悟。
在这本书里面的点题之作就是《点一盏心灯》这个小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在尼姑庵里,一个小尼姑问她的师傅:“为什么您不点灯也不觉得黑呢?”她的师傅告诉她因为在她的心里有一盏心灯。参禅了多年后,小尼姑逐渐变老,但她自己的心里始终得不到不平静。但当她快死之前,她的弟子在她身边想要给她点灯,想给她多一点的光明与温暖时,她的心却得以平静豁然开朗,因为她的心里有了一盏心灯。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我们常常因为各种人与事的困扰让我们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身体将会被我们弄得疲惫不堪。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身心不再疲惫呢?
曾经以为出家当尼姑了就会四大皆空,心无杂念,不因世俗之事而困惑,不为七情六欲而烦恼。但是这可能是我想得太理想化了,而且这似乎也不太可能实现。我只是希望自己能生活得幸福美满的同时,也希望平静的生活中有一点儿的小波折,让我们不会感觉到生活的过于平淡,也可以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情趣。
人生的太过于平淡,会让人觉得没有意思。经历过这段日子的不小的波折后,我更深刻地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突然间有了这样的念头:人世间各种对立的东西,对与错、美与丑、好与坏,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是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的。我们不应太过于去掩藏自己的内心,既然喜怒哀乐都是心情的一种自然流露,何不在我伤心、痛苦、快乐的时候,让自己的心情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尽情地去享受这种心情的美好呢?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所规定的评价标准,那么美与丑、对与错等等看似对立的事物在不同的范畴,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有时候人也不能太固化,适当地也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既顺应了事物本身发展的一种规律,也保留了自己内心的一份执着,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然而且美丽的。
所以,有时候做人不必在意太多东西,不必太过看重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这样或许能让我活得轻松些。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人生哲理在里面。
《心》读后感 篇7
或许花的本质就是大红大紫,美丽耀眼,但有种花受时光雕琢,却不被时间腐蚀,这种花才是真正的美,独一无二的美,举世无双的美。可惜世人都不能理解这种不同寻常的美。这种花正是木槿花。
木槿花,花木槿。单薄的花,单薄的人儿;忧郁的花,忧郁的人儿。寂静的早晨,木槿花纷乱凄凉跌落满地;平静的上午,花木槿如同一只大鸟,飞了起来,离开了这座城市。
巧妙的构思,但仅此而已吗?远远不止如此。这本书是需要一边读一边品的,就像咖啡,越品越苦涩,越品越回味。直到最后你的眼泪大滴大滴的滑落,使咖啡与它浑然一体,有了浓重的咸味,不待喝完,又已泪如雨下。它便有这样一种魔力,一种使人心碎的穿透力,使你每每想起这个情景,就觉得有莫大的伤痛席卷而来。似乎每一句话都蕴藏着残酷的真理。
花木槿,我最爱最爱的木槿表姐。她是一个热爱艺术,热爱自由的人,热爱就是她的生命,自由就是她的呼吸。她原本在群艺馆有固定的工作,却突然辞职,她认为这样的生活简直是浪费生命,是腐烂,她宁愿肢体饿死,也不要精神的死亡。于是,她一个人去了丽江,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绘画,摄影,插花,旅行。
她只画水墨画,而且只画花,清淡素雅的花,单调寂寞的花,在宣纸上飘飘欲飞,很出世,很空灵。但却为了生活,给一家酒店画大红大紫,千姿百态的花儿,她的表妹不解问“不是自己的写意,不是内心开出的花朵,还是艺术么?”木槿自嘲地说“艺术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嘛,姐姐也是人,也要穿衣吃饭,要活命嘛!” 若平常,听到这话,我一定会讽刺,讥笑。而今,我的笑凝固在嘴角边了,呵,木槿不是贪图名利的人,否则,凭着她的画功,相信多接几笔生意,就可以过上优越富裕的生活,高枕无忧了。可她没有,她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违心的事。总而言之,一切罪在这个残酷,犀利的现实社会,这个不给人留太多幻想的,将人的棱角一层层磨平的现实社会,磨灭了心中的梦想。
她说,自己的前世是一只神鸟,一只要冲破束缚,飞上云霄的鸟,所以她选择从高楼坠落,在今生用前世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前世。把滞重的肉体抛在地上,灵魂高高飞向天空。再也不被这世俗羁绊所困扰,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画遍所有素淡的花儿,走遍左右的'古城!她的一生都在画花,到最后,她用生命画自己。现实和艺术混淆了,没有了界限,她成为自己画里的花,绝望的花,凋零的花。她终于,盛开在自己的世界里,飞翔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其实,《前世》系列国画的创作,似乎就是一种预言,一个征兆,那些梦境,那么幻觉,美好的背影,古老的事物,神秘,诡异,幽深,暗蕴一种忧伤而神圣的归属感,显露出悲剧的端倪。前世情结一直深深潜伏在木槿的灵魂里,从而蒙蔽了她的眼睛和心灵,让她忽略了今生的苦乐,更切断了对来世的期盼。她说,我想回去。回到哪里去呢?一定是那美好纯净的前世吧?
木槿香消玉殒了,她留给世界的震撼与思考却再也抹不去了,她留给我们的一颗晶莹剔透的心再也忘不了了。不必哀伤,亲爱的木槿表姐一定得到重生了。她已经来到一个完美的世界,不用为生活烦恼,不用被一切困扰,尽情地泼墨丹青了。
那么,祝你快乐,木槿。
《心》读后感 篇8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体验。《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乐趣,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诚然,外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让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个人内心的和谐有序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心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心》读后感 篇9
妈妈向我推荐阅读刘墉的《点一盏心灯》。我随手翻阅发现这本书并不是什么经典的小说,也不是什么优美的散文,更不是什么有着完美的结局的情节书,这只不过是一本不起眼的“道理故事书”,但是在本书里却隐藏着106个人生的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这话说来不假。《点一盏心灯》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小故事,很亲切、很平易什么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药方的华佗、勤俭致富的富翁、身经百战的老兵等,其中还有语文课上常提到的第三人称,什么老王、老温、老曹……,可以被替换为每一位读者,仿佛发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此外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寓言形式的童话故事、禅玄趣味的对话,乃至令人莞尔的幽默小品。其中有一则我很喜欢。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长辈,以爱吃鱼头闻名,每逢家里吃鱼,子女们总把鱼头先夹到他的碟子里;朋友们聚餐,大家也必然将鱼头让给他,只是在外面她比较客气,常婉拒大家的好意。
不久前,她去世了,临终,几位好友到医院探望他,有位太太还特别烧了个鱼头带去,那时她已无法下咽,却非常艰苦地道出了一个被隐藏了十几年的秘密:‘谢谢你们这么好心,为我烧了鱼头,但是,到今天我也不必瞒你们了,鱼头虽然好吃,我也吃了大半辈子,却从未真正爱吃过,只是家里环境不好,老婆孩子都爱吃鱼肉,我吃,我吃他们就少了;不吃,他们又过意不去,只好装作爱吃鱼头。我只一辈子。只盼望能吃上鱼身上的肉,哪曾真爱吃鱼头啊!’如今,每当听到说有人爱吃鱼头,总会多看他几眼,心想:他真是‘爱吃鱼头’呢?抑或‘吃鱼头为了爱’?”不难回答,答案就是后者。母爱无言啊!但它却是最诚挚、最洁白无暇的。
读罢故事,我心如大海翻涌,我们身边的亲人是否也在用“爱吃鱼头”的方式在表达着心中的那份爱呢?
妈妈是一位偏胖的人,每当餐桌上有我爱吃的鸡翅、龙虾、排骨的时候,她总是含笑地看着我吃,每每我好奇地问:“你怎么不吃?”得到的答案都是“我胖,不能再吃了。你瘦,你多吃点。”久而久之,一切我喜欢吃的东西在餐桌上,我都会毫不客气地大快朵颐,心中也默念:妈妈不能吃的,她太胖了。
家中的活,一切都是妈妈在承担,我都心安理得地认为,妈妈得多运动,她太胖了。
殊不知道,“我太胖了。”不正是爱的表现吗?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不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让受爱者享受的坦然,接受的心安。
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她总是用老师的`方式在教育我,要求我,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你看看谁谁多好,你看看谁谁进步多大!无论我取得什么成绩,听到的就是“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前面还有太多的人。”我常常在心中埋怨,为什么我的妈妈如此不了解我,不爱我呢?读罢此文的我终于明白,妈妈脸上的每一道皱纹,头上的每一根白发都在述说着“孩子,我爱你。”妈妈的爱就如同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在我成年时为我抵挡一切困难。妈妈的爱就像一剂药,为我疗伤,让我拥有健康的体魄。妈妈的爱就如同航标灯,引领我一路前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份沉甸甸的爱,我们将如何担当呢?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那如同空气一样无影无形的爱,用爱将自己的人生装点得充实而无憾!
《心》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读了一篇短文叫《桔子的心》,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桔子竟然隐藏了这么深奥的大道理。我在佩服短文中的那个小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的同时,更佩服这个孩子的妈妈,她对孩子天真无邪的提问不是随便的应付,而是通过耐心的讲解,在闲谈中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
小孩子手里拿着桔子,问了她妈妈两个问题:
“为什么桔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
“为什么桔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
“吃桔子要先剥皮,那是桔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瞧,这位妈妈说得多好啊!其实生活中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就连吃桔子都是如此,再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只有平时把基础打好,考试的时候才不会临时抱佛脚呀!
“桔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那是桔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是啊,平时我总以为爸爸妈妈挣钱很容易,总是让他们给我买这买那,如果他们不答应,我还发脾气呢!读了《桔子的心》,让我知道了我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幸福的'生活要珍惜,而不是浪费!
另外,“桔子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为了让你懂得与人分享。”说得多好啊!平时我们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里面有什么最好的,爸爸妈妈总是第一个想到我们,这也让我们根本没有机会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懂得劳动、懂得珍惜、更要懂得分享,这就是今天我读了《桔子的心》所体会到的。
“妈妈,明天就买一箱桔子回来,好吗?我要好好地体会一下分享的快乐!”
《心》读后感 篇11
桔子,在生活中是再常见不过的东西了,而《桔子的心》的作者,却从平凡的桔子中看出了许多不凡的道理。
故事主要是讲一个孩子手持一个桔子问了妈妈一连串关于桔子外形的问题,妈妈一一给出了和常人不同的回答,让孩子明白了人世间许多道理。最后,她告诉孩子,桔子之所以长成一瓣一瓣的。这也就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桔子,那就要懂得把桔子分成很多份一小瓣一小瓣,然后分给别人与你一起共享。更重要的,则是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这也就是在告诉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
这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用短短三百字就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人世间的真理——知足常乐。是啊,人世间有太多享受不完的繁华,知足常乐,不要去追求太多的荣耀。人世匆匆,哪能有那么多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对今天的生活满足吧,贪心是魔鬼!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昧着良心的人们,觉醒吧!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知足常乐,满足今天的生活,不要抱怨,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心》读后感 篇12
今天中午正在休息的我被女儿从床上拉起来,因为我还没有完成女儿交给我的任务:与她共读文章并写读后感发到她的校园网上。
因为工作关系我很少与女儿共同做一些事情,作业我也从来没给她检查并指导过,但她很优秀。今天是母亲节,我作为一位母亲答应了女儿今天的要求,我很少读书,她为我找了一本《感恩的心》,让我读完接着写,也许是巧合,这本书是去年暑假我为女儿挑选并买的,买来后我断断续续读过,今天又重温了一下。这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改变中国人心态的和谐人生读本。“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这是它的题记,对这句话我感悟深切。今天我牺牲了我的休息时间为女儿完成学校交给父母的工作,所以我感谢学校给了我感恩女儿的机会,因为她带给了我幸福与快乐,儿女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深感恩。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领导、感恩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不论角色如何变换,那必须有一颗善待别人和善良的心。
今天是母亲节,通过读《感恩的心》,首先感恩我的父母,愿全天下做儿女的都要感恩我们的父母,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东西——生命!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追寻自己梦想,品尝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当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之后,请不要忘记了头发斑白的父母,他们在期盼我们能抽出一点点时间与他们共吃一顿饭,即使他们忙活了大半天我们仅仅品尝几口,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行动、甚至他们的唠叨都充满着对孩子无尽的关爱和眷恋。所以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当我与女儿聊天时,我常说,一个人要善良,对待朋友要真诚,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她已经是非分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一个人事业做的大还是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心态好了,你就会觉得你是最幸福的,幸福没有标尺,幸福是一种感觉,你真心待人,别人也会真心待你,所以要感恩朋友,你只有一颗感恩的心,你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你困惑的时候,朋友会给你指引方向。
感恩的人很多,现在我们还要感恩我们的老师,我们从最简单的0开始,学会了无穷无尽的知识,懂得了如何品味人生,利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学会了如何奋斗,没有一个老师不想把全部的知识交给学生,当你长大成人、事业发达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了还在那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的老师们,他们不是不能发达,而是国家赋予他们培养一代代国之骄子的重担,他们才是最伟大的人,所以我们要感恩老师!
我们要感恩社会,是社会给了我们发展自己的平台,让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感恩大自然,阳光、雨露和春风滋润着我们;山川、河流和草原孕育这我们;土地、草木和五谷喂养这我们;生物、矿产和资源陪伴着我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礼物,对于这么多丰厚的礼物,难道我们不感恩大自然吗!所以我们要热爱并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美好的生存空间。
最后,借母亲节之际,祝愿全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健康幸福!
《心》读后感 篇13
乍暖还寒,梅花点点于枝头。捧一壶香茗坐在树下,远处墨香传来,跨越千年时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的开篇,是华夏文化的开篇。对于中学时代的我而言,它是我对诗经产生兴趣的源头——那些音韵的美好和文字的动人,我好像能真切感受到那些未曾经历过的情感。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化,孕育出无数璀璨文化。唐宋盛世,诗人醉心于祖国山水,将豪情万丈揉进了每行诗中。在文字中,我们与千年前的古人把酒对月,快意恩仇。叹将军勇士们慷慨赴死的忠肝义胆。站在千古一楼上赏山光水色,停在江南乌巷中悲凄凄爱情。大地与日月似乎亘古不变,却在沧海桑田中早已焕然一新。口传口,心传心,代代相传至今,追其源,是《诗经》。两千多年前,周代人民把音韵化成文字写在纸上,传承于后世。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美——彼岸佳人,隔着厚厚的苇柳,藏在氤氲的雾气中,若隐若现,模糊且遥远。想要走进窥探她的面容,美人却神秘地走开了,只留下一地香气。隔着千万年,后人却依旧能感受到她身上的.朦胧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卷仿佛就在眼前展开。
《诗经》美——远处桃林,在夕阳的映衬下流光溢彩。硕果累累于枝头,在枝叶间调皮地挤来挤去,闹着、笑着。晚风吹过,树叶也跳起了鸣奏曲。春天好像突然变的活泼而又灵动。待嫁女子在楼阁静坐,红盖头下的是干净的脸庞,颊上微红,不知是娇羞还是腮红的痕迹。桃花灼灼而开,美好的姑娘也终于将嫁作他人,成为贤良的妻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正如余先生在《诗经选》序言中说道的那样:“诗经的解说向来是分歧百出的”,确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不同的读者读诗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下,看法也是不一样的。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诗经中的那些爱情很遥远,是祖祖辈辈的事情,实则不然。“月出姣兮,佼人僚兮”,月亮里面藏着的是少年时代心中的丝丝爱意,剪不断,理还乱。“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是青春时代远远的一眼,是只那一眼心里就有的青春的单纯的、干净的萌动,后来又有“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是陷入爱情后的小情侣们对彼此一日不见便如隔三秋般的思念,相思成疾,眼里心里都只是对方。诗经里的那么多故事,有人会觉得全都是缠绵的爱情,也有人猜测是在通过写爱情暗讽当朝政事。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把那些男女之事写成歌藏在书里,千百年后的今天,当少男少女们遇到了喜欢的对方,却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表明直讳爱意,一首诗经的词,道出心中所想,浪漫又纯真,感性又理性。
小时候会向往童话里的爱情,羡慕王子公主最后能够拥有幸福结局。长大后又认识了许多种爱情,于是不想做卑微到尘埃里的花瓣,却想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不依附他人的凌霄花。诗经里的爱情有好有坏,却从不避讳提及美好爱情。爱情是值得放在阳光下被世人所看到,而不是被放在阴郁的角落里独自发酵。总归是,爱情永远不需要那些华丽的词藻,一枝一叶总关情。千百年以后,花草树木经历了沧海桑田,但天地间,唯爱永恒。
《心》读后感 篇14
刚看这完李燕玲的《我的心留在普罗旺斯》。里面的普罗旺斯,世界上惟一不用做任何事情,就可以玩得非常开心,它的风景与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游历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历。没有人能生活在这里毫不动容。而所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了这里,都要放弃城市人喧嚣与骚动的特性,放慢自己惯有的匆忙脚步,而去慢慢品味每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品味阳光下摇曳的树叶,品味石墙上见人不惊的小鸟,品味空气中弥漫的薰衣草香……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是单纯地在陈述自己的感伤,其中牵扯了很多人。我很喜欢这种文风,一边读小说,一边感受不同的情感世界,一边领略普罗旺斯的美。我也很喜欢书里面所描述的情感世界,感觉很真,很美好,但结局却是出人意料的,有点模棱两可,让人有想像的空间。真有点不明白,最想不到的是聂小卫竞和夏子平又走在一起了,真有点不可思义。或许真像徐悦函说的,或许他们俩的事并不是聂小卫个人说的那样,女主角全相信了聂小卫说的`,单方面认为是夏子平负了聂小卫.但事实又有谁才知道呢?故事到了最后,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可以说,故事从头到尾都有很多玄念,而且一个个到了最后都没有说明白.或许是我没看明白吧.太深奥了,看不明白.女主角爱的究竟是谁呢?是她上司钟邺?还是他没有亲属关系的表哥徐悦函?真想不透,故事的开始,是女主角到普罗旺斯疗伤,去忘记过去的一切,或许说是逃避更贴切,文中多次说到她是为了逃避才去普罗旺斯的,为了忘记,不再想起过去的一切.而过去又发生了那些可怕的事呢?竞令她这样的难受,宁愿舍弃深爱着的徐悦函?而她又是在逃避那一些呢?是对钟邺的爱恋带来的伤痛?还是为了很久以前和徐悦函发生的一切?两者都有是吧,我想.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看到钟邺会伤心,看到悦函也会伤心,既说爱钟邺,也说一直爱着徐悦函,难道一个人真的能同时爱着两个人吗?
在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中,看到了,爱也并不像想像中伟大,她依然不能接受悦函,不能承受和他一起的那种压力,无法无视他的冷淡、冷峻、锐利。这种爱对于女主角来说有很大的压力,纵使她很爱他,也知道他很爱她,但,这还不够。她清楚明白,自己要的爱情并不是这样,若果她和亿这样生活下去,她会窒息,越来越没有生气,所以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原来有一种爱是这样的无可奈何。但同时我又觉得书中的主人公是极没安全感的人,她的怀疑,她的不相信,最终都会让她遗失幸福。但,我仍然憧憬着,她后来会跟徐悦涵在一起。
在书里看到普罗旺斯的美丽景色,美好生活,宁静、安逸,一种慢生活,与世无争的感觉。真让人向往。还有那童话般的房子、人们、景物,最吸引人的大片大片的薰衣草,大片大片的鸢尾草,真想住在那里一辈子。书里有一句,法国之所以浪漫,是因为有普罗旺斯。还有那里的葡萄园、葡萄酒,以之于普罗旺斯的天空、阳光、空气,都被描述得特别蓝,特别温暖,特别的清新,美好到令女主角吸入一口空气,就想它永远不会变成浊气排掉,这样就可以把普罗旺斯空气的味道永远留在体内,就连空气都让她有这样的眷恋,更何况其他更美好 的?真想能去一次普罗旺斯啊,但这是一个太遥远的梦了,不能触摸,只能幻想。幻想的自然最美好 ,最完美,没有一点瑕疵,只是到了现实中,难道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是我的想法太天真了吧?
《心》读后感 篇15
《心》这本书是稻盛和夫老爷子三法当中的一个。最喜欢这本书,认为所有万事万物皆从心起。
稻盛和夫老爷子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人生的目的在于提高心性,磨练灵魂。人生中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所有一切归根结底要看我们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心性。让他变得更纯粹,更美好,换句话说,要看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发挥出来。
以前我们经常会听人说无商不奸,而最近两三年经常会听到,如果你想要把生意做好,就要有利他心,你帮助别人越多,你的生意就会越大。
而且生意也要努力的做好,因为把企业做好的时候,你能帮助到更多的人。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的员工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自己的员工能力有所提升。
你也能帮助你的客户,买到更适合他们的产品。也能帮助到社会,因为你正常的纳税,会有很多税收去,进入基础建设当中。你也能帮助自己的小家,让家里人过上更适合更舒适的生活。
稻盛和夫老爷的书,让人看着非常的舒服。书里的东西都非常的浅显易懂,没有复杂的词汇或者很难做成的公式,就是那些简简单单的道理,只要你去做,就可以做成。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那句:“南曼,南曼,谢谢”。持有一个谦卑的心,一个向善的心,感谢身边的一切。感谢别人带给我们的.好与坏。
因为有了这颗敬畏的心,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也都是尽力去做好,做好当下的事情,就是我们最大的修行。
第二:我们要做到,心存善念。利他、利家人,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这个力所能及里,就包括:不与心术不正的人交往,既不听他们所讲的,不把他们所讲的那些恶言恶语的声音当做一回事,同时也不去传播。
不要用这些不实、不适言语去伤害别人。而他们所说的那些恶言恶语,最终会落在他们自己的头上。我们不去附和、也不去反抗,他们就会静静的离开了。我觉得这是家长应该教会给孩子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向大自然学,知足,这是给我的第三个感受。
自然界的所有的动物都不会再吃饱了之后还去杀戮,他们只取自己所需的,不会过度。
同样的感受,也是像我们一样。如果过度的去强调、去汲取一些高消费,也是没有必要的。几万块钱的包,也是包,甚至还不如几十块钱的包使用。
也不会因为你穿的名牌,就完完全全把你的能力和你的外貌划等号。只要你穿的得体,、舒适,小众品牌也是可以选择的。
也喜欢稻盛和夫讲述他妻子的故事,有一天,稻盛和夫回家,发现家里有一个房间,从来都没去过,就好奇地打开那个房间门去看了看,发现房间里一部分放了他穿过的衣服,他很好奇问自己的妻子,为什么不把这些衣服处理掉。
他妻子说这些衣服里面有你辛劳过的痕迹,这些衣服又都穿过了,都有磨损了不好给人的,觉得非常有纪念,就都收了下来。这个小老头名下可有三个非常神奇的公司,他买多少衣服都可以,经常换不节俭也不会穿到磨损的程度。而且这些旧衣服,随手处理掉也都可以,可是这夫妻二人,没有占过多的社会资源,只取自己所需。
勤俭的美德就是对自然界最大的慰藉和感恩,反观自己,有很多需要按照稻盛和夫老爷子所讲的,去修正的地方。
这本书不厚,文字也非常的通俗易懂,传递的信息也非常的浅显易懂,并不高深晦涩,值得读读。
读名人的书,就相当于和名人做一对一交流,通过读稻盛和夫老爷子的书,就能感觉到那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周围人很平易近人的智慧老者。
《心》读后感 篇16
从1月份开始,一直在阅读稻盛和夫的《心》,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想着去跟我部门的小伙伴们分享这本书中的精华,但是却感觉到非常得难,原因是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精彩的句子让你觉得没有办法错过,是那种每次阅读都能受益匪浅的文字,而且是需要慢慢品尝的。挣扎许久,今天仍然开启写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描述,看是否能够写出一二。
其实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应该列为第一章,先把培育美好心根的重要性,开门见山的描述,并做要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要修心。这也就是文章作者提到:----刚降生的灵魂未必美好,这个观点与我一直的观点“人之初性本善”还真的是不一样。有的人刚出生时,灵魂就已经浑浊不清,正因如此,我们通过自己的`人生,努力磨炼灵魂,不能懈怠。读到这个时候,我想起我们经常说的“三岁看老”,而且我自己仍然认为说,要看这个灵魂刚降生时候的环境,如果这个环境比较单纯,这个灵魂坏不到哪里。在职场上选人,其实很大一块要看他的原生家庭,包括男女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原生家庭非常重要。
作者甚至认为,是否适合当领导者,由“心根”决定。选择职场中重要的合伙人,要选择优秀“心根”的人,但是人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化的。对于作者提到的人格是“性格+哲学”的这一观点,我是非常赞赏的。一直以来我秉承的观点是,即使我没有办法日行一善,但是我仍然是要不做坏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是要行得正。
文中作者提出一个疑问----什么才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资质,作者说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就是“心”,这里面所说的心就是人格,人性。在作者看来,管理企业,可以概述为---“提高心性,拓展经营”。通常提到领导者的资质,一般人会列举才能,知识以及经验和技能等。也就是说,头脑聪明,专业知识丰富,能言善辩的人适合当领导者。但是作者不是这样看的,作者提到他更看重的事---如同岩石般重要的资质。
而具备了好的人格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提高人格,人的一生的重要的结果,作者用了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能够大幅度改变人生的决定性要素的话,那就是应该是思维方式,其中热情和能力的打分范围都是从0分到100分,但是思维方式从负100分到正100分。三者相乘才是关键,不管热情和能力有多高,只要思维方式是负数,一切都是负数。
英国思想家詹姆斯.埃伦说过下面这段话:
人的心灵像庭院,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芜,不管是耕耘还是荒芜,庭院都不会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院里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那么无数杂草的种子必将飞落,茂盛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院。
比如说佛教称为三毒的---愤怒,欲望和抱怨。如果让这三毒一直盛行的话,那么最终伤害的肯定是自己。
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做一个时刻修心,让自己的心态活得比较淡然的那一类人吧。
《心》读后感 篇17
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办法去描述看这本书的感觉。你会有满腔情感想要表达但又吐不出一个字,就好像很饿的时候喝了一大杯水,很撑,但还是饿。很多书都会给我们一种哑巴想要呐喊表态的冲动,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心》里的遗书是先生描述自己的经历。
它讲述的是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同时也赢得了房东太太的好感,但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先生之前是很有钱的,有钱到后面自己出来独自生活,结了婚不工作也完全可以够夫妻二人生活。但是被自己信任的叔父欺骗后,对于任何人都怀着不信任。后来,先生的好友K住进了房东家里,也爱上了小姐,k是一个很执拗,很坦率的人,他有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让他不能喜欢小姐,类似必须洁身自好的这种规定。举个例子,k爱上了小姐,就像一个僧人喜欢上了肉,自己的道德约束他不能这样,但是爱情的发展使他猝不及防。 备受煎熬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结婚。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片段是先生批判k的那句话正是k经常说的一句话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就是蠢才。知道了这一切真相之后的K在绝望中自杀了,同时K的死也留给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责,婚后的先生一直无法忘却K,他的内心无比的寂寞,终于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大家都不是爱丽丝,但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探险。《心》中的'先生,最后还是在悔恨与挣扎中自杀了。从一开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但当先生真的自杀并留下遗书时,还是感到很遗憾。用『我是猫』里的话来说就是此刻烦躁的心情就像用十除以三得出的结果一样,无穷无尽。精神洁癖的人,总是很难在自我和本我之间妥协。
明明没有凶手,但相互之间却成了杀死彼此的凶手,心与心的隔膜,始终无法被击穿,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孤岛上,没有两颗心能最终碰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制裁,没有人了解人,只有相互的伤害,善意的无知的伤害。
如果说先生的死是因为负罪感,似乎太浅薄了。倒不如说,曾经厌弃别人的我也开始厌弃自己,就这样我变得无神呆滞了。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文字和感情都很细腻,体现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心》读后感 篇18
在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因为内心的自私而造成过永生难以释怀的过错?我一向不喜欢看外国的书,我的记忆力不好,那些直译过来奇怪的名字,我记不下来。每次阅读外国书籍,我总是翻回去好几次查看人物名称及关系。但在看到这本书的一瞬间,我便知道,这本书,我非看不可。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又或许是最近心里无法排去的郁闷,这本关于矛盾,惆怅,无助的书,拿起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放下。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的地方是它没有难记的名字,它的主要人物不过三个人,作者,先生,k,而其他人物都只是这三个人的附属品。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幽微的人心,这本书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惆怅,无助的精神世界。(此话改编于《心》这本书的.简历)
文章的前两部分,都在写作者和先生之间的接触,从认识到熟知,从作者的角度展现了先生的性格。先生没有出门工作,性格孤僻,鲜少与他人有往来。在往来之中,作者对先生的敬佩程度一步步加深,却发现了先生身上许多的疑点。或许是先生曾经受过伤,所以对很多人的接近持抵触状态,起先对作者也是若即若离,对作者并没有任何热情的表示。在某次散步中,先生突然问起来作者家庭状况,并多次强调作者要在父亲死前就把遗产拿到手,引发了作者和先生的一次最大的冲突。先生说,大多数的人平时都是好人,但在某一个牵扯利益的时候,便变成了坏人。先生每月都会去墓地拜访一个早逝的挚友,却不曾带过任何人,包括先生挚爱的夫人。而每次在这个墓地碰到作者时,先生的眼里都盛满了厌恶,迟疑等各种情绪。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先生有段不愿提起的过往。先生和夫人是极其恩爱的一对,因此作者曾想从夫人口中得知先生为何变成这样,夫人只是说,我不知是他因为厌恶这世人而厌恶我,还是厌恶我和这世人。先生的过往越来越扑朔迷离,作者却因为父亲的病重无法再和先生继续交谈。
作者的父亲临终的最后一晚,作者收到了来自于先生厚厚的一封信,先生一向不回复作者任何书信,作者讶异之余,匆匆打开了这封信,却看到了先生已离世的消息。在火车上,作者仔细的读这封书信,写的正是先生不愿提起的过往。
先生的父亲和母亲由于可感染的伤风,前后几天离世,留下了不到二十岁的先生和一笔可观的财富。先生的父亲很喜欢和相信先生的叔叔,所以在父亲死后,先生便把一切家产交给了叔叔管理。在拒绝叔叔想要把堂妹嫁给先生之后,先生发现,那些家产逐渐被叔叔盗走。这一打击让先生对身边一切的人都充满了怀疑,连其他人眼里完美的叔叔,都做出了这样卑鄙的事,先生怎么能再相信别人。变卖了一切家产,先生搬出了宿舍,租住在一位美丽的小姐家(即后来的夫人),在小姐与其母亲的照料下,先生逐渐走出心里阴影,同时也对这位美丽的小姐偷偷动了情。为了帮助沉迷于佛学和相信那些苦修的挚友k走出心理,先生把k带入了小姐的家。在点滴接触中,k逐渐改变,先生却越来越忐忑,没有k帅气的外貌,没有k优异的成绩,先生害怕小姐倾心于k。在各种猜测中,先生发现小姐经常与k单独相处,先生的猜疑之心越来越严重。在某个夜晚,先生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告诉k自己喜欢小姐这件事时,k先行一步告诉先生他也喜欢小姐。先生在巨大的震惊中,先是利用k的弱点让他放弃了小姐,又偷着告诉夫人(小姐的母亲)自己喜欢小姐,请求夫人将小姐嫁于他。当小姐和先生定下婚约后,k也从夫人那里得知了这件事,前两天并没有特殊的表现,却在某个深夜切开了脖子的大动脉自杀了。先生无比愧疚,将k埋在离家比较近的坟墓中,每个月都会去祭祀k。先生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愧疚告诉小姐,也无法面对间接杀死k的自己,终日闲职在家,也不愿与人接触,甚至也无法与小姐正常交流。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先生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悲剧,由于年少的妒忌和猜疑,毁掉了两条人命,毁掉了三个人的幸福。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因为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妒忌等负面情绪,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想法,然而也有少数人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其实,我们没必要妒忌别人,反而在这些人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
《心》读后感 篇19
当我最初拿到《工匠精神》这本书时,并不以为意,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的内容时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了。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在职场中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具备的精神,一种信仰与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确实如此,往往在工作当中,由于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就跟客户沟通,经常产生直接的冲突,后果可想而知。调整心情后同时也要拥有一个积极的工作心态和乐观的工作态度,这样什么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认真做事只能做对事,而用心做事才能做好事。“用心做事”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作为一种态度,它能使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它更能使我们用长远的思考来规划未来;“用心做事”是一种情操,有了这种情操,你才能在所在的组织中创造和谐美好的人生。“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环境,但是结果确不尽相同,如同哪三个修金字塔工匠。三个人拿一样的薪水,做一样的工作,为什么前两个人唉声叹气,抱怨连天,而后一个却哼着小调,悠闲自得?就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理解和态度不同。生活、工作中往往能听到这样那样的抱怨,抱怨者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集到客观条件和公司、领导身上。他们往往抱怨自
己成功的机会少,怀才不遇,一味地怨天尤人,满腹牢骚,甚至抱怨命运不公,却很少有人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这样只会让自己背离轻松和快乐,背离了机遇和成功。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到了谦虚的时刻,他将步入一个伟大的起点!当今社会,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谁能保证你今天的领先就代表你永远领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法与工作技能。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情,没有做不会的事情,就怕自己不去做。人的观念会影响人的一生,脑袋决定口袋,一个人要学会改变脑袋,改变脑袋就是改变自己、改变命运就是改变自己的人生。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努力做好你该做的事情,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既然改变不了风的方向就改变帆的方向,既然不能改变事实,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既然不能改变事实的结果,就一定要学会改变心态。开心或者不开心,快乐或不快乐完全在于自己。
最后总结一句话: 思想态度决定一切——境由心造。
《心》读后感 篇20
今天我读了《改心》这篇文章,感受颇深。文章讲的是作者在某外资企业供职时,指导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要求每个成员至少写三句“我无法做到的……”“我无法实现的……”“我无法完成的……”再反复大声地读给自己、周围的人听。作者越读越无奈,越读越悲哀,越读越迷茫,最后竟然哭了起来。指导老师这时要求成员把“我无法”改成“我不要”继续读,作者越读越别扭,终于觉悟到许多的“我无法”原来是自己“不要”啊。后来指导老师又让把“我不要”改成“我一定要”,作者这回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振奋,最终明白了凡事都要有自信,自信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就是一个自信的女孩,在成长的海洋中,我享受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他们总是时不时地敲着我的门,在它们的伴随下成就了一个自信的我,接受着风雨的洗礼。
我的自信来源于那场考试,那场生平以来第一次让我心跳加速的语文考试。至今回想起来,我的手还是凉的,不断地冒着冷汗。
当天九点半,当我将语文考试卷全都做完时,心中的石头算是落地了,愉悦地检查着题目,然而,当我读到作文时,我仿佛是在大冬天又被猛地泼了盆冷水,心都凉了。天啊!我的作文离题了。也许是我看错了,太紧张了,怎么可能呢?然而,我的直觉,我眼前的.事实告诉我,确实偏题了。顿时,我惊呆了。怎么办?重写一篇吗?可是,时间一定不够。我不是地看着手表。一定不够,怎么会这样呢?我着急地眼泪涌上眼眶,为什么怎么倒霉的事情偏偏会轮到我?我的两只手在相互不断的摩擦着,我多么希望时间可以重来!
不行!还有半个小时,还是有可能的,否则这些时间我一定会在焦虑中痛苦下去的。不管了,痛苦就痛苦吧!那个重要的时刻,我觉得我在写与不写中徘徊,最后,理智终于让我决定去拼一拼。坚信,自信地想,我能做到,我能行!
说干就干,我拿起作文稿纸,提起笔就开始飞快地书写起来。慢点,慢点,时间别过得那么快,我的内心暗暗祈祷着,我的手在抖,我的心在抖,我觉得我全身都在努力。终于,九点五十六分,这篇盼望许久的文章出炉了,我真觉得自己太伟大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成功了,我觉得自己简直制造了一个奇迹。
试卷上交了,虽然是短时间内的作品,我依然自信满满地相信它,相信自己,这次不会考砸。第二天,分数出来了,92分,虽然不是最好,虽然作文也扣了分,但我依然兴高采烈,那是我第一次在极度紧张的短时间内完成的作文试题,它证实了我的自信没有错。
世上没有不可能,不可能只是不敢做,而不是不能做。相信自己,去做那些“不敢做”的事情,我们会看到成功在向我们招手。
《心》读后感 篇21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交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习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习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交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习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心》读后感 篇22
当我一见到《勇敢的心》这书名时就不免有点疑问,勇敢的心是在说一个男孩因勇敢而取得了荣誉呢?还是什么呢?于是我带着这种疑问走进书中。
一个叫“勇敢的心”的少年在三岁那年,一场风暴让大海吞噬了他妈妈的生命。从此,他对大海有着一种恐惧。在一出海,他的胆怯让同伴耻笑。于是,他决定独自出海战胜恐惧,然而那次的大海航行,却意外闯进了孤岛,他凭着勇敢和本领与野人,野兽搏击,最终成为真正的“勇敢的心”。
恐惧,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活动,但是,我们会战胜恐惧。有时为了自己,有时为了他人,我们的恐惧将会在一瞬间消失。“勇敢的'心”怀着对大海的种种恐惧,自尊的心理让他最终选择挑战,海上的风暴卷起了他所有的依靠——小刀,长矛,食物甚至连衣服都不留下地卷去远方,并把他带到了禁岛——吃人生番的祭祀岛!然而,他为了生存,为了伙伴,并没有放弃,靠着经验和满腔热血,他从一无所有到样样俱全,而且有个避风的小屋。并且,拿到了最有权威的象征——野猪牙项链!这就是勇敢的力量!
的确,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恐惧。但是,恐惧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于展开双臂,去迎接挑战。我相信,勇敢的心会给予你最伟大的力量,那是来自最深层的力量,它的光芒能让任何恐惧不战而退!
勇敢的心并非平常无故地拥有,我们要挑战!朋友们,驾驶人生的帆船,向大海的风涛,接受勇者的试练吧!
《心》读后感 篇23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听谁说过有本书叫做勇敢的心了,只知道,我上周一个周末把它看完了,从我以往的读书速度来看,像它这么厚的书,我是怎么也要花一个星期才读完的。当然,是断断续续的读,不过,我不得不承认,我被它吸引着,被它震撼着,以至于一旦拿起来,想放下,却又放不下。
它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又是一种精神,一段历史。一个人,出生就失去母亲,6岁父亲因反殖民战死。一种精神,对自由的追求,对平等的向往。一段历史,苏格兰被英国殖民。
人性本来就是追求自由的,因为自然法度里认识平等的,不论肤色,种族。殖民者固然是违背自然伦理的。一段统治性的殖民后,男主角终于第一个站出来,向殖民者反抗。它这一战,战出了苏格兰人得不甘心受辱,战出了自由,战出了人性平等。
其实,这个时候我心情很沉重,为什么这么多人,甘心被殖民了这么长时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即使是无济于事,即使只会死路一条,也不应该让别人在自己的领土上统治自己,这是何等的耻辱。在男主角站出来的那一刻,我为他感到骄傲,也为其他人感到悲哀,总是他们在男主角站出来后也不约而同的反抗起来。我很惊讶,难道他们之前甘心被歧视,甘心承认人是不平等的?苏格兰本就应该受殖民于英国?
故事就这样展开了,男主角带领一支苏格兰平民军向英国挥剑,向他们要自由,要人性平等。他们是强大的,他们明知道敌众我寡,明知道实力悬殊,但是一颗对自由渴求的心支持着他们。即使战死,也是伟大的。每每看到他们在战场上奋力杀敌,我深深的体会到一种呼唤,一种反抗,他们在向上帝祈祷,在向上帝索求,祈祷自由,索求平的。以往看打杀场面,我是激动兴奋地。而这次,我是震撼感动的。
故事的结局让我意外,男主角被俘。但是结局也让我欣慰。男主角宁死不服从于英国国王的统治,最后一刻,他用全身力气喊出一句:“freedom”这一句,响遍了天空,震撼着每个人,包括英国殖民者的心。这时候我眼睛意料之中的湿润了,我的表情僵硬了。他喊出了每个人的追求,喊出了人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喊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格。
故事离现在已经很远,但是又离现在很近。当下,仍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人群,在同样的呼喊着,对自由向往着。人性的平等,何时才能不只是几个字的分量。何时才能弥漫在每个人的空间里。这不是上帝要考虑的`问题。
勇敢的心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勇敢的心》这本书时,我感觉有点疑惑,这本书是讲述这个孩子因勇敢而获得了荣誉,还是别的呢?我带着疑惑走入书中的世界……
书中这个少年小时候,大海吞噬了他的母亲,他对大海有着深深的恐惧,他的胆怯被别人嘲笑,他决定独自出海战胜恐惧。这次航行,他凭着自己的勇敢,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最终获得了真正的“勇敢的心”。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前,我不敢玩攀岩,害怕会摔下来。有一次,我又尝试去攀岩。我小心翼翼地往上爬,回头一望,“啊,真高啊!”我胆怯的不敢再往上爬了。这时,一个比我瘦小的弟弟,从我身旁爬过去,回头对我说:“别害怕,战胜内心的恐惧,你也可以像我一样爬上来。”听了这番话,我充满了信心,我一定要爬上去!
我时而观察,时而思考,时而爬,时而跳,终于,我爬上了顶点,等我站稳后,我又试着解开安全绳,顺着滑梯,滑了下来。
啊!我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完成了我一直没能做到的事情。
通过这件事,我更加体会到了《勇敢的心》中所说的真正的勇敢的心的意义:恐惧,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有我们战胜内心的恐惧,才能让恐惧一瞬间消失。战胜恐惧,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心》读后感 篇24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英雄,他们的事迹被广为流传,然而,还有很多的人民英雄,他们并不写入历史,但是他们却永远活在了人民心中。
我被这样的一部电影深深地打动了,它讲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勇敢的心”。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主题改变的,当时英国还没有形成现在的联邦,苏格兰和英格兰有各自的国王,后来,英格兰的国王随着自己王国的强大野心日益膨胀,开始侵略日益衰落的苏格兰,他们占领了苏格兰的部分重要城池,对当地的地下的一些秘密组织进行屠杀,对当地的妇女及其不尊重,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叫威廉·威尔士,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敌人杀害了,他被他叔叔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生活了,他叔叔一直叫他打仗不光凭勇气,还要靠智慧,长大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找到那个在他父亲死后给他安慰的那个女孩并想和她安稳地过日子,他们两个秘密地举行了婚礼,可是那个地方被英格兰控制了,他们想对他的妻子无礼,他妻子誓死反抗,后来他们把他妻子杀害了,还想用他妻子的尸体引他出来,结果他并不畏惧,明知道有陷阱但他还是去了,最后,他用他的智慧杀掉了那个杀害他妻子的仇人。
后来,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苏格兰人,应该为苏格兰的自由而战,于是他用他的智慧征服了许多的勇士,和他一起作战,抢回了很多重要的城池,他的名声在国内迅速远扬,敌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变了脸色,他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是,最后,他却摆在了自己国家的领导人手里,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利不惜牺牲人民的自由,直到他上断头前的最后一刻,从他嘴里喊出的是“自由”两字。
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敢爱敢恨,爱他的妻子,宁愿为她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当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时,他并不是苟延残喘地低声下气地活着,只为求一个暂时的安宁,而是带着大家一起为自由而战,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他打仗的时候不仅仅靠勇气,更靠他的智慧,最后,他用自己的死终于换来了领导人的觉醒,使他最后不再只是一味地求和,而是带着人民战斗,最终迎来了胜利。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虽然我们不用再像他那样去打仗,当一个战争的英雄,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那种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那种民族主义精神,还有他那颗勇敢的心!
《心》读后感 篇25
读《文心》,感受很深的一点是两位老先生对于场景描述的画面感非常强,随便举个例子:
“阳光从窗外的柳条间射进来,在沿窗的桌子上、地板上、同学的肩膀上印着繁碎的光影。王先生新修面颊,穿着一件洗涤的很干净的旧绸长衫,斜受着外光站在讲台上。谁望着他就更亲切地感到初秋的爽气。”
读完之后,一副图立马展现在眼前,类似这种“活”的场景描述还有很多。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是作者经年累月对于生活无微不至地观察而磨炼出来的,并不是随便可以写成的。
另外,书中有很多观点对我来说都是耳目一新的。
它强调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是生活中一个必须的项目。这仿佛和我们普遍的认知不同,尤其在当今社会,能提起笔来写文章的,除了专业工作者恐怕就只有学生了。我以前对写作的认知是,写作能让我静下心来总结和思考,从这种角度来说,写作对于我来说也是必须的。惭愧的是,我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任由好的思路在电光火石间转瞬即逝,如今分析和思考能力变得一塌糊涂。
书中《题目与内容》这一节,指出应该先有内容后有题目。读到这里时我感触颇深,也许我们被学生时代的作文课训练习惯了,习惯于老师出一个题目,我们便去顺应这个题目组织相应的内容。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处处留意、积累素材,对素材有所思考,才写就一篇文章。但是学生时代为了练习,为了统一标准,只得给出题目让大家统一去做。可是在训练过程中,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使得我们都是为了作文得高分而去写作,忘记了写作其实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人生助力。
学生时代我对于作文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如果我写的东西感动了自己就能感动别人。如果真的感动了自己,那就说明这些内容确实出自我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感受吧。
在《诗》这一节中,作者提醒后来者不要成为时代错误者。陶渊明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场景固然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但我们生在当今乡村没落、都市发达的时代,就要在都市“尘网”中勇敢生活,把那份逃避现实生活的心思收起来吧。退一步讲,即使在现代真的过上了陶渊明所描述的那种生活,可能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不断考问自己才能得到答案。一个时代的人肩头有各自的时代使命,扛起肩头那份责任继续向前走吧。
至于让很多人惊艳的《触发》,我所领悟到的是老先生们教导我们要多多思考。事情遇到了、经历了,学到了什么?书读过了,能否学着应用于生活,触类旁通?再读一遍时,是否能有新的.感想?另外还要多做记录,有时候我们脑海里的火花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赶紧记录下来,它们就会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从此和你再无关联。凡是触动心弦的,都值得好好对待。想到这里,不禁反问:伟大的作品也是由一个个触动人的灵感衍生的吗?
作品中还处处透露着基础而朴实的学问。学过之后要不断练习、用心打磨才会出好作品、凡事总要抱着认真的态度、要有组织有条理。
本书看完,就像跟饱学的老师完成了一场促膝长谈。但我明白这只是指引,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我们最终要靠自己用学到的这些知识去解决这些难题。
《心》读后感 篇26
两位老先生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是我感激他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指导着几十年后像我这样的后生的生活。欣慰的是,这部作品将来还有可能指导更多后代的人走过迷茫。有时候我们的天空被乌云遮住了,这些经典的作品就是黑暗中的'微微亮光,使我们总不至于彻底失望。
另外,关于这部作品,朱自清先生还写了篇序。从这篇序文中,我明白了自己的当前状态。
这种状态叫苟且。
朱自清先生说: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今天我告诉自己,一件件去做,一件做成了再去做另一件。去真正经历一下做成一件事要经历的时间和步骤,去锻炼一下耐性。
《心》读后感 篇27
成为读心大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听其言而观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是孔子说,而听其言而观其行,正同当下的察言观色相符。人的想法会不自觉地反应到身体上,身体上的动作也会影响心理层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动作和想法在某一种程度上是同步的。
我们好奇于别人的想法,想知道别人的这个动作的含义,不妨一同来看看这本《读心》。这本由瑞典的亨利克费克萨斯所写的《读心》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读心术的书。重点在于不仅仅告诉我们读心术,还可以指导练习不同的读心术,以及影响他人思考的方法。是不是瞬间感觉书里有干货呢。
既然是读心,就要了解正确的读心是什么意思。
作者在开篇就先明确指出错的读心,然后引出正确的定义: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情,肢体语言,音调高低等来推断出这个人的内心活动,心理想法。
那么懂得读心,又有什么作用呢?
可以懂得商业伙伴的心,可以懂得爱人的心,可以懂得孩子的心,可以懂得客户的心,那便可以合作更愉快,可以夫妻更甜蜜,可以给孩子更适合的教育,可以销售更多的产品等等。
这么看来读心非常重要,应用范围非常广,那该怎么学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正在交谈中,突然对方的一句话,你感觉到,对方好懂你,你正有此意。不知道你收到电子邮件,因为你发的一个笑脸或是符号,而对方回信的时候,也带用笑脸或是符号后,你再回信的时候语气用词很轻快。
其实这就是与对方无意中沟通,你释放出来的信号,或是别人释放出来的信号。作者在书中指出,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拉近与对方的关系。简单点就是模仿他人。
通过对方的姿势,如头偏向哪边,双手怎么摆,身体移动某个部位,然后你需要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然作者指出,这种模仿,一开始只需要模仿对方经典的动作,或是说代表性的。然后不要刻意的,要小幅度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模仿对方的特殊情况,这是要记住的。
书中作者还列出如何做观察练习,以及给害羞人单独举出如何练习。我们可以观察文学作品中的例子。作者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个片段为例,这就是最高手段的说服技巧——先认同,后引导。就是先认同大家的想法,称赞,然后运用论点,做出结论。
我们常常想要融入某个团体,就必须要很熟悉这个团体,那就必须懂得这个团体常用语,或是他们交谈内容。这是有针对性的,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听到对方常用“有点儿”“这那个”等字的`时候,可以尝试用这些词与对方说话。
我们看电影或是电视剧中,往往有这么一类情节:大佬在赌桌前,往往有的会戴上墨镜。这是因为人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瞳孔收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消息,也会不自觉地有反应。所以这些人为了不在看牌后,情绪外泄,才戴上墨镜。
作者指出,无论多么好的遮挡,人激动或是兴奋的时候,除了瞳孔有反应,身体也会发出其他信号。比如流汗,脉搏加速等等。之前也读过很多关于读心术之类的书籍,关于人类肢体语言或是动作的,但是从来没有一本跟这本书一样,让人从内心燃起想要去照着做,想要去试验的想法。
这本《读心》是作者费克萨斯的代表作品,他是瑞典知名的读心专家,还是作家。个人感觉正是因为他懂得读心,才知道买书人想要读什么内容,才会写得这么吸引人。
这是一本教人练习不同的读心术和影响他人思考的方法的书籍,让人们更好的与人交流,更好的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习速度,期待我们成为下一个读心大师。
《心》读后感 篇28
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深入了解别人、就得读懂TA们、可是人有千万种类别的、最大众化的、该如何去了解去读懂?《读心》这本书很客观,有道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生活中人的各种姿势,以及心理学规律,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
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等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特别是从他人脸上各部位动作构成的表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绪变化,以面部表情可大致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无论是眼睛、嘴巴还是手势等肢体语言,通常都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人行为,很少具有欺骗性,所以在想了解他人的'心理状况时,肢体行为与动作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以从中判断一二。
常见的瞳孔语言:表示反感和仇恨时,瞳孔会缩小,目光刺人;睁大眼睛则表示具有同情心和极大的兴趣,还表示赞同和好感。一个人的目光除了能看出上级与下级、权力与依赖的关系,和上司打交道时,对其眼、手等的观察,能够让我们洞悉其内心。如果上司说话时,不看着你,这不是一个好迹象,可能表示他不想重视你;如果上司从上到下看了你一眼,表明为人较为自负、强势,喜欢支配人;如果上司久久不眨眼盯着你看,表明他想对你的实际情况更想深入了解;如果上司友好地、坦率地看着你,甚至偶尔眨眨眼睛,表则他同情你,对你的评价较或想他鼓励你,甚至准备请求你原谅他的过错;如果上司用锐利的眼光目不转睛地盯着你,表明他想在你面前显示他的权力和强势;如果上司只是偶尔,并且当他的目光与你相遇后即马上避开,这种情形连续发生多次,表明他不敢面对你,缺乏信心。
正确理解与掌握好对方不经意的行为,不仅有利于理解别人的意图,也能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表达效果更加直观明了。掌握了读心技巧,即便你遇到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了解到很多有关对方的信息。比如,你可以推断出他可能有哪些兴趣、他目前处于何种情绪之中。当他的想法改变时,你会立刻观察到,并且在他发觉自己的情绪即将产生变化之前,先他一步扭转乾坤,且无须多发一语。你也可以侦测出他是否在说谎,是否对某人动了心……在短短几分钟内,你就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搞清楚对方的行事逻辑和思维模式。这种深入了解的程度甚至能够超过他多年的朋友。这会让你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清晰、更透彻,让对方更加信任你!
《心》读后感 篇29
看完作者的招摇,找到这本书,我这好色的我本性,把许凯在招摇里的形象代入到男主形象上。
作者好像很喜欢用“你的眼睛像星空一样美”这样形容,威风咧咧的说“那又如何?”再一次表达了,仙就是善?魔就是恶?妖就是恶?如果世间的仙都跟清广,素影那般残忍,那我修了妖法又如何?整理下全文思路:二十年前,素影真人爱上一个凡人,想让爱人长命百岁,便想方设法让天曜爱上她,待天曜娶她的时候,她便联合清广真人,杀害天曜,剥龙心,抽龙筋,断龙角,抜鳞片,抽龙骨,封龙魂。而当时清广真人和素影杀害天曜时,凌霄也在场,凌霄再找龙丹和护心麟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正在被母亲抛弃的女主,雁回,凌霄用护心麟弥补上雁回心脏的残缺,用龙丹续了雁回的命。
这就是天曜和雁回的渊源。雁回长大些后,凌霄再次来到雁回的村子,恰巧有妖怪,雁回身体里龙丹的作用,看了凌霄使用一遍的法术就学会了,火术,烧掉了,五六个人才能抱起来的大树,无意间放出了天曜的魂。二十年后,雁回被一个小狐妖母亲缠上,放走了所有狐狸,被赶出了辰星山。身上没有钱只想讨些钱的雁回,为拿赏金追一个蛇妖到一盒小村庄里,遇到了天曜,此时的天曜只想利用雁回帮他巡回他身体里的其它不分,做他的盾,做他的剑。雁回在这个小村里遇到了栖云真人,却是个痴傻儿,是被凌霄施了霜华术,蛇妖是为了栖云真人采去中原偷取宝物。
(清广真人,招来凌霄和素影一起再一次开启仙妖大战,栖云真人一直不认同妖就是恶这个极端的想法,也不赞同,仙妖再一次大战,素影和凌霄一起打败了栖云真人,素影想要杀掉栖云,凌霄用霜华术把栖云变成痴傻儿,才保了栖云一条性命。)雁回和天曜找回身体里的`其它部分,发现了,仙道一直清剿狐妖,剥了内丹,卖到七绝堂,用狐妖的血做媚香用。事情的背后,素影找到了前世的爱人,可是前世的爱人不爱她了,爱上了狐族的公主,素影要用这个方法让这个凡人再次爱上她巨大的阴谋后面,最大的BOSS,原来是仙族的头头,清广真人练妖赋,要用大量的妖族内丹进行邪修,挑起仙妖大战,要突破最后一重就是要拿到天曜的内丹,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不得不感慨,仙道里只有凌霄和子辰了担当的起修仙之名了。素影的爱太过残忍,太自私,太偏执,不管害了多少人,也要满足她的一己之私,来世的陆慕生不爱她,爱上了狐族公主,她便杀害了狐族公主,做媚香这种极端的方式让陆慕生爱上她。这是可恨可悲又可怜的一个人物,但不值得同情一分。清广真人为了修妖赋,做出极其残忍的事情,满足自己的功法,传授妖就是恶的这种思想,却不知自己就是最大的恶。
如果说天曜此生最美好的时候,是在穷途末路当中遇见了她,那雁回此生最美好的时候,大概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有天曜。
这本书看的过程中,和看完之后,只有心疼,心疼男主女主,心疼凌霄,只是结尾有些仓促。
《心》读后感 篇30
看到“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的标题,让我立马浮现出女儿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上,语文老师用温柔的语气严肃地说:尽快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节奏,我们需要让孩子尽快成熟起来。当时就在想?成熟到什么程度呢?原来答案在这儿,成为大人,或是古人!
同为十四岁的乐华和大文,一头雾水地准备预习鲁迅的《秋夜》,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脑中浮现出“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文字。我立即冲着在书房做作业的女儿问了一句:“你们这学期语文书上有没有鲁迅的《秋夜》?”十二岁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一,我曾经和她提起过这篇文章。女儿在书房里大声回复我:语文书上没有“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老师让我们本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里面也没有这篇文章。言语间夹杂着庆幸,最后还补充了一句:幸亏没有!
学习最忌讳存有侥幸,上周女儿还跟我说:“妈妈,我运气真差,今天考试考了我马上要自学到的一篇《世说新语》”。其实哪是运气差,真的就是心存侥幸,身有懒意!家长们都知道,要学好语文,需要大量阅读,可是读什么?怎么读?如果需要丰富写作素材,当然是旁征博引地泛读,但如果是针对从容应对考试题目,就得对优秀作家的经典文段作精细的阅读分析。而这项工作是孩子们不太愿意做的,不仅因为学校的作业量已经不少,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文段不易读懂,使孩子造成畏难情绪。我们往往更重视孩子在数学上的畏难情绪,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其实也有畏难情绪。
文中的乐华和大文是用功的孩子,预习课文、生字查明,可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于是他们相互提问,“‘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学习中的理想状态,试想我们的孩子在平常作业中,自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预习方式,大多是生字查明,能想的地方想一想,想不明白的搁置起来。不懂的问题堆积越来越多,但又不会像数学题那样对错分明地展示出来让人着急,到了让人着急的时候,他便说“最难好学的是语文”了。所以语文预习至关重要,切忌敷衍,如能做得更充分,便能先声夺人,增强学习信心。
“字是个个认识的,连结起来竟会看不明白”是语文学习中最尴尬的情况。书中借枚叔的口告诉我们,初中开始所学的文章大多是富含哲理的名人名篇,这些文章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学,而是讲述作者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入初中伴随语文学习难度的提升,总会有这样不适应的时期,看来,我得鼓励女儿放下包袱,慢慢来!就像枚叔鼓励乐华和大文:古时候的小孩儿更不幸,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读着四书五经,被逼着成为圣人贤人呢,你们还只是要做大人古人而已!
要做大人和古人,总用自己的经验去观察事物总是不够的。同样的景物,试着与作者对比想想自己看到同样事物时的感受,比较一下其中的差异,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去感受作者的“内部经验”,感受从文字里去积累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从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
枚叔最后说了一句话,值得教孩子们铭记:“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
《心》读后感 篇31
若有那么一个人,长得好看,但却恶毒无比,你会喜欢她吗?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人的美不仅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心,修心,才是内在美。
整形真的好么?虽然它会给你一幅好脸孔但是时间是不会停留的,有再漂亮的脸孔,你也会有衰老的一天,那漂亮的脸孔也会随着失去。并且,你能想象整形可是在脸上动刀子稍有不慎,可能整形就变成了毁容了。而且,每个人身上所赋予的,哪一样不是父母给予的若你如此嫌弃,你的父母会有多伤心啊!有些东西不应来的,我们也不必强求。毕竟,不是你的终究也不是你的。
整形,若是你认为通过这来提高“颜值”来水得更多的自信与机遇的话,我觉得这有些肤浅。虽然外表的华雨或许会给你自信,但我觉得自信是由内在修心而来的,是由你自己所产生时而不是由外表。况且若你因整形获得了机遇,但因你的.内在不过关,你也会因此失去机遇就像马云,他是被人称外为最丑的人,可是这有挫伤他的自信吗?或许有,或许有。他的勇于接受这张怪异的脸,并且他不害怕他人的议论。我觉得他已经很帅气了。外表不好又怎样,若你有一颗强大的心,修心,你也会被人所欣赏。
在如今的社会,出现了看颜值的状况。什么找男朋友、女朋友也要看颜值,什么只要有频值,什么都可以实要现等的想法,看来,内在的东西越来越令人忽略,修心,所拥有的内在美比起漂亮的外表,我认为很真实,实在。因为那是你与其他人来说,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我看过一本小说《笙笙在我心》,里面的女主因某种原因,会在下雨天会换脸,可即使这样,男主遇到不同张脸的女主,还是会一次次地爱上她。男主说过一句话令我十分感动:无论你换了多少次脸,我都会找到你。因为我爱的不是你的脸,而不是你的灵魂,所谓的灵魂就是女主的修心的内在美,是与他人不同的,独特的一个东西。所以男主才会反复都疑上了女主,因为在他眼里女主的独特的。
在迪土尼动漫里,有一部《美女与野兽》也讲述了一个道理,修心是内在美的内涵。美女爱上野兽前,她一开始是害怕的,可最后却坠入爱河。这说明了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修心。
修心是内在美,是最真实,最独特的,在颜值时代,修心想最为重要。让我们静下躁动的心,学会修心,展现你的内在美。
《心》读后感 篇32
诗词背诵打卡基本进入正轨,虽然还没到习惯养成的28天,但我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文心》自然也是要看下去的,越往下面看,越觉得书中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地作为语文考试提分的捷径,但却让人发现语文学习,应该说中文学习更加准确一些,有着更多的魅力和可以探索的方法。
“书声”这一篇章讲了孩子们去看望王老师,远远听到王老师的读书声,本以为老师在读什么新的篇目,没想到老师读的是曾经在课堂上给自己讲过的课文,孩子们对老师的做法感到诧异,当看到老师在课文上认真标注的朗读符号时更觉得不解,因为不明白已经学习过的文章还需要这样认真反复的朗读吗?
这让我想起《朗读者》这档节目,我们为什么要朗读,我们从老师的讲解中听文字,从书本上看文字,但是只有自己能够将文字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出来,才是对这些文字有了自己的理解,所谓自己的理解,就是当文字中作者的感情和我们在读文字触发的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时,创造出的个人情感,通过诵读,宣之于口,给听者以触发。举个例子,妈妈们一定都给孩子讲过故事,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买书选书上,准备充足的故事书资源,讲故事之前用故事的名称问孩子“讲皇帝的新衣好吗”“讲海的女儿好吗”“你是男孩儿,咱们还是别讲白雪公主了,换一个”,然后看看手表,说“时间不早了,我们就讲这个丑小鸭吧,然后早点睡觉”……
今天读到《文心》的这篇“书声”,让我反思,虽然不是每个妈妈都是老师,但如果要想高质量地给孩子讲个故事,时间不该只花在选书和与孩子讨论故事的选择上,更应该在讲故事前提前去熟悉故事的内容,揣摩故事表达的'意思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在讲之前思考读法。我们常说“听故事”是孩子早期语文的启蒙教育,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启蒙教育,我想更重要的是“情感触发”的启蒙,只有能被文字打动,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
好好去看看“书声”这一篇章吧!文末提到:“读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说的不过大纲中的大纲罢了”,其实,在这篇小文里所提到的重读、高低、强弱、缓急已经包含了不少的学问。有心学习的人,不能只看理论的东西和作者的举例,更应该抽出空来,自己拿出文章来实际操作诵读一番。记得以前在家里,曾和女儿、先生一起搞过诵读会,可能还应该把这个活动坚持起来,文章不宜长,交流读书的心得,看来不全在对文字的理解,还在于读法的表达。
《心》读后感 篇33
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她是军医,她是作家,她也是心理咨询师。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她作品的关注点不断地发生变化,从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到散文集《你要好好爱自己》《恰到好处的幸福》《我很重要》,作品从关注文字本身,扩展到医治人类精神。她是人类肉体和心灵的伟大的医者,她用质朴和真诚,诉说着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诉说着对生活始终不变的热爱。《造心》就是这样一篇佳作。
心——是人们最宝贵的东西,作者却说心需要“建造”。作者从“造心”的材料、手艺、历程讲起,从心灵的质量说开去,以心灵的播种、母亲影响、自我锤炼达到高潮,以优质的心灵引导人们快乐而无畏的生活收笔。全文充满了对坚固心灵的赞扬和用心琢磨心灵的褒奖。
作者设置了一个个场景:卓尔不群坚韧顽强的性格,是禀赋的优异和历练造就的。造心需要有材料,钢铁造出的心,沉黑无比;玻璃造出的心,晶莹脆薄;垃圾造出的心,面目可憎;眼镜蛇唾液造出的心,剧毒凶残。造心需要好手艺,可能精雕细琢,可能胡乱堆放,而一半细腻一半马虎造就的心就如充满蚁穴的长堤。造心需要时间,有的心电光火石之间就成珍品,有的临终还在打磨心的剔透,有的粗制滥造一辈子,人未远行,心已灶冷坑灰。心可以很大心也可以很小;心可以很硬也可以很软。造心是预埋一处心灵的.生长点,自由生长、自动恢复。造心通常是母亲的手,在最初的心灵上,印下永不消退的指纹。造心是建造心灵的避雷针,在危急时刻,将毁灭性的灾难导入地下,耐心等待雨过天晴。不必说场景之间的伏笔、照应与映衬,单单是各个场景也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珠层深厚,散发着温润而闪耀的光芒。
文章语言平实,多用口语和短句,外在冷静、平和,细读下却细腻、柔美,散发着成熟女性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为自己造一颗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夜里狭路相逢。“优等”、“坚固”等小词汇让文章质朴厚重;“当头一击”、“压榨”、“狭路相逢”等动态词汇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毕淑敏作品与其他作者作品最明显区别在于作品的心理疏导、心灵疗愈作用上。作者从数十载的人生积淀和心理医生的身份出发,围绕着“自我心灵建设”这一人生主题,告诉年轻人要好好爱自己、接受自己、建设自己;无论世界多么复杂,都别忘了自己的责任和梦想;告诉妈妈们,要呵护孩子幼小心灵,播种“善”的种子,锤炼意志与品质。
《造心》选自毕淑敏散文集《我很重要》,如此优秀的作品,使我受益匪浅。
【《心》读后感】相关文章:
夏目漱石的《心》读后感04-04
《感恩的心》读后感06-06
感恩的心读后感05-29
《心流》读后感05-14
《勇敢的心》读后感07-26
《母亲的心》读后感08-19
心流读后感08-19
《让心自由》读后感08-08
《勇敢的心》读后感09-03
母亲的心读后感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