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

时间:2024-10-16 16:04:06 雪桃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进心灵读后感(通用8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进心灵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进心灵读后感(通用8篇)

  走进心灵读后感 1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学期的时间,匆匆忙忙拜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感悟很深。有许多东西一直想写出来,也许是工作忙,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惰性太大,一直没有完成。在暑假了有了时间,草草写了点。

  在《走进心灵》一书中,李镇西以教育手记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实践。其中有些手记直接反映了他民主教育的探索;有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某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或间接反映了他与学生的关系,或反映了他对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探索,或表明了他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有的还反映了他在民主教育的实践中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借鉴。

  从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后三次打学生;也曾由于武断或主观偏见,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学生,甚至于批评学生时,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他的这些教育失误,或许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犯过。所以,他用他的教训也是我们许多人的深刻教训,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特别是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及中学生强,客观上也不易让小学老师正视到自己的教育失误。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们警示!

  上面谈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时,也只是一个血气风方刚,不断犯小错的普通教师,为什么他能迅速成长,进而在教育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并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这其中的一点当然要归功于他的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活动。而最重要的,源于他对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李镇西总是谆谆教导学生,也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我!对于他来讲,这个“最好的我”,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追求事业成功(而非满足于当个教书匠)的我;是立志做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伟人,与学生一起成才的我;是怀揣着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的抱负,勇攀教育科学高峰的我。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博览群书,苦苦思索。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李镇西坚持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通过实施“大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勤奋地写作,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因此,他的教育科研已结出累累硕果,出版专着六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近百万字。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感”等。

  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李镇西也在一次次调整自己,扬弃自己。从“教育浪漫主义”经“教育现实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他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他那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奔放的激情与冷峻的思考共存。这种思想上的成熟、矛盾中的统一,使李镇西的“人格教育”有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让他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仿佛在催促我们这些只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的人,尽快树立“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并为之努力、永不停步!

  走进心灵读后感 2

  读了李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后,我深深地知道: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老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老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学生,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说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老师走下讲台是学生,学生走上讲台是老师,师生融为一体。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然而 我们老师总是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没有在学生面前对自己提什么要求,把老师和学生分得清清除楚楚。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学生做的任何事情我能一起做,这样才能体验学生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说的话“教育是美丽的,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李老师提出的观点“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为学生搭起的是一座平等的桥梁,他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倡向学生学习。这种互相监督的民主的形式,给师生平等对话搭建了舞台。有了师生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就有了彼此的交流,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了李老师《走进心灵》这本书之后我体会到: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理解、尊重学生。由于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位子,为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用什么方法对我进行教育我能接受。对任何一件都能事都能替学生多考虑考虑。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高度而真诚的尊重发自于教师心底的自觉与自律。以后我会把尊重、理解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第一要义,尽量做到不在办公室批评学生,不在大庭广众前批评学生,不在情绪对抗的时候批评学生,不严声厉色地批评学生。当然,要时刻尊重、理解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冤枉学生了,还要敢于向学生道歉。

  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吗?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学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

  走进心灵读后感 3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走进心灵读后感 4

  趁着双休天,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李镇西老师以生动流畅而又自然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育过程以及他的真切体验。随着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故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情境。这些真实的故事浸透着李镇西老师和他对学生的纯真情感,。李镇西老师不但在感情上能与学生融为一体,而且在实践上为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会民主”、班级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向学生学习”等新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角色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活动中受到了挑战,他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师生心灵相融状态下所能够达到的教育最高境界。对照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不由地让我深感惭愧。

  首先,我觉得作为我来说,还是没能摆脱“师道尊严”的思想的束缚。从来都没有想过,哪一天会被我的学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让学生当“猫”玩。当我看了《太阳岛上的笑声》他《风雪峨嵋山》所描写的片段后。我一直在反思:是李老师太野、太傻、太真?还是我们太斯文、太虚假、太明智?翻开专家的著作、品味大师的言语、感悟名师的情感,我觉得被社会同化的老师因“斯文”而显得虚伪;而李老师的“野”正是为师者激情爆发的体现;他的“傻”正是师者对学生的一种农历,对教育的一种执着体现;他的真就是人性的裸露,而这种裸露的质朴所发出的闪光正是照亮学生心灵的源泉。而我?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虽然也能同甘共苦,也能高谈阔论,可唯独缺少了像李老师那样的“野趣”“傻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没有李老师那种“太野的蛮劲”“太傻的任性”“太真的人性”。虽然我也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也走进了学生视线。但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看完李老师的著作,我寻找到了良策,我知道我该怎么做,做什么。

  其次,我们还缺少了一种精神,缺少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翻开《走进心灵》,书中详细的事例字字珠玑,敲打我的心;句句真情,激发我工作的热情。我知道,就因我缺少这种精神,几年来,在班级工作方面,还是两手空空,即使有,也是仅有的一点,我深感悲哀。事实证明,我就因缺少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才出现缺痕。而这种缺痕正反映出人性的惰性,这种惰性就是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啊!

  再次,是对“教育经典”缺少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书中记述了李镇西老师创建“未来班”的点点往事。这“未来班”不仅成了李老师最珍爱的教育诗篇,也成为全体教育者借鉴的`榜样;他尝试书写“学生评语”的方式满人情味,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合上书本,真的被李老师这种与学生的浓浓情谊感动了。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持之以恒的奉献,一种忘我执着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体现出的正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铸造的正是一座丰碑。而这座丰碑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航标、正是指路明灯。总之,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我要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提高自身素质,以人格力量育人。最后,我以我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进心灵读后感 5

  品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无数次触动着我的心灵。李老师说: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李老师是一个不拖堂的老师,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千万不要拖堂,有时候有些老师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占用学生的一两分钟时间,以“为他们好”为由。可铃响之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此时讲课毫无效果,只有那几个孩子无奈的听完。所以在刚上班的时候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不拖堂的'教师。

  看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挺有童心的人,但看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跟李老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学校有很多的活动,记得上次体育文化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选了一项运动项目——跳皮筋。结果有个别孩子跳得很好,有的孩子却一点不会跳,就那么几个会跳的在那玩得很开心,我一时兴起就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于是就教她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先是用崇拜的眼神瞪着我,没多大一会就都跳起来了,其他小组也凑过来,邀请我要加入他们的小组中。其实,在课间活动时,如果我们接受孩子们的邀请和他们玩,是个多好的增进友谊的机会啊。

  我们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我们自己,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吝啬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教育承载着塑造人格的重任,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宽容的、虚心的、尊重学生的好教师。

  走进心灵读后感 6

  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走进心灵》一书,深受启发。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的沟通,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 ,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走进心灵读后感 7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活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

  《走进心灵》是李镇西老师继《爱心与教育》后的又一杰作。读过之后同样深有感触!

  《走进心灵》分别从了九个方面阐述了走进心灵的民主教育: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从“童心的信任与期盼”到“友谊在继续”无不透漏着谷阿姨与孩子们的深厚友情。手记二“集体主义教育新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操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启蒙等。一个个精彩的事例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汇。手记三“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拥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利。手记四“向学生学习”。手记五“深入心灵的教育”。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应特别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任何时候都应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手记六“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书、太阳岛的笑声、风雪峨眉山、在瓦屋山的原始森林等。一次次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一次次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手记七“我的教育失误”。手记八“虚假德育批判”。手记九“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在每个手记中,都有感人的故事,精辟的道理,都是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

  当我读到“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中的“班级法律的诞生”。“新生入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让我们的班成为一个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班级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办好也使每个人的愿望,制定‘班规’同样是每一个人的愿望,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应当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让每一个人都称为“立法者”,接着再由班干部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初稿,请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成为正式班规,非常具有权威性。这个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民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是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其中在班规中还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一项,这又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这样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班规又怎能不使学生信服呢?是呀!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当我读到“手记四:向学生学习”时,“学生总是对的”一节深深打动着我。李老师用小小的意见箱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给他提意见。李老师的意见箱并不是一个形式,而是真诚地向学生开放。通过一件件的事情让学生感到了教师的真诚。意见箱从没有纸条到有一张纸条,再到纸条渐渐的多了。在接受学生的意见时,总是遵循一个原则:学生总是对的。是呀,学生提的意见作为教师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想想自己有时总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别人给我提过意见之后,先是谦虚地谢谢,而后再去解释,说自己的理由。和李老师比比对待意见的表现,我做得实在是不够好,今后我也要向李老师学习他这种接受意见的态度。对别人的意见多想想,在自身找找原因。在本章的“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一节中,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不是只有老师是优秀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值得教师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好像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优点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相为师,共同进步!

  “手记七”我的教育失误中,李老师有这样一句话:“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的心灵伤害。”在这里我学到了尊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朋友式关系,朋友之间就要尊重,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都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解决发生的问题,决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走进心灵,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提倡学生的自治教育,作为教师要做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我们要懂得儿童,要有爱心和童心。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一个真情流露的故事,使我对民主教育有了全面地认识,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民主的教师,做一名民主的教师要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蹲下了看孩子,我们只有真心的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民主教师。

  走进心灵读后感 8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 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走进心灵读后感(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走进心灵读后感】相关文章:

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02-22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02-24

让快乐走进心灵作文03-28

走进伟人的心灵作文03-06

让感恩走进心灵作文01-11

让快乐走进心灵作文03-16

让善良走进心灵作文03-28

让宽容走进心灵作文01-02

让墨香走进心灵作文05-14

让那些颜色走进心灵作文01-09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走进心灵读后感(通用8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进心灵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进心灵读后感(通用8篇)

  走进心灵读后感 1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学期的时间,匆匆忙忙拜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感悟很深。有许多东西一直想写出来,也许是工作忙,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惰性太大,一直没有完成。在暑假了有了时间,草草写了点。

  在《走进心灵》一书中,李镇西以教育手记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实践。其中有些手记直接反映了他民主教育的探索;有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某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或间接反映了他与学生的关系,或反映了他对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探索,或表明了他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有的还反映了他在民主教育的实践中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借鉴。

  从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后三次打学生;也曾由于武断或主观偏见,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学生,甚至于批评学生时,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他的这些教育失误,或许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犯过。所以,他用他的教训也是我们许多人的深刻教训,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特别是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及中学生强,客观上也不易让小学老师正视到自己的教育失误。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们警示!

  上面谈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时,也只是一个血气风方刚,不断犯小错的普通教师,为什么他能迅速成长,进而在教育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并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这其中的一点当然要归功于他的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活动。而最重要的,源于他对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李镇西总是谆谆教导学生,也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我!对于他来讲,这个“最好的我”,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追求事业成功(而非满足于当个教书匠)的我;是立志做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伟人,与学生一起成才的我;是怀揣着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的抱负,勇攀教育科学高峰的我。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博览群书,苦苦思索。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李镇西坚持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通过实施“大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勤奋地写作,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因此,他的教育科研已结出累累硕果,出版专着六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近百万字。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感”等。

  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李镇西也在一次次调整自己,扬弃自己。从“教育浪漫主义”经“教育现实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他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他那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奔放的激情与冷峻的思考共存。这种思想上的成熟、矛盾中的统一,使李镇西的“人格教育”有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让他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仿佛在催促我们这些只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的人,尽快树立“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并为之努力、永不停步!

  走进心灵读后感 2

  读了李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后,我深深地知道: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老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老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学生,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说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老师走下讲台是学生,学生走上讲台是老师,师生融为一体。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然而 我们老师总是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没有在学生面前对自己提什么要求,把老师和学生分得清清除楚楚。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学生做的任何事情我能一起做,这样才能体验学生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说的话“教育是美丽的,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李老师提出的观点“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为学生搭起的是一座平等的桥梁,他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倡向学生学习。这种互相监督的民主的形式,给师生平等对话搭建了舞台。有了师生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就有了彼此的交流,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了李老师《走进心灵》这本书之后我体会到: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理解、尊重学生。由于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位子,为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用什么方法对我进行教育我能接受。对任何一件都能事都能替学生多考虑考虑。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高度而真诚的尊重发自于教师心底的自觉与自律。以后我会把尊重、理解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第一要义,尽量做到不在办公室批评学生,不在大庭广众前批评学生,不在情绪对抗的时候批评学生,不严声厉色地批评学生。当然,要时刻尊重、理解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冤枉学生了,还要敢于向学生道歉。

  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吗?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学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

  走进心灵读后感 3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走进心灵读后感 4

  趁着双休天,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李镇西老师以生动流畅而又自然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育过程以及他的真切体验。随着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故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情境。这些真实的故事浸透着李镇西老师和他对学生的纯真情感,。李镇西老师不但在感情上能与学生融为一体,而且在实践上为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会民主”、班级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向学生学习”等新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角色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活动中受到了挑战,他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师生心灵相融状态下所能够达到的教育最高境界。对照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不由地让我深感惭愧。

  首先,我觉得作为我来说,还是没能摆脱“师道尊严”的思想的束缚。从来都没有想过,哪一天会被我的学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让学生当“猫”玩。当我看了《太阳岛上的笑声》他《风雪峨嵋山》所描写的片段后。我一直在反思:是李老师太野、太傻、太真?还是我们太斯文、太虚假、太明智?翻开专家的著作、品味大师的言语、感悟名师的情感,我觉得被社会同化的老师因“斯文”而显得虚伪;而李老师的“野”正是为师者激情爆发的体现;他的“傻”正是师者对学生的一种农历,对教育的一种执着体现;他的真就是人性的裸露,而这种裸露的质朴所发出的闪光正是照亮学生心灵的源泉。而我?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虽然也能同甘共苦,也能高谈阔论,可唯独缺少了像李老师那样的“野趣”“傻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没有李老师那种“太野的蛮劲”“太傻的任性”“太真的人性”。虽然我也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也走进了学生视线。但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看完李老师的著作,我寻找到了良策,我知道我该怎么做,做什么。

  其次,我们还缺少了一种精神,缺少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翻开《走进心灵》,书中详细的事例字字珠玑,敲打我的心;句句真情,激发我工作的热情。我知道,就因我缺少这种精神,几年来,在班级工作方面,还是两手空空,即使有,也是仅有的一点,我深感悲哀。事实证明,我就因缺少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才出现缺痕。而这种缺痕正反映出人性的惰性,这种惰性就是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啊!

  再次,是对“教育经典”缺少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书中记述了李镇西老师创建“未来班”的点点往事。这“未来班”不仅成了李老师最珍爱的教育诗篇,也成为全体教育者借鉴的`榜样;他尝试书写“学生评语”的方式满人情味,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合上书本,真的被李老师这种与学生的浓浓情谊感动了。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持之以恒的奉献,一种忘我执着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体现出的正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铸造的正是一座丰碑。而这座丰碑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航标、正是指路明灯。总之,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我要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提高自身素质,以人格力量育人。最后,我以我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进心灵读后感 5

  品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无数次触动着我的心灵。李老师说: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李老师是一个不拖堂的老师,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千万不要拖堂,有时候有些老师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占用学生的一两分钟时间,以“为他们好”为由。可铃响之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此时讲课毫无效果,只有那几个孩子无奈的听完。所以在刚上班的时候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不拖堂的'教师。

  看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挺有童心的人,但看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跟李老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学校有很多的活动,记得上次体育文化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选了一项运动项目——跳皮筋。结果有个别孩子跳得很好,有的孩子却一点不会跳,就那么几个会跳的在那玩得很开心,我一时兴起就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于是就教她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先是用崇拜的眼神瞪着我,没多大一会就都跳起来了,其他小组也凑过来,邀请我要加入他们的小组中。其实,在课间活动时,如果我们接受孩子们的邀请和他们玩,是个多好的增进友谊的机会啊。

  我们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我们自己,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吝啬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教育承载着塑造人格的重任,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宽容的、虚心的、尊重学生的好教师。

  走进心灵读后感 6

  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走进心灵》一书,深受启发。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的沟通,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 ,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走进心灵读后感 7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活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

  《走进心灵》是李镇西老师继《爱心与教育》后的又一杰作。读过之后同样深有感触!

  《走进心灵》分别从了九个方面阐述了走进心灵的民主教育: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从“童心的信任与期盼”到“友谊在继续”无不透漏着谷阿姨与孩子们的深厚友情。手记二“集体主义教育新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操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启蒙等。一个个精彩的事例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汇。手记三“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拥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利。手记四“向学生学习”。手记五“深入心灵的教育”。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应特别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任何时候都应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手记六“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书、太阳岛的笑声、风雪峨眉山、在瓦屋山的原始森林等。一次次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一次次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手记七“我的教育失误”。手记八“虚假德育批判”。手记九“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在每个手记中,都有感人的故事,精辟的道理,都是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

  当我读到“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中的“班级法律的诞生”。“新生入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让我们的班成为一个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班级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办好也使每个人的愿望,制定‘班规’同样是每一个人的愿望,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应当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让每一个人都称为“立法者”,接着再由班干部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初稿,请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成为正式班规,非常具有权威性。这个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民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是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其中在班规中还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一项,这又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这样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班规又怎能不使学生信服呢?是呀!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当我读到“手记四:向学生学习”时,“学生总是对的”一节深深打动着我。李老师用小小的意见箱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给他提意见。李老师的意见箱并不是一个形式,而是真诚地向学生开放。通过一件件的事情让学生感到了教师的真诚。意见箱从没有纸条到有一张纸条,再到纸条渐渐的多了。在接受学生的意见时,总是遵循一个原则:学生总是对的。是呀,学生提的意见作为教师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想想自己有时总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别人给我提过意见之后,先是谦虚地谢谢,而后再去解释,说自己的理由。和李老师比比对待意见的表现,我做得实在是不够好,今后我也要向李老师学习他这种接受意见的态度。对别人的意见多想想,在自身找找原因。在本章的“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一节中,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不是只有老师是优秀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值得教师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好像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优点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相为师,共同进步!

  “手记七”我的教育失误中,李老师有这样一句话:“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的心灵伤害。”在这里我学到了尊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朋友式关系,朋友之间就要尊重,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都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解决发生的问题,决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走进心灵,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提倡学生的自治教育,作为教师要做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我们要懂得儿童,要有爱心和童心。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一个真情流露的故事,使我对民主教育有了全面地认识,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民主的教师,做一名民主的教师要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蹲下了看孩子,我们只有真心的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民主教师。

  走进心灵读后感 8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 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