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时间:2022-02-13 19:17: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篇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老师推荐的,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著。全书共四章,每一章节之下都包含了家庭关系中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单从书名上看就感觉有很大的噱头,“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书的扉页所写,“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作者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温柔的书、有用的书,让阅读者感受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的主体是夫妻关系。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认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折射。通过举例论证想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正如我之前所强调的那样,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围不会差,孩子在模仿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二章讲的是分离。他说,“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确实如此,孩子从妈妈子宫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了分离的痛楚,这是给它上的第一堂课。然后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随着分离而开始的。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分离,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长。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某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她哭得比孩子还要凶。她说她从未跟孩子分开过,甚至幼儿园也没有。我想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分离就没有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成长。

  我们惧怕的不是分离,而是过渡分离。

  有些家长一直在跟孩子“分离”,他们的“分离”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他们赚了很多钱,很多名誉,但是却丢失了孩子想与他们靠近的心,想获得爱的一颗童心。

  分离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小别胜新婚”这样一说了,很多夫妻之间的问题的产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离,要不就是不懂得亲密。如何把握好尺度,还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讲述的是亲子关系。与其说是亲子关系,倒不如说是夫妻对孩子的期望,其中讲述了网络问题、考试问题、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我总是记得一本爱情小说中女主人翁说的那句话“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是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减负,但是面对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还能本着初心吗?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初心吗?“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但是谁又说结果不重要呢?看!我们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讲述的是中国家庭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书,武志红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让每个人学会“分离”,注重孩子的感受,这些我非常的赞同,每一个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武志红在本书后面特别强调了母亲对育儿的作用,这点我不否认,但是缺少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他说,“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说“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真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他还说,“如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作者似乎放大了母亲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难道孩子不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爱?不需要父亲带到九个月?不需要关注分离?这点我非常质疑!

  一个不在乎父亲这个角色,将责任全归结于母亲的心理学作者。他要不就是关注市场的价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帮助的!

  正如知乎网友的评论:“对于从来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了武志红的书,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发现了一些自己问题的原因,觉得就挺好,已经可以了,那对他们来说肯定是靠谱。毕竟武志红给他们启蒙了。对于心理学界来说,武志红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存在了,因为他红,影响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学的路子研究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实证,他也不想实证,属于弗洛伊德看了会流泪,温尼科特看了会沉默的那种。这就很麻烦了,一个影响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学作者,普及心理学知识时随心所欲,等于心理学的名誉就在他的笔头上,没有任何同行可以审查他,因为人家不跟科学界玩。他写得没问题也就算了,哪天胡写一通,数以百万计的人要被带沟里!从这点来说,不靠谱!”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2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托尔斯泰如是说。家庭本应是爱的港湾,为何却是诸多不幸萌芽的温床。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细致入微地揭示出许多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用温暖的文字走进当下读者的心,带领众多读者一起踏上自我疗愈与追求幸福的旅程!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了解到作者笔下许多家庭矛盾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他的文字也教我走出“假爱”的陷阱,以真爱之名,驶进家的港湾!

  走出“溺爱”的陷阱,给孩子适当的爱。“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溺爱看起来是给予者无私地奉献爱,实则给孩子的是假爱!溺爱是爱吗?比起爱孩子,可能溺爱者更爱自己。

  在百度百科上查询溺爱的概念:过于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通常是父母溺爱子女。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通过溺爱的概念便知,溺爱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如此说来,溺爱还是爱吗?爱孩子,会愿意伤害孩子吗?溺爱的伤害可能过于隐性,换言之,爱孩子会愿意对他身体造成伤害吗?只不过心理伤害的表现过于隐性,或者有延迟,所以总是被人忽视。

  就像许多被溺爱的孩子,被娇惯之后,变得十分放肆,根本不把家长说的话放在眼里!之前有个妈妈向我吐槽道,她叫儿子起床,儿子威胁手机给了就起床。这个妈妈就把手机给他。他平时也对妈妈大呼小叫,他妈妈完全招架不住他。我说是不是你平日里太凶,所以他完全不听你的呢?她说,不是太凶,是太软弱了。万事有因必有果,问题孩子背后总是有问题父母。,

  爱孩子,要基于孩子的需要,给孩子他所需要的爱,而不是成人未经审视孩子的需求,自认为孩子所需要的爱。感受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要,就是最好的爱。

  逃离错位的迷雾,给孩子应有的爱。“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No。1,这是家庭中的‘第一定律’”,对此我深表赞同!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糟糕的婆媳关系;二、严重的恋子情结。

  常见的这两种问题,都和女性有关。也就是说丈夫的母亲把关注重心放在父亲身上,就不会来和儿媳妇“吃”儿子的醋,如果他母亲和父亲的夫妻关系不和谐,母亲便来儿子处寻找存在感,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如果该儿子和他妻子的关系不和谐,对他们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伤害。这就是夫妻关系在家庭中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将夫妻关系置于首位,更有利于维系家庭的`和谐!

  孩子不应该是父母的最爱,父母彼此才应该是对方的最爱!“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既然如此,给孩子应有的爱,把最爱给另一半,以免给孩子的爱令他窒息,也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

  谨防“越位”的边界,给孩子需要的爱。“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父母做的多了,孩子做的就少了,锻炼的机会就少了,成长的平台也就小了。小时候面对的挑战,父母能够很容易帮孩子解决,而长大之后面对的挑战,比如人际关系等,父母又无能为力。小时候处理挑战的机会过少,就会导致长大后面对挑战束手无策。这是父母期望看到的吗?古人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给孩子需要的爱,才是最好的爱。

  “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的痛苦。”成人眼里不足挂齿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拿成人的尺子,去丈量孩子的世界!

  这一点令如今初为人母的我,感到受益匪浅,庆幸遇见这本书,遇见这段话。现在吾儿彬彬八个多月,正是到处探索的时候,他不断切换爬、坐的姿势,试图解锁站的技能。他会有很多尝试,比如去拿远处的玩具等,就要让他自己去尝试,而不是把玩具拿到他身边,剥夺他爬的乐趣。多让他独立面对和处理,就是给他提供成长和锻炼的平台,如此才不算剥夺他成长的权利!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给孩子适当的爱,感受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应有的爱,维系家庭关系的和谐;给孩子需要的爱,让孩子在适当的时机得以成长。以爱之名,以真爱之名,为孩子的成长护航,带领孩子驶进家的港湾!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

  最近读了武志红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对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了一些认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包括武志红,海蓝,《灵魂摆渡》作者 ,教育行走理念的学者张文质,认为认识自我得从童年开始。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背景,就像你脚下的土地,你一生都要从中汲取营养!土地的营养不断地导向你生命的所有的部分。这种‘导’的过程从来不会中断。所以,我们总要不断地回到童年,重新从那里汲取营养,汲取力量,汲取理解。这就是人类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生命态。"

  这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在说《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说过的一段话。童年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了基调,许多心理疾患也是在童年就埋下了祸根。被爱包围的童年,快乐无忧的童年,将为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陪伴年幼的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和保护。

  婚恋观也是可以回溯童年的,有些人的婚恋观就是修正童年的的错误。24岁的张丽在广州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她爱上了大他三岁的同学王江,因为王江符合她理想中的男人形象。张丽在广州长大,她爸爸跟另外一个女人离家出走,直到她十六岁才回家重新和妈妈复合。因此,张丽恨爸爸,她发誓一定要找一个和爸爸完全不同的人,"不能再让孩子重复我童年的灾难!"而王江正是这样一个人。可见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诞生,第二次是恋爱。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在热恋当中,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还是修复童年。恋爱不只是两个人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回溯童年,童年的记忆总是有选择性的,在许多人的心目里,童年是用来装点记忆的纹饰,但在文质老师的心里,童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其实说起来,还原到童年的时候,生活中有些处境是很苦涩的,有时候是很尴尬的,有的时候是很无奈的!——我的父辈们,由于他们成长的、生活的、生存的极为艰难的处境,他们生育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但是他们没有好好地教育我们,更没有很好地爱我们!但这一切的经历,都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构成滋养!这种滋养需要我们不断去回溯。只有在这样不断地回溯过程中,我们才能理解我们痛苦的缘由,才能从这个痛苦的缘由中继续扩张我们思考的.视野,把它放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命运中不断地去反省它。"

  我们总是习惯记住那些伤害,那些不堪的悲伤的消极记忆,从而会学会了很好的伪装,从不肯真正认识自己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家毕淑敏在《我很重要》里更是高扬了生命的主体意识——"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所以,无论我是谁,我得成为我自己,我为自己重要地活着,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生命。

  正确认识自己,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开始,面对问题不逃避,不对抗,不完美,才美。为何家会伤人,为何你会有痛苦的记忆,那就是没摆正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在一个家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夫妻关系,而并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理清了这些关系,你就会不再控制子女,不再把他们攥在手心不肯适时放手,不会再抱怨父母,有些人一生之中都处在怨恨父母的情绪之中,而社会,学校,国家主流意识又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孝顺,明明受了伤害,谁都不理解你,你自己也在埋怨与自责中纠缠,不分裂才怪呢?而这种分裂又是没有人理解的,认为你是咎由自取。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不相信爱情,会婚姻破裂,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会遭遇各种负面情绪困扰,好好回溯你的童年经历,回溯你的成长经历,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你的人生阅历中,特别是青春期以前。

  愿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地生活,从认识自己开始,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出发。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5-16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8-11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篇02-17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7篇01-21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通用10篇)06-07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通用13篇)02-10

《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09-02

问世间美为何物作文09-12

封闭式基金为何会有折溢价?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