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时间:2022-02-14 22:08: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敬告青年》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敬告青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1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敬告青年》读后感2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1号的创刊词中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时光打马而过,陈独秀先生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已过百年。最近大火的良心好剧《觉醒年代》让那个时代一群以救国为己任的先驱者们重新走到了我们的眼前。他们有骨气,有理想,有血性,以自己的智慧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的面孔、身影、思想、事迹都在生动地诠释着人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充满力量、斗争、求知与希望……

  今日我重读这篇文章,似乎读出了更多的意味与感想。陈独秀先生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第一人,他面对生死存亡,改变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态度,毅然执笔言政,创办《新青年》,用科学与民主开民智,愿用肉身为革命铺路。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那个时代的伟作,同时对今日之中国也有着启发意义。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活着,仍给予我们指引与借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词中的呼吁: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敬告青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敬告青年读后感05-19

《敬告青年》读后感(通用10篇)05-2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青年立志则国强07-19

《青年毛泽东的处世》读后感:从青年毛泽东择校谈起07-19

青年节鼓励青年励志的句子07-18

青年文摘读后感07-02

《青年文摘》读后感01-01

青年经典的语录01-30

青年近卫军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