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2-02-24 22:09: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被尊重,但是由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总觉得家长是高高在上的,说的话一定要听,导致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做什么事都以命令的口吻。自从读了《家庭心理学》以后,从书中学到了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现在也在慢慢改变自己。

  想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去逼着他做,是要和他进行合作,只有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孩子才会开开心心的做,家长也会高高兴兴的,这就是双赢。

  当孩子行为中出现错误的时候,不要直接否定他或者说一些刺激他的话,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关注他,让他自己说出来,当他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在一起想办法解决。

  自我尊重,现在家长都太以孩子为中心,都忘记自己的需求,总觉得孩子是第一,孩子照顾好了就行了,其实把自己照顾好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也要让家人和孩子知道我们的需求,要不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被忽略掉,所以我们要适当的放松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整天处在紧绷状态,这样会影响健康,也影响和家人和孩子的正常沟通。

  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变大,家长们都忙于工作,有时候也会忽略孩子,不过白天再累再辛苦,晚上我也会陪着孩子看看书、做做锻炼,只有经常陪伴和沟通,这样才会更了解孩子,孩子大了我们也不会有遗憾。

  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攀比,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又不是复制粘贴的,都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我经常和我孩子讲,不和别人做比较,我们和自己做对比,今天比昨天做的好,这次比上次做的好,有进步就行。

  对于奖励和惩罚,估计大部分的家庭都会有,比如考试考的好就会给予奖励,考的不好就要惩罚,不例外,我也用过这个方法,本来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去激励孩子,但是没什么效果,后来就取消了。

  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学习、在摸索,寻找合适我们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首先家长的目标要明确,在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之下,当然就是希望孩子知识渊博,以后可以为社会、为国家出一份力,那作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就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要言传身教。然后也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目标,可以让孩子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带领孩子向他制定的目标去做。平时也要多倾听,行为背后的需要还是要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会理解,出现了问题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应该先听听他的说法,再去判断。有些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的时候注意语言沟通的方式方法,对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肯定孩子,让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经常否定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没有主见,会变得自卑、懦弱!使用尊重的语言双方去沟通,将批评和职责转换成带有尊重的需要表达,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得到重视了,就会敞开心扉的和家长聊天。

  每个人都有需要,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要为我们的需要负责。当家长和孩子之间遇到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孩子是在表达他们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觉得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使用策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需要,不光是我们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也要让孩子听听我们的心声。

  由于家长们白天上了一天班下来,白天的紧张工作,下了班可能一时情绪还没有调整好,回来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了,小孩认真听话的还好,调皮捣蛋免不了一顿责骂或者一顿打。记得我们家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才开始学写字,握笔姿势不对,教了好多遍都改正不过来,小手被我打的红红的,后来他看到我的手稍微动一下,他的身体就会害怕的缩一下,事后我心里也在反思,可能我的情绪过于激动了,把情绪都发泄在孩子身上。现在我在想,当时他是多么害怕和无助,他当时的感觉肯定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现在我会及时调整好心态,耐心的听他讲解和沟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激励给予:家长给予孩子一般都认为物质满足就是给予,其实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爱语,这些更为重要。其实孩子也会给家长礼物,只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像我家小朋友有时候在学校新学了一首歌,回来说要唱给妈妈听,其实他就是在送我“礼物”,要和我分享他在学校的一些事情,但是有时候家里的事情比较多,没有多少耐心慢慢听,只是应付孩子说唱的真好听,其实我没有用心去听,没有体会孩子的心情,没有接受他的礼物,这一点我要改正,以后在忙,在孩子送我“礼物”的时候,我也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心的接受他给予我的“礼物”。

  使用尊重的语言:读到这一张“给出没有评判的观察”,突然想到自己平时的语言沟通好像都是批评,以后要改正一下,让批评的语言转换为单纯的观察,孩子得到尊重了,他们会更乐意配合我们。如果有需要孩子帮忙的地方,我们可以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让孩子自愿帮忙而不是被逼迫的帮忙,双方要合作愉快,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全身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别人的声音。

  在成长中学习:人不管在什么阶段都要学习,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从小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成人之后进入社会,学习社会人际关系,现在为人母,更要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即可以为孩子做榜样,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可以和孩子和家人一起商量,所谓人多力量大,办法总比问题多,如果问题解决了,一家人都会非常开心,都很有成就感,如果没解决,那么就一起学习,总结经验。

  让我的家成为“无错区”:以前遇到事情,总是会提高嗓门让孩子去完成,觉得这样声音大就会镇住他,而且效果也明显,因为他害怕所以会立刻去做,可是我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现在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也学会了一些怎么和孩子沟通技巧,比如今天晚上我在家里剥蚕豆,他在玩玩具,我就问他:“你要不要过来给我帮帮忙呀”,开始我以为他还想玩玩具,肯定不会来,可是他却很开心的和说:“可以呀,我要帮妈妈一起做事情”,我们就一边聊天,一边剥蚕豆,很愉快的把这件事情做完了。所以语言沟通很重要,如果我今晚是以责备的语气说:“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过来帮妈妈做事情”,也许他会过来帮忙,可是他会觉得没有被尊重,就会带着情绪做,这不是我想要结果。

  长颈鹿文化与豺狗文化:在生活中,豺狗语言和长颈鹿语言都用过,心情平静的情况下会和孩子好好聊天,会用长颈鹿语言鼓励孩子,但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一急躁就会使用豺狗语言,给他贴标签或者责备他,其实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后还是要克制自己,不能用豺狗语言,要多用长颈鹿语言,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心胸宽广的人,还要让自己和孩子的视野更远、更广。看了后面的家庭活动,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试着做做,比如有一篇“主题:风盈生命之体验”,标题:“感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这个事情,每天写一篇感恩日志或者写几句话也行,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对什么事情都是感恩的态度,不会计较。

  这几部分书中主要提供了大量的游戏和故事,如何把评判解读成需要,如何将愤怒转化为感受和需要,如何处理愤怒的情绪等等……有的游戏可以和老公和孩子一起做,即可以从中学习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我们跟着师傅一起努力学习,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最后祝福家人们的孩子都越来越优秀,家庭越来越幸福。

  今天读的主要是“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也是总结这本书的内容,故事是在教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怎样和孩子合作,还有家长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么样可以满足等等……

  我们已经读了2本书了,《家庭心理学》、《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虽然书的内容不是所有的都能记得,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在用,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挺大的,比如现在小孩有问题问我,我都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以前问多了我就嫌他烦,还有就是他以前犯错了我不等他解释就一顿发火,现在同样的情况发生,我也很想发火,但是我停顿几秒不说话,发现好像就没火气了,接下来就会问他什么情况,听听他的解释,所以我觉得我在慢慢的改变,在这里我要感谢师傅,带领着我们一起成长,期待我们学到的更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习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习,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习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 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 练习,练习,再练习。

  3. 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习,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一座警钟,提醒自己,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可以保证我的需要铁定不会被满足。为什么?因为我的能量没有与我的需要相连,愤怒时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愤怒是很有价值的。愤怒是种福气,一旦生气,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看看我们是否告诉我自己,我们需要转化这些让我们生气的评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来,你知道这是你的"我们都必须努力做到慢下来,

  非暴力沟通和爱:

  下面我想说说,这本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和爱的关系,当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带其他任何目的,真实坦诚展现自己,袒露内心的想法时,这便是一份礼物。

  不去责备、批评或惩罚----只是"我在这里,这是我想要。这是我此刻的脆弱".对我来说,这种给予就是爱的体现。

  而奉献爱的另一种形式是倾听他人,我们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评他人。我们可能没有意识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也是封底的这句话:

  带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倾听他人;拔掉语言中的刺,充分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琐碎的事情,孩子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时间段来完成,影响了我的独处时间,分分钟就会点燃我的小宇宙,我就开始利用暴力语言催促他,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讲完以后自己立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静,可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又开始运用暴力语言恶性循环。

  又比如,某天晚上,学习完到楼下打羽毛球,打了半个小时我提出再打几盘就回家。可孩子打得正尽兴,还想继续,可明天上学早起,回去还要进行阅读,搞个人卫生,最终协商打7盘就上楼。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盘要打得比较久质量比较高才算一盘,因为双方都在生气所以连着几盘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气地说这样下去永远都打不完,中间可能会有点暴力语言。

  打完球,关于讲故事我们之间又出现了分歧,之前约定好的讲3个又反悔要求再继续讲,对于当天借的寻宝书,他恨不得一口气听完。我说既然这么喜欢听当时打羽毛球,妈妈叫你怎么不早点上来了?最终协商洗完澡后再讲两个,这个时候已经9:50了。熄灯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确认下,我变得很不耐烦了,老师不是说不能带零食吗,孩子咆哮着说我是放学后吃。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敌对,所以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时候给予回应我知道孩子会哭着入睡。还好孩子很快就忘记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据他头天晚上承诺的那样7点自己起床。其实我生产的根源是觉得孩子睡得较晚影响第二天起床;另外影响我晚上的独处时间。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别啰嗦,别咆哮。

  听到不中听的话: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关于书中这几句话刚好可以拿前阵子我遇到的一个失败案例来说:某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婆婆刚好孩子接的,他告诉我婆婆在打牌,当时我脑子一下就嗡嗡作响,我下意识以为婆婆是在麻将室打,从健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来说都对孩子不利。我马上要求孩子将电话给婆婆,要求她马上带他回家。又立马和老公联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气,这个学期孩子的学习习惯下滑,我正在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没帮忙还帮倒忙,当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老公替婆婆说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问题由他来沟通,并解释了打牌是在小区的户外几个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带孩子在小区踢球,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当时我也很不理智,语言上像炮竹筒一样倒了一堆的埋怨,结果由婆媳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弄得两人进行了一周的冷战。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谁也没有好处,发了条和解的信息。

  虽然最终两人和解了,但如果当时我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方,让对方申辩反击,体会自己的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就事论事,而不是又将之前的种种不满表达出来,老公就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想法就会愉快得多。如果我们的请求已成为对他人的要求,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会指责他们。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着是命令。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表达愤怒:停下来深呼吸;静静体会想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解自己想要的满足的需要;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无论是亲子沟通还是亲人之间的对话,当我感到对方是指责的语气时不管他说得对不对我立马就会反驳,不会去想话后面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应该也是一样,本来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和爱,但因为语言语气的使用不当常常造成我们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不欢而散引发出新的问题。每天晚上我总要催促孩子少听几个故事,赶紧刷牙洗澡睡觉。可每次收效甚微,还常常因为这个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学着“非暴力沟通方式”没有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想着他的需要,说今天是妈妈没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讲几个,明天晚上9:00前完成亲子阅读,你自己定计划讲几个,他提出6个,那我们就计划好时间估计要讲40分钟,从8:20开始。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放学后,大概有2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实现共赢。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里面很多事情做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而感觉是被迫的。书中说用“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这个事情我非要做吗,如果我选择做是因为什么原因,想通了做起来就不会带着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开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讲我话,还没听完我就想辩解,因为内心觉得他是在指责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两人就会发生激战,然后我又经常吵不赢,最后就是采取冷战。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如果听到不中听的话我能够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结果会好很多。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去努力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当你深陷情绪的深渊,让理智随时被情绪牵着走,那么你离后悔就不远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这段话时刻警醒着我,比如晚上因为阅读太晚影响入睡时间,总是会弄得双方不愉快,每次发火前赶紧看看这段话,深呼吸,希望会有改善。

  结语: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勇敢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

  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习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新的方式。之前没有想到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只是认为孩子现在是学习阶段就是必须要认真的去学习。不认真的学习就不行,父母必须要加以管教,否则会往我们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应该是共赢的,与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样的。孩子在合作中没有赢利,也不会和我们合作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还怕合作不好吗?一切就会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我尊重这方面,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别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为了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合作长期下去,首先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付出更多。我们时终认为孩子不和我们合作,是孩子先破坏了合作的规律。其实不是,我发现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间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为我心中还有个角色,我是和他之间的权利系统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规则。)这就说的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与孩子之间合作我们还是把目光放长远点,短期可能真的没有收获。然而我们与孩子之间,我们很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因为我们的内心也是容易给自己贴上标签的,而何况是给孩子呢?直到现在发现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就意味着放弃了,我们在给孩子贴上标签时,应该先想想我们自己,孩子的这样表现是不是我们无意识的灌输给孩子的呢?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境子。对于孩子的尊重、沟通、奖励、惩罚,还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次,我答应带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却没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觉。孩子虽然没有来叫我带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直到第二天我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说我骗他的。所以今后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这是一种诚信。)

  养孩子父母们都没有什么目标的,一开始只是希望宝贝能健健康康的就好了。到了上学时才让父母们意识到,原来教育孩子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孩子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我们想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们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们要与孩子合作,慢慢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孩更好的`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且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我们把握大局,总体方向不偏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些事情呢?

  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而必须要听命与我的命令,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什么,且现在想想我有的时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样的吗?很多事情不也是没有立刻去做吗?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听命与我呢?难道我就是是权力的上位者?其实命令孩子是没有用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因为沟通了,更懂他需要什么,下一步他想干什么,他会很高兴的去完成我们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们的成长首先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会从情感上获取安全感。我们对待孩子的犯错,不要认为可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正确的。我们是经历了这些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以才知道这样做不对的。可是孩子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怎么又能分辨正确与不正确呢?我们作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么事情的真相都统统教给孩子的,所以孩子们的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孩子这个事情做的不正确时,要引导他向另一个方向走,而且要让他愿意配合往我们引导的方向走,而不是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对他们大吼大叫的。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情绪,把阳光的一面留给孩子。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都会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就要把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全部都忘掉,给孩子一个阳光开心的一面。

  孩子现在还小,他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舍,只知道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给予孩子的奖励时,我一直以为是物质上的东西才算是奖励,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样子,给予孩子什么奖励,而且肯定是物质上的奖励。现在是明白了,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一个吻……等一切都是奖励。对于语言尊重还是通过后来的读书改变了,之前孩子在学习方面达不到我的要求时,会忍不住说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语言,后来发现越骂孩子越糊涂。渐渐发现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反而他领悟的更好。看到这里才明白了,对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语言。我们还要做到要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一切,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现在写作业,而孩子现在不想写,我们应该要与孩子沟通为什么现在不想写作业,而不是用强迫性的方式,必须现在写,不写不行。这样做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否则难以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成长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处理。不管是孩子的什么阶段,都可以去面对,而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成长也能使我们尽量成为一个无错的有责任的父母。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发生更多的冲突。

  我们要学会使用长颈鹿的文化语言,避去豺狗的语言。就像师傅给我们上课中所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而豺狗的语言,就如同我们始终站在巨人的脚下,看不见前方的风景。连风景都看不见了,怎么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挤出一些时间,静心读书,深入反思,让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这样我才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好。记得孩子这个学期刚刚开学没多久,经常因为作业不认真而出现了错误的情况。那时候都很火恼,对孩子上来就是一顿火、且大骂,就差去揍他一顿了。而发现每次骂过之后,他好像更不会了。而且自己心里还非常的难受。后来改变了方式,忍住不发火,不骂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释是为什么,反而他更能听的进去了,而且会做的更好了。其实一开始这样的转变很难,每次心里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发火,一定要忍住,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终于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训练方法让我们来提升自己,让我们来分辨出什么地方还有不足之处,这些训练方法很好。像有一个标题“转化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从来不以大小之分,一点小事情也会引起我的愤怒,而且没有耐心。自从遇见师傅后,并经过多次的学习和读书,有一天突然发现,不像之前那样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么的冲动了,而且心里还会有师傅经常说的一句话“那又怎么样呢”,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每天坚持不断的读书,直达现在只要在看书的时候,心中就感觉毫无杂念,而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了。

  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遇到这些事情怎么处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这本书读完了,让我们更清楚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开始与孩子的合作到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都给我们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案例引导,受益匪浅。像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段让我感受深刻。我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给孩子贴上标签的,直到读到那里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弃了呢……。其实孩子是很优秀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到一种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往前走。因为我是权力系统的上位者就可以给孩子贴上所谓的标签。那如果换过来呢,孩子给我们贴上标签了,我们又会怎么想呢?我们与孩子都是可以犯错,重要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了,而不是让错误继续下去,让我们尽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无错的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共同爱好心灵成长的好友推荐的,那天我咨询她事情,她很激动的推荐我这本书说一定要好好读读,我抵挡不了她的热情立马在京东上下单了。京东很快,第二天就把书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书大概就在我的书架上静静的躺着超过了三个月,塑封都没有开启。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时,我发现跟她沟通似乎感觉更好了,很明显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认真的倾听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强烈推荐这本书,而且告诉我说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学习,这一次我动心了。

  这本书为什么没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亏在书名上。看书名以为在讲沟通技巧,然而我对于写“术”一类的书并不太感冒,我喜欢看“道”。我个人认为脱离了正确的道的基础去研究术,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风险,而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还是高估了自己,这本书其实是术和道的结合,既有指点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见影的实操,很值得反复看,反复练。

  那么何为非暴力沟通呢?在我们的表达里面含有四个要素:1)观察,这种观察不带任何评价,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2)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确认对方的感受。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励别人说出需求。4)请求,清晰的表达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或确认对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练起来还是需要刻意的。

  先来看一下观察。摘抄书里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诗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在生活当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评判,甚至会上升到道德评价。比如,你太不负责任了;我的孩子很懒。比如有同事对某件事提出我们认为不好的的疑虑时,我们通常会说,你太负面了。有没有觉得这些对话里面,对方听到了批评,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时候我们为了表达我们的欣赏,通常简洁的一句: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别人的话,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一样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详细的事情先,再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和表扬要具体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还有时候,我们也喜欢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价。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太习惯比较了,我们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通常会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比较,学校会排名成绩,这也是一种比较,团队会排业绩表,这也是一种比较。但是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别人或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认可。在比较的环境中,只有在比得过别人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换到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当中,我们没有能走在前茅,整个人都开始变得不好了,开始焦虑,开始否定自己。虽然适当的焦虑能引发人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认为深切的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更加能给人于成长的力量。

  再来看一下感受。本书是老外写的,他说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说不出感受来。而貌似我们中国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达出来,大家都怕尴尬。可见我们的语言能表达内心是太有限了。书中有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作者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说这是看法,不是感受,让他再表达一次感受,他说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作者解释说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学生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有几次,我看了这本书后,我问儿子,妈妈答应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没想直接回答我,没什么感受。后来多启发几次,他会回答,我感觉很好啊。好是个很笼统的字,我继续问,除了好呢?很开心啊,还有呢?没有了。

  为什么要关注感受,作者强调要倾听自己和倾听别人。倾听是个技术活,我原幼稚的认为,倾听就是人家在那说,我有能力不插话,现在看来,还需要注入情感的关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那多美好……”的确,我们一听到别人的痛苦或难题时,大都急于给予评判,建议,说教,安慰,或者同情,询问等等,作者说这些都是倾听的障碍,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对方觉得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或许就会停止了谈话。这个的前提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倾听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顾好别人。

  第三个是需要。发现自己的潜在需要也是一种能力。有一些话语,比如“我没办法”,“不得不”,作者认为这些语言表明我们在逃避责任,把自己推向一个弱者的地位。其实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面临的一切选择,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即使我们不选择,也是主动的选择保持现状。我们需要把语言换一种说法: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书中一位老师抱怨学校的评级说,“我讨厌评级,这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作者建议她换一种说法: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师立刻发现对于评级这件事,她有主动的选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很生气,因为你饭吃到现在还没吃好,都凉了。”“我很失望,因为你昨晚没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可惜这些都不是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沟通提倡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气,因为我…而不是因为你…。比如,“我很生气,因为我看到你饭还没吃好,我担心你吃凉的饭会拉肚子。”“你昨晚没来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见你和你叙叙旧。”我想这和心灵成长领域里提倡的,“事情的发生和我们的情绪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只是我们赋予事情它意义了,我们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种理念不谋而合。作者说,生气的产生,是源于我们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生气是因为别人有需求,自己生气是因为自己有需要。觉不觉的这个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神似啊!当我们关注在什么需求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倾听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点请求。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文中有个例子说,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先生很可能以为太太在指责她。类似这种误解应该是很常见的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么的简单粗暴,总以为别人都能明白我们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达,其实都最后不仅自己失望,对方也有压力。

  请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区分的。书中说,如果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我们就开始责备或指责对方,那么对不起,这个不是请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请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拒绝的。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这种情况下,我们貌似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收获了隔阂和疏远,对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对方收获的是对自己的讨厌。看,两败俱伤,这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这本书写的很实用,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作者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在诚实的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交流。全书提倡爱自己爱他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里,我只是写了一点点感悟,如果你有机会静下来亲自看几遍原书,一定会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11-05

非暴力沟通心得15篇02-28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3-13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范文05-19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09-1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2-27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11篇04-18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2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