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北京人》读后感

《北京人》读后感

时间:2022-03-18 20:23: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人》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人》读后感

《北京人》读后感1

  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摘自曹禺的《北京人》。

  这里的北京很安静,永远吹着冰冷、安静的曲调。这里的曾家也很寂静,住着没落的封建家庭,供着一群士大夫弟子。他们染受了过多的腐烂的北平贵族文化,他们悠闲,雅致,没有什么谋生的工作,所以有着浓厚的寄生性,慢慢的消磨人的意志。

  而男主人公曾文清便是这种没落文化的产物。他出生在这个所谓的“书香门第”,寂寞时徘徊赋诗,心意恬淡时独坐品茗,半生都在空洞的忽悠中度过。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懈怠之感。“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种种对于生命的厌倦和失望致使他懒于发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知道自己的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他是棵萎了的苗子,只剩生命的空壳。

  他的沉闷窝气,拼命的吸着鸦片烟让我想到了那张病态的脸——汪文宣,不,他和汪文宣是不同的,至少汪文宣挣扎过、努力过,而他却只会用吞鸦片烟来慰藉自己那失去灵魂的躯壳。一切脱离轨道的无措让他对一切变得懒得。

  从而他的妻子——曾思懿,那个自命知书达理,精明干练,整天满脸的堆着笑容。虚伪、自私、多话、猜忌多疑,而自以为慷慨大方的女人。她好在自己造想的权诈,诡秘的空气中勾心斗角,言辞间总是显露得她那种谦和、孝顺、仁爱……就是一个封建社会有的“毒妇”。她是悲剧的制造者,她希望拥有最好的,希望自己是主宰,实际上不过是想在这将倾覆的大厦里捞一点最后的晚餐而已。所以她的一切费尽心机的活动只是加速了大厦的颠覆。而她让我觉得她同样不幸,即使她是只张牙舞爪的母老虎,但相对于这个吃人的礼教、文化,又何足挂齿呢?

  而他们的儿子和媳妇,仿佛是这个破败贵族文化的“继承人”。那年轻的,本该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失去了本属于他们的童真,喑哑一般地捱着痛苦的日子,活像一对遭人虐待的“牲畜”。看得出他们讨厌这个家庭,我始终记得当曾思懿告诉她儿子自己又怀了孩子的时候逃离家庭的样子,他虽然还小,但是他对那种将会又有一个陪葬品时的恐慌和憎恨真的是让我心中一沉。

  在这老北京里,明白的北京人应该是愫芳。她温柔,随性,也因此无可避免的成了曾浩的活拐杖。在曾浩日渐衰颓的暮年里,愫芳是他眼前必不可少的慰藉,也是他半脚步入棺材的“陪葬品”。谁也猜不出她心底压抑着多少痛苦的思想与愿望,她是缄默不语的。

  愫芳在在曾思懿的冷嘲热讽下,总是低着头,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浅浅的笑(很淡定)。对曾浩这样的老人,她也是百般照顾,任劳任怨,理由很简单:“因为她爱文清,爱那个充满文采、忧郁的文清,她的爱很含蓄,只有在偶尔和文清的诗画来往中,她才不自知的流露出一点忧郁的情感。”她爱他,这种爱很安静,就犹如空气,仿佛在支持着她活下去的信念。她的爱是超越肉体的,即便在文清终于忍受不住,逃离这个封建牢笼时,她没有选择和他一起离开。她要留下来,“他的父亲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为他喂,连她不喜欢的人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还亲近过的”。这种爱让她愿意付出一切,包括她的自由。她宁愿困在这个老咯,就为这么一个人,只要想着她,她就觉得快乐,心永远是暖的,就好像春天一样,“我们活着就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

  但是,在我的眼里,就算他和文清相爱,刚开始是文采上的契合和相互吸引,那么至少后来他们的心已经隔得很远了。愫芳的心永远透着光,平静的眼神深处透着希望的暖光。而文清已只剩下生命的空壳,抽鸦片烟成了心里向往爱情却无能为力的慰藉(当然不只是爱情,还有许许多多的羁绊)。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因为他们不只在现实我生活中有着有形的`隔阂,心与心之间也有着不可预约的鸿沟,个人认为他配不上她。

  他只求安宁,即使心里也有千百万个不愿意,但是他没有保护自己爱的人的能力,他永远不吭声,害了自己,同时也苦了别人。他终究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他终于因为怨恨逃离这个家,但毕竟是折掉羽翼的鸟儿,已经无法飞翔了。他终究还是回来了,他的思想已经被那封建的思想所侵蚀,他已经成了生活的奴隶。,个人认为,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即便他现实生活的不容易,让他一切都变得懒堕。比如当她的妻子专横,泼辣,冷嘲热讽时,他是可以拿出一点夫君的威严的。既然他的思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什么就不拿出“三从四德”的教条老管制一下他的妻子呢?如果他不敢抵抗,那么他的父亲以一个做父亲的身份,屈下那年迈的膝盖时,他不就应该以“百善孝为先”的信条来戒烟吗?为什么到最后还是病态的死去呢?

  整个曾家,就仿佛一个老北京,这里住着传统,被封建思想熏陶的老北京人。但是,我看到了曙光,在这个棺材般的世界里,让我看到了封建制度腐败垂死的必然性,从这个封建小家庭震荡的崩溃的图景中,看到了新生命发展的痕迹,看到了新北京人的崛起。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一种规律,腐朽的走向衰亡,然后在走向新的胜利。愫芳和瑞贞的离开,让我看到了老北京春天的气息。新的生活潮流正在冲击着旧社会的河床,奔向解放和光明。

《北京人》读后感2

  醒着是一种多么必要的状态。曾家俨然是一个旧社会的缩影,袁家父女没来之前那里的人都睡着,有的人压根没想过醒;有的人醒过,发现天还黑着,于是又睡了;有的人甚至已经坐起了身子,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命运。

  我其实喜欢文清的诗人气质——(他是个在诗人也难得有的这般清俊飘逸的骨相:瘦长个儿穿着宽大的袍子,服色淡雅大方,举止谈话带着几分懒散模样。然而这是他的自然本色,一望而知淳厚,聪颖,眉宇间蕴藏着灵气。他面色苍白,宽前额,高颧骨,无色的嘴唇,看来异常敏感,凹下去的眼眸流露出失望的神色,悲哀而沉郁。时常凝视出神,青筋微微在额前边凸起。)

  〔他生长在北平的书香门第,下棋,赋诗,作画,很自然的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时间。北平的岁月是悠闲的,春天放风争,夏夜游北海,秋天逛西山看红叶,冬天早晨在霁雪时的窗下作画。寂寞时徘徊赋诗,心境恬淡时,独坐品茗,半生都在空洞的悠忽中度过。〕然而他显然是脆弱的,甚至是懦弱的,玻璃一般的没有内涵。他的所谓气质是那个时代贵族们特有的,孤芳自赏似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愿出去,是没有这个创业的能力?是轻视金钱交易一类的工作?还是二者皆有之。我对他有可怜,娶了自己不爱的人,还不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家道中落,担子压在自己身上,更无从做自己爱做的事。但更多的是厌恶,厌恶他走不出自己内心的魔障,一次一次的堕落,一次一次放弃机会。他这样的“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情”的人或许只有他的与他同样爱好诗词歌赋的比他更可怜的表妹才能让他有生活的兴趣。而他的生活也只是有一具行尸走肉演绎。他是全然配不上愫方的。

  愫方这个女子,像一朵玉兰,不与世争,宁静的用自己的方式在爱着自己的爱人。她因为曾文清的存在默默地守着这个死气沉沉的家,期待着有一天会因为某些不确定的因素而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愫方的爱是深沉的,是博大而包容的,是欲说还休愁绪满头的爱,她是个在旧礼教里默默承受的孤独者,她像一块海绵,吸尽了生活的苦和累,却不挤出一滴眼泪来博取世人的同情,从某个程度上说,她是坚强并有韧性的,她无私包容的爱着一个也许并不值得她去爱的男人,但她的内心似乎并不是痛苦的,她甘愿为曾文清伺候他的父亲,照料他的孩子;保管他的字画,喂养他的鸽子,她甚至“连曾文清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这是何其深刻的爱啊!

  她觉得他(曾文清)是个孩子,应该去呵护照顾的孩子;与其说这是一种极致的感情,不如说这是一种宠,一种失去理智和希望的强烈的依赖。她离不开这种爱,这段感情也许对于她来说是她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她放不下,放不下在那中抑郁的环境中唯一能舒展自己心事的短暂快慰,哪怕仅仅是几幅字画;放不下对曾文清未来的幻想,她希望他走,走出这个小小的天空,去实现她想他去实现的梦想,她会说:“看见人家快乐,你不也快乐么?”她所有的希望、所有不离开曾家的理由,都搁置在曾文清这个懦弱男人的身上了;所以在当她看到曾文清回来的那一刻,她受的打击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那是希望的消失,那是梦想的破灭,那是对她所有美好的彻底摧毁。也要感谢这一次伟大的摧毁,才让这个女人真正醒了,也就此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

  其实抛开思懿的自私、敛财、刻薄、贪婪等缺点,我还是很欣赏她的霸气的,有凤姐的威风,但这个女人和凤姐相比还是弱了许多。少了待人接物的圆滑,少了远大的目标,一切也都降了档次,和一般剧作中的蛇蝎妇人也就没了多大区别。其实想来也挺可怜这妇人。丈夫不成器,孩子“不懂事”,家计也不如往日,这对一个即将更年期的妇女是多么大的`摧残。思懿说到底也用心想着自己的丈夫能出来干事,想着曾家家业发达啊,虽然最终目地还是存折,但只是她行动过,也确实为这个家做了不少事。而思懿这样的女人说实话,也很难找到真爱,那人需有大人格,大智慧,才能驯服这母老虎。

  我讨厌曾皓的自私。〔他的自私常是不自觉的。譬如他对愫方总以自己在护养着一个无告的孤女。事实上愫方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当他有时觉出她的心有些摇动时,他便猝然张惶得不能自主,几乎是下意识地故意慌乱而过分的显露老人失倚的种种衰弱和痛苦,期想更深地感动她的情感,成为他永远的奴隶。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怜悯着自己,这使他除了自己的不幸外,看不清其他周围的人也在痛苦。〕但作为旧社会的产物,这个老人的自私是完全理解的,现代社会的人也不免有这样的思想。如若没有在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发生,没有袁家父女的对比,这也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很好家庭剧。而正因着在这些条件下发生,让我们反思到当社会当现实可能不如我们所愿时,我们是该着还是睡着,是该养一只“鸽子”,将生活的希望寄予它?还是守着自己的“棺材”,一直到死?还是勇敢地踏出去,寻找真理,寻找未来?我想这是我最深的体会了,我只愿永远保持清醒的、活跃的状态,像袁家父女那样醒着,醒着,醒着!

【《北京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读后感01-03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2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经典读后感04-06

读后感精选03-28

经典读后感12-13

读后感06-17

经典的读后感12-07

读后感精选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