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1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伊豆的舞女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
川端康成:“无论《伊豆的舞女》还是《雪国》,我都是怀着对爱情的感谢之情来写的。”对我来说,无论《伊豆的舞女》还是《雪国》我都是怀对爱情的感谢之情来读的。这句话貌似不适合我,是的,不适合我。
舞女名薰子,豆蔻年华。豆蔻年华的女子,最为可爱,美丽。对作者而言,她怀有对爱情的憧憬,而她,也让人爱不释手。就像作者见到舞女时的呆若木鸡,而舞女的害羞与矜持也更让作者倾心。
其实作者对舞女的.喜爱从头至尾从来断过,一开始,他本是来旅行,但看到艺人中的舞女后就再无心思,开始一心跟着他们。其中有一个奇妙的心理:舞女走后,作者并未立刻跟上,而是算好了时间再去,对老太婆的交谈可看出作者的心急,一心系着舞女;而追上舞女之后也并未立刻停下,而是走在了前头。这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遇到漂亮女孩做了一套难度很大的体操一样,虽然喜欢的方式不一,但性质一样。
作者喜欢舞女的矜持:在下棋时,先是很有礼貌,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而后竟爬在了棋盘上。这样的表现是大多女孩都有的。再比如说,舞女想让作者朗诵,却不直说,这种纯粹谁不喜欢呢?作者喜欢舞女的天真烂漫:洗浴时一丝不挂地跑步外面,看到作者满心喜悦。这样表现,女孩极少有,当然了,舞女还是个孩子。作者还喜欢舞女的害羞:在谈到有学生哥游泳时,想说不敢说的害羞让作者怦然心动。作者更喜欢舞女喜欢自己而不语:离别之际,舞女蹲在岸边却一言不发,直到临走时才挥手告别,让人看了不禁怜悯起来。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作者通过写“我”对一位舞女的注意,来写这位舞女她羞涩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展现出一位腼腆的舞女形象,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动作言语来感受到舞女的内心世界。
本文是以“我”和舞女这些艺人行踪和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写的,“我”被一位舞女吸引了,一直和这些循环演出的艺人同路而行。这是“我”也逐渐了解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
艺人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非常低贱的职业,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满足的生活。他们易满足生活即使会受到别人的鄙视。当“我”主动接近他们时,他们回敞开心扉地和我交谈,对待“我”像朋友一样,他们认为“我”是好人,因为“我”对他们友善,没有歧视。这同时也使孤僻的我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他们对“我”也十分友好和关心,当他们有柿子吃时会想着给“我”一个;在“我”将要和他们分别时他们想着给“我”准备些烟和柿子给我,好让“我”能在回来途中舒服些,并十分真诚的希望“我”能去他们老家游玩。
作者之所以希望和艺人们同路,是因为想和那为美丽的'舞女相处的时间长些。在描写舞女的外貌时作者着重描写舞女那厚密的头发和她那充满着朦胧爱恋、羞涩的双眼。她不但喜爱唱歌跳舞而且棋下的也很好,也十分热忠诗歌文章。她下棋和听文章时的专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位舞女的身上能让人们摆脱对舞女的顽固印象,而是看到了纯真淡雅、羞涩还带有着些悲伤忧愁的舞女形象。
川端康成因为着篇文章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极其细致的用细节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人物的思想也是值得每一位读者揣摩的。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3
看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我深深的被作者与舞女之间淡淡的爱所打动了,读罢全文,发现文中有很多细节进行着对比如世人对舞女的看法:那种人谁知道会住哪呢;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但这些世俗的语言并不影响舞女善良的本性,自尊自爱的灵魂:鸟商轻轻的拍了舞女的肩膀,阿妈板起可怕的面孔说:“喂,别碰这孩子,人家还是个姑娘呢”;急匆匆的跟上我,她走在我身后,保持不道两米的.距离她不想缩短距离也不愿意拉长距离我回头与她攀谈她吃惊似的嫣然一笑,停步回答我,我等她赶上来,她却依然住步不前,非等我起步她才迈脚;以及后来阿妈不让“我”和舞女一起去看电影等等,这些情节充分的表现了艺人高洁的品格与人性。
而作者与舞女之间深深的友谊与淡淡的情感,虽不加太多的心里描写,但谁都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如果说先前彼此在一起只是出于原因对对方的尊重,只是做为朋友彼此交流的前提,而之后动身回去,本认为昨晚睡的太迟,今早起不来,大家都不能来送行时……到了岸边,舞女蹲在岸边的靓影赫然映入我心中,此时虽不加任何心里描写但却能看得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啊,彼此之间相互喜欢有不得在码头离别,舞女无精打彩的语气表现了对作者离开的不舍,作者上船之后与少年之间交流:“我刚刚和她离别了”即使让人瞧见我在哭泣我也毫不在乎了。这些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舞女深深的留恋,我佩服川端康成高超的叙事艺术同时也喜欢他与人相处彼此尊重的情感。
全文充满了川端康成独特的叙事气息,这种叙事更让人感到一个二十岁的学生单身来到伊豆旅行的这种气氛。一个初生的少年对这个世界简单的认识;还是个孩子的舞女对这个世界简单的看法,正是由于这两颗简单的心,所以整篇文掌显的更加纯朴感人。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4
拾起《伊豆的舞女》这本书,樱花一样纯美的封面就如同它的介绍一般——“世界上最美丽的初恋”。这是川端康成的短篇合集,前半本是他自传性的经历,后半本则写了许多生活化的故事,其中包括这篇《伊豆的舞女》。
作者在里面描写的每个人物好像都是善良的,那山间驻留时遇见的老妇,那南伊豆温泉时碰到的纸商人,那一路陪伴主人公的荣吉、千代子、百代子以及与主人公互吐情愫的熏子,那在最后临行时遇见的矿工们和在船上邻座的准备去东京赶考的少年。当然还有主人公自己。作者在篇幅不多的文章中,有详有略的叙述了自己在这一短途旅行中遇见的各色人。他们经历着各自的生活,从事着各自的职业。但总是能看到的共性:他们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古朴的民风伴着温厚的民俗。让人从始至终心里都是温暖的。
川端康成的文字影像感极强,笔触尤为细腻,我有种错觉是在看纸上的电影,阅读中脑海里总是不停浮现出一帧帧的图画。最美丽的事物往往充满着遗憾,少年与舞女这段初恋之所以美丽,也是因为它的透明与破碎。黑暗的隧道,冰冷的`雨滴,通往伊豆的出口微微透出了亮光……流淌在这些字里行间的暧昧,然而爱就在唇边,却没有人能够说出口,甚至连眼角眉梢的欢欣也要妥善隐藏。少年的爱情,带着没来由的恐惧与踌躇,没有钱,即便舍不下那诚挚的舞女,终究轻言离开了。舞女的爱情,赤诚而纯粹,但她只是居无定所的卖艺人,也许就要在生活的逼迫之下失去贞洁,永远也不敢奢望那个少年的爱。
合上书页,淡淡的哀愁萦绕心间,沉浸在故事带来的无力感之中。川端康成的文字如同一杯香茗,读后唇齿之间留有淡淡的香气。那美的感觉正像书中的少年所言:“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5
捧起川端康成的这本轻盈的书,怀着对初恋的憧憬读下去,再度抬头时却仿佛把那红尘情爱、恩怨都经历了一遍。起初我没有流泪,川端康成的笔墨在少女冲着远去的航船挥动洁白无瑕的手绢时戛然而止,那么我愿意满怀希望——少女永生都为这场遭遇感到温暖。
我能从作者的笔触中感受到那个山头的风景有多么美,绿色的萦绕下烟雨朦胧,木制的矮小房屋断断续续地出现在颠簸、泥泞的山路上。一间逆旅里,戴着学生帽的少年静静地坐在木头台阶上,含着笑,注视着厅前一个手执小鼓、忸怩地扭动着腰肢的小姑娘。两朵粉红的桃花浮现在了如水的玉面上,让日本人民沉醉的小调咿咿呀呀、不绝如缕,一如姑娘腼腆的姿容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却又那么明媚、动人。大概这不算是一场惊艳的相遇,却让读它的人感受到山泉一样的清新,我们找不到一丝邪恶的欲望,我们也无法探知年轻的男子心中是否种下情根,却愿意义无反顾地读下去。
被少年爱慕的歌女踩着易掉的木屐,冲上前去要与少年同行,固执的她大汗淋漓。少年与歌女一行人辞别后,途径老妇人家,老妇人苍老的声音道出这世间歌女的辛酸,眼前浮现着那些笑靥如花的姑娘们随着拨浪鼓、四弦琴袅袅歌舞的场景,犹如一把利刃,刹那将一切美好事物都斩断,原来美好后面如此可怕,那些卖唱的歌女卖掉的不止是柔美的身段脸容,更是无法追讨的岁月年华。再次相遇,少年满足地追逐着少女快不起来的.步履,将只属于她的娇羞一览无余。小歌女纯洁的音容在零碎的灯光下闪现,少年又独自怀揣忐忑的心情洞悉周遭一切,一夜不眠,直到望见少女赤裸的、干净的躯体时,他又绽放出无比舒畅的笑。
离别在即,迟来的少女默默送上牢牢插进秀发的木梳,深深的无奈与没有完全消散的、甚至从未展露的激情,统统跟随无情的海水离开。岸边执著的歌女望着愈行愈远的心中爱人,终于再也忍不住,她踮起脚尖,满含热泪、拼尽全力地挥动着白帕相送。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6
《伊豆的舞女》拍过很多次,开始先读书,然后看了山口百惠的电影。余味未尽,回头又读了一回书。好像是五月份,看刘亦菲《神雕侠侣》时,在博客上写:两相比较,影像多了一份华丽,文字多了一份自发性的感知。前者所有铺垫,都在为主线添加骨肉。后者流水无形,须要读者自己探索——大概是如此的,原文也记不清了。
对于《伊豆的舞女》的文字版与影像版的印象,和五月之时几乎无二。文字清明透亮,似是花苞之中鲜嫩的蕊。要嗅到它的清香,必须自己在阅读中获得。影像直观直接,冲击力强,但就是因此,反而造成一种困惑。演出的人,与读书的人,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永远不可能同一。这源于人类的特性:独一无二的身体以及思想。第二次读,特地写了读书笔记。说是读书笔记,其实是泛泛之谈。读书之时,影像所带给我的影响仍未消褪:文字似是清泉,缓缓流动在有着薄雾的清晨。疏离阴影,微呤松涛,在一页一页的纸中刹那间生机勃勃。只到故事结束,回旋在内心的仍是对于纯真的感动。虽然一切淡淡,却绵绵不绝。影像对于整体社会、基于社会创造的人际关系、以及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种种矛盾融合之处,表现力更为丰富,亦能使人的内心所观照到的事物短期内更加深刻。如果说读完书之后,感觉是少年经历种种后被他人以及自己承认的愉悦,那么看完影像之后,则是对于生命所带来的.苦顿的伤感。对于大背景不同的侧重点,使得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营造的意境各趋南北。在书中,作者表现出若干个象征:纯真而朦胧的爱意;艺人不被人所理解的命运;旅程结束后主角内心的变化;妈妈纯朴实在的形象。这些元素,形成影像时,除了大体契合外,其余被导演篡改艺人悲惨的命运;妈妈的精明。至于主角告别阿薰后,在轮船上的情绪则一点也没提。只能说是败笔。
《伊豆的舞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我是个二十岁的人,一再严肃的反省到自己由于孤独根性养成的怪脾……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7
唯美的日本文学,唯美的川瑞康成,唯美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瑞康成早期的一个短篇,那淡紫色的哀愁风格鲜明地疯狂滋长着。它讲述了作者与歌女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整个故事像一本水墨连环画,轻松而凝重,又像一壶清茶隽秀而清新淡雅。
作为学生的“我”,为了派遣窒息的忧郁,独自去伊豆旅行。在旅途中,与一伙巡回卖艺的人邂逅,她们是舞女薰子,舞女的哥哥、嫂子等。于是,在四天的旅程中“我们”结伴而行,并渐渐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和信任。特别是“我”和舞女之间产生了纯洁而朦胧的爱情。旅行结束了,“我”站在返航的船头,心中无限惆怅……
川瑞康成的艺术感敏锐细腻,但《伊豆的'舞女》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似乎他的创作全是凭兴致进行的,独特的艺术构想,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和悲哀的意境,使他的小说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那纯洁舞女也成为他作品中纯洁无暇的象征。
同时,文中那种连贯首尾的伤感凄清和带有印象主义的唯美意境,总能抓住读者。如小说的末尾:“我任泪泉涌动……”,使那与舞女别离的无限惆怅和与舞女交往的往事的甜蜜,被作者用感觉上的清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生动新颖。
《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与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在这整个过程中,什么都未开始却已经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不忍心看着这两个年轻人有爱不能表达,有爱不能开放,不甘心眼睁睁地见他们那样分开,刚刚见面就要永别,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的悲壮,也许就因为这样,深受人喜爱。
《伊豆的舞女》人物塑造的成功也增加了小说的魅力。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舞女的形象,因而在小说中,你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就是为“我”端茶而羞涩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8
一个青年学生在旅行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并与他们结伴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我手中的这本薄薄的《伊豆的舞女》,收录的是川端康成的几篇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大概是最负盛名的一篇吧。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一群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并且对其中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可怜的老奶奶;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这也许与川端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9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写于1926年,也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我今天又翻看了川端先生的作品,这部小说曾经被拍成电影,也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这部小说是关于爱情的小说,却没有一个爱字。
暮秋的伊豆。20岁的川端康成穿着高齿木屐,在落英缤纷的山谷中独行,“我”其实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在途中他遇到了十四岁的小舞娘,并对她产生了难以言说的情愫。作者的描写对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下层卖艺人的凄苦生活。少女薰子一家人的经历也是当时日本下层卖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四处奔波,无依无靠。同名电影(1974年西河克己导演)中有这么一个桥段——男主和舞女一家人在驿站避雨的时候,他问驿站的老婆婆:那几个人今天会上哪儿歇脚?老婆婆说:谁知道那些卖艺的会在哪儿歇脚?哪里有客人他们就在哪里歇脚,谁让他们是卖艺的呢?只有四海为家了。我劝你呀,别和他们在一起,这样对你不好。从反映社会现实这一角度来说,《伊豆的舞女》的结局不会是大团圆的`喜剧。
“山间的路氤氲着雾气,衣服被蒙蒙的雨打湿,胸前和双脚本该觉得冷,背后却因为疾步而行被汗湿,更因为难耐的情绪而焦躁。初识爱情在这样年轻的年纪,在这样如梦似幻的山里,就注定这是一场足以铭记但是却不可能结果的感情。"
在这篇小说里面做做没有灌输任何一种自己观点给读者,主角也不是完人,甚至他一开始也像一般人一样对舞女有邪念,想让舞女在当天夜里留在自己的房间里。
读完这部作品我感受到了文学大师的功力深厚,《伊豆的舞女》在结构,情节,文笔等方面,涵盖了艺术,自然美和愉悦美。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1
有种爱情注定不能在真实生活中被寻得,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个空灵、静谧、却又弥漫着淡淡哀伤的故事。在这段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没有缠绵悱恻的长相厮守,甚至于没有一点点的世俗脂粉。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本该孤独的旅行中邂逅了一位美丽的舞女。到这里,如果按照世俗人的想法,那么接下来便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在这个故事里,少年与舞女却仅仅只是通过几眼凝眸、几句片语来演绎这段青涩而又朦胧的恋情。不能怪他们年少无知,不能怪他们懵懂青涩,这样的悲伤就像是那美丽的相遇,是注定好了的。一个是身世孤苦的少年,一个是辗转漂泊的舞女,或许对他们而言,能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相遇便已是最大的'缘分。当旅途结束时,来送他的舞女虽然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但却始终沉默。船开了,舞女的身姿渐渐远去,消隐。少年沮丧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淌。而那个关于冬天里的约定,我们无从知道是否能够实现,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个无果的结局才能让人感到隽永,才能让人细细回味。
故事读完,突然想起了一段对于伊豆的评价: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读完这个故事,突然想起一句古语:“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或许这便是这个故事结局的最好诠释,没有结局的结局,一切尽在不言中……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相关文章: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06-04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03-29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08-09
伊豆舞女读后感07-21
读《伊豆的舞女》有感01-12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范文07-01
关于《伊豆的舞女》读后感01-19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1篇11-27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精选11篇)11-27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