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读后感(通用10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钟鼓楼》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钟鼓楼》读后感 篇1
在北京北城,有一座钟鼓楼。鼓楼胖,钟楼瘦。钟鼓楼西南是有名的什刹海。喝上那么一碗豆汁。岁月悠悠,而钟鼓楼依然雄踞。 ——题记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对钟鼓楼的附近一条胡同的居民来说,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对薛永全夫妇而言,是儿子新婚的大喜日子。对荀兴旺夫妇而言,是招待乡下女孩杏儿的日子。对澹台智珠来说,是能否突破演艺事业的瓶颈……胡同里的居民,在这一天里似乎都无法停下自己忙碌的脚步,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心事。
初尝此书,便觉得这是一本极有魔力的小说。它描绘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钟鼓楼附近一条胡同里的居民的一天。具有极强感染性的北京口语化语言,使人欲罢不能。人情世故,世间冷暖的烟火气息就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
看似是一天,但实际又打破了时间的界限。时空中人物的交替错位变化,迷茫、疑惑、喜悦、挫折,似是而非的情感变化最终交织在一起,从而促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你对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是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是一块洋货小金表,是一台体面的四喇叭收音机,还是一个思想高度一致的人生伴侣。无论你在想着什么,做着什么,时间都在我们的指缝中悄然溜走。这一刻,或那一刻,我们的心境都在变化,也许刚才还在街头徘徊,下一刻依然出现在了街角的十字路口。抬起头,发现沉淀了历史的钟鼓楼,还庄严地立在原地,见证着这一切。
《阿甘正传》里曾说到:"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是啊,谁又能料事如神?只要我们仍在这一刻,那么下一刻都将会是未知数。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是错综复杂的,但也颇有一番趣味,叫你无法抗拒,即使偶有失意,却不会失去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一九零五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又在一九一六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那一年,清王朝虽已覆灭,但人们的传统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当时的`中国,知道并了解的人几乎是没有。钟鼓楼依然日复一日地为人们粗糙地报着时辰。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抛弃了过去狭隘的封建思想,不再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技术,中国自主研发也站起来了。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自主研发的人造卫星、中国超算技术、量子通信还有今天的5G技术。在新时代,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时间,你默默地流逝着,人类社会在你的流逝中书写着历史。钟鼓楼,你静静地注视着,中国时代的高速变迁尽收你的眼底……
这世间的一切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作者在结尾却写到“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除非发生某种难以预料的灾变,北京的钟鼓楼将成为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见证而永存。”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钟鼓楼》读后感 篇2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整本书描写鼓楼附近一个传统四合院里的租客们的人生故事。
人生百态,平凡人物的悲欢离合丰富多彩。
路喜纯的父母早逝,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疏于被管教而长歪,反而很善良,很能忍耐,又上进又聪明,这样的他前途自然光明无限。
澹台智珠虽然活跃在舞台,但是她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和慕樱有着完全不同的三观。舞台上光鲜的她生活中烦恼不断,现在工作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孟昭英和薛纪徽是一对心地宽厚的夫妻。所以很快和同样心地宽厚三观相近的路喜纯相熟并亲近起来。有被这样的感情温暖到。
冯婉姝、荀磊以及张秀藻都是新时期进步青年,他们关于时间-历史-命运-使命的讨论让我热血沸腾,他们的三观和薛大娘、詹丽颖自然完全不同,和孟昭英薛纪徽夫妇、路喜纯也不同,和澹台智珠同样不同。他们有文化,有知识,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探索人生,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希望。他们的年龄是可爱的,外表是美好的,内涵是深厚的,学识更是身边人钦佩且无所企及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潘秀娅和杏儿是城市和农村出来的'平凡的女孩,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所思所想由她们自己生长的环境决定,性格说不上好与不好。她们都有可爱之处。海西宾也是三观蛮正的年轻人。
龙点睛这个人让我觉得愤怒恶心,不想让他有好的结局。
慕樱的人生在不断的进步,身边的男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她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言论让我无法反驳,甚至还觉得有点对。她说“责备爱情的多变,就如同责备世界本身丰富多彩一样。”“如果爱情消失了,那么再维系婚姻关系便是虚伪,是真正的不道德。”这些言论虽然看起来过于大胆,但好像又很对。我从39年后的今天看这些言论依然觉得无法肯定,但是我大部分同意。
人类历史、个人命运、时间。钟楼和鼓楼见证着时间的变迁,见证着一个一个、一代一代人的命运,见证着人类历史。沧桑巨变,钟鼓楼依然在。平凡人物的内心世界波涛汹涌,外部人生经历跌宕起伏,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有着完全不同的三观,无法说谁的正确谁的不正确,因为世界本身都是这样丰富多彩,而我,也只是这样平凡的一个人。
我很喜欢的句子:
1、混乱中产生出秩序,不自觉中升华出悟性。
2、纷纭的世事冲淡了他们酒桌上的誓言,然而并没有减弱他们双方内心里的情分。
3、经历过对独眼英雄的盲目热爱、对葛尊志的世俗情爱,她升华到了对齐壮思的超凡的精神恋爱。
《钟鼓楼》读后感 篇3
《钟鼓楼》这本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钟鼓楼旁一座小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给人们展现了几代人的命运与市井里发生的悲欢。
作者刘心武从一天的卯时开始,以一场婚礼为故事的主线,到申酉之交结束,描绘了老北京的生活与文化。文中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件件奇妙的事件,一个个不同的场景…都被刻画得十分鲜活。朴实市井又爱面子的薛大娘;热心肠又满嘴跑火车的詹丽颖;艰苦贫穷的郝玉兰一家;卢宝桑,一个被大家看不起的丐帮后代;潘秀娅,婚礼上的新娘,一位总想攀龙附凤的势利女;荀磊,一个通过努力学习改变了命运的优秀学者以及老实本分,被奉为“伯乐”的韩编辑一家;和被丈夫变态的爱所折磨的京剧演员澹台智珠。
这本书记录着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论是艰辛、困苦,还是幸福满足,这些平凡人与平凡事都构成了一道风景与一段历史。书中设定的年代是个新旧混杂的时代,如刚刚经过改革开放,骨子里依然有着旧时代传统的薛大娘与七姑娘;也有留学归来,追求新事物、新思想的荀磊与冯婉姝。
这些是生活,同时也是历史。不管是混乱不堪还是快乐光明都是值得人回忆珍视。无论是事是人还是情,都是平凡且真挚的,他们都是时间的见证者。
《钟鼓楼》读后感 篇4
这本书的惊喜在我看来是整体结构,采用时辰来分章节,许是刻意为了与《钟鼓楼》的"钟"相呼应,这是我第一看到书籍有这样的分法,也是我的无知愚昧、见识短浅。整篇小说的故事,到底只写了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里的所有人在这一天的生活状况。每一个时辰也就是说每一个章节两小时中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描述某一个人。其次是时间跨度,这本小说故事所在的时间跨度并不像我们常见的那么大,许是我的阅历不足与知识浅薄所认为的。在我所知的大部分小说的时间跨度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几十年,再短也有两三年的,而这本《钟鼓楼》却只有短短的一天中的一半一一十二个小时、六个时辰。与其他作品相比,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已是可以说非常短了。虽然这本书里也有穿插描述以前的事情,但仍是在以人物回忆过去的形式出现,主题仍为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为主导,从而写故事的情节。然后是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写实主义。从大多数平民的角度来写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让大多数人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北京市民的生活,这就是符合中国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我们知道大多数小说写的人物总是具有某些传奇色彩或者英雄感的正义满满的"大人物",久而久之也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而《钟鼓楼》并没有这么写,反其道而行之写了许许多多的北京那个四合院里小市民的具体的生活细节。敢于写一些平庸的人,并只写些平庸的人,并且绝不神化任何一个角色,这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当然一本作品里不可能说所有人物都是小市民阶层,里面也有写政治人物,如:江青,但并没有写丰功伟绩,仍是一些平凡的事迹。所以说《钟鼓楼》是一本写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的作品。说到"平凡",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的《平凡的世界》,其表面上写平凡,实际上里面的人物却并不平凡,例如:少平少安的生活事迹,在那个年代里,这并不平凡,是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钟鼓楼》是写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所发生的故事,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善于写北京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老舍先生的《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早已构成了一个北京市民社会的文学世界,许多作家也加入到了描绘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行列之中,如:邓友梅把破落的八旗子弟不同的人生展示了出来,发掘出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情致。又如:苏叔阳、陈建功等在对北京市民当代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对北京市民的精神气质、性格心理的准确把握。而刘心武的《钟鼓楼》的特别在于他既不像老舍先生那样是一个旧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仅仅是一个当代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描绘者,而是在对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写中,沉淀着丰厚沉重的历史内容,剖析了市民社会生态群落,展示了传统的文化积淀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矛盾冲突。最后,这本书的开头让我觉得好奇,它的结尾也让我惊喜起来。小说的结尾作者的处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通过作者的几个问题来结尾。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对小说的解读来对作者的提问进行自己的回答,来给小说续写读者自己的'结局。也许你现在已经有了答案,也许你现在还没有答案,甚至可能一直不会有,但都不会影响你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进行短暂的思考,也许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在整本书的阅读之后,把作者拉入作品中。这个开放性的结尾与中国人喜大团圆的结局不同,可就是这样独出心栽的设计,让这个作品更有其魅力。
最后讲讲这本书中的一些人物。人物的塑造是通过小小的细节与人物的回忆等表现出来。书中描绘的薛大娘家从早晨到下午办喜事的一系列琐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色各样数十个人物,细致描述各个人物的处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无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悲喜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对待悲喜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终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也给了读者一个启示:人生的路要如何走在于你自己,该怎么走也在于你自己,该如何对待路上的荆棘与鲜花仍在于你。书中有爱情,有价值观。慕樱在两次离婚后依然对爱情的渴望,以及杏子,张秀澡,荀磊等年轻人对事业对爱情对世界的看法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生活氛围对他们的影响。书中的人物在十年动荡之后的都有自己的烦恼,也都有自己对生活的一切期许。但人的本性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如既定的秩序,封闭的安静美,以及对变化的观望思想却变得相对的更为缓慢。正如书中所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可以比较轻易地涤荡繁缛的迷信习俗,却很难消除存在于人们内心中的原始迷信心理。看似简单的人物塑造,传达出这么多深刻、难以言喻出的内容。把那个时代的背景交代了出来,也把作者的态度隐喻的表达了出来。小说中并没有对这些人物做出任何的褒扬或批判,以善解人意、宽宏的精神,在客观上描绘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百态。在历史厚重与时间的流逝中,对历史进行了反思,着重揭示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冲突与交融,突出当时市民的生活与心理境况。小说在各种人物的心理演化过程中揭示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钟鼓楼》读后感 篇5
最近,把刘心武先生写的《钟鼓楼》又翻了出来,于是就又复习了一遍。从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现在已记不得了。如今以人到中年的心态再来欣赏,仍是颇有感触。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可以让不同年龄的人都乐于欣赏,且各有不同感触。
这本书的写法是与众不同的:以北京城钟鼓楼脚下的薛大娘一家为其小儿子薛纪跃办喜事为线,按照从卯时到下午申时的顺序叙述了北京城里各种普通人在80年代初的生活。其折射出的时代和地域气息是显而易见的',一幅幅画面就那么清晰的呈现在大脑里,仿佛在看一部电视剧,让人对于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有如身临其境。可以说看完这本书,你也就是个北京通了。但我却从中体会到另一番滋味。
书中描述薛大娘家从早晨到下午办喜事的一系列琐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色各样的人物,细致描述各个人物的处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无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悲喜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对待这些悲喜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现实中,很多人在感叹生活不如意,尤其是跟谁谁比起来就特别的不如意。于是这种不如意藏在心里怎么也挥之不去,成了一种心病。这心病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会来个大爆发,会产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瞠目结舌的事情来。童年时的同学日子比自己过的好,且有趋势越来越好,相比起来自己就寒碜多了,往往偶遇时不免觉得难堪和自卑,便觉得自己太不幸福,没有好父亲,没有好丈人,没有好丈夫,没有好儿女之类的,简直一无是处。这种心态平时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当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一下触动了心里的这种痛时,往往让人崩溃而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很多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很多人产生出不如了此残生的想法。
幸福是什么,幸福从何处来。这样的问题人人在心里都自觉不自觉的问过自己,也有许多哲学家试图研究出一个结果来。但哲学家们的答案未免太过公式化和单一性,并不适用每个人的身上。各人的幸福还是自己才能体会和解释的。总是看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寒碜,又如何找到幸福!要知道,即便是那些我们看来十分风光的大人物们,其内心的痛苦又怎么是我们能理解和体会并接受的呢。而自己所拥有的一些东西,也未必不是那些风光的人所短缺并十分羡慕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某某富商常年做生意,拥有家财万贯,我们就可能羡慕他的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可是他的妻子也许并不这么想,没有丈夫常常陪伴的她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的子女也许也不这么想,从小到大很少看到父亲的孩子也许常常看着大街上悬挂的计划生育的宣传画怔怔发呆。
我理解的幸福,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说:父亲很忙碌,母亲很辛苦,我很努力,我们一家很幸福。
《钟鼓楼》读后感 篇6
我在无意中寻得这本书,却出奇地喜欢它。这篇小说的命名就特别吸引我,可能是家乡也有一座"钟鼓楼"的缘故。书中的钟鼓楼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啊,它经历的事儿可真不少。不管是"糟心"的琐事还是"欢快"的乐事,在翻动的书页间,我们似乎离鼓楼越越近。有时竟会觉得,莫非这世上果真有什么"前世轮回"罢?不然我怎会对钟鼓楼如此熟悉?
(一)学价值
刚敲打完标题,我意识到——这题目取得过于广泛了。况且,我作为一名简简单单的读者,对这篇小说的学鉴赏自然不如学家们的评论。但是,又正是因为一名读者,我想,我们也有权利品鉴一本好书。对于质量,却不敢"打包票",权当各抒己见。
说回正题,这篇小说的构思及其巧妙,与《雷雨》有那么几分相似,都是采取以某一天的具体事为线索而展开全。《钟鼓楼》以薛纪跃娶媳妇为"点"分散开,就好比是一块石子投进了湖里。薛纪跃娶媳妇是石子,由此而生的涟漪却囊括了那条巷弄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顺叙是框架,插叙是填充,两条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也让中的人物忽地"立"起了。他们逃离了字的二维空间,竟到我的面前上演着他们的生活,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我们的呼吸声似乎在同一个频道。
一位学家,一位作家,他写这部作品究竟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呢?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兴趣,亦或是为了所谓的"主题思想"?有时候,我也不明白:那一份份答案是否正是作者的初心呢?在这篇小说中,不是单一的叙述,而是——我说出我的看法,不管你是谁。作者在表露他的内心想法,作为读者,你能有共鸣更好,没有也不碍事。后会有专门的篇幅和大家分享中有趣的观点。
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特定的场景,全地道的北京话,时而掺杂些北京的方言,一会儿看正一会儿看注解,这样并不繁琐,倒颇有几分童真的感觉,可能我是真的在和字"躲猫猫"吧!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蕴含着太多人的性格。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韵味也不一样。而作者似乎能够察觉所有人的心思,他知道这个人物在这个场景中会采取怎样的方式表达。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话语中重获新生。我喜欢这样的语言。
请问,你觉得你是一个经典的人吗?
以前,我认为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啊,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从某些方面说,我们都有共性。比如,我们用"好"与"坏"就把人分类了,就以这么简单的.方式……读到詹丽颖的时候,我觉得和她相似的人太多太多。故摘录一段原如下:
"她哑嗓子、大嗓门,说话惊惊乍乍。这倒也罢了,头一条她最爱夸张,什么事情经她嘴里一说,不夸张十倍以上决不罢休。"
"再一条她不懂得理解别人、体贴别人。固然她从未有意去伤害过别人,但她说出口的话,总在无意之间让人难以忍受。"
"最要命的一条是她不懂好歹。任性起,不仅跟争吵的对象闹个天翻地覆,去从中劝和的人,包括那明明是站在她这一边维护她的人,她也一概不认,有时反而把那本是向着她的人,激怒得成了她最主要的争吵者。"
即使没有将具体的事例呈现在您的面前,我想,但从这几条您就一定能想象出这詹丽颖究竟是何等人物了吧!刘心武在中也提及到"对于人说,最难以改造的确实莫过于性格。对于描写一个人说,最难以表现充分的也莫过于性格。"如果在您阅读我摘录的段时,脑海里浮现的人物是你身边某一个具体的人时,我想,作者刻画人物就应当是成功的!
(二)什么是时间
"怎样认识时间?它究竟是一个圆圈?一只飞箭?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宇宙飞船?它真的可以卷折、弯曲?……"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感受是各异的。甚至有时候我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不然怎么总说"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格外地快"呢?时间是一种计量方式,起初以日月星辰的变化为依据,而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计算也就更加细密精确。倘若每一天都以日月星辰计量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诗人口中的浪漫吧!
时间在流逝的过程中,你感受到历史感了吗?历史感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但我不能避免。在这本书中,你读到的是另一个年代的故事,因为你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太多太多的事情,你都无法用自己的只言片语解释。那,从书中读到的就是全部吗?你眼睛所看见的事物都是别人想呈现在你面前的,别人拥有保留余地的权利,当然,你也同样拥有权利——辨别、选择的权利。
时间如此玄妙,我说不清楚……
(三)缤纷的爱情
爱情,是篇、戏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充满着矛盾,这正是学作品所需要的调味剂。同样,在《钟鼓楼》中,爱情二字同样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
爱情分类型吗?究竟要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它?逻辑学中谈到非对称关系时,老师说:"爱情又何尝不是非对称关系呢?"在爱情中,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也不知道,爱情这座天平,什么时候才会绝对平衡。
张秀藻对荀磊的爱情是"爱而不得"——张秀藻在自家的书房里遇见了荀磊,这是初识,也是少女萌发爱慕的时刻。有一句话叫做"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世间难道真有那么多"刚刚好"吗?我想,他的一句"真巧"也蕴含着他背后的努力。进行了一番铺垫无非就是想说明张秀藻和荀磊没有在"对的时间"里。
荀磊和冯婉姝是"志同道合"的爱恋。即使家庭环境仍有悬殊,但是彼此之间的恋爱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满足的!同时,也是我理想中的模样。我和你在一起时,我们可以共同经历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我也需要你和我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一起享受生活……爱情不仅仅只是感性的,同样它也是理性的。我喜欢你,我对你心生崇拜,这样,我们就能白头偕老了吗?
慕樱的原名叫"慕英",在她十七八岁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英雄的报道,那颗稚嫩的心受到剧烈的碰撞!她开始给英雄写信,她崇拜他,她要去照顾他!后她就顺理成地和英雄结婚了。这就是"慕英"的由。她去读医学院时,人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展,她忽然意识到她和英雄根本就不是爱情,那明明只是一个无知少女的盲目崇拜而已!为时已晚吗?不!她选择和学生会主席葛尊志在一起。即使那时她已经和英雄有了一个孩子,但这样就能阻挡她去追逐她的爱情了吗?她选择放弃原有的一切投入到新的感情生活中去。
爱情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因为你不能立马辩其真假。慕英也认为葛尊志是她一生所爱。但当她遇见齐壮思时,她再一次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慕英对葛尊志说:"我不爱你了,我爱上了另一个人,非常非常热烈地爱上了另一个人……"可是,几年前,她又何尝不是对英雄那么说过?在爱情里,下一个永远是最好的?最合适的吗?谁也不知道,在慕英的生活里究竟还会出现多少个"下一个",也不知道她究竟要为了多少个虚无缥缈的"下一个"葬送一个又一个原本幸福欢乐的家庭。
两个相爱的人携手并进的终点就是婚姻吗?这里有一种名为"合适的婚姻"薛纪跃和潘秀娅的婚姻就是这篇小说主要的线索,潘秀娅和薛纪跃都是小市民家庭,只不过薛纪跃的家庭条要比潘秀娅优越。他们是经别人介绍相亲走到一起,"对于潘秀娅说,自从过了22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浅意识’就支配着她积极行动起。对于她说,这事的意义很简单:她要在够得着的范围内,找一个尽可能好一点儿的对象。"在她的人生中,婚姻更像是一块跳板,是一种能让她尽快过上好日子的手段。对于这样的结合,我无法去论断。合适的婚姻太常见,却又让人心里隐隐担忧。
(四)她们,有趣的爱情观
从上一个段落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中的"她们"每一个女生都能拥有一段独家的爱情记忆。但是每一个"她"对爱情的看法又不一样。
在中慕樱曾写过一篇回击别人对她的非议。"她在那篇里说:‘责备爱情的多变,就如同责备世界本身丰富多彩一样。一个关在屋子里出不去的人,他自然只能从狭小的天地去发现可爱的对象;一旦他走出屋子,到了田野,他必定会发现更加可爱的东西;而一旦他从平原登上了岗,视野进一步得到拓展,他必定会发现更高一级的美……随着视野的扩大、选择机会的增多,人们不断升华着自己的爱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问题不在爱情的多变,而在对所爱的对象是否采取了胁迫的获取方式,对所不爱的妻子或丈夫是否能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妥善地解除法律关系……’"
而冯婉姝是这么说的——"她(指慕樱)这写得挺漂亮,富于雄辩。可她这‘屋子里’、‘田野上’、‘顶上’的比喻,其实是站不住的。爱情,这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一个人和景物之间的关系。对于风景,对于物品,我们可以这样做——比如看腻了小桥流水,我便去欣赏高大河;用腻了这只茶杯,我可以干脆把它砸碎了事……总之,有了更好的,自然可以立即舍弃旧的取用新的;可是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人呢?爱人,或者说爱过的人,不是一穿旧了的衬衫,可以像脱衣服那样一脱一扔了事。人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条活鲜鲜的命,有着具有同样价值的灵魂;既然爱过,相互享受过,那么,即便现在不爱了,不想维持原有的关系了,也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尽应尽的义务……"
之所以觉得它有趣就是因为这种在不同的时空里针锋相对吧!
我是一个懒人,并不是每读一本书就会有一次深刻的体会,我称呼其为可遇而不可求。在偶然之间遇见你,也只能道一句"兄台,珍重!"我盼望着有更懂你的人读你,盼望着……始终盼望着……
《钟鼓楼》读后感 篇7
《钟鼓楼》主要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全书共六章,分别以地支名卯、辰、巳、午、未、申命名,记录了从晨5时至下午5时共12小时的事情,但文章的笔触决不停留在这十二小时里,作者纵横千里、信手拈来,娓娓地讲述了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几十年的物事变迁。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场景,给我们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社会变革和个人的悲欢离合。
《钟鼓楼》中还包括北京钟鼓楼、四合院的变迁,饭馆、结婚风俗的变化,武术等方面的知识,还介绍了很多老北京特色,例如“什刹海”、“豆汁”、“地安文化大街”、“老人岛”、“荷花市场”等。
这里写的是一个四合院,不知不觉的将我们带进了这个四合院。院子有着东西厢房,院落里住着局长、医生、编辑、工人、科员、老师、戏曲演员、修鞋匠和大学生等各个行业的人。“人们的阶级意识不同,政治方向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人生态度不同,道德品质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性格旨趣不同,生理机制不同,竞争能力不同,机遇遭际不同……于是乎便相争相斗,相激相荡,相汇相融,相亲相慕,相尊相许……而这种人类社会的流动变化,从整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历史;从个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命运”。
故事发生在1982年12月12日这天上午5点到下午5点,四合院里薛家办喜事,在这场婚礼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状况。善良本份却与不能与儿媳好好相处的薛大娘,不迷信却在意儿子结婚的日子是单数,怕逢上单数的日子生出不吉利的丧偶效果。对此,作者如是说“你可以轻易得荡涤繁缛的迷信习俗,却很难消除存在于人们内心中的原始迷信心理。”知足常乐平静悠闲的薛大爷,在解放前当过喇嘛,解放后变成摊贩,后而又变为公私合营和国营商场的售货员。当人嘲笑喇嘛可以结婚时,他不以为意,因为在他看来,那是挣钱的职业。时髦活力的冯婉珠,和荀磊自由恋爱,看到荀磊翻译的书因不正当的理由退稿时,愤愤不平。多愁善感的张秀藻,暗恋着荀磊,又不想让复杂的琐事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心。才华横溢的荀磊,生于1960年“大跃 进”那个困苦的时期,在父亲的引导下,成了乱哄哄的教室中少数听讲的学生。没有书读,他就读那过了时的台历。以第一名的外语成绩成为某外事部门的培训人员,后送去英国培训,一直保持第一名。钟情艺术的澹台智珠,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与丈夫存在争吵,希望事业更近一步,却不想与丈夫每天闹矛盾。在文化 大革 命开始时,因讲错一句话被打成“反革命”,曾偷偷喝了半瓶“敌敌畏”。没死成,经历昏迷、呆滞、麻木、消沉、痛苦、绝望,后又转变为冷静、任命、无求、开通、企望。1977年重新练功后,小有名气。淡泊名利的海西宾,虽然不是海奶奶的亲孙子,却一直很孝顺。积极向上的路喜纯,虽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从不放弃自己。被势利眼瞧不上,却被餐馆当红案的何师傅收为私人徒弟。他努力学习,不放过每一次练功机会。在薛纪跃的婚宴上,他用自己的不卑不亢和卢宝桑的无赖展开了个性鲜明的斗争。当父母和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后,他依然能顾大局识大体地压抑下愤怒,为保住薛家的面子维持婚宴的顺利进行,作为一个小厨师,实在是难能可贵。敢做敢为的慕樱,轰烈烈地嫁给了一位抗美援朝的残废的军人,后来发现那不是爱,毅然离婚,嫁给了葛尊志,当葛尊志因为她失去了大好前途,在家细心收拾,对她关怀备至时,她又毅然离婚,因为她爱上了别人。她说婚外爱情是合理的,如果爱情消失了,再维持婚姻是不道德的,是虚伪的。她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确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心地善良性格不好而招人讨厌的詹丽颖,不得理解别人。固然从未有意伤害别人,但说出的话却让人难受。因她这种性格,曾被当作“右派”受了20多年的改造,但平反后性格仍无收敛。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这两个概念。圆形人物是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在《钟鼓楼》中,对于一个人,刘心武基本上没有定调,不像我们长期看到的作品,好人很好,坏人很坏。他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他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有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常常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动。他总是给他笔下的人物留下了一点余地,让人感觉那些人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
从初中正式接受系统的历史知识到现在,很多个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文化 大革 命的历史史实,也做了很多相关的题目,但真正体会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又有多少?只不过是应付考试罢了。与其死记硬背那些毫无意义的条条框框,不如翻看《钟鼓楼》几遍。这本书中描写的钟鼓楼旁边的北京居民给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北京的真实生活。一部作品,一天的生活,写活了一群群北京市民,写活了一个活生生的北京城。看完这些故事你一定会离那个时代的人更近一步。《钟鼓楼》的写作方法和我们以往常见的有所不同。首先是整体结构。它是采用时辰来分章节的,正与《钟鼓楼》里的钟相照应。并且整篇小说的故事,其实只写了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的所有人的的一天的生活状况。每个时辰一段故事,每段故事主要描述某个人。其次是小说故事所在的时间跨度。我们大部分看的小说可以说时间跨度相当长,有上百年的,也有几十年的,也有两三年的,而《钟鼓楼》故事的发生仅仅局限于一天之内。虽然也有插述以前的事情,但是是以人物的回忆来描述的,所以仍然局限在一天之内。最后一个特色,我们知道大部分小说写的人物总是具有某些传奇色彩或者英雄色彩的。而《钟鼓楼》并没有这样写,它写了很多小市民具体的生活细节。敢于写一些平庸的人,并只写些平庸的人,并且绝不神化任何一个角色。
读《钟鼓楼》这部书根本不再是读,而像是作者刘心武带你去认识了四合院里的人物和他们的历史故事,活生生的在你面前打过招呼走了一遍,让人体会了北京皇城根真实的一天。站在制高点上体会了别人的生活,获得的感悟才是最清楚最明了的。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社会历史的发展更是一本难以读懂的经。穷有穷的艰难,富有富的辛酸,最重要的却是要有战胜现实的信念。生活不外乎就是这样为了更好生活而努力活着的过程。“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钟鼓楼作为北京城最具典型性的标志,它见证的是一个城市的变迁,几代人的成长转变。历史就是这样通过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人物、建筑物而被人们铭记和回忆。所谓历史的永恒,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仅能理解到“永远存在不变”的层面,然而永恒是否存在于超越时空的另一维度,就不得而知了。在世间的流逝中,历史感已经产生。我们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同时,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钟鼓楼却已以永恒的形式存在着。
最后引用《钟鼓楼》的献词结束,“仅将此作呈献在流逝的时间中,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
《钟鼓楼》读后感 篇8
小说主要通过对住在钟鼓楼附近一个古旧四合院里面的人一天的生活进行描写,从而展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百态。整个故事的主线围绕着薛大娘家办喜事展开描写。从做红案的路喜纯,到帮忙贴喜字的荀磊,自家的大儿媳孟昭英,迎亲的澹台智珠/詹丽
颖,专门来撮一顿的卢宝桑,新郎薛纪跃等等人物。伴随着人物的出现,作者一步步的介绍出现人物的简要人生经历和家庭情况。
整部小说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是慕樱这个人物,她超时代的婚恋观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看似合理但又经不起推敲。在小说中她写了一篇文章:婚外爱情是合理的,爱情的多变性是由爱情这种东西的本质决定的; 如果爱情消失了,那么再维系婚姻关系便是虚伪,是真正地不道德;(.) 要求爱情专一,是要求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陈腐观念;最严肃、 最纯真、最道德的爱情,便是敢于爱自己真爱的,敢于对曾经爱过现在不爱的坦率地说出不爱,乐于迅速及时地脱离已经没有爱的关系; 只要不是强迫性的`感情关系,都是合理的,因而也都是道德的;离婚率与再婚率的上升,同居关系的公开化,不但不是世风日下的表现,恰恰是文明程度的提高。
小说的结尾作者也处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通过作者的几个问句来结尾。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对小说的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来给小说续写读者自己的结局。也许你现在已经有答案了,也也许你现在还没有答案,甚至一直不会有,当都不影响你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进行短暂的思考,也许这就是作者的本意吧。
《钟鼓楼》读后感 篇9
刘心武的大作《钟鼓楼》,就像吃了一碗老北京炸酱面一样,其实说喝一碗老北京豆汁更贴切一些,可惜我没有喝过,是没敢喝,让人真真切切、痛痛快快的体会了一回北京风情。
故事的主体内容很简单,讲述了薛大妈的二儿子薛纪跃结婚当天发生的事情,以时间为主线,从早晨薛大妈起床开始筹备到晚上客人们散去,一天内在这个北京的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内发生的一切,通过四合院内的每一个人的经历逐一展开,展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旧貌新颜。
故事中所涉及人物众多,每个人个性突出,性格鲜明,通过不同人以各种形式的接触,展现出各个阶层人的面貌。虽然人物众多,但并不凌乱,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血肉。
虽然薛大妈努力的想要把儿子结婚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尽可能的想的周全些,但往往事与愿违,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差错。每个人的一生都希望自己更顺利一些,我们在祝福别人的时候也会常说一切顺利、一帆风顺呀什么的,但是做起事情来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让我们走些或大或小的弯路,我想,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吧。
作者在作品中多次提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富有了逻辑性哲理性,使得作品本身提高了一个层次,是作品更加耐读、耐人寻味。
其实这种作品形式并不陌生,与前面读过的《额尔古纳河》、《尘埃落定》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展现了一方风土和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民风民俗。
去过很多次北京,走在大街和胡同里,吃了南北菜和地方小吃,看着格式新建筑和文化古迹,通过这些能深刻的感受到北京的文化底蕴,永远有看不完的景色和听不完的故事,和哪里都不同,这就是北京。读这本书的时候,那首何勇的钟鼓楼总是萦绕在而耳旁: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
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他们正在看着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
《钟鼓楼》读后感 篇10
《钟鼓楼》是对北京社会方方面面的群像描写。群像面描写又不是家族小说,具我所知北京的老舍先生和张恨水先生是两位大师。读了刘心武的《钟鼓楼》发现他也是这方面的高手。八十年代,语言上似乎不如前两位大作家那么“活泛”。(很多北京俚语直接的写出来,还做了注解,很有意思。比如我们都知道北京人说人死了叫“嗝屁潮凉”。人死的时候要打一个嗝放一个屁,然后尿流出来就潮了,最后全身凉透,故称“嗝屁潮凉”。)但我却觉得对于这部作品来说,语言的'魅力显得不那么重要。
甚至故事、情节对我的阅读都突然变的不重要了。我觉得我最近对于文学作品或许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了。重要的是绵绵不绝的“言与味”。许多作品荡气回肠之后什么都没了,实际上很贫乏,《钟鼓楼》这种作品却极其丰富、扎实,简直就是北京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的综合调查报告的小说版。读的不是故事,是各种各样的人,读的是生活本身。然后读着觉得特别亲切,特别真实。
我早有这种群像描写的愿望,只是觉得下手就难,心理觉得积攒了很多各色人等的生活片段,但真要写的时候立刻就成了杯水车薪。我的动机似乎和刘心武在扉页上的话有共同的感触--“谨将此作呈现给在流逝的时间中,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基于历史表现当下,然后又共同汇聚成新的历史。
【《钟鼓楼》读后感】相关文章:
游钟鼓楼作文07-28
钟鼓楼读后感09-28
《钟鼓楼》读后感2篇10-31
钟鼓楼读后感2篇10-10
读后感读后感01-03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读后感02-11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6-09
狼王梦读后感读后感07-12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