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仨读后感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故事的开篇就是“我们仨都老了”,然后就是预示着死亡的“万里长梦”,从踏上古道客栈,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杨绛先生(作者)送走了锺书,送走了钱瑗。这段梦,其实就是杨绛先生陪伴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走过生命的最后日子罢了。
我们常说“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而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与之相似的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整篇书中没有疯狂的呐喊与茫然的.彷徨,只有杨绛对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的爱,以及最后对他们的怀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她忍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却依然感人,令人动容。
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杨绛先生写到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寻觅归途。”从这句看似轻描淡写,但是其中却蕴藏着浓浓的思念,以及无尽的悲痛——我们仨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2
想看了很久的一本书,终于看完了。读着别人的故事,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首先,我很佩服他们的学识。或者说,感到羞愧。不论是出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是整个社会氛围的变化,我们对于自我知识的要求好像变得很低。读个研读个博仿佛就成为了天之骄子,但是实实在在做学问的又有几个。说实话并不觉得一些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的老师值得佩服。这也提醒了我自己还欠缺很多很多。
同时佩服他们淡然的人生态度。最近接触的毕业生很多很多,有钱的没钱的,找到工作的没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的没考上研的,都有。也听到过很多次“毕业了好难啊”这样的话。其实,一辈子一帆风顺的人可能真的`很少,每个人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或鲜有人知的枷锁,但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处世不惊。我觉得淡然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它并不代表着不进取,而是清楚地知道这个社会是怎样的、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后的一种豁达。欣赏这对夫妻的名利观。
感受还很深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不会像童话故事:此次她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人生会遇到很多波折或者说不幸,也会有很多的离别。相守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学会珍存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仨读后感3
前几天看完了《我们仨》,感受到一个幸福美满、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这样的一生,不管对于丈夫、妻子还是孩子,都是人间最美的。
整本书差不多是从他们快有女儿圆圆开始直至女儿因病去世,多数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当然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了他们生活的态度及追求:酷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谨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团聚在一块。
现在社会及价值观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后小家的奉献精神,貌似脱离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无是处了。看看他们,很多专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构建、重视内心精神的安宁,其实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比,我也曾怀疑过,怀疑这种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与自我内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态度是错误的。现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联想到毛姆的《刀锋》及其他作品关于人生意义、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人觉得:内在精神的追求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是具体生活方式需要结合个人的兴趣、优势、天赋才能身心愉悦。心灵的修炼没有必要一定必须要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也是对此的一种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体也要呵护。其实心理、文化、医学、科学、健身等等都是从各个方面述说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谓的开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吧——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我们仨读后感4
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的名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没有阅读过一本,包括《围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断阅读,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以及她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阅读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纸质版,但这次微信阅读居然给了我 一周的会员权利,让我可以随时在微信阅读),阅读过程中得知小帅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于是你会发现,你身边有许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应该是杨绛先生在书本末提到的`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阿圆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凝练的字句、平静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大多数时候都觉她仿佛一个旁人一般,却能步步引人入胜。从民国到新中国,人们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在书中从不见过度的呻吟,看不到生离死别的过分的哀痛,看不见抱怨,这种豁达的情怀以及处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去面对这般生活呢?
我无法在一夜之间表达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这段时间的不停阅读,性情逐渐得到了改变,刺头在逐渐拔去。放不下的,学着放下,拿得起的学着拿稳。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我们仨读后感5
16年杨绛先生走的时候就像看看这本书了,但是最近才偶然打开这本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读完。
开篇就是杨先生的梦境,有点云里雾里,但是读着读着,那些意象我竟然都能理解了,船作墓,柳别离。心中所思,梦中所见。呕心沥血,不能自己。读到杨先生描写自己心脏从胸腔爆出来,自己又将涌着热血的`心脏按回去的时候,泪水已经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杨先生在孩子丈夫面前装着坚强,别过脸,还是哭地一塌糊涂。
而后是杨先生对我们仨一生的浓缩,有阳春白雪,也有人间烟火。那个年代的压抑和痛苦,在杨先生一家这里,变得只是一段曾经沧海难为水而又细水长流的时光,他们从这难水里面只取一瓢,那幸福.感恩的一瓢。
世界以痛吻,而我们仨以文字,笑声,忍耐,珍惜,感恩去回报。尽管我们也知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那又何妨,我们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彼此拿出最好的一面坦诚以待,此生足矣。
感谢杨绛老师,感谢你们仨,我以后也会向您学习哒,你们虽然已经离去,但是却永远活在了我们读者的心中,并被大家所羡慕呢。
我们仨读后感6
一家人,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杨先生把生活没有诗意化,但读出的感觉胜比诗意,大家小家,各有各的一套生活运转模式,不同就在于掌控方向盘的人,多年后有几个人能把家庭生活写入回忆录,在那种思念情感味道痛心疾首的时候,唯文字是最好的寄托,睹物思人只会默默流泪,那种感觉也只有自己能体会,但一段文字却会感染所有读者…
丁酉年九月初八,学红老师的孩子失去了爸爸,以前总会听到老师讲她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小事,如今六年时光匆匆,但想起老师的一举一动,满脸笑容,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那种幸福感,可年过半百的人撒手人寰,这种晴天霹雳的'变故,就像一座大楼浑然倒塌,走了,永远也回不来了,这是人间多么难以割舍离别啊…读着老师写下的那首词,但她的那份痛却无人与共…
“雨霖铃·念XX,丁酉鸡年九月初八凌晨于闽江之畔。冬寒料峭,薄云初敛,归鸟望断。羁旅愁卧无眠,沉吟处,恍然如面,凝神痴忆音容,竟泪涌如泉。须臾间,阴阳隔断,风尘漫漫天地远。
从来相聚皆是缘,更不堪把生死说遍。悲声问君何处?西北望,红消绿残。思念无边,一钩新月如水惨淡。从此后,万缕梦牵,雨打磬石穿!”
我们仨读后感7
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才隐约知道她是谁,之前只是听说过,可能因为我读的书很少。开始还以为是个男人,估计也有人和我一样会好奇,明明是个女人为何以先生自称?
先生的含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是对医生道士等等。对女性称之为先生时,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之前听书听过,如今一口气的'把书全部读完,内心被打动。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是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情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在时间的洪流里,记住的会被遗忘,得到的会失去,铸造起来的可以被毁坏。然而却确实有些东西可以留下,比如爱与信念。
愿我们仨也如此。
我们仨读后感8
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我们仨读后感9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
我们仨读后感10
杨绛先生的大名早就知道,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也是我读过四五遍的书,这本《我们仨》也是很早之前就知道了,特别是前两三年前杨绛先生去世的更是网上铺天盖地。我对杨绛先生的记忆更深的是她回复读者那句“你的问题在于想法太多而读书太少”。她这句话还被我自嘲过说自己是“想法太多而行动太少”。
这个月开始想好好读几本实体书,就入手了这本书,今天放中秋节假,在这个传统的团圆节里读完这本书,甚好。
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的不是传说中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实际上,这会读下来让我对这个说话相当怀疑,甚至鄙视,感觉是文人圈里文绉绉的奉承。)我无意诋毁杨绛先生,对于她,我是尊重之情。不过,我觉得从这本书里读出来她最令人羡慕的'是和钱锺书先生心心相印,相濡以沫,两个人在精神上高度同步,在性格上有些互补,在是非对错上和教育女儿态度上又非常合拍,确实是非常棒的组合。在他们三个人的小家里,每个人都非常率真单纯,又各有优点,相互照顾。家庭氛围真的是轻松到让读着的都想结婚生娃。这样的家真是令人眷恋的心灵港湾。一个三口虽然每人都是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家里却一点那种清高冷谈的状态都没有,反倒是非常的活泼天真,像三个长不大的孩子。最后一节,那种淡而久的怀念和悲伤,让我想起了,“庭前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好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家庭,温暖,轻松,关心。
我们仨读后感11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我们仨读后感12
我们两个老了~
我们仨个散了~
我一个人思念他们两个~
杨绛,钱钟书,女儿钱瑗。
一位百岁老人,怀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儿写下的,我们仨,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丈夫对她的评价,她可谓是一个贤妻良母,无论是对家庭上,对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贤内助,让丈夫安心做学问,对女儿她都是尽心尽力,看的出来她很爱自己的女儿,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女儿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爱自己的丈夫。当他们一路搬家漂泊,最后北京的三里河寓所成了他们的家,自此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这是一个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间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杨绛老先生最后一个人思念他们两个,我当时有点心疼,愤愤命运的不公,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过后你们仍然相爱,那你们就结婚吧。杨绛老先生和钱钟书把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称为探险,他们的爱情让人羡慕,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百岁老人对以往生活的回忆他们一家三口是不与人争,也不屑与人争,这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我们仨读后感13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14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xx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我们仨读后感15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带给我复杂的感受,会跟着它开心的时候欢笑,跟着它悲伤的时候流泪,跟着它的离别心酸,我想正是它的朴实无华才能显出情感的真挚,才能真切的打动人。钱钟书一家三口的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全书以梦魇般的古驿道开头,杨绛先生天天的梦魇,感觉到她内心的极度恐慌,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而后失散,年迈的'老人惶恐得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跟先生相继去世,更是伤心悲痛。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这份凄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而后,杨绛先生用了平淡朴实的需要回忆了他们的过往,刚结婚随钱钟书先生去牛津,两个人自己第一次做饭,称自己笨,每天早上钱钟书都会为杨绛先生做好早饭,苦中作乐,志同道合,而后有了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三个在一起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在为这个家庭幸福感动的同时让我也有所感悟,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是一种感受,别人觉得你苦,但是你们苦中作乐你们觉得幸福,幸福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因为我们仨在一起。只要我们在一起,这就是幸福,永远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仨作文05-21
读完我们仨心得07-04
我们仨读后感12-01
《我们仨》的读后感04-28
我们仨的读后感12-24
《我们仨》读后感10-06
我们仨读后感10-05
我们仨读后感10-14
我们仨读后感10-14
我们仨读后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