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诗歌读后感

诗歌读后感

时间:2022-09-30 18:08: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读后感(通用20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歌读后感(通用20篇)

  诗歌读后感 篇1

  冰心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投入新文学活动,在这长达八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作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不得不说,冰心的作品真是让人叹服叫绝。每词每句,都用得极其到位,“湖水也翠得凄然”,这“凄然”二字,刻画出了冰心那无尽的乡愁,无尽的痛苦。“我惨默无声,我已拼着鼓勇去领略。正如立近万丈的悬崖,下临无际的酸水的海。与其徘徊着惊悸亡魂,不如索性纵身一跃,死心的去感觉那没顶切肤的心酸的感觉。”“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这两段文字字字之间流露出一种伤感,一种悲哀,一种痛苦。尽管冰心是一个大作家,尽管冰心的文字那么精巧,但她不是大圣人,她也身在异乡,她也要饱受乡愁的折磨!

  长大后,我们也会远离自己的父母,亲人,去独立生活,只不过提前在冰心的笔中感受到了些辛酸泪。冰心在描写与父母,姐弟分离时的悲伤,并为有用华丽的词句,但朴实的语言也着实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一生的悲欢离合。

  冰心的作品不少是给青少年看的,而我在一次又一次读了她的作品后也有不同的体会。就把下面的“冰心语丝”送给大家吧:

  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生,一步一步地移向光明!

  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

  诗歌读后感 篇2

  翻开《古代诗词鉴赏》,文化长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则是两岸的风景线,它们组成了中华文化最绚烂的风景线。

  豪放

  北宋,不仅弘扬了一种崭新的词文化,还孕育了一位伟大的词人--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小人陷害,特别是当他被贬黄州时,他却并没有自甘沉沦,仍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境乘船出游,醉心于山水之间。虽然被贬,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之志依然在心中荡漾。他的豪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矗立在宋河之畔。

  婉约

  正是战乱的年代,又一位伟大的词人--李清照,诞生了。她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上天赐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心,让她以美的心境去看待世界。

  无论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还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一种美的感叹,竟是如此婉约。终于,她化作一道婉约的风景,伫立在战乱之河的两岸,供后人仰望。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墨笔勾勒出一道道风景线,静静地,默默地守护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两旁。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以现代人的身份与态度去仰望着这古老的风景。在仰望他们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

  仰望历史,感受中华文化吧,让风景永留心中!

  诗歌读后感 篇3

  拿到《诗歌里的平阳》这本书,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封面是油画,所画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平阳。我想最奇妙之处,就是本书作者想把平阳比作一个世外桃源吧。

  我情不自禁翻看这本用诗歌来歌颂平阳的`书。作家任泽健先生一定有一双会探索美的眼睛。光是看着目录里的诗歌名称,我就十分满足,好像跟这些诗歌打交道很久了。

  我最喜欢《稻子的幸福》,看着标题,我的疑惑涌上心头,稻子能有什么幸福。这首诗有四个小节。第一个小节是,阳光普照,影子再次清晰,美与丑一同呈现,我觉得实在是太深奥了。如果根据我的理解远山被阳光所照,一面明亮一面黑暗,亮的那一面,充满生机,十分惹人喜欢;而暗的那一面光线灰暗,使人感觉冷漠。

  第二小节,大概意思就是看着稻子,闻着花香,回忆起儿时,美好与幸福在心里荡漾。第三小节是写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我们要好好珍惜,要好好对待。第四小节写的是心中不只有幸福,还有忧伤。作者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取题目,表达了自己的心情,通过这首小诗,平阳美丽的景色跃然纸上。

  作者用诗来记录家乡美好的风景,真是一种表达美好的奇妙方法。

  诗歌读后感 篇4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据说是唐朝的7岁孩子缪氏子而写,年龄虽小,可志向远大。

  一天晚上,我独步至于屋檐下看初月。透过厚厚的镜片细看明月弯弯。空如镜,镜似水,水黑幕。新月挂空,细如钩,明如烛。静静地照亮数丈万空。弯弯的新月并未有强盛的月光,只是在冥冥中掌管着黑夜的光亮。整个天空便活跃起来了。我凝视着这束光,心中感情万丈。

  历朝历代,多少人如同弯月一样,默默地点亮一方角落,将阴暗的天空点亮。又有多少人如同弯月一样将光耀世间。李白望月,月下独酌伴其行。苏轼望月,同样写下不朽的篇章。今日,我欣然望月,却只能在内心中为月歌唱。

  “时人莫道峨嵋小,三五团圆照满天。”弯月静静地悬在空中,细细的,小小的,但却充满了活力。不信,等到月中十五的时候再看,它就会团团圆圆,明明朗朗了。到那时,再抬头仰望天空,就会不由得发出一轮满月照下的感慨了。

  现在的.我们如同月初的新月,正在努力地积攒着力量;努力地吸取着人世间的精华;努力地学习着,朝着更大更明亮的目标前进。终究会有一天,我们会像月中的月亮一样又大又圆,在如墨似的天空中迸发出自己的光芒。照耀在广阔的大地上,照耀在每个望月人的心中,照耀在更多想成为我们的新月身上,让整个大地披上银白色的光芒。我相信,我一定可以,一定可以成为月中的月亮。

  诗歌读后感 篇5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为人民奉献的人,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记得前不久,我在家里闲着无聊,便找书读。在不经意间,我从眼角瞟到了鲁迅先生写的《自嘲》诗,出于好奇,我拿起来看了看。《自嘲》这首诗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当年失魂落魄的事。现在想起来,意思大概是:交了倒霉运怎么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倒会把头碰到墙上。所以,走在大街上用破帽低低地遮住脸,怕被别人看到——招来横祸。我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湖中心的激流中打转,随时有被湖水吞没的危险。我这人不招人喜欢,有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应该没有病也会死掉,但我偏横着眉毛冷淡地对待别人的指责,甘愿为人民做贡献。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不管春夏秋冬。

  读完这首诗后,我感到了当时政府的黑暗和鲁迅先生的无助,同时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无私崇高精神。鲁迅先生不仅满腹才情,还经常关心劳动人民和进步青年。虽然他已经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诗歌读后感 篇6

  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但是,我们应该有坚强的精神,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那种来之心灵的交流,让人振奋。

  正统十四年。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残酷的现实让她顿时跌入了一个无声无影的幽暗世界当中,并从中受益匪浅、《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海伦凯勒,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坎坷中不断前进,在逆境中获得新生: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功,1904年毕业于瑞德克利芙学院。

  就有如被誉为乒乓球运动史上最出色的女子选手邓亚萍,她从小就是有远大报负之人?”其他古人也留下:”相识满天下。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落落寡合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更为广阔了,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我的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乐观向上,虽然我们不能击溃劲敌,虽然我们不能炸毁堡垒,志趣相投,品行相近的知己良朋并不缺乏.有些时候。可是就在海伦六岁时,受益匪浅。也令我打开了眼界,不被困难吓倒,努力奋斗,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到哪儿都永远发光,永不熄灭。

  从伯牙摔琴谢知音引发的感想.,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也常看到听到这样感慨地词句,任兵部尚书,从最初的单纯网聊到文字的切磋与思想的沟通;从情感人生谈到人对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态度.工作学习,寻觅真正的知音确实有些困难。

  现实生活中也好,除了钟子期就再无知音而言了吗?难道舍此一人,也毫不畏惧;高山流水的知音情结,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她先后获得14个冠军,于1880年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肯比亚。在她才仅有19个月大时,因为一场突如袭来的`疾病,使她丧失了听觉与视觉,心境也仿佛豁然明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我一口气将它给读完。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充满爱心的安.沙利文老师走进了她的世界里,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战争一个又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固然表明了他忠于友情的可贵精神,他们不知道节约,比如《早发白帝城》,把友谊局限在很小的圈子里,并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但是,和邓亚萍、视野狭窄,自恃清高,古人由于受到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生活中与网落里,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兴趣爱好.,知音少;有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谦即使是千锤万凿,是我们自己感受不到罢了.心有所感,遂写下此篇文字,权作自我理解,因个子不高,蒙古族瓦刺率部攻入中原,难道诺大的中国..

  诗歌读后感 篇7

  我们的祖国,有举世惊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们的国土,有名扬四海的辽阔和优美。在这片精神与物质并重的乐土上,古今无数的文人骚客泼墨来讴歌祖国,流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一开头就以一种疏离破败之感引出了是人内心的凄惶。国破矣,山河尚在,草木繁盛也中只能是一片荒芜。如同诗人的心,家国之愁已如一丛丛荆棘深深扎在诗人的心上。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万物生灵也随诗人心境一同陷入悲怆。悲国悲家,这凄楚已悄然攀上白发,烽火愈烈,白头愈短,丝丝缕缕掉落的,哪里是发?分明是诗人悲国悲家的愁啊!

  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病榻上的陆游,已经没有了当年铁马冰河的气概,也没有了昔日“红酥手,黄藤酒”的柔肠。在他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中闪烁的只有统一国家的坚定。但谁都知道不能了,南宋的龟缩以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笑柄,一个垂暮的`老人的支持有算得了什么?陆游已经把一生献给了国家,他的血肉,他的骨骼都已融进了为国效命的志愿,他的刚强无疑是一场飓风撼动了脂粉飘香的朝廷。不过最终,一切还是没有改变,这个在弥留之际都要牵挂祖国的老人最终还是抱撼而去。天下的人民都明白他的遗恨,都读懂了他的叮嘱。因为我们也有与他同样的一颗爱国之心。

  我爱这土地

  你问我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受难祖国的一腔热血,一片爱戴都已化成了一旺泪水,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但颗颗浸透了无比深沉的情感,正如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无论是军阀当道,民不聊生,还是日寇横行,惨绝人寰,这滴泪都引导着我们向前,向前,聚积成了那郁孤台的一江清水汇成洪流,冲荡一切危害祖国的,洗刷一切有辱祖国的。那滴泪,重重的滴在历史的天平上,让一切暴行都失去了重量!

  我的祖国

  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呵!

  几组意向有序的组合,缓缓道来了祖国千年的历史沧桑,有淋漓精致地描绘了祖国未来的无限荣光。“我”已融入祖国“我”已成为了祖国,“我”和“我”的最故已让成为一体。诗九百四十万平方的总和,也是十三亿分之一的独立。祖国,已在我心中,祖国,已成为了烙印,无论在那儿,都无法抹去……

  诗歌读后感 篇8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腾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之中了。教学诗歌,朗读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各种朗读法: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毕竟这一历史事件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大家对很多地方还不理解,有的同学就提出“‘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中的‘1997页’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同学提出“呼喊一般是大声地叫,为什么诗中却说‘轻轻地呼喊’呢?”也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说‘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呢?不是自相矛盾吗?”不得不佩服同学们质疑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不就正好体会了了香港回归祖国后,全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不就正好回顾了香港的屈辱历史,不就展示了全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愿吗?一切要解决的问题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学生在质疑后能想办法释疑那就更好了。

  诗歌读后感 篇9

  几天前,读郑愁予“错误”的错误不能不禁被作者的创作印象深刻。我到处都在他的诗与古典韵味的气息流动。在这首诗中,我发现一个现代的,但那里的古典韵味,丝毫感觉。诗演绎浪漫凄美的“妇女的君主”的地图,一系列名词长江,莲花,东风,柳絮,Qiongyin,窗扇...给我的感觉悲怆。

  在开始的“莲花”开放下降,所以,我不禁想等待憔悴的女人美丽如莲花的失望中所占的份额。诗的第二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东风”江南三月的信风,在浪漫的暗示,许多精彩的话!然而,吕秀莲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墙柳/东风恶,喜悦的爱杯......“”风“,但在”错误的“,意思是”风错误郑愁予“是完全相反的:陆表明,一个美满的婚姻邪恶势力的破坏。一开始,我华丽的颜色,但突然写转弯,但同样,李商隐的悲怆凄美的解释爱的爱情悲剧。贤的“无题”,“东风无力花残”和“风”,给了我荒凉的感觉。“风”中的“错误”是指女人和其他人......“柳絮”是指既要“思想的女人“,也指给伊拉克人跳舞的心情,在这一刻,她的心情如何?大多数心脏灰色四年后的'意大利在第二季度冷,春天窗帘,Qiongyin,平开窗系列......”强调妇女的,但不是伊拉克人感到封闭。

  在这样一个小镇,在此窗口中,在这种心态,她听到“达达的马蹄声”时,什么快乐!她是充满期待和迫切的,但它没有,她知道“我”的一个“错误”的马蹄声,她是失望下来......整首诗,它给我的感觉是残酷的,但尚未美丽,现代但不失古典。

  阅读完整的诗,令人难忘的女人,等待丈夫“担心”。“莲花面,如开放的风风雨雨,”女人的脸赞美,也表现出憔悴的女人失望,但还强调非常孤独和忧郁的妇女的心,这不能不使我认为李渔的“记忆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猛舟,载不动,许多担心。”两首诗写了自己的担心:李煜亡国之忧的诗人心目中,李清照读她的丈夫担心。吕氏春秋“复制”,“面对严峻的现实与怀愁绪/几年离索赔”,他是无能为力的,忧郁,悲痛室只有一个怀孕的字不利于发泄。“错误”,“担心”错误郑愁予是一种精神状态1无形的东西,指一个女人,如丈夫的悲哀,但郑Chouyu但使用图像来使抽象的和无形的东西变成情溢于言表,和我觉得这首诗都写在自然环境中,也反映了抒情的心情......

  “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一个游客...”最欣赏的诗句在整首诗,诗人在一起的两个矛盾的词,我读的长从心里涌出的云髻微妙的魅力感觉...

  诗歌读后感 篇10

  诗歌的文字仿佛是一群跳跃在纸上的灵魂,它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诗人心中不灭的灯。诗人正是用这些灵动的方块拼出了自己在岁月的笛声中飘扬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诗歌是记忆深处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涟漪,是梦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记着一瞬间的感受,承载了千古岁月的绝唱。

  古往今来,写诗的.人很多,但诗人却很少。写诗的人和诗人的区别在于写诗的人用诗歌诉说了自己的感受,而诗人却是用诗歌描绘着自己生命。而徐志摩正是这样一位用诗句倾诉着生命的诗人,用他的一生追求着“美与爱与自由”。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近来我读了一些徐志摩的诗,在这冬天寒素的日子里,优美诗句在寒气中迷漫,就像刚吃了一碗热乎面,暖和全身。读他的诗源于对他和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的好奇。起初只是闲来无事随意翻翻,可读过两篇之后感觉他的诗虽然很简短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难得》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首。

  这首《难得》写了一双“寂寞”灵魂深夜对视,互诉孤寂之情。但这不是一团无病呻吟,而是令人感受到的贴近诗人心中的炉火的温,还有对现实社会冰冷现状的担忧。人们常常把诗人和失意怯懦联系在一起,但我觉得诗句就是诗人手中的利器,在这白纸黑字上刻出了社会的分明;诗句更是入口的良药,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通过徐志摩的诗,我感觉到了他心中那份对浪漫的执着。“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为什么不让它飘满浪漫的雪花”。《雪花的快乐》一诗则将浪漫与情景融为一体。

  读诗并不是去钻研它的意思,更注重的是它的意境,情到景到意象到既是读诗的大境界,自己的心情随着诗歌文字的浮现而波动,感觉自己的思想在窗外的浮云之上随风飘荡,来到诗人面前,感受着诗人创作的冲动。诗句结束,合上书,周围的一切还是原样,但嘴角一笑,心里已多了份对生命的礼赞。

  诗歌读后感 篇11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诗歌读后感 篇12

  在暑假里,我读了《给孩子的十二堂诗歌课》,令我印象深刻,十分难忘。

  这本书是教我们如何写诗歌,我想写诗歌都是大人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太难了。可是,当我看到诗与画画这个部分时,我的兴趣就来了,画画可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啊!树才老师说画画是和儿童的心灵结构相合的,诗歌也是这样。

  他介绍的一种绘本,叫诗歌绘本,是诗歌与绘本的组合。他挑选了《雪晚林边歇马》、谷川俊太郎的一首诗、《我的连衣裙》三本他最喜欢的绘本。特别是《我的连衣裙》这本绘本先有画面再有诗句。诗的开始就像一张白纸,通过场景变化,连衣裙变成了花朵、雨点、小鸟、星星等各种各样的'图案。可以想象穿着连衣裙的女孩是多么幸福啊!为什么这些诗那么容易理解呢?是因为这些诗都配上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片,通过想象,小朋友们能领悟到诗歌背后无限的意味。

  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我也想写诗。因为树才老师说:"写诗是实践,是行动。"希望我也能写出一本好听又好看的诗歌绘本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想与收获。

  诗歌读后感 篇13

  对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课本里的那一篇《乡愁》——作为课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诗歌,它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思想之情,是在台湾望着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满了游子望归而归不得的感叹!等到终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叹:“山河还在,游子已老!”

  再后来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气风发,都在那年长安,都在那湾月明里!

  而今,再读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离开故土,到了台湾,又旅居欧美……走过了无数的路,跨过了无数的桥,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驻足停留,但先生的内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苏的流水,甚至是从没到过的北国的长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尔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但更多的却充满着儒家文人的气息,充满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儒雅、睿智。偶尔几篇骄傲的自夸,也满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谦逊、不卑不亢,但也有着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凛然傲气和文人风骨。先生像竹,虚心在内,傲骨向上。高昂着不屈的头颅,努力地向上生长;亦奋力地向下扎根,不断汲取来自各国文化的养分,故成就其文学的精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即是过去,便努力的奔向未来。生活里,大多数人往往会纠结于过去的某一瞬间,或某一个小小的细节,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错误的感情无法自拔,或是迷恋某个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时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顿足,懊恼不已,那些过去的依然成为过去了,不会再次发生,也无法改变。很多的懊悔、遗憾、悔恨也都无济于事,于事无补。

  人活于这个世界,总是蹒跚着迷茫着向前,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热爱、坚持、付出,那么即便结局可能并不圆满,但是收获的又何止是结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许分开了,但过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标,可能现在实现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热爱你所热爱的,并坚定地向着它努力,那么终究有一天山无遮,海无拦!

  过去的终究是过去,未来仍在前方,不妨继续上路吧,把一切遗憾留在身后,让一切不圆满慢慢变成一种圆满。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如此甚好!

  诗歌读后感 篇14

  著名诗人、法语翻译家树才编著的《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是12篇诗歌讲座讲稿,在树才老师专业又浅显易懂的讲解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还和孩子们走进诗的王国,以诗意书写童心。

  树才老师认为,儿童诗的“教法”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写,孩子们写诗如同在语言的水里游泳,你得一句一句往前游,而写好了一首诗,就算暂时游到了对岸。也就是说,写诗是实践,是行动。树才老师通过幽默亲切、最能打动孩子的语言引导孩子们如何去写出心中的诗意。在诗歌讲解中融入了他关于儿童诗的“诗观”——童心即诗。他始终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心灵与诗歌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发掘自己的个性,发现心灵的自由和灵动。教孩子们学习诗歌,并非是要掌握一种写作上的技巧,而是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孩子去发掘自己的个性,发现心灵的自由和灵动。诗歌将带领孩子们去向更开阔、丰富的生命之域,在漫长的人生中拥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灵。

  拜读了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明白:每个人生来都是有诗心的。诗心是什么呢?诗心就是你身体里最柔软、最细微的.那部分存在,而写作诗歌能让那部分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喜欢诗,愿意写诗,将来能否成为诗人并不重要,心里有诗心才是最真实、最值得珍惜的。孩子想什么说什么,怎么想怎么说。这就是诗最需要的“真”和“诚”:纯真的真,诚实的诚。我们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引导孩子用一颗纯真的诗心表达诗意书写童心。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的书中7岁的海宝写道:枕头,你为什么软软的啊?那是因为我的肚子里装着棉花啊;枕头,为什么我睡下去的时候你会弹起来……

  这是孩子和枕头的一场日常对话。这难道不是诗吗?孩子的诗,活在平凡的日子里,天真的童言,让大人们习以为常的场景,变成有韵味的诗。原来,生活真的是一首诗。

  诗是生命中最善的心意,最美的想象,最真的直觉,让我们引导孩子以诗意书写童心。用诗歌来感悟和发现世界的美好,用诗歌来写我们生命、生活的记忆,用诗歌来守护孩子们的童年,守护童心的清澈与自由。

  诗歌读后感 篇15

  这是一首有冲击力的诗,这是现在比较少见的尖利的呐喊、执着的追求和燃烧的痛苦。诗人仿佛跋涉于废墟之上,寻觅着久违的春天。

  诗歌第一节,“人流”与“我”形成了对立。“人流”是汹涌的,但“我”却逆“流”而上,所以,“我”得面对“一张张猛扑过来的凶残的脸”,“我”只能更加迫切的寻找海伦。“我”为何如此奋不顾身的寻找她呢?

  她是否已被“人流”掳掠,而她只能如一只沉默的羔羊,任人宰割?

  第二节是寻找。一路跋涉,从“城市”到“荒原”,但是,不管是在热闹和喧嚣的城市,还是寂寂无人的旷野,“海伦”都不在那里。“恭听瞎女人指路”,当然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节是怀疑。“盯住画中的她绝望地乞求”,“绝望”写出了“我”的绝境。“难道我追逐的注定是一个幻影?”疲惫的我对自己的追求产生了怀疑,无疑这又加深了求而不得的痛苦。

  后面的部分是想象,有些部分写出了现实的丑陋,如“两只遍生汗毛的亵渎的手/翻越高高低低的肉的沙盘”,美已不复存在。

  “通往神圣的道路/直挺挺地死去/接下来是夜晚”,“我”未能抵达就已“死去”,然后世界陷入了彻底的“黑暗”。

  结尾,是吵吵嚷嚷的“乌鸦”,“采撷腐肉—死亡的.果实”,即使“死亡”,还是没有被放过,依然还要成为猎物。

  整首诗反映了最初的狂热寻找,后来的怀疑,到最后的绝望,“我”和“海伦”没有相逢,理想中的美貌和纯洁灵魂的合一并未出现。对于绝望,我还有一种体验: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平静的绝望,那就是举目相望,不再有言。

  因为美丽而追寻,因为失落而苍凉。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这样一种追寻的热望,也会感受到人生的虚空以及挥之不去的怅惘。那么人生的答案在哪里?灵魂的归宿在何处?人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也许当我们追寻真正最美好的存在的时候,才会告别这种万古的悲情。

  诗歌读后感 篇16

  最近,我读了任老师的诗集《诗歌里的平阳》。这本诗集内容很丰富,有写寄托作者思乡之情的,有写平阳地方特色的,还有写作者内心世界精神活动等等。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与维新有缘》。第一节写阳光明媚的一天,作者来到了维新,心情是那么的喜悦。诗篇中作者同时还提到了高山、街道、小狗。顺着路标的指向向西,走向了大山的深处。第二节的是山中山涧的流水、青涩的桃子、蓝天白云互映,盛开着的红石榴花,终于摆脱了潮湿的环境,长在向阳地,活出美丽。作者感受到维新的特别之美,让他心旷神怡。

  《九月九,在埭头》也令我印象深刻。诗中第一节写南雁荡山的`桂花飘香,在秋阳下显得灿烂耀眼,白云映衬着孩子们的笑脸。第二节写的是作者在埭头文化礼堂里和老人们共同度过的时光,是那么的轻松与自在,歌赞生活的美好。第三小节写的是九月九的酒,抚平了作者深深的皱纹,远处的稻田,是大地呈现的爱。总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埭头无限的爱和恋。

  《诗歌里的平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对平阳山水无限的爱,体会深刻,感情真实。也激励我能记录生活中的每一刻,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诗歌读后感 篇17

  今天,任老师送我了一本书,叫《诗歌里的平阳》,我一看封面就很喜欢,封面色彩丰富,用了我喜欢的油画形式。在任老师的笔下写出了许多的`美景,《凤湖公园赏桂》就在老师笔下栩栩如生。

  在《凤湖公园赏桂》这首诗里,让我重新认识了凤湖公园,我仿佛看到了一只白鹭在飞来飞去。金桂银桂吐露出对生活的全部热爱,各色小虫闻香而来。

  这首诗写到“在美好的桂花树下,看见一粒粒花瓣飘落下来,在草丛上逗留超过所有的露珠,制造出一场无声的浪漫。”任老师捡起一粒粒飘落在地上的花瓣,连同她的笑脸,也连同她带来的深秋和问候。

  《凤湖公园赏桂》这首诗只要看到题目,它就会吸引着我们去阅读。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要细心观察,留意身边的小事,这样也可以写出优美的诗歌。

  诗歌读后感 篇18

  我比较喜欢的边塞诗人是王昌龄。

  我尤其喜欢他的《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一开头,便铺上一层厚厚的气氛,又说“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寥寥几句之间,把这种远隔思念的意思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大丈夫心中也有柔情,而这些诗句便是王昌龄柔情的映照。王昌龄是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心中有国的大丈夫,也可以是“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中有家的大丈夫。毕竟,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征途煎熬,战场冷漠,刀剑无情。刀光剑影之间映照出千百个如王昌龄一般的大伟男子坚毅的面容,令人感动。

  我在这几位边塞诗人中比较喜欢王昌龄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尤其擅长描绘景色。

  是“关城榆叶早疏黄”,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又恰是“胡瓶落膊紫薄汗”,这几句的共同点是,都有“黄”、“青”、“暗”、“紫”等描述颜色的词语,是边塞诗有了颜色,与人想象中不同,原来,征战途中不一定都是血色。

  亦可能是这些诗句比较符合我个人的审美,再加上这些诗句本身我认为的妙处。

  “孤城遥望玉门关”,一个孤城,他在干什么?他怀着无限的忧愁,苦苦遥望玉门关。又比如“高高秋月照长城”,这句诗单独拎出来没什么,但配合前面的“撩乱边愁听不尽”,我个人就觉得莫名有了一股电影落幕的既视感,在这落幕之后,留给人们的`是一片空白之感。撩乱了诗人的边愁,但那淡黄的月亮好似不知,依旧高高的挂在黑幕里,照耀着长城,无限凄哀,无限遐思。忧愁的诗人很忧愁,这时候,便会赋予周边事物同样的情感,你看,那轮秋月就是最好的验证。是秋天呢。

  秋天总会有离别,总会有游子,总会有生死,总会有哀思,总会有人间凄苦,生死别离。

  秋天的月亮啊,星辰似乎都黯淡了几分,变得有些伤春悲秋了呢。

  诸如此类,《从军行》里的景,里的情思,是不需要细细揣摩的,那种扑面而来的情感,那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在一句一句的字里行间你就可窥见一二,不是用眼睛,是用心。

  这大概就是人类特有的共情,即便是过了百年,千年,万年呢,时间长河两端的人总会通过某种方式,以达成情感上的互通,隔着历史,感受到另一颗心。

  诗歌读后感 篇19

  最近背了杜甫的诗歌,想整理这位诗人的后半生的经历,让人了解他的苦与乐;也是想理解记忆这四首诗歌。

  杜甫虽然是一代“诗圣”,但他在生前并没有被人发掘出才华,他的前半生没有多少荣耀和富贵,他不曾感受过像李白那样被众人敬佩的滋味,也不曾拥有位高权重、达官显贵的仕途。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蜀地,他也追随至此。经过了漫长的漂泊,他与家人终于安定在了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的`一个小草堂里。在成都,他写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达到了他创作诗歌的高潮。当时的他,一方面为国家破碎,生灵涂炭的局势而担忧,一方面心怀抱负,却无法施展而郁闷。他曾经拜谒武侯祠,写下了《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佩与惋惜。这其中也包含了在战乱局势下,无法实现济世救民的志向的叹息。

  但他在成都草堂里也度过欢快的日子。草堂确实简陋,但好在天府之国的景色还不错,春水满涨,鲜花盛开,气候大部分时候也还算宜人,因此,颠沛流离多年的杜甫也能稍微安居了。这小小草堂,是杜甫一生之中,堪称最为重要的地方了。在《客至》中,好友拜访,他热情款待。他与客人饮酒相谈,兴致颇高,甚至想要拉邻居一同畅饮。那是于他而言,难得欢愉的人生片段。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杜甫一心想北上回到故乡。他与妻儿离开成都,踏上了北回的旅途。但是杜甫贫困,他们一家在旅途中也备受艰苦。后来她的儿子被饿死,他与妻子也被迫分隔两地。大唐并没有恢复往日的荣光,而是又陷入了各地军阀的内斗中,国运依然堪忧。晚年的杜甫,流寓夔州,漂泊无依,昔日的老友也相继去世。当他登上一座高台,看到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不禁被这肃杀的秋景所感染,想起战乱仍频的国家,又想起晚景凄凉的自己,百感交集。他想以烈酒浇愁,但自己又正在因病戒酒,又想到孔子曾有言:“君子登高必赋。”那么便以沉郁顿挫的诗句来舒展胸怀吧。于是他写下了《登高》。

  杜甫早就听闻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大名,一直心怀向往。当他有机会来到岳阳楼登高观景时,却是迟暮之年,重病缠身,漂泊在外,与亲友音信断绝。因此,他没有李白“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兴致,也没有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不甘,他有的只是一个垂垂老人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喟,有的只是一个仁人志士对国家战乱未息的忧伤。怀着沉重的心情,他写下了《登岳阳楼》。

  最后他在异乡的一艘小船上与世长辞,死后多年才被人发现他诗歌的魅力,获得了荣誉。

  诗歌读后感 篇20

  闲来无事,信手翻开杜甫的诗歌,品读两句顿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仔细思来,觉得自己已经学习了杜甫20几年,何来“相见恨晚”。自记事起,背的最多的就是李白杜甫的诗歌,可一直是只知其诗,未懂其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小就是朗朗上口,可直到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她出自何处,是什么背景下促使杜甫写下这样的千古佳句。 沽名钓誉、孤陋寡闻、井底之蛙,我之谓也!

  堂堂中文系的我,对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国粹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难道不是我的悲哀吗?面对这样的自己我不该痛责吗?答案是肯定的。四年的大学我都不知道我学会什么,也许就是网络上常说的:大学是人一生最珍贵的时刻,让自己肆无忌惮的活,学会了花钱,学会了享受,也学会了忘记该学的。”大学毕业后的自己一贫如洗,真的,就连高中学会的知识和精神也随着时光消逝在那无言的记忆中。

  说的再多,终究剩下的只是追悔。

  但有人曾说过:倒空自己才能装的更多。也许现在的时刻对于我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机遇,学自己想学的,看自己想看的书,追求自己认为值得,听来,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满满的期待,争取下一次半终点,自己对得起自己,也让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之人。

  陈安之曾经说过:“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大量的行动。”相信他,我也相信自己。借用杜甫的一句诗,现在的自己就是“白欧没浩荡,万里谁来训”。喜欢杜甫的《奉赠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书中的杜甫困居长安数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犹能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更何况处于现代社会的'我,衣食无忧,更应该潜心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坚持努力,发挥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也会走向自己的光明之路。

  喜欢杜甫的这首诗还源于杜甫虽身处困境,却不落俗套,他没有对求给自己援引的丞相阿谀奉承,更没有卑躬屈膝、低人一等,而是不卑不亢的用自己的才能和自己所处的困境去说服他,而且并没有流露丝毫的责备,正如人们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选择。正如现如今的自己,虽然是给人打工,挣人钱财,但我们出卖的是自己那廉价的劳动,所以更不需要贬低自己,我们需要的只是努力和责任。才华是杜甫的资本,如今的自己需要的就是这种资本,努力让自己学会该学的,抓住应该抓的,让下一子情感泛滥的自己书写出来的是欢快和成功的喜悦。

  年轻的自己,你即将老去,时光是短暂的,珍惜时间努力吧!年轻的自己,你的弱点我知道,你不够勤奋,你总能找到不勤奋的借口,抛弃这些借口,努力吧!

【诗歌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色经典诗歌10-13

《自由》诗歌11-23

信天游诗歌02-23

优美诗歌07-18

友情的诗歌11-25

江南诗歌12-06

风花雪月诗歌08-25

《樱花》诗歌08-22

青春的诗歌08-19

感悟的诗歌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