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
该怎么说呢,一个母亲拼尽全力不顾别人的目光去用高科技维持着一个别人都认为已经死去的女儿的命,用钱去买命。我也以为她可能疯了,不能从女儿死去的事实里缓过来,可是后来发现,这绝不只是对她自己心里的慰藉,而是真正的'相信她的孩子还活着,然后想尽一个母亲最大的责任去让她的女儿存在这世界上,哪怕她的孩子几乎永远没有苏醒的机会。
熏子真的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连孩子的父亲都不能像她这样爱。我在这个母亲身上看到了坚韧不屈。她偏执但是又显出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柔,她疯狂但是却又显示出惊人的理智和清醒。她的丈夫其实也尽到了该有的责任,同意支持她妻子的决定。
? 作为一个遭受过这样的事情的人,我想大多数人,在医生判断孩子为脑死亡时,就会接受事实吧。结局很耐人寻味,也可以判断出熏子的女儿当时也确实还活着,熏子作为一个母亲很尽力了,延续了女儿三年的命,没有因为任何人的话语行为而停止拯救自己的女儿。
? 所以最后移植了熏子女儿的心脏的小男孩说,捐赠者生前一定很幸福,得到了很多的爱。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2
这是我读过的东野圭吾的第十本书。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睡前只要读了东野的书,做梦就一定会梦到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且还会加上自己的想象[捂脸][捂脸][捂脸]。本书的写作手法类似于大多数的治愈系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溺水而失去意识,大多人都认为这个女孩实际上已经死亡,但是母亲却坚信自己的女儿还活着,执着守候,最终得以释怀,心境也发生巨大改变的故事。
母亲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只是一种自我满足,但也有人惊叹于母爱的伟大,期待着奇迹的发生。我觉得本书的可贵之处恰恰就是东野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价值观,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随着年岁的渐长,越来越无意从道德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而且同样的人,同一件事,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也不一样。不要强求每一个人都去接受你的想法,因为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也允许别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着去理解,如果理解不了,相视一笑,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
读书使人明理,明理所以致用。读别人的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都仿佛增加了我们一种生命的体验,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之时,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认识、和理解,进而做出判断和选择。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3
头一次遇到一本让我从第一章开始就看得泪流满面的书……究其原因还是代入感太强了!我的女儿和瑞穗同龄,lg和和昌一样工作很忙且有外遇……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视娃为累赘的后妈型,可当真正决意是否要净身出户离开这个家的时候,才发现对女儿的心疼与不舍如此之深。曾经打定主意若遭受背叛一定要让对方承担抚养责任,可真遇到了这样的事实,却担心孩子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是否能够健康成长,能不能跟后妈和谐相处,想来想去,还是只能委屈求全选择至少在表面上为孩子呈现一个完整的家……
熏子是个坚强独立果敢冷静有头脑的妈妈,每次看到书中描写瑞穗,就想起自己女儿熟睡的样子,如果我是熏子,一定做不到她这样的坚持。但即使坚强如她,也因为经济上对老公的依赖,不得不选择放弃离婚。仔细想想,女人的母性好像可以胜过一切自身的`需求,可以牺牲自己放弃自我也在所不惕,应该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一种爱了……
之前看这本书的介绍,觉得探讨死亡问题索然无味,所以一直没有看。在机缘巧合之下打开看了,觉得真的写的太好了。佩服东野先生深厚的功底以及对生活无微不至的观察,对科学问题的细致描述,让人边看边点头,觉得这好像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事情。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4
作者把我带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世界,书中人性的刻画感觉很真实。
小女孩被家人照顾时发生了意外,怨谁?不怨谁?一家子都是什么心情?
父母还沉浸在小女孩意外事故的晴天霹雳中,却被医生拉来考虑器官捐献的'事,捐不捐?怎么考虑?残忍不残忍?
给小女孩安装机器,不论是ABIS帮助呼吸,还是刺激大脑使手臂活动,都是一个不服输的母亲想要看到奇迹的努力,又有谁有资格去埋怨付出一切的母亲?
母亲假扮老师去帮助募捐,是怎样的心痛与无奈?
弟弟上学,母亲想让小女孩像正常人一样见证每个重要时刻,却意外发现了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坚持,举刀质问的那一刻是多么苍白无力和无助?
当女儿终于与母亲告别,母亲放下女儿也放下自己,是怎样的一种释然?
其实,别说母亲,直到作者写女儿站到母亲床前那一刻,我还是以为发生了奇迹。直到从爸爸的角度听到妈妈说女儿已逝,我才最终无奈叹息。原来奇迹并不是本书的本意。
其实看到开头的时候就知道有这样的结尾,这是一种怎样的宿命之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多一点温情么?
读完很沉重也很释然。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5
东野先生是个非常细腻的人吧!他的文字,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路人甲”,但剧情却并不会朝着我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耳目一新、豁然开朗,让人惊喜,让人意外。或许是因为日本的礼仪文化,文中的每个人物的礼仪都恰到好处,进藤医生回答每个问题时的严谨,江藤先生不对其他父母行为说三道四的温暖等等,让人感觉既受到尊重,又不产生距离感。东野先生是个非常温暖的人吧?他给每个主人公都安排了最的结果,这大概也是读者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
或许我们都曾期待小女孩醒来,想象如果她死了熏子该有多痛苦,然而结局却并未展现熏子的痛苦和无望。因为她明白这时瑞穗已经死了,而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保护。是啊,面对脑死的孩子,放手不是地狱,不放手也并非天堂。明知道没有意义,但父母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这血脉与亲情,无论别人怎么说,都抱有一丝希望,等待无望的奇迹。如果将来我们的父母老了,到了那种“活着也没有意义的时候”,你会放弃吗?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6
大概两三天的样子,用碎片时间看完了这部作品。胡先生问我,这是东野圭吾的新书吗?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在乎是不是新出版,只是没看过就拿来看而已。
和这部并列阅读的还有《自卑与超越》,昨晚还刷了前些日子上映的《绣春刀2》。越发感觉阿德勒说得有道理,人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一直是那份优越感,能够让内心能够舒服、畅快的东西。
好多推理的结尾,都是相对圆满的。这部也是。主要的人物都各自找到了感情的出口和归宿,在探寻生命、爱的路上做了正确的选择。说实话,小说前面的铺陈让我有点烦,但是后半段,和昌与进藤医生的接触,尤其是熏子对自己呵护爱女的深入思考确实让我为之一振。我想,如果换做自己,一定会偏执地继续,然后活在无法自拔的苦恼与矛盾中。小说之所以能够推进到圆满的结局,熏子自我救赎的过程与做法非常有必要,而且设计得很巧妙。参加需要器官移植病患的拯救会、跟新章房子老师的聊天、直至高潮部分试图伤害瑞穗换来的更多人的理解与思考,这样的过程,包括她想让瑞穗动起来的欲念在熏子的身上都无可厚非,她的.种种行为也在不断反映她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这样的题材确实值得写,也值得每个人思考。作为一个懒惰的人,读到结尾我才意识,根本没有天平的两边,无论何种遭遇,我们的心里装的都是爱。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7
我在浏览器里输入:怎么才算活着?答案很多,大致包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享受那个过程,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让别人都知道自己的'名字,要亲眼看看世界不同的风景……那么,瑞穗发生意外后的时间算不算活着?
我简单的画了一下故事链,意外发生时面临选择:脑死判定,做,还是不做?做了,捐献器官,或不捐献,家人留下短期的痛不欲生和永久的伤痛,还有没有照顾好孩子的自责。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儿子还需要照顾。不做,花费大量精力维持和照顾,自是甘愿,可能会消除自责和难过,周围人即使觉得瑞穗已死也要问候看望,在母亲面前假装。那当事人算是人?尸体?还是工具?算活着吗?
结局是,母亲因为不知道是事实还是幻觉的场景终于释怀了女儿的不幸,同意做脑死判定并捐献器官,注意,此时女儿的情况与事故初发生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最后两次判定均为脑死,器官帮助了四个孩子,女儿火化。那么回顾始末,这些折腾的意义是什么?收获呢?当事人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无法苟同。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8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和母亲)人鱼之家讲述了一个母亲的母爱,对自己最爱的孩子突然离世的不接受,将孩子接回家照顾,并利用科技让孩子“活过来”。在很多人眼里,母亲的爱是病态的。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当身边的人突然离开,有谁真的能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呢?最后的结果是瑞穗向母亲道别,她感谢母亲几年来的付出,感谢母亲的爱。虽然“告别”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是真是假,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真的。瑞穗几年来她的灵魂一直陪着家里人。虽然东野圭吾在这本书里,母爱确实略显偏执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放眼世界,哪个父母亲能够接受白发送黑发的事实呢?如果可以,他们也宁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未曾离开过自己。
在这本书中东野圭吾提到了器官捐献,其实,面对器官捐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特别是经历过病痛的人,更懂得生的渴望。
这本书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诠释了生命。有人说,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9
全书很平,只是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来了两三个高潮和线索链的闭合,这才没让整本书崩塌了。整本书的立意和《秘密》很像,用一种看似神话却又不给明确科学解释的现象,来表达一种爱,父母的,家庭的,同时又讽刺一下社会,东野圭吾的.一贯尿性,但是和《白夜行》《秘密》这些代表作的一波三折相比,就有点逊色一些了。
其实,在看书的前半部分时,对于熏子的态度,只是觉得她有点偏执和讨厌,总是很难和爱挂钩,读完了才知道这是爱。且不说这种行文方式是不是对比升华,但是着实有点突兀感,个人感觉书的开头应该做一些瑞蕙生前的描写,把熏子的爱刻画深刻一些。
最后说下“脑死”这个医学概念,真的很抢镜在整本书中,甚至一度让我游离出爱这个主题,专注于脑死这个社会化的科学问题上,所以说这一点上,感觉东野大叔有点用力过猛了。不过,还是受益匪浅,了解到脑死还有这么多的问题。
现在看东野的书,总是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像是身边或是自己的事情,字里行间是一种生活气息。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0
很感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熏子的价值观念,其实也真的是很搞笑,人家孩子出意外,人家有实力让孩子活下去即使是植物状态,凭什么就不对了。没有进行脑死亡判定凭什么就说人家是尸体了?虽然熏子一度疯狂,可是后来也做出了改变不是吗
看完最后一章节,才感叹怎么会有人把一个生命的离开写得这么美好,用三年多的'时间让家人接受了自己的离世,遇到那个喜欢自己的小男生的时候决定为他献出心脏。她爸爸也说不接受脑死的判定,只接受传统的——也就是心脏死为死亡时间,这样一来就是那个喜欢自己女儿的人代替女儿活了下去。也算是一种美好了吧。
最值得还有当下日本对器官移植和脑死认同问题,虽然看书时读者一度希望瑞穗能醒过来,说“谁说我已经死了?”但是这样一来势必看过这本书的很多人会对脑死患者抱有更多无谓的期待。也知道即使是为了价值观的传播也不可能让瑞穗醒过来,但是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瑞穗向妈妈告别(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心脏给了宗吾。房子也如瑞穗出事前的想法卖了或者拆了,对熏子的桎梏也没了。
补充一点:在剧情高潮期若叶向熏子坦白瑞穗溺水真相,真心好评,圆满。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1
我认为人类并不是光靠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看法,因为我没有理由去说服这些人,那些人也不会来说服我。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有时候甚至不要统一反而比较好。”我觉得幸福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只要你幸福,别人就无可置喙。
我们认为移植手术是接受善意的施予,绝对不能要求或是期待。同样,我们也无意对无法接受脑死、持续照顾病人的人说三道四。因为对那些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还活着。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种依靠电力来延续瑞穗的生命的方式很诡异。但是也可以理解作为母亲的熏子的想要好好守护心爱的女儿的.心情。她一时间接受不了女儿的突然离开,这三年时间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跟女儿进行好好地告别。
在这本书里,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这也让我对脑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不过,我仍认为,虽然心脏还能持续跳动,但是没有了灵魂,是算不得一个真正的人的。
这本书读来还是很过瘾的,中途一度毛骨悚然,脊背发凉,几处反转都很漂亮。一直以为瑞穗可以醒来,不过这个结局也很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后,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充满着玫瑰香气的时刻,我读完了它。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2
怎么定义死亡?是生命体征的消失,心脏不再跳动,还是大脑意识的丧失?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话题的小说,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死亡?
熏子作为母亲,爱女心切,起初我也觉得她是为了满足自己希望女儿还活着的美好愿望,所以不惜一切(依靠已经失去感情基础的丈夫提供的帮助,不再追求新的`感情生活)让女儿依靠科技手段呈现一系列正常的生命体征。
让我震惊的有两个地方,一熏子假扮成新章老师去参加器官移植的捐款活动,跟人探讨日本现行的儿童器官移植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文;(那时熏子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她有动摇过自己守护女儿的决心么?)当我看到二的选择,我便知道了熏子没有动摇,而是十分坚定的:二便是当周边的人都觉得女儿瑞穗已经死了,她持刀质问大家,如果现在自己把刀插进女儿的胸口,那她算犯罪么?如果女儿已经死了,那她就不算犯罪,而如果女儿没死,她就是犯罪,那她也甘愿欣然承担一切。是深深的母爱吧,支撑着熏子几年下来对女儿的细心呵护。熏子说,换成是儿子如此,她也会这样做的。当然,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
最后,瑞穗来跟熏子告别了。熏子决定捐出瑞穗的器官,开始走判定脑死的流程。瑞穗很开心吧,她的心脏换了一个主人,继续跳动着。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活着的方式。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3
死亡到底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瞬间?对于脑死患者来着,他们真正的死亡时间要怎么定义?是被判定脑死的时刻,还是没有心跳的时刻?这本书被称为是继解忧杂货店之后东野圭吾的又一力作,虽说两本书都蕴含着人生哲理,但相比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少了一丝温情,更多的是残忍。
在读了这本书的一大半的时候,我和书中的人一样,以为薰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愿面对事实,我也以为她对瑞穗的摆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
然而看到后面才明白真相。原来薰子一个人过的是这么的绝望。在别人看来,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了,别人以为她照顾的不过是一具尸体。然而在一位妈妈的眼里,那是她的`女儿,在她心里瑞穗一直活着,只要有一线希望,她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女儿。同时为了不让自己真的屏蔽现实,薰子还和自己的心魔作斗争。薰子居然现在自己对立的地位,强迫自己做正确的思考。薰子居然想到日本的医生也应该果断的下达脑死判决,而不是犹豫不决,因为这会让很多的父母无法放弃自己的孩子,总觉得还有希望。
我想薰子的内心一定挣扎过无数次,也在同绝望做过无数次的斗争吧。书里最感动的一句话是“即使世界陷入疯狂也有我非守护不可的东西”,也只有自己的女儿才能让她如此守护吧。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4
读完了,读的过程不断会去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看到熏子面临难题时也会停下来想想如果换成自己会怎么做。熏子的确是了不起的母亲,对女儿深切的爱,她把照料女儿时的艰难逐渐看作是另一种幸福,即使在其他人看来疯狂的行为,她也义无反顾为了女儿去做。瑞穗也的确感受到了母亲,以及身边一些人的爱,她活在浓浓的爱与玫瑰香气之中。熏子的伟大不仅在于能够忍受他人的非议,坚持内心想要为对女儿付出努力的心意,无怨言地照料没有意识的女儿三年,更在于她内心深处不是单单坚信女儿还活着,而是理智地认为女儿总有一天会离去,在离别到来之前,她对女儿倾注了所有的爱,当离别到来的时候,她出奇的冷静,接受了这场告别,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救赎。故事应该也会引发不少对于器官移植法的思考,文中讲到人熏子假扮新章那段,她发表的看法,应该也会触动很多读故事的人,不同的'法律规定,也会带来很多不一样的选择和结果。 结尾处的描写让人感觉很温暖,作者也应该是想表达瑞穗的心脏在另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体里跳动,也是一种活着,一种延续。似乎可以看到小男孩光明的未来,作者可能也想借此故事鼓励器官捐献吧。愿每个孩子都活在爱与玫瑰香气之中。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5
一个人一生中会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社会中死了,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张爱玲
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学上的死亡,第三次乃是你这个人在整个宇宙中的消亡。
不知为什么,看完整本书之后想到一个词“醉生梦死”。熏子身为一个母亲,费尽全力营造了一个或真或假的世界,且不说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在这个世界里,最起码能使她自己得到满足。但当有人要打破这个世界时,自然是会去极力反抗的,更乃至是以命相博,也要证明这一切给其他人看,可细细想想,这个世界最后的模样,熏子的初衷已变,剩下的`不过是执拗与偏执罢了。
至于熏子的观点,是十分可敬乃至于伟大的,我非常的钦佩可却不敢赞同,若是瑞穗真能选择,想必也是不愿被当作提线木偶一般处处受制,而是更希望能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吧,毕竟她那么的善良。且不管怎么说,风吹草虽说自己没有认真地老去,但最起码公主是可以认真的活着的,更何况说不定能救活的许是几位公主。但道德的制高点无人敢站,这只是别人善意的施舍,哪里还敢要求或是期待…
人,本身就是情感动物,面对事情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只愿大家平安喜乐,身体健康。
像我这样为爱痴狂
到底你会怎么想?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1-25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精选35篇)10-19
高二读后感:《沉睡的人鱼之家》09-01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10篇01-24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0篇04-29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5篇)04-02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0篇11-25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5篇02-26
“合肥”之家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