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匠人匠心》读后感

《匠人匠心》读后感

时间:2022-12-06 11:57:27 惠嘉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匠人匠心》读后感(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匠人匠心》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匠人匠心》读后感(通用6篇)

  《匠人匠心》读后感 篇1

  我喜欢宁静,尤其读书的时候。夜已深,从高楼上隔着书房的窗看出去,冷雨飘零,灯火惺忪。刚刚读完《匠人匠心》这本书,内心无法平静,此刻也睡意全无。原则上,我不大习惯为书写读后感,然而这篇,我觉得有写的必要,只为那些平凡执着甚至孤独失意的灵魂。

  书中的匠人大多不善言辞,安安静静用手,用心,用灵魂创造出了众多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李永革一个一辈子修故宫的人,当年师傅退休时的寄言: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成了他一生为之努力的信条。唐以金一个七十一岁的农民以一己之力,实现了古民居异地重建的当代神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饶克勤潜心烧制元青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苦其一生追寻元代瓷器之魂。邰立平、汪国庆等等,每个匠人的每件作品都凝结着他们的灵气和才华。

  从他们的故事中走出来,我仿佛游历了近百年的中国人文历史。这些匠人为了做好自己钟爱的手艺,穷其一生,苦心孤诣,无问名利,甘于清贫。除了惊叹匠人的杰出技艺外,我反问内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坚持了下来,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凭心而论,在五光十色、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能够安静沉着不为世俗名利所动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手艺,岂非易事?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追求,一种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深入骨髓,融入灵魂。这些匠人们就是看到了这种美,才能够激发出心中最深沉的力量,宁许一世芳华,只为善终一事。那么美又为何物,美又在何处?

  美在精益求精的极致中。书中谈到李永革在修缮故宫时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就是使用一种四方截面的木竿去量柱子、梁架、进深等尺寸,然后在竿子上做标记,这种方法看似愚笨,其实有它的`道理。因为这种做法才能使测量更加精确,一开始大家都还不信,之后李永革拿出两把从外面买来的卷尺,分别在纸上画出两条10厘米的线段,结果一看,众人哗然,两条线居然并不一样长。所以试想一下,如果要完成高达几十米的柱梁工程,差一点的话,榫卯就接合不上,这会是多大的遗憾!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平日的工作,我从事的是数据网络建设和运维,经常需要去到各个机房进行设备架设。新架一台设备从机架位的选择,托架的固定,卡扣、螺丝的安装到设备上架接电等等这一过程都需要深思熟虑,多方考虑;之后尾纤,网线,电缆的布放更是需要一丝不苟,这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日后机房设备的扩展性以及网络运行的稳定性。

  我们常常感叹德国通信机房的美观,瀑布一样壮丽的线缆组,却丝丝顺滑,弧度优美,有条不紊地流向机架。这就是德国工程师匠人精神的体现,其实我们身边也不缺乏这样的匠人。记得早年,我们去一个乡镇机房架设CMTS头端设备,遇到一位技术出身的副站长,在我们干活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帮手。当我上完机架方孔条的所有螺丝后以为终于大功告成时,却发现他的面色越发凝重。他索性在我身边蹲下,拿过我手中的螺丝刀,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说道:“弗来事咯……这个螺丝能不能让我重新旋一下?”我小心翼翼地问道:“有什么问题吗?”他略微踌躇了一下说道:“你看设备的耳朵上螺丝孔有点大,现在螺丝的位置有点偏离正中,设备肯定没有完全摆正。”我们乍一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仔细定睛一瞧,确实存在几毫米的偏移。随即大家一起动手旋松螺丝,把设备左右移动调整后,重新复位,所有螺丝都在孔径正中。这时他才如释重负地站起身来,满脸微笑地说道:“显咯!”随后他向我们介绍了机房的光纤和电缆布线情况,全是他和站里的兄弟一手做起来的。大家无不赞叹,工艺考究,冷冰冰的线缆居然让人体会到了美感,同轴电缆布放横平竖直,整齐划一,跳纤从设备出来后环环绑扎,循序渐进,由细变粗,仿佛动物的脊椎骨一样延伸下去。他幸福满满地说道:“机房就是要做成这样,才看得下去。”如今,他已退休数年,但他做事的严谨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后辈。一直想找个机会再同他一聚,事实上对于忙碌的我们来说,这并不容易。

  美在守护坚持中。唐以金重建古民居时,花光了一辈子的积蓄,家人十分不理解,又遭遇非法采沙人的生命威胁,这是顶着多大的心理压力在守护自己的美好,让这份美好能够存留于世。当我看到他老伴的一句话时,不禁为之动容。他老伴说,每每看到势单力薄的老头儿苦苦支撑着,却又于心不忍。还是默默地帮助着他,守护着他。唐以金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心力守护坚持着他心中的那份美,同样他的老伴又守护着他,坚持陪他吃了一辈子的苦。我在想,真正的美确实需要守护和坚持的。联想到自己的公司,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一系列因素,近年来有线电视用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流失,但我坚信仍有许许多多忠实的用户还在默默地支持着我们江苏有线,这是一种情感,这是一种信任。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怀着唐以金那样的情感,如同守护古民居一般坚持守护着他们,尽心尽力为他们服务,给他们带来最好的收视体验,哪怕用尽我们的一生?

  美在传承创新并存中。瓷器匠人饶克勤30年执着于元青花的复烧,尽管已是业界闻名遐迩的大师,但他说一直到现在都仍然在摸索,仍然在碰壁。他的儿子饶志阳在传承了元青花的古法制作工艺的同时又进行了创新,用气窑模仿柴窑的升温曲线和气氛,烧出柴窑质感的元青花,极大提高了成品率,令人倍受鼓舞。传承并创新会孕育出美,有线电视发展至今,其实一直都在传承并创新,从原来的模拟电视到如今的数字电视,从原来的单向机顶盒到现在的双向互动,云媒体机顶盒等等。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在不断创新中,才能看到原有事物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人类对美的向往,这就是人类的终极奋斗目标!

  这种追求美的心其实就是真正的匠心。传统的手艺也许终有失传的一天,但那份匠心却需要永远传承下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在事业中,精益求精,守护坚持,传承创新,那么定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也许有一天,当你年华老去,独自在夕阳晼晚的郊野间散步的时候,你会想到曾经创造的美好,它们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你赞叹不已,为了那份美好,宁愿许你一世芳华!

  《匠人匠心》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是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和日本2012年诺贝尔获奖者中山伸弥一个对话录。涵盖的内容非常广,从他们的家庭出身到事业中不断的追求,再到对人类未来的思索。虽然有些内容在稻盛和夫先生之前的书中读过,但还是有些内容深深的震撼和启迪了我。

  稻盛和夫讲京瓷在创业时发生的一件事。在京瓷有一次开发一种硬度非常高的特殊材料,用作打印机感光体。经过几次试验后,有一次成功了。但遗憾的是以后再做,都无法重复这次成功的实验。盛装和夫有一次半夜去看他们的实验室,发现他们竟然一边做实验一边睡觉。于是愤而解散了这个团体,又重新招募一帮新人。稻盛和夫告诫他们不能只把成功时的物理条件进行再现,还要把成功时的心理状态也进行再现,气温、湿度、时间等物理条件都好说,比如说前一天遇到什么事情,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在怎样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实验的,把这些全部实现再现的条件下,再进行实验。

  稻盛和夫的这番话,让我很意外,也很触动我。成功很多时候我们的外在条件和我们的精神状态综合的结果,两个都不能或缺。如果还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人和事,我们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改变,也许结果就会差之千里。像推销员一样。你是情绪激昂还是萎靡不振?你这种精神状态是一种气场,会直接影响你周围的人和事,会影响你的客户。也许就因为你非常坚定和自信的一个态度,这件事就成交了呢。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正面保持一个积极的心,这样无形之中困难就会躲着我们走,成功就会迎着我们来。

  中山伸弥也讲到他做实验的经验,他说到人的记忆力总会很快的忘记,所以要想验证有哪些不同,只能靠实验笔记了,如果实验笔记记得详细,很多时候就会发现问题。所有看似意外的收获,都是多次失败的经历。

  最近我刚买了一本书《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里边提到怕麻烦是种病,得治,真正优秀的人都是不怕麻烦,勇于解决麻烦的人,他们敢折腾,敢冒险,敢投入,有胆量有耐心。你的人生为何没有升级和跳跃?差距在哪?仅仅是学历和运气吗?可能答案就在,怕麻烦。在《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中》,格鲁夫提到工作中要建立索引目录卡,看上去繁琐。但对提高每日的工作效率却有显著的功效。建立起诸如类似的管理小帮手,通常只是一开始有点小麻烦,但一旦建立起来对经理人生产力的影响极为长远。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可以按按图索骥来解决。还可以把这些经验很好的传达给你的下属。

  有关聪明人和不聪明人。稻盛和夫这样说。当我在年轻的时候进行产品开发,有了一个全新想法,我会召集公司的干部开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是越名牌大学出来的优秀的人,越是会像批评家一样分析和评论我的想法是多么可笑无知,这样一来不管是什么好的想法,都会泼上一头冷水,然后想法就枯萎了。后来我将约谈的对象统统换掉,我会去找那些头脑不是很聪明,但会很认真听我想法和意见,会说“很有趣,很有趣”,并赞同我的员工来商量,而这样做了效果还真不错,事情往往会比较顺利的进行。

  这一段话我的体验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新鲜事物会用过去的经验进行评判和考量。深思熟虑,固然重要。但也往往会把我们带入思维的死循环。无法看到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包容和开放的心态。鼓励试错,允许犯错。一旦决定要做了,我们这时候的焦点已经从远方转移到脚下。努力做好每天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只负责做,至于成功,那是上帝的事情了。这也是上ta我所学到的重要东西。

  关于努力和目标,稻盛和夫说。同样是努力,加油,比如让公司不要倒闭就可以了,这样的'努力加油的方式也是存在的,如果只做到这种程度,公司赚了一些利润,可能我就会沾沾自喜感到满足。但我想既然活着都是一生,那还不如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进行不断的努力和拼搏。所以在创立京瓷公司的时候,我就下决心,无论在技术研发还是企业经营上,都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最大程度的努力,所以就下定决心要攀登别人没有攀登过的更高的山峰,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想攀登高峰而努力,而是因为想不断的努力,所以选择更高的山峰。

  看了他的这段话,我在想我的目标在哪里,我是不是做到了因为要不断的努力而选择了更高的目标,还是因为小目标的实现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稻盛和夫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心法”的成功。

  《匠人匠心》读后感 篇3

  我反复读了几遍匠人小品,读后收获颇多,感受也颇多,这本书的文章多短小精悍,但每篇文章皆是真情实感,来自生活,又包含了一定的道理在里面,很有新意,独具匠心,也体现了作者的知微见著的能力,

  第一章短言短语—我的儿孙情用极简短的语言,叙述了她对儿孙的一些嘱托,从中可对她对儿孙的教育思想有一些了解,虽不全面,但大致可以反应出了她的教育观,家庭观等,她对儿孙极关心,从小事到大事,无微不至,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子孙,说明她对家庭是非常负责任的。她的思想也可以被我们广大教师采纳作为育人的思想和教育子女的参考,所以,读后觉得受益匪浅。

  第二章短批短评—我的师生爱以议论文的.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评议,并对经典的作文全文转载,其实王老师并不是对孩子的作文作了简单的批改,而是通过作文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和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从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并对孩子的思想作了高度评价。从文中不难看出她认为孩子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而且远远超出了大人们的想象,孩子们的思想并不完全是幼稚的,甚至是相当成熟并富有思想和远见的。可见,我们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都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也许就是因为你自己主观的武断可能就扼杀了一个天才的诞生,正如,有句名言所说的一样:“你的冷眼里也许就有爱迪生、牛顿。”

  《匠人匠心》读后感 篇4

  岗位精神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永恒的信念,成功的秘诀,更是一个员工从优秀到卓越的职业准则。”

  “岗位精神”,从我们步出校门开始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时,以及踏进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到底什么是“岗位精神”呢?可能还是很模糊、片面,人人都能说出很多。《员工岗位精神》一书系统的为我们梳理了这个答案,“爱岗精神、敬业精神、认真精神、负责精神、主动精神、服从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节俭精神、自律精神、创新精神及进取精神,

  当拿到这本《员工岗位精神》细细翻阅后,感触良多,收获亦多。我们常常会抱怨这个工作不好,这个简单,那个辛苦等等,这是应为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待人的`态度等均在一定程度出现了拐点,做的很是不足。这个书可算是一副良药,它会在时时鞭策自己,做一个对企业有用的员工。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对企业有用的员工,怎样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呢?这就要从基础做起,了解员工所应该具备的岗位精神。

  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我应该在企业面临磨难与挑战时,与企业一起共渡难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力争在本职岗位上干出骄人的成绩。我们要心怀感恩,没有企业给予的平台,没有领导的关怀、信任、支持,我们的努力最终可能会付诸流水。我们要珍惜企业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使我们得以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

  《匠人匠心》读后感 篇5

  记得小的时候家里会用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坏了的时候不会去买,而是请村里的篾匠来家里,我们俗话说的叫供篾匠;新房或者办喜事时需要为新人准备一间房子时需要添置家居,也要去请木匠来打制,家里请木匠干活叫做供木匠;除此之外,家里修房子时需要供砖匠、漆器具就叫供漆匠等等。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称作供这些手艺工匠们一词,但越到后来越了解到周围不论是已被列入文化遗产的建筑遗迹,还是生活中各式简洁实用的物品到家中祖辈们留下东西才明白,对于这些特别的技艺,我们对于这些手工艺者们的一种尊重。

  这些匠人们中,有些工匠技艺特别,出自他们手的.东西不仅质量上乘,且外表美观,同样的东西,比其他师傅制作的使用的寿命更长,这些人通常话不多、干活不快、但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手头也从来不缺活干。却也有不少技艺一般的人,他们做出来的东西似乎也不错,但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这或许就是透过读这本书中所了解到的匠心精神吧,他们兢兢业业、对事物精益求精,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青睐!。

  读完这本《匠人匠心》,能够了解书中的一位位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人以及手工技艺。有修故宫的李永年和他的木工队们、有七十一岁的农民唐以金以一己之力重建古民居、有只想把一支笔做好的李小平等等,他们心无旁骛,只想着做好手中的事。

  然而传承的进展中,亦喜亦忧。徽州漆器师甘而可的女儿从北京回到故乡开始追随父亲传承这门技艺,宜兴徐门的紫砂壶之后也后继有人,西藏林芝在发展和探寻当地的手工艺时,并不耽误当地农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注重他们原本的样子,走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故宫的维修队却因为不是企业性质,没有营业执照,不能够参与投标,因此国内其他大的古建修复则无法参与,后继精挑细选出来的年轻人除了因缺少参与更多大工程的经验,也没有被纳入故宫正式编制生活无法稳定,前景堪忧。年老的唐以金凭一颗为保护古宅的热心,重建了蒋仁禄古宅群落,在进一步的建立“桂北古民居博物馆”中,逐渐陷入了困境,周围人的不理解、家人的不支持,没有资金的来源以及没有政府相关的保护政策,让七十一岁的唐以金一度陷入困境,他将何去何从。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这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刊语,也是最喜欢的周刊之一。在这一本文从中,不仅仅认识到这些扎根很深的手艺人,也从这些匠人身上学到了做事的态度,选对心中的兴趣,并坚持下去,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匠人匠心》读后感 篇6

  随着年岁的增长,总觉得人生的际遇很神奇。从呱呱坠地起,将来会喜欢什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这些都属于未知。在成长的过程之中,父母、朋友、老师,你生活的周遭一点点的影响着你的选择。越成长越觉得焦躁不安,未知的前路,工作的困境,交际的局促,一点点的侵蚀我的情绪。工作之余一个人独处之时,反复思量,总觉得当时完全没有必要那样的暴躁,或许这就是因为我的心变得浮躁了。

  闲暇之余很喜欢看纪录片,也许因为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一类的展现匠人精神的片子备受好评。《三联生活周刊》将20余位匠人的故事集结成书,谓之《匠人匠心》。在闲暇之余可以读上一两篇,躁动的心也会渐渐平复。看看这个世界还生活着这样一些匠人,他们沉下心,细细雕琢手中的器物,修艺养性,择一事,终一生。

  “匠”字意指有手艺的人,或释义灵巧、巧妙。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建筑的精巧榫卯,精美的瓷器,奢华的漆器,甚至是寻常百姓家的年画,古宅中的雕廊画壁,作画抄写佛经的手工制纸。每一件都极具匠心,精巧营造,创造这些的匠人们的手艺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雕琢。

  有的匠人出生于手艺世家,自小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熏陶,钻研至今。有的匠人从业源自于特殊时期的工作分配,严守师承,终成大师。更有甚者,凭着一腔热血,一股热情,与古建筑深情对话,心怀敬畏的从事修复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极大的'耐性与坚持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地摸索。元青花便是凭着饶家人多年摸索,从制坯到瓷泥的选用,再到釉料的斟酌,不断的试验实现复烧。唐以金更是一腔热血,扛着周围人的不理解,凭借一己之力实现古民居的异地复建。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生活习惯不断改变,手工业不断受到机器制造的冲击。手作之物在失去原本的使用价值之后,走向了高端的艺术收藏之路。陕西的皮影制作与当初的演出功能已然分离,陕西旅游商品店均有销售机器皮影。在皮影制作大师江国庆看来,“机器皮影成千上万一模一样,做出的东西没有魂,不像手工皮影每一件都不一样,凝结着匠人的灵气和才华。”这可能也是机器制作与手作最本质的差别,只能形似,无法传神。

  对于读者来说,匠人这份手艺只能敬仰,而这份匠心却值得学习。我们从事的工作千差万别,不变的是对于工作应该保有的态度。谦逊、执着、勤思、善学,选择一份工作,便用心去对待这份工作。与其说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留住手艺,不如说我们应当传承这份匠心。

【《匠人匠心》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匠人精神》有感:匠心为先 匠力贯穿07-14

匠心的经典句子10-26

匠心优秀作文08-04

我身边的匠人作文05-17

看大国工匠心得02-15

《匠人精神》读后感05-12

匠人精神读后感05-27

匠人精神的读后感10-14

《匠人精神》的读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