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时间:2022-09-03 19:36: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千年一叹》读后感9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千年一叹》读后感9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记忆中的“余秋雨”是在中学课本中读过他的散文,时隔多年才拿起他的这本《千年一叹》文化考察日记散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考察日记散文是一场跨国文化思考交流的思想集锦,他在考察时将中国文明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做了一番深刻的思考,远远超过当代的一些旅游攻略读本。

  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老师在千年之交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越野车队跨国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留给当代人赖以生存的瑰宝。

  余秋雨老师一行人选择从香港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从尼泊尔进入边境回到中国,在新世纪来临之时回到祖国的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一路历经艰险,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回到祖国后沉重的检讨,感叹万千,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之道,是真正值得世界尊敬的文明发展史。

  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余老师一行人在穿越伊朗的札黑丹地区,就在他们到达当地的前一晚,札黑丹地区三十二名民警被阿富汗的贩毒集团杀害,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区域。可余老师这群内心强大的人,竟毅然而然的决定夜行穿越,面对未知的重重危机,拥有这样的胆量之人,非同寻常。读后感.我曾经好几次向朋友提及过想去伊朗、阿富汗看看,尤其是在我看完《追风筝的人》后,特别想去阿富汗,但是谁都会告诉你疯了,可去与不去都怪不得别人,怪自己没胆量。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是他们在穿越印度恒河时所看到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恒河本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美丽的传说是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而佛教徒的信仰也归结于今生受苦积福,来世享受福报。然而,余老师一行人所看到的恒河,一半是乞丐,一半是等死的人。河边随意行走着毫无遮拦的不同年龄的行人,河流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臭气熏天,这是文化发源地的悲哀。

  余老师说,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而尼泊尔,是绿色。余老师忘了说中国的颜色,我觉得是红色,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热血沸腾的华夏儿女。

  余老师的`“千禧之旅”是在1999年的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进行的,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19年,这些国家的文明发展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待我们自己去探一番究竟。

  我在来机场的路上将此书看完,在机场等飞之前写下了这篇短小的读书笔记,想及时的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所以趁着空档一字一字的敲打出来。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推崇,我一直很喜欢读上个世纪的老前辈们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与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活得那么铿锵有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2

  从《狼图腾》的世界出来时,所有痛苦的乌云都在大门守候。它像亲你的朋友,你却不能推开,不是不能,是不敢,有时亦会迷恋这种痛苦,深深的不能自拔。只能轻轻的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我再出来的时候你们还在,也许我会善待你们的。"于是狠狠地丢下这些朋友,走进一个大门。

  我不能独处一隅,需时时刻刻有人陪在身边。老师,同学,亲人,仇敌,邻舍,能交心的不能交心的。只要有人能说活就可以了。不然alone就过来了,随之而来的是lonely,只是因为L将lonely卖给alone当奴隶了。

  没有很多人可以说话但是学校有一个诺大的图书馆。其实它并不大,面积不到一个篮球场大小的三层小屋,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很足够了。马列,文学,医药,化工,计算机,林浪满目,文学自然是我排遣alone的手段了。说到底,就是让自己心离L远一点,它已经支离破碎了,不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同学介绍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秋雨老师的文章在高中初中的时候有接触过,但是真正的走进余秋雨,还是要从这个《千年一叹》说起。

  这书的文艺性不是很强,兼有历史,纪实,采风文学的性质,但是还是被图书馆管理员放在了散文之列,也许是因为余秋雨这三个字的缘故吧!

  此书所写,为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栏目。这个节目出众在不仅介绍了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特色小吃,还深入地剖析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地理特点,历史背景,逼真的再现了当地的民情民风,使人深入其境。犀利的笔锋,深入的刻画了统治者的昏庸,无情的揭露了政治的腐朽。婉转委蛇的口吻说不尽民生的凋敝,道不清文明的失落。

  书中反复提及到的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其他文明的失落,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活在一个本土文明复兴的时代中,心中自然不会有如此的文明危机,却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而书名所取"千年一叹"估计也是叹的文明吧。但是遗憾的是,我对秋雨老师的这种叹息,不甚了解,所以就不了了之吧。

  不知道薄薄的`500多页书竟第一次有太多的想说,却一个也说不出来。大概把我狭隘的喉咙堵住了吧。太深沉的文化,太沉重的叹息,是我不能承受之重。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书了。一是这书确实好看。二是时间充裕,最重要的是能排除伤心的干扰。彻彻底底。看完这两遍,一个星期不到。我想以后还会再为《千年一叹》写一篇读后感,或许不会。太深太沉得时刻,我只能无言。

  今天下午又借了一本书--《冷霜长河》亦为余秋雨所作。一是早已仰慕大名,二是读他的书的时候,内心能非常的平静,不泛起一点波澜,不荡一圈涟漪,好像身临一个微风徐徐的山谷。右边是一倾而下的的瀑布,后面是垂直的石壁悬崖,清水环绕,我盘坐于草地上,空气中混着野草放肆而悠远的芳香,心中参悟着来自遥远的禅道,内心如死水。

  希望这本《冷霜长河》能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千年一叹》读后感3

  最近实验小学组织老师们利用周末进行读书充电的活动,一个月下来,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这本书来自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余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文章非常精炼,读起来流畅、优雅,但贴近生活,思维新颖。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而且总能被人接受。余秋雨也算得上是个探险家,因为在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克服了重重困难,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短路荒草迷离,战壕密布,土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他们只知道一连串真实的故事:宗教极端分子在疾风中内杀死了几十个卫国旅客,三十几个警察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下面我仅就希腊和埃及谈一下感受,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可悲。

  说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恒河。但恒河清澈的河水,美丽的风景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浑浊的河水河岸边“热闹”的景象。上游临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没病养生,什么传染性皮肤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藓、荨麻症的人都用到恒河沐浴。还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经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们抬到恒河边上,铺一张席子,躺在地上等升天。他们说“就算死也要死在恒河边!”在那些人死后,会有专门的人堆好木堆,把尸体排好队,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这样化为一缕轻烟了。

  在看了这本书后,我真的'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早在秦始皇时便统一了文字,使得中国历史活了下来,不象埃及的历史,变成了“木乃伊”,现在的人们面对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却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历史,却也要中国人的著作来填补和修订。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千辛,却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不像两河流域许多国家,只剩下了一些颓垣残壁和一段辛酸的回忆。我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民族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谁说过去的文明古国不能成为今日的世界强国。爱我们的祖国吧!希望它永远繁荣富强。

《千年一叹》读后感4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5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阿拉伯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6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时候,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的一纸手稿途经各个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伤、厚重而平实,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它们从辉煌到式微,从式微到衰败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如今又穿越数万公里寻访世界文明故地。他对于亲自丈量文明的.历史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执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正是他这种坚持让我对这本书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现场,真真切切地踏过留下无数岁月斑驳痕迹的道路,才能触碰到古老文明颤抖的灵魂,近距离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与积淀。

  在整个行程中,他们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区域,然而面对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余先生却道:“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面对古老而稀世的伟大,即使凶险万分,他们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勇气。怀抱着热情与勇气,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

  一翻开书页,便感到满满的沉重。

  希腊古文明曾经辉煌且震撼,当人们凝视爱琴海、奥林匹亚以及巴特农神庙等年岁已高的长辈时,总能穿透时光厚重的尘埃,一眼望见那曾经极度繁荣的文化与艺术和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以及柏拉图等璀璨群星。希腊当初几乎所有的学问家都风尘仆仆,他们行路,他们发现,他们思索,他们校正,这才有了生龙活虎的希腊文明。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现今的希腊,人们闲散而与世无争,但是这闲散却有很大一部分变为了疲惫和木然。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的闲散是精神上的一种缺失,容易让人乃至整个文明失去干劲。追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渐渐衰落了。

  文明故地,见证了一个文明从出生至辉煌鼎盛又无力衰落的过程。古迹中仍默默伫立的建筑那么伟大却又那么悲凉,它看着辉煌化为齑粉,看着人类一步步创造出文明,又看着文明缔造者的后代饱受战乱、贫穷、饥饿之苦。从许多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看到,古文明的发展令人惊叹,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纪也仍有许多困难,克里特岛上的排水系统和卫浴系统相当先进。因此,文明并非仅因过时而衰落。当看到恒河边的老人静待死亡,看到不上学的孩童的赤脚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这时,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千年一叹,叹的是文明败落。

  看完整本书后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为书中的文明,而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至今唯一没有泯灭也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震撼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万里长城屹立于世界东方,巍峨群山云雾缭绕,滚滚黄河奔涌不息……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们:人类创造文明,却也毁灭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声正竭力号召着和平……我们要铭记历史,守护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7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中国,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后感8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9

  在余秋雨先生辞去院长职位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在追寻途中,余秋雨先生坚信卢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无法思考。

  行走途中,余秋雨先生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叙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因此目的,余秋雨先生告别父母,携手香港凤凰卫视,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除感受其它国家、地区优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数万公里中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于是乎便有了这《千年一叹》

  作者出发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感受到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在学习历史过程,除希伯来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来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其它文明那么显赫了。

  书中所介绍的部分中,我最喜欢希腊。环绕在周围的是那美丽的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宫的凄惨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伦也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军。拜伦将希腊看成是文化祖国,可见希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希腊的悠闲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过度悠闲只会导致懒散,安逸的思想则会促成危难的滋生。但希腊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荷马史诗》就是她最好的佐证。

  当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农神庙前发放资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时,联想到斯坦因等人当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读的时候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学习。

  巴基斯坦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国家。她的国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极似茉莉,香味也极其浓郁。她虽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伊斯兰的男子表达对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进入巴基斯坦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小屋,是巴基斯坦办理过关手续用的,但速度相当快,而办理人员也相当友好。同吴建国先生的相遇、在夜间行车的经历也相当有趣,似乎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赤脚密如森林,又着实令人揪心,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才是最值得别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时觉得反复的征战,不管是别人打自己,还是自己打别人,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古代中国虽有征战,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这也启示现代保护和平,也就是保护文化。

  此次阅读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文章:

千年一叹作文04-15

千年一叹优秀作文09-10

《千年一叹》读后感05-14

千年一叹读后感05-26

千年一叹读后感5篇03-12

《千年一叹》读后感5篇03-21

千年一叹读后感4篇06-26

《千年一叹》读后感8篇06-29

《千年一叹》读后感(8篇)06-29

《千年一叹》读后感7篇07-02

《千年一叹》读后感9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千年一叹》读后感9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记忆中的“余秋雨”是在中学课本中读过他的散文,时隔多年才拿起他的这本《千年一叹》文化考察日记散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考察日记散文是一场跨国文化思考交流的思想集锦,他在考察时将中国文明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做了一番深刻的思考,远远超过当代的一些旅游攻略读本。

  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老师在千年之交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越野车队跨国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留给当代人赖以生存的瑰宝。

  余秋雨老师一行人选择从香港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从尼泊尔进入边境回到中国,在新世纪来临之时回到祖国的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一路历经艰险,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回到祖国后沉重的检讨,感叹万千,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之道,是真正值得世界尊敬的文明发展史。

  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余老师一行人在穿越伊朗的札黑丹地区,就在他们到达当地的前一晚,札黑丹地区三十二名民警被阿富汗的贩毒集团杀害,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区域。可余老师这群内心强大的人,竟毅然而然的决定夜行穿越,面对未知的重重危机,拥有这样的胆量之人,非同寻常。读后感.我曾经好几次向朋友提及过想去伊朗、阿富汗看看,尤其是在我看完《追风筝的人》后,特别想去阿富汗,但是谁都会告诉你疯了,可去与不去都怪不得别人,怪自己没胆量。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是他们在穿越印度恒河时所看到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恒河本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美丽的传说是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而佛教徒的信仰也归结于今生受苦积福,来世享受福报。然而,余老师一行人所看到的恒河,一半是乞丐,一半是等死的人。河边随意行走着毫无遮拦的不同年龄的行人,河流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臭气熏天,这是文化发源地的悲哀。

  余老师说,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而尼泊尔,是绿色。余老师忘了说中国的颜色,我觉得是红色,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热血沸腾的华夏儿女。

  余老师的`“千禧之旅”是在1999年的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进行的,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19年,这些国家的文明发展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待我们自己去探一番究竟。

  我在来机场的路上将此书看完,在机场等飞之前写下了这篇短小的读书笔记,想及时的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所以趁着空档一字一字的敲打出来。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推崇,我一直很喜欢读上个世纪的老前辈们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与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活得那么铿锵有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2

  从《狼图腾》的世界出来时,所有痛苦的乌云都在大门守候。它像亲你的朋友,你却不能推开,不是不能,是不敢,有时亦会迷恋这种痛苦,深深的不能自拔。只能轻轻的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我再出来的时候你们还在,也许我会善待你们的。"于是狠狠地丢下这些朋友,走进一个大门。

  我不能独处一隅,需时时刻刻有人陪在身边。老师,同学,亲人,仇敌,邻舍,能交心的不能交心的。只要有人能说活就可以了。不然alone就过来了,随之而来的是lonely,只是因为L将lonely卖给alone当奴隶了。

  没有很多人可以说话但是学校有一个诺大的图书馆。其实它并不大,面积不到一个篮球场大小的三层小屋,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很足够了。马列,文学,医药,化工,计算机,林浪满目,文学自然是我排遣alone的手段了。说到底,就是让自己心离L远一点,它已经支离破碎了,不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同学介绍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秋雨老师的文章在高中初中的时候有接触过,但是真正的走进余秋雨,还是要从这个《千年一叹》说起。

  这书的文艺性不是很强,兼有历史,纪实,采风文学的性质,但是还是被图书馆管理员放在了散文之列,也许是因为余秋雨这三个字的缘故吧!

  此书所写,为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栏目。这个节目出众在不仅介绍了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特色小吃,还深入地剖析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地理特点,历史背景,逼真的再现了当地的民情民风,使人深入其境。犀利的笔锋,深入的刻画了统治者的昏庸,无情的揭露了政治的腐朽。婉转委蛇的口吻说不尽民生的凋敝,道不清文明的失落。

  书中反复提及到的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其他文明的失落,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活在一个本土文明复兴的时代中,心中自然不会有如此的文明危机,却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而书名所取"千年一叹"估计也是叹的文明吧。但是遗憾的是,我对秋雨老师的这种叹息,不甚了解,所以就不了了之吧。

  不知道薄薄的`500多页书竟第一次有太多的想说,却一个也说不出来。大概把我狭隘的喉咙堵住了吧。太深沉的文化,太沉重的叹息,是我不能承受之重。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书了。一是这书确实好看。二是时间充裕,最重要的是能排除伤心的干扰。彻彻底底。看完这两遍,一个星期不到。我想以后还会再为《千年一叹》写一篇读后感,或许不会。太深太沉得时刻,我只能无言。

  今天下午又借了一本书--《冷霜长河》亦为余秋雨所作。一是早已仰慕大名,二是读他的书的时候,内心能非常的平静,不泛起一点波澜,不荡一圈涟漪,好像身临一个微风徐徐的山谷。右边是一倾而下的的瀑布,后面是垂直的石壁悬崖,清水环绕,我盘坐于草地上,空气中混着野草放肆而悠远的芳香,心中参悟着来自遥远的禅道,内心如死水。

  希望这本《冷霜长河》能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千年一叹》读后感3

  最近实验小学组织老师们利用周末进行读书充电的活动,一个月下来,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这本书来自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余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文章非常精炼,读起来流畅、优雅,但贴近生活,思维新颖。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而且总能被人接受。余秋雨也算得上是个探险家,因为在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克服了重重困难,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短路荒草迷离,战壕密布,土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他们只知道一连串真实的故事:宗教极端分子在疾风中内杀死了几十个卫国旅客,三十几个警察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下面我仅就希腊和埃及谈一下感受,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可悲。

  说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恒河。但恒河清澈的河水,美丽的风景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浑浊的河水河岸边“热闹”的景象。上游临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没病养生,什么传染性皮肤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藓、荨麻症的人都用到恒河沐浴。还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经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们抬到恒河边上,铺一张席子,躺在地上等升天。他们说“就算死也要死在恒河边!”在那些人死后,会有专门的人堆好木堆,把尸体排好队,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这样化为一缕轻烟了。

  在看了这本书后,我真的'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早在秦始皇时便统一了文字,使得中国历史活了下来,不象埃及的历史,变成了“木乃伊”,现在的人们面对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却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历史,却也要中国人的著作来填补和修订。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千辛,却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不像两河流域许多国家,只剩下了一些颓垣残壁和一段辛酸的回忆。我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民族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谁说过去的文明古国不能成为今日的世界强国。爱我们的祖国吧!希望它永远繁荣富强。

《千年一叹》读后感4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5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阿拉伯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6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时候,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的一纸手稿途经各个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伤、厚重而平实,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它们从辉煌到式微,从式微到衰败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如今又穿越数万公里寻访世界文明故地。他对于亲自丈量文明的.历史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执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正是他这种坚持让我对这本书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现场,真真切切地踏过留下无数岁月斑驳痕迹的道路,才能触碰到古老文明颤抖的灵魂,近距离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与积淀。

  在整个行程中,他们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区域,然而面对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余先生却道:“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面对古老而稀世的伟大,即使凶险万分,他们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勇气。怀抱着热情与勇气,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

  一翻开书页,便感到满满的沉重。

  希腊古文明曾经辉煌且震撼,当人们凝视爱琴海、奥林匹亚以及巴特农神庙等年岁已高的长辈时,总能穿透时光厚重的尘埃,一眼望见那曾经极度繁荣的文化与艺术和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以及柏拉图等璀璨群星。希腊当初几乎所有的学问家都风尘仆仆,他们行路,他们发现,他们思索,他们校正,这才有了生龙活虎的希腊文明。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现今的希腊,人们闲散而与世无争,但是这闲散却有很大一部分变为了疲惫和木然。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的闲散是精神上的一种缺失,容易让人乃至整个文明失去干劲。追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渐渐衰落了。

  文明故地,见证了一个文明从出生至辉煌鼎盛又无力衰落的过程。古迹中仍默默伫立的建筑那么伟大却又那么悲凉,它看着辉煌化为齑粉,看着人类一步步创造出文明,又看着文明缔造者的后代饱受战乱、贫穷、饥饿之苦。从许多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看到,古文明的发展令人惊叹,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纪也仍有许多困难,克里特岛上的排水系统和卫浴系统相当先进。因此,文明并非仅因过时而衰落。当看到恒河边的老人静待死亡,看到不上学的孩童的赤脚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这时,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千年一叹,叹的是文明败落。

  看完整本书后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为书中的文明,而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至今唯一没有泯灭也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震撼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万里长城屹立于世界东方,巍峨群山云雾缭绕,滚滚黄河奔涌不息……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们:人类创造文明,却也毁灭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声正竭力号召着和平……我们要铭记历史,守护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7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中国,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后感8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9

  在余秋雨先生辞去院长职位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在追寻途中,余秋雨先生坚信卢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无法思考。

  行走途中,余秋雨先生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叙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因此目的,余秋雨先生告别父母,携手香港凤凰卫视,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除感受其它国家、地区优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数万公里中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于是乎便有了这《千年一叹》

  作者出发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感受到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在学习历史过程,除希伯来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来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其它文明那么显赫了。

  书中所介绍的部分中,我最喜欢希腊。环绕在周围的是那美丽的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宫的凄惨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伦也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军。拜伦将希腊看成是文化祖国,可见希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希腊的悠闲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过度悠闲只会导致懒散,安逸的思想则会促成危难的滋生。但希腊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荷马史诗》就是她最好的佐证。

  当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农神庙前发放资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时,联想到斯坦因等人当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读的时候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学习。

  巴基斯坦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国家。她的国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极似茉莉,香味也极其浓郁。她虽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伊斯兰的男子表达对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进入巴基斯坦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小屋,是巴基斯坦办理过关手续用的,但速度相当快,而办理人员也相当友好。同吴建国先生的相遇、在夜间行车的经历也相当有趣,似乎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赤脚密如森林,又着实令人揪心,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才是最值得别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时觉得反复的征战,不管是别人打自己,还是自己打别人,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古代中国虽有征战,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这也启示现代保护和平,也就是保护文化。

  此次阅读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文章:

千年一叹作文04-15

千年一叹优秀作文09-10

《千年一叹》读后感05-14

千年一叹读后感05-26

千年一叹读后感5篇03-12

《千年一叹》读后感5篇03-21

千年一叹读后感4篇06-26

《千年一叹》读后感8篇06-29

《千年一叹》读后感(8篇)06-29

《千年一叹》读后感7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