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蜡烛》读后感

《蜡烛》读后感

时间:2022-09-04 11:33: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蜡烛》读后感(集锦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蜡烛》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蜡烛》读后感(集锦15篇)

《蜡烛》读后感1

  如果给你一份绝密文件,让你藏在最安全的地方,你会选择藏在哪里?如果遇到危机,你的表现会是怎样?

  是小盒子里,是方砖下,是纳在鞋底,还是塞在某个幽暗角落的缝隙里?

  就慌张,是害怕,是怕得泪水直流,还是惊讶得直站着说不出话来?

  也许,你会像我说的那样做,但是,他们却与你截然不同,他们就是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

  他们是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可是他们却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利用了人们往往以为最机秘的东西都是藏在最隐蔽的地方,对眼前事物常常忽视的这一心理特点,把机密文件藏在显眼的蜡烛芯里,瞒过了凶恶、愚蠢的德国军官。然而危险并没有化无,狡猾的军官又点燃了蜡烛,大儿子想办法借“取柴”之名,把蜡烛夺回。军官凶狠地抢回蜡烛,小女儿娇声向军官道了晚安,并夺回了装有情报的蜡烛。

  小女儿的.机智与冷静挽救了三口人的性命。读完这个故事,我不得不向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致敬,向德军强盗伯愚笨、凶恶唾视。面对凶狠的敌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临危不惧、聪慧应对,真令人佩服!

  面对困难不畏其厉害,从容面对,勇敢向前,是我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身上得到的启示。

《蜡烛》读后感2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条大马路上,

  有一盏路灯,非常漂亮的一盏路灯,灯罩上印着美丽的花纹,在灯罩里,蜡烛用尽全身力量,发出亮光。它们两个的合作,给走夜路的人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方便,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叹。但它们一直默默不语。

  终于,有一天灯罩开口了,可它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这个白颜色的丑八怪,你算哪根葱?也配和高贵,美丽的我—花纹灯罩在一起?”听到这句话把蜡烛吓了一跳,蜡烛一直以为,它们两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对,它们两个的配合是最精美的,而且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可是,现在灯罩竟然不愿意和它在一起了。想到这里蜡烛伤心极了,它什么也没有说便悄然离去了…

  灯罩失去了蜡烛,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它后悔极了,悔不该伤蜡烛的心。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沉思了很久:灯罩只是想在蜡烛面前炫耀一下自己,却让自己的伙伴伤透了心,离它而去,因此,它便失去了光泽,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做值得吗?

  是的,灯罩的确美,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叹,免不了有些飘飘然,在蜡烛面前免不了有些骄傲。这与社会中的有些人不是一样的吗?有些人靠别人的帮助得到了些名气,可等有了些名气以后,反过来又“咬”了别人一口,这种人就是在社会上有一些名气,也是社会中的败类!

《蜡烛》读后感3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的心,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纤尘不染的,然而当人长大了,成熟了,有些人的心却逐渐变得冷漠。

  一个女孩搬了家,房子很大,但只有她一个人住。有一天,她发现隔壁住着一户穷人家,女孩觉得穷人家的人又脏又没礼貌,所以,一直都不和他们相处。那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女孩庆幸家里还有几根蜡烛。刚准备点上它们,门铃响了,女孩打开门,是隔壁的小男孩,他问女孩:“您家有蜡烛吗?”女孩一下子明白了,他们家穷的.连一根蜡烛也没有便冷冷地说:“没有。”那小男孩自微笑着说:‘我们就知道你没有,妈让我把这两根蜡烛送给你,你一个人在家,一定很怕。那女孩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又自责又愧疚又感动,她一把将那小孩紧紧地拥抱在怀里,热泪盈眶。

  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好好审视自己吧,如果仍保持一颗纯朴真挚的心,就将它放进冰箱,使它永远新鲜,如果染上了厚厚的灰尘,就每天按时清扫保洁。我们没有理由做一个没有良心的坏孩子。

《蜡烛》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半截蜡烛》,我深深地被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一双儿女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了,尤其是她的儿女杰葵琳,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而且又聪明机智,使他们一家三口人转危为安。

  故事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主妇,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国家,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你读完了这一段后,会不会想问伯诺德夫人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投入到战争中呢?你明明知道这是一种危险的工作,稍有不慎你们全家就会有生命危险,你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如果你真的想要问的话,那我就告诉你伯诺德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爱国,目的当然是为了早日把野蛮的法国早日赶出自己的祖国。

  他们一家三口的爱国精神使我想起了邱少云的“391高地“事件。那件事情是这样的:”邱少云他们潜伏在敌人的军营那儿,藏在稻草堆里观察敌人。敌人一不小心把稻草堆给点燃了,大火在顷刻间就烧到了缺少云他们埋伏的那里,此刻,邱少云他们只要动一下身子,就能够把自己身体边的火焰给熄灭,可是这样做的话就会有动静,一有动静的话敌人就有可能把他们捉去作俘虏,邱少云他们不愿被敌人捉去作俘虏,被逼问出任何一丝有关情报的.事。于是他们便一动不动的,忍者剧痛,最后这位伟大的爱国的英雄人物,还是为了国家而牺牲了。

  让我们热爱祖国吧!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多少英雄人物的生命和献血换来的啊!

《蜡烛》读后感5

  谁听过一位家庭妇女和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站的事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在半截蜡烛的身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篇短文时,我很纳闷:就区区母子三人是怎样与敌人“斗争”的呢?

  我怀着种种疑问就读了这篇文章,原来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一件事。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可情报怎样才能藏的安全呢?她想了很多主意,但最后都被否定了。直到她想到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让后把这半截蜡烛藏在烛台上。

  但当我读到这一片段时,我的心也跟着他们一家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那一刻,我仿佛感到了伯诺德夫人的紧张与无奈,那深深的绝望让人无比的心急如焚。

  可小女孩娇声细语的的一段话就改变了一切,那十分动听又颇有礼貌的话语骗过了德军。从容不迫使母子三人保住了性命,保全了秘密。

  读了这篇短文,我觉得在进行心理描写时应通过动作、表情、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例如文中,只描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没有过多的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但虽没有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但却总给人一种紧张激烈的感觉。

《蜡烛》读后感6

  读完,《半截蜡烛》后,我的眼睛有点湿润了。故事中的伯诺德夫人是一位爱国家的女英雄。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家庭主妇和她的两个孩子身上,他们的祖国被德国军占领了,一家三口决定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赶走敌人。伯诺德是一个机智聪慧的家庭主妇,把密报藏在半截蜡烛中,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所以骗过了德国前来搜查的军队,可危机并没有消除。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房子。坐下来,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把蜡烛点燃。把伯诺德夫人吓坏了,赶紧又从厨房里拿出一盏油灯,又把蜡烛熄灭了。伯诺德夫人刚刚放松下来,一个中尉又把蜡烛点了起来,伯诺德夫人又紧张起来。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说要去柴房拿柴,生火取暖,可刚端着蜡烛走几步,军官就拦住杰克不要去。杰克没办法就只好坐下了。这时,小女儿杰葵琳就站出来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看了看杰葵琳,就同意了,杰葵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走。

  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女英雄刘胡兰,拥有着像刘胡兰的'崇高的品质,不愿服从敌国的指令,而是誓死保卫家园。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英雄的风范。他们的高尚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应该要爱护祖国,保护祖国,做一个又有英雄范的人。

  指导老师:周老师

  指导评语:小作者的文章条理清晰,运用读后感五部曲——点、介、议、联、结描写读后感,并从中联想到了实际,很精彩。

《蜡烛》读后感7

  今天看了《蜡烛》这篇文章,受益匪浅。

  本文围绕一个停电的故事展开,主人公用蜡烛照明写作业。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这个故事背后有一种值得我们去挖掘的高贵品质。

  蜡烛愿意牺牲自己来换取主人的光芒,不容易!现实中,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不做,那为什么要比较两者呢?点燃自己,用光照亮别人。蜡烛就是这样生活的。它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很有意义。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勤奋的老师,令人钦佩的.警察,还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有蜡烛的奉献。

  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说过:“给予”比“索取”更愉快。蜡烛不就是这样的吗?它给人光明,不求回报,却无私地给人。难道不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吗?

  的确,蜡烛微弱的光芒远不如电灯,但遇到危险时总能站起来。难道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大英雄”吗?”甚至在这一点上,老太太也没有说话,只是抬起眼睛,看着那些站着的脱下帽子向他们深深鞠躬的人;然后,拉直她的黑色大围巾,颤抖着走了……”

  老妇人此时虽然没有说话,但心情极其复杂,有对烈士牺牲的哀悼,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侵略,对侵略者恨之入骨,渴望解放与和平。她对这些为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献出了一生的战士们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于是她向红军战士们庄严而又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被炮火烧毁的土地上,在弯曲的铁器和燃烧的树木之间,南斯拉夫母亲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蜡烛——仍然是一个苏联青年坟墓上的一个亮点。

  这根蜡烛不会熄灭。它象征着母亲与儿子深厚的友谊——它是人类最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它会永远燃烧,就像母亲的眼泪,就像儿子的勇敢,如此不朽。

《蜡烛》读后感8

  人教版十册第12课《半截蜡烛》,描写细致,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尤其是化解危机的杰奎琳,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杰奎琳的母亲把当德国军官将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伯诺徳夫人的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接着杰克借口搬柴想拿走蜡烛,未能成功。当危险越来越近时,杰奎琳利用自己的娇弱、礼貌赢得了德国军官的'好感,得以把蜡烛拿走,成功保护了情报,保全了一家人的生命。

  读到此,不由深思,幼小的杰奎琳缘何能在危险关头沉着镇定?杰奎琳的懂事告诉我们什么?

  当然会由此联想。少年英雄王二小,在敌人面前不动声色,把敌人带进了我军的埋伏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刘胡兰,年纪轻轻,已经是党的一个基层领导人。被捕时,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十五岁。更有许多无名的小红军,留给我们无数动人的故事。

  这样的成熟总觉得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也是促人成熟的催化剂。这些孩子如此早熟,足见当时战争的残酷与环境的恶劣。

  试想,杰奎琳所处的环境。血腥的场面,爆炸,杀戮,已是屡见不鲜。她的亲友也许逃亡,也许罹难,也许走上了战场。她的家乡从此阴霾遍布,她的童年从此欢乐不再。杰奎琳的过早、过分懂事,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环境的恶劣。本该属于童年的天真,却毁于了战争。

  让战争远孩子吧!

《蜡烛》读后感9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半截蜡烛》。读了这篇文章后,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在一次危急的状况下,母子三人冷静地周旋于三个德寇之间,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最终使情况转危为安。这个故事反映了法国人民为保卫祖国、驱逐侵略者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和他们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文章从人物语言和动作进行了描写,伯诺德和他的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却两次受挫,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为主人公担心,为主人公紧张!直到最后,我才松了一口气。从古至今,有多少战士牺牲在战场上,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伯诺德夫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康,不顾个人的安危,参加了保卫祖国的战斗。他们是那么镇定自若,因为他们为了祖国可以牺牲一切,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啊!我们国家当年也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侵略,饱受苦难。讲到这儿,我便想到《亲近母语》上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一群日本人看见一位小男孩,便产生了要玩弄小男孩的想法,把他装进袋里,再浇上一层汽油,点燃后扔到池塘里。侵略者真是无恶不作,是无数先辈不怕牺牲,艰苦斗争,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镇定的精神。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蜡烛》读后感10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的心,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纤尘不染的,然而当人长大了,成熟了,有些人的心却逐渐变得冷漠。

  一个女孩搬了家,房子很大,但只有她一个人住。有一天,她发现隔壁住着一户穷人家,女孩觉得穷人家的人又脏又没礼貌,所以,一直都不和他们相处。那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女孩庆幸家里还有几根蜡烛。刚准备点上它们,门铃响了,女孩打开门,是隔壁的小男孩,他问女孩:“您家有蜡烛吗?”女孩一下子明白了,他们家穷的连一根蜡烛也没有便冷冷地说:“没有。”那小男孩自微笑着说:‘我们就知道你没有,妈让我把这两根蜡烛送给你,你一个人在家,一定很怕。那女孩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又自责又愧疚又感动,她一把将那小孩紧紧地拥抱在怀里,热泪盈眶。

  好好审视自己吧,如果仍保持一颗纯朴真挚的心,就将它放进冰箱,使它永远新鲜,如果染上了厚厚的灰尘,就每天按时清扫保洁。我们没有理由做一个没有良心的坏孩子。

  记得我的妹妹以前是个小气的`女孩子,有比她更小的孩子来到她家时,她舍不得把好吃的好玩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但直到有一次,她去一位姐姐家玩,姐姐热情地招待着她,又拿好吃的,又拿好玩的出来,妹妹问那个大姐姐:“为什么你愿意豪不保留的把自己的零食,玩具都给别人玩或吃掉呀!”姐姐说:“你想交朋友就要大方,不能把自己的那颗好客之心隐藏起来,裹上厚厚的盔甲,戴着虚伪的面具生活着,那样,只会使自己越来越孤独。”

  是呀,我们愿永远留在童年的岁月里,不要长大,永远做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

《蜡烛》读后感11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的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是《蜡烛》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话,西蒙诺夫的这篇小说歌颂了艰难中各国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

  《蜡烛》叙述了一位苏联青年战死后,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个炮弹洞边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干了洞里的水,用炮弹洞四周的浮土盖住死者的身体,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最后,老妇人拿出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为死者点亮了最后一道光明。 当人们在寻找这位苏联青年的尸体时,发现了这小小的坟堆,都不由得惊叹,不由得脱下帽子默哀。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妇人在被德国人炸毁了自己的房屋后还为苏联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着的蜡烛为他点明天堂之路。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在炮火的烟灰下埋葬一位苏联青年的情景。这再也不是什么乐于助人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过的,那是一种超越国界、人种以后,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为苏联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后奉献,让那些高傲的、无视他人生命的人来想想这位伟大的南斯拉夫母亲吧!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正像一位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蜡烛》读后感12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蜡烛》,读后心里很不平静。

  故事讲的是,一个单身的女子刚刚搬进了新家。新家隔壁住着娘仨。一天晚上,那一带突然停电了,那女子只好点上蜡烛。没一会,突然传来了敲门声。原来是邻居家小孩,小孩紧张地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她们家穷得连蜡烛都没有,可别让她们粘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没有!”孩子从怀里拿出了两根蜡烛,说:“我妈妈怕你没有,让我给你送两根。”女子听到这里,把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读到最后,我同情起送蜡烛的小女孩,痛恨那个阿姨了。阿姨不该把邻居家的好心当成驴肝肺。这样的事我就经历过了一次。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伙伴正在开心地玩着,她奶奶突然把我的朋友叫过去,说了一阵子话。朋友听到后马上就告诉我说,是她奶奶说我不是个好孩子,让她不要和我玩。我很生气,马上就回到了家里,想和妈妈说说这件事。谁知道妈妈没等我说,就催我说:“你朋友的奶奶今天没吃饭,你赶紧把这两块月饼给送过去!”

  我怀着委屈的心情,很不情愿地来到了我朋友家。给我开门的是朋友的奶奶。我问老奶奶:“奶奶,你家过端午节买月饼了吗?”我刚要说妈妈听说你没吃饭,让我给你送两块月饼,老奶奶就没好气的'说:“没有!”我心里很生气,当我告诉老奶奶,是妈妈听说您没吃饭,让我给送两块月饼时,老奶奶不好意思了,当着我的面告诉我的朋友,以后你俩要好好处,做好朋友。

  通过故事和我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轻易地误解好人心,那样会很伤害人的。

《蜡烛》读后感13

  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是伯诺德夫人要保护一个党的秘密,她就把那一个党的秘密封在了“半截蜡烛”之内。

  然后,就有三个德国佬来了,一个是少校还有两个中尉,伯诺德夫人看到了就想把那个半截蜡烛给拿走,就说:“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一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可是这三个德国佬不同意,说多只蜡烛也好嘛。然后,杰克就说:“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来生个火吧。”

  可是这三个德国人还是不同意,最后最小的女儿故意打了一个哈欠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最后,那三个德国佬终于同意了。

  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杰奎琳做得很好,她在妈妈哥哥报情报,失败后挺身而出,保全了情报。如果是我们,我们肯定不会如此地机智,勇敢。是长期的斗争使她变得如此机智勇敢。

  白娜的夫人是用一盏油灯换取了一点时间,杰克想用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蜡烛,但是没有成功。他俩是用冷静的态度来面对,如果不用冷静的态度,敌人一定会发觉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对待事物,灾难先采用冷静的头脑,机智的思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去玩回来买了一大堆东西,我还骑着自行车,好多袋子勒的我们手疼,姐姐先把东西分三类:两大袋重的,一袋轻的重的.挂在自行车不会感到重,轻的姐姐拎,一举两得,又可以再买了。

  做事,我们要学习杰奎琳,要冷静的头脑,机智的思维那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蜡烛》读后感14

  开学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与老师一起领略了气势磅礴的长江、景象独特的烟台的海、变化多端的双龙洞……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半截蜡烛》这篇课文。

  初读课文,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感触,但随着课文讲解的深入,我开始喜欢上了这篇课文。文中的伯诺德夫人能在德军搜查之前想到将情报藏于半截蜡烛之内,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杰克在计划失败之后,并没有露出沮丧的神情,而是搬回了一捆木柴,默默地坐待着,让我觉得他的'心思缜密,考虑问题的周到;杰奎琳能在危险面前急中生智,取回了蜡烛而不让德军发现端倪,这真让我很钦佩……

  在老师的安排下,我饰演了课本剧中的伯诺德夫人,这也让我有机会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排演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伯诺德夫人的内心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平静,而是十分紧张的,她也在害伯与担忧着,只不过是由于怕德军发现端倪,从而隐藏了自已的情绪。

  学完了课文,我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杰克与杰奎琳这两个孩子能在危险面前临危不惧,考虑问题那么周到,而如今的我们却不可以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现在的我们有了依赖性。在危险面前、困难面前,总想着去依靠谁,却从来没有自己去认真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在危险面前惊慌失措,不能做到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与文中的杰克与杰奎琳相比,我们相差甚远啊!

  “好书不厌百回读。”我想:这样的好课文,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阅读吧!

《蜡烛》读后感15

  一个老妇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战火时,怀中的两支蜡烛对于她是多么重要呀!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给在痛苦与不安中的她带来最好的抚慰。她把蜡烛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时她应该不会害怕,因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挚爱呵护着她。也许她会在这两支蜡烛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蜡烛与老人相伴,但硝烟更将老人包围,心中对法西斯入骨的恨随着炮火的猛烈与日剧增。

  此时有另一种爱毅然出现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她知道苏联红军为谁而来,她知道苏联红军正在为自己的祖国--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战,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喜烛是会燃完的.,但会有更耀眼的烛光跟随战斗者的脚步而闪亮。

  怀里的蜡烛只有两支,但谁能数得清没有国界的正义者的心里的蜡烛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与契柯拉耶夫英雄,苏联与南斯拉夫,正义与感恩,都由小小的“蜡烛”一一定义

【《蜡烛》读后感】相关文章:

蜡烛的日记02-04

蜡烛作文05-30

蜡烛的作文09-20

蜡烛说课稿12-19

有关蜡烛作文10-26

蜡烛的优秀作文11-08

蜡烛学生作文09-02

赞美蜡烛的作文02-14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7

蜡烛优秀作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