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春》、《秋》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家·春·秋》读后感(精选21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春·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家·春·秋》读后感 1
家,温馨柔软的字眼;家,充溢温暖和爱的地方;家,身心和灵魂的归宿。
但在他们的年代,一切都是假的……
家,封建落后的代名词;家,摧残青春和戕害生命的地方;家,幸福和未来所要逃离的魔岛。
对觉新、觉民、觉惠他们而言,高公馆那个地方,不是给他们亲情、友爱,让他们汲取能量的家,而是压制进步,扼杀青春的囚笼。他们兄弟三人可以说都是争争好儿郎,我欣赏他们,喜欢他们的个性各异。
觉惠是三弟,很幸运有两位兄长的呵护,他跟淑华很相似,两人是那种率真直爽的人,对家庭的压抑,他第一个挣扎反抗,他高呼、呐喊,在鸣凤死后,无法忍受家的腐朽,他选择出走,对别人他无法挽救,而无奈的出走,是对自己的拯救,也是对封建家长无声的宣战。
最喜欢觉民了,觉民跟琴,男才女貌,志同道合,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所以觉得巴金老先生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觉民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创造的适势英雄。
觉民有觉惠的活力进步和创造的胆量,但不像觉惠那么鲁莽,他有智慧;他有觉新对旧势力的`了解,识时务为俊杰,但又不像觉新那么唯诺胆怯,他勇敢。正因如此,他可以暂时忍受家里的堕落腐败、明争暗斗,他置身事外,当遇到黑暗来袭---逼他与冯家结亲,他坚定对琴的爱情,与爷爷斗争到底,终是旧不胜新,换来自己爱情道路的柳暗花明。在外,他与朋友一起,涌动青春的热血,开办报社,接力青春,抨击罪恶。尤是当四爸、五爸卖家之时,他对他们一番义正辞严的回击,字字如剑,刺破他们的伟善,句句似匕首,插入他们冥顽不灵堕落至极的心,也戳破大哥妥协求和的痴梦,擦亮他被绝望遮住的双眼,真是痛快!对付顽固不化、做威做福而又愚蠢至极的人,就应该狠狠打击!
而对觉新,他活的痛苦,我看得纠结。觉新是位好大哥,是个称职的子孙,我能理解他的哭衷。作为嫡长孙,父亲去世后,他必须以十九岁的稚嫩肩膀担负一切,他有自己的梦想,跟弟弟们一样的思想,有未来,想反抗,但他不能。当时的情形,虽然家已不成其家,曙光在黑暗的缝隙中生长,但他面临的毕竟是手握刃器的老兵,觉新若反抗,即使他成功逃脱,那他两个弟弟就会面临那种命运,而且他不可能逃脱!
宁可牺牲自己,一则换来家的短暂安宁,二则可以保护觉民觉惠成长,这是他忍受妥协的原因,也是他在历经爱妻瑞钰,爱人惠表妹等人的死之后依法苟活与世,坚持他的作揖主义的力量来源,他爱这个家,即使家漆黑冷漠,他爱他的家人,即使他们误解他。觉新的确很软弱,奉行作揖主义,什么都忍,什么都让,过分夸大封建家长的力量,对他们还抱有丝丝亲情的希望,同时,太过悲观,不看好自己反抗的力量。他的苦恼也是有道理的,瑞钰、惠、淑贞她们的死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觉新勇敢的站出来据理力争,大胆反抗,何偿不能为她们拉长生的希望?他的怯懦成为杀死她们的帮凶,他痛苦;他对她们的爱,让他对自己懊恼,他痛苦;他的对局势不明朗的认识,让他仍然妥协,对家的瓦解的无奈,他更痛苦。而他又像一匹老马,受再多苦也往肚里咽,在众人的指责与误解中,他独自望着亡妻丰满的遗像,孤寂的落泪。
当心爱的人一一逝去,当支撑他的家彻底摧毁,觉新,这只伏在迷雾中的雄狮终于觉醒,沉默阿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悲伤至极逆流成力量,觉新的苏醒是必然,一旦苏醒,他不会辜负青春的力量,他还有那个家的黑色印迹:思想稍带保守,无一技之长。但他是个有希望的青年,或许,如果巴金老先生能写续集的话,觉新一定是在翠环的爱意抚慰下,读书学本事,或教书或重进公司,带着自己的家,打拼。
没有负担高公馆这个家的时候,觉新在享受他的青春,朝气活力同在;当他踏上他的作揖之路,看着妻儿爱人的生命随风消逝的时候,他的世界已是悲秋遍野,尤似秋叶凋零。摆脱公馆,重建全新小家,是他生命的再次逢春,触摸着身边的温暖,合书倚靠眺望窗外的雨打芭蕉,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太幸运不能经历他们的一切,旧社会下的家,只是一孔黑暗冰冷的笼,专制统治下没有丝毫的温存。珍惜,珍惜现在的家,充满春意爱谊的家,当我们进入人生的秋季的时候,还会有一个春色满园的家留下……
《家·春·秋》读后感 2
心里早想着写一篇关于高觉新的文章,也算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读后感。昨夜十点多合上最后一部《秋》,回想这半个月来在其中的种种见闻,仿佛是自己经历了那难以诉说的几年时光。就像当初读《红楼梦》的晚上,陪着他们一起享受相聚的欢欣,也一起为了别离――真是生离死别而落泪。在巴金先生所描写的若干青年中,“高觉新”这三个字于我脑海里的印象最为深刻,谈不上什么同病相怜,我究竟要比他幸运(至少现在看来是的),但对于他的遭遇我仍是惋惜和同情的,所以下面所言的确带有比较强的主观色彩。
因为承重孙的关系,他理想中的学习生涯不得不让位于家庭,也是从那一刻开始,繁冗的家族事务整日整夜的围绕在他身边,重重地压在他二十余岁期待茁壮成长的心上。他一定是厌烦“大少爷”和“明轩”这两个称呼的,前者是仆人的报告,后者多是长辈的命令(当然,除了妻子李瑞珏的关切外),即使不愿意,不满意,他也要皱着眉头答应和允诺。
如果事业上的受挫尚能接受,那么爱情的逝去真是在他心上划了最深的一刀。他和梅芬两情相悦,在别人眼中已成定数的事情,却由于长辈无端引起的争吵和比性命更重要的脸面给白白葬送掉了。那些自以为是,有身份的年长一辈丝毫不顾及儿女的感受,似乎生下他们只是为炫耀和倾泄愤怒(淑贞便在其中挣扎),或是作为礼物和吸引礼物之物,以求得家族的联姻(蕙和枚即因此丧命)。而他们最后的结局也是梅芬远嫁,觉新忍受包办婚姻。但妻子李瑞珏和他们的孩子海臣仿佛又给他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他还可以忍受,甚至曾经的伤口开始结痂,终有一日能痊愈如初。
然而厄运总是突然的降临,不会留给人们充裕的时间去应对。梅芬回到省城后不久,就在哀愁与苦闷中病逝,高老太爷因不肖儿子的所作所为气得病死,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坚硬的'心肠也软了下来,将世事看得明白。但顽固封建的长辈却没打算将这善言继续发扬开去,借以“血光之灾”的鬼话让瑞珏搬到城外去生产,直到临死的时候,觉新都被无稽的迷信挡在门外,没见上最后一面,说上最后一句话。
他的兄弟都劝说这是他所奉行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结出的恶果,以后还会生出更多的厄运(我同样认可他们的话,而且后来也都一一证实),或在这时他的心已开始动摇,那剧烈的一颤让他鼓起勇气送三弟觉慧逃往上海,自己却仍旧没有走出来。他常对兄弟说的一句话便是“你们都不了解我”,这是真话,觉民觉慧只顾着用自己所接受的新思想去劝诫甚至讥讽他们的大哥,实际上并不明白觉新所处的位置和他心里的想法。我也不过是妄加猜测,又急于替觉新辩解一番,或者这辩解毫无意义:首先就是之前提到的他承重孙的身份,本是父亲的工作全部落在他身上,无论大事小事又要亲力亲为,他想思考,却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伤痛会把他的思想掩埋,他原是极其聪慧的,也因此变得迟钝。而他之所以奉行那两种“主义”,不过是为了保住家族的和睦――哪怕在他知道没有用处时也依旧坚持,他需要保持生活的现状,也要保护家人的安全――和善的笑容下总是暗藏杀机。所以他独自忍受着这一切,尤其是在瑞珏去世之后,众姊妹的欢声笑语和一声声亲切的“大(表)哥”(或许还有活泼丫鬟唤他“大少爷”时)成了他解痛的良药。
但苦痛的生活不会因为同情他而停止行进,我想作者给予他这些经历的用意不外乎两种,要么在痛苦中找寻原因,完成涅槃;要么,在其间心肝俱碎,走向灭亡(先生的原意是更偏向后者的)。儿子海臣,蕙表妹(梅芬,瑞珏死后他最珍视的人),四妹淑贞,枚表弟甚至丫鬟倩儿相继惨死,他的心早已是千疮百孔,他将他们的死全看成自己的罪过,而不去追问制度,又的确令人可悲。尤其是枚表弟死的时候,他真的看见了死去的自己,只是他能撑的时间长一点罢了。
毁灭的丧钟已经敲响,三爸克明的离世成了高公馆人丁分离的标志,这最后的遗产也要被他们瓜分了。而听着觉民与顽固的长辈争吵,觉新心里想着“完结了”的时候,那副痛苦惨白的面孔不停的在我脑海里打转,我真害怕他倾尽全身之力将那三个字大声的喊出来,因为那暗示了他精神的无法承受以至于彻底疯掉,然后自杀。
当然我很庆幸巴金先生让他活了下来,虽然我知道现实中的那个人已经永远的离去,但觉新还活着。他也许并没有获得什么能力,而且只能靠着遗产过活,可他的心还在,他不会再是一个“多余人”,翠环(丫鬟)会给他新的温暖,这是我所愿意相信的,“他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家·春·秋》读后感 3
翻开旧社会的古籍,历史的烟云又舒展在我的眼前,悲泣的芳魂已逝,悲瘁的芳华宛在,一曲曲悲歌在岁月的烈火中涅槃。
这,是一条路,一条浸淫着无数女性血和泪的路,一条满是冤屈的路。
《激流三部曲》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旧社会的摧残下消逝,她们有些就像一朵花苞,还未盛开在最美的芳华中就已凋零。淑贞,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孩,在父母的打骂和制度的束缚下选择用一口深不见底的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那小小的身体里究竟藏着多少哀愁,在跳井的那一刹,那到底有几分愤怒,几分幻灭在她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心,在瞬间轰然坍塌。古代的女子们让三寸金莲剥夺了自由的权利,让愚昧的思想成了限制思想的枷锁,更是被制度摧残了原本能生活在沃土雨露中的芳华。
一个个女子重蹈覆辙,一缕缕芳魂随风而逝。
愿天堂,是你们的一方净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青年们睁开了自己蒙蔽的双眼,尽一己之力推动历史的车轮,迎接早春的来临。书中梅的时代即将泯灭,取而代之的是琴的时代,是许倩如的时代。
惊鸿照影的窈窕身姿只是她的附属,而渊博的才学在她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那一颗早已埋下的种子,在她心灵的沃土上逐渐萌芽:不顾周围人的冷嘲热讽,选择和男学生们一起读书;加入周报社,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畅所欲言;与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把即将面临泯灭的淑英于水深火热之中及时拉出,将她送入了光明的春天。在琴的'身上,映入眼帘的是她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她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
悲泣的芳魂在孤寂的乱葬岗哭诉着自己命运的不公;燃烧的芳华长久地炙烤着华夏儿女的心扉。如今,世界已走向平等,但制度的余烬还未彻底的毁灭,梅和蕙的经历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新的时代,就让我们用智慧的泉源去浇灌梦想的种子,用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光芒,照亮世界上黑暗的角落吧!
《家·春·秋》读后感 4
终于忙里偷闲读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触颇多。
文章中没有太多优美奢华的词句,我却像像是身临其境地目睹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里梦里都是书中人物的命运。
虽说只是读书,却像是看了一部长篇巨制的电影。里面人物所说的话,所行的事,就连那眉宇间的神情,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装扮在我脑海里都有细致的勾画。
书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我只先说一人。
这人便是高家的长房长子,觉民、觉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儿的爹;觉新。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人气的调查,数据显示觉慧占xx%,觉民xx%,而觉新仅有xx%;大多数人同情他、可怜他、甚至厌恶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满于电影的改编,在文章中写道:“我习惯于通过人物来批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觉新),而不是他应该被旧社会摧毁。”
高觉新是个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运,而他沉默的性格来自于腐朽的社会礼教。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觉新,“继续读着新思想的报刊,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很是恰当。他有理想、有幻梦,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个新青年,尽管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
可作为高家的长子玄孙,他担负着已故父亲和年迈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来所谓的和睦)。
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换来的是父亲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反抗。他不能像觉慧那样置一切于不顾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惯常的懦弱和“作揖主义”使他伤害许多自己珍爱的人,最后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尝自己酝酿的苦水,还被人否定。
觉新就是这样在多情与健忘中浑浑噩噩地打发着自己飘渺无奈的人生。
可我们应该认识到,他的懦弱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赋予他的。我们说批判的'应该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旧社会那些吃人的礼教,而非觉新沉默的命运。
诚然我不赞同高觉新是封建礼教的傀儡这一说法,但也并不认为他是怎样一个高大的悲壮的英雄。只是不满于某些对觉新过激的批判。
在没有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前,请不要乱碰他的人生。人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
高中时忙里偷闲读过了巴金的《家》和《春》,书中的人物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最近,偶尔翻到了《秋》,“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对其中的人物有许多感慨。
书中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将那吃人的礼教血淋淋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看着那些被摧残的生命,让人惋惜,更让人心痛!
从黑压压的乌云中,闪出一丝光亮(巴金总是给出希望,尽管还有些渺茫),那就是热血青年的激情和反抗。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光明,甘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带着坚定的目光向腐朽的封建制度发出挑战。
觉慧,觉民和琴就是这样青年的代表。他们的言行,也就是旧礼教中的叛逆,往往给人巨大的感召力,让读者的心与他们的一同跳动,特别是青年。在家庭束缚下,他们毫无惧色,并且相信那不过是一层“纸老虎”罢了。他们怀着崇高的信仰,从事着高尚的事业。对他们,我只有敬佩。觉慧到上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绝不受家族中任何人的摆布;觉民留在家中,()他从不向旧势力低头,也不惧怕任何人,牢牢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梦想;琴和觉民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经营着报社,宣传新思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年应有的“叛逆”,胆识和激情,也看到了觉民和琴之间那纯洁的爱情。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青年;;觉新。觉新是个“老好人”,他
总是一味的谦让,一味的向礼教低头,幻想着通过个人的牺牲能换来大家的“和睦”,看着至爱的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只有在寂寞中品尝着由“作揖主义”酿造的苦水。本应该充满活力的青春,内心却一片干涸。他那悲惨的遭遇让人怜悯,但他的软弱又让人气愤!
有时候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心里压着一股劲不知道怎样释放,看着书中同样是青年的觉民和觉慧挥洒青春,真是羡慕。读到觉慧和觉民的慷慨激昂的言论时,经常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步入大学已经将近一年了,回想一下自己大一的生活,真是太平淡了,与开始预期的大相径庭。
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为了分数而努力,我们浪费了多少美好的时光,现在终于换来了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正是为我们的将来真正积蓄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充满激情的度过每一天!
拒绝堕落,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家·春·秋》读后感 5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回来。”这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一句话。
老大高觉新
觉新有着与弟弟妹妹不同的地方,他是长子,也是长孙。是长辈中的好孩子。他处处打理家中事务,来回奔波,不敢顶撞父母和老太爷。但是却断送了许多人的生命。他是站在旧社会与新思想的中间,他也有他的`苦恼,他表面上对家长的安排毫不反抗,其实,他也很不服气那些腐朽的害人的封建制度,内心也有许多思想斗争。弟弟们惹了祸,却要他承担,但他还得被祖父骂,同样还得被弟弟们说窝囊。不听祖父的话,会背上不孝的罪名,而若不反抗,则会被弟兄们视为“作缉主义”或“无抵抗主义”。觉新也有他的新思想,他也希望社会变得更好,但是他一直在怀念过去,而没有想到将来,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老三高觉慧
觉慧这边可以说是一个极端,他从小就反抗封建的制度,心里就一直有这么一个念头“我要开辟一条新道路来”。觉慧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他从不怕长辈的斥责,也很少听长辈的话,。在大家看来可能有些一意孤行,但他其实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敢爱敢恨,爱憎分明。他不是一个心肠软的人,但他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他同情大哥,但也“恨”大哥。他“恨”大哥在觉民困难时不帮助他;“恨”大哥亲手埋葬了两个大哥最亲的人;“恨”大哥是那样的懦弱……
家里的种种事情不能够激起觉慧的怜悯之心,反而使他心中的怒火燃起——他要反抗!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被迫投湖自杀;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兄弟觉民被逼着要和一个自己素不知相识的人结婚;他亲眼看见大嫂瑞珏葬身于家庭政策之下……
多多少少的人都一一倒在自己脚下他望着眼前那条洒满鲜血的路,依然的选择走下去。是的,他曾经说过:“即使前面有万人尸体,我也要踩着尸体过去!”于是他把这句话当作路标,经过朋友们的帮助,躲开了自己的家庭,到了上海,加入了革命党,终于走上了新的一条路。
不只是这个家庭,还有许多家庭像他们一样,还有许多人被蹂躏,有许多颗心被敲碎。但是我相信,如果此时正在下雨,那么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出现彩虹——阳光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家·春·秋》读后感 6
今天下午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这是一部能让我的情绪跟着起伏的作品,很喜欢这部书,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这部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开了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伟大旗帜。
万恶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鸣凤、李瑞珏、钱梅芬、蕙表姐、淑贞这些年轻女性如花的生命。对于一个个善良灵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这些年轻女性逼上了绝路,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没有自由,这对于女性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处于这个时代的她们,处于封建制度的她们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长们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谓的“血光之灾”,相信西医不会治疗内科,人已经病入膏肓了还不愿意请西医就诊,我彻底愤怒了。
当我看到蕙表姐已经病得不轻了,郑家坚持不请西医,就连蕙表姐的父亲也不同意,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虚伪的面具下是一个个肮脏的灵魂,这群见死不救的混蛋,读后感《激流三部曲读后感》。蕙表姐去世后连买块地安葬,郑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庙里,而郑家却是忙着续弦,多么可悲。
淑贞,这个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这十五岁的年纪,她像一朵未到开花时候就被打落的花苞。这个孤寂的孩子需要爱,然而没有人可以给她适当的爱,她只能一个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什么封建礼教,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腐败,却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没有勇气去推翻旧制度,不愿承认旧制度的错误,最终只能走向灭亡。这些封建家长们,这些封建卫道士们,他们是被自己害死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们,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深深荼毒了。
《激流三部曲》有结局吗?不,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些丰满的生命形象还在继续他们的人生道路。
《家·春·秋》读后感 7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对我们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书,可以点亮心中的明灯,在人生中茫茫的迷雾里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书,可以治愈我们心里的缺陷,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古人对书的赞美也很多,西汉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唐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虽没有读书破万卷,但却也读了百本吧,其中一部在我心中烙印着,使我无法忘却。它把我从学习无尽的黑暗中救了出来,给我以光明。
那时,正值我学习处于迄今为止最灰暗的时期,我如被吸入黑洞中的行星,如跌入深渊的羔羊,眼前一片黑暗,生活一片灰暗。直到那部书的出现,才让我乐观地面对生活,乐观地与挫折搏斗。那本书的名字就如它的内容一般火热,他就是巴金的《激流》。
那日,我无聊地在书房呆着,天气闷热,令人烦躁。我无聊地拿出书来翻翻,无意中翻到我的瑰宝——《激流》。从中我认识了热血激进的青年觉慧、觉民、琴,又认识了一个总是愁苦的人——我也为他愁苦,她是觉新。她渴望新生活,却总是被命运折磨。我常看着书,擒着泪,紧握着拳头,在闷热的夏日,精神回到了1920年。
窗外艳阳高照,明媚的阳光洒在路上,人们头上、屋顶上。而此刻我的脑海中的世界却是悲凉的,凄苦的冬天,在医院里,蕙在20年的旧制度、旧家庭的折磨下,终于离开了人世。
这本书仿佛是为我写的一样,这个故事既不使我开心,也不让人觉得美满。我只是随着觉新在人生的痛苦中游走。每当我读到觉新,心中都会吹响起凄苦的.箫声,如一把刀,刺痛心灵。我常喝着水,读着他的故事,可不知为何,开水就变得咸涩了。每当我读到觉慧、觉民时,我的心就会变得滚烫,变得同他们一样火热。我看着他们的故事,常握着拳往墙上打,当我心中的愤慨变得同他们一样,我也在为不合理的旧制度下的人们伸冤,以至于我常记不得自己是在21世纪。《激流》如同一把旺火,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心,我变得热血,变得敢拼搏,变得坚强。整个暑假,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着我带着《激流》。在最后一部《秋》读完时,我还闷闷不乐了许多天,像是生命中没了什么一样。我与《激流》的故事上演了一个暑假,整个暑假,我都如个疯子一般沉浸在高家的故事中。
我爱觉慧,他让我懂得坚强、拼搏。觉新决心的悲惨,让我重拾信心,乐观面对生活,我在《激流》中得到灵魂的净化。
巴金先生不愧是“五四之子”,他的小说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感受到青年拼搏的力量。我仍记得觉慧常说的一句话:我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是一个青年,我要把我的幸福争过来。我虽然读完这本书,但我与这本书的故事绝不会停下!
《家·春·秋》读后感 8
盼望着,年假悄然而至。花开花落又是一个秋。收拾一下行装,梳理一下心情,踏着愉快的脚步,望着灵动的浮云,到师傅家拜年。
一年不见,友人重聚,心情轻松愉悦。似乎已是固定的模式,被让进书房,曾经是正襟危坐,现在是随意坐,寒暄几句,开始给我讲授一些生活的道理,虽朴实,却充满文人的气息,如沐春风。之后,便是送我几本书,叮嘱我好好看看。最后,伴着天边的火烧云和师傅那渐行渐老的笑脸和回荡在耳边的教诲,我抱着书踏上返家的路。
这次从师傅手中接过来的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一口气读完,感慨良多。这套书讲的是一个封建没落大家庭高家走向毁灭,同时新思想萌发,新的社会出现曙光的事情。
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大师刀斧。读到了一个大家庭中的种种丑态,一种制度下对人的残酷摧残。勾心斗角,物欲横流,黄赌享乐,靠祖上产业过活,丑态毕现;一个个年轻的活泼的生命被压制而亡,鲜血淋漓…
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时代在变迁,在进步,封建社会该完结了,这不是凭借某个封建家长的意志就能阻止的.。顺势者昌…自然那套旧的东西会退出历史舞台的。随之而来的就是觉慧,觉民和琴这些年轻人的新思想,新作为,以及他们传播给更多的人的那种冲破旧束缚迎接新生活的希望!
那希望一种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为了自己和更多人的解放而奋斗!
那么,现在的社会开放多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年轻人是不是应该走走风雨路,走出个海阔天空呢?
《家·春·秋》读后感 9
花了一个暑假和开学后的一个月,终于看完了这三本书。划过来,一个月只看了一本书,感慨万千啊不过这几本书的确挺厚的,并且很难理顺关系。
大家都说这些书就是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衰落,但是,我却觉得这个大家族的衰落是注定的,因为这这几本书中,还有那些有着新思想的青年,他们不怕那些长辈,他们轻视那些长辈,他们与那些长辈为敌。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现代的社会必须由他们来建设才可以发展!觉民、觉慧、淑英、淑华、琴…
虽然这些人能够使我的热血沸腾,但是,也有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使我气愤至极,周氏的弟弟周伯雄,他害死了惠、竟然还执迷不悟,又害死了枚还有沈氏,动不动就打淑贞,难怪她跳井自杀…
我的表达能力差,不能把我心中的爆发的.感情和支持的心情发泄出来但这三本书的确是十分好的,就是有些冗长。
《家·春·秋》读后感 10
一百多万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写些文字的冲动。近来却诸事缠身,一直未曾动笔。
昨晚与一朋友通电话,她把自己比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一个人物。巴金的这三本小说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也曾多次遇到亲人对号入座的烦恼。其实,我现在想来,这也怪不得他那些亲人们。在读《激流三部曲》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寻我自己的影子。
我更象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觉新?肯定不是。我无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慧还是觉民。
我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或兴奋,或揪心,或愤怒。我为他们向命运的奋力抗争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为他们所受的不平愤慨。也许,在那样黑暗的时代,更能激起热血青年的抗争。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在当代的大背景下,在忙忙碌碌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有多少人在现实中将斗志消磨殆尽?
八九十年前的中国,妇女还没有上学的权利。一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困境已比八九十年之前小的多了。如此想来,我们是否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风雨雨之中,真的有种“心游万仞”的畅快感觉。
我不是一个豪气冲天的人,或许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民,追求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进步。我相信,只要有向前的加速度,不论大小,总有一天会达到成功的顶峰。
《家·春·秋》读后感 11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爷爷的代表作,它分为《家》、《春》、《秋》三部。
这三部书讲述了民国时期高家三兄弟——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的故事。高家原本是个和睦的大家庭,但是最终却分开了。其中的一些事情使我感到气氛。
祖父刚刚过世,瑞珏又即将要生产了,陈姨太、四嫂等人说:“老太爷刚过世,会有血光之灾的。产妇必须搬到城门外去住,还要再过一条河才可以。”瑞珏便照做了,但是觉新却无法经常去看她。就在瑞珏刚生完孩子时,便因为难产去世了。当我看完这一段时,不禁想:民国时期的人们怎么这么迷信?那些读过书的人到底还有没有一丝良知!同时,我也可怜起了瑞珏,没有了家人的陪伴,你却依旧如此坚强,都是那些迷信的人才害了你失去性命啊!
看完这本书,我对高家那些无知的.人感到羞耻。你们知道什么叫“孝”吗?你们败坏了祖父的毕生的心血,将它化成了灰烬。你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德”,你们身为富家子弟,却如此不知颜面。你们将祖父的颜面丢尽了。你们更不知道什么叫“关心”,对待下人从来没有关爱的心,只因为你们的身份比他们高了一等,就慢待他们,其实人与人是平等的。
我不禁反思:为什么那时候祖国会遭受各国入侵?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国不够强大。为什么祖国不够强大?因为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太多,几乎没有清廉之人,而且他们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担当。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让悲剧不再发生!
《家·春·秋》读后感 12
抗争一直存在,不仅仅是那个年代。
1931年,是抗日的年代;21世纪以来,是抗命运的年代。生于长于父母之手的我们,需要与父母为我们铺好的路抗争;成长在激情与艰苦并存岁月中的长一辈,需要在而立之年还为着国事操一份心献一份力;而逃亡、呐喊于动荡年代的爷爷奶奶们啊,要与即将来临的死亡做斗争。所以在任何一个年代,看任何一本关于抗争的书恐怕都是振奋人心的。
在这三部曲当中,似乎没有我所喜欢的'人。克安、克定我是绝不喜欢的,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觉新是软弱的,觉慧是最初光说不练的,觉民是最初选择视而不见的,琴是始终只能安慰却无所作为的,淑贞是怯懦的,淑华是起初无知的,淑英自身是忧愁而不敢言的。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觉新在最后进行了反抗,觉慧早已离家,觉民和琴挽救了淑英的悲剧,淑贞、淑英在那个年代以大户小姐的身份走出了家门,虽然淑贞最后难逃悲惨的结局。在我读来,这些成长可以归结为他们开始抗争,不再陷入对命运的自怨自艾,而是以无畏的姿态向旧社会旧制度说不,说:“春天是我们的。”。
我已到了淑英的年龄,却没有她的千般万种愁思,于是蓦然意识到上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空间封闭而狭隘。我曾听闻女人是物品的论调,我明白母系氏族早已变为父系氏族,也知道在千百年以来不知有多少名人持有这样的态度,但是我恨,我恨为什么女子定不如男,我也恨淑贞那样卑微胆小,我恨她丢不开自己的三寸金莲只顾低头自哀。
或许是我偏执了,她生在那样封建落后的家庭,相夫教子便是她的本分。不,应该还得加两条:公婆在世时,任着他们打骂;自己成了婆婆时,变着法子折磨儿媳。这是她可怜可泣的一生,这是中国数万万女性的一生。她们注定了幼时便要忍受缠足之痛只为将来嫁个好婆家,出嫁后还要忍受公婆丈夫精神与身体上的折磨,可是她们从未想过:“这真的是必须且必要的吗?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吗?”;可是她们从来只抱怨上天何其不公,到头来便百般刁难儿媳一舒心中不快。她们从未想过抗争,从未想过通过自己的力量从那死人堆里爬出来,可是琴做到了,淑英也做到了。
据说,巴金本想写一个灰暗的结局,但却在读者们的乐观态度中将其改为了合家欢乐的结尾。撇开对读者的尊重不说,我认为这个结尾带给人们以新的希望,没有美好的幻想,何来为之奋斗的力量呢?
《家·春·秋》读后感 13
杜甫曾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反映,更是人们宝贵的财富。阅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成绩,还能陶冶情操、开拓眼界。读书不但要多读,还要挑好的读。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三本令人感动的书,它们是巴金爷爷的著作《家》《春》《秋》,也就是激流三部曲。
这三本书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封建官宦大家庭里的年轻人渴望自由,但是有很多人太软弱而被那些思想古板的长辈扼杀,最终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逃出了封建魔掌的故事。《家》主要描写了封建家庭的丑恶与不堪和觉慧出走时的坚定,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春》则陈述了淑英从懦弱到决定反抗的过程,使我们对懦弱无能而又刚愎自用的人更加憎恶,通过激昂的`语调告诉了我们:只要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春天就一定会到来;《秋》是激流三部曲的结尾,整本书的主旨是:生命是无休止的,也没有一个秋天是永远的,有上进心才能让自己生活在健康、自由的世界里,才能创造出更美丽的风景
整个《激流三部曲》的系列饱含了作者巴金对封建社会的厌恶与渴望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感情,有人说它是巴金的自传,但是我觉得不是,这只是他讽刺封建礼教和作揖主义的一个工具,只是他对大家的劝告。在这三本书中,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无情,看到了女子的地位卑微,看到了那些被旧礼教夺去热情、希望甚至生命的人,还看到了那时封建制度的奄奄一息讲述这些故事时,作者用时而平静客观,时而振奋人心,时而怒气冲天,时而欢快愉悦的文字来告诉我们:在自己不赞成的观点或事物面前,我们不能怯懦,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创造出新的火花,人类的文明才能进步。这就是我推荐《家》《春》《秋》的原因,希望大家能喜欢它们,理解它们。
《家·春·秋》读后感 14
一百多万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写些文字的冲动,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近来却诸事缠身,一直未曾动笔。
昨晚与一朋友通电话,她把自己比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一个人物。巴金的这三本小说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也曾多次遇到亲人对号入座的烦恼。其实,我现在想来,这也怪不得他那些亲人们。在读《激流三部曲》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寻我自己的影子。
我更象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觉新?肯定不是。我无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慧还是觉民。
我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或兴奋,或揪心,或愤怒。我为他们向命运的奋力抗争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为他们所受的不平愤慨,读后感《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也许,在那样黑暗的时代,更能激起热血青年的抗争。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在当代的大背景下,在忙忙碌碌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有多少人在现实中将斗志消磨殆尽?
八九十年前的中国,妇女还没有上学的权利。一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困境已比八九十年之前小的多了。如此想来,我们是否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风雨雨之中,真的有种"心游万仞"的感觉。
我不是一个豪气冲天的人,或许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民,追求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进步。我相信,只要有向前的加速度,不论大小,总有一天会达到成功的顶峰。
《家·春·秋》读后感 15
虽已读完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我只是略知其一二而已,然而感触颇深,甚是感叹青年朋友们为从族权、神权中解脱出来曲折的诉求和斗争。
小说描述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史,结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它是以二十世纪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矛盾和爱情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钰、海儿、慧、枚诸如此类的年轻生命的血泪悲剧沉痛的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它的罪恶和没落,同时歌颂了年轻生命的觉醒与斗争。
读罢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首先不得不想起《红楼梦》,时常感叹为何封建大家庭外边看起来富丽堂皇,内在的可怜的人们去受着封建压迫、不得安宁。深入了解便知一二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以封建统治为基础的,自身便同样要以封建思想为准绳,以此也就造就了一个个血泪悲剧。在内容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更为直接、强烈、尖锐的指出封建的罪恶,结构上,两者出入并不大,都围绕爱情从一个封建大家庭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站在历史的尾巴上,我们应翘首以望的是那些鲜活的生命是何等的高贵、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换来了今天的自由、民主与平等,是他们拯救了整个民族!
在巴金先生的作品中,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最想谈的是觉慧,很许多人一样,通过对作者自身的一些了解,觉慧这一任务形象的确是以作者自身为原型塑造的,他们同样激进、爱恨分明、纯洁刚烈。只不过觉慧更敢于已死抗议封建****,作者自身却有一些矛盾了,他的矛盾在于并非那么的肯定无政府主义,这也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吧。觉慧大部分故事出现在《家》中,脍炙人口,然而《春》《秋》中却及少出现了,作为逃离出封建家庭的.他,已经暗示了青年的成功。
提及觉慧不由得想起了鸣凤,这个清新、单纯的女孩被封建制度无情的吞噬了,多么青春、多么有生命力、多么美好的事物……,对鸣凤与觉慧的爱情想必不需要细谈了吧,这却又让我想起了觉新、梅、瑞钰、枚、惠等等等等,真是那罪恶的“门当户对”“父母指婚”葬送了多少青春生命,归根结底,还是那可恶的封建制度在作梗,然而,今天,可悲的是今天!这种罪恶的源头延续下来了、那部分人,那部分亵渎爱情的人呢,醒醒吧,不要再去把这罪恶延续下去了,什么“门当户对”“父母指婚”,那是把束缚子女的枷锁。
在整个任务形象的塑造中,最让我难以忘却的要数觉新了,觉新所具有的性格的二重性甚至多重性,使他不得不在新旧势力间徘徊,作者对他的描写极具性格复杂度和深度。在看完《家》《春》后,总觉得他是最不幸的人,最让我恨不起来爱不起来的,最终剩下的也就只有同情了,一方面因父亲替他作决定,便把青春浪费在了操守家务和理财上;因继母原因他的爱情又没能顺利,逆来顺受,他也就没有了反抗的意志。另一方面他虽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具有了自由、民主的意识,能够同情帮助姐妹们逃离封建制度的魔爪,但他最大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弱点是却反反抗意识,只是一味的忍受,以“孝”为先,被绑在封建制度之上。在读到《秋》中他的儿子海儿死时,再也禁不住留下眼泪,那么聪明、可爱、懂事的孩子完全就是他的命根,到这儿,我原以为觉新这一人物要销声匿迹了,他已完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他的忍让、怯懦、自我牺牲只是助长了封建势力的火焰。作为高家长孙,他还不得不去维持这个必然崩溃的结局,海儿死后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不知他是凭着什么毅力挺过来的,但当看到他为觉民与克安、克定反驳时,我眼前一亮,觉新终于可以反抗了,终于想从封建****束缚中解脱出来了,我觉得在很的程度上时海儿的死刺激到他了,他意识到了如此下去不会有出路了,很是为他的觉醒感动,一直到最终他能够与翠环结婚,让我恨激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封建家庭及其文化对年轻人的一种戕害,是一种灵魂的戕害,在现实面前,妥协与退让只会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尸走肉,我们应该做的是奋起反抗,将它一点点扼杀。
不想过多的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一种象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描述整个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以及必然走向灭亡服务的。
高家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封建****制度的高度发展直至顶峰,同时却也揭示了在封建****制度人所遭受的戕害之大,揭露了它的必然崩溃。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最为让人瞻仰的是他的故事情节的设定,对各种矛盾的斗争、反抗很是激烈。
读罢他的作品,梦里时常成为书中人,不知自己从何来,又要归何处,却总是目睹一个个凄惨的场面,很是心痛,看着那些年轻的生命岌岌可危,却无从救赎,由此深入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对青春生命犯下的滔天罪行。瞻望当代的民主、平等、自由,来之不易呀,相比较而言,我们还抱怨什么?
文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敢于吐真言反映现时的不幸才不愧于当下的文人,巴金先生做到了,他不仅揭露了现时的罪恶,孕育了希望,还教育了我们后代人要珍惜今天的****,面对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家·春·秋》读后感 16
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秋》,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从《家》一路走来,到《春》再到《秋》,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败和灭亡。本来表面上看似庞大的坚固的一个大家庭,却在转眼间土崩瓦解支离破碎,一切成为泡影……
而这又是因为什么,是那万恶的源头——封建制度,是那封建的体制戕害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生灵。鸣凤的死,源于它,瑞钰的死,源于它,梅的死,也是源于它。它吞噬了那一张张可爱、平静、忧伤的`脸,夺走了她们年轻的像花一样的生命。然而它仍不满足,接着又带走了蕙,带走了枚,带走了淑贞,它将这个大家庭中的人一个又一个的带走。它就像一只野兽,贪婪的吮吸着他们年轻的生命,不知疲惫,没有满足。这一条条美丽的生命,在旧制度的逼迫下死去,虽然可惜,但却也是必然的。要建立新的制度,必需要有牺牲。正是这一条条生命的逝去,才激发起人们的愤怒,使人们意识到这万恶的旧制度,然后去打破它,建立新的制度。
要建立新的制度,就要有新的思想。觉慧、觉民、琴、淑英、淑华便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在这万恶的制度之下,他们勇敢的进行反抗,争取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先是觉民的抗婚,接着是觉慧的出走,然后是觉英的出走,淑华进学堂,最后是琴和觉民的成功订婚。正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万恶的旧制度下,连事事逢迎,实行“作揖主义”的觉新也最终承受不住了,那是因为他的上进心并未死去。他实在受够了,最后迸出哭声,终于将他的不满表现出来“我赔了你们的存款,赔了你们的股票,我给你们的丫头买棺材,我出钱在井里头捞你们女儿的尸首,你们害得我家破人亡,你们害死我的妻子,赶走我的兄弟,难道你们还不够吗?我不怕你们,我迟早也是死,我横竖只有这条命,我就拿来跟你们拼掉也好。你们开家庭会议,我不怕你们,就是要打官司上法庭,我也不怕”说到这里便不再理会,调转身子一个人往阶上跑。觉新的这一做法,很让我出乎意料。想不到处处逢迎,实行“作揖主义”的他也会爆发,勇敢的说出他自己的想法。可见这制度是那么腐朽,这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
从《家》到《春》再到《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庞大的封建家族是如何由兴盛走向衰败的的全过程。这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的真理,昭示着新制度必然取代旧制度,走向美好的明天。
《家·春·秋》读后感 17
时隔一个暑假后,终于下决心又陆续从书店把《春》《秋》带回了家。捧着那书,心里好激动埃终于在学校忙里偷闲花了2个星期看完了,意犹未尽埃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喜欢“家,春,秋”,同学都说不怎么感兴趣,当我很激动地跟他们讲书中情节的时候,他们听得云里雾里的。真想让他们都去看一下啊,当然我极力推荐了,呵呵。下面就回归正题吧。
本以为对觉慧的印象应该是最深的,可没想到到头来却是觉新。或许悲剧人物比较可以抓住读者的心。
总感觉对觉慧的印象自“家”以后就慢慢淡下去了,只是怀有一种欣赏,一种敬佩。大概是因为后来的“春”“秋”里面觉慧不大出现了,或者只是从几封信里面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所以注意力就渐渐地被觉新和觉民引过去了。还有后来出现较多的淑英和淑华。
不明白觉新为什么一直那么懦弱,因为他的懦弱,他又一次失去了心中所爱。慧表姐和梅表姐一样,一样成了封建的牺牲品。明明那么鲜活的一个的生命,转眼就成了烟云。如果觉新可以说出口,如果觉新可以用行动来阻止慧表姐那场悲哀的婚姻,也许慧不会死的那么悲惨,也会有很幸福的生活。我这样讲可能太片面了,我也知道把责任都归给觉新是不对的,毕竟他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事实上就连觉民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更何况是觉新呢。可是真的好气愤,气他的没用,气他没有行动,气他的妥协,同时也为他感到悲哀。尤其是看到海臣突然发病的那一章,我看的心都纠起来了。(本来,我以为海臣会是高家最后的希望,会是觉新最后的依靠,毕竟海臣那么聪明,那么懂事...我甚至读到那儿都不敢往后翻了,就怕看到说海臣死了,可就算再怎么不愿意,还是会看到。看到一个我不想看到的结果——海臣死了。说实话,我很难过,甚至眼泪都在打转了。那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巴金先生要这么残忍呢,既然塑造了这么可爱的一个海臣,为什么还要让他死去呢,还那么突然。)觉新一直是那么矛盾的一个人,气愤之余,更多的'是同情吧。作为封建家族的长房长子,他的担子本来就比别人重,正如他说的,觉慧和觉民闯祸了,有麻烦的是他。他只会逆来顺受,以至习惯成自然。“习惯成自然”在我看来是很恐怖的,尤其放在觉新身上看,更是如此。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可怜的;一个有思想而不能坚持的人,是可悲的。而觉新,两者皆有。谁能拯救他呢,也许只有他自己和自己挣扎了。
一直盼望着他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当看到最后翠环与他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点点的欣慰吧。虽然翠环以前只是一个丫鬟,可至少有这样一个人真心关心他也是好的,至少他以后不会再是一个人,而且,破除封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两个人,根本不存在身份的差别。关于觉新的将来,书中有这样一句他自己的话“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也许是可以期待的吧。(前不久看到巴金先生在书中提到,觉新的原型——他的表哥,其实是在要把家春秋给他看之前就自杀死了,很悲惨地死去了。他还提到如果他的表哥能看到这三部书,或许不会那么早的死去......还是很庆幸书中的觉新有一个不算很好的好的结局。)
谈到觉民,应该是羡慕吧,因为他活得那么自由,那么精彩。当然也有为觉新的不平。因为有时候,觉民并不了解他的大哥。而且也因为有觉新,觉民才可以更加的自如。他一直以为自己了解觉新,其实不然。每个人对弱者都会带有一定的同情,但对于亲友之间,仅仅是同情是不够的。为什么觉民不可以再尽一点力呢,或许可以早点把觉新从封建的沼泽中拉出来,不至于看他越陷越深。(也许是带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吧)。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很像觉民。当努力后没有成效的时候,就想要放弃了,不想再执着了,因为觉得就算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还不如花时间去做别的事。人之常情吧!觉民曾很惋惜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哥,你有这种牺牲精神,为什么不用来做点正经事情”。是觉新的悲哀吧,旧家庭的空气已经把他薰得不像一个正常人了。
收起我的个人情感,正视觉民,毋庸置疑,他依旧有很多闪光点。他,有太多幸运了。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拥有心心相印的红颜,拥有充实意义的人生…他比觉新清醒,比觉慧冷静,或许在这三兄弟中,很多人都看好他。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觉民是个有思想的人,所以才不至于在封建旧势力的压迫下屈服。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一个会思考的人,并能够坚持自我,,崇尚真理,即是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他与觉新最大的不同吧。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这即是他与觉慧最大的不同。有人说,在“家”中,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例如,觉慧临走之前请求他关注报社,觉民却犹豫不决,在觉慧的再三请求下才答应。)如果说在“家”中觉民的反抗思想是受觉慧的影响,那么在“春》秋”中,他的思想已经被彻底激发了,少了犹豫,多了果敢。或许也是有觉慧在激励着他吧。
读完“家”的跟同学争论了好久,对于书中觉慧这个人物,我们的意见不一。我同学认为,书中所描写的觉慧不如觉民。觉民勇于争取自己的幸福,而他却让鸣凤最终投湖自荆也许只要他能够坚持,鸣凤就不会死,然而我认为在那一个夜晚,如果觉慧知道鸣凤即将被迫出嫁,绝对不会让悲剧发生。也许注定要错过,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也只能是遗憾。而且毕竟是在那样一个家庭,独自一人承担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觉慧作为新青年,不可能只顾着自己的儿女情长,他的责任不是只有鸣凤一人。而且,在当时那样的情景下,可以说鸣凤的死是必然的。鸣凤一死,才可以彻底的把觉慧心中反封建的思想全都激发出来,并且没有什么可以顾虑了。文中隐约透露,觉慧曾对琴表姐有所好感,可最终没有向她表露。这一点也是我那同学所批判的。可我觉得也许这才是觉慧明理之处。毋庸置疑,琴是一个出色女性,所以,觉慧对之有所好感也是正常的现象。他明白觉民与之才是一对,所以也努力地为他们俩的事而奔波。自己已经有了遗憾,他不想自己的哥哥也和他一样。
觉慧是属于激进派的吧。好多读者都认为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人。大胆之于他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投进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颗活种,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毫不顾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协。幼稚之于他对周围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旧家庭里的一切就是一个复杂的“结” ,没有办法把它解开。不管怎样,觉慧始终是我们的榜样。在现在的社会,或许我们也很需要有像觉慧这样的人才。收起几分激进,大胆做自己想做之事,坚持真理。
很高兴在这激流三部曲中可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女性。在书中书所描写的环境下,她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比如琴,淑英,淑珍,程鉴冰….同时也告诉我们幸福真的要靠自己争龋尤其欣赏的是琴。她是觉民的红颜,和觉民一样,她也有自己的思想。在对待觉新问题上,她比觉民多了一份女性特有的温柔,更多的体谅。
回想“家”“春”“秋”里面,似乎每部中都有人死去,“家”里面印象最深的是鸣凤,梅表姐,“春”里面是海臣,慧表姐,其次还有剑云(值得好好说一下);“秋”里面是淑珍,枚.......每次看到有人死去,就感觉特别的压抑,特别的愤恨封建。吃人的礼教,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耗失殆尽了。很庆幸现在的环境,相比之下,我们幸福太多了。时而提醒自己应该珍惜,只有懂得珍惜,才能有更加完美的人生。不让自己在遗憾,眼泪中渡过。
其实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好好谈谈的人物,比如淑英,剑云等等。现在的我,阅历不丰的我,谈这个感想肯定有许多幼稚的地方,许多不足的地方,而且带有很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等到许多年以后,我再来重温这激流三部曲,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不一样的体会。相信时间会让我的思想变得成熟。《家》《春》《秋》真的很值得一看!!!
《家·春·秋》读后感 18
巴金曾在《激流·总序》中说道,生活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来是为了征服生活。
看巴金的《激流》,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这其中满渗的是我复杂的情绪。可是同巴金一样,我相信生活并不是悲剧,因为在悲喜交加的生命长河里,总有一股激流是代表着希望的。
巴金通过描写高家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封建势力笼罩下的一幕幕“压迫”与“反抗”的图景。他的笔调因其鲜活细腻而显得真实,在他的文字里,满绘着封建制度残酷、伪善的嘴脸。为了维护封建制度最后的威严,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甚至不惜牺牲年轻一代的幸福和生命为代价。面对严酷的生活环境,有的人成了无奈的弱者而惨遭迫害,如鸣凤、梅等;有的人顽强地反叛着,为光明生活的道路探索着、奋斗着,觉慧等人便是典型;而另一种在新旧势力夹缝中生存的人,如觉新,他的内心是最痛苦的,他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他也有清醒的头脑,可是面对封建旧势力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服从,而他的“作揖主义”给自己带来的却是一幕幕悲剧的上演。
当看到书中年轻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毁灭时,我有的只是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而并不想去评判任何人的是非,因为生活是这个样子,每个人的生存都不容易。
要生存,就会有压力,要更好地生活,就要去征服它,与它“搏斗”,而首当其要的,便是与自己抗争。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由以上我提到的三类人的生活方式,我想到了现今人群的三种心态。
不管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庭中,我们都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面对重重压力和矛盾时,我们的心里往往会有多个自我在相互抗争,其中,聪明的`自我会随大流而行,为自身赢取名利,另一个自我会潇洒地反叛,去征服生活,成为生活的主宰,还有一个夹在中间徘徊的自我,如同觉新,这样的自我是最善良的,也是最痛苦的,却是不值得同情的,因此,若要得到救赎,唯一的方式便是把其中的一个自我彻底打败。
虽然现在周遭的生存面貌不同于封建思想肆意时的黑暗社会,没有过多的封建礼教束缚我们,个人的身心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可以为自身钟爱的事业大胆拼搏,可以不顾地位的悬殊与所爱的人相守,等等。可矛盾却总会以变相的方式存在,我想每个遇到过生存或生活困窘的人都曾深有体味,而我用这粗糙的文字又怎能道明,又怎能说尽?到底是与自己抗争,还是与生活抗争,还得我们自己说了才算,不过这其中却容不得丝毫犹豫,果断地选择让一方胜利,便是希望的所在。
生命中的激流时刻都在前进,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就像《秋》里面所提到的,秋过了,会有第二个春天的到来。
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家·春·秋》读后感 19
虽已读完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我只是略知其一二而已,然而感触颇深,甚是感叹青年朋友们为从族权、神权中解脱出来曲折的诉求和斗争。
小说描述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史,结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它是以二十世纪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矛盾和爱情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钰、海儿、慧、枚诸如此类的年轻生命的血泪悲剧沉痛的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它的罪恶和没落,同时歌颂了年轻生命的觉醒与斗争。
读罢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首先不得不想起《红楼梦》,时常感叹为何封建大家庭外边看起来富丽堂皇,内在的可怜的人们去受着封建压迫、不得安宁。深入了解便知一二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以封建统治为基础的,自身便同样要以封建思想为准绳,以此也就造就了一个个血泪悲剧。在内容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更为直接、强烈、尖锐的指出封建的罪恶,结构上,两者出入并不大,都围绕爱情从一个封建大家庭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站在历史的尾巴上,我们应翘首以望的是那些鲜活的生命是何等的高贵、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换来了今天的自由、民主与平等,是他们拯救了整个民族!
在巴金先生的作品中,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最想谈的是觉慧,很许多人一样,通过对作者自身的一些了解,觉慧这一任务形象的确是以作者自身为原型塑造的,他们同样激进、爱恨分明、纯洁刚烈。只不过觉慧更敢于已死抗议封建专制,作者自身却有一些矛盾了,他的矛盾在于并非那么的肯定无政府主义,这也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吧。觉慧大部分故事出现在《家》中,脍炙人口,然而《春》《秋》中却及少出现了,作为逃离出封建家庭的他,已经暗示了青年的成功。
提及觉慧不由得想起了鸣凤,这个清新、单纯的'女孩被封建制度无情的吞噬了,多么青春、多么有生命力、多么美好的事物……,对鸣凤与觉慧的爱情想必不需要细谈了吧,这却又让我想起了觉新、梅、瑞钰、枚、惠等等等等,真是那罪恶的“门当户对”“父母指婚”葬送了多少青春生命,归根结底,还是那可恶的封建制度在作梗,然而,今天,可悲的是今天!这种罪恶的源头延续下来了、那部分人,那部分亵渎爱情的人呢,醒醒吧,不要再去把这罪恶延续下去了,什么“门当户对”“父母指婚”,那是把束缚子女的枷锁。
在整个任务形象的塑造中,最让我难以忘却的要数觉新了,觉新所具有的性格的二重性甚至多重性,使他不得不在新旧势力间徘徊,作者对他的描写极具性格复杂度和深度。在看完《家》《春》后,总觉得他是最不幸的人,最让我恨不起来爱不起来的,最终剩下的也就只有同情了,一方面因父亲替他作决定,便把青春浪费在了操守家务和理财上;因继母原因他的爱情又没能顺利,逆来顺受,他也就没有了反抗的意志。另一方面他虽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具有了自由、民主的意识,能够同情帮助姐妹们逃离封建制度的魔爪,但他最大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弱点是却反反抗意识,只是一味的忍受,以“孝”为先,被绑在封建制度之上。在读到《秋》中他的儿子海儿死时,再也禁不住留下眼泪,那么聪明、可爱、懂事的孩子完全就是他的命根,到这儿,我原以为觉新这一人物要销声匿迹了,他已完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他的忍让、怯懦、自我牺牲只是助长了封建势力的火焰。作为高家长孙,他还不得不去维持这个必然崩溃的结局,海儿死后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不知他是凭着什么毅力挺过来的,但当看到他为觉民与克安、克定反驳时,我眼前一亮,觉新终于可以反抗了,终于想从封建专制束缚中解脱出来了,我觉得在很的程度上时海儿的死刺激到他了,他意识到了如此下去不会有出路了,很是为他的觉醒感动,一直到最终他能够与翠环结婚,让我恨激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封建家庭及其文化对年轻人的一种戕害,是一种灵魂的戕害,在现实面前,妥协与退让只会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尸走肉,我们应该做的是奋起反抗,将它一点点扼杀。
不想过多的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一种象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描述整个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以及必然走向灭亡服务的。
高家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直至顶峰,同时却也揭示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人所遭受的戕害之大,揭露了它的必然崩溃。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最为让人瞻仰的是他的故事情节的设定,对各种矛盾的斗争、反抗很是激烈。
读罢他的作品,梦里时常成为书中人,不知自己从何来,又要归何处,却总是目睹一个个凄惨的场面,很是心痛,看着那些年轻的生命岌岌可危,却无从救赎,由此深入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对青春生命犯下的滔天罪行。瞻望当代的民主、平等、自由,来之不易呀,相比较而言,我们还抱怨什么?
文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敢于吐真言反映现时的不幸才不愧于当下的文人,巴金先生做到了,他不仅揭露了现时的罪恶,孕育了希望,还教育了我们后代人要珍惜今天的人权,面对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家·春·秋》读后感 20
这部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开了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伟大旗帜。
万恶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鸣凤、李瑞珏、钱梅芬、蕙表姐、淑贞这些年轻女性如花的生命。对于一个个善良灵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这些年轻女性逼上了绝路,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没有自由,这对于女性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处于这个时代的她们,处于封建制度的她们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长们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谓的“血光之灾”,相信西医不会治疗内科,人已经病入膏肓了还不愿意请西医就诊,我彻底愤怒了。
当我看到蕙表姐已经病得不轻了,郑家坚持不请西医,就连蕙表姐的父亲也不同意,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虚伪的面具下是一个个肮脏的灵魂,这群见死不救的坏人,读后感《激流三部曲读后感》。蕙表姐去世后连买块地安葬,郑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庙里,而郑家却是忙着续弦,多么可悲。
淑贞,这个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这十五岁的年纪,她像一朵未到开花时候就被打落的花苞。这个孤寂的孩子需要爱,然而没有人可以给她适当的爱,她只能一个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什么封建礼教,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堕落,却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没有勇气去推翻旧制度,不愿承认旧制度的错误,最终只能走向灭亡。这些封建家长们,这些封建卫道士们,他们是被自己害死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们,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深深荼毒了。
《激流三部曲》有结局吗?不,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些丰满的生命形象还在继续他们的人生道路。
《家·春·秋》读后感 21
暑期中,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爷爷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我感受到了其中描写的美,其中描写的丑。
《激流三部曲》分别为《家》、《春》、《秋》,虽然题名非常温馨,但是它却是讽刺当时封建社会的一把利刃,在字里行间,你将会读出一份哀叹,一份义愤,一份希望。
在书中,作者主要描写了高家的上一代人封建、阴险、口是心非、斤斤计较的丑恶嘴脸,与年轻一辈阳光、热爱祖国、批评抨击旧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最欣赏的人物是高觉民,他正直,善良,不像他哥哥那样一味的“作揖主义”,也不像他弟弟那样冲动,而是平时做得规规矩矩,不给人留下话柄,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义正词严的站出来,痛斥他所不能容忍的行为,哪怕是强横的陈姨太也会灰溜溜的逃跑﹔他痛恨旧社会,与好友一起办出《利群日报》,呼吁广大的学生支持新革命,打击旧社会……真是好样的。
遨游在美词佳句中,我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忍,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媒灼之言,根本不考虑当事人真正的想法;什么当代大儒,根本不看看他们所做的可耻行径;什么长辈就是对的,看看许多所谓的长辈给他们的孩子树立的榜样。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旧的体制、旧的传统(部分),所以,十月革命覆灭了沙皇,辛亥革命击倒了5000年的帝制。
我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社会中,不受压迫、不受束缚,虽然如今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美,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使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家·春·秋》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春》、《秋》读后感11-21
春、夏、秋、冬08-15
春的播种 秋的收获08-16
春·夏·秋·冬作文10-24
春、夏、秋、冬作文06-02
春 ,夏 ,秋 ,冬作文400字09-07
春·夏·秋·冬作文实用6篇10-24
春、夏、秋、冬作文集合10篇03-06
2004年秋学期工作总结及春学期工作要点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