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时间:2022-10-09 19:37: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1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第一句话。同时文中的诸多主人公也在用自身的经历阐述着这个道理。

  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一家,因为奥布朗斯基公爵同家庭教师的暧昧而支离破碎;安娜和卡列宁因为其追求爱情的要求和方式与卡列宁彻底封建的个人观念格格不入,导致两人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联系断裂,仅靠儿子谢廖沙维持;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因为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威胁等更是连家庭都无法组建,两人又因挣脱不了宗教、舆论、法律的枷锁而酿成了爱情的悲剧。列文和基蒂的结合则相比之下更加的美满,但其精神上的探索却被婚姻和封建道德束缚。他为贵族阶级自甘堕落寄生生活而忧心,他制定了看似美好的“不流血的革命”的计划,但首先在村子里就四处碰壁。他那些躁动不安的心绪、不知所以的苦闷、毫不动摇的追求,在那个时代的一些不甘于混沌中堕落的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最终,他在“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的信条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托尔斯泰塑造列文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很多出色的心理描写,对安娜形象的塑造也运用了心理描写,只是安娜的情感更加的复杂与多层次,一方面她厌恶自己的丈夫,认为他是个彻底的官僚主义,始终在沽名钓誉,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爱情;但另一方面,她是在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生活,是一个传统的女人,抛弃丈夫和心爱的儿子让有着封建宗教意识的她难以心安。一方面,她想冲出思想规约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对这种行为感到恐慌;一方面,她厌恶无聊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又不舍上流社会丰厚的物质条件。托尔斯泰运用心理描写将她心中的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坚定与软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中的主人公们的形象各异:安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个人解放以及性格的两极化;列文在劳动中锻炼自身、净化心灵,在探索中健全人格、获得快乐;渥伦斯基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但同时又贪慕虚荣、爱好功名,他爱安娜,但最后归顺与封建贵族社会;卡列文则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官僚,不懂得爱情,一门心思扑在功名利禄上,正如安娜所说的是一个官僚机器。这些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身边的人文习俗更是千差万异,安娜所处的城市居住的大多是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虚与委蛇必不可少,远离自然的贵族们没有自然的熏陶来充实精神,就只能追求名利来满足物质;列文所处的农村则更加的符合人们心中的居住地,接近自然,从自然中提升精神境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对于爱情的追求与满足和宗教对其的压抑与束缚是本书的一个中心矛盾,也是安娜爱情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托尔斯泰在写安娜的悲剧的同时,也从侧面影射出当时的俄国的悲剧。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要么遵从内心的本能欲望,要么遵从社会的宗教教条,这种本能与信仰的分裂在安娜凸显在安娜身上,反映了俄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矛盾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2

  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3

  近日,利用空闲读点名著,偶然逛商场买了两本名著,一本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一本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几天的空闲时间开始读《安娜》。看书中有一些体会不吐不快,写来分享。

  半年前看过名著改编的电影,女主由法国影星苏菲·玛索主演,她的迷人和惊艳的扮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剧情已经有所了解,就从中间开始看起,也就是安娜与他的情人渥伦斯基坠入爱河,并产下女婴开始看起。二人的恋情公之于众后,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和情感压力,安娜生了一场大病,伤心欲绝。她丈夫阿列克谢感到屈辱和羞耻,但看到这个情况,宽容了她,并同意与其离婚。感动于丈夫的大度与宽容,安娜并不愿意离婚,只是维持现状。之后安娜带着新生的婴儿与情人一起去意大利疗养。一走就是三个月,期间其丈夫和儿子度过一段艰难时光,阿列克谢还要背负世人的议论和嘲笑,被带了绿帽子还是那么无动于衷,不为所动,在婚姻关系存续时,允许妻子与情人出国疗养。

  安娜自然是在国外度过一段愉快时光,日子过得似乎很幸福。但好景不长,回国后的安娜禁不住对儿子的思念去看儿子。渥伦斯基也要考虑重回社交界,使上流社交圈承认二人的关系。

  生活在爱情中的女人往往看不清现实,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时间一长,渥伦斯基想要新生女儿跟自己姓,能继承自己的遗产,但安娜没有跟丈夫离婚,在法律上女儿却是安娜丈夫阿列克谢的孩子。两人不断就这个问题发生争吵,相互埋怨,安娜一开始不重视这个问题,以为有渥伦斯基的爱就够了。在爱情中的女人总是太天真,但男人需要的不止爱情甜蜜,男人需要的还有地位、财富和尊严。

  等安娜想明白,只有离婚,跟情人结婚,合法地生活一起才能减少争吵,给渥伦斯基名分,也给自己安全感。可是,此时的阿列克谢思前想后,考虑到离婚跟自己带来的后果,却不愿离婚。或许他在想,既然已经戴了绿帽子,名声已经毁了,那就破罐破摔,起码还能落个宽容大度的名声。安娜给丈夫写信,请求离婚,并回到莫斯科等待离婚的消息。在长时间的等待后,安娜变得不耐烦,不断抱怨,找理由与渥伦斯基吵架。失去理智、情绪化的安娜越发没有安全感,以为渥伦斯基移情别恋,不在爱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一件事情上,生活早晚会失去平衡,最终在最后一根稻草后,安娜选择卧轨自杀,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悲惨遭遇的解脱。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生命为代价换取渥伦斯基对他的在乎和懊悔。结果是他死后,渥伦斯基郁郁寡欢,消沉了一个月,中间企图自杀未果,最终是俄国与土耳其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爆发,渥伦斯基自愿参战,燃起了对生命的斗志,作品以此结尾。

  安娜的悲剧很难说是时代的悲剧,更多是在于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及时离婚,平复这些是非,在家庭和爱情间做出明确选择。等看明白事实,都已太晚,只得以死亡结束这不幸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4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5

  说《安娜.卡列宁娜》是长篇巨制,可是时间跨度并不长,场景设置算不上恢宏;写爱情,并不摄人心魂;写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写尽世俗,人间百态,也是点到即止;可就是这样的长篇小说,也足以吸引我很快进入到十九世纪后半段的沙皇俄国,从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乡村,一幅广阔多彩的社会图景在眼前铺开,15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地跃然纸上。所以,我读到后面一直在思考,托尔斯泰的这支笔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写。

  一方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对于主角们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经历的嬗变都写得肌理分明,细致入微。这其中,最丰满的形象要属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鲜艳,妩媚,开朗,落落大方到后来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欲望吞噬。列文从敏感自尊又热爱劳动充满活力到后来婚后出现的精神危机,以及从宗教中找到自己的信仰。(托尔斯泰安排他们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就让列文对之产生了爱怜的情感。)要把这样丰满的人物形象总结下来,可能需要另开一篇了。而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吉娣和陶丽两名普通女性角色的心理蜕变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成功相爱。安娜曾经这么对吉娣说“您现在的年华真太宝贵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好比弥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蓝色雾霭。这种蔚蓝色雾霭笼罩着童年即将结束时那个年代幸福的一切,过了这快乐幸福的阶段,路就越来越窄了,踏上这段道路真叫人又惊又喜,尽管它看来还是光明美好的`。”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吉娣所处的美好年华里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而失恋后的吉娣害了一场大病,意志消沉,出国疗养遇到了改变她的华伦加,她的身上有着“超脱吉娣所十分厌恶的世俗男女关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价值。”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吉娣,并启发了她,带领她到了一个崭新的,崇高而美丽的新世界,从这个高处可以冷静地观察往事。最后,吉娣明白了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而这一点我们在后来吉娣爱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乡间,料理家务,特别是跟随列文去看望他临终的哥哥那一幕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心里蜕变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而说到内心矛盾,陶丽去访问安娜一行则被作者刻画得真实而深刻。从开始在富裕农民家喝茶时同农妇谈论孩子的问题开始的四个小时的去程中,她从各个方面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受困于怀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宁,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生的欢乐。”而就是没有她的份,对自己的生活是嫌恶的否定的。到达安娜家里,参观了富丽堂皇,贵重崭新的房子,了解了她的处境,参加了上流社会那些风度翩翩的贵人的聚会之后,却觉得“好像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员同台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台好戏都糟蹋了。”“对家庭和孩子的思念,特别迷人,特别鲜明地在她心头翻腾。这会儿,她觉得她的小天地是那么宝贵那么可爱,她在外面简直一天也待不下去了。”读出了一个普通已婚妇女的内心渴望和挣扎,矛盾与释然。

  托尔斯泰的这支妙笔写出来的人物心理,可以说是细腻的工笔画一般,连喜怒哀乐都可以分成多个类型和程度的那种细腻。作者:Claire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6

  安娜,一个善良、美丽、极富反抗精神的女性,可现实生活给她的却是一场残酷的悲剧。造成她生活悲剧的原因,除了历来评论界认为的:

  ①她独特的个性。

  安娜从不屈从于她认为的不合理的社会环境,敢于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即使那是一条毁灭路,她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②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除此以外,我自己还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1、安娜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冒上流社会之大不韫,公开自己的“婚外恋”——实质上正真的爱情。却没有能力承担爱情破裂所造成的精神地震。她之所以临死前还恨恨的说:“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是因为她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坚实的支撑。除了爱情,她一无所有。她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都毫不保留的压在渥伦斯基身上,却忘了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无论谁和谁,无论彼此相爱多深,我们终究不会是同一个人,我们依旧是要一个人来,一个人离开,谁也不能承担谁的所有。抛开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当时那些人都局限,谈谈它对现代女性的启发:女人,一定要像舒婷《致橡树》中写到的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彼此平等站立,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万不可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附庸。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什么真的可以永垂不朽,所以一定要多爱自己一些,更何况人生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追求和向往的东西。生活的空间绝不能太狭小,那样你会呼吸困难的。只有如此,即使有一天,你用心付出的爱不在了,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彻底塌陷,你还有微笑着修复伤痛的能力,还有可以支撑自己继续快乐和幸福的坚实依靠。

  2、上流社会借助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安娜,这是渥伦斯基的本意吗?难道他对安娜的爱只是虚伪与谎言?他不爱她吗?……不是,一定不是。他爱她,真心爱她,只是当爱情步入婚姻时,那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那是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一个社会关系网和另一个社会关系网的'“谈判”。渥伦斯基爱安娜,可当将爱于上流社会同时放在天平两端时,爱就显得太轻。渥伦斯基没有安娜那样的勇气,他做不到与上流社会的决裂。就如刘若英那首《为爱痴狂》中唱到的“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向你说过的那样爱我,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渥伦斯基只能无奈的说:“对不起,我真的不敢!”

  不敢,没关系!爱是我们自己的,是我们曾经心甘情愿付出的,他(她)接不接受,能不能接受,敢不敢接受,可以接收到什么程度,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曾经用心爱过。过了,就让它结束,放手寻找那个愿意爱可以爱敢爱我们的人,不再徘徊不再犹豫。放手给自己重新选择的机会,相信“下一站幸福”在等待我们!

  安娜,原谅沃伦吧!那个社会就是那样,你爱的人就是这样如此软弱。记得来生做一个强者,自己承担自己,不从属于任何人,不怕任何人的抛弃!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7

  在经历了一场奇怪的感情历程以后,为了让自己静下来,准备看几本小说,滋养一下心灵。最近刚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又犯了爱入戏的毛病,夜里辗转反侧,揣摩书中的人物,闭上眼睛,头脑中雪亮一片,全无睡意。

  对于安娜这个人物,即是可爱又是可怜的。男人纷纷为之倾倒,连沃伦斯基的母亲也忍不住说“我都爱上您了”,足见安娜的可爱。但安娜品尝到爱情的甜美和幸福后,整个身心仿佛被唤醒了,尊严、教养、理性、地位,甚至母亲的职责都成了让她痛苦的桎梏。人性里有有真善美,也有自私和欲望,假如人可以退去光鲜的面具和外衣,彻头彻尾的真实,人心里的魔也会无所畏忌的冲出来,让人失去内在的平和,走向精神崩溃和自我毁灭。虽说安娜在不懂得爱情的时候就嫁人生子,虽说卡列宁比不上沃伦斯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醉心仕途,循规蹈矩,死要面子都让安娜不称心,甚至厌恶,也都不是安娜出轨的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很多生气勃勃的人们一样,安娜性格里有一股不安分,不惜代价获取成就感的力量。作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贵妇,实在缺乏获得成就感的途径,那么拥有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情,正好满足了这份缺憾。从安娜在火车站上与沃伦斯基第一次邂逅的回眸,在吉提家舞会上妩媚动人的打扮,都能看到她心里的魔。以及小说快到尾声处,安娜对爱人疑神疑鬼,心态失衡,见到吉提的丈夫列文时的那段描写,她那么清楚自己的魅力,貌似不经意地魅惑着男人,然后一转身又把他们完全忘了。后来还在吉提面前刻意提到与列文的见面,强调自己很喜欢他。她心里的魔就这样在“追求真实”的召唤下,被引诱出来,扰乱了她的心智,脑子里充斥着妒忌、报复和自我毁灭。这种性格的女人可爱又危险,即使第一段婚姻还算如意,也会因为追求完美且不能自制而早晚要出轨。

  爱情能当饭吃吗?安娜就是那种把爱情当饭吃的人,爱人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她不能接受爱人的心里除了她还放下其他的人和事,她在爱人“因为爱而牺牲了一切”“为爱差点杀掉自己”这些表象中获得无上的满足和爱的高潮感。但这正是女人的天真和愚蠢的所在。男人是不能仅靠爱情而活的。双方需求的不对等最终会导致悲剧的结局。安娜得到了爱情,却没能好好把握。她要的太多,要的太不理智。但如果她理智,也就不会出轨了。她的爱情来势汹汹,压倒一切,有疯狂的'成分。男人们梦想得到女人疯狂的爱,但得到了也就满意了。疯狂的必不持久。

  另外我想说,小说中展示了俄国19世纪贵族们的生活场景,主人们头脑发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写成神秘的纸条,让仆人、车夫们穿梭传递,穷苦人跑断了腿也没人可怜。假如安娜、沃伦斯基都是平头百姓,工薪族,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忙得四脚朝天,每天算计着如何付房租,还房贷,柴米油盐……是否还有时间谈这个轰轰烈烈的婚外恋吗?轰轰烈烈的超凡脱俗的爱情是奢侈品,只属于有闲有钱的人们啊。我等穷人,还是在大学毕业刚工作的那几年里在同学同事朋友里,找个谈得来看着顺眼的,然后结婚生娃,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为人类做点有益的事,培养个质量合格的下一代,有空去游历下大好河山,没事微信上晒晒美食。什么初恋、什么安娜,一切都随风去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8

  飞蛾扑火,义无反顾。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点,并且全力地去追求。爱情充斥着全部的生活,仿佛生命中的其它再无意义,列文也好,伏伦斯基也罢,为之着迷,为之倾狂。

  可能一错之后,便再回不了头。越来越多的碰面,幽会。培特西夫人家的狂热,赛马场的惊慌,直至那个黑夜,安娜眼中的光。“爱,他也会懂爱吗?太迟了,一切都太迟了。”卡列宁这个强有力的政治家,第一次感到软弱无力,束手无策。像一头公牛,驯服地垂下头,等待着他已感到的高举在他头上的利斧。

  我承认奥勃朗斯基说的有一定道理。嫁了一个你不爱的人,没有爱情,也不知道什么叫爱情,却结了婚,但这事木已成舟。后来你爱上了一个不是你丈夫的男人,这是很不幸,但依旧是木已成舟。这事被你丈夫知道,他饶恕了你,这是现况,现在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再跟你丈夫生活下去?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婚姻是一份承诺,责任,将两个独立的生命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一段爱情尚有开始,维系与结束,何况婚姻。倘若不爱,为何不在一开始便坦诚相告。既然决定选择了那块贝壳,就不应该抱着挑选的心态再去海边。

  安娜选择放弃一切,放弃丈夫,儿子,远走高飞。离不离婚,得不得到他人认可都无所谓。只要有那份爱情,只要他还爱她。伏伦斯基选择放弃仕途,自毁前程。尽管这在他以前是从来不敢想的,但他确确实实做了。他不是那种不渴望功名的军官,与他同期的谢普霍夫斯科依连升两级,获得了青年将军难到手的奖章。他羡慕,但为了安娜的'爱情,他愿意放弃。

  拒绝塔什干那项迷人而危险的任务,照伏伦斯基以前的看法,是可耻的,是办不到的。但现在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上级对他的行为稍有不满,他便立刻辞职。

  维特式的狂恋,互相毁灭对方的生活,甚至生命,只为了证明我爱你。这,还是爱情吗?激情终有退去之时,梦幻总会回到现实。列文与伏伦斯基一般,甚至更甚,神魂颠倒,他觉得他和他的幸福就是整个生存的主要目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目的。他什么也不想考虑,什么也不想打算。有了爱情与幸福,其他什么他都不在乎。

  可吉娣不一样,她知道列文在乡下有他心爱的事业,即便她根本不理解列文所做的事,即便她根本不想去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她认为这事业是很重要的,她知道他们的家将安在乡下,所以她拒绝去国外,想开始他们的生活。

  相似的人,相似的故事,却如此讽刺。即便安娜再有风韵,侧脸的弧线,举杯的姿态,一切都好似精心修饰。伏伦斯基知道她是有意这样做,可是偏偏感到无趣,越发的渴望自由和外面的世界。厌倦,猜疑,互相终会怨起对方。无法避免,激情褪去,当时所做的事一件件都会显现出来,好的,不好的,愿意的,不愿意的,冲动的,后悔的。

  我还很清晰的记得,安娜对伏伦斯基说:我能要求您怎样,我只想求您不要抛弃我。不,我要的是爱情,可是它没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撕心裂肺,空中楼阁,又能如何。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卡列宁少一点虚伪,安娜多一点决心,伏伦斯基多一点责任,故事会不会好一些。

  夜,一片漆黑,玻璃上映着另一个世界。只听得风吹树木簌簌,山川一时寂寥。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作文11-01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5-19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6-01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9-07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9-16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04-05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4-10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9-30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12-18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