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2-10-26 08:30: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学》读后感(1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读后感(13篇)

  《大学》读后感 篇1

  说实话,只要和国学有关,和传统经典文化沾边,就觉得很高大上,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远,哪怕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尽管我曾经会很熟练的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很多内容。

  《大学》里提到“亲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觉得他们并不“亲民(跟劳动大众关系密切,亲近民众,接地气)”。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但每次读这些经典,就像探寻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宝藏,好像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触及其根本,有时更感觉自己只是看见了一棵大树的枝枝叶叶,根本无法窥见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广多深!

  所以,我喜欢把我学习经典并能从中汲取能量的过程称之为“扎根”。而阅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气。

  本书整体架构很简单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别解析了《大学》《中庸》两本书以及自己为其注解的缘由初衷。在忠实诚意的基础上有传承有创新有坚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蕴,精妙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两部经典作品的伟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和注解,看似简单实则精心。我想这种设计可以使适合阅读的读者年龄段无一不包。幼童可以素读原文,初学者青少年可以精读译文,积淀颇丰的成人可以深入研读注解,可谓老少皆宜,深浅都可。

  本书在注解的时候,可谓用心极细致,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的译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没有含糊其辞的空间;我的注解则着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之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寻求的学习目标与修养指南。”而对于《中庸》傅先生的评价也是极高的。“人性之伟大、美妙与神奇,至此臻于巅峰,可谓止于至善了。”

  至于译文的准确和忠诚,注解的精妙和深广自不必说。众所周知,作为儒学经典,《大学》主要内容是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三纲领,以及实现三纲领的八个条目或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则主要集中在讲“中和(中庸)之诚”,通过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三达德(智仁勇)以及九经(治理天下的九个基本方面)的叙述,统一明和诚、融合尊德性与道问学而彰显天地之文。两书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表述,可以说对我们高尚人格的养成和深厚底蕴的建构提供借鉴和滋养。

  傅先生告诉我们:《大学》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这样说?而《中庸》是修养德行的指导和方向,是让我们知道这样说是为了什么? 也就是说《大学》是为培养贵族子弟的从政素养而这样说。《中庸》这样说是为了实现《论语》中的“中庸至德”和《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大学》一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一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果我们把这三个说法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首先孔子为个人修养德行指出了必须到哪里去,也就是确定了“中庸至德”这个最高目标。其次《大学》为即将从政的贵族子弟指出了必须做什么,以实现“中庸至德”。他们必须彰显高明的德行,必须亲近爱护百姓,必须永不停止地去追求“至善”。要做到这三条,又必须做这些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外《中庸》则在对“至德”和“至善”进行具体化的基础上,论述必须怎么做,才能实现“至德”和“至善”。所以,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傅先生为我们解读的两部作品的微言大义,那么我们的扎根之旅算是真正开始了吧。

  说实话作为一个初学者,我最初接触《中庸》,感觉它有点乱,没有较强的逻辑性。阅读本书,越来越发现了《中庸》的美。它既像一篇抒情散文,又似观点鲜明的论述文。第二十九章中“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不是酣畅淋漓的抒写君子的追求和情怀吗?《中庸》表达观点从不模棱两可、含含糊糊,而是斩钉截铁、明确利落。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观点可谓至清至明。另外有人说《中庸》还有一些悬疑小说的引人入胜。比如第一章讲了“中”和“和”,却没有讲“庸”。也许“庸”就是留在“中”与“和”之间的一个悬念。如果不能真正深深扎根下去,这些玄妙可谓深奥。

  经典,就是传承千年而不衰的精粹,是埋藏千年值得我们一再探寻的宝藏,是我们必须深深扎下去的根。

  扎根不仅仅是一棵参天大树的目标,也是每一棵花每一株小草的梦想,也是我们为了让自己更美好,为了让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不懈追求!

  就像宋鸽老师推荐阅读的《当务之急是“啃”读一本垫底的书》我想,所谓“垫底”的书就应该是像《大学》《中庸》一类的书吧。

  因为《大学》《中庸》之美,“四书”“五经”之妙,中华传统经典之博大,都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都是我们修养自身,振兴中华之根!

  《大学》读后感 篇2

  对于每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难免会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被实现了,所以,一时失去航标的我们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于是,在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我同学的姐姐就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关于考研就业等问题举了很多实例,开始知道自己应该在大学干点什么了。细细地把它品尝了一遍开始思考大学和高中究竟有何不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叫“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这个标题给了我这样一个感觉:25岁就做了董事长肯定很了不起了,既然他有意出一本书来特地给大学生忠告,觉得有必要推荐给我们,那么这些忠告应该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了。这就是我对着本书的最初感觉,后来也发现,的确如此。

  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好铺垫。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首先要学会思考。其实又何止在大学里要学会思考,依我看来,一个不会思考或者一个自以为会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获得成功的。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我们已经被迫接受了十二年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知道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学,虽然还不能说我们完全脱离了那种教育模式,但最少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

  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充分利用好大学图书馆这个优良的资源。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可我们还要为之努力。

  作者提到的“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我们处身的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际关系真的可以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马克思都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让人成其为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素质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们要主动跟别人去交往,搞人际关系我们不能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再次,我们要懂得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联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许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少了个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平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到了我们工作上或者我们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人脉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脉可能是一条让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想读这本书会让你受益匪浅。

  《大学》读后感 篇3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高度的中央集权专制和分散的自然经济为基本特征。自中唐以来,这种社会格局的内在阶级紧张、中央与地方摩擦、民族之间冲突,渐趋激化,适应破产农民和失意的士大夫的精神需要,禅宗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普遍流传。禅宗为解救人生的苦难而产生,也在解救人生的苦难中发展,形成了一套人生价值哲学体系。禅宗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心性论、道德论、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心性论、功夫论和境界论三大要素,分别阐明了禅修成佛的根据(基础)、方法(中介)和目的(境界)三个基本问题。从这三大思想要素的相互关系来看,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禅宗把自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苦乐、得失、真妄、迷悟都在自心,人生的堕落、毁灭、辉煌、解脱都决定于自心。自心,从实质上说是本真之心,也称本心、真心,也就是佛性、真性,正如唐代道宣在《高僧传》中介绍菩提达摩新禅法时所说的“含生同一真性”,此真性为人人所平等具有。由此,禅宗在传法时讲“以心传心”,即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弟子,以禅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称传佛“心印”。“自心”是众生得以禅修成佛的出发点和根据,是禅宗的理论基石。

  禅宗也以“自心”为禅修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发明本心,发见真性,以体认心灵的原本状态,顿悟成就佛果。也就是说,禅修是心性的修持。从中国禅宗的发展来看,禅师们都把修持功夫专注于心性上,如,达摩、慧可、憎璨重视坐禅守心,道信、弘忍重视“心心念佛”、“念佛净心”。牛头法融主张“无心”,也是心性的禅修功夫。北宗神秀的禅法,其弟子普寂归结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照”。(见《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南宗慧能提倡单刀直入,自证于心,自悟本性。神会认为灵智是人心的体性、本质,强调开发灵智。马祖及其门下派生出的沩仰和临济两宗,提倡直指本心,强调平时的言语举动、日常生活表现都是本心的自然流露,由此而有屙屎放尿、著衣吃饭、走路睡觉、运水搬柴等都是佛事之说,认为都可以从中体悟真理。石头希迁及其门下衍化出的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重视一切尽由心造的唯心论,认为人的心灵是圆满完美的,只要心地自然,就会佛法遍在,一切现成。由此可见,虽然禅宗各派在修行的方式、方法、风格上各有不同,但是,或为了启导心地的开悟,或顺应心地的自然展现,或求得心灵的自由,各种禅修实践都围绕着心性进行,这是一致的。

  禅宗还把禅修的目的、追求境界、成就佛果落实在自心上,强调佛从心生,自心创造(成就)佛,自心就是佛。如道信提出的“念佛心是佛”的命题,就是专念于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如此,心与佛相融无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神秀主张“离念心净”,并认为净心的呈现就是佛地。慧能宣扬“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见自本性,即得出世。”(同上)认为人的自心、自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由,就是佛的本性。成佛并不是另有一种佛身,众生的自心、自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在慧能看来,佛就是众生原始心灵、内在本性的人格体现,就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者,并不是外在于众生的具有无边法力的人格神。慧能门下及其后来的临济、曹洞等五宗都宣扬“即心即佛”的思想,“即心”,此心;“即佛”,就是佛心,就是佛。认为众生当前的现实心就是佛之所在。有的禅师还强调“即境是佛”,“触境皆如”,“境”,指事、物。眼前的事物就是佛“真如”之所在。这是从理与事相即的角度,即把理事两边统一起,以求禅境。这里的“理”是指性理,心性的.“理”,性理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根源。实际上就是以心性(佛性)与事境相统一,以事境为心性的体现作为禅修的境界。还有的禅师鼓吹“本来无事”、“无心可用”,这是强调人心本来是清净的,而心清净就是佛。所谓心清净就是从主观上排除执著佛法和万物为实有的观念,排除把心视为能实生佛法和万物的实有心的观念。可见,仍是“即心即佛”的变相。简言之,所谓涅槃,所谓佛,就是本性的护持,心态的复原,心灵的升华。

  从上述禅宗的根据、方法和目的三方面思想来看,都是围绕心性展开的,心性是禅宗禅理的基础、禅修的枢纽和禅境的极致,心性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研究禅宗,必须着重研究禅宗的心性思想。

  《大学》读后感 篇4

  有一次到英国旅游,在一个小城镇停留,我和朋友们偶然间看见简奥斯汀的博物馆,带着对作者的憧憬,我们决定进去领略一下她的故居和历史。而有意思的是它的顶楼是一个喝下午茶的地方,走进去一看这里的人比楼下博物馆的人可多了许多倍,狭小的空间却坐满了来品尝下午茶的人们,这里的顾客大多是热爱简奥斯汀的文字。女服务员们穿的非常“古代”,她们穿着带有简奥斯汀时代的女仆装,对我们说让我们等一会儿。本来繁复的旅游计划,因为看见这个温馨的古代式下午茶而让我们放弃了所有的计划,决定在这里享受明媚的午后时光。过了一小会儿,我们坐在白色的桌子旁,点了丰富的三层套餐。在等待食物期间,我看见这里每一个桌子旁都有一幅画和一本书的主题,非常契合这里的氛围和装修风格,似乎回到了那个十八世纪末的夏天。

  我一直非常喜欢简奥斯汀的文字,时不时的会反复读她的小说,我幻想着里面的女主角坐在这里与她的家人和好友们闲话家常,同享轻松惬意的时刻,那一定是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这里的餐具非常讲究,茶具、茶壶、过滤网、三层点心架、饼干夹、糖罐、奶盅瓶全都晶莹剔透。在这里,我们一直呆到晚饭时刻才起身离开,早已记不得吃了什么,却一直记得当时的心境,还有温暖的环境。当天晚上我就捧着在简奥斯汀故居买的原版《傲慢与偏见》重温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读原版的《傲慢与偏见》,一直以为十八世纪末的英文用词晦涩难懂,却欣喜的发现这是一本多么有趣的小说,简奥斯汀对文字所倾注的情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仿佛走进了那个活泼风趣的田园村庄,与绅士共舞,与友人骑射。

  其实,“一曲关于爱情、财产和婚姻的咏叹调”这句话是我在学校图书馆推荐书目的介绍上看到的,在此借用作为题目。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但对生活具有敏感的观察力的她却写出6部小说,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与偏见》写的是班奈特一家五个女儿的故事。班奈特太太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五个女儿都体面的嫁出去。大女儿简美丽善良,但性格内向,与新搬来的邻居宾利先生相恋,却不敢表达自己感情,差点让她错失了一段好姻缘。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明、有教养,但对宾利先生的好朋友达西先生有偏见,认为他很傲慢。三女儿玛丽古板木讷,沉迷于阅读陈腐的书籍。四女儿吉蒂和小女儿莉迪亚性格外向豪放,不懂礼仪。

  全书描写了四段婚姻: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为了财产,为了以后能有优渥安定的生活,不成为家人的负担,嫁给了伊丽莎白的表兄科林斯先生。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使夫妇两人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班奈特家的小女儿莉迪亚只为一时的头脑发热,相信爱情,就跟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骗子威克尔先生私奔,让家族蒙羞。后来,在达西先生的资助下,威克尔先生还是娶了莉迪亚,但婚后两人还是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至于男女主角,本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存在着偏见,而达西先生则对乡村里的人表现傲慢。但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两个人终于互相了解,缔结美好的姻缘。而姐姐简与宾利先生在经历了一连串风波后,算是好事多磨,大团圆结局。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经说简·奥斯汀的小说缺乏激情。的确,《傲慢与偏见》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它描写的只是乡村里几户乡绅家庭的故事。但却能从这几户人家的平淡生活中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对爱情、财产和婚姻的不同看法。

  不可否认,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人无疑都是丰满的,她们有的热情,有的保守,有的自私,有的良善,她将女人的千百种面貌反应出来,在那个相对守旧的年代,却又遥相呼应现代的繁华闹市。很多电影、电视剧都将《傲慢与偏见》翻拍成现代版的“达西与伊丽莎白”,因为这样的爱情同样生活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人物也好似我们的朋友一般亲切,简奥斯汀让这些几百年前的人物扎根于我们心中。

  很多读者在读到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时,都是很憧憬的,辗转、浪漫、激情无疑让许多年轻读者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伊丽莎白的果敢、聪明、善良,对规矩的不妥协,对财富的蔑视,都成为了简奥斯汀笔下女主人公最美丽的瞬间:温柔坚定,聪明豁达,即便是承受终身寂寞的代价亦从未妥协。她透彻的了解一切失望和瑕疵,却宽容的理解了它们,她是那么值得珍惜的好姑娘,就像简奥斯丁;而夏洛蒂,凉薄清醒,果断的把握时机,选择一场不需要爱情的婚姻;那么简,柔弱善良,被动矜持,眼睁睁的看爱情消失也没有挽留的勇气。还有许多女性在简奥斯汀笔下流淌,她们都是那么的活泼生动,呼之欲出。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是多么的恣意,却又小心谨慎,简奥斯汀完整地还原了那个时代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却又理想化的给爱情上足了砝码。

  简奥斯汀的女生依然活在我们周围,从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女性的可爱动人,以及田园乡村背景下伪善刻薄与浪漫情怀的和谐共存。

  《傲慢与偏见》,一段曲折但结局美满的爱情,冲斥着每个观众的心灵。相信爱情的力量能指引人改正自我,也相信拒绝不了成长的我们会渐渐改变,不断地扩宽我们狭隘的心房,成为一个稳重成熟的人。对于如今思想开放的我们,这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我确实应该努力去挖掘自己,在表现更真实的自己的同时,也要梳理好自己的头脑,不要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尝试思考事实的真相。

  《大学》读后感 篇5

  今天,读完了覃彪喜先生的书,这位80年代初出生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忠告实在是让很多人折服,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读后感。

  读过一遍,说句实话,书,真的是要读百遍才能领悟其含义的,但是,这一遍却是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如果强把覃彪喜先生的观点硬拉到我的这点感悟中,我未免也显得太过山寨,因为我现在留在脑海中的散在观点实在是难以整合的太好太完整。

  我首先记住的一点是读大学,不能死读圣贤书,生活中就应该有点大学生的样子,不要一出门被别人问道是不是高中生什么的就感觉到年轻真好(这里表示我无限的怨念…),大学读不出气质来是不行的,在公交车上,是不是在闲暇之时思考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和就业有关的小问题,你注重哪方面,你就应该多往哪方面想想,或者退一万步讲,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以后到底要干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多观察生活,多找一些和自己专业方面有关的现象,这个年龄,不是说在车上我们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就无比的自豪,当然,没有素质的除外,我们要更进一步的是考虑怎么去对待这种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现象,虽然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但是,审时度势的去想一下就好,因为,大学了,思想真的是应该成熟了。

  大学里,覃彪喜先生曾经把逃课问题设置为单独的一条忠告,逃与不逃,他说的很复杂,惭愧的是,我有时候分不清哪些讲师误人子弟,哪些又是有真材实料的,逃课的选择性也差了很多,以前,即使逃掉了,也不是做有意义的事,现在在我看来,大学生逃课的是两个极端,很会学习的和很不会学习的,浪费时间的课程,分析过的和懒得分析的其实是一个结果,就是不去上课,这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以后,人家是董事,那你,可能就是社会上的.小混混。其实逃课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懂不懂察言观色,你是不是知道老师的性格,是不是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去在不同的课堂上给老师留下不一样的好印象。说到这里就是太深奥了,这点其实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讲不是很适用,医学真的是多多益善,补充越多越好,所以,尽量不要逃课,也不要再逃课时跑去网上谈情说爱或者是在游戏里厮杀。

  这里牵扯的网络又单独成论,在这里,覃彪喜先生列举了个大网络IT精英短时间内积累的财富(当然,也包括狗曰TX麻花腾的),位居首位的盛大网络的陈天桥积累的百亿财富让人垂涎,他的在线游戏《传奇》相信很多人不陌生,书里指出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着超出常人的经济头脑,这是一个层面,但是,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是谁给他们创造了亿万财富,是我们这些网虫!没错,是我们,相当一部分是养尊处优的大学生!点卡,道具,时装,哪个网吧门口不是贴的满满的,网游害人啊同志们,我们每天都在骂麻花,但是这场看似赌博的战争,受害的是我们大学生,网络是虚拟的,覃先生露骨的说了,你聊天,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最后,甚至和网友见面,开房,上床,得到的是什么,读后感《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读后感》。在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是最容易沉沦的一族,家人离得远了,没有办法管你了,不用自己赚钱,在网络上,你可以是美女,倾国倾城,你可以是帅哥,风流倜傥,你可以腰缠万贯游戏币,你可以和虚拟的人物爱的死去活来,但是现实,你什么也不是。大学生啊!离开网络吧,现实是我们应该处的环境,广交朋友,拓宽人脉,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你可以成为职业的网游手,但是,这就和给别人当小姐的大学生一样,做不过十年的,岁月不饶人啊,谁都希望有个安稳的家。

  在大学的校园里,很多人都是希望和美女恋爱,很多人都是幻想和帅哥牵手,摒弃社会的压力,纯粹的恋爱似乎说的过去,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场外貌战役,一旦话不投机,那么战争双方都会受伤。大学恋爱,和其他的很多事一样是一把双刃剑,爱来爱去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也只能自己把握,缘分天注定,覃彪喜先生当年的阿甘精神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要急于恋爱,因为那个人出现的时机可能还未到。

  最后我深有感触的是对于考研的观点,考研,不能不考也不能一味的考(这话怎么那么别扭…),其实就是说因专业不同,因人而异,究竟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怎样,当然能力是建立在正视自己的前提下,不能自卑也不能不谦卑,身边好多同学有的信誓旦旦考研,有的则是想早日工作,其实我说句实话,学医的,特别是临床的,不考研除非你术业有专攻,这个特别的专业,不考研是不容易找到这个专业的工作的。我认为不论家境怎样,考研如果是自己的意愿,那就勇敢的走下去,借来的债迟些再还也没什么的。如果有的同学不喜欢学医学,那么大可试着考别的研究生,太难?但是自己选择的路怎么会觉得厌倦呢?

  说到这里就好了,覃彪喜先生的很多忠告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但是,我能说出来的只有这些,因为鄙人实在是能力有限,但是,我认为我的理解,已经可以让自己走一段路了。

  《大学》读后感 篇6

  《大学》是一篇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主线,分别叙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主要思想则是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并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接触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很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有点汗颜。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才能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能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不知道其中的内涵,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格物”即明辨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念,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

  由平天下必先治理国家到致知必先格物,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作者给那些尚在启蒙以及胸怀大志的人提供了一条“有理有据”的成功之路,按照这样的道路行事,即使最终不能成功,但是人们的道德、素质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统治者的管理也将遇到更小的阻碍,无怪古今众多学者对它如此推崇。不仅仅满足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使得社会更加稳定,更让学术界在其中找到了灵感,完善了孔子的学说思想。 “治国平天下”,其中强调的尊敬长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民如子、谨言慎行、以民为本等等,无论是对领导者还是普通群众在今时今日仍然是我们所推崇的美好品德。

  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而使自己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也就是不心正的'原由。

  而《中庸》则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本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阅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这里儒家所说的中庸并非是我们所想的“庸庸无为、窝囊终老”之意。中庸是一种不激进过分也不怯懦保守的道,讲求凡事行之皆有“诚意”,根本必为“正心”,绝不极端,亦是一种修身之道。《中庸》开篇释义了“性”“道”“教”,其中“道”是不可以片刻不遵守的,如果不遵守了,就不能称之为道,例举了君子在无人之处独处之时也要十分谨慎,这种观点与《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极其相像。而其后述说的“中和”则是一种不悲不喜或者悲喜之间符合自然常理、不违法度的状态。只要达到这种状态天地万物的运转,人类社会的演替就“和谐”了。万事合乎礼法,万民安于法度,万载传承盛世。其中回归天道,去除外界私欲从而使天性充实起来。我认为,这种思想教化比之《大学》中单纯为了统治阶级而“发明”的思想更具促进人类发展的意义,其中诸多思考更多出于百姓的角度考虑,而非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感觉。

  读《大学中庸》,文中字字珠玑,包罗万象,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真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大学》读后感 篇7

  现在的区域活动各个幼儿园都相当的重视,重视有重视的原因,区域活动让幼儿有了自主的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的快乐远远要大于在教育活动中的,而且在区域活动中更能发挥孩子的各种潜能,让能力不同的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认为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决定在我们班中一定要好好开展,让区域活动不是一种形式,让孩子真正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益处,因此我阅读了董旭花教授的《小区域大学问》,读了之后我有了一些感悟,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区域活动的规则不宜太多

  在区域活动中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时间,我们不能给孩子订太多的条条框框,这样容易束缚孩子的思维,在区域活动中有的老师甚至定出了规矩:不让幼儿说话。这样孩子们根本没办法讨论,区域中有的东西孩子接触的不多,孩子只有在讨论在摆弄在尝试中获得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对于幼儿是最有价值的。

  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也应该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矩。这些也不能笼统的说成是规矩,更多的应该说成是孩子做事情的一些好的习惯。我们可以区角活动开始之前让孩子了解一些好的习惯,可以有一些对比,让孩子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有一些小的提示,比如在阅读区中可以写上“脚步轻轻,勿扰他人”等的温馨话语。在区角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拍下一些幼儿活动的图片,分析孩子们玩区角的一些做法,让孩子们来说哪种行为更好一些,为什么,可以让孩子们帮助制定一些规则。

  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宜

  区域活动中有很多老师把它当成了分组指导了,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少一点的参与,孩子对于一些陌生的东西想要摆弄明白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老师不应该着急,认真观察,到了真要指导的时机再出手。我想到了一个例子:有两个孩子在玩喷水枪,玩着玩着没水了,两个孩子都在想办法给喷水枪加水,可是有个家长看着孩子不会就上去帮他,孩子很快就装上了水,可是另一个家长没有上去帮忙,通过孩子自己的探索终于装上了水,孩子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体会到了成就感。这种经验对于幼儿的发展的相当重要的,长此以往,一个孩子可能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一个孩子养成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对幼儿终身受益。

  区域活动中如果确实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一句指导的话语可能让一个没人喜欢玩的`区域变成了一个热门区域,也可能让孩子有了一定的探索的热情,让孩子们举一反三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最佩服有的老师虽然是指导,可是让孩子看不出指导的痕迹。例如:有的老师看到在娃娃家的小朋友玩的没兴趣的时候,就跑过去当小客人说“谁在家?你们都在干什么呢?我现在肚子有点饿了,能给我做点饭吗?”这样指导着孩子可以再娃娃家中可以做饭,让孩子有东西可玩,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老师们去认真的去琢磨,细细的去反思,争取有更多的指导孩子们的好方法。

  三、区域活动要有趣味性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的这一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东西转移注意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能集中注意玩很长时间,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愿意去玩。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怎么能让他们感兴趣呢?首先应该做到区域的设置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对于小班幼儿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只有对于咱们周围的生活经历的东西比较熟悉,所以在设置小班区域时应该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孩子感兴趣首先让孩子要懂,所以娃娃家就比较适合小班的幼儿。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孩子的竞争意识可能比较强了,可以在区角中设置一些竞争性的东西。例如:看谁摆的快,棋类等。让孩子在竞争中,抓住孩子的兴趣。

  在区域中如果让孩子失去了兴趣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孩子们会觉得玩区角是一个负担,咱们还可以在区角中及时的更换材料,在平时的活动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取向,为孩子们设置让孩子更敢兴趣的区角活动。

  区域活动也是一门大学问,需要老师们在平时的活动中认真积攒经验,经常阅读此类的书籍,去跟别的幼儿园、老师去学习。咱们老师应该意识到区域活动的重要性,积极的创设更加适合孩子们发展的区域,让孩子在快乐中发展。

  《大学》读后感 篇8

  《大学生的坟》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兴奇,该书于20xx年9月1日华夏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是贾洪宝、霍本科 ;作者是现任长沙软实力教育企业总裁,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曾就职于中联重科、新东方等企业。20xx年起在全国高校举办目标解析讲座和软实力演讲1000多场,被称为中国目标解析第一人,首次提出“个人软实力”的教育概念;20xx年创办中国第一家针对个人的软实力教育企业。 《大学生的坟》自20xx年出版以来,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在大学生中引起巨大轰动。作者用他的思想和行为正在积极地影响着一代大学生,他在《大学生的坟》里说道:因为我不是比尔盖茨,没有他那种天赋和技术专长;我也不是李开复,没有他那比较好的起点和生存环境,作为和现在大学生从出身到生存环境都差不多的我,无疑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一个生在80年代、长在90年代、创业在00年代的我,与现在的大学生更加没有太大的代沟,因为确实我们都处在这么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都面对着共同的问题,有着相同的感受。

  有很多人问作者为什么要创办软实力教育,他说:“几乎大学生走过的弯路,我都走过:迷茫、贫困、失恋、自卑、内向、胆小、人际关系不好、表达能力不强、身边环境堕落、选错专业、考错研究生、去错公司??但经过我种种破茧成蝶、凤凰涅槃式的努力,我还是走过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人在迷茫着我当年的迷茫,贫困着我当年的贫困,自卑着我当年的自卑,痛苦着我当年的痛苦。于是我想伸手拉拉后来的人,所以我创办了软实力教育。”所以作者觉得用他的经验和智慧,可以帮助这一部分人,为此作者将其所有的经验和智慧汇集成目标学和软实力,然后凝结成书;而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将软实力普及全国,

  惠及全中国人。

  该书主要是写给那些上进但可能有点迷茫或者其他问题的人看的,是写给那些一直在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人看的;本书围绕令大学生们纠结、苦恼、困扰的贫困、性格、爱情、迷茫、考研、四六级、职业规划等问题,提出应对方法和改变策略,以幽默、激情、犀利的语言,揭开这些思想、精神、信念之“坟”,希望帮助学子成功走出困境,化茧成蝶,彻底根除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迷茫和颓废两大毒瘤,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尤其对于是正当大学生的我们更感同身受,迷茫和颓废在大学泛滥成灾,在大学里常常见到整天无所事事,干什么事都觉得无意义提不起精神的人,这一些人缺乏动力、没有目标、安于现状,这便是作者最担忧的

  大学生风气,因此在其著作《大学生的坟》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思想和观点,用他极富批判性的思维和犀利的语言,剖析了现代大学生迷茫颓废的本质并给予了恰当的指导。

  很多大学生都说他们也想有动力,但是就是提不起精神,做事没有耐心,做不到坚持不懈,而《大学生的坟》里面的话,使我震撼与铭记:“那些缺乏动力的人,真应该去跟你父母生活一段时间,和分母生活不是你在家里让他们来伺候你,而是和他们一起劳作,看看他们的工作环境,看看他们的工作条件,看看他们怎么流血流汗,看看他们怎么忍受别人的白眼。”“...这些场景总让我觉得他们生活的真不容易,我父母虽然没有卖白菜,但我也会经常想起他们那些艰难的生活场面,这时我都会充满动力。” “很多人之所以一直都没有幸福感,是因为他们没有感恩的心” 。如果能够体谅父母的艰辛,时刻有一颗回报父母的感恩的心,前进的'动力还怕没有吗!《大学生的坟》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落、每晚一句话都饱含了其思想和观点,都能够促使每位读者深思与感悟,里面的每一句话在我看过后都希望能够记着,时刻的想起,想起里面每一句震撼我心的句子,时刻拿来鞭策与激励自己要奋进,要懂得知足感恩,,要切合实际地好好理顺自己的想法,不可迷茫、颓废与堕落。

  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于是“平二代”的我们,在大学里是没有资格颓废与堕落的。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特权阶层增多等问题日益严重,“平二代”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财富和社会资源已

  经迅速聚集到少部分人手里,“平二代”已经没有了未来发展的任何优势,“平二代”将真正沦为无产阶级。与此同时的是,“平二代”的上升通道堵塞,“读大学”一直是底层人士实现向上流动和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方式,但是近年来“平二代”凭借教育翻身的几率变小,不仅表现在进入一线高校的通道变窄,而且表现在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因为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一方面几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才;这些可能都是“平二代”的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或者还没有清醒地知道的,因而刘兴奇的这本《大学生的坟》给现代的“平二代”们给予揭示与警钟,让我们认清自己,认清这个社会甚至这个世界,让我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我们没有颓废堕落的资格;

  该书不是枯燥地说教,更不是一般的成功励志。作者刘兴奇用他极富批判性的思维和犀利的语言,剖析了现代大学生迷茫颓废的本质并给予了恰当的指导。正如华夏出版社评论:他的作品会促进当代教育者们进行深刻思考,并将对当代大学学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大学》读后感 篇9

  零零散散的时间里面,这两周读完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乔布斯传》。这期间在微博上发了不少关于此书当中的细节,随身的记事本上也摘抄了不少自己喜欢的片段,但还是想趁热打铁,写篇读后感,把自己读到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以及个人的一些收获整理记录下来,一来起到一个梳理作用;二则是以免时间长了导致遗忘。

  有时候读到一本好书,真得有那种“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到现在还能清楚地回忆起过去的一年里自认为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两本书《世界因你不通》以及《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一些场景。20xx年的读书计划里,《乔布斯传》开了一个好头,最近的这段时间里面,我脑子里面遍布乔布斯的生平履历,有时候为他的个人成就而感到欢饮鼓舞,有时候却又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倍感可惜。青春年代时的狂妄不羁,不惑之年重返苹果开创的新纪元,再到生命的最后两年里面的抗癌斗争以及20xx年10月5日的猝然离世。人的一生可以活得如此的辉煌,却又是如此的白驹过隙,似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玩偶,所以的一切全在上帝的掌控之中,它说“要有光,便有了光”,它说要对你审判,便派来了死神的降临。

  中国人的哲学观里有一个词叫做“天妒英才”,上天嫉妒某个人的才华,因而让他命运坎坷,英年早逝。但从因果论的角度来看,乔布斯英年早逝的“果”我觉得恰恰便是他自己年轻时候种下的“因”。至少是折了30年的阳寿才打造出来这样一家举世无双的公司。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果粉,也绝对算不上是乔布斯的拥趸。苹果的全线产品迄今为止我一个都没有买过,从来都没有过为它的股价而疯狂过,也没有对它发布新产品而狂热过,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作为一个忠实的安卓用户在读完这本书后对乔布斯本人以及苹果产品产生的景仰和敬畏。在未读这本书之前,通过大大小小的媒体上,我也接收到了很多关于苹果产品的信息,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和其封闭的生态系统一直以来使我将其“排斥”在外。20xx年可以说是苹果产品全线开花的一年,预算之内唯一买得起跟苹果有关的产品也就是这本《乔布斯传》了,可是最终也还是没买;去年11月份在我九妹被偷之后,那段时间里尽管也考虑过IP

  天才往往喜欢跟天才交往,不喜欢与傻瓜合作。乔布斯招人很挑剔,他认为是蠢材的人,他一定不会录用,而且他性格怪异,很难与其他人相处,但是相处了久的人就习惯了他的为人处事原则。摩托罗拉早期为苹果提供处理器,由于他们不思进取,满足不了苹果的处理器要求,苹果在合同没有到期的情况下,直接终止了与其合作,转而与因特尔合作,虽然以苹果赔偿结束了这件官司,但是不难看出乔布斯就是一个这么敢说敢做的人,也可以看出他不拘一格的天性。也许也正是这一份天性,他才能够创造出这么多伟大的产品。

  在乔布斯被剔除苹果后,苹果的目标宗旨就不是创造产品,而是如何赚取更多的钱,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期苹果的没落。这也让我想起了阿里的文化,阿里在招聘人时,很注重一个人的激情、理想和爱好,如果一个人连理想都没有,如何能够满怀激情的在公司工作;如果连爱好都没有,如何能够很好的完成工作。在苹果没落后,乔布斯“每月只领1刀的薪水”,他正是通过这个举动在激发员工的热情,也是要告诉世人,他不是为钱才回到苹果,而是不想看到自己创办的'公司即将倒下。当然,后来苹果公司利润上涨很多时,他要求董事会给自己买了私人飞机,还给了他很多的期权。我想,这也是乔布斯应该得到的。可以说,没有乔布斯,现在我们可能就见不到iphone、ipad等创新产品了。乔布斯在打造团队方面可以堪称世界一流,苹果的生产线是并行生产的,而不是传统的等草图设计完了再设计,设计完了再生产,这大大的提高了公司的运作效率。而且在产品库存周期方面,从以前的3个月,到后来的5天,这都是只有天才才能做到的。

  当然,乔布斯还有很多缺点,如素食主义者、现实扭曲力场、对他不赞成的意见进行抨击等。当员工设计完一个产品后,他认为不是很好就是狗屎,这又体现了他的二元划分法。后期乔布斯在患胰腺癌的时候,他甚至通过吃素食来抗癌,拒绝手术治疗,这足足耽误了9个月,也许要早点手术,癌细胞也许就不会扩散了。

  乔布斯创造任何一款产品,都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从现实中发现的。如ipod的创造,是由于当时音乐播放器只能存放少量音乐,以至于ipod的广告是“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iphone也是如此,乔布斯在使用市场上的手机时,发现非常难用,他从中发现手机是很有市场前景的,而且别人都做的不好,或者说不懂用户体验,从而创造了iphone。当我们在发现市场前景很好,而且别人做的不好的时候,这也就是我们进入的机会,也许就是我们创业的机会,机会稍纵即逝,就看我们如何把握住。任何时间都要赋予激情和执着,这也许才能让我们的产品蜕变。当乔布斯躺在病床上无法说话时,他用笔在白板上写了“我要iphone”,当时看到这里心里压抑很久,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从中可以看出他在iphone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就像他的 孩子一样。用心去创造的产品,能不为世人所接受吗?真正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创造产品,必然能够给世界带来震撼的产品。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当然还有好多体会是无法言传的,自己看吧。

  《大学》读后感 篇10

  网络、电视等平台的出现,让许多人感受到潮流的魅力。然而,在午后恬静温暖的日光下,细细品味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很多人都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那精彩的画面一幕幕展现,扣人心弦。到了剧场高潮,时常令人赞叹连连,拍案称绝。不得不说,经典的亦或是新拍的《西游记》电视剧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三代人的记忆。当我接触到吴承恩笔下细腻的文字,发现其虽然不像荧屏一般予人视觉激烈的冲撞,但却如行云流水,每一处皆藏着精彩,透着绝妙。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下,朝游峰洞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形象生动的描写把石猴的初始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行走跳跃,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仿佛眼前就有这么一只灵动的石猴,予人无限遐想的空间。现在的青年,多半与手机为友,电脑为亲,少有一份闲情任自我思考,体会名作中奇妙的意境。

  无论是粗看还是细读,《西游记》的文字都经得住推敲。于细微处变化无穷,情节精彩处跌宕起伏。当我翻到《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这一章时,很难想到作者竟用如此丹青妙笔将哪吒和悟空的斗法描绘得使人真假难辨。“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对手,正遇本源流,那一个蒙差来下界,这一个欺心闹斗牛,斩妖宝剑锋芒绝,砍妖刀狠鬼神愁;缚妖索子如飞蟒,降妖大杵似狼头;火轮掣电烘烘艳,往往来来滚绣球。”似乎真有二人决斗眼前,电光火石,刀剑相拼。

  越往后读,越能得到一种用言语无法说出的喜悦。悟空拜师学艺,大闹天宫,直到终于走上正途,随唐僧一道前往西天求取真经。这其中回环曲折,历经艰险,不需我多说,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品读一部经典名著,自己的心会慢慢沉淀,随着情节发展在不觉中感受文字的妙谛,融入自己思考的空间。《西游记》中的人物折射出的正能量,恰恰是现实所需。

  唐僧在取经途中,诚心向佛,从未改变。而现在有几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能做到像唐僧一样的始终如一呢?又有多少人中途易辙,轻易就动摇了?说唐僧是偏执也好,顽固也罢,逐梦路上我们需要像他一样的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纵然再多‘妖魔鬼怪’前来阻挡,也抵不住你坚韧的决心,向前的脚步。

  八戒好吃懒做,但却心地善良。浮躁的社会,人们的心里悄悄多了些许恐慌和急迫,少了一份温暖和平静。看着老人摔倒在地,外国人晕倒在座,我们首先不是伸出友好的双手进行帮助,而是在游移不定,我能不能帮?我该不该帮?社会慢慢缺失了信任,抹煞了善良。也许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受到了影响,但无论何时,保持一颗像八戒一样的赤子之心,装载善良,心才能确定正确的方向,扬帆起航。

  沙僧略显愚钝,却安于天命。反观当下的求职者有着希望自己如鹰一样高空腾飞的理想,但只有蛇一般爬行的能耐。理想与现实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却不甘于认命,眼高手低,永远做着不切实际的梦。安于天命,是一种睿智,一种豁达,勇敢地看待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这才是真正的不平凡。真正的智者安于天命,不被浮华所累。

  孙悟空聪明绝顶,神通广大。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他身上的勇敢正直和乐观自信,但许多人只学到了他的毛毛躁躁,不具耐心。其实悟空知晓天下,睿智过人的能耐才是我们应当践行的,绝不是怀着一颗妄自尊大,好高骛远的骄傲之心。

  读过这些文字,对人物性格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愈能发现情节的妙趣横生。平凡的文字在作者笔下串成篇篇精华,细腻的'笔调下流淌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总是说自己很忙,没有空闲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通读一部名家著作。然而,只要是真的有心,手执书卷绝非一件难事,任书页清香在鼻尖萦绕,心无杂念,精神集中在文字所传达的思想上,实在是人生最愉悦身心的事。

  人们总在各种屏幕和霓虹灯下不断奔忙,手指在键盘上翩跹起舞,很少有人醉心于青灯白卷的享受。不知不觉,我们失去了太多,心被大量的琐事占据,却又显得空空落落。这时候,我们仅仅需要在全面放松的状态下,给予自己一个放飞的空间,在流溢的墨香中找寻内心的安稳平静。

  读一本好书,给我的不仅是在阅读中获得的乐趣,更能接触到一种思想,一种名家的思想,启发我去思考,去探索,发掘古籍名著中的妙义,这便是读书的最佳感悟。

  《大学》读后感 篇11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大学》读后感 篇12

  对于每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难免会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被实现了,所以,一时失去航标的我们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于是,在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我的助理班主任就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他说,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的目标会变得明确一些,也可以开始知道自己应该在大学干点什么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书买了回来,并且细细地把它品尝了一遍。

  书的封面显得比较朴素,而且如果不是我的助理班主任的强力推荐,我想,我看到它的书名就不会去买它,可能因为这样我就会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叫“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这个标题给了我这样一个感觉:25岁就做了董事长肯定很了不起了,既然他有意出一本书来特地地给大学生忠告,而且还让我们的助理班主任觉得有必要推荐给我们,那么这些忠告应该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了。这就是我对着本书的最初感觉,后来也发现,的却如此。

  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好铺垫工作。下面我来谈谈在读完着本书后几个我比较有感触的问题。

  在书的开始,作者开门见山,向读者们概括的说明“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首先要学会思考。其实又何止在大学里要学会思考,依我看来,一个不会思考或者一个自以为会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获得成功的。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我们已经被迫接受了十二年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知道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学,虽然还不能说我们完全脱离了那种教育模式,但最少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充分利用好大学图书馆这个优良的资源。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

  最后,我还想在提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提到的`“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我们处身的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际关系真的可以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马克思都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让人成其为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素质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们要主动跟别人去交往,搞人际关系我们不能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再次,我们要懂得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联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许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少了个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平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到了我们工作上或者我们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人脉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脉可能是一条让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能够在读大学之初就读到这本书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它可以让我少走许多弯路,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效”的事情。真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大学》读后感 篇13

  前几天科室主任开会,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写点最近读过的书,然后写读后感,当时心里一下子就懵了,怎么现在工作了还要写小学生那种作文呢,后来想想,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写的,比如我在不久前看过的一本书《我的大学路》,看了之后浮想联翩,心里有很多思绪在脑中浮动,回忆起以前在大学中,我从一个在高考失败之后,父母仍然对我不放弃,不抛弃。到最后,我心里暗下决心努力让自己崛起。来回报一直关心我,支持我的妈妈。我从一个自以为默默无闻的小兵,到后来自己默默的付出,战胜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养成了很好地学习习惯。最后默默的取得了一点成绩。其实都是因为人生的转折点是在大学中。

  很多人进入大学后总是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大把的时间花在无聊上,谈对象上或是睡觉上网上。这是由于在中学时,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考大学。而在大学里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目标也就不同了。有些人目标明确,他们天天都过得充实而忙碌;有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就是不明确自己的目标,混混噩噩过了三年,然后在毕业时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学到。因为我一开始去上大学的时候自己的目标就已经很明确,做一个好医生,这是我从小就一直所坚持的梦想。所以我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娱乐,放弃了游玩,放弃了上网聊天,放弃了打游戏等的,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上,花费在锻炼自己的能力上,也许说A型血的人很内向,很少会主动与人交流沟通。但是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参加了学生会,参加了班级活动,组织了很多集体活动,这样就可以有机会让自己的性格缺陷弥补起来。机会与风险并存,锻炼与痛苦并肩。有时候当你选择了学业,可能在爱情和别的方面收获会相对而言小些。但是人生总是选择与被选择当中。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上我们学校,重走下自己的青春。每个人都有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思想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的行动。如果你喜欢一件事,并在大学付诸行动,可能以后你的事业会一帆风顺。有时候大学努力还不行,还要抓住机遇。有的'人很努力,但抓不住机遇,可能也会得不偿失吧,但是我相信努力终会让你的人生活的更加精彩。

  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好与坏。我在开学初就给自己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只有认准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完善和修炼自己,才能保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然而要想事业上往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制定科学公道符合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要分层次和阶段,更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来制定。制定好后最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只想不做一切都是空谈,任何事都要付出行动,才有可能成功。天天都要让自己过的充实,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把那些做白日梦的时间,我会拿来看些专业课以外的医学课外书,让自己多了解点东西,丰富自己的视野。第一,在大学期间要努力学好英语,尤其像我们以后工作学习中,一些先进的医学文献和读物都是外文的,以后职称考试,考研等等都是要用到外语,英语显得更为重要。那么要学好英语,应该怎么做呢?所以天天都要抽出使劲读英语,最好是早上,这个时候记忆力最好。而且大一学习时间不太紧张,只要好好利用就行了。第二,多读一些医学相关的名著或者看一些医学相关的视频,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医学水平提高。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第三,我没事经常在图书馆看书。第四,试着每天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打理好身体,才有精力往做更多的事,其实我个人以前身体很差,小学到高中经常生病。但是大学后每天晚上看完书,我坚持在操场跑步,刚开始可能只能跑一两圈,后来每天加一圈,跑过最多的有三十多圈。后来发现生病少了。自己的体质增强了。第五,平时尝试着在学生会外联部拉赞助。这样可以很快的找到自己与人沟通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经意间你会知道,现在在大学里的努力使没有白费的。学医本来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使,要有耐心,恒心,更要有自信心,只要相信自己,没有什么是学不好的。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曾经伤害过你的人,甚至感恩陌生的人。要懂得体谅父母,关心父母。每周都要打电话回家,跟父母聊聊,告诉他们关于自己在学校的事情,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学校的生活是怎样的,让他们放心。多问问他们的身体状况,让他们留意身体,不要太辛劳。回到家的时候,给他们买点力所能及范围的食品,陪他们做做家务。现在有时间多陪他们,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其实现在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我还是会每隔两三天给父母打个电话,关心他们的身体,问候几句。因为是他们给了你生命,给你指明了人生的道路,是他们让你在失败的人生转折点有了希望的曙光,让以后我的道路一片光明。

  在学校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待同学要真诚,只有真诚待人,别人才会真诚待你。对同学要宽容,要懂得忍让。当同学碰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你帮助别人时,不仅能带给别人快乐,也能使自己很快乐。当自己出错时,要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在生活中谁也避免不了在人际交往中伤害别人,固然是无意的,但学会道歉,是恢复关系最好的方式。在大学里结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人生旅途中,朋友是不可缺少的。假如能结交到一个知己,那是莫大的福气。

  现在工作了,回想起大学期间我努力拼搏的时候。不后悔当初自己因为理想和感恩而努力,也不后悔自己每天把业余的时间花费在图书馆的自修室中。因为若干年后,每当我想起当初上大学时的奋斗历程。心中还是会有着不一般的幸福收获。

【《大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学》读后感05-15

大学 读后感01-01

大学读后感09-30

《大学》 读后感01-01

大学的读后感09-23

《大学》的读后感02-22

我的大学读后感07-01

大学简爱读后感12-26

《大学》读后感【荐】04-25

【精】《大学》读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