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的观后感(通用28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航天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航天的观后感 1
一个晴空万里的午后,妈妈告诉我要带我去航天北斗应用中心参观学习,我内心燃起了无比的渴望和向往,真想一个箭步直达那里啊!
来到航天馆,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幕屏,上面正播放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和神秘太空的视频,一股无比的自豪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这时,讲解员徐老师拿着一件航天服走了过来,说:“小朋友,你好。欢迎你来到我们北斗应用航天馆,把这件航天服穿上,开启我们的神秘之旅吧。”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十分利索地把航天服穿上。
只听老师一声令下:“集合!”我们从四面八方跑了过去。徐老师笑眯眯地对我们说:“小航天员们,我们今天的航天之旅正式开始。”接着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我最喜欢的火箭馆,给我们介绍了五种火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征2号F火箭”,这是一个载人火箭,上面有个尖尖的塔——逃逸塔,里面坐着的是航天员。通过这个火箭,航天员们就能升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如果在飞行中发生意外,他们可以通过逃逸塔来逃生,这个火箭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也梦想着成为一位航天员,坐着火箭,飞上太空,发现更多宇宙的神秘之处。
参观完火箭后,我们来到教室,一起做“月相盒”。通过“月相”变化的观察,我知道了“月相”在一个月内从新月到上弦月到满月再到下弦月最后回到新月的过程,真是一个奇妙的变化。制作“月相盒”,把实际看到的月亮记录下来,看看是否与“月相盒”一样,这实在是太有趣了。
到了自由参观的时间,我又观看了迷你火箭发射场景,还戴上了虚拟眼镜,看见了火箭舱里面的布置,身临其境的`感觉真的好棒!
航天之旅燃起熊熊的烈火,为梦想而努力,坚持奋斗的精神力量充斥着我的内心深处,“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航天的观后感 2
星期四的下午,我们全班同学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青少年科技馆举办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展。
在大厅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宇宙飞船模型和一些太空植物、太空食品。这些东西让我们大开了眼界,了解了更多的航天科学知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聂海胜叔叔送给科技馆的“神舟六号”和“嫦娥一号”。聂海胜搜索千里迢迢地从北京把航模送回来,让我们观看。他这样做是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这对我们是多大的激励呀!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勤奋学习,打好基础,绝不辜负海胜叔叔的期望!
看到这些航模,我更加为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成果而感到自豪。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研制并发射成功到今天“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圆满进行,短短几年,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中国,不愧为东方的巨龙!她正在神秘的天空中探索翱翔!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也将有自己的国际太空站,我们也能在天空中自由漫步,人类也可以住上太空旅馆。
科技馆的老师还告诉我们科学家叔叔阿姨们为了研制飞船不分昼夜地工作,废寝忘食,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一个数据往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多位。听到这,我感到很惭愧,我平时做数学题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写计算符号,做什么事都粗心马虎,结果每次考试都得不到优异的成绩。从今以后,我要像科学家叔叔阿姨们学习,克服这些坏毛病,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把所学过的知识牢牢掌握住,不论做什么事都争取不错半点差错。
这次参观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却感到自己身负的重任。那就是:作为一名21世纪的新一代小学生,我要以聂海胜叔叔和科学家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航天的观后感 3
认真观看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相信大家被航天员王亚平体现出来的航天“巾帼力量”所震撼,我们要从天宫课堂中,汲取奋斗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执笔绘就“奋斗长卷”。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逐梦的力量。追逐星辰、遨游天宇是王亚平心中的梦想,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凝聚成奋斗的力量。训练的难度高、强度大,不仅考验着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精神意志,从水下训练到离心机训练场,王亚平能吃苦、不怕累,以理想信念的坚守、脚踏实地的行动、艰苦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推开梦想之“门”,汗水浇灌出梦想的花朵,实干铸实成功的基石,凭借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付出锻造出青春梦想。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奉献的`幸福。巾帼不让须眉,王亚平为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备战的日子里从不懈怠,主动放弃了休息与娱乐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业中,心无旁骛地进行训练,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这样说:“能够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被祖国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为国奉献是最大的幸福,至诚报国是我们心中的使命,也是肩上的责任。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学习的快乐。在承担航天员这项工作时,王亚平付出了许多高于普通人的努力,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积累出了成长的“高度”,能够适应高强度的训练环境,出色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王亚平在学习中成长进步,让梦想从“萌芽”到“绽放”,在学习成长中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调节压力,成为出色的航天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党员干部掌握工作技能、实践方法、发展经验的途径,是不断推动事业进步的力量。
航天的观后感 4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注:第一种是用牛顿第二原理来测量的。)。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航天的观后感 5
听说桂林要办航天展,我特别兴奋。以前都是在电视上见过,这次终于可以近距离观看它的模样了,所以很开心。
星期一早上8点,母亲用柔和的语言把我从梦中叫醒:“儿子,走,我们去展览馆。”
一进航天展馆,呀,人山人海!来观看的人有:老人、大人、小孩,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小学生。在展馆中,最抢眼的是49.7米长的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火箭在其一级外部捆绑有四个直径为2.25米,高为15米的助推器。长二捆火箭的近轨道运载能力达9.5吨,全箭净重460吨,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全箭由箭体结构、动力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分离系统以及辅助系统等组成。从火箭的整流罩开始,一直到末端的一级推进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发出感叹:“哇噻,好大呀!”“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看见的!”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第四个发动机——喷火点,它有四个喷火口,旁边还有四个燃料罐。
吸引不少学生眼球的还有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伞,伞很大很大,打开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宽。伞是由红白伞布用手工缝制而成的,虽然很薄,但它还是经过特殊处理,可以耐高温、高压。一根细线能承受300公斤重力,能让太空舱安全地降落地面。展出的还有“嫦娥一号”的排气管、返回式卫星、火箭残骸、太空食品、太空育种植物等等。
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已经看了四个小时。我特别佩服这些科学家,他们真棒,他们能够发明这么神奇的东西。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将来也像这些科学家们一样能够上天,制造出更加神奇的产品,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呀!
走出展厅,我还不停回头看看,依依不舍,心情难以平静。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将来争当科学家打好基础。
航天的观后感 6
今天的主讲人是中国空间站型号主任设计师——樊萍阿姨。她从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日常生活讲到各项高科技设计是如何来帮助航天员圆满完成六个月的生活与工作。其中一点讲到航天员的生活保障系统。原理是氢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条件下产生甲烷和水。太空安居生活的.背后是空间站数千台产品的精密可靠运转。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天和之翼”最抓人眼球,而它就来自上海制造。听到这里我热血沸腾,既光荣又激动又备受鼓舞。
航天员叶光富叔叔说:“心中有梦,执着追梦!是每个宇航员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神舟十三载人飞船在太空中历时6个月回到陆地,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一代代的中国人,一辈辈的航天人不断拨开未知的云雾,他们像一群追梦的少年,满怀理想,追寻着航天梦、中国梦!
航天的观后感 7
今日上午,妈妈给我说,下午要在两点之前到校,因为,我们要听关于航天的报告,我一听,就没精打采,我不喜爱当宇航员啦,飞行员啦,这个职业,我的志向是当一名设计师。
老师说,两点四十要到五楼报告厅,听讲,于是,到教室没几分钟我们就起先整理东西,往五楼报告厅走了,范佳悦和我还有两名女生坐在一起,张厚英——张爷爷到了以后,演讲就此起先了。
校长,让我们猜张爷爷的年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了一起来,后来,我们才知道,张爷爷才“三十八”岁,张爷爷,给我们讲了关于航天的学问,还给我们讲了怎样的身高、体重,才可以当宇航员,后来,又给我们讲了宇航员在舱内要运动,否则,下了飞船就不会走路了,这让我们哈哈大笑,心想,有这么严峻?航天员们在舱内也可以运动,里面有跑步机、自行车,防止航天员的.肌肉萎缩。
后来,又给我们讲了,两个飞船,如何进行对接,而且,要对接三次,还给我们讲了航天员在飞船上怎样吃饭、吃什么饭,怎样睡觉、喝水。航天员吃的饭,比我们还要丰富,忍不住流口水了,还给我们讲了,宇航员,怎样喝水,看着它们喝水的样子,感觉很费劲,张爷爷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动作,为我们讲解并描述了航天员们的一切生活。
最终,张爷爷还让我们问问题,第一个提问的是九班的同学,张爷爷耐性地为他讲解后,还让他上台领了徽章,还与张爷爷合了影,其次位也同样,第三位,没有得到勋章,也没有合影,但是,张爷爷也耐性的回答了他的问题。
听了张爷爷的讲解并描述,我起先喜爱上宇航员这个职业了,也觉得当一位宇航员的生活很好玩,让我特别的憧憬。
航天的观后感 8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同时要拥有敢于追梦的勇气。梦想是一阵清风,吹动我们的风帆;梦想是一缕阳光,照亮我们的胸膛;梦想是一朵鲜花,芬芳馥郁沁心脾。我们与美好相约,走进那一间间明亮宽敞的教师,感受那站在三尺讲台上恩师的`一片苦心。我们是朝阳,正从地平线冉冉升起,带着希望和热爱面对未来每一天。
时代在召唤,梦想在前方,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拼搏,让汗水浇灌梦想之火,让希望之火点燃明灯。
航天的观后感 9
中国航天,傲世九天。我知道,在一次次航天事件取得成功的背后,是无数航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中国有中国梦,中国航天有航天梦。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航天工作者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们坚信,中国航天人将一如既往,奋力拼搏,继续书写中国航天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航天的观后感 10
今天,我和妈妈去科技馆看航天科技展览,我们一进科技馆就买票入常
我们来到二楼展厅,看见了一个B2战略突防隐身轰炸机,它可以实施核打击或常规轰炸,我觉得它的力量还可以。我们又来到另一个展厅,看见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航舰的模型,它是我国从俄罗斯买来的,它的舰身总长是304.5米,宽70米,它可以同时发射200多枚导弹,甲板上有很多飞机,还有大炮和子弹,它拥有丰富的雷达装置,是目前世界最强的一个军事武器,这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我们国家拥有这样先进的武器太好了。
接着我们看了长征2F运载火箭,它是我国科学家自行研发的。它是我国助推力最大的一个。我还看见了杨利伟宇航员上天的神舟五号飞船的模型,它的两边是太阳翼,中间由三部分组成: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轨道舱是圆柱形的,返回舱是钟形的,宇航员就是在返回舱里活动的,他们还会返回地面的`。
看了这个展览,我觉得很高兴,它使我懂得了许多国防知识,让我明白了我国的航天科技在世界上是多么的领先呀!我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航天的观后感 11
在观看神舟十三号返回视频后,我万分激动。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实在是为祖国而自豪,也向航天人员致敬。此次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完成,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还顺利返回地球,挥别繁星,共同见证英雄凯旋,真的让人热泪盈眶,祝福祖国航天事业能够蒸蒸日上。
梦寻九天,向往星河灿烂;神舟凯旋,续写崭新篇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神十三”的使命或已圆满结束,但中国航天人探寻星辰大海的征途却永不止步。青少年一代更应肩负起和人民的期望,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向航天人致敬,向中国梦进发。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从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到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顺利出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飞行任务中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记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再次为中国科技的力量而感到自豪。
认真看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见证历史时刻,共享祖国荣光,为中国航天感到骄傲,看到航天员挥手出仓的那一刻,听到那句“感觉良好”,心情无比激动与自豪,感谢他们的付出,向英雄致敬。六个月的太空探索任务圆满成功,欢迎英雄回家,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航天的观后感 12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读关于宇宙的书籍,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像杨利伟叔叔一样遨游太空。
可能是我太喜爱航天了,在我的记忆中,隐隐约约浮现了“神舟”五号发射时的情景:一艘体形较大的火箭在一次次倒数中准备发射,当一句洪亮而清晰的“点火,起飞”回荡在我的耳畔时,火箭下方出现了火团,随即往上“冲刺”,直指苍穹。当火箭发射后,我又蹦又跳地大喊道:“我长大也要坐火箭!”妈妈问我为什么,我说:“成为英雄!”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现在,我也是时刻想着我上太空的情景:一身笨重的宇航服,一个大大的氧气罐,我背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坐在了火箭中点火、起飞!”火箭在上升,天空从蔚蓝色变成了
深蓝色,忐忑的我终于看到了宇宙!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月球,月球是白色的,明暗分明,非常不平整。很快,我到达了月球。下了飞船没有了地吸引力,走一步就会跳起来就像兔子一样。月球上有大大小小犬牙般的环形山,就好像沙漠一般。在月亮旁边只能看到地球呈半圆形,地球大部分的天蓝色是希望,连绵起伏的山岭和辽阔的草原它们代表的绿色是梦想,地球的黄色代表的'陆地是家乡啊!
我把从地球带来的种子撒在月球的沙土里,这种子不仅仅是种子,还包含着全国的希望!因为月球没有水和空气,所以种出的玉米要比地球上的高十几倍,简直都快赶上一棵大树了!我还种植了许多花。在月球种的花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绚丽多彩。忽然,从我的身后窜过一个身影。我猛然一惊,回头一看,只见它长着一双绿色的眼睛,圆形的脑袋,细小的胳膊……原来是外星人!它们奇怪地说了一些我听不懂的话,出于礼貌,我连忙打了个招呼,外星人又说了一些“奇语”,突然一阵刺眼的光闪过,它们消失了。
航天的观后感 13
四月我跟随着夏令营团队的脚步从承德坐上去往北京的车,一路上山水景色婀娜多姿,形态各异,遍地都是绿色的小芽,春姐姐无时不刻的在告诉我们“春天要来做客了”。我们的终点站是中国航天博物馆,好景色当然要加上一副好心情啦,所以我兴高采烈的期待着。
在细雨中终于到达了航天博物馆。
大门前7个深蓝色的大字——中国航天博物馆,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走进大门,一架架飞机模型展现在了我的眼前,飞机模型各式各样,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毛泽东主席的座机,这架飞机机身通体白色,上面有着蓝色条纹,还印着五星红旗,这代表着我们国家志在蓝天。再往前走,我就不得不严肃起来,因为前面就是牺牲的烈士和飞行人员的.名单了,看了这些我对烈士和飞行人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航天博物馆让我对我们国家的航天知识和事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让人受益匪浅啊!
中国航天博物馆让我难忘,也让我流连忘返。恋恋不舍离开时,我忍不住说:“航天博物馆再见,我会再来看你的”。
航天的观后感 14
在今天的这堂关于神舟十三号的课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它的知识。
我们先回顾了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一些活动,以及他们返回地球时的场景。在太空遨游了半年后,他们终于平安回来,我们为他们感到高兴。之前,我一直以为航天员在太空上是非常容易的,他们每次出现在大家面前都是充满笑容的,但是,经过这节课,我才了解到,原来他们每天都面临着危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我们还学习了关于神13飞船的`结构、航天员的饮食等方面。航天员和地面上的工作人员都希望做到,他们会互相理解。
我相信,在未来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祖国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航天的观后感 15
我从小就有一个幻想:长大以后能驾驶飞船飞上太空!
那是因为:2005,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神舟六号”放射前的一分钟打算状态,只见稳定支架缓缓打开,不多时便听到指挥员发出了倒计时口令:“十、九、八……放射”火箭尾部喷出鲜红色的火焰,在蘑菇云般的烟雾中,“神舟六号”腾空而起,直指苍穹,哇!场面太壮丽了!我瞪大眼睛,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之后要开‘神舟100号’”!就这样,航天梦在我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我来到北京,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在摄像机前,我开起了世界上第一架飞船,全部的电视台都在现场直播,随着指挥员一声号下:“五、四、三、二、一!放射!”
轰——飞船胜利放射。
不知不觉飞船就在火星上着陆了,我当心翼翼地下了飞船,刚想好好感受一下火星气息。突然,前方冒出了一群外形怪异的人,我走近一看那些人全身罩在光明的灰色衣服里,没见手臂,椭圆形的脑袋,只露两个大眼睛,腰前有一块黄色腰牌,两脚短小,呈红色,好象是外星人。我走上前去说了声:“你好!”但又想起“外星人”哪懂中文呀!正焦急不知怎么沟通时,“外星人”稀奇地说了声“你好!”我惊异的.瞪大眼睛,“外星人”似乎看出了我的怀疑便用流利的中文说:“你好地球人,我们就是你们始终要找的外星人,我们始终在等你们,只是前几千年你们的设备还有欠缺,一时无法看到我们,现在你们最终把飞船改造好了,我们也可以回去交差了!”“等等!”我说,“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他们很大方的同意了,“请问你们是否多次访问过地球?”“那是当然,我们已凝视你们地球几千年了,玛雅传统历法就是我们教的,还有那些麦田怪圈也是我们留下来的记号!”“嘀嘀——”一阵急促的铃声。“地球人我们要走了,有缘再见!”一阵刺眼的光线之后,火星上荒无人烟……
“嘀嘀——”又是一阵急促的铃声,我睁开眼睛发觉我在床上,旁边的闹铃正舍命地叫着,原来是一场梦。这个梦没有做完,我感到很惋惜,可它点醒了我,让我开启出了锁在我心灵深处的幻想。它是个奇妙又充溢幻想的梦,让我策划好了将来——带着幻想再访太空!
航天的观后感 16
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注:第一种是用牛顿第二原理来测量的。)。
第二个讲课内容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转飞出去了,它的中心轴,一直在变。第二次是上了发条的陀螺,以同样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轴几乎没有变,而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把两个陀螺一个是没上发条的,一个是上了发条的,然后一起放出去,给他们同样的干扰力,看得出上了发条的看起来非常稳定。
最后一次实验是水膜和水球,老师先把一个金属圈套在水袋里,然后拿出来,竟然成了一层厚厚的水膜,试一试稳不稳定,无论怎么摇都不会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会破而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爆炸,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话,我一定会做很多很多的实验,去研究发现太空的奥妙。神奇而美丽的太空我爱你!最后,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为国家造福。
航天的观后感 17
前两天我跟爸爸去天津探望生病的哥哥,路上我闲得无聊,便对爸爸说:“我们中华民族在2008年胜利放射了‘神舟’七号,你给我讲讲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史吧”。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中华民族古代就有着‘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飞天的神话故事,但始终没有人尝试过。直到明代,一位叫万户的官员用48支火箭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叫人点火,一声巨响过后,他献出了珍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先驱,便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我听了,心想:“看来上天还真的不简单啊。”
过了一会儿,爸爸接着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海外华人纷纷回国,其中最闻名的就数钱学森了。当时钱学森在美国,听说新中国成立了,他坚决果断地带着家人要离开美国,正在办手续,打算回国的时候,美国人硬说他是间谍,并以种种理由把他拘留起来。但最终钱学森还是摆脱了种种阻碍,毅然回到了祖国。”
爸爸喝了口水,接着说:“1955年,钱学森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火箭探讨院,使我国的火箭从仿制走上了独立的道路。1970年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细心研制下,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升上天空。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2003年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试验胜利,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听完了爸爸的介绍,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的航天事业不断的取得胜利,这说明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盛,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同时我也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长大后要成为像钱学森那样的栋梁之才,用我的航天幻想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妙。
航天的观后感 18
今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直播,三位宇航员当了我们的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种种有趣的实验。
令我印象最深刻地的是双重成像实验。宇航员王亚平阿姨用水做了一个水膜,再不断加水,使它变成了一个水球。原来是在太空中水的表面张力大大增强,才使水不至于滴下来。抽干了水球中的小气泡后,就成了一个凸透镜,王亚平老师的脸就变成了倒立的,真是太神奇了。随后,叶光富老师又在水球中加了一个大气泡,使凸透镜中又有了一个凸透镜,从这个水球前看,就有了一个正立的,一个倒立的像,这就是光的折射在大显神威。这种双重成像在地面上,几乎是看不到的'。
当镜头转向正在地球上方的中国空间站,而那和蔼而清朗的女声又一次自屏幕中缓缓流出时,当年王亚平老师的太空一课依然历历在目。
航天的观后感 19
我们乘车来到航天展门口卖了门票,就去里面看航天展。刚进门就看见一条很长的红布。上面有很多人签上了字,我也签了,作为留念接下来又看了“神五”的试验舱模型,我们问了工作人员,他们说:“神舟五号,长2。5米,高也是2。5米,重达1600公斤,试验舱的外体是用钢化玻璃制成的,结实而明亮,航体上的“神舟”字样和喷绘的五星红旗,给人以强烈的自豪感。”
然后我们展览了“酒泉发射场”,是一个12多平方米的大沙盘。我不仅亲眼目睹发射塔的威然矗立的.英姿,也可以亲自体会笼罩在“神五”发射控制楼里面那种神秘,也可以通过沙盘背后声光具全的大屏幕,再次感受“神五”飞天时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
最后,我们看了航天员的事物,还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等等。
航天的观后感 20
今天我们在早上10:00看了航天员王老师给我们讲课。
首先是称质量,其实具体的演示,王亚平给指令长聂海胜称了一下他的体重。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失重的单摆运动。在地球上,单摆小球会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晃荡,但是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会做圆周运动。现场的同学们见到这个现象,也感到眼睛一亮。
第三个实验是王亚平手里拿了两个我们从小就玩的陀螺,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就会朝着一个方向去转动。
第四个实验和水有关,是要验证表面液体的张力,捏出一个水泡之后,形成了一个水膜,后来紧接着的实验就是给一个水膜不断的注水,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最让大家惊喜的就是王亚平在后来就给这个水球里面用注射器注射进去了一个红色的水滴,这个棉絮状的水滴就蔓延开来,弥漫了整个的水球。
王亚平介绍说,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实际上,太空科普教育活动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推行“教师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计划。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刚刚开始,但历次神舟飞行在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学的热情。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漂亮了。在教室里,每当主讲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一个实验演示,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发出“哇”的惊喜声,并伴以热烈的掌声。
虽然在小学二年级在语文课本里,我读过一篇《到太空去》的课文,课文里也介绍了一些太空原理,但是内容太过简单,不能满足我对太空的好奇心。今天的太空授课直播正是一个学习航天科学知识的好机会。我认真的听着讲课,在惊喜连绵中,让我进一步放飞科学梦想。
这次授课是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之后的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号是在前不久刚刚发射成功的,它是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一页。二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舱外活动,从单个飞船飞行到两飞行器对接组合飞行,从实验性飞行到应用性飞行的历史进程。每一次突破,都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成功发现的惊喜和激动,也让人类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另一种无限美好的希望。而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虽然太空授课在美国早就已经开展了,但是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这次授课,也极大的提高了我了解航天、走进科学的热情。
作为学生,我们要如何看待这次的“太空授课”呢?我认为,要立足于现在,也要展望未来。我们要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找到了需要借鉴的航天精神,感受到了追逐梦想的不易,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将进一步领悟它的真谛,转而为己用,去追逐未来,去实现梦想。梦想是生活的航标,我们在生活中追云逐月了好久,把美好与希望寄托给了梦想。要有梦想,要爱学习,要有毅力,要敢于拼搏。
云海中升起朝阳,恰似人生需要梦想点亮,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去追求探索吧!
航天的观后感 21
八年前,当王亚平老师首次以太空授课的形式向我们揭开宇宙的纱幕,小球圆周运动、 那神奇的太空环境就以其大美、其奇妙让我们这些孩子深深拜服。
今天,王亚平老师以其清晰简明的解说和优美昂扬的语调 用泡腾片实验,太空模拟地面行走等更加精彩的小实验,带领我们“解锁”了奇妙太空的更多面。
感谢王亚平老师!
十分感谢三位宇航员老师给我们介绍的这些有趣的实验。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迅速,航天事业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上完这节特殊的`课,我由衷地为我们国家而自豪。我也希望我长大以后,也能成为一名宇航员,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航天的观后感 22
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还给我们带来了直播。
在直播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科学小妙招。
在太空中,把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把乒乓球放进去,用一根吸管把它往水中扎。乒乓球真厉害呀,不但没有弹出来,反而固定住了,把那个装满水的杯子往下倒,杯子里的水和球不仅没有倒出来,反而一滴也没漏。
还有一个科学小妙招,就是把一个放大镜放在桌子上,然后从一个挤水袋里面挤水,挤出来的水没有洒下去,但是却凝固在了上面,像一个大大的水晶。然后在上面成了一个圆圈,圆圈上可以看到两个宇航员,一个是正着的,一个是反着的,非常的神奇。
看完这次有趣的`视频,我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我们要努力学习,争取当上一名科学家。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未来圆满顺利进行;关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航天的观后感 23
鸟的幻想是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马的幻想是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自由奔驰,鱼的幻想是在宽阔无垠的大海中尽情游荡……我抬头望着深蓝色的天空,思考起自己的幻想——当上一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展望航天历史,万户用椅子和烟花做了一个火箭,虽然失败了,但也翻开了航天探究宇宙的新世界。
2023年,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着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在太空中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2023年10月16日0时23分,也就是在前三四个月;
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约五百八十二秒脱离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入轨六点五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三名航天员进入舱内生活。还开展了“天宫课堂”,为我们介绍了舱内的各种奇妙现象。他们这种大无畏精神值得我学习,也激发了我探究宇宙的热忱。
有的时候我也经常在想:假如哪一天,我也能飞上太空,探究宇宙那该多好呀。
探究宇宙,不仅是我的幻想,更是我们国家十几亿人共同的幻想。但每一次胜利的航天历史的背后,都是地面上很多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调试和很多火箭建筑者的一丝不苟而造就的,也是我们的航天员每天不停的训练,和对建筑火箭的人的信念而造就的。
少年的航天梦和航天事业有着不行分割的关系。为了实现我当航天员的幻想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上课积极发言,多看书,不仅要学习航天员们“特殊能吃苦,特殊能战斗,特殊能攻关,特殊能奉献”的精神,长大后还要向着航天事业努力进发,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连续添枝加叶。
幻想是一块磁铁,吸引我们的奇怪心向目标动身;
幻想是一座灯塔,让迷路在大海中的船只找到大陆的方向;
幻想是一只小船,载着我们向着胜利的此岸进发;
幻想也是……我收回了我那想象的思路,看着我书柜上摆着的一艘小火箭,深知我此时还需要多多学习。固然,在实现幻想的道路上,难免也有坎坷和坎坷,但我信任,只要自己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就会距离实现我的航天梦越来越近!
航天的观后感 24
对神舟十三号而言,返回的过程同样复杂,而且困难重重,这些都需要航天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手段提前解决。
神舟十三号返回前,航天员就需要开始进行准备,一方面要调试和整理空间站的设备,确保设备正常下一批航天员也可以顺利使用;另一方面,也要进行返回前的各项检查。
由于返回舱和空间站在太空运行时,是一个组合体,因此空间站需要通过多次的变轨和姿态调整,将返回舱带入返回轨道。
这个过程需要十分精确的计算,并且提前进行模拟,确保返回舱与空间站分离后,能进入正确的.返回轨道,同时还要保证空间站分离后,能重新返回飞行轨道。
返回舱与空间站分离后,接下来要面临的挑战,就是穿越大气层。当返回舱位于距离地面100公里左右时,会经过卡门线,也就是太空界定的最低高度。
此次神舟十三号计划降落的东风着陆场,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而且时常伴有大风和沙尘等天气。
再加上返回舱打开降落伞后,运动轨迹会受到大风等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地面人员快速反应,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返回舱。
不得不说,航天器的整个返回过程,既让人期待,又充满惊险,这需要所有人都精神高度集中,并时刻保持警惕。
三名航天员即将归来,当返回舱返回时,他们需要承受的压力,更是难以想象。
航天的观后感 25
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太空授课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和设在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以及设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的地面分课堂同步进行。神舟十三号乘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共进行了8项太空授课项目。
天宫课堂的首次开课为何选择这些项目作为授课内容?每一项实验背后又蕴含着什么知识点?在9日进行的太空授课中,三位航天员首先为大家展示了在太空中转身的神奇现象。这个原本在地面上难度系数为零的普通动作,在太空中却隐藏着很高的.物理知识。
我了解到,太空转身实验的核心关键词叫做角动量。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这个试验所展现的是在微重力的环境中,航天员在不接触空间站的情况下,类似于理想状态下验证“没有外力矩,物体会处于角动量守恒”。航天员上半身向左转动时,按照角动量守恒的原则,下半身就会向右转。
另一个动作是航天员伸展身体的时候,因为质量分布得离旋转轴比较远,转动惯性比较大,所以角速度就减慢,通俗地说就是转得慢了。而当把四肢收回时,转动惯性小,角速度就会增加,直观感受就是转动速度变快了。
此次太空授课,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亚平学姐学习,将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航天的观后感 26
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教室的电视机旁,我和同学们一起激动地观看这次太空授课直播,看见亚平老师把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太奇妙,太漂亮了。在教室里,每当主讲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一个实验演示,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发出“哇”的惊喜声,并伴以热烈的掌声。
虽然在小学二年级在语文课本里,我读过一篇《到太空去》的课文,课文里也介绍了一些太空原理,但是内容太过简单,不能满足我对太空的好奇心。今天的太空授课直播正是一个学习航天科学知识的好机会。我认真的听着讲课,在惊喜连绵中,让我进一步放飞科学梦想。
这次授课是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之后的.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号是在前不久刚刚发射成功的,它是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一页。二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舱外活动,从单个飞船飞行到两飞行器对接组合飞行,从实验性飞行到应用性飞行的历史进程。每一次突破,都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成功发现的惊喜和激动,也让人类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另一种无限美好的希望。 而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虽然太空授课在美国早就已经开展了,但是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这次授课,也极大的提高了我了解航天、走进科学的热情。
作为学生,我们要如何看待这次的“太空授课”呢?我认为,要立足于现在,也要展望未来。我们要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找到了需要借鉴的航天精神,感受到了追逐梦想的不易,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将进一步领悟它的真谛,转而为己用,去追逐未来,去实现梦想。梦想是生活的航标,我们在生活中追云逐月了好久,把美好与希望寄托给了梦想。要有梦想,要爱学习,要有毅力,要敢于拼搏。
云海中升起朝阳,恰似人生需要梦想点亮,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去追求探索吧!
航天的观后感 27
下午,班内全体同学一起观看了“天宫课堂”。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宇航员化身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太空生活的细节与种种神奇的现象。从可以预防肌肉萎缩的“企鹅服”到储存食物的迷你“太空冰箱”,从出舱活动中激动人心的一句“感觉良好”到空间站上利用显微镜进行科学研究,我越发感受到,浩瀚宇宙中的一抹中国红是千千万万航天人持之以恒的精神编织的`,是千千万万科研人编织的。我相信,随着科技发展,空间站的配置会逐渐完善,人类遨游九天的梦想与恢弘博大的文明会向着深空扬帆起航!
航天的观后感 28
2005年10月12日4点32分,神舟6号宇宙飞船准确、安全地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两位航天员——费浚龙、聂海胜健康出舱。
让我们为神六的凯旋归来,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次巨大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随着发令员一声“点火”,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火箭呼啸而起,直冲云天,把两位航天员费浚龙和聂海胜乘坐的神舟六号飞船送入了预定轨道。今天凌晨,神六飞船在绕地球飞行77圈后,成功返回地面。
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除俄罗斯、美国外,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在瑞雪中成功启航的神舟六号,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从神五到神六,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短短2年间3位中国航天员相继翱翔太空,中华民族已经奉献给了世界一个自强不息的奇迹。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中国人的自豪!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仙李白的丰富想像而今已变成现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除了欢庆、除了敬佩、除了自豪,我们还应该思考些什么?我想,杨利伟、费浚龙、聂海胜等航天员以及战斗在航天一线的科学工作者,他们所表现出的“航天精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学习的。
首先,我们要学习他们那顽强的意志。航天员在做超重耐力实验时那浮肿变形的脸,呼吸困难时紧咬的牙关,噪音环境下强制入眠,那超常的心理素质,无一不让人震撼!这是向人类极限能力发出的挑战。他们应当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其次,我们要学习他们那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航天员必须经过近乎苛刻的选拔,算得上万里挑一。
更难的是,要掌握涉及30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没有刻苦的学习是不可能成功的。正是七年磨一剑。他们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再次,我们还要学习航天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杨利伟曾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生命。
但是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在耀眼的光环背后,更多的是奉献和牺牲。所以,他们应当是我们人生的偶像。所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或在你暂时还落后于别人时,请你想想这种“航天精神”我相信,你一定会把困难踏在脚下,把胜利握在手中!每当我们遥望夜空,总会引得我们无限神往,何时能到月球上尝一尝吴刚捧出的桂花酒?何时能亲眼一睹寂寞嫦娥舒广袖?
而今,希望将变为现实,2019年、2018年或许还要更早,或许那时,你们中的一位会坐在神舟N号上,带着全中国人的'梦想飞向月球。努力吧,学子们,有了航天精神,你一定会一飞冲天!我是一名小学生,对航天事业充满着好奇。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巡天归来时,我的内心不仅充满了喜悦,还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更加充满了信心。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一曲壮丽凯歌。成千上万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共同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征程。
我们要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的东风,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学习和宣传航天精神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德。
通过这次神六上天,激发了我们对祖国的爱,对党领导下的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有了崭新的了解,我们决心以航天工作者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动力,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好各项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向航天英雄们学习。
浩瀚无际的太空,神秘辽远的宇宙,还有无穷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们应该用航天精神去征服学习上的一个又一个星球,一片又一片宇宙。自强不息的脚步永远向前,飞向太空的航程中所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必将引领我们去实现新的梦想,去创造新的光荣。
【航天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航天的征文12-22
航天的作文04-19
航天梦征文02-26
航天精神征文12-22
关于航天的征文12-27
航天科普征文12-21
航天征文范文06-05
航天员杨利伟“航天思政课”启迪心得04-18
中国航天观后感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