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美幼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发展的前瞻性的实践研究,让我对“开放”和“自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本幼教一线教师的福音。
其中让我感触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20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教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书中写道这样一段话:“越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感到兴趣,越是能弄个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喜欢去‘搅合’”。因此,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面粉、,油、盐、水、颜料、量杯、勺子、搅拌器等材料,给出了任务是:自己实验,创造你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实验完了,老师写下配方,交流谁的配方和别人不一样。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隐性指导价值非常大。老师让孩子在这个看似“乱”的活动中找到“乐”,从多种多样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搅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使“乱“变成一个充满温馨的经验分享会。
透过案例本身,联想到我们面对操作性的探索活动,往往比较追求那种平和、安静、稳定的教学过程。不太乐意向开放式教学挑战,唯恐自己驾驭不了活动,更担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孩子的思维空间;发现问题急于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孩子主体的地位等等。而吴放老师却将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内容紧紧融合起来,使游戏成为孩子经验的摇篮,让集体活动成为幼儿新旧经验整合的平台。让操作体验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助推器。
其中这样一句话也特别发人深省:“一般来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发明和发现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体验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结果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从“这是我的配方”这个活动说起,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结果的活动,其实是有结果的,那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最后都用语言总结了自己的发现,并看到自己口述的配方转换成书面语言保留下来。
从以上的案例影射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将吴放老师的观点放到《纲要》中来理解,或者把《纲要》的指导要点与吴放老师的理念参比,我们不难看出,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而差距就在于如何将理念转变到教育行为之中。发现学习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自我跨越的挑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潜力超越的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秉承吴放老师的教育态度,大胆尝试、才能跨越发展,不断提高。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平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平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梁梁刚插班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平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习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平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的儿童”。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的惭愧。去年我班来了个曾经做过心脏手术的孩子,当时我是非常的抗拒这样的`儿童来班里,尽管孩子的妈妈一再说明她能正常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我还是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她能不能正常的参加户外活动、如果摔跤了、小朋友之间打闹了会怎样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的话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我有权拒绝的话我肯定不会收这样的孩子的。在孩子刚来园的日子里我总是怕这怕那,每次孩子们游戏的时候都看到她渴望的眼神。今天听了吴教授讲述的故事,我领悟到自己的想法多么的自私,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切实的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就因为做个手术而不能让孩子正常的上学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我想当时我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孩子的病情,并能够根据病情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话可以让她享受更多童年的快乐。是吴教授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是她激发着我心中无远弗届的爱,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
最后,我想引用吴放教授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我是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可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更多更多,你说,这样的孩子们,能不让我“偏爱”吗?”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相关文章: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篇11-14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篇)11-14
一起跳舞音乐教案01-22
和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精选12篇)09-02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音乐教案12-09
中班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01-16
小班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02-01
大班音乐教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01-25
中班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