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通用18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
今早终于全部读完了,有种开眼界的感觉,是粗略的阅读,多数是早上睡醒以后读的。
先理理,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名词,他贡(能为他人带来价值,但不是为他人,是为了自己让自己体现了价值,从而有了我可以待在这里,有了归属感,我属于这里,这样便有了自在和自由)。这个他贡不一定是自己认为和眼见实现的,是种感觉,主要判断来自于他人,是对他人的一种正面影响,和对影响带来的帮助,好了,这个是他贡。
另一个名词是,课题分离,有了它,全世界和人生都会变得简单起来,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里用课题分离,一切都会明了,你是你,我是我。举个例子,交友初期,你大可完全信任他人,因为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至于最后,对方是否值得你信任,不是你的问题和课题,是对方的课题。如果你万事持怀疑的态度,对方能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同样也会报以怀疑,那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也无法建立深度关系,一切的成功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我接触到的著作中,武志红说过,冯唐也说过,这点很重要。
当然也不是让你,真的什么人都去信任,这个只是个态度,你的选择和课题,以信任之心,与人相处相交,最终发觉对方不足以信任,这也不是你的问题,是对方的课题。大不了你可以剪短自己与此人的关系,因为拒绝联系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课题,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友谊大剪刀,可以主动的剪断与他人的关系,这是你的自由。
好,以上课题分离说完了,下面说说被人讨厌和勇气。
人们总是有寻求认可的'欲求,仿佛别人或者自己在意的人不认可,就会怀疑自己,会不开心,感觉没有得到支持,再或无法继续无法去执行了,其实大可不必,你活着是为了自己,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意愿过完一生,而不是活在别人认可和期望里。如果别人不认可会怎样呢?别人会讨厌你,不认可你,你会不开心,但这是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可以不必考虑。我们自己需要考虑的,是当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到底想也怎么样。如果总是怕别人会讨厌自己,按照别人期望的模式去活,人缘是好了些,别人也不会带给你讨厌你的感受,但你都活在别人眼里了,无法真正做自己,所以了,自己活成自己想成为的人重要,还是达成别人期望值重要,一个是自己的课题,一个是别人的,会课题分离之后,就会变得简单起来了。
按照自己意愿活着,这是条探索的路,路上可能会迷路,记住我们还有启明之星,就是他贡价值,会指引我们砥砺前行。按照别人期望活着,是条明示的道路,按部就班就好,不会迷路,因为有得参考,大多数人都是走这条路,但你会不快乐,因为它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人是可以改变的,世界也是可以改变的,当你一改变,你眼前的世界整个都改变了,当你改变后视角变了,看世界时已是全新的世界,我们怕被人讨厌,缺少被讨厌的勇气,现在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做自己,哪怕被一大帮人讨厌,又何妨呢?讨厌我,那是他人的课件,按照自己心意做自己是自己的课件。
额,七七八八写了这么多,这是浅读,见解也肤浅,粗略的体验,会再复读用(复读会微信读书app阅读,这次是Kindle),到时再写一篇,与此文做对比看看,祝看到此文的人,有收获,这是多想啦,高估自己,哈哈,记得书名,有好奇之心,将来会去阅读就好,哈哈哈哈,随你,这是你的课件,我已写完!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2
与其说是被心理学上的逻辑惊艳到更多的是寻找到共鸣。
与苏格拉底的原因论相悖,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目的论,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解释、被动的心态和主动的选择之分。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待已发生的事件;同样的,被赋予什么没关系,有关系的是怎么利用被赋予的东西。简而言之,此时此刻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你是谁,你怎样。
人际关系是一切苦恼的源泉。反复提起的原生家庭问题在阿德勒理论面前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之所以自闭之所以沉浸在过去的伤害中是因为这样才能更安心,这样才能不与外界交往,才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不愿反驳不是因为理论不足,不敢表白不是因为容颜不佳,不去面试不是因为能力欠缺,不反驳、不表白、不应聘的目的是拒绝被他人讨厌和拒绝。如此,才能保护自己谨小慎微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才能心安理得的维持现状。在对不变的眼前的不满和对改变的未来的不安中,人往往更愿意选择前者。人们总爱说等有时间了我就去干什么,但是只要我不去做,就永远保留着只要我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不是没时间没精力,只是我的目的就是不做,不然我的真实能力和潜力可能会摧毁当前的生活。发脾气同样适用目的论,情绪是可以掌控的,多是为了威慑对方才怒发冲冠歇斯底里,讲道理也能达到目的,但总会觉得效果大打折扣了。阿德勒就此论题给出的破解谜底是课题分离,你只负责去做,别人怎么想与你无关,即“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自卑是个中性词,是人追求进步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我们往往夸大它,使其成为认可欲求。总是让别人的喜好左右自己的行为,总想要去得到身边的人乃至是全世界的人的认可。如果别人的认同与表扬成为操纵自己情绪的.手段,那个体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以一颗甘于平凡的心态轻松的活着呢?书中概括了三点:自我接纳、他人信赖、他人贡献。简单的说就是接受自己,无论是优秀的你还是不堪的你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有些人仅仅是因为你的存在就会幸福。其次,无条件的信赖而不是信任他人,信任需要担保抵押但信赖是不讲条件的,你始终都是你,背叛不足惧。最后,放下得失之心,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从对他人有用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受,完成人际关系的良性闭环。让我们像祈祷文中那样祈祷吧: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生命的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刹那构成的点。就像旅行的目的不是到达某个地方,人生的意义也不执着于攀登某个高度,途中的风景才弥足珍贵。鸿鹄之志也难解琐碎生活中的满地鸡毛,所以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老师今天教的字学会了吗?领导今天布置的工作完成了吗?亲友今天要表达的爱心发射了吗?绚烂耀眼不过瞬间,重复繁琐是必修课更是世间常态,脚下的路、身边的人才最重要。烟火气、凡人心,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一切都源于自己,今日份的幸福是晚饭吃烩饼。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3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第一遍读过的感觉:书里的观点很正哦!轻松的阅读,读完后有种蠢蠢欲动的感觉,想要照着做试试看,但需要再确认下实操方法。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是我们想有勇气地生活成长的必经之路,这三步走就像游戏通关,要想到“他者信赖”这第二关,首先要真正做到:自我接纳(对自己的无条件信赖),才有可能找到第二关的门。
过了第二关,第三关才会出现,第一关过了,第二关才显现,跳着来的话,第一关没过,看到的第二关也许是海市蜃楼无法开启第三关的门。过关过的是否彻底,取决于人生这看似一条线上的各个点,即生活中的每一天是否尽情地舞蹈了。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旅行的举例,旅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刹那,而是从你打开门,踏出旅行的第一步开始就人在旅途。有时候会纠结:担心自己没用看到体验到别人体验到的景致,从书中的角度想:每个人的旅途因为人而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一刻的体会都是纯个人的。
三关中的`后两关更有水到渠成的味道,真正难做到的是:第一关——自我接纳。
大量的对话都是为了让青年接纳自我。
1、接纳自我并付诸行动是第一步:
“原因论” VS “目的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决定,我感觉自己是一杯很咸的盐水,过去的经历是我杯中的盐,时间久远无法析出,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向里面加清水,稀释成可饮用的淡盐水。——“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是更新。”
2、自我接纳的第二步:
人际关系是自我接纳的练习场。登上人际关系这个练习场,需要自己做一些准备:放下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卸下一决高下的铠甲,且不用“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困难也好,挫折也罢,无论如何面对—接受—处理,同时相信处理方法和表达方式决不仅仅只有“发怒”这一处理方式。
3、自我接纳第三步:
课题分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是去讨别人的厌,自顾自地不顾他人感受和安危。而是即使冒着被别人讨厌的风险,也要坚持自我,如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里要分清是他人的课题,还是自己的课题。很典型的例子:别人是否讨厌我,是那个“别人”的课题,但若我心中有想法说:“我都这么做了,你都不认可我、接纳我。”这就变成了我的课题,我有求回报的心理。
4、自我接纳的第四步:
放弃自我中心。读第三章时我有一个问题:在想融入一个群体时,我们是会付出,但付出的目的,似乎是被认可。问题和第三章里的“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有些相悖,好像答案在这一章中。如果做到了:将“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寻找“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可能之前所想的为获得认可的“付出”,就成为整个人投入后的自然行为,而不带什么“使命”。
本书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对话最后落点在: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人生的解释权在每个人自己手里。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4
当第一次看到被讨厌的勇气这个名字的时候,自己真的是不能够理解其含义,难道说被人讨厌还需要勇气吗?
看完之后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相比于广为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思想,阿德勒的思想是目的论。第二,分离课题,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第三,我觉得就是四个字,活在当下。
1、原因论和目的论
原因论从我们小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是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给了我们一定的束缚。因为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了解这样的.因果关系。
比方说因为小时候的经常被欺负所以自己现在性格比较自闭害怕与人相处,站在原因论的立场上那就是小时候经常被欺负导致了你现在害怕与人相处,小时候被人欺负已经是事实,这个事实造成了你害怕见人的另一个事实。
站在目的论的角度应该是这样的,你的目的是你害怕见人,所以你需要寻找可以让你实现害怕见人目的行为、方式。你自卑、小时候被欺负导致你性格内向这些都是你害怕见人给自己提供的办法。
或许你会说这都是事实,如果说这是事实,是否一个事实造就了另一个你害怕见人的事实。但是难道所有小时候被欺负的小孩子都害怕见人吗?当然不是。去和别人接触沟通会让你感觉害怕,而不和别人沟通会让你感觉舒服,根本原因是因为你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如果你的目的是去和别人交流、沟通,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为,我想你所有的想法也会为这个目的而做。改变自己的目的,改变自己对既定事实的看法。
2、分离课题,分清主次
为什么要分离课题呢?分离课题就是为了分清主次关系,不要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比如说你有一个画画的兴趣爱好,你给自己定了每天画一个小时的画,这肯定是你的课题了,因为这个画画是你的事情。比方说有一天你因为有事没有画画,你的朋友看到了你没有画画让你赶紧画画去。我想你当时肯定不会特别开心,因为他干涉了你的课题。
我们都不希望被他人所干涉,反之亦然,他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干涉。当你去干涉他人的课题的时候主观意识里是想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事情的,怎么能让人开心呢。可以去引导但是不能无视他人的意愿去强加干涉。就好比带着马儿到河边喝水,你可以把马儿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
3、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间,我们的生活只是此时此刻
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是由每一个刹那的点组成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下个瞬间会发生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做。所以说尽可能的做好当下瞬间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不管是目的论、分离课题还是强调人们的生活是由每一个刹那组成这样的思想,最终实际上还是想要让我们尽可能的能够放下包袱,活得轻松。只有放下了包袱,我们才能够活的简单轻松,只有活的简单轻松了才能够体会到幸福感。我想负重累累的你肯定不会有时间去体会到幸福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此书中有所收获,还记得这本书的结尾的一句话,“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幸福与否只在我们的意念之间,当你改变了这个世界都会跟着改变,你只是需要有能够改变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5
看完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有四五天了吧,原本没打算写点东西,我看书一直都是看过之后评价了好坏推荐与否就抛到脑后了,虽然说这种读书方法不被倡导,但我甘之如饴。过来写读后感是因为这两天在看《认知觉醒》周岭的书,里面的很多点都戳我的心,当然我很推荐这本书,不过我现在还是回归正题吧。
整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现的,展现了阿德勒心理学,这本书一开始就是一个青年听说某个智者说: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他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于是找到了这位智者开启了对话。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没听过阿德勒这个名字,其实他也是心理学三大家之一,于其同等的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佛洛依德,荣格。这本书中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很多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目的论,和弗洛伊德的因果论不一样,弗洛伊德说的话我们现在普遍都这么认为,弗洛伊德学说认为呢,现在是过去的自己造就的,过去对现在影响很大。但阿德勒却这么认为,过去对现在没有影响,你觉得有影响是因为你有想要逃避的事情,你觉得有影响,是你拿过去作为借口,你把过去的经历作为借口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简单来表达就是:我爱你,与你无关。他提出要学会分辨人生课题,比如我爱你,这是我的课题,我要做的事情。而你,你爱不爱我,不关我的事,与我无关,这是你的课题。想明白这一点,很多烦恼都没有了。
阿德勒指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比如说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书中提到了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力斗争,比如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管教,是以一种上下级的关系,以一种指导的关系进行教育,子女往往会输在权力斗争中,但权力斗争的输方往往会对赢方进行“复仇”,这就有叛逆的表象了,有的孩子为了复仇表现出来的叛逆形式是逃学、上网、染发等等让父母感到不满的事情。那么良好人际关系的相处方式是什么?
书中提出的最好的'方式是与交流者是一种”横向关系”,不表扬也不批评的关系。那么我们常用的就是“纵向关系”,比如父母对孩子说的:“做好的,好样的”,这种表扬,这种上下级的态度,容易联想到操纵,干涉。以表扬的话语来操纵孩子做自己满意的事情,来干涉孩子们的想法。但是有时候孩子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引导才能走向正确道路,所以这时候就有了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被称为“鼓励”,比如说孩子帮忙做了家务,不应该说“做的好”,应该说“谢谢”,把孩子和自己划到一个高度来,以示尊重。
当人听到感谢之词时,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当然有一种有价值,是:只要存在,就有价值。比如老人家,只要活着,家人们就开心,那就是价值。其实在关于这点上,横向关系我很赞成,但实际使用起来却很难。阿德勒心理学也可以说是被使用的心理学。
说实在的,今晚和我一个姐姐讨论了一下这本书,主要是我单方面疯狂输出,输出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语言漏洞很多,很多点都没读透,但我还是坚持发表了一篇读后感,毕竟要是让我再读一遍,那就等明年吧。
别的不想说太多了,有兴趣的就去看看这本书吧,书中还提到了自卑感,自卑情结,活在当下,人生意义等等。这本书名为被讨厌的勇气,如果你想活得自由获得幸福,就要有迈开腿的勇气。打开这本书,你就迈开了第一步。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6
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在书里也提到了类似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很讨厌自己,但是当你问他为什么不改变时,他会告诉你一堆理由,什么没时间,什么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只会看到改变之后的好处,梦想着自己活成另一个人,可是一旦到实行,他们永远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书中跟哲人辩论的青年。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古人说,知行合一,但显然,他们并不在此列,他们上一秒在说自己浑身没有一个优点,下一秒还是该游戏游戏,该玩乐玩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从本质思想上想改变,至于为什么说这些话,也只是给自己一个“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这么一无是处,是因为我没时间啊,我忙啊,我还要去干嘛啊,从因果上来说,这所谓的“一无是处”倒正是他们不改变的内在理由,给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书中有脸红恐惧症的一个女孩子,她觉得只要治好脸红恐惧症,自己就能像心爱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实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拒绝,是失恋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为我有脸红恐惧症,所以我没办法向心爱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来就比如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职员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就能一起顺利”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还是这个人,困难依然没有消除,只是给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远记住,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过去已去,未来未来,当你正视自己,从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变,你的改变才能有效、真实。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7
这本书真的从一个新的视角给了我一些东西,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或者我具有该改变所具有的资质,然后这本书恰当其时的出现在了我24岁的生命中,然后就改变了我。也不能说彻底改变吧。我觉得改变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个内向不会说话明天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在人群中健谈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变的。
书一开头就提出一种理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读的时候虽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际关系很大的困扰,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后书中提到人们重视寻求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种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没有比人更群居、更社会、更需要与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后书中提到一个概念,人们活在一个想象共同体里面。这一点也在《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是我同时读的一本书。无论是国家,民族,公司其实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共同体。而而人人都是属于这种共同体的。
在共同体中人人平等的.一种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有能力”和“我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这两项。说到底我们的烦恼总是与这有关,或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或是对自己与他的关系的不满意。确实,之前听过这句话懂得这两句话“管我屁事”,“关你屁事”人生就轻松很多。的确,只是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现在好像习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样。只关注自己的课题,有关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关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某些举止打扮别人怎么看。那似乎是别人的课题,自己也管不了别人怎么想的。事实上别人没你想的那么关心你。与其总是敏感的猜测别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不如多专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8
这几天读《被讨厌的勇气》,得以获知阿德勒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深以为然。
以下是我当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学。
一、目的论
对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论调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个异性但却一直没有行动。常规的解释可能是因为你害羞,所以没有勇气表白。
那么如果从目的论来看呢?
你对异性表白是想与对方在一起,成为男女关系。而你还没有行动的原因是因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达成此目的`,即被拒绝。所以为了避免被拒绝,你选择不去表白,而害羞则成为了不去表白的说辞。
二、课题分离
当面对事件之时,要学会课题分离,关注并完成自己的课题。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他人,进行干扰。
比如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就要对此负责。这是你的课题。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会选择原谅你,则是对方的课题。
你可能一哭二闹三上吊,争财产抢子女,但对方是否仍会选择与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课题。
如果他原谅了你,那么这其实是他内心的真实目的。可能由于各种原因。
并非是因为你采取了某种行动。毕竟没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道理。这部分也正对应了目的论。
三、共同体
每个人都有群体需求,都可以是某个组织中的一员。行为做事的出发点,是为身处的组织做出贡献。
这个时候你的行为不是为了满足某个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团队,是最恰当的例子。
共同体是一种需要慢慢体悟的感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9
今日读了一本很薄的书,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翻开书就看到这句话: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句话。那么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你,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吗?你存在的价值、你的幸福还是无法用金钱买到。
那么你的烦恼是什么?是你现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烦?还是恋爱或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是这么认为的`。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以及爱。这些就是烦恼的来源。那么,有解吗?不能够逃避,阿德勒说请直面“人生课题”吧。所有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但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不惧怕被任何人所讨厌,真是太需要勇气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会被人讨厌,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绝不去编造谎言。
这样的生活,估计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阿德勒却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呀。
因为我们有这种力量,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0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1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到现在终于读完了。如果说一本书能够影响一个人,那《被讨厌的勇气》于我的意义应该就是如此。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低谷期,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说话、不愿社交、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只想逃离外部世界。幸而读到这本书,让我逐渐打开自己,重新获得拥抱世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课,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和哲学竟然还存在联系,属实有点震惊了。在本书中,阿德勒强调: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人际关系。努力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的色彩会更加丰富多样。
“现在的人生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确实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我似乎一直秉持的观点是:我现在还小,我的人生还没走入正轨。我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顶。殊不知,通往山顶的沿途风景,才是我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假如无法攀顶,那我的人生就没有开始过吗,沿途的风光又算什么?摆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当下,珍惜眼前,活出风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经历一次次失败之后,我开始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总感觉有股阴影笼罩在头上挥之不去。直到拿起这本书,我才逐渐意识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视自己的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平凡普通,认真生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种幸福。
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拾拥抱生活的勇气。天气渐暖,春暖花开,打开房门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阳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2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的陷入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偶尔也会觉得生活中存在诸多无奈,若是能换一种活法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又或者对于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直到某一天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阿德勒阐述的对自我的解放、对幸福的论述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
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
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3
今天我们读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第八页“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中哲人说的一句话“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在我看来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笔财富。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而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烦恼的人是我们优秀的老师。因为失败,我们学会了拼搏;因为情伤,我们学会了爱;因为当众出丑,我们学会了处理尴尬。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因为遗憾,我们学会了抓住机遇。人生的每一次创伤,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碰到一次苦难,我们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种灾难,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坚强,所以我们应该直面困难、勇往无前。
受过伤的人一定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我们成长都有益处。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创伤的处理方式,你让他成为创伤,他就是创伤;你让他成为经验,他就帮助你成长。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没错,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们必须经历。所以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为我们敢于面对未知的明天。
现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谛,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没必要的碰壁、更少了伤心欲绝。慢慢地成长起来,渐渐地放开脚步走向未来。
记住我们要让每一种创伤,都成为一种成熟的阶梯。即使是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们应该跌倒了马上爬起来,而不是所谓的憧憬、幻想奇迹的.出现。
最后我还想说,余生还很长,不要过度的活在失败的过去和庞大的负债阴影中,过错只是暂时的磨难,而沉沦却是永远的遗憾,走过去了才会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4
最近在读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深有体会,书中讲到了“自卑”,它说:自卑都是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一切烦恼均来源于人际关系,假使这个世界只存在你一个人,便不会有任何烦恼了,处在群居性的人类社会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成长不是成王败寇,不是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不是失败了就一无是处,而是一种与世无争、将世人都视为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进的过程。
人们往往是活在过去的影子里,无法从过去的影子里走出来,认为当下的处境都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过去的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了的,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别人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课题看成别人的课题,学会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应该有自己的预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应该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得不到别人认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着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课题,那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5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应该属于一本心理学的书籍,用对话的形式阐述阿德勒心理学观点,书中的大部分观点都跟我们的常识认知相反,让人难理解和被说服,总之读完后以现阶段的我,还不太能全面地理解里面所阐述的一些东西。我想后续我一定会再拿起这本书反复地研读。
书中的观点是以目的论为导向,而不是我们正常理解的原因论。它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由于过去的经历导致的,而在于我们自己决定的(这个观点着实让我震惊,也夹杂一些难以被说服的心理和一些豁然开朗的情绪,总之它让我的思绪有一点混乱,但不得不说,慢慢去思考这些观点,换个角度想问题,原来困扰自己的事情会得到缓解);
你简单了,世界就简单了,改变自己就改变了世界(这个观点让我真正理解了“境由心生”这个词,尝试让自己抛掉一切外在的枷锁。)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不与任何人竞争,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所有的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决定我们生活方式或者说人生状态的,只有我们自己。)
人生的意义是被自己赋予的,人生是由点连接起来的,是每个瞬间连接起来的,过好此时此刻(活在当下,如果每一个当下都过好了,那未来怎么会不好呢?)
课题分离(区分哪些事情是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由他自己去负责,不要过多干涉只是协助他。这个方法真的很好用,能消除很多烦恼和焦虑)
他者幸福等等,很多观点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读到最后还是收获颇多,一定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接受被别人讨厌,过好每一个当下,不要过多以未来为目的,执着于未来什么样,未来是张白纸,看不见,不要去想,不要纠结于过去。这样想来,世界好像真的变得简单了,就是做好属于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忧虑属于别人的课题,活在当下,感受自己的价值,不执念未知的未来,不纠结已逝的过去,一切就变得简单又自由了。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6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的陷入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偶尔也会觉得生活中存在诸多无奈,若是能换一种活法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又或者对于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
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阿德勒阐述的对自我的解放、对幸福的论述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7
《被讨厌的勇气》看了第一大章,这样的哲学书没看之前我以为会比较晦涩难懂,鸡汤一类的,但是看了之后并不是,它没有像其他书一样作者阐述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是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引出阿德勒心理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每看一张都会颠覆我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你以为的愤怒其实是被捏造的。书中描写了“青年”新买的衣服被服务员端过来的咖啡弄脏了,“青年”立马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其实并不是因为被弄脏而发怒,而是要用发怒这个目的来警告震慑该服务员。
这让我想到,在教师中,有学生调皮不守规矩,有的老师会非常愤怒,大声呵斥,仿佛那一刻被点燃,让他抄一百遍两百遍词语单词。其实也是在泄愤,用愤怒震慑学生,让他乖乖照做,以彰显老师的权威。而且学生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者觉得老师水平不行,如果学生犯了更大的错误,老师该如何处理呢?因为你的底线“愤怒”已经亮出来了。思考要用另外的更好方式管理学生。
2。我们的不幸福是由自己选择的`,幸福也是由自己创造。有些人现在不幸福会在过去找原因,比如童年不幸,家庭条件不好,外貌不行等。但是在过去找原因,沉迷于过去,不去立即行动起来是没用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爱自己,要有自信,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学校时代都会很羡慕某个人,想成为他,我也不例外。但是不可能,你只需要做到“你自己”就可以了。
幸福由自己来创造。你想要有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有想法就要去行动,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想减肥(确实要减肥的地步)就去制定减脂餐,跳健身操,跳绳等。想要拿高工资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是达到目的的必然途径。
而且,书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现在觉得“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而且因为缺少了“获得幸福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8
读完《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从书中获得共鸣。书中所言,很多人困扰于繁杂的人际关系,从降临到熟知这个世界,模糊了人生的意义在何,经历了作者的深刻点拨,我重新梳理,对未来生活幡然醒悟。
曾经,我始终归结于过去不愿改变,这种心结成为了我追求美好的枷锁。我们被他人的评价所束缚,怕被讨厌,这一观念使我们与勇敢的标签失之交臂,也与人生的意义形成割裂。在你等待他人对自己做出评价时,可否想过你是在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他人而活。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提到“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开,解决自己的课题,尊重他人的课题。”因为别人如何对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课题,而我们要做的,是自力更生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和有边界的处理别人的课题。我曾经混淆了这个概念,所谓人生的'意义可以参考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为自己或者他人做出了多少贡献,发生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工作之中,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理解我们工作的人会支持我们的工作,当然,也不乏有人满肚子抱怨、甚至粗口相向,我知道在我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我就要胸怀坦荡,无论被多少人不理解、甚至讨厌,都必须遵循我们的职业道德,牢记文明待人、礼貌服务、遵法守法、明辨是非的职业操守,不是将清廉正直的约束置之度外,而是认真践行,并把维护每个人的安全作为自己的准则。要想每个人都尊重我们的职业,首先我们自己必须先尊敬自己的职业,这就需要我们有直面应对被讨厌的勇气,和坚守这份行业的初心。要树立起向前迈步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面对而停滞不前,才造成了今天我们仍守原地的局面。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多次出现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决定立足于此刻,即使那个长久的未来无法预知,我只要牢记:我现在能做些什么能让我有贡献感,能对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欢自己,便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
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冲,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1-24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1-13
【热门】《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2-11
【推荐】《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1-24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推荐】11-24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荐】11-24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热门)02-02
【荐】《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1-24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热】11-24
关于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