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窄门》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窄门读后感(通用9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窄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窄门读后感 篇1
我们家慢慢平时不大看纯文学类的书,见我反复看纪德的书,他就把三部曲也看完了。看完之后他对《窄门》的评价不高,觉得《背德者》更好看,他问我为什么最推荐《窄门》。他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是:“窄门不就写了个女神经病么。”
我听完很诧异,但是也理解。显然《背德者》情节性更强,感情内容更丰富,但是《窄门》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大。是的,看完第一反应确实有这种感觉:这女的有病。
但是优秀的作品是耐得住嚼的。不断回味这个女主,会发现她真就像译者序里说的那样,她是一个人的侧面。我们的内心里都多多少少住过一个这样的人。偏执、极端,渴望爱又恐惧爱。由于害怕爱成灰烬,干脆就不燃烧。
女主让人不爽的地方是,明明爱着,却又故意一次次把男主推开。用现在的话叫不“飒”。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飒”女子,因为她们是我们渴望到达的一面。而女主的纠结令人看得一度窝火。
需要用时间去理解她。
女主在一封信里讲:“我爱你那么深,却那么绝望;你也看到了,离你越远,我就越爱你。”
前面半句,我深有体会。爱一个人的时候,会有瞬间害怕,怕现实的捶打。我以前管这个叫“无奈”,女主管这个叫“绝望”。是一种更痛的感受。
后面半句,是女主把这段感情推向精神之恋。她用主动的自虐,来体验爱情的激烈和伟大。
她对宗教疯狂,是因为她想握住永恒的东西。世间事物哪有什么永恒,心酸。
整本书读下来,会发现女主并不是一个死板派,她其实也有小女子的心思。
她妹妹同样深爱着男主,她一度想把男主让给妹妹,后来妹妹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生意人,过得很幸福,女主说:“她不需要我做出牺牲就得到了幸福,反而刺痛了我。”
在她的高冷和抗拒下,这点小心思使这个人物形象在纸上复活。
整本书讲的都是这种分裂的情感,是我们想拥有完美、却发现相悖的东西无法被统一接收。
这本书让我想起王小戒,往深里说,确实不光有无奈,还有绝望。不是对他绝望,而是那种无能为力的感受——如果他有那方面的功能,他轮不到我。如果他那方面很强很厉害,他也不会个性如此清雅。如果我们走到一起,我忍不了没有性生活。如果我们吃穿用度都裹在一起,他的父母家人会始终用有色眼镜盯着我、防着我……我们放手了。就让这段纯爱停留在高潮部分吧,只要我愿意回忆,它就在,这样不是很好吗。
再来说回《窄门》的女主,彩云易散琉璃脆,她看得比谁都透,所以一直给人“作”感。从表面上来看,是她的魔幻操作导致了两个人都痛苦,可深入去理解,会发现这是另一种带着遗憾的完美。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要是真的男主活下来,他们在一起能过一辈子?能一直爱得这样好?
爱,是唯一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我们实在是太平庸了,我们无力接受最后连“爱”都平庸。这是女主挣扎的根源。
《窄门》的书评我也翻了不少。有两点,我和网上的看法不同。
很多人讲“妹妹鸡毛蒜皮的日子使女主更绝望”,《窄门》的百度百科里也讲“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可是我在整本书里没有看到妹妹的婚姻生活哪里不好,只是嫁的.时候不爱,后来生下五个孩子,忙这忙那的,她活得充实又带劲。她是多元化幸福的其中一面,接地气,像很多人。我个人认为她是找到了幸福的。妹妹的角色,很世俗,把对生活的妥协和热忱统一起来了。
还有一点是结尾。这一点很多人津津乐道,妹妹留着一个昏暗的房间,她表示自己在无人的时候经常到这个房间来逃避。于是有些书评里讲妹妹是后悔的。我觉得不是后悔,是心里留有一块地,给纯爱,给青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地,它没有耕种可以果腹的农作物,而是种了花。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把所有的疆土都种成花啊。
C慢慢认为《窄门》单薄,我也曾狂热地迷恋情节性,也曾对很多名著不理解,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写了个痴恋狂,《傲慢与偏见》就是写了两个门第不同的人的傲慢与偏见,《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是写了一个一直在等信的上校……没有失忆没有车祸没有跳崖,多年以后重读,会发现它们突然击中了我的某一点。
顺便说一嘴,现实生活中,纪德确实娶了自己的表姐(书中女主是男主的表姐),可是婚后他搞男童,把自己老婆给活活气死了。
在《窄门》里,他缔造了一个相对完美的世界,两人没有订婚,一直柏拉图到生命的终点。
在他心里,何尝不是留有一个存放美好与无奈的,昏色房间。
窄门读后感 篇2
我看了一本不太能共情共情且满脸问号的小说。书名叫做《窄门》,介绍的内容是这样说的:“我们不得不独自前行,直到在神的面前聚首。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为我们讲述了纯洁炙热却又无限辛酸的爱情悲剧。杰罗姆和他的表姐阿丽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情萌芽时,他和她各自偷偷地爱恋着彼此,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变成更好的人。然而心灵愈是相通,形骸愈是相离。阿丽莎甚至认为,自己只有放弃了世俗的爱情、婚姻,才能走进窄门,但窄门只有少数人才能找到。”这是一部豆瓣评分8.1的书籍,作者纪德也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歌德,1947年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看完就一个感觉——这什么玩意儿!有一种我不懂,但是大为震撼的感觉,原来信仰基督教的人们还有这样非同寻常的选择。当然,关于这部书的背景是我看完书后,实在是一头雾水,才去查的,因为单看这本中篇小说,我就像是那个经典的老头儿表情包。
故事的内容应该说很简单,本来就不长,还有好几个章节靠着男女主的来往书信撑起来。男主杰罗姆父亲死后,他就跟着母亲和家庭教师生活,一放假就去位于芬格斯玛尔的舅舅家散心,舅舅家有一个孤僻的舅妈,最后跟人跑了,还有表姐阿丽莎,表妹朱莉叶特,表弟罗贝尔。这三个人里,表弟存在感不强,表妹活泼开朗,但是杰罗姆却被表姐阿丽莎深深吸引。我以为这是个经典伦理故事,他们的爱情遭到了世俗的反对,结果发现是我见识少了,俩人的爱情收获了祝福和支持,甚至二人的姨妈还经常催着他们订婚,唯一的阻碍因素大概是表妹朱莉叶特,她爱上了杰罗姆,阿丽莎决定把杰罗姆让给自己的妹妹,虽然这波奇怪的操作我也不懂,但好歹是符合部分女性的圣母情结的,总想着为爱得牺牲点什么。可是人家表妹朱莉叶特很争气,她不需要施舍,答应了一个爱慕她的葡萄园场主的求婚,最终也得到了幸福。按理说,至此俩人就没有任何阻碍了吧,不不不,大概是真正的阻碍永远来自于自己吧,女主死活不同意男主的'求婚,但是她又一遍遍地强调自己深爱杰罗姆,若不是最后的结局走向,我都怀疑这是个大渣女,他们俩隔得那么近,但就是不见面,一个守家另一个上学旅行服兵役,整整晃荡了两年,真正见面后,俩人这尴尬那羞涩的,不肯好好说句话,等男主走了女主写信怪人家男孩子见面不热情。然后就把自己打扮得邋里邋遢,杰罗姆不喜欢啥书她看啥书,还找各种借口不搭理男主,说这才是真正的她,男主爱的其实是幻想中的她。一晃三年后,阿丽莎父亲去世后,俩人有机会再见面,杰罗姆说可以重新开始,女主说不行,然后没多久死了,男主大概率也没结婚。最后一章展示的就是女主的遗物——一本写满对男主深切感情的日记。
你听完我的讲述,明白他们的追求是什么吗?阿丽莎说,她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神圣。我大概是离他们的世界太遥远了,原谅我真的不太懂这种神圣。关于窄门到底是什么,书的第一章也借由一位牧师之口讲了个大概: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阔门通向的是毁灭,很多人会去那里,而窄门、狭路通向的是永生,到达那里的人少。我读完这位牧师的祷告词就在想,所以为了进窄门也是要生前苦修是吗?或者这样想,我觉得联想到佛教我稍微有点明白意思。就是虽然我不认同,但是我试着理解。
豆瓣导读讲这本书的时候,说:“你是否也在为了期待的未来,而不断克制自己的现在?深爱的人就在身边,却只能远离;当下的幸福触手可及,却选择推开;生活明明有诸多欢乐,却无法去享受……”我只能试着将阿丽莎的神换成我们熟悉的理想追求,好像可以稍微多理解一点,不然一本经典读物让我读出了病娇文学的感觉。
窄门读后感 篇3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在高中,当时和《围城》、《霍乱时期的爱情》一起作为"恋爱书籍"被推送。这两天有幸拜读,有点被被书中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爱情震撼到了。
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书中男主女主都近乎苛刻地让爱情变得更加纯洁,无法容忍任何将其变得不完美、平庸的东西。在男主心里,女主是一切美好的象征,他将她放在最高尚的位置,和她交流高尚的思想,一直敬她若神明。而女主也像一个自己约束甚严的清教徒,她后来把自己看做是男主接近上帝的一个障碍,于是选择"放开"男主,牺牲自己,让男主能进去窄门。
一开始,男主女主就把他们的爱情定义为想让对方得到比爱情更高的东西,以至于他们后来无法像正常男女那样恋爱。女主说,“由于你,我的朋友,我的'梦想上升到那么高的地方,以致任何人间的满足都会使它跌落下来。"他们似乎更享受见不到面的爱情,因为"我终于感到,我们之间的全部通信只是一个大大的幻影,我们每个人只是在给自己写信,我深刻地爱着你,但却绝望地承认,当你远离我时,我爱你更深。"当他们在一起时,反而更加局促不安。大概是两个人在见不到彼此、仅能通过信件联系时,总是倾向于将对方想象的特别美好。在《霍乱》里,费尔明娜·达萨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通信的一年里,她总是由那些美妙的信件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幻想的特别美好,甚至决定当她回去时她要不顾一切的嫁给他,可是当她看到那个脸色发青、瘦弱的年轻人时,她内心的想法却是:我怎么会想要嫁给这样一个人?于是马上转身离开。也许女主也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后面再在男主面前故意变得粗俗不堪也正是一种试探吧。
男主女主的爱情我不是特别理解和认同,不过他们的一些做法我还是挺喜欢的。比如男主女主都倾向于默默奉献,爱情里可贵的不是“大张旗鼓"而是"润物无声",不要未做之前就做足前戏,而是做了以后让对方慢慢体会。他们更喜欢在精神上与对方互相交流,会相互探讨古典文集和哲学思想,他们都想要为了对方而变得更好……作为旁观者,我想,还是更多的吸收自己认为正确的吧,以此共勉。
窄门读后感 篇4
像余华告诫我们的一样,“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的确,那扇宽敞的门大开,里面有着无数财富故事的上演,有着无数成功人士的身影,有着各种地位、金钱等难以抵制的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庸俗之辈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向着大门奋蹄疾驰,呼啸而去,但是进入大门之后,他们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反而迷茫的找不到北,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就算找到了合适自己的,路也没有多长,最终无路可走。但自命不凡的他们还是对窄门不屑一顾,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判断那是“傻子们”才会进的门。其实,窄门只是对那些自以为义而不肯谦卑的人来说是窄的,对那些贪爱虚华而不愿舍己的.人来说是窄的。
在我看来,进入宽门是无需努力的,站在门前的人,不需要费力气寻找,只需迈开步伐沿着容易的大道前行就可以了。向下走的路是容易的,向上走确实不容易,进入窄门如同走上坡路,路长人稀,一旦下定了决心,就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有的人好不容易找着窄门,却没有进去;有的人走到窄门前,觉得窄门太窄了,若要进去必须要努力舍己,于是原路返回;有的人还没有下定好决心,仍回顾着大路,结果错过了窄门;有的人找着并进去了,却不喜欢眼前的景象,因为前方的路就如同背负十字架前行一样艰辛而转回奔向朝向大门的大路。
说到十字架,想到一个故事,讲到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前行。途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他想,上帝啊,这个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块!于是他动手砍了起来。砍掉之后走起来,的确是轻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就这样走啊走啊,走着走着,他觉得肩上的十字架还是很沉,很重!他祈求道,上帝啊,请你让我再砍掉一截吧,我会走得更轻松!于是,他又砍掉了一截。感谢上帝,这样一来,他感到轻松多了!如此,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当其他人在吃力地负重前行时,他却轻松地哼起了小曲。谁料,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也没有蜘蛛侠或者超人出来解救他……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于是,当其他人都在朝着目标继续前进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
由此看来,用努力过的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桥那边的“窄门”才最宽敞最明亮,才有着最美的风景。
窄门读后感 篇5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杰罗姆自小爱着表姐阿莉莎,阿莉莎对杰罗姆也怀有同样的感情,长辈们也都撮合他俩。按照我们的理解是不是就挺顺遂的在一起了?
阿莉莎小时候见到自己的母亲以生病为借口,躺在一个军官的怀里,而后与军官私奔了。长大些,发现自己的妹妹也爱着杰罗姆,决定牺牲自己的爱情,成全妹妹。奈何杰罗姆一直不爱她的妹妹,妹妹赌气嫁了人,然后却也过得很幸福。
阿莉莎原以为自己的牺牲很伟大,却发现妹妹的幸福来得那么普通,于是追求比爱情更好的东西——牺牲爱情,成全上帝。结局是她恪守清教徒的自己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孤独而死。
书中有一些蛮适合去表白的话,摘抄如下:
我曾用尽全部力气在这个故事里活着,倾尽了全部德行。
自律对于我,正如自己放纵对于他人,都是一样自然的事,严酷的教育非但没让我觉得烦闷,反倒让我的心变得十分平静。
一个人就算不露声色,也可以很出色。
别对我要求太多,天堂里若没有你,我才不去管什么天堂呢。
看到整个世界映射在你的灵魂上是一件美妙的事。
没有一种年轻时讨人喜欢的品质老了不会变质的。
我们似乎身处在高高的有回响的地方,心脏的每一次最细微的跳动也能被耳朵听见。
爱情中最美好的那一刻,并不在于说“我爱你”。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心里怀着那么多的希望,一点用处也没有。
我活着,好像除了爱,再没有别的理由,我紧紧地抓住爱,却对爱没有任何期待,我的心中除了阿莉莎,再也没有任何的渴望。
我早已谢过上帝,心中却还不敢有任何的欢喜。
想念她,是我唯一的实现了的目的。
冬日的浓雾包裹着我,书房里的灯光,我的狂热的爱以及信念,都无法驱散我心中的冰冷和黑暗。
依赖别人的人,必然遭遇不幸。想拯救自己生命的人,最终会失去生命。
正是心怀着靠近你的希望,才总让我觉得最险峻的路是最好的。
人类性别的存在,或许是为了让爱情这个主题永远流传的。特别是在那种没有其他娱乐可行的`年代,两性之间的话题或者形式就被人推到极致。
有人说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伟大,而我,确实没大看出来。如果不是阿莉莎死后留下的一些日记,我都感觉不出来她爱过男主人公。前面大部分的文字,都只能看出来杰罗姆真的爱着阿莉莎。
女主更多的像是被爱的那个——总是有恃无恐!局外人看爱情里的人,总是格外的清醒和冷静,而在局里的人,总不识庐山真面目。对于喜欢捉迷藏的人来说,直接型的性格或许太无趣了些。
对爱情的态度,我一直是简单,直接的。爱不爱的哪那么多弯弯绕,你行我行就一起同行,不行就算了!我不喜欢暧昧,我觉得那是对双方美好感情的辜负,至少浪费了某一方的时间和精力。
比起极力去劝说一个人改变,我更愿意一开始就吸引的是同类人,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想去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本身就难,且讨人厌!
题外话:最近看的关于爱情书太多啦,下周找本不是爱情的书看看。
窄门读后感 篇6
工作之后,看书就没什么耐心,那种长篇累牍的容易半途而废。前段时间闺蜜给我分享了几本书,我挑了本最短的看,是本小说,每天用零散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对于书中描写的爱情悲剧,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爱情,是爱着那个人,还是爱着那个过程。不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面对感情的时候束缚自己、克制自己没有什么错,但也需要坦诚地表达和交流,才能不让它成为遗憾。
《窄门》这本书里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和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正文部分是以男主为第一人称视角来写的,在最后有女主视角的日记片段。
书中男主在教堂参加礼拜,听了牧师对圣经中“窄门”这一段的'宣讲后,心中震荡,决心远离她,觉得这样才能更配得上她。纯粹地追随她,才能让这份感情圣洁、不被亵渎。就像为了穿过“窄门”需要不断束缚自己、克制自己才能到达,这个艰难的过程让男主得到满足。
女主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不会期望一种没有进展的状态,不管它是多么幸福。我想象的天堂之乐不是在上帝身上混同,而是无限地、持续地向他靠近……”就像男主认为的那样,让他们感到幸福的,不是得到幸福,而是靠近幸福的过程。在他们眼里,幸福不应该得来得那么容易,不应该没有牺牲。
他们对感情都是虔诚的,可是当爱慕越来越深时,感情会变得情不自禁,这种情不自禁在得到满足后,会让人很容易地感到幸福,这和他们的信仰又是相悖的,这场爱情注定会是悲剧。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有欲望并没有什么可耻的,真正可耻的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去伤害别人。只要我们认为的幸福没有妨碍到他人,没有伤害到他人,我们都可以自由地去追求,而不是给自己套上枷锁,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窄门读后感 篇7
当一个人向你回忆起他那疲惫的故事,你听得入迷,为他感动,为他忧伤,为他和她的未成正果的爱情而心痛,也为她的无情而愤愤。然后,你看到了她的回忆后,才发现他的回忆,只是他臆想的故事,而他的过去,充满着自私和偏执。
他来自传统的清教徒家庭,并深受该宗教的洗礼,也有着为它服务一生的决心。他将得到她的爱看作是自己通向上帝的窄门的途径,这应该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苦路。他压抑他的爱,却同时希望得到她的爱,并责备她的保守,埋怨她笃信的上帝。然而,《窄门》并不批判宗教,因为宗教本身是一个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东西,你信它,是你自己的选择,你也可以选择不信。
因此,抛开对宗教的责备,那么所要责备的,应该是他自己。他克制自己,为了显示自己对宗教的信仰;却又希望她大胆表达自己的爱,为了获得生活的动力。他是自私的,他只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却经常依着感觉偏离航线,反过来希望她来拯救。这是一个爱情萌芽最终死掉的故事,她大他三岁,因而希望能看到他对爱情更大的执着。他爱得不坚定,寄希望于她的主动、她的包容,并对她的退缩而郁郁寡欢、耿耿于怀。
时间在一个人的回忆里是一维的,依着回忆者的节奏,只有前后,没有快慢。在一维的时间里,所有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都是单一的,由回忆者主宰,听故事的旁观者,只能全盘接受。幸好,《窄门》里是两个人的回忆,在最后的部分,她的日记出现了,只讲她的故事,在不确定快慢的时间节奏里,幸好有日记记录日期,向旁观者提供时间的真实节奏。也让旁观者将两个时间交织起来,故事因此瞬间立体起来。他看到的是她对爱情的犹豫,却没有看到她对爱情的担忧;他看到的是自己一腔热忱浇在冰山上,却没看到她多希望他能再坚持一下;他看到自己伤心地离去,却没看到她对他走的决然是多么失望。
《窄门》高超的写作技巧,在于特意制造了两个单一的时间线,又在末尾让读者能够自己去构筑完整的故事,因此这本书至少要看两遍。当初对讲故事的他的同情、怜悯和愤愤不平,立刻转为失望,并由此明白,他在她死后十年依然保持对这份爱情的坚守,是多么地装模做样并不由得对他嗤之以鼻。他的苦行,只是为了提高上帝所要求的德行,以进入窄门。这样如行尸走肉般高尚地活着,永远看不到人世间普通的光,只能活在自己虚无飘渺的黑暗世界里。这好像是对宗教的控诉,然而,这依然不是一本控诉宗教的小说,因为宗教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你信,才有。
窄门读后感 篇8
纪德的《窄门》读毕,稍感惋惜,我并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多么的伤感,只因这是一个思量深沉的女孩做出的选择。
这份选择郑重而庄严,她虽痛苦却又深感慰藉。俗世怎么可以替她说不值得、说傻、说可惜呢。
阿莉莎深爱杰罗姆,这份爱至真至纯,至柔至韧。似乎她总在退缩,但都是她的牺牲。似乎她消极懦弱,但她什么都知道,且是最用力奔跑的那个。她爱家人,爱杰罗姆,但从不谈占有,她可以将自己压缩到一封信里,然后操持家事,依靠着文学和信仰,在光的背面思念着爱人睡去。
阿莉莎的选择是从何而来?与其哀哀不止,我想先理清楚这个问题。
因放荡的母亲饮泣,是阿莉莎怀抱至真至纯的爱情的开始;感知到妹妹朱丽叶特的暗恋阿莉莎自残似的学着牺牲;而看着朱丽叶特获得的凡人的幸福,让阿莉莎清醒的看到爱情走入婚姻后庸俗的模样。
“我常常觉得,爱情是我拥有过最美妙的东西,我的所有美德都依附于它。它让我腾空超越自己,但若没有你,我会再次跌至平庸之地,回到极寻常的秉性中去。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万幸又万幸,杰罗姆一览无余的赤诚之心,值得阿莉莎燃烧生命推他入窄门。
只不过在纪德心中,真正入窄门的是他的表姐。他唯有在无尽的缅怀和敬重中执笔一生。
窄门读后感 篇9
近期读余华先生的《兄弟》,后记中提到圣经中的窄门。
启示一:
世间人分两种,一种是智者,另一种是愚者。一天,智者与愚者要进行一场迷宫比赛,最先从迷宫中走出的为胜者,同时可以获得50万元的奖金。迷宫有两个入口,一个狭小,一个宽敞。智者,愚者同时出发。智者选择了宽敞明显的大门,并用了比赛结束后记者采访两人,智者说:“谢谢大家,今天很高兴赢得了此次比赛,这场比赛没有悬念,因为我发现大门是直通出口的,哈哈哈哈!”正当智者为自己的聪明才智高兴时,记者转身采访愚者,她意外的发现愚者手里多出了一堆珠宝最短的.时间走出了迷宫。愚者选择了那个毫不起眼的小门,智者到达一个小时后,愚者找到了出口。原来愚者走进小门后,一路寻找出口,在这条绵延狭长的路上,不同的地点分别散落着各式各样的珠宝玉器,愚者纷纷将其拾起报入怀中。最后,智者将50万比赛奖金捧回家中,而愚者得到是无价之宝。
启示二:
现在,试着用笔在纸上画出一个圆锥图形的瓶子,一人从瓶底出发,一直向上走,结果你会发现他的路越来越窄,最终陷入死胡同。如果使一个人从狭小的瓶口出发,向下走,他的路越走越宽,直至四通八达。
“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路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空,正确的出发都是走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余华
【窄门读后感】相关文章:
《窄门》读后感09-06
读后感读后感01-03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读后感02-11
狼王梦读后感读后感07-12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6-09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2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读后感精选09-30
经典读后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