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读后感(精选11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叩问课堂》读后感 1
读了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思考,直言不讳解读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令人深思。本书倡导了广大教师莫把课堂当成作秀和审视了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从而提出可实行的办法,让学生走出迷境。交给教师课堂中的进退的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耐人寻味的案例小故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盏启明灯。
课堂是什么?这个最近简单的问题是《叩问课堂》直击的主题。到底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还是学生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刚刚参加工作时,在教学中总是要按照着事先备好的课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总认为把预设好了的内容教会学生,这就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在课堂上,我成为了主角儿,自导自演。学生的思维被我束缚,积极性慢慢减退。当学生提出质疑或者疑问的时候,总不能第一时间给学生最好的解答。更不用说抓住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既然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那应该怎样表演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那怎样在有效的40分钟内让学生都有所收获,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引领,能将知识学习扎实?这种种的问题一直伴着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本书直面抨击了,课堂重要的地位,对全盘否定了传统教育,带有西化味道教育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倡导让每位老师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陆,反对华丽,讲求朴素务实;不论传统现代,讲求实事求是。从而让我明白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给学生贴标签,他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有一些直接被归为差的学生的行列。《叩问课堂》一章中提出:“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当今社会,考试成绩仍然占领着指挥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统一而单一的传统书面考试评价制度,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话。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这种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现象,这种情感上的偏好是教师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但它的确存在。本书揭示了这种评价标准产生的危害,即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是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而每一位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就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循循善诱的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劳苦功高是我们承认的,学生的勤奋苦读也是我们理解的,可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教师素质对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叩问课堂》读后感 2
《叩问课堂》是一本好书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我陷入沉思,并获得心灵的顿悟。
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认知。
观点一:跳出课堂看课堂。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如果就课堂论课堂,抛开课堂背后的本质,就会背离教育,渐行渐远。这如同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人的内在品质。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离课堂远一点,才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像这样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老师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课堂,换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为我们的反思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书中帮助我们分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1)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与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这是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而导致的。书中告诉我们,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为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2)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很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在专业上过硬。
观点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是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搞不好会“因爱致恨”,如果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在学生看来是功利的表现,对于考的差的学生他们或许不需要教师讨论成绩好坏,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教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会爱上教师。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要想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多感情投入。因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率越低,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为了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我们应该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方法。
从书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的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上演的是多么精彩的剧情,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如果当不上导演,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只要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参与课堂,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就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考试成绩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她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家长的`命根。问题在于,一旦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他人的命根时,学生也就成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工具与手段。所以,把考试成绩作为他人,而非学生的命根,这才是应试教育的病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们教师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课上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当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位置,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这本书,耐人寻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给我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 3
最近,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或许……
“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习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资源枯竭?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平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事后想起来,我们真的希望他们那样吗?不是的!看来是我们的要求出差错了?或许,面对几十个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差异发展”;或许我们的要求应该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样学生就会笑了,我们也会笑了。
“置身于课堂”,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要进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学生也折磨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公开课”当作“作秀”,我们还不得不……由于社会的需要、由于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学校这块净土,我们有许多的“不得不……”。
“置身于课堂”我们去《叩问课堂》,真的有许多疑问、许多问题难以直面,不过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我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改变我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
《叩问课堂》读后感 4
本学期借了一本书,书名《叩问课堂》,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有些观点我却并不赞同。教育上的问题并不是选A答案或选B答案那么简单的。 书中写到:课堂,犹如人的脸面,不能有丝毫污点。看了这句话感想颇深,心里不禁想我们的课堂又像什么呢?它能作为什么?看来确实需要好好“叩问”一番,看了此书不禁对自己的教学开始反思。
我个人觉得中小学老师看这本书的收获是各异的,由于书中观点较为偏激,但又能激起一线教师的共鸣,因而是否能够辩证地吸收专家的意见就看各位的出发点是什么了。
本书对课堂中“期望效应”、“学生差异”、“好生差生”等常见的问题加以思辨,给人启迪。本书有其独到见解。本书一共五部分。第一部分:莫把课堂当秀场。第二部分: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第三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第四部分: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第五部分: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我们来看现实: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的的名誉、还是学生的名誉的`出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教学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生存与否的决定性力量。正因为课堂教学如此重要,教师敬畏课堂教学,学校紧盯课堂教学。教育领导提出很抓教学质量,重点抓课堂教学效率、品质课堂,就深刻体现这一点。然而如何抓好课堂教学?在教室里虽然只有教师和学生,可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却是纷繁复杂的。教师拥有课堂,但他对课堂教学并没有绝对的主观决策权,因为教师必须遵守教学法规,得按照课堂标准来决定教学进程,得根据考试大纲来决定教学内容;特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得根据学校的成绩考核标准来决定。但不管有着怎样的外因与内因,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备课的具体实施和再现过程。它绝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也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那么我就不得不想到下面这几点了。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要端正,教风要严谨,要正确处理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与学的关系。其次,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符合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第三,教学过程要和谐,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课堂结构要合理,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疑点,深度适宜,衔接自然,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第四,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精讲多练。实践证明,精讲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有效地学习。
以上所谈只是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不能看轻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质量。如果一味在课后补,不仅浪费学生时间,也是抹杀学生学习兴趣,那就是害人了。相信自己是爱脸面的,那就尽力去做吧。
《叩问课堂》读后感 5
当你觉得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得淋漓精致时,当你在教学中觉得有困惑时,当你对学生的表现感到失望时,当你觉得很迷茫时,不妨看看《叩问课堂》这本书,它从课堂,学生,考试几方面,深刻彻底得分析了几乎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有很多的见解,读了它会让你心灵震撼,有所感悟。“实现师生共享”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你认真研读了,你就会从中学到很多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会让你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烈,学习效率大增。
读着它,回想着自己两年半来的课堂,有点零散与应付的感觉。当接触的学生纪律好时,自己上课的心情就会舒畅,内容就会丰富,方法多样,活动形式丰富的体育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捣乱,影响自己得上课情绪,那么可想而知,这堂可就在“阴沉沉”的气氛中结束;当轮到上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就会紧张,这时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果的,学生的学习气氛浓烈,态度认真,练习积极,教师讲的方法和内容,学生都能听进去并付出实际行动,但这样的公开课不能多上,多了学生反而会反感;当接近学期结束时,学生的心思都花在考试上,体育课也不会再到室外上,此时的体育课已经变味了……回想着几年来的教学,带着满腔热情,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一直以要让学生喜欢体育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
一直以为付出了真情与爱心就能换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看到周老师说中写的一段话,我觉得自己又错了。周教授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原来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不仅要付出爱,更重要的是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
获取学生的爱的为前提就是要自己先付出爱,要用心去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会错的。如果当自己对学生的爱没能得到学生肯定时,这是你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已。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你的爱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而越反感,师生关系越紧张。所以教师付出的爱要到学生的心坎里,要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
其实我喜欢站在讲台上而不是操场上,站在讲台上讲解,学生们端端正正的坐着,认真的眼神,热烈的回应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但在操场上,学生们只会听,只会练习,不能回应我的提问,总觉得没有在教室里上课感觉好。我经常喜欢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技巧动作,等学生们全都明白后再去操场练习,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很有成就感。“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成长。”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沉思了。原来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教学,只是一种表演,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再次想到自己的课堂,精心准备的内容真是学生需要的吗?还是为了教学需要,不得已而为的?或是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而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产生掌握了知识后的成功的喜悦心情吗?我想可能性很小。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师应该重视的内容。
《叩问课堂》读后感 6
读书是一种学习。教师一定是要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记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认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
最近我读了《叩问课堂》一书,深有感触,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如果远离课堂,就无法畅谈教育。有很多教师,怀着教育理想步入了真实的课堂,可当他们真正在课堂中行动时,才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太多的规章制度约束着自己,各种考试更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学生的成绩远比自己的教育理想重要。
于是,作者又走出了课堂,站在教室门口观察课堂,站在校门外反思课堂:想着课堂内的教师,想着课堂内的学生,更想着支撑着教师与学生的背后的运作机制。通过静心的思考,不难发现,尽管问题表现在课堂上,可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远不只是对课堂本身进行手术就可以达到的。于是,我们不再就课堂论课堂,而开始去追问支撑课堂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原来导致课堂教学生病的原因,却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生长着。要彻底地消除课堂教学的病症,需要长久地、科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此时才明白,课堂的神秘并不在课堂教学的表象上,而在支撑课堂教学的内在力量中;课堂症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课堂症状的病根。
读了这本书,激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新的理解,对文中的观点我大部分是比较赞成的,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爱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是我们一辈子的干粮,是一把能解开疑团的万能锁,是一扇窥视世界的窗口……我们要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拥有诗意的人生。让读书之花,盛开四季校园。真切地希望我们广大师生都能喜欢读书,让读书提升我们的品质,促进我们的成长。
《叩问课堂》读后感 7
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周彬老师的著作,被《叩问课堂》一书里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吸引着。周彬老师的观点总是那么入木三分,就像对面与你娓娓道来。观点鲜明,畅所欲言,毫不避讳。他的看法实在,只有一线的老师才能体会到“那就是心声”。
本书一共五辑,第一辑:莫把课堂当秀场。第二辑: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第三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第四辑: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第五辑: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在这五辑内容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辑 莫把课堂当秀场
书中的“并非只有师爱才能催生教育”提到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可是真正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增大感情投入。可我一直以来,以为只要爱学生就能更好地催生教育,所以总会在工作中产生莫名的烦恼,为什么有时爱学生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读了才知道教师对学生的爱,真正起到教育效果的却是学生真正能产生多少对老师的爱。爱他人是学生敞开学习心灵的前提,如果学生爱戴教师,他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这位教师,并进而将这种拥护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只要学生爱戴教师,他就会因为这份爱戴的存在而喜欢上学习,而不去追问这份爱戴是来自何处,也不去追问教师是否为他付出了多少关爱。
第二辑 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
“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当中的观点最让我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
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想办法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叩问课堂》读后感 8
关于教育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喜欢读的好书实在是太少了,今天我读到了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深思,充满的理性的思考。也许很多语文老师会觉得太理性,其实中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小学老师缺少的不仅仅是读书,更缺少的是理性的思考。刚读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
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成为学生的帮手,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当好一个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我们应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实,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让他们自己去总结。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什么好的方法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打扮。但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
认真地研究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教师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是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这将直接决定课堂上的效果。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课堂教学对我们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
《叩问课堂》读后感 9
从教将近二十年了,对于‘课堂’这两个字眼,一直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习惯了每天在课堂的坚守,然后根据学校的管理方向和一些所谓的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课堂。随着周斌老师《叩问课堂》的引领,使我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止教师从课堂内去努力,更重要的还要从课外去努力;不止教师自己要努力,学校的管理者也要努力,还有社会的一些其他因素。作为一线教师,我还是比较关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一个什么角色。
众所周知,课堂中总是少不了教师和学生。周斌老师把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比喻成汽车与司机的关系。在汽车跑动的过程中,不管司机如何的驾轻就熟,但真正让学生移动的,永远是汽车的内动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教师是多么的敬业,也不管教师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如何的精到,真正改变学生自己的,永远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与行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就成了课堂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幸福感。首先,学生要乐于学习课堂中学习内容。要想是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足够的教学智慧作支撑。另外,教师要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这样老师自身的书香墨气才会影响学生。大家知道。薛瑞萍老师的学生喜欢读书,正是薛老师对于读书的挚爱,才引领了她的学生对于读书的热爱。
笔者还认为要诊治课堂的病因,还需要在课堂之外去实现。比如,教师上课时逻辑不清,即使教师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那他下次上课就可以让自己逻辑更加清楚了吗?要纠正这个病根还需要教师课外进行足够的逻辑训练。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就必须让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从课堂中抽身出来,为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为了优化课堂需要教师走出沉闷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健身房,回到自己的社会交际圈,这样教师才有时间、精力与就机会,去提高自己能力与完善自己的人格。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离周斌老师思想精髓还差深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不断深入的去思考,去领会。
《叩问课堂》读后感 10
反复阅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因为我发现书中提到的问题,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过,深思过。如:“莫把课堂当秀场”“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读书?”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我读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似乎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喜欢的课堂只有两种: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欢课堂;二是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就越喜欢课堂。”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从行动上参与,不是走过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戏给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确实为学习而交流,去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提的问题,能引起每个同学的思考,学生愿意思考,不仅仅是几个爱学习的同学在思考,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针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我想课堂上谁是主人?不问自明了。课堂上到底谁该向谁提问,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上,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到底谁有不懂的问题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问我们的课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学生为什么厌学?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越读这本书,越觉得惭愧。平日备课,只想怎样教?这样教效果如何?学生乐于接受吗?这方面的问题“备”的太少!
“以学生主体”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应体现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老师们,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叩问课堂》读后感 11
近期一直在看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作者用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方面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较高层次的叩问,以一种口语化的平易近人的风格娓娓道来,像是在和读者促膝长谈,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第二辑“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让我感触良多。今天的学生什么事都可能干,什么事也都敢干,但就是不愿意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困惑。作者在本辑中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学生,去审视教师和课堂。他认为学生不愿意读书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学习动机,而动机源于需要,也就是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学生没有天生的好生和差生之分,差生的调皮也只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因为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找不到学习的快乐,体会不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反抗老师就成了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方式。
谈到需要,就想到了马斯洛的学术思想:每个人至少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今天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吃得饱、穿得暖,所以生理的需要已经满足。而其它四种需要却得不到满足。
一、首先是安全的需要。
人的安全感来自两方面:一是身体的安全感,一是心理的安全感。学生在学校,身体的安全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心理的不安全感却很高,特别对于不愿意读书的学生来说,当老师提出一个你不会回答的问题时,心里的不安全感便油然而生。所以学生会选择逃课来躲避这个不安全感。
二、与安全感一样,尊重与爱的需要,也是学生相对匮乏的。
作者认为,学生在家享尽“荣华富贵”却难于享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与爱,虽然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然的,但加上了功利的色彩,爱就变质了,当父母每天关注“昨天考试考了多少分?”、“今天在学校表现还好吧?”、“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等等这些问题时,这些关心已经远离爱的本质,就更别说尊重了。对于后进生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既然学生缺乏尊重和爱,那么教师是否能够给于他们呢?要求教师要尊重和爱上所有的学生,这似乎对教师的要求也太高了。但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可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因此而喜欢上教师,继而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那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孩子爱上读书。
三、是学生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作者认为,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让学生获得学习动机最为有效的方法。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让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前提是先满足学生其它的`需要,而且学校和教师还得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尤其是通过读书和学习来实现自我的机会,否则学生就会想办法,寻找一些不通过读书但可以实现自我的机会,比如调皮捣蛋、不交作业、与老师顶嘴等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的方式。所以,必须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首先,让学生觉得读书活动本身有内在的价值与乐趣,而不是为了满足外在的需要,实现外在的目的和利益。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再次,还得给学生表达自己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机会,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成绩,此时的归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要善于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而不是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打击学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作者为学生不愿意读书的根本原因的透彻分析而顿悟和震撼,这不仅仅是对课堂的全面叩问,更是对教师心灵的叩问。我们应该用爱心和真心,与每一个孩子架起一座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用爱心去交流,用真心来对话,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叩问课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叩问课堂》读后感05-01
《叩问课堂》读后感07-26
叩问课堂读后感02-17
读《叩问课堂》有感08-24
叩问的作文06-05
叩问课堂读后感(精选11篇)02-23
叩问课堂读后感2篇03-31
关于幸福的作文500字 叩问幸福05-01
小学数学论文:叩问“精”点 以问启知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