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进的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教学难点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要做到重难点突出,主要还是要学生在学习时自主探究要充分。因此,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幻灯帮助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引导发现的痕迹太多,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
其实可以这样设计:“如果把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你怎样划分?可以划分多少个?让学生在“摆一摆的.活动” “测量划分”这几步后,提出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同一个正方形面积怎么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呢?” 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平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平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习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再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经过部分练习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了知识冲突就可以通过面积的计算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使学生明白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会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不能再抢占孩子的思维空间,引导的太多,学生会很被动的接受,课堂变成了“一问一答式”,孩子们失去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进的教学反思2
紧张的高三教学已过大半,回顾反思过去的工作如下:
一、合理制订并完善教学复习计划
要想搞好高三英语教学,没有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是不行的。我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及历年的高考试题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把握测试要求,分析好高考知识点的考查内容和测试角度,明确高考发展的变化趋向,制订切实有效的复习计划,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帮学生备考。
二、立足课本,精选练习,巩固强化基础知识。
复习伊始,全面重点复习高一高二教材的语言点,强调学生掌握课标词汇,并适当扩大词汇量的积累。重点对语法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并辅之以相应的配套练习材料,及时讲评;同时教会学生利用语境做好情景交际题;并让学生建立相应的错题集,减少错题再错机率,做到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灵活解题,以不变应万变。
三、加强高考题型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的限时训练贯穿高考复习的始终。针对单项填空的特点,对单项填空强化训练,且注意及时讲评,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加强探讨,设立错题集。尤其对解题方法进行重点讲解。我精选近几年各地的高考选择题给学生练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高考主要考查的重要句型。
完形填空:侧重完形填空方法指导及训练。我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引导学生:从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的角度来分析;从上下文的.角度来分析;从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关键词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的角度来分析;从逻辑推理、常识等角度来分析。
书面表达:让学生明确高考书面表达的五档评分标准。尽可能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详批详改,整理归纳,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合理的指导,对全体学生有明确的要求:
1)句型繁简适度。
2)有闪光点,要有较高级词汇和较复杂语言结构。
3)开门见山,层次分明,承上启下
4)细读提示,写全要点。
5)书面干净、整齐、规范。同时让学生背诵范文,做好语言积累。
阅读理解: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一题限时的要求,我们限制在35分钟内读完5篇短文并完成20道小题的选择。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所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对照题干,反复揣摸作者意图及思路,并要求学生在每天限时做一篇完形填空或2—3篇阅读理解,坚持持之以恒的自我阅读训练,并及时评讲,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正确率也日渐提高。
四、实施分层次教学,注重辅差导优。
针对学生的现状,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对优生和差生分别组织辅导,让优生更尖,让差生跟得上。结合教学实情,科学辅导分不开的,我希望这次的反思,能为今后成功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力争使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在下一届的高考中再创辉
五、适时模拟,查漏补缺
我认真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在此基础上精心选编几套高质量的适应性试卷进行模拟测试,并在每次模拟考试后进行认真讲评,并做好最后的归纳工作。我将学生在以前所做的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错题进行分析归类,重新编制成试题,让学生再练,我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分析指导错误根源,提高学生识别错误的能力和语言领悟能力。并要求学生不断回头看以前自己做过的作业和错题集,减少错误再现率。
六、强化信心,树立自信
英语教学质量能否取得突破,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潜能的发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制胜的关键就是要做到心理稳定、思路清晰,在心理、思维、体力等方面保持稳定,从容应对各种题目,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从一进入高三复习就应注意学生心里健康方面的教育,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学生,多与学生聊天、交流,教给学生自我调节放松的方法,指导家长帮考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尽量帮助学生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树立起学好英语的必胜信心。
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大量的独立阅读,在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具体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给学生讲有关政治、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幽默等。
八、略感遗憾与不足的方面:
1、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方面仍有不足,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法指导,更应重视“指导”之后的实践,让学生切实掌握学习及解题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相反。
2、在试题的选择方面还有所欠缺,还没有正真达到“教师走进题海,让学生跳出题海”这样一个状况。
为了提高高三英语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培养主体意识,强化课堂训练”的原则,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学生树立信心、同时我们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按照“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这一主旋律进行教学和复习,提高实战能力。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期望以后会更好。
进的教学反思3
一、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当深钻文本,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切入点的独到和主问题的设计上下大功夫。
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面对这样一篇传统篇目,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问题才能实现创造性地教学,实现不落俗套,高屋建瓴的教学。为此,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本课教学方面的资料,并查找阅读了许多有关鉴赏《范进中举》的文章,获得了很多启发,对文本做到了非常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方案,为成功教学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这是对话的关键。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和一个亮点探究活动:初读,解决小说故事情节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细读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活在科举时代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在学生讨论、交流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深入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得出小说的主题,认知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阅读反思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时代的读书人的命运,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调整自己的读书心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学习,珍惜拥有的学习机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再教育。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
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补充都有较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进的教学反思4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我们共安排了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和《儒林外史》、读课文、说字词、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第3课时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由于课文本身的魅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他们读得很投入,教室里笑声不断,所以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也特别的深入。梳理情节和对比中举前后范进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存在丝毫的障碍。
同学们发言最踊跃的环节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我们就先分析谁?他们异口同声说“胡屠户”,我马上抛出问题:文章中胡屠户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胡屠户是个什么样的人?见他们兴致高涨,我让他们先小组讨论,然后告诉大家讨论的结果。孩子们讨论热烈,没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甚至还主动表演了胡屠户两次离开范进家的情形,那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总结其性格特征也格外到位,说他是“势利、自私、视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张乡绅、众乡邻,最后才分析主要人物范进,孩子们分析的太详细了,竟然也分析了中举前后范进性格的不同。
一位同学说,中举前范进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卑微、怯懦、热衷功名、麻木不仁,就是一个“怂包”,中举后,面对张乡绅竟然逢迎自如,真是太圆滑太世故了,太能“装”了。我问他们范进发疯的情节好看吗?他怎么就能疯了呢?范进中举是戏剧还是悲剧呢?有同学说范进发疯的情形应该是用来夸张的手法,他考了大半辈子终于中了,就意味着自己将要彻底告别过去的生活,马上迎来荣华富贵,不疯才怪!他疯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已经到了让人亦痴亦狂的地步。然后,我们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顺利成章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也许是小说本身的魅力,我感觉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可以酣畅淋漓地诵读课文,可以兴高采烈地讨论,发言是更是畅所欲言,笑声不断。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真的可以让语文教学呈现一片生机。
进的教学反思5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重要。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接受也较快。我采取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清楚推理,也为了兼顾学困生的`学习,我采用了放映幻灯片让学生从抽象的想象到直观的观察彻底明白推理,并鼓励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课前认真预习,为了预防部分学生对学过知识的遗忘,我在导学案中的第一步复习与生成设计了与本节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课堂订正答案时发现学生都已掌握。接下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导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这也有力地说明了设计导学案应该做到为新课知识作铺垫的合理性。还通过猜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的检测训练紧密结合新知。
感悟反思
1、学生讲解算理生硬、不自然,有待于进一步课后强化训练。
2、单位的统一,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3、平方、立方加强区别,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刚学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急于求成出现错误。
进的教学反思6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进的教学反思7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省级农村骨干教师第三期培训,共有来自浙江省农村乡镇幼儿园的168名教师参加,为期一个月培训活动内容安排丰富、涉及面广泛,通过在校讲座聆听、幼儿园跟岗实践这两大版块,分别从对《纲要》五大领域的解读到实录教学案例的撰写;从一日带班的有效到专业技能歌曲伴奏的练习这些方面来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这是我在进园跟岗实践中的学习后的些许反思。
时间 :20xx年11月15日—11月30日
地点:杭州三塘实验托幼园跟岗实践
任务:1、观摩实践培训园实践导师的活动,并担当实践班级主班。2、跟岗实践后期,展示一节集体教学活动或其他活动环节。
收获一:
专家引领,提升了理论素养,拓宽了教研思路。首先感谢三塘园领导为我们安排参加了两次教研活动:第一次《智慧童心 情趣现场》——下城区幼儿园领域坊游戏化教学研讨活动,亮点:开展了参与式培训。这是一次片级的教研活动,参加的教师来自下城区的各所幼儿园,所以相互之间不是很熟悉,活动一开始通过热身游戏——小鸡的一生,来活跃气氛,同时做好分组为之后发言做好准备。第二次,在三塘幼儿园教研活动中聆听了浙师大杭幼师呂耀坚老师的讲座《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的采集与分析》,他倡导我们做实况记录,把孩子的每字每句记录下来,再运用理论结合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深一度的评析,讲座中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让我明白做案例要有心,本着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案例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收获二:
实践锻炼,提高了执教能力,丰富了日常活动。跟岗的第一天,就参与了罗老师中班社会活动《我会变》的试教,感受到了罗老师的教学收放自如,利用身边易收集的资源长围巾作为活动道具,想像变出大灰狼怕、不喜欢的东西,贯穿了“智勇救小动物”这一游戏情境,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两周的实践活动,丰富了一些小经验,有机会上一节公开课小班音乐《挠痒痒》,活动后历主任给了我一些宝贵建议:手掌大树、手指毛毛虫的出示如何有效过渡;大树爷爷的笑声声线否需要夸张处理,这些建议为我今后的有效性教学带来帮助。三塘园日常活动亮点:
1、开展每周一个小问号活动,从幼儿口中的为什么、近期发生的大事件出发,鼓励孩子和父母一起通过查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丰富知识面。
2、周一利用早操时间,开展一个科学探索小比赛,例如往可乐瓶加水让可乐瓶倾斜站起来。
跟岗实践中,既有专家引领,又有导师指导;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锻炼;既有同市同行的交流,又有异地同行的相互学习;既有观摩课,又上公开课。收获颇多,深受触动,为我的专业成长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进的教学反思8
课后,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如果说这一节课有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的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听课的老师较多,上课的地方较陌生,刚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比较拘谨,不敢发言。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通过启发、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学生渐渐活跃起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一次次及时的点拨和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整个课堂的环节从导语到延伸迁移都没有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是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回顾目标。
三、课堂容量大,能实实在在的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范进中举》这一文章篇幅较长,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赏析讽刺手法,并通过讽刺手法分析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分析综合能力。
这一节课由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由于对学生的`估计出现偏差,在赏析讽刺手法这一部分,让学生就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进行演绎的时候,由于调动不够充分,出现了冷场,此时我心中有些着急,处理的不够恰当。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读了,也对朗读做了指导,但是由于课堂容量大,朗读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还朗读到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理解文章主题,在读中品析语言的传神。我应适时进行即场范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在学生回答出乎我意料的答案时,引导得还不够到位。
总之,我的这一节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反思中有欠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进的教学反思9
第一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是比较清晰的,学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谓的路线图应该是由一些时间和地点的节点构成。“弃舟登岸”后由东向西先后经过“宁国府”—“荣国府”—“西边角门”—“一射之地”—“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间厅”—“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理清这个路线图对于把握本段的内容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任何阅读的过程中,“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应该是第一步,只有做到这一步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去“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进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示宁荣街与贾府的繁华富庶。这属于写作技巧的问题,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中并非单纯地平铺直叙,往往会运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现。比如“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便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衬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与性格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初步展示了贾府的环境特点和几个重要人物,特别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而第一段有句话非常关键,学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点原因,一是寄人篱下的特殊心理状态,二是她印象中与亲眼所见贾府的与众不同给她的心理压力,三是她的性格特点。而性格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与她相同处境的薛宝钗并不会这样,刘姥姥也不会这样。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点,就得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为只是怕人耻笑,这应该说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
阅读经典作品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语文的基础知识是不能忽略的,虽是高一学生,但因为是农场的孩子,自觉性不高,所以对《红楼梦》的内容梗概、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德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一环节我交给已经读过《红楼梦》的同学完成,效果比我自己讲要好,能够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走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我觉得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力求少用图片,课后再播放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
又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在课上,又以为语文功底不错的同学提出了这一问题,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我成此时提示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时注意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细节”,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3、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如:很多同学在点评王熙凤的外貌神态“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只点评出她的“漂亮”或“美丽”而完全没有看出她的凶狠、狡诈来。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重点引导学生被他们忽略的“三角眼” “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几个词,并在这些词上加了着重号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导学生从这些词中,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至此,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已从外表深入到了灵魂,对大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独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叹服。
再如: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在学生点评时,已有学生点评出王熙凤夸黛玉其实是为了讨好贾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语言的妙处,让学生重点注意在场的人物,让学生思考“这段话,使谁欢心?使谁感到温暖?使谁感到愉悦?使谁觉得内心平衡?”在学生有了一定体会后,让学生明白 假如让王熙凤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的词来形容林黛玉的美貌,则陷入“一味浮词套语”既平庸又没有什么表达效果。曹雪芹不愧是大手笔,随手写出,看似平常的一番话,却有着如此神奇的表达效果:既夸了林黛玉的美貌,又没有冷落了在场的相关人员。既表现了她逢迎、周到、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又契合她没有上过学,读过书的身份。只有曹雪芹这位大师才能写出这独一无二的王熙凤。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4、需要改进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味的体现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
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整个教学过程还可以更紧凑,更科学,更有效。
从教学设计的初衷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但整个教学过程还不够紧凑,科学。可以把重点放在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夸黛玉的语言部分,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在涵咏品味语言上,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语文味”更浓厚些。
进的教学反思10
此文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节选。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犯进中举喜极而疯的过程。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小说的主要特色表现为讽刺手法的运用。1.夸张(范进的疯)2.对比(胡屠户对范进前后的态度变化)3.细节的运用(如对胡屠户的描写)。
从范进的角度进入文章,具体内容了解范进其人,思考他的疯是悲剧还是喜剧,并且思考他为什么热衷于功名,通过他的故事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他的什么态度,这反映了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事实?
在上课时学生兴趣高、思考的也深入。现在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上课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有关范进的描写,分析他的特点。一个学生回答他有点傻,我开始追问从哪里看出他傻?生答他中举了,乡邻去叫他,他不相信。我又请其他同学谈对他表现的看法。另一个女孩说是,他屡次失败有些麻木了。我补充还有点绝望。紧接着我问:为什么绝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考试呢?孩子们说他还是喜欢功名。紧着着大家又读了他借盘缠也要去考试的一段。接下来我们读了范进发疯的一段。我问学生: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我继续追问你对范进是什么感情呢?(其实现在想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是重的).学生们说他既可笑又可怜。我又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有的学生说是不是真的。因为作者要借他的故事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的学生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范进考了这么多年,突然考中也许有这样的表现。我给学生们说了故事原型(教学通讯中的神医一文中的节选),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故事曾经上演。作者对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夸张。这种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喜极而疯又被一个巴掌扇醒就是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讽刺小说就是把生活中丑的事、丑的人、丑的行揭露出来进行讽刺和批评。这篇小说批评的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接下来继续让孩子们找范进其他的特点,学生又补充了懦弱无能。这样让学生综合看: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麻木无能、全心追求功名?紧接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非要去科举考试呢?因为考试一旦成功就能改写命运。(因为临近下课,我说了过多的内容)。现在整理中我想如果再上更合理的顺序是:范进其人?你对他是什么感情?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第二天继续讲《范进中举》,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先让学生找了有关胡屠户的描写,再分析其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点出作者主要了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做的不好的地方我说的多,应该让学生放开了找,放开了说。接着又说了说乡邻和张乡绅。我总结这就是范进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作者就是要讽刺那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难怪范进一辈子都不放弃考试。
最后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下讽刺小说,让他们知道讽刺小说以“丑”为内容,以嘲讽和批评为目的。而本文运用了“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
因为目标的清晰,所以觉得整个《范进中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进的教学反思1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为中国四大小说之首。《林黛玉进贾府》是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这回主要讲述宝黛的初次会面,以及为以后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贾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实写或虚写,都有了简要的轮廓。篇幅相对有点长,但层次鲜明,语言优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经比较突出的显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即是对《红楼梦》的初次感受,也是为以后的整篇阅读奠定兴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课文是出现在高二的教材,现在让高一的学生学,相信会有一些难度。但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让高一学生学习是有好处的,借此机会接触《红楼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这部大部头。
上此课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电视连续剧和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记得了05届教授此课时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让他们看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不少。但后来我发现,观看电视剧,学生对人物形象较为关注,对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电视剧后,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在介绍完作家、时代背景及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后,就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引导学生点评林黛玉,从“众人的眼里”、“凤姐的眼里”、“宝玉的眼里”,从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进行点评,并且告诉学生: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是在需要评论的地方画圈或点点,做些符号;批评,就是评论。点评的方式有圈点、总批、眉批、夹批等。如宝玉眼里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时,我还插入了脂砚斋的评语:“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贾宝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别人对宝玉的评价、两首《西江月》的判词以及黛玉眼中的宝玉来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为了进一步理解贾府中的人物,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题:探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和笑,从人物的哭和笑当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视贾府的环境。并且让学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踪,和林黛玉一起细心观察贾府,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最后,还布置了练笔,让学生写“我眼中的黛玉”,在写之前,我先读了“网友之黛玉”和“专家之黛玉”。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本课也旨在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授完课后,我开玩笑似的问学生:学完这课,有没有激起你们一点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呢?文科班学生表示通过这节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但理科班的同学则表示兴趣不大,看来,文理科班的教学应有所区别才行。
本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还有课时严重超时,原计划用四课时教学的,最后用了六课时,这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来想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结果有可能反倒让学生厌烦,估计理科班的情况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依然是我今后教学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进的教学反思12
《三位数加减不连续进、退位》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三位数几百几十加减三位数几百几十,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知识的学习不是难点,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细心认真的计算习惯是最重要的,怎么样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回顾旧知,找到注意点
让学生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退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在计算时一次计算准确呢?让学生独立的计算,在计算过程中体验哪个环节容易出错,需要注意什么?讲给同桌听,再讲给全班同学听。当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独立尝试,找到知识的生长点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后,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然后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体会哪些地方是原来没有学过的,也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生长点,同桌交流为什么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道理,同时通过计数器拨一拨,把静态的计算动起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理解了计算过程后,能复述计算的过程,再复述过程中,检查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同时自我强调进、退位时,用重音说出来,使之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进的教学反思13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安排在小说单元,教学重点就是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在确立了重点之后就着手备课了,之前准备的是重点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因为本文描写他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集中,学生容易找;而且胡屠户的语言描写很丰富、形象,学生易感兴趣。但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我还是选择了第一课时,确立了概括相关故事情节、理解分析范进、理解本文主题的教学目标。当然理解分析范进是重中之重。但试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课文落实,学生还未深入到文本中,只停留了在表面内容的筛选。在听了备课组老师的意见后,才最终完成了定稿。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收获却颇丰: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石。充分备课不仅仅意味着钻研教材、教参,同时还应该广泛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在有充分的积累之后才能够在备课时游刃有余。在钻研教材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结构、行文思路上,还应该深入到重点语段的语句、字词中。
(二)搭桥铺路,巧妙引导。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注意问题的指向性,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在提问问题时,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课堂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学生的积极性还为完全调动起来的等等。但我相信这些问题会成为我继续改进的动力,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进的教学反思14
这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校内公开课,每位老师都讲了一节适应新课改的课,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新课改没有唯一的模式,我们无论学习马牧池,还是学习长城,那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自身实际出发。工作几年来,一直自认为自己上课不突出,但也还可以,学生挺喜欢我的语文课。但现在我却有点不知所措了,知道新课改的上课思路,但发现真正进行起来却并不顺利,学生的.能力水平一下子跟不上。就拿这次我上的课《范进中举》来说,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们讨论起来并不热烈,我一再引导,但学生好像是由于紧张什么的,声音仍旧很小,他们从六年级开始就习惯了默读、从参考资料中找寻答案,等等的一些弊端显现出来后,新的课程改革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可能是我太心急了,也许慢慢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就会有所改正的。
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我所教的已经是初三的毕业班了,在课堂上过多的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发挥,我怕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会放松学习,最终会影响学习成绩。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整理出理想学案的能力还有限,一节学案得准备考虑三四节课,唯恐有不对之处,总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毕竟对初三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能力和成绩本不应该成反比的,或许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这些担心就会自行消失,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我会继续努力的。
进的教学反思15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究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的关系时,我先出现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学生很容易说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时,就让学生猜一猜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猜测,再根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来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得出的结果是:猜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是100平方厘米)与计算边长10厘米的面积也是100平方厘米相等。从而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再根据以上两个算式推导出: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是不作新授知识来探究的,只是在面积单位间进率新授后的做一做中出现,直接让学生各自练习,但本人在让学生尝试进行名数改写时,有的`学生只知道结果,说不出为什么;有的学生只会做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反之就不会做。所以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增加了把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与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补充例题教学。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名数改写应乘进率与除以进率的问题,我想至少帮助了一部同学对这方面知识的巩固。
【进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进的教学反思15篇01-15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04-2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4-16
教学教学反思03-22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激流勇进作文10-29
经典教学反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