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2 08:24: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美术课教学反思(精选2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课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课教学反思(精选25篇)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预备年级的《可爱的吉祥物》,刚开始两节课,他们贴贴很有意思,兴趣也很高,但是这个作业花费的时间很多,要想很好的完成这幅画,需要三至四课时的时间完成,到后面他们就开始有情绪了。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美术学科也有技巧学习,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有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一、美术的相关课外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

  如在上七年级欣赏课课,欣赏课课的重点是教雕塑的用途,材料,以及如何制作圆雕。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中国雕塑与外国雕塑”让学生参与,通过欣赏,分析说明不同时代的雕塑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得出结论。课堂上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他们对老师出示的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雕塑很感兴趣,学生的问题很多,有关心作者的,有关心年代的,甚至还有同学对它现在的处境很关心,整节课气氛比预期的还要好。因此我觉得像这样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

  也是七年级《画当年》一课,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三、欣赏与技法相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

  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个别指导、指点。对学生的作业,给予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教学反思,谈及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2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越来越得到重视,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兴趣小组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它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要把它落实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可以利用多媒体、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绘画、作品欣赏、作品分析,形成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气氛。就活动中的作品欣赏谈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加深理性认识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美术欣赏课教学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和对美术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缺乏对作品的形式、美术语言等要素的探索,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欣赏思路茫然。“教材为本,补充为辅”。兴趣小组的每一节课,辅导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理论在先,引导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分析、欣赏作品,获得更多的艺术营养,达到欣赏美术作品的目的去感受名作给观赏者美的享受。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直观教学效果

  “耳闻不如一见”。欣赏名作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主要渠道。美术作品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基础理论知识与作品欣赏并重起来,最好的教学手段是使用课件。课件容量大、知识面广,既直观又形象。通过课件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不同流派的名家名作的特点有深刻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语言准确、言简意明、风趣幽默,语言生动,有感染力。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去思维、去评述。加深对名作的再认识。

  第三:发挥想象力,完善对美术作品更深的思考

  “真实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具体想象,美术欣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观察,领悟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的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这一切都是对美术作品更深的思考。第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的要求。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充分发挥艺术科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3

  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工作,理清了思路,掌握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十几年的教学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我经过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美术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首先,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其次,如何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美术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美术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美术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美术大餐”!最后,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美术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美术课,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美术,乐学、爱学美术。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美术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美术学习方法,体现美术课的灵魂,使美术课上出“美术味”!

  通过这些年的感悟,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4

  1.思得:“画图”是学生感兴趣、乐于学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利用童话故事从而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任务驱动,分层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作。

  三、综合应用,评价激励。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填充,综合掌握知识,展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总结,升华延伸。使学生不仅学会本课的知识,而且学会将知识向课外延伸。本课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情绪激动,思维活跃,勤于动手探究。

  2.思失:学生喜欢独立操作,不愿意受教师的导控。因此,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绪有一定困难,甚至有时候提出问题,学生未必回应。偶尔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互动不够。因考虑课堂教学进程,我对部分学生作品的演示完全是根据我的个人观点进行控制的,学生不一定认同,也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个别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稍低,在画图过程中乱涂乱画,对部分工具的使用不得要领(如不封闭图形颜色填充掌握不熟练)。

  3.思改: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低,应耐心引导他们解决疑难问题,避免学生因畏难而产生厌学情绪。应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同时为了避免课堂中常见的气氛沉闷,应尽量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5

  好几年没有教一年级的学生了,对一年级新生的特点也不是很熟悉了,第一个月的美术课,师生之间是在相互磨合中渡过的,《淅沥的小雨》一课的上课过程也体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淅沥的小雨》一课,是回忆性的绘画课程,需要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

  课中引导学生回忆雨中情景,并让学生来说说自己曾观察到的雨中景像。上课的时候,我特意选了几张下雨的图片,这样学生会比较有感觉。我们到底用怎样的画法来表现出雨的形状呢等问题,给学生自己思考,学生思考之后的答案有很多,本来我想好也就那么几种,比如倾斜的直线,曲线,小点的方式,可是学生的回答真是让我觉得自己有点自叹不如,有“老师我可以用圆圈来表现雨”,那我有点纳闷了,问,“你圆圈要怎么表示呢?”这位学生不等我说好,马上在自己的纸上就画了起来,“老师这样的”。我一看,嘿,好家伙,这样都想到,猜是怎样的,他画了一个大圆,然后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圆,分别都给这些圆圈都画上手和脚,那我说到这,大家也应该明白了,照我这个学生的意思呢是,他给这个画面加上了一个故事,雨爸爸牵着小雨的手,出来溜达,哈哈。经学生这么解释,我真是觉得自己太死板了,就知道要求学生怎样画好这样一张画,却忽视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不过还好,有这个学生指点我,我顿时想开了,马上要求学生可以把小雨拟人化,可以自由想象,你认为雨点怎样就大胆把它画下来,画出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的故事....

  就这样,学生纷纷在自己的画面上画下自己下雨时的`感受,并各自都有自己的见解,这边,“老师,我觉得雨还可以这样画,”那边“老师,我觉得雨不是他说的那样,我觉得雨是下的很大的,而且要撑雨伞的”呵呵,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是这样,有时候我问他们这个,她们可以回答成别的,不过课堂上还是很活跃很有气氛的,最后一张张成果出来有很多有趣的画面,有表现雨点好朋友的,也有表现亲情画面的,有雨水滋润树的等等。

  这一课是开学后第一个正式要求涂色的作业,有的学生对涂色兴趣不大,就要求涂上主要物体即可,背景部分课选择性的涂上几个地方,不做强求。

  虽然课堂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学生始终投入性很高,作业也基本都能达到预期的要求,相信过不了多久,我和学生就能很好的相互配合,顺利的进行完每一节美术课了。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6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表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普通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献。

  “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兴趣,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不到,全由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是很重要的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最不可少,激励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敝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

  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

  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窒闷得喘不过气来。

  到了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从现阶段来看,高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手动”的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参观应当另论。

  但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学里也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断层”现象。

  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

  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

  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

  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当前,艺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

  许多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也不重视,评职最后,待遇最低,上艺术课没人会看得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

  前几年,地理、生物课也非应试科目,教学景况和艺术课相差无几,但自从加盟理科综合考试科目起,成绩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师一下也摇身变成升学考试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了。

  艺术课呢,还是那样……更多时候只能服从教学需要,为主课让路,在主课与主课的磨合中客串“润滑剂”、点缀物。

  最终主课丰收了,艺术课也未能实现“丛中笑”的初衷。

  显而易见,艺术教师在这当中的“色调”关系非常微妙。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7

  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把过去从未正视过的“儿童画”纳入美术课堂教学,步入了用最具有创造性的,把对人类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启蒙教育功能的“儿童画”正式作为美术启蒙教学的途径。二是开始注意美术与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配合,特别是进行了把音乐和美术合二为一的“艺术”课的教学改革实验。三是尤其可喜的是,出现了以专家参与编写中、小学的“美术”和“艺术”教材,指导教学改革实验的新局面。专家介入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他们就有了直接参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理论建设和指导教学改革实验的契机,站得高就能望得远,这给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带来了希望。但是,因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不但是美术专业教学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基础课程,它还是培养各行各业,各门学科,各类人才启蒙教育的必修科目,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不仅需要美术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们的参与,当然还需要社会各学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历史上就有著名学者和美术家达.芬奇和哲学家卢梭等人,关注过美术教学改革的先例。作为倡导美术教学改革的领导部门,为了确保美术教学改革的权威性,应该广泛组织这样的学术研讨。

  最近我有机会在小学看到了两种版本的美术教学实验教材及其实验课,还在网上见到有关改革实验的议论,特别是从山东儿童中心李力加同志的“实验调研”和“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实验报导文章中,看到了实验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问题我也曾经经历和思考过,联想到自己在二十年前指导“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实验的经历,我认为美术教学改革方案在没有得到美术老师的认同和理解时,他们提出上述问题是很正常的。可是,作为已经承担实验改革的一线老师如果还存有这些不解的疑虑,实验教学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受过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的美术教学训练的美术教师,接受新的发展“儿童画”的美术教学改革的理念,摆脱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教学的常规,需要经过一个从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所以我认为,改革小学美术教学,必须首先改革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建树改革美术教育教学的科学的、艺术的、系统的理论。改革美术教学的实验,需要实验教师理解与掌握改革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美术教学改革要在启蒙教学中,通过发展“儿童”,达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才能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首先用美术教学改革的理论,把受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教育束缚的美术教师“解放”出来。

  改革美术教学的理论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由启蒙——基础——专业美术教学整体的改革理论的构想设计,进行改革美术教学选择最佳教学途径的理论指导。在实验教师掌握了改革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之后,才可能调动与发挥出一般人并不具备,只有启蒙美术教师才可能具有的艺术教育教学的职业素养,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教学的改革。

  其次,把“儿童画”纳入美术教学之后,要对“儿童画”自由表现的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对终止“儿童画”自由表现的所谓“危险”阶段的普遍规律,对儿童艺术表现与心理发展的过程和对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提出科学的教学方略和改革设想。要在“儿童画”长期被封杀的美术教学中开辟发展“儿童画”的教学途径,改革成人化的教学模式,“理论”建设尤其重要。当前在小学进行的美术教学改革实验中的“美术”和“艺术”等不同实验版本的“儿童画”教学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回生”,走模仿性常规教学的老路;二是“自由化”,受“无辅导”或“随意性”教学的误导,根本没有进行科学的教学引导。这两种倾向的出现,都是美术教学理论建设匮乏的必然结果。

  再者,在儿童画的基础上向写生画和记忆、想象创作画等基础教学的引导、过渡和教学发展的途径,还有美术与音乐等其他学科配合的“度”和“量”等等,也都是必须认真进行科学的理论研讨的新课题。

  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教学改革实验只能要求成功不能允许失败。任何改革设想和实验方案都应该先进行广泛的科学研讨,再进行比较验证和可行性的教学试验。进行改革实验需要选择有改革要求的实验教师,启发他们灵活运用改革美术教学的理论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改革教学的实践探索。指导改革实验必须进行跟踪指导,指导的方式要以创造性的、启发式的“引导”和“建议”为主,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8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专业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四年级的《聚与散》这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不怎么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9

  多年来从事初中的美术教学工作,我发现初中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有这样的规律,初一学生带着对初中生活与美术课的好奇,兴趣较高,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较多,学生的作品种类也很多,有儿童画、国画、布贴画、剪纸等,到了初二后,开始有学生不准备材料,不带书本,教师组织课堂颇费心思,到了初三、初四,有些学校则取消美术课,但在学生看来,它无异于是一节自由课,没有了任何的主动性、意愿性,这一问题说到家,还是我们的美术教育及素质教育中有很多的问题。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6.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7.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8.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0

  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课堂活跃,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例。如在上第六课《和平鸽》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找跟和平、和平鸽相关的资料,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招贴画如:《和平之人》、《不这是胜利》等,并结合2008年世界各国运动员参加中国奥运会,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展开教学。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

  初中美术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对多年的美术教学进行反思,我发现自己有以下优缺点。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第四课《梅竹精神》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基础知识、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2、做为教师的我,没能很好地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延展的还不够,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让美术课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的又一阵地。

  3 、我在上课的时候,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范画、故事,游戏和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他们对形象的感受,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4、在课堂上我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让他们感受到,上美术是一种享受,自己才是这节课的主角,让他们在这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5、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

  最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要更努力的做好以上几点。为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打好基础!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即要重视对学生艺术的感受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更多地与基他学科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1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的领域,通过春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及生动形象的传统工艺,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想象,表现过新年时特有的生活情节。

  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争着讲述过新年的乐趣:长辈给压岁钱、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我鼓励他们大胆的到讲台上表演新年里快乐的事,再以探究的角度,尊重、民主、平等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讨论。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学生的作业让我感动、让我惊叹,也使我感悟。我佩服于每一位同学的进步、他们的创造性、他们的想象力。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态度是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孩子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选择什么,这些都是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我常用“你们觉得怎样好呢?”、“相信自己,你画的最棒!”、“你们说好吗?”这样的话语让学生听起来不会觉得自己是被命令去完成某个任务而被动的接受,这种情形下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美术作业是运用想象思维、培养创作能力的学习环节,这里我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内容。虽然我没有规定学生必须画成什么样,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较出色的完成了作业。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都变为热情的参与者、有能力的参与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的学生们不再把作业当成任务,而是绘画乐趣。

  新课标提倡在美术课程的每个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绘画作业,切实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各自不同的绘画优势,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组织一贯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2

  《我在空中飞》是是一堂开放性思维的课程,第一课时是讲授新课与基本绘画要素的教学,第二课时是学生创作与讲评。韦老师给我的建议就是讲“飞”字生活化,具体化,我采用了“秘密任务”的方法增添了本节课的神秘感,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气氛,从会飞的孙悟空再到超人,古今中外的飞天事迹慢慢引导学生每人的身上,将“中国航天派来的秘密任务”让他们发散性的思维得到很好的碰撞。

  在评价课中,冯校长随堂听课后给我很多帮助性的`建议。在点评作业中,我一次性将一个月中课程所教授的所有绘画方法再拿出来讲解,让学生一次性吸入太多知识点而感到迷糊。在点评时应该针对某一处的教学点来放大讲解,每一次的点评只解决一次教学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吸收。点评时我还常常会抛出引导性的问题,用“好”与”“不好”来点评学生的作品是美术教师的大忌。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3

  中国传统水墨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上个阶段学水墨画都属于花鸟类。今天要画水墨人物了,虽然准备好了课件,但心中还是没有底。毕竟水墨人物画是学生感兴趣而又难以自由表现的一个课题。

  教学时我通过课件给予了学生充分感受的机会,教材中的欣赏图例已经给了一些表现方法上的启示,如泼墨写意、勾写结合、勾线设色等,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很难的。我自己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再补充了一些自己觉得更适合的`作品图例进行教学,但第一节课教学下来,由于自己和学生的观念存在着差别,学生不喜欢我选定的那些唯美的表现内容,如哪些江南韵味的人物。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身边的图象资料进行表现,如自己或父母的照片、同学模特、报纸画刊上的一些人物图片等,以此减弱人物表现时的难度,而专注于水墨特点的把握和方法的研究。同时教学时要设定好问题和探究的任务,开展广泛的交流。对于表现技法,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即可,如勾线、设色、点写等,然后启发学生大胆探究更好的表现方法,画出墨色的变化与画面的整体关系。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4

  一、引言与背景

  我们都知道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就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备学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齡、现有知识储备及兴趣点、理解能力等等很多方面;备教法则需要结合前两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个人认为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备学生是最难的。不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及接受能力,以一个成人化的眼光来完成一堂课,其教学效果和“填鸭式”差别不大。有时花再多的时间去备教案不如利用一个课间的时间来了解学生。这个观点是在前几天学校教学评比中经历惨痛失败得来的。

  二、教学设计

  那是一次学校的教学评比活动,我们美术教研组推选我上课。由于我自己是上五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限制让我感到很难上得生动活泼。于是我就借了一个二年级的班级来上《神奇的色彩》。事先这个班的学生我并没有接触过,只是讲了课前准备工作。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一、让学生了解三原色、三间色的知识,并能用其中的两种原色调出三间色。二、让学生对色彩感兴趣,乐于运用丰富的色彩和不同的材质作画。三、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美丽色彩,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创美的愿望。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是准备了一个小魔术,希望学生能从魔术中发现三原色相融、变化的效果,产生对色彩的好奇,激发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来了解三间色是怎样调出来的,继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牙刷、海绵、小梳子、水粉笔等等材料来做调色练习,掌握调色知识。然后添添画画,一起合作将刚才“试笔”的纸添画几笔变成一幅较完整的作品,让学生从意外中体会创作的快乐。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美丽色彩,将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欣赏美丽的动物、装饰物的图片及风景图片。

  在我的设计中自认为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验色彩、感受色彩的美。可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我这个不了解学生的美术教师着实地意外了几回。

  三、教学过程

  意外一:

  在第一个环节变魔术时,我事先准备了三个鸡蛋,将里面的蛋黄抽掉换成了三原色。表演时煞有介事,还让两个学生一起参与,将三个蛋打到同一张铅画纸上,让学生们来观察三原色交融的变化。这个戏法倒是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极大兴趣,此时的我暗自得意。

  “看来大家对这个魔术很感兴趣,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问:“老师,我发现鸡蛋里会跑出颜色。” 又一个学生:“老师,鸡蛋里是怎么跑出颜色的?”这是我意料中的问题。我说:“你是一个善于提问的同学,这是魔术的秘密,一会下课我偷偷的告诉你,好不好?” “鸡蛋不会破吗?老师,你是怎么让鸡蛋不破的?”接连几个学生都绕着问题问啊问,始终回不到色彩变化的问题上。显然我的确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可是却不是那个我想要的“点”。如果一直这样问下去,是永远也无法导入正题了。

  解决:

  情急之下,我只要把下一个实验的环节提上来。“刚才很多同学都发现了这个魔术的神奇之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察到颜色到纸上的变化呢?没看清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好——”

  我取出调好三原色的透明纸杯,把其中两种原色加入一只空杯中,让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颜色在杯中慢慢变化,形成间色时,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地惊奇之声。“终于感受到色彩的神奇了。”我长吁一口气。虽然让之前的导入变得冗长,但总算是引回了课题。

  反思:

  究其原因,我想是过于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求教学设计的新与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注意力的问题。究竟是鸡蛋创造的神奇吸引人还是色彩本身的变化吸引人呢?作为成人,一定是前者。对于孩子,其实也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如果达到的效应不能紧紧扣住教学内容,那么此设计是无效的,甚至是损伤学科教学的。所谓的求新求异也是无用的。这个意外给我一个不小的启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多考虑:学生可能会想……这个意外就可以避免,可以为学生的创作环节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课总算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

  意外二:

  讲完了三原色调和三间色的方法,该小组合作利用多种工具材料练习调出三间色了,我在教学设计中预想的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几个问题:

  1、你们能用海绵将红和黄变成橙色吗?

  2、你们能用水粉笔将红和蓝变成紫色吗?

  3、你们能用牙刷将黄和蓝变成绿色吗?

  提出问题后,每个小组都经过了小声讨论,然后动手去试验。可是出我意料的:当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孩子拿着海绵不知如何是好,讨论的结果竟然是用笔将颜色涂在海绵上变成橙色。那张为每一组准备的四开大的纸只好静静地躺在一边了。

  于是,我只好一组组地指导。当然,那张纸是涂不满了,我的设计又失败了。

  接下来添添画画的环节也只能以草草以“我的添画”而告终。

  反思:

  追其根本问题,我想应该是高估了二年级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八、九岁的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形式,这些零散的事物:颜料、海绵、梳子、牙刷……在思维中还是互相孤立的,还没有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一个系统内综合起来的能力。如果完全是通过自己或小组讨论将这些零散的材料“变”成绘画的工具似乎太困难了。

  如果事前能考虑到这些,也许可以采取先进行示范、大家一起练习、再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材料将三原色和三间色涂在纸上的办法,既可以达到认识材质的目的,又可以增强师生互动与合作的效果。

  而最让我意外的事还在后面。

  意外三:

  在“找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美丽的色彩”这一环节中,我先提出了问题:“色彩是神奇而美丽的,你在生活中或是大自然中找到美丽的色彩了吗?”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这个问题多么简单啊!随便就能在身边找到:漂亮的衣服上的花纹、色彩丰富的书包、孩子们的书本中……从窗子望去,一切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无限春色之中,美不胜收。不管怎么每个人也能说出几个来吧,可是——

  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再问:“你们平时会觉得哪些地方很美?”

  ……

  等了很久。终于,一个男生慢慢举起手。我用鼓励地眼光示意他大胆回答。他站了起来,顿了顿,说:“垃圾筒。”

  那一瞬间我真的.呆住了。

  解决:

  过了一会,我只好艰难地说:“是垃圾美吗?你是不是认为垃圾筒里的包装纸花花绿绿的很美吧,那就是说我们的食品的包装袋上的颜色很漂亮。”

  “其实像这种美丽的色彩在生活中有很多,老师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美丽的色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话题再谈下去也无益,只能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来感受色彩的美了。

  课结束之前,我额外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小朋友们回去找找身边有哪些美丽的色彩,来告诉我。

  反思:

  提到这个意外,只能是一声叹息。

  一年级的孩子看到日落、花开、新叶、霓虹……都会发出啧啧之声,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却说不出来,不能不感到遗憾。也许班级间也有差异,同一个问题在其它班级中提出也许就不会这样。不过这个现象却是现在孩子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其实留意生活中的美并不是仅仅在美术教学中的任务,寻找与发现美、用语言表达美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的。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教育的责任均有。我们现在常强调学科综合,在美术学科中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每周仅仅一两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更多是延伸到课外、家庭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习惯,才能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起来。

  这节课的意外太多了,有些是我事先的准备不够,有的是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但我认为根本是出在备学生上。对学生太不了解了。

  从心理学角度讲,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分析概括能力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接触才能比较出来。如果一个教师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把握好教学的难度,更不能设计出与之相应的教学环节,何谈教法了。

  其实不要说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就算是相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上课的效果也会不同。我的确不了解这一班的学生。在上课之前我还自认为自己周六在上一二年级的兴趣课,对于学生应该比较了解,而且用魔术、多种材料也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如期达到教学效果。可是就这堂课来看,有的在意料之外,有的甚至在情理之外。这不得不让我好好反思了。

  一个教育者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上好课,所需的时间是课堂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对于我来说,比起备好教学内容,更需要关注的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这是一个时时变化着的对象。这一点是我从这一节课中最深刻的体会。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5

  刮画这一课的课前准备很重要,需要准备一些小工具。为了让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准备活动,我先展示了范作,然后说:“你们知道吗?不用笔也能画画。”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再布置准备所要工具。教师只是说请同学们准备一些象木棒、牙签之类的,能够在纸上画出痕迹的小工具。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时带来了小梳子、毛衣针、等各式各样的小工具,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功的学习到了刮画的方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在本课的学习全过程中,我始终尝试运用这一理念,体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过程中,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课堂上,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刮画作品后都非常激动,不由自主的拿出小工具跃跃欲试。此时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小工具在纸上会出现什么不同效果?那种工具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工具的粗细不同,刮出线条的'粗细就不同;利用牙签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此时教师对孩子们的探究成果给与充分的肯定,并请小组成员谈一谈探究过程,演示探究结果。孩子们体验了合作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还在探究。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主的探究,引发创作灵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6

  通常,讲述、谈话在幼儿园是作为语言教育活动来组织的,与美术活动似乎没有关系。但是,在尝试几次充分的和孩子谈话后,我发现谈话是美术开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绘画活动前的谈话是教师了解幼儿内心活动、引导幼儿思维进程的有效途径。通过谈话中教师引导、启发性的提问、幼儿回答及听取他人的讲述,使幼儿在头脑中已有信息的基础上,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以利于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同时,也形成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思维的互动作用。

  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要符合创造活动过程的结构,即提出问题或任务,寻找方法、得出结果。在此次活动中,教师由幼儿的关注点引发问题、提出任务,通过谈话活动中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以及相互问的讨论拓展幼儿的思路,寻求个性化的、充满幻想的解决办法,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想像。

  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汇量少,对事物的形容表达不够准确、具体,无法将内心中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家长和老师也就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在绘画活动前,如果没有经过谈话、讨论,把幼儿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在创作想像画时幼儿很难进入最佳状态。而将幼儿语言活动与绘画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前围绕话题讨论,在活动最后展示、欣赏、讲述绘画作品,既为创造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思维预热时间,也可以使幼儿更多地了解他人的想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创作想像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同时会吸收大量的新信息,为下一次灵感的爆发做好准备。

  本课教学目标是了解、学习纸偶的制作方法,学生能把想象中的纸偶制作出来并戴在手上表演。这堂课通过观赏图片、展示教师课前制作的纸偶样品,激发学生对纸偶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我采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新课。讲故事的同时展示课前制作好的纸偶,让学生对纸偶有初步的认识。故事讲完后引导学生想出本课题目及主要内容。之后一系列的启发引导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基本了解纸偶的制作步骤。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制作方法,便带领着大家一步一步地做个简单的手指纸偶。随后展示部分学生作品,以示鼓励。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要求再做更多的纸偶,我便顺着他们的思路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编故事,同学合作将故事的主人公用纸偶的方式展现出来。

  但是因为教学经验不足,这又是第一次被校长及专业任课教师听课,心里非常紧张,临场应变能力也尚不足够。上课时有个别学生说:老师,我还是不会做。当时我采用了鼓励、示范的方法,帮助他完成作品。课后我觉得当时应帮助他调整“我不会”的心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让其自己完成作品,或许会有很不错的作品出来。

  今后我会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上,有更大的进步,成为能独立工作的合格教师。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7

  我认为在高效美术教学课堂中要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在课上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并实现高效的学生主体性实践及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是上好一节高效的美术课的中心也是关键。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既传授应掌握的美术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品德,及生活习惯。美术课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也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儿童天生对任何事都有兴趣,什么都想去学一学、做一做,模仿一下,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涂鸦,然后随着认识的提高,技能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这些兴趣都会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美术的热情截然不同,对不同的学生,我们都要用心去感悟,从基础、从学生的根本出发,让他们的身心技能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一、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优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而诱导过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优化,而设计的优化与否又以教学思路为基础。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美术课堂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是达到高效教学的关键。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美术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绘画进一步探究。开放式提问含有很大的容量,但决不是大得不着边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紧贴作品,让学生有开掘的天地,对绘画作品做深入的、探究性的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美术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性的。

  培养学生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呢?要在课堂教改和技能训练中来体现,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图象表现自己的意向和技能。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海底的背景图画,要求学生描绘形态各异的鱼放在其中。随即,学生运用平日所学的绘画表现技能,开动脑筋各出新意。不到二十分钟,学生的作业画好剪下来,陆续展示在黑板上的“海底世界”中。有大鱼,有小鱼有的局部是一条光怪陆离的鱼妈妈身后带着一群漂亮的小鱼;有的是一群三角形燕鱼围成圈像绽开的花朵;两只大螃蟹挥动铁钳正在比武。通过添添画画、剪剪贴贴,一幅美妙、奇幻的海底缩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生动迷人的“鱼游图”伴随着旋律优美的“海之诗”音乐吸引了全班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 本课不但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内容。而且学生情绪盎然,课堂教学形式活,质量高,效果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了绘画技能的学习。

  我认为,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高效课堂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高效课堂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高效的主体性实践及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8

  在学习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课《绿洲》时,这节课是以学习“造型·表现”为主,结合“欣赏·评述”为辅的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超现实主义绘画,感觉超现实主义新奇的视觉形象与效果,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的艺术构思对应分析,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些技巧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发散性思维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发散性思维,培养审美个性,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学习《绿洲》的教学中,我出示自己的两幅环保作品,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我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河水被污染了,鱼儿变成了白骨;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画面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环境被污染的严重;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画面,空气被污染了,树木砍伐光了,沙尘暴的肆意倾掠;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对作品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接着问:“看了作品后,我们的.内心都会有自己的一片绿洲,你心目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你会画成什么样?”,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参与意识都想来说出自己心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会怎样去表现他。有的认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的说绿树成荫,鸟儿飞,鱼儿游,孩子们在无忧无虑的玩耍;有的说只要是自然的不被污染的都很美;有的认为蓝蓝的天,绿绿的水。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位同学尝到了跳着吃果子的乐趣。可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审美意识。

  二、鼓励发散性思维,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

  高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因果关系,其存在或改变都会导致他们产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如果老师人为地打破这种因果关系,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陌生和惊异,从而促使他们探索这种“不可能”现实的奥秘,或创造者的意图。我们从赏析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绿洲》入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有的认为画的是一种客观世界不可能存在的景象——在反透视的桌面上,立着三棵树;有的认为云彩部分有的画在树前,而有的画在树后去了;有的认为更奇的是天空与大地的距离太小而显得非现实;有的认为沙漠里怎么会有桌子;有的认为树怎么会长在桌子上,云怎么会在树上等很多与正常逻辑关系相反的画面,充分活跃了思维。我们可以看出《绿洲》是在现实中抽象

  出一些“形象要素”(树、白云、沙漠、桌子),然后按照艺术家的构思重新进行不同寻常的组合,变成了超现实主义观念下的作品,其特征形象新奇,视觉冲击力强。其次是教师综合分析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整体分析评价作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陈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借鉴,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给学生五分钟的思维拓展时间,运用空间重组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

  三、鼓励发散性思维,激发艺术创造和表现。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愿意积极尝试与借鉴新奇、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手法,有意图地表现环境保护的主题,传递环保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有效性的探索,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了学生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发挥。

  第二、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作品结果。完成一张好的作品固然重要,但在完成作品的全过程中,所进行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探索和创造更为重要。

  第三,鼓励发散性思维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能使更多的学生作品标新立异,画面中充满着成人眼光中的“怪异”,而这种怪异正是创作的灵魂。

  因此,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应巧妙地诱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启迪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充分发挥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9

  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美术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情趣和艺术的熏陶。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才能更主动更积极的上好美术课。中学课业重,课余时间有限,所以我尽量让美术课内容当场完成。课上45分钟要充分利用好,要从课堂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美术各方面的兴趣就须让精彩纷呈的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除常规类型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如: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体验做 “小老师”,能为学生创造开放思维、自主表现和创新表演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学习,自主的探索和实践,在艺术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教师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与学生一起活动并体验其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这样学生在教和学得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了对美术课的学习就更认真了。

  二、如何运用美术相关的课外知识,使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

  如在上初二《西湖的美景》一课,这课的重点是教水彩画。为了使学生

  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西湖旧十景”和“西湖新十景”在同学们陶醉与西湖美景的同时介绍水彩画就特别适合表现西湖这种淡雅、雨雾朦胧的自然景象。接着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知道西湖的由来吗?”带着西湖神话传说的由来,引出有关西湖的诗词,特别介绍了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然后借着苏东坡谈及一些课外知识“西湖特色菜——东坡肉和西湖醋鱼的由来”让学生在进入水彩画的学习前,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用实物写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例如一年级《给同学画张像》一课,抓住写生头像一词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想知道头像是怎样,“三停五眼”是关于什么的概念,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己的同学,徒手画自己同学。从学生中找出几位面部结构较典型的同学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起来了,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四、艺术欣赏与绘画技法相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是教学大纲已指定的教学方向。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在自己创作时,尽量将画面美化,如初一中国画学习,要掌握中国画的特性并画出不错的中国画,对十一二岁的孩子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课前我把中国画的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名画欣赏,第二部分才是中国画绘制。在第一部分中,利用幻灯片欣赏历代名画,从而区分中国画分类和技法,在第二部分中按照绘画顺序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引导学生了解技法的运用。学生

  通过循序渐进的临摹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五、课堂评价多样化,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

  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对学生的作业的点评要针对性强,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20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用对称等不同方法来表现简单的图案,学会用折叠的方法撕窗花;继续练习撕纸,通过活动学习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欣赏窗花,感受窗花这种民间艺术的美感,懂得美可以通过创造来获得。引导学生参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养成珍惜每一张纸的好习惯。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

  窗花是剪纸的常见式。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花。按课文范例剪窗花,我让小朋友先看课文是怎么做的,然后提问:第一个窗花第一步是怎么做的?生答:做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以下几步又是怎么做的呢?对折,再对折,然后用笔画好,再撕或剪。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结果剪出来的东西大约有近半数的小朋友跟书上的窗花不一样,中间是断开的,错了。我请小朋友跟老师再做一次,特别是做错的小朋友更要看得牢,我每做一步都显示在黑板上,结果又有好多小朋友做错了。这到底错在哪里呢?课后,我找到了问题所在,错在画图案的时候没有把握好纸张中心的那个角。第2个班撕剪的时候,我让小朋友重点把握好中心角,让他们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撕剪,把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小朋友的兴趣非常浓厚,充分展示了小朋友的聪明才智。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21

  昨天在长兴小学举行一次美术公开课观摩研讨活动,本想只在学科中心组范围进行,但却来了近30位老师主动参加。从这点看,我们的美术老师对听课活动还是很关注的,这也促使美术学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为老师提供具有研究价值的课例供老师探讨。

  这节课是由长兴小学美术老师谢慧华执教,题目《动物的花衣裳》(小学一年级)。这节课从总体教学理念上讲体现了课改精神,把学生发展放到第一位。如:学生以自己的喜好述说动物的花“衣裳”;以自己喜好画动物的花“衣裳”;以自己喜好评动物花“衣裳”;其二,教学环节合理。如:让学生先找动物的花“衣裳”,再欣赏动物的花“衣裳”,接着评述动物的花“衣裳”,最后让学生“创造”动物的花衣裳、评价同学“创造”的'动物的花“衣裳”。

  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和浅显的美术认知能力。如:小学生心理空间表达和情感发泄;小学生表达的“色与形”与自己心理认知的对应,在这节课里能基本体现出来。

  不足:

  1、此类课不够常规。

  2、有些术语过于专业 (对比色)。

  3、教学放得开,收得不够,显得结尾单薄。

  课后,在中心组组长赵霞老师的主持下,来听课的老师进行了研讨,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有些问题还激烈的辩论起来。有些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有的老师为谢老师出谋划策。我想老师不论是在争论还是出谋划策,都能能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最后大家一致提出,今后要适量有目的的组织一些听课活动,组织一些有研究目的的课给老师探讨,通过探讨、学习、研究,使老师有一个清醒的教学大目标和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教学方法。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22

  这一堂课主要是学习歌曲《问》让学生理解歌曲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曲作者萧友梅的生平及其主要贡献。

  本人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理解歌曲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歌谱,然后老师帮助,共同把歌词学唱下来,同学们都接受得不错。

  在认识萧友梅的生平及其贡献时,本人鼓励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自主查阅资料,拓宽文化视野,提高学习质量。

  这虽然是一唱歌课,但本人在教唱歌的.同时,不忘借用歌词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学习兴趣深厚。

  本人将继续努力把音乐课上好。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23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教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

  进入小学美术教育已经有多年了。这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收到课堂里,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由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转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前,“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已经越来越受到美术教育者的非议。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我们更多地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寓教于乐,寓教于玩”是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经过新课标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觉得美术教材的内容广博,课程其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而美术教育教学注重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特别是低年级强调游戏性、体验性的活动。

  儿童的美术活动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戏”,它比一般的游戏内容更丰富,规划更宽松,过程更复杂,结局更多变化。它要求“玩者”眼、脑、手并用,充分运用各种知识,充分展示各种能力,充分挖掘各种潜能。我想我们教师是“游戏”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应该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以充分启迪“玩者”的心智,发散“玩者”思维。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引入游戏性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最自主的美术活动。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说过:“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各具特点,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潜能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美术教学是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最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多种方法中,游戏性教学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减轻负担、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1、游戏性教学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导精神。“愉快教育”的实质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游戏性教学正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使这一变式成立的。

  2、新《美术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它包含着趣味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等特征。传统美术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别是儿童身心特征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强行接受,他们会觉得无味、无趣。

  3、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精神放松,课堂气氛活跃。在愉快中得到知识,学到技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

  一、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美术教学的生命。而学生学好美术主要靠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要求和兴趣。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者成功的源动力。如:《大家一起画》教学时,我将它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用各种美术教材和工具布置出游戏场景,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随意选择,大胆尝试,自然而然地在玩中体验到各种材料、工具使用的特点及不同组合的不同效果,并要求孩子在体验之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交流,学到新的、不相同的方法。部分学生用饮料瓶灌水学,教师表演“变脸”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变脸”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他们乐于学习美术。

  二、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创设良好活跃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模仿能力强,好动,好玩,不怕羞,爱表现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益处。如鄂美版教材1册《绕绕涂涂》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线条绕绕涂涂表现出自己喜欢的形象。在平等班教学时,由于第一次上我尽力鼓励学生大胆、自由表现,可他们就是放不开手脚“绕绕涂涂”。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就采用“听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听音乐根据自己的感受用色用线。而不是按部就班的。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24

  《地球的新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件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认识破坏环境的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争取人人都是环保小卫士,为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课件的开始我选择了学校里的鲜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边看图,我一边说“春天来了,心园的小桥旁、流水边海棠花开放了,火红的的花朵一团一团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围着她不停跳舞……”结合图片,同学们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忆里,接着我们有看到了白玉兰、金盏菊,我还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让同学们一下子联想到现在秋天累累的果实,然后我们又观看了大画家创作的有关大自然的作品,和他们所表现的植物照片,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而且发出了对这些的作品的赞美。紧接着,我打开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发出一片低呼,“太难看了!”孩子们纷纷说,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砍伐树木、过度放牧……他们回答的头头是道,我继续问你知道哪些是保护环境的行为么?他们纷纷举手回答,比如垃圾分类、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出行……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例如我们校园的分类垃圾箱,垃圾都分为什么种类?分类后的垃圾将会如何处理,这对我们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汽车排出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们不但自己要自觉爱护环境,还要注意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作业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保护环境的,引导人们的行为;破环环境的,发人深省,从而停止这样的行为。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他们的所见所思,相信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会有意识的作个环境保护的小使者。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25

  这堂课从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感悟,都力求体现乐中求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然、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对问题的思考、解答,在游戏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在实践中感悟。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提高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设计游戏去认识风、寻找风,既让孩子们学到了有关风的知识,又引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还满足了天真好奇的天性,进而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然后进行自己的再创造,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游戏中感悟。

  这一课的难点是初步了解风的形成。这对于一年级学生说有些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吹泡泡这一游戏。小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放松,在游戏中,学生全身心参与,口动、脑动、情动、行动,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风带来的乐趣。并在玩中发现,在发现中玩,使教学得以更进一步的深入。

  三、在议论中感悟。

  议议、说说风会做哪些好事,会做哪些坏事,并借助课件,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风的两面性,从而对风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

【美术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美术课教学反思12-30

美术课后教学反思01-04

小学美术课教学反思12-27

美术课堂教学反思04-16

美术课课后教学反思03-23

美术课教学反思(15篇)01-12

高一美术课教学反思02-08

美术课堂教学的深化与反思03-25

美术课《趣味文字》教学反思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