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反思(通用21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狼》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狼》教学反思 1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信息充实自己的课堂。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时地把有关资料及生活现象提供给学生,也许课堂上师生的活动会得心应手,课才会变得更加成功!在本课中学生在网上查找到相关的资料很多,在学生相互分享时,我由于对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不熟悉,所以在评价时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这也使我想到,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困惑,课堂上才不至于被动。
另一方面要多留心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并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语文课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化的语文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语文课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教师才不会处于被动,而且能比较灵活地上好每一节课。
《狼》教学反思 2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能意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引导在生活中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2、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通过朗读有关语句来正确认识文中狼和小羊的本性。
4、培养想象、分析句式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悟出一定的道理。
2、找出关键词语,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的教学设计围绕这样的设定目标进行设计: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意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这样的道理。我先是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接着和他们逐一分析狼的三次找碴儿的'经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对他们各自的语言和动作分析,通过引导他们合作学习,帮助孩子们有层次、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让狼和小羊的本来面目清晰的呈现在学生们的心中,也就清楚地认识了狼和小羊的本性,最终总结出:对待像狼这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最后再引申到生活中,如果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应该机智勇敢的应对。进行了文本和生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另外,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了一些学习语文方法的传授,比如:句子的比较,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的技巧,在文本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等。
当然,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课堂上的教育机智欠缺解决等问题,还有待自己地不断研究和努力。
《狼》教学反思 3
上完一节课就进行一次课后反思,对以后更顺利地展开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会让我们成长得比较快,所以课后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不是指教学对象,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类叙事性特别强的文言文,我们不能一味地进行字、词、句的教学,而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吸引人的优势,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我正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课文内涵和狼与人的形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有所收获。
2、适当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机智,如学生在扮演两狼对白时,我就当堂评价好。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做到民主、宽松的气氛。
3、老师们的互相交流让我对教材有更深的认识,给了我很多新思想、新意见,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他们的鼓励也使我期待下一次发挥得更好。
《狼》教学反思 4
《狼》节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备课之处,习惯裸读,通过看课本的思考题,用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所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
文章的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明确。所以在此基础上我有了多遍的备课,从言与文两方面下手,设计问题,制定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课前给学生充分时间预习,扫清语言障碍,标注难读字音,巩固难写字形,翻译过程中经过看课注,查古汉语词典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课上共同解决。由于一个学期预习习惯培养,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出现的问题通常出现在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现象上面。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用看图纠错的形式落实字词,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牵出要点,形象生动。这样学生对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
《狼》教学反思 5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猜测。比如,对“奔倚其下”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动作”的理解迁移到对“心理”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教师的检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己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毕竟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应当尽量使他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狼》教学反思 6
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切肤地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有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己实践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
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感知的,自己提出的。自己提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这才回归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中,我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狼》教学反思 7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本课是可读性较强的故事,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基于上述原因,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尽可能放手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于是设计了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畅、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在朗读的基础上积累词汇,理解文章大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诵读法,以及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来掌握和理解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在教学方法方面,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是我校各科通用的教法和学法。对于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利用这些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狼》教学反思 8
本课的优点:
1、整节课的设计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具体来说,是阅读故事类文言文的三种境界,即初读——读通文意,再读——读出情景,三读——读懂特色所以说,本课是比较有高度的。
2、本课试图以一则《狼》的学习来让学生领略《聊斋志异》的特色:内容上“奇异”,情节上曲折,文笔上简练。应该说,本课是比较有深度的。
3、对朗读的指导是比较有成效的.。四步走:读出形势的急缓,读出屠户的动作,读出屠户的心理,读出作者的态度。几遍朗读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读出《狼》的惊险与曲折。
并且四步的指导尽可能的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势之急(第二段)是老师分析引导示范,学生齐读;形势之缓(久之……意暇甚),是学生找出原句,老师朗读,学生听出拖音,然后齐读;屠户的动作是老师问如何读?快还是慢?学生自由读,单个展示;屠户的心理是老师告知心理:吃惊与放松,加入“啊”与“呼”,问应该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读,同桌交流,然后学生说理由,单个展示朗读;最后是老师问什么态度?齐读。以朗读带动分析理解,从而以朗读达到体味情节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较新颖。本课的朗读学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读出屠户的心理”。
不足及启示:
1、有些课必须提前预习。公开课、评优课课前让学生拼命预习、拼命准备确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绝对的不预习,有时反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常规授课还是公开课。像本课文言文,不短,想40分钟让学生有收获、有突破,不预习,难。像《社戏》,那么长,不预习,上课变成了自读课文了。预习与否,都应该依课文长度、难度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收获最大化来定。
2、朗读的指导如何更生本一些?我们看即便是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是师本的痕迹非常明显,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示范,朗读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这篇文章有什么让人感到奇“异”的地方呢?这个问题太难了,初一的学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异。
4、文笔的简约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但我却没有好的办法进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绝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文言文都简练,不必讲。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讲,是我们不会。文言文为什么都简练?《聊斋志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这其中当然有原因,只是我们不知道。近来,我在想,一个教师,即便是他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也绝不是据此便可以大有作为的,其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学问根底。
我们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一定要有深学力。余映潮老师只有高中学历,但国内中语届谁看小视他?
《狼》教学反思 9
《狼》是第六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该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
本课我分组展示,其中穿插课本剧表演,现场对答等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但是课堂上也有意外。
首先在小组展示环节,一名同学在分析屠户的形象时,认为屠户是善良的,理由是开始的时候屠户不忍心伤害狼,他不断的给狼骨头吃,至于他杀狼是被逼无奈,谈不上聪明,倒是狼的手段更高一筹。可以说,这样的展示完全出于学生别出心裁的理解,也出乎我的预料,于是,我决定暂时中断这个小组的展示,就这名同学的观点进行全班大辩论,前提是以文本为依据,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情绪激昂,讨论的最终结果是猎人是出于惧狼才扔掉骨头,再狡猾的狼也斗不过聪明的屠户。问题解决了,评价的过程就省略了。
再有,在分析文章主旨时,多数同学都说在遇到像狼一样的恶人时,应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其中一名同学说、“狼假寐是悠闲的,跟踪屠户时又是贪婪凶恶的,由此可见,我们看待事物应该从多方面看待问题,看到问题的实质。听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在迁移阶段准备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于是,我说、“我们的确应该从多方面看待问题,对现实世界中的狼也如此,下面我们看一首描写狼的诗《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然后我和同学一起品析这首诗,把事先准备的互动环节挪到这个环节的后面。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在课堂上,教师将会面临大量不可预设的复杂问题,面对这些层出不穷、新颖独特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机智性是很重要的。新课程的课堂更加关照学生生命成长,课堂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场所,而是溢彩流光的生命之河。在新型学习方式中,课堂教学机智不仅是教师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
《狼》教学反思 10
《狼》我是作为录像评优课来准备的,所以在4月10号接到学校通知,便已着手准备。
第一步当然是研究文本。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有了初步认识,那就是:
1、这是一场较量,形式紧迫,扣人心弦;
2、屠户的心理活动是非常丰富的,让人感同身受。但是“本文究竟好在哪呢?”“蒲松龄为何把这件事记录于书呢?”“有什么深意吗?”“教材选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选进教材?”解决了这些问题,才算读透了文本。
我又仔细研读了教参。教参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倾向于本文并无深意,只是故事奇异,这与我的理解是一致的。蒲松龄作此文,盖因狼之奇异:与人一样的心机。
接下来我又找出《聊斋志异》,找出《狼三则》。慢慢品读几遍,我突然明白了教材的编者为什么三则单选这一则了:这一则最长!换句话说,这则故事写得情节最曲折、最丰富、最生动。
而情节曲折、故事离奇正是《聊斋志异》的一大成就(另外就是蒲松龄对人物的刻画是无比的惟妙惟肖),而《聊斋志异》的成就却是在文言小说极度衰微之时蒲用文言这一高度精炼的语言所达到的。鲁迅说它“以传奇法而以志怪”,其中就包含着对它情节曲折的高度评价。
至此,这篇小说的特质我基本已经把握,那就是:内容奇异(狼狡诈似人),情节曲折,文笔简练。
紧接着第二步,我采取什么方法、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能够把握好这篇小说的'特质呢?
我曾经查找过一些名家讲《狼》的实录,但跟自己的思路不一样,我再次阅读文本。领悟到可以用朗读来贯穿教学,情节的曲折问什么非要说呢?朗读也是可以体味到。事实证明,这样的设想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狼》教学反思 11
这节课我是作为录像课准备的,所以考虑角度很全面,听取了很多老师的意见,最终达到现在的效果,整体看来收效还不错。有以下亮点:
一、强调学生的自学,适当抽测。老师退出“满堂灌”的角色,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字词读音和节奏划分是学生课下查阅字典自行完成的,随机抽学生做题会让学生紧张起来,怕被老师点名自主学习。翻译时学生能与小组进行合作,当然也必须自己先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点勾画题难部分,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无疑问时依然以随机抽查的形式对学生的翻译进行考察。这样的.不确定提问会让学生的主动性变强,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课本剧代替传统分析文本,形式新颖,深入学生内心。在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环节时,本来可以从文中分别找出描写屠夫和狼的语句进行分析,但显然课堂会按部就班,枯燥乏味,于是在众位老师的考虑下,以课本剧的形式代替。提前邀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屠夫、两狼和作者,注重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刻画与文本一般无二,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样其他同学就能借助他们的肢体语言理解文本中的“惧”“恐”“暴起”“眈眈相向”等词语。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感触更深,理解更到位,而且课堂也生动活跃了许多。
三、以微课的形式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深化主题,新颖独特。在上课之前忽略作者的介绍,而在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对狼表明了讽刺的态度入手,将作者的生平及他的写作背景一一展现,配以悲苦的音乐,使得学生深切体会蒲松龄的悲苦人生和写作《聊斋志异》的意图。自然而然引出文本的主题,联系现实又对学生有教育意义。
当然,除了以上我比较满意的部分,授课结束后细思,发现整体的教学设计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朗读配乐不适合播放。在教学设计时朗读安排了一首背景音乐,但在授课过程中太投入忘记播放音乐。后来课堂生成后细思,觉得去掉音乐更完美。很多老师习惯配乐朗读,但《狼》这篇课文不在于抒情,跟多在于它的故事性很强,不适合配乐。而无论是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自读,更能读出故事的味道,波澜起伏的感觉。
二、言语表达不够连贯。语文老师基本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要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词语之间不免有停顿,语速较慢,这一点在后面的教学中要改正。
以上就是我这次录课的反思,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不足。我将引以为戒,力争更完美的课堂,也会不断听取其他老师给出的建议。
《狼》教学反思 12
专题教学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首先让学生选读蒲松龄的《狼》,了解狼阴险狡诈的一面;接着又选读毕淑敏《母狼的智慧》,认识狼聪明、具有伟大母爱的一面。又让学生阅读参考资料、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词条;二、狗的祖先是狼,狼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而成为狗;三、狼和鹿。这样,学生对狼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然后我又让学生收集汉语英语里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狼的故事,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不少。对狼的认识也就更清晰了。
第三步,让学生开展辩论赛。
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但又担心因此会破坏生态平衡;也有人认为,把狼杀尽并不要紧,恐龙早已绝迹,人类不是照样生存发展了吗?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
按观点的不同,将全班分为正反两方。持相同观点的一方,先进行充分讨论,然后两方各选派三名同学,组成辩论队,开展辩论。
学生参加十分踊跃,非常积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狼的认识深刻了。同时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训练。
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这些问题、首先,学生对于有关狼的.探究题做得不到位,仅仅只能是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全,这还需要平时的多多指导和练习。也由于这,时间浪费了不少。其次,在辩论赛时,双方辩手到最后都成了吵架,互骂对方,而不是在辩论了,这是我事前没有考虑到的,以至于我有些控制不了。这说明我在课堂管理上还有待大大发展。从这也可看出学生平时没有看站过这样的活动,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老师,应主应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狼》教学反思 13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与思考,但是实践体验也引发了笔者的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自认为头脑中有一种强烈的意识,那就是——以生为本,启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才发现,有这样的意识和在实践中落实这样的意识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具体表现就是,在对狼的形象进行评价引导时,有点囿于文本,执意想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狼是贪婪的、愚蠢的。但是在引导过程中,却听到了学生用“聪明、机智、勇敢”等评价语来评价狼。这种评价的偏差,引起了笔者课后的思考:对于六单元中出现的动物的'感情分配是不是有点不合理?我们有对郑振铎笔下娇弱的猫的悲悯,对原本生活在森林的华南虎的心存护佑,更对忠心不二的马心怀喜爱,但是,为什么偏偏对狼心生恨意呢?
由此想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意识的落地生根,是否更应该表现在面对学生质疑的声音时,我们不应该淡化学生质疑的声音,不能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去思索文本的新味,不让《狼》的主题都千篇一律概括成是讽刺狼的狡猾和贪婪,而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要记住,“在文本面前,我们做教师的首先是仰望者,是攀登者,我们既不能失去敬畏之心,又必须具有探索的勇气。在孩子面前,我们必须是先行者,却不一定是先知者,真理有时恰恰是从孩子的口中说出。(熊芳芳)”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经常听见学生对教师的质疑声,能听见教师与学生的争辩声,这样的老师是在真正带着学生的思想走向远方的语文老师,这样的文本解读才是常读常新的解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它新鲜的生命,散发它生动的呼吸,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
《狼》教学反思 14
随着现代教育与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语文课教学中,多媒体语文教学正成为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显然,多媒体教学知识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大大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具体优势简述如下:
一、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了一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教学《狼》这课时,我就先展示了有关狼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对狼这一形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对之后分析狼这一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给学生看了构成这课故事情节的图片,对整个故事情节加深了印象。
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因此,在《狼》这课的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更有效果。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
1、课堂主动权不应让位给多媒体课件
很多老师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演示,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控制,变成现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执行、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事实上,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不应只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教学媒体也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句子的意思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部分教学中若大量运用多媒体,学生就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死盯大屏幕,而没把耳和脑调动起来。
2、花样繁多不等于教学生动
若把多媒体教学程式化了,课文被教师肢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所以,应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不能完全依赖于它。
总之,多媒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媒体的运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挖掘语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使传授知识、继承民族精神、发展智能和素质培养统一起来。
《狼》教学反思 15
这是一篇老文字了,应该说是没有什么看点,不过今年教的时候我倒有点儿灵魂出窍,临场发挥一些,这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仔细阅读讲解文本的时候自己发现的,可是,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平常也再读,但没能发现文本里一些新东西呢?
我在讲解第一段“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我忽然问学生,句子里的“晚”是什么意思?学生争论起来有的说是“晚上”有的说是“傍晚”,有的说是“迟”,到底是哪一种解释呢?我思维马上贯通起来,和学生一起分析。
首先可以排除“晚上”,因为根据文中的描写,那些事情应该在光线至少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发生;那么“迟”对不对呢?我最后的结论是,“迟”字并不能表现出屠夫的窘境,因为对于做早市的人来说,十点回家可能就算是“迟”了,而十点则是光天化日,如果说屠夫在这个时候出问题,很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本文要设置的情景就是让屠夫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为下文屠夫拼死一搏张本,所以只能翻译为“傍晚”。
同样我们可以从第一段其他内容中找到根据,比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这句话也是张本,下文的情节发展与此有关;“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暗点出狼的性格,预示了故事的走向。第一段展示了力量对比中,屠夫处于劣势。
关于狼的狡猾的表现:
这是课文后的习题,但参考答案也没做分析,只是点明了一共有这几个地方:
①“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些学生虽然感觉到这里包含有狼的狡猾,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知晓其中的缘由,不过后来还是有一个学生基本上猜出来了。我分析说,狼它们也不想采取强攻,因为强攻虽然可以速战速决,但代价可能很大,尤其是带刀的屠夫。它们一方面在寻找战机,比较带刀的屠夫不是省油的灯,跟踪可以让屠夫乱了方寸,出现纰漏,那时狼就可能致命一击,这样跟踪,一方面,它们可以得到十拿九稳的好处,比如如果屠夫遇到援兵,狼吃不到屠夫的话,至少可以吃到骨头;如果狼在跟踪过程找到了战机,那么可能屠夫身上的骨头也一并归狼之所有,所以狼是狡猾的`。对于越吃越饱的狼和越来越慌乱的屠夫来说狼这计策可以说是“以逸待劳”。
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这句里怎么看出狼的狡猾?两只狼合作非常好,有了战果,不争不抢,轮流分配,同时,又不会把屠夫给跟丢了。两只狼采取的战术的“车轮战”,效果很好,差点把屠夫逼上了绝路。
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这并不是说狼胆子小,而是狼懂得审时度势,继续寻找一个低成本获胜的办法。
④“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这是狼采取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招数。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狼是狡猾的。
狼的失误在哪里呢?
①狼的失误是从屠夫“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开始,对于狼来说,时间是优势,因为刚刚吃了不少的骨头,体力很好,而且晚上是狼活动时间,对于人来说,那就完全处于劣势,所以,采取盯人战术是最好的,等到屠夫体力下降,精神紧张到出现让行为出现差错的时候,发起攻击那就容易多了——这是狼的战略性的错误。
②狼的战术性错误则是一只狼在前边当诱饵,轻敌,弄假成真,给睡了过去了,导致身亡。
③即使前边一只狼没有睡着了,狼肯定也赢不了屠夫,因为即使是狼打通了隧道,但是不是就不会惊动屠夫呢?这不太可能,屠夫背靠柴草堆,动静大了应该可以感觉得到。即使狼打通了隧道,在草堆里能那么容易发起攻击吗?整条隧道只有挖通之后才有攻击力,其余都需要另外一只狼掩护和保护——自我防护能力在挖洞时极低。
有的学生说屠夫给骨头是失策,我说虽然屠夫也知道狼不会罢休,但他也需要利用这个机会来拖延时间,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时机,他果然找到了,然后发挥出人的智慧和勇气,这真是狭路相逢既勇且智者胜。
《狼》教学反思 16
曾记得有人略带夸张的说过这一句话:“文言文等于一门英语“。这句话形象的道出了文言文的难教难学。我们在上文言文时一般都是先带领学生处理文章的字、词、句翻译,之后才来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深究。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僵化老死,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是学生望而生畏。但是听了张丽园老师的讲课方法却走出了传统模式。我认为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读的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反复的读,盲目机械的读效果并不佳。但是张丽园老师却做的读的方式的安排与指导。如:自由读,开小火车一人一句的读,男女分组读,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声音读。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读中,逐步深入,逐步理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真可谓是快乐学习,轻松学习。
二、打破传统的文言文翻译方式。
在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非常注重文章的翻译,从字到词在到句的翻译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并且效果并不显著,学生翻译过后印象也不是特别深刻。但是张老师她
并没有代学生翻译,而是以学生按要求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给了学生三个角色,按照不同的.角色来讲述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再叫学生起来点评,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熟悉课文内容。这一方式不仅省去费时的翻译,也让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深层次来赏析这篇课文。当然,张老师也没有放弃字词句的处理,在课文的最后设计了练一练——咬文嚼字这一环节,来加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这样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听完这节课之后,我想我会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努力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争取让自己的课堂也变得更精彩。
《狼》教学反思 17
《狼》一课,是一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课堂有效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效益”呢?
为此,我深钻教材,绞尽脑汁,大胆进行创新,把原本两课时完成的内容改为一课时。两课时的内容一课时完成,这种“狼吞虎咽”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合宜的,终将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我冥思苦想,突然灵机一动:新课改不是要求师生互动吗?对,把一部分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完成,有了这个“指示灯”,我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头换面”。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资料,结合课文注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义,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最后再把学生通过小组作探究、质疑问难的方式也无法解决的问题留给老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原本应15分钟左右才能决的问题只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轻松解决了,学生仅仅遗留下两个问题。我又用设疑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测,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想想自己第一次讲授文言文教学时,真是深有感触,给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我讲的大汗淋漓,学生的是一塌糊涂。现在我才明白,这种老师代替学生学得教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幸亏我领悟的还不算晚。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解读杀狼情节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本段后面的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如果这两只狼在一起商量如何进攻屠户,他们会“说”什么呢?我的问题一呈现,平时幽默风趣的周云现便迫不及待的说:“哥们,你在前面迷惑他,我在后帮你搞定”哥们,多亲切,多富有情趣呀,我大吃一惊,接着就是一个平时作文写得不错的女孩站了起来,她情真意切的说道:孩子他爸,我在前面诱惑他,你从后面打洞,到时我们的孩子就能美餐一顿了。把两只狼想象成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我为之震撼,一个富有同情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的女孩在我脑海中定格了。
我以为学生很容易受本篇课文寓意的影响,认为狼就是阴险、奸诈、恶毒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为了避学生免这一片面、甚至是偏激的看法,我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课前搜集、查询、整理有关狼的资料,为使学生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卓有成效,我故意创设了思想认知矛盾的情景,通过讨论,解决思想认知冲突,解决学生发自内心的思想需求,从而形成自觉意识。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看到学生能从不从角度分析问题、客观的看待问题,我心里的一点担忧便荡然无存。
我认为在讲授本课中最不满意之处在于解读完文章主旨后设计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整体结构倾向上看,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学生不假思索的异口同声道:写人。学生整体得了这样的答案,显然是出乎我的意料,“仔细揣摩课文…….”我稍加提醒和点拨,终于两个学生站在了问题的对立面。我在这两个学生陈述问题的基础上再加一点拨,其他学生才塞顿开。我原本以为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会热情高涨,会争论的.脸红脖子粗,会掀起“万丈狂澜……”。没想到学生会这样断然下结论,而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给予指正,再如同学能大胆的陈述观点,我更应该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我却忽视了这关键的一点。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教师要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通过“我朗读,我探究,我创造”等环节来锻炼学生的朗读、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要善于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发挥想象,学生的智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不断创设认知的情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狼》教学反思 18
《狼》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宠儿”,素来是语文教师案几之上的“重点关注对象”。的确,从文言知识着眼,蒲松龄的《狼》,无疑是集聚词类活用、句读、一词多义的典范之作。然而,就文章内容而言,本文故事性强,“狼”与“屠户”的争斗正切合着学生的阅读趣味,能唤醒学生强烈的阅读热情,这对于改善素来“低温”的语文课堂大有裨益;另外,从寓言的寓意把握为切入口加强当代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公民人格教育(提高学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与智谋)也是以《狼》为文本的教学能生发的课程内容。但是,文本价值的相对广泛性与课堂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试图突破文道分离抑或重此轻彼的现状,谋求一种“鱼与熊掌兼得”的古文教学的理想。现状的客观存在决定这是一条荆棘小径,在艰难跋涉中,亦有几点收获,主要如下:
一、走出常规,在教学流程中文道渗透。
在流程设计中,我力求走出学习文言文的既定模式(作家作品介绍---字词正音----字词解释、重点句子落实-----文章解读------内涵思想),寻求一种文道结合的方式。在授课中,我在学生初读文本时,根据学生的朗读实际,当即纠正错误的读音和句读,在随后的重点字词的朗读及句读的掌握中,也都是“匆匆而过”,目的就是不想在“言”上涂下太重的“笔墨”。当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文言词汇的积累是不能规避的一项语文知识的学习,为了更为“无痕”地达到这一目的,故我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上这样设计:故意打乱了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六帧彩图,让学生根据书中情节及故事脉络作出梳理。学生在此环节的表现中都很出色,但当学生在理由陈述时,我故意在一些涉及到重要文言词汇的地方“刁难”学生,如:你是如何根据狗的状态判断这一幅画在前一幅画之后?学生的回答是:一只狼像狗一样坐着,一只狼走开了。我便会紧接着追问:像狗一样坐着,用简洁的文言来说是什么?学生答:犬坐。于是我趁势说:哦,犬坐,便是像狗一样坐着,而不是狗坐着,所以其一犬坐于前,是不应该读作“其一犬﹨坐于前”的,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和学生一起回答)”当然,虽然设计这一环节是为学生理解文意服务的,但这并不代表本课的文言词汇的学习到此就告终。在后面对狼狡黠的品读以及对屠户为什么能战胜狼的探讨中,当学生的回答涉及到重要的文言词汇,教师便可有意识地进行适当的点拨。比如:当学生在对屠户的胜利原因探讨时,点到“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时,教师便“伺机”追问:哪个词集中体现了屠户的'勇?学生答:暴,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学生答:突然站起来,没有犹豫,没有举棋不定,显而易见,“暴”的词义就在“润无声”中“潜入”学生的词汇库中。当然,在这样的字词落实中,因为学生的“变数”很大,很难保证所有的重要字词都能在新课的学习中“一网打尽”,不过,如果有“漏网之鱼”教师便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再进行补救。
值得强调地是,在文道结合的过程中,我主要是以“道”为主线,从“狼”的形象的品读,到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探讨,到寓意的理解,最后归结于现实生活中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该具备的斗争智慧。在“道”的层层深入下,旁顾到“文”的积累,我认为,对于故事性强、语言相对浅显的文言文而言,这未尝不是一条可取的解决“文道结合”的尝试之路。
二、教师语言的“文言化”,营造文言对话的语境。
梁启超曾经说过:语言的学习,最佳的方式是在语言的海洋中游泳。要学好文言文,如果仅仅当做一种“外语”来说,我想,它的效率是会受到质疑的。但是,如果“文言”成为了课堂中师生对话的语言,那么文言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语言的“入侵”便会快捷地提高学生的文言功底。何况,从“文言”到“白话”,本是一脉相承。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我的教学语言有意用文中的文言句子及文言词汇,如:为什么狼会毙命于屠户的屠刀之下?两狼并驱如故意在何为?等等,当学生接受教师的言语信息时,是需要对这些文言词汇进行处理的(由文言转化为白话),而学生内在的处理过程毋庸置疑是对文言词汇的再巩固,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学生在慢慢的习惯中,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载体已经变成为“文言”或者“半文半白”,当文言文课堂已进入这样的“境界”,我想,文言文学习无疑已经是作为真正的国语学习进入到学生的语文世界,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交际语言的“外语”。
三、塑造公民人格,让“道”跨越时代与时俱进
古人撰文,素来“文以载道”,道是古文当中的内核,蒲松龄的《狼》,作为《聊斋志异》之一者,必承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掠入骨三分”的曲笔之法,通过描狼“黠”之貌,实际是讽刺了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奸诈与狡猾,通过“屠户”对“狼”的战胜,实际传达的是“正义战胜邪恶”抑或“理想必将取代黑暗”的理想情怀,这是蒲松龄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一种信念。时光流逝,历史的车轮碾到今天,“狼”仍然是存在的,正如学生所言,敲诈勒索者是为“狼”藏于独势力是为“狼”,就是啃老一族可谓也是“狼”也,对待这些危害社会、侵蚀心灵的“狼”者,树立与之斗争的信念,怀着必将战胜的情怀,勇敢、机智地与之斗争,恐怕这也是我们从这篇寓言性质的小说中所获得的“成长鸡汤”吧?我想,这也是当今公民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
“文道结合”诚然是一条文言文教学的理想之路,然而,初次的尝试,也在清晰地告诉我:塑造它的完美形式绝非易事,它需要教者能够在“文”与“言”中左右逢源,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一大考验。教师如何在生成的教学资源中游刃有余、调配有度决定了课堂的生涩与成熟。在这一方面,这一节课还有诸多遗憾之处。
《狼》教学反思 19
我很高兴能参加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学比赛,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改变自己课堂教学形式的一次成长机会。我认真学习了有关翻转课堂的理念,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我选择了文言文,因为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本课是可读性较强的故事,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授之以渔”,以不变应万变。语文教学本也应是教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文言文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学生在课前自己学习的空间更大,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不用反复教条的讲解文言词语,而是让学生课前通过微视频掌握朗读和翻译的方法。因此,我选择《狼》这篇文章。
我在课前制作了微视频(包括朗读、节奏划分方法指导和重点字词理解)和课前练习(淘题吧),在不懂得地方作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举手示意。当天晚上我将学生课前练习的情况及时分析,请在课堂上讲解主要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检查预习(朗读:正音、节奏、熟悉课文)——质疑解答——翻译大比拼(小组合作)——梳理课文——品析形象——课堂练习(淘题吧)。这堂课的容量很大,既要解决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还要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但我相信翻转课堂可以成功,只要学生认真预习。事实上,虽然在课堂反馈的时候,在节奏和部分解释上还有些问题,但是课堂上不就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吗?通过质疑解答,学生能够很顺畅地理解课文大意,并且能很好地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在品析的细节上,我用朗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当我讲到“我们该以怎样的语速读第二节”时,有学生说慢,有学生说该快。我灵机一动,不如我来用不同的语速来读,让学生对比体会。我稳了稳(课前没想到会这样,没准备自己读),静心体会,投入朗读。没想到想过不错,学生立即感受到语速较快得好,因为能读出当时的情况很紧急,狼的贪婪、紧追不舍,屠夫的害怕。接下来,我请个别学生朗读、齐读,学生都能讲出个所以然来,真正进入文本揣摩当时的情境。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揣摩屠夫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害怕侥幸的心理到冷静,分析敌我形式,抢占有利地形,拿起武器反抗,到最后的果断杀狼,尽显屠夫的勇敢、机智、果断、谨慎。最后,我利用淘题吧进行当堂反馈,可惜时间太紧,学生并没有完全做完,但是也反映出学生对部分问题掌握不好,我也及时进行校正。
在信息化方面,我运用了白板、淘题吧。白板的课堂生成功能让学生的自主性更好地发挥,而不是教师的课前预设占主导。而淘题吧的运用,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为翻转课堂的'顺利提供保障。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收益就是“教学相长”,一学生说到狼是谨慎的,我已开始本能的否定了,因为这是我备课的时候没有的,但是随即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狼没有直接攻击,而是一起跟着屠夫很远,这足以说明狼的小心、谨慎,想寻找一个更好的契机,也足以说明狼的“黠”。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打断学生的话,否则我也不会受益匪浅。
另外,我还有一些感受,因为自己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将某位教师的话引了来,以此表达我的想法:“建立有效课堂的关键在于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空,让他们享受思想的乐趣;要学会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些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当然,这节课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学时不够“活”,没有深入品味,就像课堂上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看似达到目的,实则还尚浮于文本之上,我应该再追问一句“从哪里看出来,请加以分析”,去咀嚼“缀行”、“又”、“暴”、“转视”等词的味道,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增强语言分析能力。
于漪老师说“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尤其是对作为新老师的我来说,更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努力。我要在这次教学中且行且思,为课堂的高效和艺术而努力。
《狼》教学反思 20
《狼》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以读促译、以读促讲、以读促解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读得琅琅上口,甚至成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乃至成诵,因此诵读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熟读的基础上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对于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教师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最后,对主旨的理解只要抓住两点即可:一是故事之奇,二是作者的议论。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两遍课文。难念的字书下都有注音,学生朗读的字词障碍很小,让学生朗读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朗读时,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朗读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示大家。接下来找几位同学朗读的文章,以更好地纠正读音和朗读节奏。
学生能正确朗读后,结合读书下注释,便于疏通文义。然后,学生根据注释完成课堂练习卷,试卷中包含了重点词语、一词多义、翻译句子和结构理解。完成后,学生再读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丽地朗读,但是没有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教师范读一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再练习朗读,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
接下来,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分为屠户和两狼两个相辅相成部分,以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梳理清晰后,对文章进行赏析。赏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赏析文章的一个词,一部分是赏析文章的一句话。每一部分教师都举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默读文章,自由选词句,思考内涵,将赏析的内容简要记在书上,组织好语言回答。
最后,我安排了一场课本剧,让学生现场发挥。结果学生演得非常成功,大大超出我的意料。
这节课在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尤其体现在语言赏析方面。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哪怕只有一得。另外,本课的朗读设计时一大特色,使学生脱离了以往文言文朗读的枯燥无味,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促讲、以读促解,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狼》教学反思 21
《狼》已经上过好几次了,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比较喜欢,是因为它的故事性很强,我从中悟到了老师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课堂结构的故事性,不要老是讲一些理想化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想、练其实就是课堂架构的故事,有骨有肉。文章最后还弄了一段简短的议论文章,其实可以从中指导学生学会一事一感悟的写作技巧。不过,这一切都得在字词落实的前提下实施,不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关于教学方法: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搞等反面影响,如何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到每一节课,实在需要静心反思。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猜测。比如,对“奔倚其下”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动作”的理解迁移到对“心理”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教师的检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己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毕竟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应当尽量使他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狼》教学反思10-22
《狼》教学反思08-24
狼教学反思02-16
语文《狼》教学反思04-14
《狼》教学反思范文04-22
《狼》教学反思(15篇)01-06
《狼》语文教学反思07-29
《狼》教学反思精选20篇11-24
狼教学反思(精选12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