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
教学本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一、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谈自己过得是否幸福,幸福来自哪里。学生纷纷发言,从衣食住行、亲情友情等方面表达自己的幸福。较好的引入课题:幸福是什么。这样的谈话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进入角色。让学生展开想象,三个青年具体做了些什么有益于人类的事,自己说说他们找到的.怎样的幸福,假如你就是那位青年、那位农民。你会找到怎样的幸福?因为这些话题有趣味性,学生乐于参与。
三、最后联系生活,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益于人类的事?进而再说说生活中你做过哪些事,让你有幸福的感觉?层层深入,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既有所学,更有所悟。
通过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幸福的感受,也由原来的“懂得”深入到“领悟”,体会到劳动的意义。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2
最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幸福在哪里》,教学十多年了,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感悟: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语文味。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基于这些观点,我认真地研读了我所要授课的这篇课文,走进了文本。《幸福在哪里》是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围绕这个语文味,我设计了此课的教学。突出语文味的同时更注重了课堂实效性。
一、 开篇简洁,从孩子感悟入手。
开课时我首先书写了“幸福”两个字,让学生读读,让孩子们谈谈读这个词时会想到哪些事,接着书写“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呢?在哪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呢?由此引入本课的学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去找寻其中的答案吧!”首先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目的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再感知。接着教师说“这节课让我们追寻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点明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 出示阅读导航,引领学生自学。
在设计教学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在向导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呢?经过认真琢磨,我根据课文的设计了四个导航提纲:
1、默读1-5自然段。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同座合作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3、读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预习卡。(表格)
4、自由朗读29-33自然段,结合三个青年的领悟说说幸福在哪里?
三、在品词析句的同时以训练为主线。
学生根据我给的自学提纲有目的的自学,进行静心默读,感悟文章的词与句,感悟文章的重点。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以训练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交流阅读导航问题一时,让学生说说三个牧童时怎样挖泉井的之后,设计了让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表示叙述顺序的词语,把三个孩子砌井的经过说一说。目的是训练孩子们的按一定顺序说话的能力。在品析智慧女儿的话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 我设计了智慧女儿时这么说的,你怎么对智慧女儿说呢?请你用上说一句话。这个环节设计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学生说得也非常精彩。达到了我训练的目的。在进行交流三个孩子都从事了哪些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时,我根据三个孩子的语言设计了人称转述练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四、 反复朗读深化文章重点,突出语文的品味。
本篇课文重点时三个孩子十年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幸福这部分。进行这部分时让学生对照井前后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孩子们做的事情时多么有意义。感悟三个孩子都做了哪些对人类有益的时,利用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渲染孩子们做的事情是对人类有益的。让孩子们想象“病人饱受怎样的痛苦,第一个孩子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病人会怎样感谢他?他心里会怎样想?”想象“第二个孩子做的工作都是怎样对人类有益的?”想象“第三个孩子是怎样在四季里劳动的?现在就是秋天,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你在秋天的原野上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品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个人的感悟朗读这部分内容。在读中再次让学生品味到孩子们的幸福。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五、拓展延伸,突出语文的写味。
这篇课文时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比较浅显,前一部分课上得很紧凑,时间安排的很好。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情节。因此我设计了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这一环节。让孩子自己当编剧改写剧本。我首先呈现给孩子们的是我编好的课本第一幕。让孩子们明白课本剧重点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孩子共同编写第二幕。孩子在这期间明白课文剧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人物的语言合理想象出来的。有了这些基础,我放手让孩子们编写第三幕和第四幕。我把学生分成了两个组分别编写。在学生写后我发现现在的孩子还是非常有想象力的,在学生交流时我也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矛盾所在,我正是我所需要的。有的孩子写到:“智慧女儿非常高兴”对这我加以引导,“高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表示?单单一个高兴能具体表达人物的神态吗?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越编越好了。他们知道高兴可以用“嘴角微笑着”“脸上洋溢着笑容”等来细化描写。对于孩子们的想象我真是太满意了。课的结尾我让孩子们谈到了这节课的收获,孩子们都能谈到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最后在《幸福在哪里》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孩子们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本节课遗憾之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在智慧女儿出现部分应该分角色读读会更好。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在课堂上演演课本剧效果肯定会更好。
这次上课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每堂课都能做到这一点,那孩子们将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3
课文内容以春游为题材,写了几个小伙伴去春游,而其中一个叫玛莎的丢了背包后;同伴们都采用了自己的关心方式。从中,展现了儿童的情感世界是如此天真、可爱。
一年级教学应该注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更应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一堂课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情趣的导入极为重要,小孩子天生喜欢看动画,用适合课文相联系的动画,可以激发小孩子对课文内容有极大的兴趣。
在课文朗读方面,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朗读让其他同学对扮演角色的同学进行朗读评价,并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朗读的处理说出来。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读给同学们听,通过这一环节小孩子们特感兴趣,积极参与评价;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不足之处很多:
1、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
2、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学生朗读时,应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读。
3、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4
《谁的本领大》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课文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变化.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让学生朗读体验.
本课写因为风和太阳“都说自己的本领大”,谁也不服谁,只好比试比试。究竟谁的本领大,我引导学生抓住风和太阳两次比本领的不同方式和结果读一读,在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导读第一次比本领--------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时,先引导学生读好风说的“那还不容易”和太阳说的“看我的吧”,体会他们自以为是、麻木轻视他人的神态。接下来我引读风的做法与结果:“‘呼呼’地吹起来”;“谁知孩子将外衣裹得更紧了”。“谁知”一词,表现其结果出乎风的意料。再引读太阳的做法与结果:“发出强烈的光”,“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不难看出,太阳“脱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领要比风大。导读第二次比本领------
谁能让船走得快时,首先我引导学生抓住“得意”一词,指导学生读出太阳获胜之后的洋洋得意,不把风放在眼里的傲慢自大的神态。“可是”、“越强”、“越是热得难受”、“惊讶”等词表现出其结果出乎太阳的意料,还暗示了太阳在比赛中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反复读,好好体会。而读“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箭一样飞快地前进”这句话时,语速快些,让人感觉到船夫“高兴”,风也“高兴”,与太阳的做法的结果形成对比。
在此基础上,再去指导朗读、讨论,学生感受到了人物鲜明的形象,语言的生动活泼,从而一步步感悟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的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5
爱因斯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有着巨大的科学成就,但细细读过文本我发现,这篇文章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爱因斯坦的成就与贡献,而是着重写了他与小女孩“相撞”、“相遇”、“相邀”、“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段,通过这些生活片段,我们倒不难看出他的这样一些品格:友好、谦逊、宽容、坦荡、和蔼、童心、诚恳……当然还有不拘小节。而这些品质,平平常常的人,也会具有啊。褪去了“伟大”光环的爱因斯坦,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礼有趣,似乎更能走进孩子们的心呢!“像是从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那个人,孩子们怎么不喜欢呢?
但是,再想想,课本的编写者精心编写这篇课文,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去认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吗?仅仅是这样的话,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精神、情感”层面得到了怎样的提升呢?学生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感知人物”的层面,而是还应该感知一种处世的态度。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抓住了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出了一个形象鲜明的爱因斯坦,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课文透过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眼睛,让我们走近了爱因斯坦。课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爱因斯坦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他们去品读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而这些就体现在课文的那些细节描写中。因此,教学中,我还有目的地不断促进学生抓住这些细节进行品读,引导他们发现并思考。首先,引导学生从爱因斯坦的外貌和衣着的描写中抓住关键词语认识人物。再通过三次相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让学生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流于文字表面的肤浅阅读,而是通过学生的体会,反复朗读、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的思考等,让他们有的放矢,最后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去领悟其精神内涵。在这样的横向解读后,学生的体悟就有了载体,也就更容易体会到爱因斯坦“伟大”与“平凡”的真谛了。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6
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堂课的教学都会让我们“几分欢喜几分忧”。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问问”自己,将从中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正所谓“常教常新”,不思何来?就是这个道理吧!
反思本节课,同样是“有得有失”。
(一)课堂教学中主要能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充分体现。本节课教学中,每个问题的解决均通过:“自读、勾画——汇报、交流——同学帮助、评价——老师点拨、鼓励”这一流程来完成。
课堂汇报中,我引导孩子们说出对每个问题的真实想法,找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并且认真倾听,对自己的答案做好补充、修改。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人人都有一个舞台”,促进课堂上的多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自由、积极的言论氛围。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2、转变教师的角色,关注学情变化,自己努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诚于衷而行于外”,以精神饱满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7
本课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学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只有不断地勤于实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反思到实践的跨跃。
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创建“各抒己见”、“不懂就问”、“相互质疑”的学生言论氛围。
课堂刚开始时,有些孩子稍有“胆怯”,出现思想顾虑,担心问题的回答不得要领,有失“面子”,也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更规范,平常课堂上的争抢发言明显消失。孩子们想保持好纪律,却丢失了生动活泼的本性。
以后教学中以此为目标,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议、补充、修正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以达到“和谐课堂”的完美境界。
2、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创造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个别孩子没有完全进入状态,问题的回答衔接不紧凑。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3、加强孩子们课堂言行举止的规范性,使之“习惯成自然”。
最后我想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8
无论是做为小说还是童话,《稻草人》都算不得上乘之作。儿童文学史给叶圣陶的定位是——中国现代童话的拓荒者。这种定位让我想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矛盾对鲁迅的定位:中国短篇小说在鲁迅手中形成并且成熟。中国的童话没有这样幸运,没有在叶老手中成熟,而且发展至今仍让许多学者扼腕甚至汗颜。我们不能苛求拓荒者,毕竟筚路蓝缕的艰辛是后人无法想象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叶圣陶的童话不论是早期的《稻草人》还是成熟期的《古代英雄的石像》都存在明显的硬伤。首先,在情节上,设计的过于离奇,这几乎成了中国童话的通病,往往通过离弃的情节来支撑故事。
其次,与现实靠得太近,每次读《稻草人》都让我想起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这将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碍。
再次是语言,童话虽然没有在叶老手中成熟但现代汉语确是在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五四学人手中成型,例如冰心,朱自清。 但《稻草人》的创作年代较早,现代汉语虽已度过草创阶段,但仍处于“童年”时期,与现在使用的汉语有很大区别,这也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障碍。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观察: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发现影响不大,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有些杞人忧天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有些学生反映,内容十分枯燥与灰暗,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童话。针对这一反映我做了一些调整:安排有兴趣的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想法画一幅稻草人的图画,在做课件时加入水乡稻田的图片并且选择可爱的稻草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将那个陌生年代的故事引向田园,引向淳朴的乡土世界,给文章增添一些真气。
第三个问题体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学生反映难读,不顺嘴,这个问题比较棘手,在对学生做出解释的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尽量克服,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9
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诚于衷而行于外”,以精神饱满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1、力求在“读”中凸显语文味十足的有效教学课堂——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如本节课中,让学生自由朗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分读、师生对读……“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心句时,运用“剥笋法”,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细细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如让学生规范地书写生字,对重点句子的勾画批注,这些都力求彰显语文味。
2、入情入境,营造氛围。
(1)选择儿童歌曲《幸福拍手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流畅导入。
(2)理解幸福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朗读文字,欣赏生活中的幸福:由文本中的铁路工人养护铁路到奥运冠军的辛苦付出、终有回报,由浅入深。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0
每一次教学结束,脑子里总是浮现上课的情景,回想着一个个教学环节,思考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落实,思考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思考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是否提高,思考着同行的点评,思考着专家们的建议……在一次次的思考中,更新着教育理念,规范着教学行为,调整着教学策略……最近刚刚结束《幸福在哪里》一课的教学,我有了如下的思考。
一、进行情感渲染,达到“三情共振”。
本节课,紧紧抓住了六个环节,渲染情感,达到了“三情共振”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情感生成的层次性——上课之前唤情、导入新课激情、整体感知萌情、文本对话融情、适度拓展升情、以读促写抒情。
课前唤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集中体现了和学生民主平等对话,欣赏学生,用教师的真情呼唤学生的情,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今天我非常高兴。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因为我又和五年三班的学生上课了,我就非常高兴。
生:我们也很高兴。
师:咱们第几次合作了?
生:记不清了。
师:可不是?真的好多次,我们的友谊是在课堂上建立起来的,对吧。
生:对。
师:我非常喜欢你们的眼睛,一看到你们我就特别高兴,你们喜欢我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你的幽默。
师:我哪幽——默了?(老师在“幽”与“默”之间故意拖长,生笑。)
生:你有时候上课前,给我们出脑筋急转弯。
师:你能记得我我很高兴。我们两个握握手。
……
此导入,用教师的情唤起学生的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沟通了情感,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平等对话的课堂教学氛围。
导入激情
教学中,我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本课我采用了谈话导入的方法,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请看教学片段:
师:方才我看到你们的脸像鲜花一样灿烂,而且眼睛中流露着幸福,(板书:幸福。)能用你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什么是幸福吗?
生:我每天和家人们在一起,我就非常的幸福。
师:家中的温馨让你感到幸福。
生:爸爸下班后,我给爸爸捶捶背,爸爸夸我的时候,我就很幸福。
师:我代表所有的父亲感谢你,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生:我能和你一起上课我就很幸福。因为你非常风趣、幽默,而且还能把我们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去。
师:你说话非常有逻辑,掌声送给他。
师:那么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呢?什么又是真正的幸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题目就是《幸福在哪里》,相信我们阅读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
……
由“幸福”入手,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对“幸福”有初步的体验,设立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感知萌情
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的情感,萌发情感。请看教学片段: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通过十年的幸福找到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故事。
师:概括得很精练。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幸福在哪里。请快速找一找。
生:31自然段。并读这一段。
师:(课件打出: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谁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你要是做对人有好处的劳动,就是幸福的。
师:老师提醒你们抓住“领悟”、“有益于人类”体会,能体会得更好。领悟什么意思?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生:明白了。
生:懂得了。
生:知道了。
师:很好,换词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益于人类怎么体会?
生:对人类有好处。
师:谁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萌发了情感。
对话融情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并适当以情促请,让学生与文本、教师达到情感共鸣。请看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三个牧童对话部分体现了幸福的含义。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三个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幸福?
生:默读。
师:谁来回报。
生:我觉得第一个牧童当了医生,因为自己医治好了饱受痛苦的病人就很幸福。
师:想一想如果你是医生,你医治好了病人,病人恢复健康,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很高兴,因为我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生:我很自豪,因为的劳动没有白费,我很有成就。
师:能读出自豪的感受吗?
生:读得很自豪。
师:还可以读出快乐。谁试试。
生:生读得很快乐。
……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到了医生的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学生的情、文本的情、教师的情相融。
拓展升情
通过学生联系生活,适度拓展,来激发学生,升华情感。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定有过通过劳动给别人带来过幸福的事,能说说吗?
生:我在院子里玩,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他对我感谢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师:助人为乐就是幸福。
生:当我给比我小的孩子让座,他坐到那,我就感到了幸福。
师:爱心就是一种幸福。
……
然后播放了一些感人的照片,我进行图片解说,伴着音乐,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升华,最后热泪盈眶。
促写抒情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看片段:
师:孩子们,现在只剩下一句了,用一句话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生: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生:幸福就是奉献。
生:幸福就是帮助。
生:幸福就是成就。
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标题。然后写一篇《幸福在哪里》的读后感。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通过这样促写,让学生抒情,进而把幸福的含义内化成学生的情感。
二、用爱与学生交流,与生命对话。
课堂上,我注重关注学生的成长,处处激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鼓励学生战胜困难。请看教学片段:
生读“他们领悟了……”加了一个字,读成了“他们领悟到了。”
师:你再来读,相信你能读好。
生读还是加了“到”字。
师:不要慌,现在老师站在你的后面(老师把手放在其背上。)你一定能读好。
生很自信,并读得正确。
师:你真了不起,虽然前两次读错,但是你没有放弃,勇于改正错误让人敬佩。
在这节课上,这样的鼓励的地方有很多,让学生学会了课本以外的东西,对他的一生成长就重要的影响。
三、尊重学生,师生平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掉师道尊严,在课堂上要平等。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惟真。在课堂上,正确的知识是权威。本节课我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请看教学片段:
生:老师您的板书中“杂”字写错了,下边不是木,而是木的变形。
师:可不是,你是我一字之师。(并向这个学生鞠躬。)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写这个“杂”字,千万不要向老师这样写错了。
学生一起和老师写“杂”字。
老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不出现错误呢?我们如何对待非常重要,我的举动足可以说明对学生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告诉学生对待错误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四、教学求实,不走过场。
课堂教学是真实的,不是演戏,更不是作秀给别人看。本节课我根本没有事先去课堂布置任何事情,本班又不是我的学生。课堂上出现的事情都是真实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
师:智慧女儿怎么知道三个牧童明白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生:通过他们十年后的对话。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对话的经过。
生1:22——27自然段
生2:23——28自然段
生3:21——27自然段
生4:21——28自然段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分析一下看看到底哪种说法对。谁来读读21自然段。
生读。
师:开始对话了吗?
生:没有这只是对十年前的劳动发出的感受。
师:到底从哪开始的。
生:23自然段。
师:再读28自然段,这是第三个青年的话,而且在回答其他两个青年的问题,是不是对话部分?
生:是。
师:哪一个对?
生:23——28自然段。
师:对的同学对自己扬扬眉毛,答错的对自己笑一笑。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我的教学体现了真实性,让学们感受到学习要求真求实。
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太多。应该让学生说得多,教师说的少。
2、应该体现多元评价。
3、在感情生成方面应该由浅入深。
4、学生自悟情感方面还有待研究。
5、幸福在哪里这个问题应该有学生悟出。
6、教师的教态表情需要纠正。
7、加强写字的规范性。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1
高段教学也要注重基础字词的教学今天教学《幸福在哪里》这篇童话故事,感觉非常轻松愉悦,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而有效。我总结了一下成功的原因。一是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轻松有趣;二是进来积极开展班级读书会,孩子们阅读量的增加促进了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针对本课生字较多,词组大多有特色这个特点,重视基础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学生读课文时显得很轻松,得心应手的感觉给了他们成功的信心。只要课文读通读熟悉了,孩子们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他们也愿意和老师互动,积极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而之前也有浅显的课文,但大多时候都把字词学习交给预习这个环节,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弱化了字词教学。这就造成课堂上两极分化现象较重,所以教学一篇课文始终有沉重的`感觉。看着学困生迷惘懵懂的眼神,我的个人情绪严重受影响,常免不了发脾气。
通过今天这节成功案例的启示,我明白了以后还是应该加强基础字词的教学,这是避免两极分化的一个良好的方法。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2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感到驾驭教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的:
1、注意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教师总是以极其平和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幸福,在想象中感悟幸福,在联系实际中体会幸福,进而明白做人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文道统一。
在想象三个青年具体做了些什么有益于人类的事,自己说说他们找到的怎样的幸福,假如你就是那位青年、那位农民,不光是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口语能力的训练,因为这些话题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参与。通过本文的学习,“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这句话,定能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
2、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落实字词的理解,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词语的内涵。如:“心满意足”“面面相觑”……。在抓住重点学习三个年青人说的话时,让学生在读句之后想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最后联系生活,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益于人类的事?进而再说说生活中你做过哪些事,让你有幸福的感觉?层层深入,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既有所学,更有所悟。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反思,我知道上好课重要的还是根据学情备好课,而且真正的去吃透教材,你才会融入到你的课堂之中。感谢指导、关心、帮助过我的所有人,在你们的激励下我会更加勤奋地探索,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参与赛课锻炼的目的。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幸福的经历。幸福的真正意义在于: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作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本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所以我爸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围绕“十年前,十年后,这三个孩子为什么那么快乐”一个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学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探索“幸福”的含义。
在教学时,我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头,我紧紧抓住“幸福”两个字,让学生产生疑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然后,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体会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并依据《新课标》所指出的:“让学生在读中悟”这一理念,通过重点句子的反复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结尾,我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幸福的理解,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幸福观。
在填诗总结十年中所发生的故事时,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学生准备得不够充分,有些流于形式。如果能够让学生观看投影对照填空,在这个环节思考,做个准备,课堂上的交流会更加有效。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3
1,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教师总是以极其美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幸福,在想象中感悟幸福,在联系实际中体会幸福,进而明白做人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文道统一。
2,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想象三个青年具体所发生的事,自己说说什么是幸福,不光是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口语能力的训练,因为这些话题有趣味性,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参与。
3,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抓住重点学习三个青年说的话时,让学生在读句中想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言的优美。4,尊重了学生的性格差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在读书,学习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4
这节课,很多精彩之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始终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文本,课文读得充分,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读读通课文,扫清障碍,归纳文意;二读理清脉络;三、精读感悟幸福;四、分角色读,读出感情,感受幸福经历。使学生适时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二、扶放得体。
大纲指出“教学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根据这一教学理念,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扶”这个环节,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而是先抓文章的中心句和重点段进行教学,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三个青年通过自身的.劳动,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幸福就在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接着,请学生阅读第二部分重点段,思考: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通过划句子交流,梳理了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经历。 在学通弄懂本段的基础上,老师放手让学生按照以上方法,合作 学习第一部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5
做为一名新教师,在学校的要求下,这学期我再次开了一节课—— 《幸福在哪里》第二课时。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劳动”这一单的一篇主体课文,通过写三个牧童挖泉修井,并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找到幸福,领悟幸福的含义,并告诉我们劳动是幸福的。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快掌握。下面我就这节课做出几点反思:
一、把简单变复杂。
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读起来几乎没有难度,所以教学任务也相对比较轻松。但我却把这样一节简单的课硬是要上得复杂化,这是第一点。
二、内容太少
课前我不能够针对一节课,好好安排课的容量,使得一节课上完了还剩下了3、4分钟的时间,只好让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幸好我反应得较快,所以这个环节也凑巧就当作是再次总结全文,没有露出较大的'“破绽”。
三、没有生成
一节好的课应该要注重学生的生成。但是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只想着怎样使这堂课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让这节课有生成。所以,学生就在我的牵引下,很“顺利”地完成任务,没有任何闪光点。
四、过渡不自然
在课上,有几次过渡都显得不是那么自然,不够老练,有卡壳的现象。
五、评价语言比较贫乏
评价语言是我们新教师要学习的一项大功课。怎么才能使我们评价语言更有针对性,更加丰富?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的。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力在哪里教学反思04-05
藏在哪里了教学反思04-04
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04-08
《雾在哪里》教学反思02-10
雾在哪里教学反思04-21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04-05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03-07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04-22
幸福在哪里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