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恨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恨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教学反思1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按照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赏析指导",就这一章的.学习重点,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赏析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重点进行实例分析。"自主赏析",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其设计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发兴趣。
《长恨歌》是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除课下注释外,课后还有详细的鉴赏说明。怎么教,从哪个角度切入,教到什么程度,都是教学应该考虑的问题。笔者最后决定抓住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训练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完《长恨歌》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反思:
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4、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长恨歌教学反思2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鉴于此,在讲解诗歌时,我们首先以诵读为主。
诗歌是优美而隽永的文学,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而朗读恰恰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特别是诗词的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风格不同的诗词,朗读的语音、语调不同,对学生的熏陶也有所不同。俞文豹《吹剑续录》曾载:"柳郎中(柳永)词,只好十七、八岁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不同的"唱"的情态,正是如今对诗词的朗读情态。《长恨歌》突出一个乐极生恨的主题,朗读这首诗,前面欢快,中间急促,后面低沉哀戚,最后喜中含泪,悲喜参半,这就要求我们同学在诵读时语调不宜过平。为了能让学生能更好把握语调,播放朗读录音。
其次,在讲解诗歌时,我们着重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貌之美,一是情之深,一是恨之痛,并在指导过程当中把古今描写女子的名句引来吟赏一番,并让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已经渐渐懂得抓其神韵了,从《诗经硕人》里面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魏晋唐元一直到雪琴《红楼梦》中黛玉的描写,这中间是一个大的跨越。进而启发学生懂得应该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突出其人物个性。
在讲解情至深时,主要从事和情两点来谈,事从生前死后找,情从直接间接寻,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最后,对于千年以来争议颇多的主旨,我们一句带过了,千年都没解决的问题,了解就好,为之讨论明确答案则就没有必要了。
反思不足处:
一、预习不够,学生没有先结合课下注释自疏课文,导致理解课文时进度有点慢,下次注意布置预习。
二、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在主题讨论环节,学生的表达方面还有待教师的指导和加强。
长恨歌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叙事诗,故事情节完整。如何划分情节结构?如何概括内容?在备课的时候,我思考着,我把情节分为四个部份,每部份拟出了一个标题:第一部份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第二部份是“马嵬坡前生死别”,第三部份是“爱悠悠,恨悠悠”,第四部份是“人鬼眷恋情未了”。在上课中我展示情节结构,学生很感兴趣。
对于第一部份从皇帝的角度看,重色是每个皇帝的本性,也是人之本性,只是皇帝的标准不同,他要求的美色必须是“倾国倾城”之人,这是他们的标准。如有绝代佳人,他们必不放手。自古爱江山不爱美人的皇帝屈指难数,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人历历可数。从美人的角度看,只有倾国之貌才有可能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杨玉环能得到唐明皇的青睐也不是偶然,首先她有这样的先天条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把杨玉环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了。由于一个是权倾天下,一个是貌倾全国,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两人真是天合之作。不过诗里掩盖了一个历史史实,家丑不可外扬吗,对于杨如何入宫之说没有具体叙述了,这也是为下文作一个铺垫吧。李杨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在这一节里,我们不好确定,最多只能看到“君王从此不早朝”,说明李的荒淫无度。
第二部份写了他们之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作为一代君王,却无法拯救自己心爱的妃子,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与无奈啊。
第三部份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文中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第四部份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教学反思4
选择《长恨歌》进行公开教学,是带着尝试的心理。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篇课文是块硬骨头,这篇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难度系数大,常常让人无从下手,不易把握,令人生畏。
我的理想是通过《长恨歌》的教学展示一种空灵、诗意、唯美、厚重的课堂。空灵飘逸,是筑于厚重之上的;唯美与诗意建立在实践创新之上的;浪漫与理想是建立在执着与感动之上的。
这是一节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我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大量留白,唤醒学生潜意识。一会儿引领学生陷入大家深深的思索,一会儿又通过朗诵让学生动容,深深地沉浸其中,一会儿一个不经心的问题引起学生多少联想啊!
这是一节让学生感动的课堂。用一片云去推动令一片云,用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毕竟是1000多年前的诗歌,时过境迁,事过境迁,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还原千年前的悲剧,对千年后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力图通过知人论世,生命对话,达到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通过"我歌长恨"——"我解长恨"——"我写长恨"几个环节的设置,引领学生逐渐深入对《长恨歌》主题,仅仅扣住一个"恨"字。通过杨贵妃之"恨"、李隆基之恨、"白居易"之恨三个角度进行探究,通过多种手法最大可能地把李杨帝王爱情还原成作为常人的爱情,让学生体会到李杨爱情的坚贞。通过白居易与湘灵的故事让学生对李杨爱情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满了悲悯情怀。从中也体会到白居易内心矛盾:他既恨李杨浪漫的`爱情夭折留下无尽憾恨,也恨荒淫无度自酿苦果,所以我觉得作者感情是复杂的。诗词教学丰富的情感是通过学生的善感之心表现出来的,所以诗词课堂应该是培养拥有学生善感之心的天地。
语文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课堂。这节课也有不少遗憾,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自己的观点很强势,而且也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匆匆板书,有贴标签之嫌。再如,课堂的分析、欣赏有余,吟诵不足。
长恨歌教学反思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把诗歌鉴赏当成一个专题来解读,并且按照诗歌鉴赏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有“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赏析示例”,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自主赏析”,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其设计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
《长恨歌》出自“赏析示例”一章,除课下注释外,课后还有详细的鉴赏说明。怎么教,从哪个角度切入,教到什么程度,都成了问题。最后决定抓住本单元的设计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结合课后对诗歌主旨的分析,运用反证法找出作者这样分析的'原因,同时也训练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的运用。
首先,“知人论世”了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诗歌主张,主要抓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来确定诗歌的主题为讽喻,而不仅仅只谈感情。其次,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从字、词、句着手,抓住第一节中描绘李杨之间爱情的词汇,与写一般男女感情的所采取的角度和词汇进行对比,发现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这都与课后的分析不谋而合,使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更为信服,对于运用这一方法充满了信心。
最后,对杨贵妃的形象进行分析,引出“红颜祸水”的话题,就古今中外被称为“红颜祸水”的女人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体来说,本课围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展开,对诗歌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课后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让我感到不足的是学生没有从欣赏的角度来学习这首诗,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数学题放入方法来鉴赏诗歌,比较死板沉闷,缺乏自己的独创性,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很艰涩、枯燥。针对理科班的这种情况,应该在平时慢慢对他们进行美地熏陶,进课前先播放朗读带,看《唐之韵》等相关资料进行铺垫,创设好情境和氛围。
【长恨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恨歌里的皇家宫苑03-24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03-28
教学教学反思03-22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精选教学反思04-21
经典教学反思10-19
教学反思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