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3-02-11 11:32: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致教师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教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后感15篇

致教师读后感1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习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习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后感2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一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教师这个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每一位学生。没有了“爱”,就不能从这个职业中获得幸福感。

  在我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爱是教育的灵魂、出发点和归宿,它无痕更无私,是一种平凡的温暖,但学生却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份师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爱教师这个职业和自己的岗位,每天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专业技能和个人品质,如何能巧妙的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又如何让学生在师爱环绕的环境下认真学习,真正的爱上学习。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不一样,学生的性情也会不一样,作为教师更是要用爱去了解,去鼓励,去授课。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是更好的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的去雕琢每一位学生,才能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

  在《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章节中,朱永新先生写道:“爱是教育的底色,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在真正的爱里一定包含着智慧。”作为一位充满师爱的教师,更是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赏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性格不同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心智还不成熟,会发生自己很多预料不到的事情,所以要学会倾听学生对于我们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爱,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更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把每个学生都放在第一位;对于犯错的学生,要学会包容和开导,学会宽容,用宽容去呵护孩子,用师爱去成就学生;要赏识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对学生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挖苦,多一点赞美。也许学生现在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用师爱去引导学生的每一步,终会拥抱大海;也许学生现在是一颗幼小瘦弱的小树苗,然而只要用师爱去浇灌,终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致教师读后感3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后感4

  作为一名刚入职半年的新教师,《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机缘巧合选择了这本书,也听过很多人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一直到我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这本书里面蕴含着作者多年的教育经验,通过他这些经典案例的分享,我在教育中遇到的疑惑也随之迎刃而解。这本书层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师初入岗位的种种困难,以及困难出现的原因,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

  吴非老师这本书涵盖的范围可以说非常广,里面有他有关教育的诸多观点,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有课堂上的`,也有课下与学生交流的,还有有关教学内容的,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也才可以称得上是新教师的新手宝典。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帮助读者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还从教师实际生活中解析出了这些困难出现的原因,让读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在一线教师岗位,并处处细留心地观察教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是无法这样像外科手术般的准确把握的。这让我如获至宝之余,对吴非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也在于通过大量事例解决了老师在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也帮助了初入岗位的年轻教师,弥补了经验匮乏的新教师对于教育孩子的空白。新教师不可避免地存在容易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不理解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动脑子想想如何解决这样的困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事倍功半。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工程技术,其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教育中出现的困难。

  感谢这本书,通过对它的阅读,我相信在下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会游刃有余,成为一名不断成长的教师。与此同时,也希望我能真正的将这本书中的智慧转化为我个人的实际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

致教师读后感5

  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教师,快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迫在眉睫。通过同事推荐,我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一书,感悟颇深。吴老师借助身边一个个真实且鲜活的案例,指引着青年教师的从师之路。

  吴老师说:“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是啊,我们期望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包容,遇事不急不躁,多为别人想一想,但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我们是否做到了呢?作为学生的导师,我们为他们做好榜样了吗?

  读吴老师的书,就像在与吴老师对话,他那幽默又俏皮的腔调永远不会让人感到无聊。他总是能把一些深奥的大道理,用一些日常化的比喻来告诉你,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比如《我是来欣赏同行的》这一章,他把别人让他去听课评课,比喻成去别家吃饭:“譬如请我吃饭,我领情了,也吃的很开心。毕竟有些菜是我不会的做的.,毕竟看到了别家的烹饪特点(有些设计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虽然不过是口味不一的烹饪,但让我们知道风格可以多变。再说,我看到他家孩子吃的很香,个个气色红润,很健康。我总不能说,其实你的菜不合我胃口,你凭什么多放了三根辣椒,你为什么先上汤后上菜……如此以往,今后大家还能坐一起说话吗?我们中国人很多事是在饭桌上交流感情态度的,大家都说‘吃什么不要紧,气氛要好’。说的对,是听课交流,要有个好气氛,不要弄得像鸿门宴,暗藏杀机,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我不禁为吴老师的耿直,可爱点赞,他纠正了我以前的听课观。他告诉我们要宽容、大气地对待我们的同行。古人都知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使世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多欣赏别人,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

  诸如此类的案例书中应有尽有,生命不息,阅读不止,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学习,继续实践,与学生共同成长!

致教师读后感6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致教师读后感7

  夏天如期而至,从考试之后我就没有像之前那样久坐地去完全沉下心来做一件事。于是,满怀着对每天无所事事的愧疚,打开阅读软件看了看,选择了一本《致青年教师的信》。这本书是于洁教师写给青年教师的44封信,融合了她多年的教育智慧和经验感悟,在与青年教师对话中解决他们的疑惑,让他们不再迷茫。

  本书描述了许多类型的学生:慢吞吞的小言,情商很高但不守规矩的小意,还有不爱学习的小皮等等。在青年教师刚踏入学校的时候我相信这些类型的学生都会让老师“头大”。而大部分老师没有经验或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和言行,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这些学生。

  而在本书中,于老师针对每种类型的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例如前文提到的小言同学,他刚入学时他的`父亲就和老师说小言做事慢吞吞,学习习惯差。这位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只能看到小言的这种形象进而形成了刻板印象。

  于老师建议:撕掉对学生的标签,从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

  在教育原理中,我们学到过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性,也知道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差异性,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可是在实践中或是教学中,我们就会“急于求成”,而忽略了每位学生都是独立个体,是个体就会有差异。

  其次,于老师还建议,作为教师,要想在工作中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归根到底在于相信“荷塘效应”。

  荷塘效应:假设第一天,池塘里有一片荷叶,一天后新长出两片,二天后新长出四片,三天后新长出八片,可能一直到第29天,我们也只看到池塘里依然只有一半的地方长有荷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到第30天荷叶就掩盖整个池塘。

  在29天的“临界点”之前,信息可能都处于缓慢的滋长期,难以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后一天,瞬间爆发,其影响力将让人瞠目结舌。

  于是我告诫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或难教的学生,要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的过程会很漫长,而收获的时间不知道哪一天会到来,可我知道,只要一直坚持着做一些努力,收获迟早会到来。

致教师读后感8

  今年9月份在一次新教师培训时,我们发到了一本《致教师》的书。我就有幸拜读朱永新先生的这本书,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光是前言就很是新奇,对于教师还有这样的比喻,新颖又贴切。

  全书共有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每一个问题都有一束焦灼的目光,都是一场等待与倾听,一份信赖与虔诚。我想,朱先生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解决,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问题如同纵横的田垄,先生的谈言微中,成为一行一行智慧的播种。与此同时,那些来自不同层面的真实问题,作为21世纪中国教师的底层声音,何尝又不是中国教师成长的精神面相?因为问题的针对性,《致教师》的对话既是澄清当下的共时性对话,亦是存留历史的历时性对话。前面有提出的问题,下面朱老师来做解答,非常精彩!有一节写让先做个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教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怎样去成为一个享受教育幸福的人,受学生欢迎的人。提到了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础的是要先做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这一节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是非常有用的,要完善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朱老师送了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入的解答了这八个字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做,让不知所措的我有了一点方向,也有了努力的方法。

致教师读后感9

  这个暑期,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翻开《致青年教师》的目录,一个个亲切熟悉的文章题目浮现在眼前,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智者交谈,让我心灵不断受到感染,让我思想不断得到启发,《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作者用这六个方面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质。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认识到了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因此,我们应该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工作中只有爱自己的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兴趣很多,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长,那就会与学生不合群,从而被学生所疏远,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还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样样精,但起码能通一些。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老师更应当表现得比学生善于学习,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照亮人生的道路。

  吴非老师的故事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教师需要用爱来教育学生。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吴老师请学生到办公室通常会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而且表达了他对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就会体会到来自老师的爱,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用爱来对待身边的人,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用爱去呵护、教育学生。

  让我们带着执着与热情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无需华丽的语言,在低调中保持着对教育的执着;无需多彩的生活,在育人过程中享受着快乐的缤纷生活。愿我们能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致教师读后感10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后感11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同学的答案。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老师、学生的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致教师读后感12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理论专著。我觉得这本专著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而我们在学习工作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我以为,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

  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为此,我要做好充分备课;精心设计课堂语言;把学生当成朋友;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会努力这样做,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我的课。

致教师读后感13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写给初入教师团队的青年人的书。这本书层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师初入岗位的种种困难,以及困难出现的原因,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

  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其切入角却不尽相同。从课堂上,到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从教学内容,到与学生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足可以称之是初入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的新手宝典。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帮助读者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还从教师实际生活中解析出了这些困难出现的原因,让读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在一线教师岗位,并处处细留心地观察教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是无法这样像外科手术般的准确把握的。这让我如获至宝之余,对吴非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吴非老师运用大量事例说明了青年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产生困难的原因。青年教师由于初入岗位,经验上十分匮乏,对孩子们的认识处于空白阶段。这样往往容易使得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不理解。其实这不是学生做的不到位,而是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事倍功半。而这也正成为困惑广大青年教师的一大难题。如果不能及时的改进,会对初入岗位的教师产生各种障碍。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工程技术,其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如果掌握不了好的方法,一味的错误下去,那么就无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感谢吴非老师,在我初入教师岗位时对我产生了如此细致的指导。来到岗位后,我发现我与这帮孩子们完全融为了一体,与孩子们共欢笑、同悲喜。希望我能将书中的经验与知识逐步消化,成为我自身的精神财富,引导着我向着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使我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架起了进步的阶梯。

致教师读后感14

  像春水等待青红的妆点,像玫瑰等待夏阳的亲吻,像苍松等待青鸟的呼唤……四季轮回中,我不断地期盼,执着地追寻,追寻生命的丰沛与幸福。

  金秋九月,我们又迎来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一段与“天使”相遇、相伴的旅程。清晨七点,我走在上班的路上,开启一天上班模式。备课、上课、培优、辅差、批改作业、讲评练习;值日护导,午托管理;处理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工作总是一件接一件,老师们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按着轻重缓急的顺序连轴转着。尽管,老师们脚步匆忙,但是你总能看到她们脸上的盈盈笑意。

  累吗?身体的疲劳是有的,不过,那笑里的幸福掩不住。因为她们忙,却不“盲”。她们的幸福很简单——也许是今天哪个学生课堂上表现出色;也许是哪个学生有了进步,也许是哪个学生改正了错误,也许是自己取得了进步,也许是她们离梦想更近了一步……教书育人,不是任何华美的诗句可以代替的,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全部的心力。一个优秀的交往者,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能够讲一点儿奉献精神。朱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一个老师做到换位、尊重、互惠,他一定会赢得教师群体的尊重,赢得校长的尊重,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父母的尊重。”我想:这个人一定有“人缘儿”,他的人生必然附带着从容和幸福。当我们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都能够包容、理解和原谅,我们就能“善待”学生,乐观、积极地给孩子们帮助,等待未来会恰如海子说的那样美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幸福是一种奇异的事物,幸福需要分享。”

  朱永新老师告诉我们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忙碌的生活,也许琐碎,也许辛劳。如果你厌烦抵触,生活可能就像阳光下的影子,黑暗而又了无生趣。如果你欣然接受,从容笑对,享受每一个小小的幸福,一次次磨炼将成为你生命里的阳光,照亮你。

致教师读后感15

  《致教师》书名就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当下最困惑的问题,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加以分析、深究、解答。全书共有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都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所读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进行专业阅读

  教师为什么读书?教师的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人生。教师不要以为人生境界与教书关系不大,你在教室里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教科书。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也许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

  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学历,是经过证实的学习历程取得的文凭。经历,是我们人生的履历,是我们走过的路程。而阅历我更多的理解为阅读的过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的人生境界也由此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与教书息息相关,所以在方方面面,无论我们再忙也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事情总有时间去做。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就要边教边学认真读书。

  对学生一视同仁

  朱老师说过,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因此,一位老师所要面对的孩子,是差异巨大的不同生命,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可以说十分正常。但是,作为一位老师正是得知这一点,我们才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呢?第一,要一视同仁证实差异。第二,要公正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三,要公正合理的给予学生评价。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所以亲爱的老师们请记住,只要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所以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致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致教师》读后感04-02

《致教师》读后感08-05

致教师读后感08-19

《致教师》读后感15篇07-29

《致教师》读后感(精选15篇)07-15

《致教师》读后感(10篇)03-01

《致语文教师》读后感04-05

致教师读后感15篇04-29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4-07

《致教师》读后感9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