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3-02-13 11:22: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1

  第一次听到《瓦尔登湖》是在新闻上,新闻的大致内容是2016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还带着一本《瓦尔登湖》,当时比较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清华大学的校长如此推荐呢?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梭罗在23岁时就摆脱了金钱名利世俗的束缚,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瓦尔登湖》是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当我听到《瓦尔登湖》时,第一反应这是一部写景的作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时会发现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并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都象征着返璞归真的隐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而如今人们的心里一概被视为消极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极致的功利主义不仅弥漫在学校里,同样也成为官场、商场、文艺圈的准则。有多少人因为遗失了心中的瓦尔登湖,最终成为“套路”的牺牲品,又有多少人,因为过于追求成功,最终成为繁华一梦中的'过客?

  可能,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瓦尔登湖》既不是那种鸡汤式的麻醉剂,也不是鸡血般的兴奋剂,而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内心的向导。而那个抽象的瓦尔登湖,并非本来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灵魂的故乡。所以,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邱勇推荐《瓦尔登湖》,是希望学生能够以精神上的洁净高远,去对抗无所不在的物质喧嚣,减轻利益交换原则所带来的焦虑,从而逃避这个时代的狂躁与沉沦。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哪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以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了虫子的蠕动。我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吗?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所以,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寻找到那块属于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吧!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2

  《瓦尔登湖》一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

  梭罗在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们暂时是安全的。”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过着简朴,原生态的生活,用自己的经历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的文明发展。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剑去征服、践踏自然,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质的欲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韵味,丧失了自然之美。

  梭罗之所以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在简朴的小木屋里过着悠游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清静的湖边上游鱼戏水,倾听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谛。正如梭罗所描述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迫使我们提出问题,由于答案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到最朴素自然,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并非物质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豪宅、名车、名表、名牌包包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质层面上的舒服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书中梭罗令我们体会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中的舒适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比穷人更为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梭罗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轻物质重精神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将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华,重在于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应该就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独立搭建小木屋,简陋的破炉破灶,独自种粮食、觅食野果、追猎狐狸、种豆耕锄、捕鱼、吹笛奏乐等等,自给自足,每天虽然粗茶淡饭,粗衣麻布,却依然很享受,抛弃了物质和财富,远离了世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罗在书中所描述的“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梭罗用自己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过我们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骂它。热爱我们的生活,不管它有多么的贫穷,即使在贫民窟中,也会有一些愉快、惊喜和辉煌的时光。梭罗生活在何处,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让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通过永远不停地灌输和侵染我们周遭的现实,才能理解一切圣洁和高贵的东西,宇宙不断地、顺从地适应我们的想象;不管我们走得快还是走得慢,脚下的道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了。梭罗讲述到我们应该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只坚果壳或蚊子的翅膀而脱离轨道。这读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他却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任凭人来人往,我们就主要的是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反观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却日益枯竭,随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了一种习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无目的,无追求。

  在阅读篇中告示我们心灵的寂静,才能活得轻松惬意,不被枷锁所困扰。梭罗的最初居住在瓦尔登湖畔没能拿起书来阅读,尽管他整个夏天都把荷马的《伊利亚特》,也只是偶尔地看一看他的书页,因为最初他的手头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手工活计,同时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锄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读书,不过他盼望着将来能读够书,一直用这样的希望来激励自己。

  在梭罗看来,书为我们存在,或许它会解释我们的奇迹,并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迹。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它们或许已经在别处表达过了;纠缠、困扰和令我们迷惑的问题,同样的纠缠、困扰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过;无人能免;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语和生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要沉得住、心静下来读书领会书中所带给我们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它们可能会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且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新层面。有多少人,因为阅读一本书而开创了他生命中的新阶段。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清新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不为世俗所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3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本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及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的经典读物。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的人。因为该书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细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湖,书中有好多描绘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岔开的白杨下,一个胡角上,临近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德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地方画家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多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拟人化地写出湖的.美景。

  书中的“我”,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几平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喜欢吃什么,就在方寸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人也向往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最终离开。并不是瓦尔登湖不美,也不是因为他厌倦,而是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是环游世界,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书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乡下的人向往城市繁华喧嚣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羡慕乡下那平静悠闲的日子。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4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5

  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别人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到瓦尔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伐木造屋,掘地种粮,捕鱼狩猎,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他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

  梭罗在悠闲自得的耕耘垂钓,散步泛舟,采果狩猎,用大量时间享受自然的同时,他每天还在读书、思考、写作。他用心观察自然、用身体验自然、用脑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周围的一切。细微地注视湖水的纯静透明、林木的葱郁碧绿、动物的活泼可爱、收藏的沉甸果实以及四季变化,春天的来临,冬日的湖面,太阳升起……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6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读后我也发掘了自己身边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脱俗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最全面的站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7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合上《瓦尔登湖》淡蓝色的封面,犹如一股清凉的湖水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徐迟先生是这样评价的:“《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好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能让你有奔赴山清水秀、未被污染之净土的冲动。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它是属于一个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

  该书的作者是19世纪的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在读完哈佛大学后,28岁的他于1845年7月4日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是他简朴生活的全部,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并由此写就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它与《圣经》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此书在当代美国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

  《瓦尔登湖》是梭罗融入自然、静心思考的结晶,全书给我留下了三个方面的深刻印象:

  1、《瓦尔登湖》是一幅田园风光的唯美长卷。读完全书,仿佛跟作者完成了一次难忘的、纯美的自然之旅,你会走近湖畔,走进松林,你能看到悠然而过的`田野上的飞鸟、欣赏森林深处的蚁群大决战、在冰天雪地中倾听远处传来的猫头鹰的哀鸣;湖水的静美、雨中的奇景、变幻的雪冰、乡野的美梦,让你在真切的体验中深深沉醉。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

  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2、《瓦尔登湖》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在湖畔,作者自得其乐地种豆耕锄、觅食野果、追猎狐狸;在湖上,作者恬淡闲适地垂钓游鱼、观鱼戏水、听湖奏鸣。“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3、《瓦尔登湖》是处处灵光闪烁的哲学圣书。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并不是简单的逃避现实,在简单的生活中,他一直在思考,思考人生、文明、金钱、贫富、生死等大问题,在娓娓道来中悄悄开启你的心智。那些贯穿在行文中的哲思妙语,会使你在反复诵读中,感觉常读常新,回味无穷。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影响世界发展的绿色经典,是构成美国性格最重要的书。海南和三环出版社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但他却给我们一种长者拥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作为一名教师,应像梭罗一样,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从而诗意的栖居在校园内,成为引领学生热爱自然、创造生活、摆脱世俗、走近崇高的表率。假如我们可以永远活在现在,善于抓住现在的每一个机会——如同小草不放过滴落在它身上的每一滴细小的雨露一样;而且不把时间花费在弥补失去的机会上,——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尽责,那么,我们肯定会备受福佑。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8

  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种淡薄的心态的,需要一颗纯自然的心的。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梭罗的促膝长谈,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一次沉淀下来细心思考、洗清浮华的机会。

  静是梭罗的一种境界,也是他的一种感悟,而静水流深是梭罗感悟的结果,这就使得变成通透,寂静的瓦尔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现代生活的无数个侧面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怜的--人一样。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这种静寂并不是孤独而是在沉淀,在洗涤浑浊的灵魂在一点点净化自己。

  静,似清泉给炎热以甘冽;似清风给浮躁以清静;静,似古树之根——万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万事之能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来吧,在静静地在瓦尔登湖畔寻觅那片刻的静谧!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9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10

  《瓦尔登湖》是一本书,瓦尔登湖就是瓦尔登湖。

  去年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女儿那儿住了几个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游览了凡到美国都应去的一些地方,当然都是女儿女婿精心选择,周密安排,细致策划,亲自陪同。得以饱览了自然风光,参观了历史遗迹,领略了先进科技。感受到了一种不虚此行的'满足,上千张拍摄的图片,7—8万字的日记,现在拿出来欣赏和翻阅,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这些来充塞我的空间,也不想耽搁别人的宝贵时间,我下面说的是一本书和一个湖。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们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没听说过,不少人知道没读过,也有不少人知道读过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们多数人不知道,多数人没听说过,有的人知道,也听说过,但多数人没去过,没见过。

  《瓦尔登湖》我知道,我买过,我读过,但也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知道,当然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但我以为150多年前书上说的一个小湖,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这次在美国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1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最后以陶渊明的一首《归去来兮辞》送给大家共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12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13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书中,他描写到,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原来,找着住的地方,是那么简单。随后,这间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种的蔬果地。原来,填饱肚子,是那么简单。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换,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还是那么简单。

  这一点,正是梭罗与陶渊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渊明如此沉浸于对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间每一个人能够企及的。但之我见,这其间,却缺少一种源于心境底部的朴素与淡泊。而梭罗则不然,他明确自己简朴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双手却为自己尽可能简单地创造出这些。从而腾出时间来,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贴身倾听,沉静思考。老子便曾这样说过,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绝不可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纵观阅读全书的`过程,梭罗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强调“避世”的概念。梭罗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他仿佛为自己掐准了秒表一般,准时告别。他能意识到自己何时不再需要继续地沉寂,于是,“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统一地联结成一片,而且句号完满——还是那么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而这恰是《瓦尔登湖》这部著作的本质、关键,以及可贵。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14

  这两天又捡起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次阅读同以往阅读感受不同,这是一本让人心静下来的书,特别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的心由于受到外界的诱惑太多,都静不下心来享受生活,大家疲于奔命地追求“成功”地生活,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很清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不成功”?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生活是健康的生活?什么是生命?什么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在迷惑着我,困惑着我。

  徐迟先生讲:“《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这次阅读中我得到同过去阅读时完全不一样的收获,我感觉此书一定要静下心来阅读,只有让整个心沉静下来,静静地读。心情浮躁时这本书肯定是读不进去,记得当时我知道这本书时,是在20xx年,由于是美国中学生阅读极力推荐的一本,当初拿到此书时,只读了几页,实在看不进去,就放下,前两年由于儿子学校推荐此书,为了想让儿子阅读,强迫自己读完,但也是非常勉强的,因为自己读的过于勉强,儿子读不进去,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强迫他读,最近再一次阅读,连着两天静静地阅读却得到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发现有些书读不进去,放着,过几年人生经历不同了,心境不同,再去读时就发现它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像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就是这样的,一放就十年,再拿起时,却不肯放下,这是我阅读中摸索出的一个经验,去年十月份读《日瓦戈医生》时,心情激动地无法形容,一下读了两遍。

  今天上午,大雨滂沱,我静静地跟随梭罗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整颗心完全沉迷于他的文字中,才真正地有点读懂他,所以这本书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瓦尔登湖》应属于心灵之书,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忘记周围的一切,同梭罗一起在大自然中思考生命和生活。现在我有点明白像陶渊明、托尔斯泰、海明威等,都和梭罗一样远离都市,过着一种简单纯朴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只有生活简单,不为生活所累,不被那些无聊琐碎的事所牵拌,我们的生活不在无谓的匆忙中被琐碎的事损耗和浪费,让整个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会有时间有精力对人和世界进行深刻地思考。

  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自然主义者,他崇尚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他热爱大自然,远离都市,隐居瓦尔登湖畔,过一种田园式的生活,他想通过自己的这次隐居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更多地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若人生活简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我一直认为人真正的幸福就是来自内心的'宁静,这是物质生活无法给予的。只有内心宁静和平静,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内心需要和追求,才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一切,这也是我旅游途中领悟到,所以人一定要走进大自然,当你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风光,面对高山流水,面对天地之间的大美和草原的辽阔,当你站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的幸福,是物质生活无法带给你的那种幸福。这种幸福我也讲不清,只是每当我从西部归来,人虽回来,心却留在那里的感觉,我一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只有在路上,我才会真正地静心去思考,去感悟。也许经过这些年的行走,让我的心和梭罗所倡导理念更加接近,所以再去看他的书,忽然发现他写的正是我内心所追求的,所思考的,就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实际上一本书的好坏,应该因人而异,同读书人的心有关,你认为好的,并不是别人会喜欢,有些书正好写出我想说出的话和正思考的问题,我就很激动,然后就极力推荐这本书,说这本书是好书,但此书曾经是我无法看进去的书,书的好坏还同人的心境有关,不能一概而论说它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放下此书,得到对看书的一点点看法,并不全是对《瓦尔登湖》感 悟。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15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08-27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09-02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09-02

2022瓦尔登湖读书心得03-21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5篇12-27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5篇)12-28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15篇02-16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5篇02-17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2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