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感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大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大学》有感 篇1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
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x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x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x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读《大学》有感 篇2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将人的智能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且运用到我们的教育中是有很大好处的。首先,它能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要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而是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第二是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不同的智能强项,并充分发挥出来。第三是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激发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最后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我们的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理化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
早在春秋时期,孔老先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见解。多元智能的本质其实就是因材施教。材,就是是学生。的确如此,人的智能方式不一,人的智慧钥匙就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就看我们的老师、家长能不能帮孩子找到那把通向成功的钥匙!
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智能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指导,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有各自解读世界的视角和语言。敢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视角看事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事物,就是老师发掘孩子自信的前提。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强项,也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使孩子充满自信地实现个性发展。中国有句俗语:人各有所长。放眼四顾,我们常常看到生活中有人工于运算,有人精于言谈,有人长于舞蹈,有人专擅绘画……多元智能的研究者加德纳曾经幽默地建议,判断孩子最发达智能的一个好办法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规矩表现”:语言智能发达的孩子老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孩子爱涂涂画画,发呆冥想;人际交往智能发达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肢体运动发达的孩子爱做小动作。这些课堂上特殊而不规矩的表现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学生在向教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希望被老师认可并接受。加德纳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潜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就能真正地立足于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无疑给第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的观念要变化,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建构起新型课堂环境;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发挥其更为积极的作用;要用全新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此,作为21世纪的老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学生生活在一个大环境中,接触的不仅是老师,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们一出生,父母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要更好的发掘他们的潜能,是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多一点关心,多一份关爱。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
针对以上的内容,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尽量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协调发展,彰显教育改革的理念。
读《大学》有感 篇3
读完《大学》之后,我的内心踏实了很多,原本复杂烦躁的心慢慢随着阅读被润了一遍。客观地讲,一切单单用文字去解释《大学》这些抽象,虚的文化,我觉得都不能解其味,总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准确的.言语去描述,总也表达不尽对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阅读这些国学文化的感受一一详细记录下来,一点点滋润我的心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阅读《大学》的感觉是踏实,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爱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生平的智慧,给我们无尽的关怀。
读《大学》有感 篇4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本书相信我们都应该知道吧!他们是由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所精心编绘而成的。“高尔基”一个众人皆知的人物 ,一个耳旁随时听见的一个名字,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主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上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的坎坷,写下了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而《我的大学》则就是在三部曲自传小说其中之一的一部,也就是我即将而读的一本书。
《我的大学》是这三部曲中最卓越的一部,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用现实主义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的形式来征服了我们全世界的读者,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我们并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是如何解决的,能激发我们成长中的毅力,让我们了解无论什么状况,有多么的`艰难,我们也要想方法去克服,并且知道在这困难的身后不仅仅是我们一人的努力而克服的,而是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一种思想方式。
这本书讲着作者在13随时便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他并没有成功,而这个梦想则留在他的心底,梦想破灭后,为了生存自己而不得四处奔波劳碌,住“大杂院”卖苦力为生,与小市民和大学生结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与同行的人打交道,接受种种的生活考验,受到了很多思想的教育和启迪,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在那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这种的艰难生活下,他依然能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的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做那些所谓自己的梦想,就像中国在清朝时期被整天无所事事,只求寻欢作乐的人统治者,这能不腐败吗?连日本这样小的国家都能请略我们中国,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且能得知中国的技术,知识能力,都如此的腐败,可想而知只有自己强大,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我们愿意去学才行,自己学的才是真正的,别人强求的永远是不可能的……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读《大学》有感 篇5
家长会上,卢老师布置阅读吴军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相应的读后感。读完这两本书,感受颇多。作者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了经典的教育读本。这样一位超级用心的父亲,留给作者孩子的只能是优秀。最终,作者的女儿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吴军在序言里强调“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成功的道路并不是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马拉松长跑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大学之路,只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按照时间上的延续,终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等三种方式。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为良好的学校教育奠定基础。从小学到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学校教育逐渐取代家庭教育成为最重要的位置。从成年到进入社会以后,自我教育将逐步取代学校教育成为孩子持续成长的动力。这样的终身教育过程,才能够为人生马拉松赛跑提供足够的能量。在人生马拉松赛跑的后半程,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持续人生马拉松长跑的动力源泉。
自我教育形成的关键期在大学,成功的大学教育是形成高质量自我教育的基础,不成功的大学教育很难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自我教育机制。因此,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马拉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美国大学承传了英国教育家纽曼的大学理念与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理念。纽曼式的大学关注“道”的教育,推崇通才教育。洪堡式的大学应该关注“术”的教育,推崇专才教育,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我国大学基本上符合“洪堡式”的办学理念。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偏向于通才教育。如果单纯地比较美国本科毕业生和中国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会发现美国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少,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要强一些。这是通才教育带来的好处。美国大学为了弥补本科专业教育的不足,增加了一年硕士课程,以弥补通才教育的不足,从而达到兼顾专才教育的目的 。相对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社会,通才教育下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
面对美国优质的.本科教育,中国太多的学子想挤进美国名校。但是,面对名校录取的激烈竞争,以及并不公平的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方式,学生的爬藤申请之路异常艰难,成功率极低。就连美国藤校的招生官退休后给中国学生做升学申请辅导,也没有必胜的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主要的任务是抓住家庭教育的最后机会,帮助孩子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纠结大学申请技巧与应付对策。在孩子的知识、能力、心智成长方面,家长们需要不断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阳光、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成为一个善良、热情、感恩的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申请到顶级名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机会与平台。但是,在成功率极低的爬藤路上,我更加关心孩子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与热情,关心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与完善,关心孩子将来在大学学到了什么。任何时候,学有所成远远胜过藤校本身。
孩子们需要一如既往的坚持,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为自己将来并不拥挤的马拉松赛跑提供永久动力。
读《大学》有感 篇6
《大学》是我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启发我人生的一本不朽的中华古代经典。读了这本伟大的经典著作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是《大学》令正值求学阶段的我对未来少了一丝迷惘,多了一丝筹划。
《大学》为人生规划出八大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和至善。达至善者堪称完美。我们平常人对于达到明明德和至善,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但我认为《大学》指引我们人人都应以至善为人生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与“王道”。所以我就将“至善”立为我的'终极人生观,并将按《大学》中的规划去努力奋斗。
《大学》中倡导的人生第一阶段“格物致知”就是要我们首先达到“知本”即认识自然事物的根本,对自然本质奥秘有挖掘的好奇心,从而增加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为此我平日里更加留意对一些平常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凭借我日久天长的细心观察认识,我对很多科学知识都有了本质上理解。从而坚定了我对科学的认可,认清了迷信,封建的思想无非都是自己欺骗自己,本质上是空的,而真理的根本实践证明是坚定可靠的。有了这种认知我发现我已自然迈向人生的第二阶段“诚意”也就是“毋自欺也”不自己欺骗自己。有了第一阶段对事物科学本质的认识做基础,第二阶段很自然的完成了过渡。然而《大学》为我们规划出的人生八大阶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几个过程,是需要我们一生去奋斗的。人生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英雄尚且凤毛麟角,有“明明德”达“至善”者恐怕只有古今圣贤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需太过于追求人生的结果,体会《大学》中对人生提出的奋斗过程才是最主要的。
《大学》伴随了我五六年,从一个懵懂少年到现如今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判断力的青年。《大学》对我思想上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功劳,我相信《大学》这部经典将会为我的人生绘出一幅精彩的画卷。
读《大学》有感 篇7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读《大学》有感 篇8
翻开字典,可以看到字典上是这样解释“诚信”的:诚,即真心,诚实,实在;信,即诚实,不欺骗,信任。伟大的古人孔子这样说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鲁迅先生这样说诚信:“诚信为人之本。”可见,从古到今,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做人的道理、准则。
每年寒假,学校都要组织一次读书活动,今年的推荐书目是《播撒诚信的种子》,全书有十个章节,分别有故事小屋、美文品读、教你一招、活动天地四个栏目,阅读这些内容,真的就像在自己心里播种一颗颗诚信的种子。
通过仔细阅读,我发现每一个故事都衬托出了诚信的重要性。在众多的故事中,《大学者的真挚情》这篇文章尤其令我感动。
文章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考入北京大学的新生去学校报到,可是校园太大了,这个新生一头雾水。这时,一位白发老人迎面走来,新生忙问他自己究竟该去哪报到。可是北大实在太大了,老人也不清楚。但老人主动答应为他照看行李。新生谢过老人,轻松地去报到了。九月的天气,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这位高龄的老人身上,而这个时候,新生终于他办完了所有报到手续,并找到了自己的.新宿舍。正当他与同学交谈时,突然想起了交给老者看管的行李。他忙向楼下跑去。这时,他看到了等待了一个上午的老者,依旧在校门口。看到年轻人,老者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说。新生除了说“谢谢”,什么话也说不出了。事后,他终于知道那位老者竟是著名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我们可以想象,在北京大学的大门口,一个古稀老人,右手拎着沉重的行李,左手不停地看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而无情的烈日照在他身上,就是一般人也不一定坚持得住,更不要说一位老人了。在他等待的过程中,当然有这样的可能:也许他会因体力不支而头晕目眩,也许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完成,也许他……但是,季羡林老人并没有退缩,始终坚持着为年轻人照看行李的诺言,以顽强的毅力等到大学生来的那一刻。
季羡林老人助人为乐、信守诺言、宽容待人,真不愧为一代宗师,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就是因为他品德高尚,所以在文学界,他是很受人们尊敬的,而他今天的成就,也是和他信守诺言的品质密切相关的。
诚信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不仅包括了信守诺言,还包括了真诚地对待他人。这样才能与别人产生真挚的友情。我的姨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1月28日,是我的生日,姨妈本来答应给我买一盒磁带当作生日礼物,但是,在我生日那天,姨妈却没有来,我很失望,开始埋怨起姨妈了。后来,妈妈告我姨妈在我生日这天因为加班而赶不过来了。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是我错怪了姨妈。令我想不到的是,姨妈在放假的第一天,就特地来接我,冒着雨,带着我去遥远的文二路图书大厦购买磁带。姨妈那样为了自己的一句承诺,想法设法去完成,她也是我做人的榜样。
不管是季羡林先生,还是我的姨妈,他们都是言而有信的人,如果天下间多一些像他们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美好。
读《大学》有感 篇9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xx。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xx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xx,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读《大学》有感 篇10
每每看到这部书,我不经意的感慨万分,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他出生在俄国伏尔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市,父母早亡,所以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幸好有一个慈善的外祖母对他很好,十多岁就独自谋生,他所写的《我的大学》不是真正我们所想的大学而是“社会大学”,什么是社会大学,不过我的理解是这样,是指出社会去独自打工。
《我的大学》是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三部,描绘了高尔基在喀山上的生活,不过这种日子十分难,他刚开始怀着上大学的希望,而很快意识到穷人上学是种幻想,他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去当码头工人,然后又在面包店干活等等,这个世界残忍的磨练他的'意志,还使他最为深切地体会到人性被压抑,直至灭亡的苦痛,他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能够使人们知道沙俄统治的危害。
我每次着见这本书,我是如此幸福与快乐,高尔基生活在当时是如此艰苦,但他并没有被生活所屈服,他是如此顽强,他是如此乐观,而我却是既不珍惜眼前的幸福,我如此地放荡不羁,自从我看了这个书以后我改变了,我感谢这本书,这个书使我改变了自己的一些坏毛病,这本书就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是幸福的,之前我不珍惜,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快乐还要好,所以我们珍惜眼前,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如果高尔基,不是生活在那里,而是在这里该多开心。
【读《大学》有感】相关文章:
读《大学》有感02-15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03-17
读我的大学有感03-28
读《我的大学》有感04-07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通用11篇)04-20
教师读《大学》有感(精选13篇)12-05
大学生读《平凡的世界》有感750字03-30
读《大学》心得08-31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