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学习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知识,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采取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学习,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认识起点进行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习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习形式,既使学习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平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巩固新知的练习,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习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
学习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实验、书写等),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在平等中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充分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 ,还要有精当的练习(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习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平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 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习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习题,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常见的数学游戏往往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游戏还应溶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习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习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教学片断:
1、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感知分数的意义
(1)、请每个学生拿出一个圆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片的几分之几?(师把上图贴在黑扳上,写上 )
(2)、把8个圆纸片,平均分成4份,用色笔涂其中的1份,师贴,并板书。
(3)师启:把什么来分?怎么分?
分几份?其中1份是多少?(生讲师板书)
一个圆片 平均分 4份
8个圆纸片 平均分 4份
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4)、做议一议。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师: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出示书中的两幅图。
让学生看图后回答:
图1、图2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1份是几?它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回答。
3、突出“词”的叙述、理解分数意义。
什么叫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
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等用单位“1”这个词表示,再抓住怎么分,分的份数,取的份数等特点,用关键词“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这样的”归纳出意义,再指导看书习,把这些词用曲线划下来。小结: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如45分数单位是 15 的,有4个这样的单位。
教学反思: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组合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所以本节课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在处理教材时,我认为应加重对一些物体可以平均分得到分数的实践过程的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这些物体,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当概括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个概念时,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说、多练,在运用中体会、理解分数的这个意义,明确——谁是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好的体会。
(二)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一味地讲授,也不是仅有教师演示给学生观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在操作中主动探索,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理解了单位“1”,明白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看作单位“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20xx年10月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成果展示交流会好课纷呈,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了这节课,我突然感悟到:尽管我的课与张老师的课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应该有能力让我今后的课“效”起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一、认真研读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记得张老师在介绍自己备课的过程时说过,为了这节课,他翻阅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材,认真琢磨了这个内容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材。再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教案是提前抄好的,教参在上课前一天翻一翻、看一看,最多了解了解本单元、本册的内容。除非要上教研课或比赛课了,才急急忙忙借一些其他年级的教材看一看。这样的准备,能上出精彩的课吗?就在听完张老师的课之后几天,教研室陈老师要我组织秀峰区五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由我定。于是,我认认真真的翻阅了本册教参,发现课标版“简易方程”与以前的大纲版有较大出入,而且,教参详细的介绍了教材内容改动的原因、教学时应采取什么方法、重难点知识怎样处理等等,同时,我又查看了大纲版教材对于这个内容的安排,我猛然间觉得自己对“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我也更深的明白了一句俗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真谛。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气氛
《分数的意义》一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美丽的童话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数学活动,但从张老师的课堂却发现,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走。是什么吸引了学生自然、大方、自信、和蔼的教师,使学生思维敏捷,畅所欲言,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中,教学效果自然不一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教学,我也在努力的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朋友、学习的指路人,想方设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但这个“度”把握得不到位。有时学生疯过头了,自己要想法控制;有时学生爱理不理,又要连哄带骗。自己没能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想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面对学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地方向。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张老师的课非常流畅,让听课的老师有一种“享受”的感觉,而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又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活动面对着不同个性的学生,就决定了它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我们课前无法预设的资源,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是他无法预料的,但我觉得张老师抓住了每一个偶发性的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解决真正的问题。而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生成资源的基础。这也是我要花大力气学习和练习的方向。
总而言之,张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有实效性的课堂,是对学生负责的课堂,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课堂,是学生快乐成长的课堂,是老师应该给学生的课堂。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今天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一课的教学,本来是作为考核课,由于要进行课题研究,供大家参考,所以短短的四天时间,从备课到课件的制作、学具都要到位。由于本身心里还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备课、制作课件时,总是很犹豫,一些地方不知该怎么处理,虽然在集备时大家给了许多意见,但意见也不太统一,只有等上课后,大家才能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
首先谈谈课前的主要困惑:
1、知识之间如何串联?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发展史,这些知识有的是互相牵扯,有的是互有联系,如何过渡?
2、学生动手操作是否必要?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过一些经验,从图中也可直观看出平均分后的结果,那么还要不要动手操作?
3、如何顺利导入?是从难点单位“1”入手,还是从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还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对于分数的意义中的重点词如“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平均分”、“若干份”、“一份”、“几份”?
5、如何引导学生看课本?课本中规范的概念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看书是很有必要的,怎样引导呢?
6、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是只给一些物体的,还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材料都给学生?
7、对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需要从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这个度?
数学不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
试教后的自我反思:
1、关于媒体的使用。教学中,有的是学生操作,有的是课件演示,还有老师的板书,感觉比较乱如何处理好课件的播放时机?
2、关于如何更有条理。对本节课环节有些不熟练,导致一些话或播放课件迂回,给人有些错乱的感觉。
3、如何让学生能说,会说,想说?概念教学本身比较枯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得到概念,并能归纳出概念,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讲求策略。
出现的问题:
整个教学中,没有对分数的意义进行规范的定义,或看书完善。本来是想借助操作,让学生明的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但是对于操作后的思考,引导得不得力,导致学生无法说出“核心”。
求同比较:
主要是两个层面的比较:
① 分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② 分一个物体和分多个物体的数量明明不一样多,为什么每个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两层比较,突出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无关,与分东西的数量多少也无关,只要将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存异比较:
由于教材在揭示分数意义之前只有一个四分之一这一个例子,所以我想让学生先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思考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从而体会分数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就不同。
在这种找不同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表示的个数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数不同,是因为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不同――从不同中,更加强调了分数的这几方面要素,体分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正是因为运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运用存异的方法,从反面强调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我认为才是有效的。
5、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生,与老师的讲授。感觉老师在课堂上说得比较多,学生说得少。有的需要学生多说的地方,学生不说,师就自己包办了。
尽快在得到本组同伴的帮助、建议后,能有更好的改善。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单位“1”理解是认识分数的关键,为以后学习分数的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及解决问题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我做到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努力之处
1、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先出示月饼图,观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再出示正方形图,观察: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3份呢?接着出示线段图提问: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这样的2份、3份呢?引导学生回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通过观察思考,我发现学生对于过去学习的分数知识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这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分数是在生活中产生的,所以我精心制作直观形象的课件,运用直观图式,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展现了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归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就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3、将观察、比较、思考的教学活动贯穿始终。
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一步一步地从具体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不断地思考、观察、比较活动,使学生理解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改进之处
课堂上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
1、个别环节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课堂上如果增加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这样的环节更好,学生的学习分数的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同时知识也能活学活用。
2、在描述分数意义时,有些学生能领会,但是语言表达欠规范完整,在汇报时我有些操之过急,缺乏耐心地引导。
在追寻分数意义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使学生处于一种向智慧挑战的状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4-02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06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3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1-13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21
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28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25篇03-06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02-09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