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读后感(通用16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常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典常谈》读后感 1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对于例如四书五经等一系列诸子百家作品的独到见解,可谓是国学入门书,让我深有感触。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通观整本书,朱自清先生不仅对于每一部着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那么然是经典常谈,那么这也就说明我们不应该却忘记这些经典,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经典常谈》读后感 2
暑假里匆匆观览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先人留下的许多的文化遗产。这些经典多而难读,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似乎见到了这个,整理了经典,就有了《经典常谈》一书。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等著作,是群经,史,子,集四部中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这样的次序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说起《说文解字》,原先我家有一本,一直没有人看以至于忘记了家里的这本书,后来有需要就又买了一本,放到书柜里时才发现原来那里已经有一本了。《经典常谈》也是这样,假期里想看一本书,一翻,这个书有两本,不同出版社出版。买了一次还要再买一次,想来这书确实是好书啊,就是没有去读它。经常是买了书不读的`大有人在啊。在我们的生活里,慢慢地读书、品味书香已经成为奢侈的事物,大人、小孩读点好书不容易啊。
朱先生的这本书被称为“经典常谈”,其实应该是“经典导读”。众所周知,我国旧时的教育就是读经的教育,读经是唯一的项目,新式教育废止了读经。民国后,虽然有读经运动,但是都失败了。在近年的素质教育浪潮中,逐渐地,读经成为热门项目,如我这般的人,读书的时候没有读经典,做了妈妈后,和孩子一起读,虽然没有国学基础,但是朱先生的经典导读应该算是通俗易懂。书是薄薄的一本,即使一些生僻的文字,读起来也不会费很多时间。所以,建议大家有空读一读,从经典文字中去关注华夏文化,就是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经典常谈》读后感 3
朱自清先生著这本《经典常谈》,也许正是认识到了在他那个时代,我们过去的教育在某一个方向有所缺失,或者太超前,或者太落后——总之不在中间。朱先生在序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受用的。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平民还是教授,在求知的路上,人们总会错过一些,迷失一些。而这本《经典常谈》,正是引导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去“见识经典一番”的.指明灯。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经典常谈》读后感 4
趁着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所写的名著《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因为里面含了许多十分重要的知识,所以它也被立为了初中必读书目之一。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又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经典常谈》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还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对四书五经的一些独到的理解。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全书共主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里》,《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还有系统性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这本书可谓是满满的都是作文吧知识。
我想,撰写《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伟的想法:所有人都能看到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启发一般人对经典的无限兴趣,对经典的空前热爱,将他们都引到经典的大道路上,使年轻人们都了解经典传统文化。而我记忆最深的是《战国策》里,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于是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这就是世态炎凉,多少悲从中来,在失意之时,所有的至亲都对你避而远之甚至是出言嘲讽,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要加倍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让曾经看不起你的他们,不得不对你低头不得不向你道歉。这个道理是我在读完整本书后一直记得的。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经典内容的书,而是一个带领我们在经典大海中遨游的指南针。
《经典常谈》读后感 5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虽然之前也看过,但是真正接触的时候,却还是感觉有太多东西要去看的,以前都不明白,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以前的一些看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之宝,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华。
《经典常谈》读后感 6
看完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我的内心激荡起层层涟漪,沉浸在这本书所呈现的高度和深度,以及我所能接受的程度,不禁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中,依旧那样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依旧是让我如此期待。在几千年历史的长廊里,人物和中华文明一样,都在不断前进,整体更简单。魏晋时期形成的楷书一直沿用至今。今天,文字仍然是国家和人民之间的重要桥梁。
《诸子》第十中,同儒家为显学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非攻”,超越了时代,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墨子“非攻”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中国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兼爱”的真实写照。
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每一个思想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每次回头看他们,都是文化传承智慧的结晶;每次回头看他们,都是一种文化传承。
惊讶与自豪之余,我深深叹了口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往往害怕中国经典,结果就是远离它们。其实文化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也许现在已经不是显性基因了,但它还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可惜,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当我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我们的个人生活就会锦上添花,刻苦学习时,我们知道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人处事时,我们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相信,常读经典,扎根传统文化,一定会让我们血管里流淌的中国红更加耀眼。我相信,这个让中华文明屹立千年的文化瑰宝,一定会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新时代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经典常谈》读后感 7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2020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2020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经典常谈》读后感 8
读《经典常谈》谈国学经典斐名中外的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三位著名的系主任,他们轮流坐庄,罗常培、朱自清和闻一多,其中对我个人而言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为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三篇文章:《春》、《背影》和《荷塘月色》,其他两位大家知之甚少。即便对于朱自清先生也并不知道多少,不知道还有什么作品或者什么精妙。今日读了一本1942年其编写的《经典常谈》,一本大师编写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才领略了大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信手拈来。这是他写给中学生的一本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任何个人的观点的创新创造,却是“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对历史经典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白话文导言”。
对于中国的文学经典,虽然每个中国人都度过第一点,但我想有宏观了解的却不多见。既没有人教,也没有人谈。朱自清先生写《经典常谈》就是要我们用“科学的选择和阅读方法”,“帮助人们以有效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从浩繁的书海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集成和发扬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阅读经典”,了解经典。中华文字3000年,最早是出现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而在此之前“结绳而治”,“后世圣人”刀笔刻字于牛骨龟甲,用于记录文化历史的开端“卜辞”。传说的“仓颉”或许是“商契”,商民族的祖宗的意思。到了周朝演化为“籀文”(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的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古代文字四种书写方式,契、铸、书、印,对应的不同的材料“骨、铜、简、泥”而异。这是来自于《说文解字》的知识。《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河出图,洛出书”,这是传说的出处。甲骨经火烧断吉凶是“卜”,蓍草数数目断吉凶是“筮”,“筮短鬼长”,古代判断小事吉凶用筮,大事吉凶采用卜。《易经》原来是一部切用的筮书,包含三部分:连山、归藏和周易。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周易》是种哲学,民众的《周易》是种巫术。《尚书》大部分也是卜辞,是当时的“雅言”,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号令,这些号令多成为“誓”和“诰”。平时的号令叫“诰”,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有时叫“谟”。是汉朝人编辑了历史档案,改称为《尚书》,“上古帝王的书”。值得注意的是王肃的《古文尚书》是伪书,伏生《尚书》才是真本。歌谣是《诗经》的源头。
随口唱的是徒歌,随着乐器走的是乐歌。歌谣的词由乐工记录下来就成了《诗经》。“诗言志”,志不是抒情,而是关联着教化或政治。孔子对诗断章取义,诗被用来讨论做学问做人,是要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教化众人。天地君亲师,代表《礼》的三本:天地是生命本源、亲是祖先、君师是政教的本源,礼包罗万象,人情不能忘本。儒家教人和平、教人节制,建立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就要遵守“礼”,叫做“礼治”。“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传说孔子作《春秋》,“尊王攘夷”乃是《春秋》大义。史官记事两个目的:征实和劝惩。《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春秋》三传。左氏重叙事,公、谷重解经。《左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四书,要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中庸》传授心法,是儒教道统的根本。韩魏赵三国分晋,田齐代姜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进入战国。六国亲秦抗秦,即是“合纵”“连横”,202年的历史,刘向编纂成了《战国策》,“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史记》《汉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正史”的源头。两书各有所胜,班、马并称。《史记》是通史,记录到汉武,《汉书》是断代,起于高祖终于王莽之诛。
《史记》成于司马一人之手,“文直而事核”,《汉书》成于四人之手,“文赡而事详”,异曲同工,并称“良史”。诸子百家源于士农工商,源于诗礼乐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儒墨老阴,诸子争流;独尊儒术,多亏董仲舒!辞赋最有名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最有名是屈原和宋玉。赋不算是诗,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有韵,但是接近于文。汉武立乐府,调子分为“楚声”和“新声”。楚声成了五言诗的源头。建安三曹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诗。晋代阮籍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唐初仿作乐府,始有七言诗。李白杜甫提升了唐诗的高度。最早的问是商代的卜辞,就是一些简单的句子,最早用于记言、记事和诉讼。文的标准有梁照明太子《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柳宗元、韩愈带领文走上平正通达之路。“顾问不宜说理”,应该“用现在的中国话做文学”。是为记。2019年2月20日星期三
《经典常谈》读后感 9
《经典常谈》是介绍我国经典的著作。包括对于经典书目的内容提要,及诸子百家、历代诗文的情况。书中对于经史子集四大门类的具体分析,使我震撼陶醉。
回顾整本书,《史记·汉书第九》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尤其是对史记的记叙。阅读这章时,“历史事实”“个人情感”等词语一一在我脑中蹦现。司马迁的阅历和他那宽广的胸襟使我称赞;朝庭中奸臣的陷害与他人人云亦云的态度使我愤恨;司马迁那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敬佩;最后《史记》的完成与流传使我长舒了一口气……《史记》一书中传神的语言,高度的概括,情节的跌宕无疑是对司马迁实力的证明。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一个落脚点,使中华传统的血液淌向远方。
一本本经典书籍,一篇篇深入解读,一句句娓娓到来的话语……字里行间透露着朱自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不禁令我想到了当代社会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中,有的是年过八旬的老者,将岁月的流逝抛向脑后,仍起早贪黑,积极指导着后一辈的传承人;有的是青年知识分子,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转而投入文化的整理与宣扬事业中;还有的是自媒体自发将这些代有民族特色的.事物拍成短片,发布到国际网站上,让经典文化走出国界,他们在用实际行动保护着中华民族的命脉。“伟人”这个称号,他们值得!
听过一句话“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人们的心,徐徐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变了,更紧密了,书的价值也便凸显出来了。”读完本书,我对经典书目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同时书中所流露出的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一股强烈自豪感与荣誉感涌上我的心头。它好像一股强烈的劲在推着我前进,没有人能够阻挡。
身在新时代的我们,要亲近典籍,进而含英咀华,汲取生命中的养分。
《经典常谈》读后感 10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古时的文集就属于后者,非物质化遗产是探究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事物,历史的真实性需要有两样东西,一是文物而是史书记载,只有两样都俱全了,才能证明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以前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当时中国人如此的愤愤不平,端午节伴随国人这么多年,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习俗,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物质丰富,精神贫乏”在不少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个节日往往能唤醒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近几年来,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国人在对外的文化输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将《论语》的思想传遍了五大洲七大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底蕴,要想让外国人更多的了解中国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给他们中国的文学思想,国家花费精力在这上面无可厚非,但却有些顾此失彼,在我读初中的时候,还是2000年代初,每天上午的早自习都要自主学习《三字经》,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强迫学习的方式,《三字经》流传了几千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经历过风风雨雨才传递到我们手上,这是古人思想的精髓,学习书中的内容是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事情。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古文的学习与研究早已抛之脑后,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蕴的人少之又少,这就如那些曾经靠精雕细琢的木匠活维持生计的匠人一样终究被时代快速的发展所吞噬掉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1942年所编写的,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印刷了一版又一版,可以说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书中,他讲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辞赋、诗、文。文中提及的所有书籍,都是研究古文化学者的首选,何为经典,经典就是经过数亿人的'筛选,经过时间的蹂躏,依旧能够在社会上,在学术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力的物质,这就是经典,上文所提及这些书籍若不是“经典”,那我真不知哪些书能被称作“经典”了。
几个月前我买了一本《周易》,一直放在书架上,撕开塑料薄膜后,几乎就没去触碰过它,书的表面早已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今天看完《经典常谈》后,我又把《周易》重新拾了起来,抖了抖书上的灰尘后开始了阅读之旅。为何我还愿意去重新去阅读它,此前我一直觉得《周易》无比的晦涩,认为它是古代最难懂的哲学,朱自清在书中对《周易》的讲解,一点点的拨开了我繁琐的思绪,化难为易,攻破了我对《周易》阅读的障碍,朱自清从《周易》的起源讲起,然后阐述了《周易》在各个朝代的变迁,最后把《周易》中最为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了出来,还原了《周易》本来的面貌,从他的语言功底可以看出,朱自清对经典古文的研究十分透彻,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经的我们,阅读古文,匆匆而过,早已忘记了书中的原意,常读常新,没有人能如朱自清一样带领你按图索骥,去寻找古文中最诱人的知识!
《经典常谈》读后感 11
朱自清先生常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表示赞同,自从读过《经典常谈》这本书后,我对辞赋《离骚》的感悟越发深刻。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有着爱国忠君之前的楚国大臣,因为君王的昏庸,时局的动乱悲愤写下《离骚》,里面蕴涵着屈原无限的伤心,同时也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一个忧国忧民的贤臣的'形象跃然纸上,那句“恐美人之迟暮”更是将楚怀王比作美人,“爱美人”难道不是屈原的真实心境吗?“香草美人”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他也是古今忠贞爱国之人的典范。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忠君爱国之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李贺,他们都报效祖国,哪怕为国捐躯,可见忠诚爱国自古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社会,国际形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而我们能做些什么维护国家安全的事呢?其实很简单,当我们无意碰见国家的秘密军事行动时,请用眼睛将这份震撼留存在心底,千万不能拍照上传网络,不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让一些破坏国家安全的人趁机获取情报。,即使是现在我们仍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维护国家利益,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中国文学经典赋予我们的使命。
那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肺腑之言,激励的不仅是屈原,也激励着我们一代的人。我们不仅要学习“离骚”精神,让它在心里开花结果将爱国之情融入血脉,叫“离骚”精神代代相传。
当然,《经典常谈》之中不是只有《离骚》,还有《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国学书籍,里面蕴含的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精神,让中国文学经典永流传。
《经典常谈》读后感 12
“经典”二字,在儿时的我看来一直是枯燥难懂的代名词,但如今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这篇本《经典常谈》之后,我对“经典”有了不同的理解。
这是一本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令我最深刻的一篇便是《说文解字》了。
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了关于文字的许多知识。例如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以及秦时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形成隶书等。但最有意思地的还得是“六书”。
“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与假借。”这些用字与造字的条例无一不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是与历史融汇贯通的.。比如“甲骨文”,也称“卜辞”,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看书之时,我忆起昔日去博物馆的经历。展览柜中那一片片的龟甲与兽骨,无一不镌刻着形态各异的甲骨文,那些文字生动且有趣,使人久久不能移开视线。
我想,《经典常谈》的意义也就正在这里。
一二年级时初识汉字,语文书词语表中的那些字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既有趣,但也免不了有几分枯燥难懂。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父亲常教导我读《诗经》《论语》这些经典的著作。便也更加深刻地体会、感悟到中华统传统文化的神奇与有趣,更加深入、具体地领会到古人的伟大智慧。
可那些经典中的古文又岂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于是通述《经典常谈》,我便了解到了《说文解字》这本由东汉许慎著作的工具书。可以说,《经典常谈》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它使人们对“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很伟大的一本书。因为当今社会,不仅仅是中学生,许多中国人对“经典”的了解知之甚少。谈起中国传统的这些文化,属实是无法发表见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源自我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受,又想起朱自清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希望当今的人们能更多地去了解经典,传承纪典经典。
当然我也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去感受我们中国文化的经典的丰富内涵,就必定能将这源远流长的文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定能将这永垂不朽的中华精神发扬下去!
《经典常谈》读后感 13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幸福。每当读到《经典之谈》,心里就会特别高兴。
读完《经典之谈》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不是很新鲜,就像看到了一部精美绝伦的小说一样,我也觉得有点意味深长,但又有点感慨。
《经典之谈》中的一段,讲得是这样的.:“经典之谈,在当今的世界里,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活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主题。”我想,经典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真实、真情、真心,而不在于它能够在我们这些小生灵中的一个角落里,去体验它们的美与真。
在读《经典之谈》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应该只局限在自己的课堂上,还能让自己的思维跟着我们的老师走,而是要从身边做起,去了解我们身边的事,并用心去体验,真正的去感受。
《经典常谈》读后感 14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经典常谈》读后感 15
这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撰写的,全书共13篇。初闻书名,我心中倍感无趣————定是些介绍无聊古书的文章,但受好奇心的驱使,我翻开这本书,当然,若没有这次的“好奇心”,我也不会开启阅读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的大门。
书中介绍的古籍所运用的语言虽枯燥,但先生却结合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在第一章《说文解字》中,先生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及使用,在叙述创造文字时,先生这样说:“人有了文字,会变记录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在夜里嚎哭;文字原有巫术的作用。”
短短几句话,先生用诙谐的故事,揭露了人性深处的黑暗。但,在幽默的故事和笔法中,先生又让文章不失文学性、学术性、严谨性。在写到《周易》时,先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古籍,在文章中提到的巫法、八卦等冷门知识都解释得十分到位。
不过,当沉浸在先生的介绍以及古籍有趣的'内容时,我又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为何会有这本书?答案早已经心知肚明。《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曾言:“在中上等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在21世纪,大量的新鲜事物如同潮水涌入了我们的生活,不只是青少年,就连许多成年人也会深陷其中。现代科技所提供的高速快捷生活,又有多少人会沉下心来翻阅中国古代经典古籍呢?国学从生活中淡化。国学古籍里,有中华民族的根;国学古籍里,蕴含着华夏大地悠悠千年的历史,该被遗忘吗?不该。
合上书籍,心中暗暗发誓:要为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传承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经典常谈》读后感 16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广大群众读的书,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48年逝世,享年50岁。他的代表作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经典常谈》大概讲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由来的过程,内容有《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他的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成为我的`爱书。
我来讲讲诗经吧,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不够的便手也舞起来,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创造了文字以后,才有人把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搜集各种歌谣以外,大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簇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事,要把这些诗给君上,因为君上喜欢听典礼的事,《诗经》编成三百一十一篇,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大多都是典礼诗,不关于典礼的非常少。
我也谈谈我的感受:古人的诗为什么收集得那么少呢?真奇怪!
【《经典常谈》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01-08
经典常谈读后感09-26
经典常谈读后感悟01-08
《经典常谈》读后感06-11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12-17
(推荐)经典常谈的读后感06-10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华)10-08
经典常谈心得体会02-17
经典常谈读后感3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