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教师课程教学反思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9 16:26: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20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课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20篇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

  这次教研课总的说来还算成功,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我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自己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习。这堂课让我学到了许多,特别是听取专家及兄弟学校教师的评课意见后,我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也正是这堂课让我对新基础教育理念有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课程过程分析及反思

  1.欣赏歌曲《拯救地球》

  课程过程:学生用心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思想精髓

  任务设置:热身运动,把学生带入英语学习的氛围,通过歌曲引入主题

  设计目的:学生能将抽象的环保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认识及感知

  实际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问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够。新基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融合。

  (2)改进方法:深入学生,与学生一起唱,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愉快、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

  2.地球常识的竞赛

  课程过程:学生对问题进行快速的反应及解答,

  任务设置:竞赛题目较为简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并巩固以往的旧知识。

  设计目的:学生巩固以往所学的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实际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优点:新基础教育,关注”生命成长”,强调课堂的人文气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功的满足。而这一环节的设置正式体现了这一点。一些简单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活跃起来。并有从易到难让学生轻松学习。

  (2)问题及改进方法:新基础教育理念的'精髓即:教育人性化,强调关注所有生命体所有学生;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所以当一组学生所得红花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小组时,老师要随机另外出些题目给这一小组,让这一小组的红花数量由所增加,而不能忽视

  3.回答问题:什么是环境

  课程过程: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任务设置:让学生对环境这一概念有个准确的理解

  设计目的:能够理解环境是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

  实际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问题:环境定义的图片出先得太早。

  (2)改进方法:在这一环节,关于环境概念的图片可以后些出来。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对“新基础教育”的几点体会

  1、新基础教育课应该是务实的课,而不能空有形式却没有内容。

  2、丰富多样的形式是需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每个活动都必须充分利用,而不能对每个活动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

  3、每个环节的衔接要自然流畅。

  4、教师掌控课堂气氛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注意运用幽默感等对课堂气氛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2

  走进新课程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总是想,教师就是应该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将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在接触新课改以及在教研员和同事的帮助下我明白了,我做的是过去式的教师,而不是现代的新型教师,于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与探索中我有了新的'感悟。

  在课程改革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师生关系的转变。以前我以为教师离不开讲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教师应该是离不开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中间。例如我在讲《小青蛙找家》一课时,我就坐到了学生们的中间,当音乐响起时,我和可爱的孩子们一起边听边唱还边做动作,戴起头饰和他们一起踩着荷叶回家,学生们十分高兴,因为在他们中间的不是教师,而是他们的伙伴,一堂课即轻松又自然而且充满了和谐的气氛。还有一次在将《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在欣赏《赛马》一曲时我想让学生们随着音乐一起动起来,能表现的活跃一些,可无论我用多么美、多么有激励性的语言调动都起不了什么作用,此时,我有些着急了,走到了他们的中间自己跟着音乐表演起来,没想到我这一举一动竟然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同学们也都站了起来和我一起跳,一起赛马,一起模仿拉二胡,整个课堂好不热闹。课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原来教师的一个动作要胜过千句话语。我想一个快乐的课堂就应该是让孩子们感觉轻松,快乐。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3

  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频频亮相。细细反思,观念与行为之间总有那么一段距离。问题种种,都涉和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拟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以点触面,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同学授业解惑,而同学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人会说,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会随之减弱。但我们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同学,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同学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与同学的思想交流方面,应该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

  “流水帐”语言 A教师执教“用乘法口诀求商”。首先出示例题,让同学根据题意列式并尝试计算,在同学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多次提出“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鼓励同学算法多样化。而后组织反馈,同学一一展示探索效果(有的用小棒摆,有的分圆片,还有的直接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每一种方法展示之后,教师提问:“对吗?”同学齐答“对”,顺利通过。最后,依次完成教材后面的'练习。整堂课,教师表情严肃,语调平淡,从例题到练习,过程非常流畅,如流水帐般过了一遍,而对于本堂课的重难点:“让同学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却未曾提和。在课后的追踪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能清楚说出算理的同学了了无几。

  分析 A教师的观念是新了——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形式也有了——让同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外表效果也是好的——同学都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但实质呢?“同学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各种算法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实质联系?”教师含含糊糊。计算教学重在同学对算理的理解,而教师为了追求形式,却忽略了对知识自身的教学。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更无回味价值。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低年级同学的课堂注意力能坚持多久?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如何?

  现象二:

  “做秀”语言 B教师执教“倒数”一课,B教师进走教室容光焕发,开场白:”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语调自然、柔和,开门见山,给人一种完全不同于A教师的亲切感。受上课教师的影响,同学也个个心情愉悦,精神振奋,课堂气氛很和谐。而课堂进行至半,B教师仍一如既往地”甜言蜜语“,在老师的”催眠曲“下,终于,有的同学忍不住了,开始昏昏欲睡……

  分析 ”倒数“一课知识点不多,难度也不大,高年级同学完全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而教者却不只处处”铺石搭桥“,而且对同学的回答总是欣喜若狂,激动非常。教师语言做作,情绪激动,使同学疲劳、厌恶,”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也缺乏为奇。新课程提倡为同学创设宽松、平安的学习氛围,但绝不等同于不顾同学心理感受,一味的”甜言蜜语“。对于高年级同学而言,他们需要鼓励,需要褒扬,但更需要挑战,唯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才干证明其实力,树立其学习的信心。

  现象三:

  ”泥水“语言 C教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同学在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战略找到了答案,明确了算理,在交流时,教师追问:”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同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回答:”0在这里要占位。“或许是教师不放心同学的理解能力,也或许是担心”鱼目混珠“,教师又重新开始解释:”我们看,刚才分的小棒……”反反复复,罗罗嗦嗦,颠来倒去,拖泥带水,同学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分析 正如郑毓信教授所形容的,站在二楼,明明可以直接上三楼,教师非得同学先回到一楼再上三楼。根据课后调查,这样的讲解,对于这个班中90%以上的同学来说是多余的。在教者如此的讲解之,同学的学习兴趣如何?效果又如何呢?

  从观念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语言,而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时锻炼,才干口随心愿,才干正确表达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考虑。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4

  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5

  上课开始,我先让一学生诵读全词,其余学生听辨音,看有无读错的字,并及时纠正。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再读,最后再齐读,尽量读出节奏、韵律、语调和情感。

  第二步是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全词写作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学生多能说出作者写的是一个妇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说的不准确。在此我没有立即给学生答案,而是就此留下一个悬念,激起学生探讨的积极性。

  接着进入全词的分析环节。词的上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引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引导,因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2、首句中的三个“深”字该如何理解?学生多能答出两重意思,一是无重数的帘幕,二是站于高楼也不能望见外面(章台路),第三点是堆雾的层层杨柳。这一点学生答不出,可能是没有切身体会吧。然后我作了一个总结: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

  词的下片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意思?“春”字如何理解?学生回答的仅是作者在写“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深层含义则不懂,其实这个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青春芳年。“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2、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于是我补充了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含义的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情景交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触景生情就是无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6

  《在沙漠中心》这课富含人生哲理,教学时要注意理解其深刻内涵,由于时代和国别的关系,本文在叙述的时候,尤其是在阐述作者思想活动的时候,有些语言比较抽象,讲读时要注意深入浅出,可以举一些易于理解的例子来帮助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冒险”,正确认识“冒险”并不是一味追求刺激,要理解它与“生之意义”“死之价值”的关系,让学生将所学所感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融会贯通。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领会到飞行在今天看来是平常的。但在20世纪初它是一项冒险的事业。

  这篇文章比较深奥所以对心理描写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由于我的预设性太强了课堂上在环境描写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在后面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环节时间不够,品读时比较仓促。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以后应当在如何真正的做到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细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之前应扎实的`把课文读懂读透,才能上出好课来。

  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一、突出课堂的丰富性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我希望把自己年轻的激情挥洒到课堂上。这堂课上,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课堂练笔环节的例句模仿,我设计了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背景,学生也造出了比较有亮点的句子。但遗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七年级学生还对公开课比较生疏,愿意站起来朗读自己的学生不多。课堂最后的配乐朗诵材料,是我亲手写就的,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用写信的方式书写对本人的感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带来亲切感,升华了课堂的主题,加深了课堂的深度。稍感遗憾的是,该班音响不是很好,稍稍消弱了配乐的感染力。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7

  识字6属词串类识字,共12个词语,分为四组,要求会识会写的只有3个。但这些词串内涵丰富,分别展现了祖国各地不同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自豪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流程是:

  一、初读词串,读准字音,读通词串。

  二、精读词串,读懂词意,读出画面。

  三、融读词串,把握全景,进行拓展运用。

  四、自主识字写字。

  任何一课识字,不能仅仅“就字教字”“就字识字”,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让识字成为学生沉重的记忆负担,对识字失去兴趣与愿望。而应该“把字教丰厚”“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基于这一点,所以教学本课,我意图借助图画、音乐及教师适当地讲解等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轻松愉快地识字,让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建立丰富而紧密的联系。另外,识字6整体感强,词语排列规律明显,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有这么一点,即让学生能够体会祖国的地域辽阔、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我意图让学生在适当而巧妙的语言训练中,在创设的丰富的情境中有所发现和体会。

  关于识字。识字6虽然只有3个生字,但在备课时我却发现这3个字其实很难教,用形和义结合的方法吧,似乎又很难说,用追本溯源的方法吧,又似乎找不到源头,然后我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换偏旁记字法也就是用熟字记忆法和编顺口溜记字法,主要是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记忆方法。

  关于写字。我一直认为写字其实是用心费力的苦差事,需要有毅力。一二年级孩子每天要写那么多字确实很辛苦,但我认为“提笔就是练字时”“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应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而我们的学生写字时往往心浮气躁,急于完成任务,不能静下心来用心观察用心揣摩。要想把字写好,必须反复地“观”,反复地“记”,直至将整个字的形态刻印在脑海里才行。所以每次写字前我都会要求学生静静地观察,等会发言,唯有静才能有效地揣摩记忆。而且我认为像写字这种技能性的教学,必需教师示范性的引领,教师要以身示范,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愿望,比如我们每天在黑板上的'板书以及学生作业中的批语都应该一丝不苟、工整美观,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对书写产生一种自觉追求,而不是指令性的说教和大声地呵斥。写字的好习惯是“模仿”出来的。

  总之,识字教学要遵循汉字的构造及识记规律,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8

  《巴东三峡》选自语文版第一单元,是一篇游记文章,游记文章需要学生掌握理游踪,赏游景,悟游情。再有就是清楚明确三峡各个景点位置及特点。文中有好多提及历史故事如刘皇叔托孤,孙夫人等,都大概介绍了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语言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主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要运用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同时教师加以点拨,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既形象直观地演示各峡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2、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内涵。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9

  初二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1、课后反思:

  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 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以上教学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绪游离在课堂之外……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今后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0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采用没有问题的教学法,即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驯服的工具。但不提出问题,社会就不可能进步,所以,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国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弱项。

  一、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意识及能力的必要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往往预示着伟大的发现,重大问题必将带来现有理论的大突破、大发展。

  物理学研究和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提出的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环,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更加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的有关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也使得学生对持续进行的有目标的思维及探索活动形成明显的激励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意识及能力,我认为要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适合“问题提出”的民主环境。

  2.减轻学生负担,留足发展“问题提出”能力的时空。

  3.倡导多向怀疑。

  4.鼓励大胆发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把学生培养成为驯服的工具。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同样教师教授的每一个科目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

  教学内容是重点,教学设计很重要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微课"?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而不是随便拿起一个知识点就开始讲给学生。所以微课选题很重要。其次关于课堂设计,我们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要思考是否我们的授课学生真正听懂了,听明白了,我们的授课是否具有逻辑。所以选题很重要,设计要新颖。

  教师体态很关键

  教师面对着学生授课,所以教师自身的风貌很重要,包括个人的衣着,教态,语言语调等等。首先教态是需要我们长时间去培养和形成的,所以在实习期间,我们应多多去培养自己这方面的技能,更多的通过听课来取长补短,虚心向优秀的教师们学习。其次老师说话要抑扬顿挫,要有节奏感,频频的语调会使学生丧失听课的兴趣。总之教师的体态是须要我们长期进行学习的。

  把握技巧,扬长避短

  讲课一方面需要有认真的`态度,但是技巧的掌握也很关键。例如,板书的设计,如果自己写字不是特别规范,可以适当减少板书的书写,把内容呈现在ppt上,但是必要的板书不可缺少。其次,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师生的积极互动。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不断地锻炼

  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提高的,谁都不是生来就是强者。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们需要抓住机会,但更须要好好把握机会。所以心理素质不好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在以后大胆地锻炼自己,经历就是成长,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2

  经过近一周的忙碌,今天《可爱的小象》一课算是告一段落。经过马玲老师的细心点评,今天比昨天的试讲有了进步,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昨天的试讲是在下午第一节课,本以为孩子们会有点犯困,课堂的效果不会很理想,谁知,一年级十班的孩子们很是配合,互动起来非常好,并且课堂纪律也很棒。我自己的反思是:只有老师认真的备课了,吸引住了孩子,就不会有捣乱的孩子,不会有沉默的情况,更不会让我们觉得很无奈,这完全取决于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握。

  二、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为“音乐的`快慢”这一个知识点的渗透感到头疼,怎样让孩子们感受音乐速度的变化呢。于是我想到了儿歌“小动物走路”用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的形态来体会音乐的快慢,孩子们很快的就理解了。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3

  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崎岖,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快乐。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给孩子一个充满情感、交流、开放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北师版五语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给孩子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做好评价,赏识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孩子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的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针对我们班后进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后进生后进,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

  [1]

  导他们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失分的关键,然后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查缺补漏。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辅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另外,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面对着一上语文课,就皱眉头的同学,让人看了真是可怜,不用你去要求,自己就已经发愁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做好其思想工作,就象魏书生先生所说,只有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你才能轻松自如的应对一切。做到既严格督促,又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重视拓展,注重积累,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一是宣读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优秀习作。二是指导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还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3、勤写读书笔记。语文学习必须阅读、思考、记录、并与写作相结合,才真正有效。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养成摘录,反思,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语文的教学中,孩子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为孩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是艺术,反思是为了明天的进步,是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反思中成长,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继续新课程教学实践,在教学的道路上写下美丽的诗篇,为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奋斗。

  [2]

  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崎岖,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快乐。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给孩子一个充满情感、交流、开放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北师版五语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给孩子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做好评价,赏识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孩子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的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针对我们班后进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后进生后进,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

  [1]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4

  摘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及对策。

  关键词:物理教师教学反思对策

  教学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起步。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

  二、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呼唤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物理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思考才能产生变革,变革才能带来发展。

  (二)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需要

  教师并非本专业知识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备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无法通过他人的给予获得,只有通过教师的亲身教学体验,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前段时间听了初中物理《探究电路中的电流》一课,课间教师面对学生的沉默并没有作出相应的教学对策调整,仍然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把一个个材料及实验、一个个问题抛出,教师的“博学”与学生的“无知”更加扩大了师生的距离,压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之后所有的问题都如同石沉大海般无人应答,教师犹如滔滔不绝的导游在自说自语。

  这堂课引发我的深思:新教材大大增加了物理教师实践创新的空间,但也增加了课堂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教师在实践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在适当的情境下实施适当的教育,这是教学智慧的本质体现。很明显这位教师有着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缺乏的正是对课堂的教学情境及时反思和对策调整的能力。

  (三)物理课改实践的要求

  “思考该往前走”,是新课改中物理教师自我成长的现实之路。新课改实施以来,物理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中,“旧”的消亡出现阵痛,“新”的孕育与产生是否有被“旧”的习惯吞噬的危险?面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大班额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如何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调整知识结构?等等。在新课标实施的教学调研中,我听了另一位初中教师一节《平面镜》的课,学生对平面镜提出了许多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出很大的像?摩托车旁的镜是不是平面镜?说实话课堂上老师有些紧张,总担心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教师的智慧和灵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以为学生只能描述如何探究自己的猜想,没想到有一名学生并不满足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边做边表述行吗?”教师赶紧让他上讲台,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之后还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先将两只手电筒放在等距离的地方,看看像是否在我猜想的那个位置。”(逆向思维!太好了!)场面令我感动。实验结论的描述时,也有同学大胆质疑:我找到像的位置了,可是为什么像总会更高或更低些?教师动一动玻璃板之后,有时又能用不亮的手电筒接到像呢?这位同学对实验的评估,教师在自制教具时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因为玻璃板事先有要求做成垂直支架),这一来倒在课堂上让学生给解决了,这让我深信:学生的细致可以超出教师!

  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救世主”,最终只有靠物理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对策。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三、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对策

  (一)反思的内容

  1.对教育观念的反思。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指导着行动,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纵观那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除了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外,更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师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物理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改新理念的同时,就是要对以往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发展观、评价观等,进行全面地比较分析,把教育观念统一向新课程。

  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物理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惟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听《平面镜》这节课过程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如:(1)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很大的人的像?(2)摩托车旁的镜子是不是平面镜?在问题罗列后又立刻出示演示,虽演示能吸引学生,但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许学生能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课后我作了学习情况调查,一位同学和我交谈说:“老师演示之前,我就猜到用蜡烛可找到像,因为在家我玩过镜子接火炬游戏”。看来教师低估了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教师在“二平面镜成虚像原理、三平面镜的应用”不敢放开,约只用了15分钟,特别对“虚像”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只用多媒体显示,且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简略,对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可能不利。对“潜望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解展示给学生。

  (二)三种有效对策

  1.增强反思的意识

  “一般说来,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物理教师的反思意识,首先来自于其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所教的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育;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的物体而是活生生的人。因此,绝不能以完成教学内容为自己的目标,而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作为我们的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如何做到“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采取过程性、多主体的评价”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把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我们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惟有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物理教师才会去追求做一个对事业充满爱、对学生充满爱的卓越教师,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教学反思。

  2.提高反思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物理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缺乏理论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

  ,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物理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新课程通识和学科培训、听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参加进修和“研修”等形式,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物理教师提高教学行为反思的能力保障。教育科研与我们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具有辨证的关系。一方面,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苏霍姆林斯

  基说,“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研究中促使教师获得教学能力的专业发展。

  3.掌握反思的操作方式和步骤

  (1)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方式

  ①写教学后记。新课改后,物理课堂日显丰富与动态,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教师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如: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现场产生的资源,及时开发为教学服务,这正是课堂成功之所在。《平面镜》这节课,课堂上应多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始,教师备课时原计划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设计实验的方案,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整个45分钟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做案例分析。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及时收集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的分析与研究,并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我校初二物理教师在“教学反思”活动时,交流发现初二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高,但活动时易失控,使得教师活动设计的预期目标与学生实际活动效果出现差距。这一典型教学现象就很值得思考分析,是一节课内安排活动过多而造成学生的兴奋性失控?是教师在活动前缺乏具体活动规则指导而造成无规则性失控?还是活动设计缺乏可行性时易造成操作性失控?为此我校初二年级的物理教师作了积极反思探究:一节课的活动量多少为宜;活动规则指导应包括哪些内容;活动设计如何贴近实际等,以期求得好的解决方法。像《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③观摩他人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我这个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这里的“听”就包括对照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

  ④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有条件的老师每学期把自己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进程用摄像机摄下来,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犹如“照镜子”一般,这是教学反思一种较好的手段。我第一次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觉得那简直不应该是自己,一节课下来“毛病”竟然如此之多。但是之后我就有意识地去改掉这些“毛病”,哪怕小到一个眼神的运用。再看自己后来的上课录像,感觉“毛病”少了顺眼多了。

  ⑤用网络论坛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分界、身份高低,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

  (2)教学反思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自于我们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日常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是问题的来源,成功的教学感悟,巧妙的教学设计,点滴的鲜活细节,也可以是问题的开始。问题,有些是教师自己总结发现,有些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的,有些是同事互助发现的,有些则需要专家指点才能发现。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还需要他人的帮助。与同事合作,即时交流,相互指导十分重要也很有效。研究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因为避开上下属评鉴考绩的干扰,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问题,同事之间通过各抒己见,共同探究,能寻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相互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课题研究等来相互合作反思。第三步,专家帮助。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地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同事互助也常常会拘泥于同水平反复,存在易停留经验层次的缺陷,要把反思上升为教育理论,还需要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进行专业引领。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5

  摘要: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使学生、教师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是相当难解决的。因此,在取得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新课程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

  前言:有人说,教学观念转变难,其实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最难的。自从开展体育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1、历经风雨见彩虹—教师教学行为的可喜变化

  1.1课前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上课前,以往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知识,关注自己怎样教的顺手,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环节就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通过几次大型教研活动,我们发现,教师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1.2、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知识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许多教师在刚刚接触新教材时,不约而同地说:“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现在却不知道怎么教书了,教材上什么知识点也没有,十几分钟就能把所有内容讲完”而现在,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生动趣味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意味深长的人生启迪,正在代替以往板着面孔的说教而让人耳目一新。教师们不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转变,而且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教师不再单纯是教材知识的讲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关注自己是否讲得明白,学生是否听懂,而是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尊重、激励学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正在受到冲击,“健康第一”、“以育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在我们的课堂上,广大教师不仅能够放弃知识拥有者的权威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用统一的标准和规格来评价所有的学生。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总是以赞赏、鼓励为主。对于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会给予关注和赞赏;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们会赞叹不已、热情鼓励;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会积极引导,注意发现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之中,他们充分感到学习的愉快,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

  1.4、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发生了改变。现在,看是否有价值的好课,重点不仅要看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一气呵成、毫无破绽,教师挥洒自如、学生积极配合,顺利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是主动的,思维是否活跃,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能否产生思维的火花,发现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应该说,这种导向对体育教师改变教学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的体育课堂正在走向开放,教师已经在主动开发和利用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关注课堂上“意料之外”的发生,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宝贵资源,并有所选择的与自己的教学预设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2、拨开迷雾见晴天—对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注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虽然一些教师谈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长篇大论,但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茫然无措,有的甚至陷入了误区。

  2.1、对待教材的态度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和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教材观认为,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教材。于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他们不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缺乏逻辑性和递进关系;另一方面,脱离甚至抛开教材,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课外资料、事例、设计教学活动等。其实,教材中所呈现的都是专家们精心选取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意义,这样做,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2.2、对待课堂讲授的茫然无措。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显得有些矛盾:讲多了怕“满堂灌”,少讲或不讲又怕学生不明白;按照教科书讲似乎太死板,不按教材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讲知识容易陷入灌输,只让学生活动难免流于肤浅等等。

  这些疑惑的产生虽然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但究其实质来说,仍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模糊。新课程要改变的是“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对教师讲授的彻底否定。新课程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精力放在“讲什么”、“如何讲”的研究上,这种“讲”是有的放矢的,是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基础上的有选择、有实效的“讲”。一般来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思维的结果),学生所看到的只是结论性的知识,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教师也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恰当讲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果当讲的不讲,该掌握的没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也是浅层次的,这样的教学势必因不够厚重而丧失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2、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些盲区。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主要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觉和行为上的极端。主要表现在:

  2.3、1有的教师简单的认为,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就是在设计中增加一些教科书之外的背景资料、典型案例。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机整合,反而给人以堆砌材料、滥竽充数之感。

  2.3、2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把握和利用不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思想困惑,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提法、争论时突口而出的话语、师生合作探究时咄咄逼人的诘问等等,都是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亮点,都能够为我所用而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很多教师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注意或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可能是很有价值的资源白白的流失。

  2.3、3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来上课,才是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听了不少,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微乎其微。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课件的许多功能也确实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一种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能取代所有传统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果说,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那么,教师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情景中,一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2.4、教师在课堂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等方面,也有矫枉过正的倾向

  2。4、1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在一次评优课活动结束后的专家点评时提到:课堂教学提问的频度过高,45分钟的时间共提问了几十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这样的“满堂问”就是我们要的吗?从我国古代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直至近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对此都有不同的诠释。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如何在展示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的“结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疑、适时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的潜能,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丰厚的土壤,这才是新课程对课堂提问的本质要求。否则,问题再精彩、设疑再有悬念,也只能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主义,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4、2现在的公开课还有一种现象,“太棒了”的赞誉声、“噼里啪啦”的鼓掌声不绝于耳,那些回答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我深深地意识到,表扬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有一定的道理。作为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应该提倡的。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无原则的表扬,对于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或修正。

  小结: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希望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能引起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6

  自从上学期开始接触课程纲要,我一直就比较困惑,究竟何为课程纲要?就这样在思考困惑中编写了上学期的课程纲要,与其说是编写,还不如说是照着学校提供的表格框架“比葫芦画瓢”。懵懵懂懂写了两个单元,后续大家也没有在一起沟通交流,以致在寒假中编写下学期课程纲时还不知其为何物,仍然是照着框架“比葫芦画瓢”,困惑的问题还有不少,特别是关于“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的困惑,打电话和外校的同学沟通,她和我一样困惑。

  对于“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这两个方面,我自己的理解。比如“实施策略”,我个人认为是建立在运用细化课程标准的方法细化出每一节课的目标之后再总结出来的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策略”;而“评价策略”则是延续去年郑州市举行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比赛中要求的每一节课的具体“评价设计”。如果按照我理解的方法,编写全册的课程纲要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据以往的经验可知细化一节课的标准便会很繁琐,更何况有部分老师迄今为止还没有独立地对一节课进行过细化课标分析及评价设计。于是在实际具体编写课程纲要的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是从网上或教参上摘录部分语言即可,完全没有达到最初编制的目的和效果。

  开学第一课,按要求和学生分享课程纲要,白艳自始至终备课我都陪在身边参与其中,从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 没有教过本册教材的年轻老师对全册内容不够了解;

  2、 在给学生呈现学习目标的时候还不习惯以“学生”为主语进行叙写(源于日常教案中就没有这样来写);

  3、 觉得青年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白老师在周五上了课,课中我发现课件中某些呈现给学生的语言还是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待继续推敲。

  接着我自己在两个班也上了分享课程纲要的课,第一节由于升国旗耽误十几分钟时间而没有进行完。主要反思第二节在五班的上课情况:

  1、 内容对学生来说稍显枯燥,课堂兴致不太高;

  2、 部分学生在老师呈现单元学习目标前不愿举手发言,他们说是因为害怕自己说的和老师总结的不一样。我的思考:是自己总结的.语言不符合学生的语言特点?还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属于培养?不管是哪一种因素原因都在老师,都要注意;

  3、 部分学生在总结每个单元要学会的内容时会将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等说出来。我的思考:由于开学已经好几天,很多学生已将预习过课本,所以下一次的课程纲要分享一定要放在真正的开学第一课,以免学生已经预习而失去兴趣。

  4、 让学生看着整理出来的纲要内容是否有些单调,某些课是否应该结合课本。在其中一个班我有两个领域的内容是让学生看着课本分析的,感觉学生看着课本比看着大屏幕的情绪要好一些。

  5、 在分析每一节课(或某个单元)的时候是否需要引领学生回忆并猜测学习本节课(或本单元)需要用到以前的哪些知识,渗透知识的迁移,也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网络。

  另外我和外校老师沟通此事,他们学校上课的方式和我校略有不同,他们是把课程纲要的表格及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可能更低,但我校用PPT呈现却有两部分没有出现。两者各有利弊,怎样协调利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且行且思,不断完善。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7

  《我的老师》是魏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接下来第三自然段到底十四自然段,作者回忆了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七件事来佐证蔡芸芝老师的温柔和美丽,从而充分解释了“最使我难忘的原因”,所以,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的总领句,“温柔和美丽”应该是蔡芸芝老师的形象标签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感觉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结构也很典型,先介绍老师的性格,再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就像我们教孩子写作文一样,所以备课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不够全面,结果在课堂上遇到了问题,在解决导学案上“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是有孩子总结是“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二是在我问哪些事件可以证明她的这些特点时,其他如“温柔、慈爱、公平、伟大”不难找到,但是却找不到证明蔡老师“美丽”的语段。下面我逐一说明。

  一、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孩子们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了原词“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其中“温柔、美丽”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慈爱、公平、伟大”在第九自然段,猛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过去了,但仔细一想,既然“温柔、美丽”是蔡老师的总特征,那么第九段出现的“慈爱、公平、伟大”应该包含在“温柔、美丽”中,属于种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也许有人会说,美丽是形容外表的,不是性格,其实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二、文中哪些事件可以证明蔡老师的“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

  问题一抛出来,表明蔡老师“温柔、慈爱、公平、伟大”的事件很快被找到,但哪一件事可以佐证“美丽”呢?孩子们犯难了,最后不得不回答“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很显然这样的答案是经不起推敲的,难道“十八九岁”就证明魅力吗?不能,这只能说明年轻;难道“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就能证明“美丽”吗?这个答案显然更可笑,这只能说明是蔡老师外貌特征,按照写作常理,前面说明是什么样的人,后面得有具体的事例佐证,难道是作者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像我们写作文时写一个人,前面说说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后面却只写他善良的事例,对他的勤劳却只字不提,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有同学灵机一动,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这里的“美丽”是指蔡老师的心灵美丽,一句话真是拨云见日,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我也肯定地点点头。这样一理解,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一、蔡老师的性格完全可以用“温柔、美丽”来概括,不用再说“慈爱、公平、伟大”了,这三个词语完全可以涵盖在“温柔、美丽”这两个词语中;二、我们也不用再从外貌上找描写蔡老师美丽的句子了。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完全是一节因为我没有备好课而有意外收获的一节课,课堂上我认同了学生的观点,课下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感觉学生的见解很有道理,于是赶紧整理成文,与大家商榷。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8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

  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有利于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就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就会越来越高。

  课堂归纳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可由学生先讨论,再归纳总结。

  教师的归纳要精练易懂,所以教师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避免学生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9

  20xx年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里,正在进行学校耕耘杯的作课活动,我讲的题目是《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讲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读中悟,提高能力素养。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设计导语如下:“平凡小事见真情”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恰恰是这句话在现代作家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中妙笔生花。本节课咱们师生共同体会“平凡小事”见“真情”。

  《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些传神、细腻的描写,无一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

  这节课的重点是欣赏文章中的细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是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如:让学生找出蔡老师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师的哪些性格特点耽误时间过长。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感情调动不够。看来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不过,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相比,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体会探究独立思考习惯,无论是好还是坏。其实课堂中自己最兴奋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语,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和学生共同临时探讨是最快乐。这个时候才有点教学相长的意思。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20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较大成果,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能力相应提高。我,就是接受新课程的理念而成长起来的一位年轻教师。在利用这些教学手段,运用这些理念指导教学时,我发现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怎么理解各种各样的感情呢?理解的这种感情他们怎么用词语表达呢?表达出来之后带入文本朗读又是何其难呢!课堂当中40%的时间要用来“读得有感情”,口诵之,目视之,耳闻之,脑记之,读书对于语言的'学习有一个开源的作用。那么怎么能笼统的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是不是该换一种形象的说法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自从我有了这种想法,便结合表演读创设了一个要求:读出表情,读出动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表情动作进入文本,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试着体验体验。在课堂上,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单一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带上表情,边读边做动作”,不仅使课堂气氛浓烈了,而且学生渐渐明白了哪些词语是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而这种词语就是他们以后要接触的“动词”。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这话日渐成为一种时尚。

  难道学生个个都喜欢高声朗读?仔细想想,答案非常明显。学生之所以都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受从众心理趋使。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门,摇头晃脑。在这热热闹闹的场面中,学生的浮夸心理日益膨胀,个性日渐磨灭,其阅读能力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二)学生无其它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难道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也未必恰当。

  1、要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可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学习浏览。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分生本思想,真正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潜心地默读,学会快速地浏览,让学生拥有选择的余地。

  2、要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法——让学生会选择。如果学生已掌握各种阅读方式,那么教师就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学会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需要、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他们知道诗词散文尤宜诵读,说明文较宜默读;初知大意需浏览,表情达意可放声朗读;在需保持安静的环境中不宜出声朗读(如其他人还在凝神思考)……因此,我想将“用你喜欢的方式”改为“用你认为最适合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当。

  一学年以来,我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体会着付出与收获之间的甜蜜,积累了一些感想、体验。

  一、加强与任课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我深深领会到,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能使任课老师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便利于教学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能更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些什么,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课程的内容,实现自我提高。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会有所保留。就像老师无意间问学生,喜欢老师吗?一般再老实的学生都会说:喜欢。但是学生回家后就不同了,他们会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家长。所以,与家长之间应该时常联系。只有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造就一个出色的孩子。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师课程教学反思11-12

课程教学反思01-05

对课程的教学反思03-03

中班课程教学反思01-23

识字课程教学反思02-25

新课程教学反思04-18

校本课程教学反思08-25

课程教学反思15篇01-12

课程教学反思(精选24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