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传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萧红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红传读后感1
世间最难说清原由的应该就属缘份二字了,我与萧红作品的缘分也正是如此,早几年喜欢看林徽因的作品时就知道萧红是民国才女之一,也曾想要读读她的作品,借来她的《呼兰河传》没看几页属实读不进去又原样还了回去。究其原因细想是来自我对她名字的一种偏见,萧字无端给我一种萧条悲凉之感,所以会对她的作品产生抗拒。正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我承认普通人的烦恼绝大多数是来自于自己的执念。今天来读萧红传,不是因为放下我执只是因为孩子读完了我需要与她交流讨论,带着这样的任务,我走进了萧红的泪雨飘零的世界。
如果说杨绛是上天的宠儿,那萧红只能说是上天的弃儿,宠儿给出人生的评价尚且是“人生实苦”,论到萧红更是苦不堪言了。她年幼丧母,年少丧家,被父亲开除祖籍,接踵而来的厄运,让这个瘦弱的女子成为无根的草,连同她的生命,注定漂泊。易经中有个上上卦叫地天泰,与它一卦之隔的下下卦叫天地否,由泰入否只需一卦,而想否极泰来却要经历63卦,易经总共也不过64卦呀。萧红这一生否泰转化的艰难历程,实非我等常人能够体会。萧红的父亲早早为她选定一家与之门当户对的人家,为了逼迫萧红结婚,断了她的`学费供给,倔强的萧红在表兄的帮助下逃离家门,可是父亲的势力实在非同一般,逼迫表兄的家长也断了表兄的生活供给,两个半大的孩子几乎流落街头,无奈向父亲低头回到家中的萧红,备受家人的冷落与白眼,不堪精神痛苦的萧红又一次只身出逃,为生活所迫,这一次她竟然与先前死活不肯嫁的汪家公子哥同居在了一起,转了一圈,收获的只有数倍的困难,无可预知的未来,如果当初选择顺从命运,今天或许就不会承受这样多的痛苦了,这究竟是命运的残酷还是自己的任性,亦或是这些所有的难都是难逃的劫,无论你以什么方式,终究是绕不开啊。
命运要想折磨一个人,那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怀着身孕的萧红,因为先前逃婚的种种行为被夫家认定不耻,坚决不许她再进家门,汪公子也无力抵住压力悄然离去,只留给已是身无分文的萧红一笔巨额债务。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的她,家人近在咫尺去没有伸出援手的,任他是死是活。都要活不下去的萧红只能写信给报社求救,命运又给她安排了一见遇见,虽然遇见的结果令她心碎到肝肠欲断,可是这样一个真心爱她,她也真爱的男人的出现的确算是命运的一次厚待。纵使那个男人是个决绝之人,爱的时候,舍尽生命地待她好,当爱逝去,他却不留半分情分。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然而当初见成为回忆,依靠燃烧记忆温暖自己,那点热度或许只能把泪水烘干,泪痕红绡透的心情谁人能知?
萧红,历尽一生跋涉,穿越生命荒寒,她的生命定格在31岁华年,永远地沉睡在烟雨民国,她的灵魂却是穿越万水千山,穿过幽幽时光,她的生承受了淋漓尽致的苦,在她走的时候,我说了一连串的“身先死,不甘”,“身先死,不甘” 。
萧红传读后感2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初识萧红,是因为三大影后——李冰冰、汤唯、宋佳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话剧中饰演过她。而恰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的课题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萧红是黄金时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们代表着时代的女性意识,是近现代女性思想启蒙的先行者。时代创造了她们,她们为时代发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追述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琐事,控诉了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旧社会。《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初读《呼兰河传》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自传体的小说,会让人轻易地将自己置入故事情节之中,细碎的文字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萧红,你会发现《呼兰河传》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读《呼兰河传》,是在看完电影《黄金时代》之后,了解了萧红,才能读懂萧红。
萧红创作的地方,是一个简陋的房间,狭窄又阴暗。写字台上的油灯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闪亮着的除了萧红深邃的眼睛,还有她手中那一支老旧的钢笔。尽管房间简陋、钢笔破旧,萧红笔下的文字依然是坚强有力的'。呼兰河小城,生活着一群鲜明、低微、顽强的小人物,处处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萧红的文字纯净而真挚,以一个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讲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见的,不过是一群灵魂居无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罢了。
呼兰河小城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轨迹被父母决定;在那里,人们用愚昧的言语掩饰自身的脆弱与无助;在那里,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萧红的文字中,读不出一点悲哀。萧红用她温柔的笔触,控诉着那个时代。萧红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也赋予了她深深的悲悯心,就像《呼兰河传》题记里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思念,怀念记忆中的故乡。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苦涩。萧红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虽有不甘,却也能凭着思念在每个星光闪烁的夜里,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萧红传读后感3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我头一次听说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的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十分奇怪,因为按理来说,所谓“传”,应该是给一个人写的,可这本书却要给一条河写传记?在这个学期,借着名著阅读的机会,我终于有机会去接触这本书,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所谓“呼兰河”,其实是作者萧红故乡那座小城的名字。这本书,则记录了发生在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这也造就了它与其它传记或者小说最大的不同: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因此,有人会觉得它不是一部小说。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是有主人公的,但这个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人物,而是以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为代表的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凉的。在这里,每个人都过着平淡而枯燥重复的生活,但他们是悠然自得的。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丝外来侵略的痕迹,没有封建的剥削与压迫,行文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动的描写,但你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感受到从作者内心流露出来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个巨大的泥坑。大家习惯于绕行,可曾有谁想过修一下路而一劳永逸?
在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谁对她产生过一点同情?大家的口中,谁不是说着妖魔鬼怪之类的话?大清已经灭亡许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仍为这座边陲小城的人们所广为接受并传播。人与人之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一丝温情……人与人之间,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座没有什么新闻的小城里,偶尔也是会有一些活动的: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但这些活动,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重复,没有花样。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迷信习俗。连在这部小说中习惯于记叙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议论了一句“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好在这本书并非从头到尾都是如此的压抑,在书的开头,你尚能感受到一点温馨与快乐。年幼的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诗……然而越往下读,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这沉重之中,也有美,却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态,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之感。
萧红写呼兰河,确实只是在写呼兰河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致于精神也匮乏了。
萧红是以笔代刀,用含泪的微笑写下了一座小城。
萧红传读后感4
萧红笔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这座小城极为普通,从南到北的十字街贯穿整个小城。一个个生活在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编织成《呼兰河传》的故事。
全书由“整体到局部”的结构先总写呼兰小城的地理情况、城市内部的构造等等。再写人,但这本书无主要角色,用小城各个地方不同的人为线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铺开。作者用叙述生活的口吻描写的事件当中,有善有恶,有悲有喜,黑白交织,如灰色的、大笔点染的水墨画。
“灰色”——这是我读完《呼兰河传》的第一感受。白与黑交织,便构成了灰。《呼兰河传》有令人愉悦的片段,有能激励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记得在第五章有一个片段:“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从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童趣与天真如钻石一样镶嵌在本书中,但仅存的美好便大抵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兰小城的“文化活动”。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请的,而且还要献上布匹,大神不高兴了还要杀鸡。既然活动成本这么高,呼兰城的市民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认为可以从上下文寻得答案:呼兰小城有为神鬼服务的店铺,以扎彩铺为例,文中作者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扎彩铺里金碧辉煌的阴间宅子,加之以豪华的特殊服务——有专门的人拉车,有穿着白净的厨子拉面,还有精明的管家管账……然而这一切是还是衣着粗鄙的人做出来的,并没有因为阴间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变现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说,并未见到做扎彩的人给自己做一间阴间宅子。放河灯也是一大特色活动,例如此场景描写:“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文字虽简洁,但在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画面:在视野的尽头,灯在河的远处一个个地灭掉,每灭掉一个,天色便暗了几分。待到灯全部都灭完后,这河,便又恢复死寂。
哪有阳间人渴望阴间的道理?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人们对现世的不满、失望以及对虚无缥缈的“来世”的憧憬。听着大神唱着跌宕起伏的调子,难道他们感受不到内心的空虚吗?向鬼神求幸福安稳,渴望来世的荣华富贵——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说,读者自知。而打动我的是灰色的回忆:如黑白交织,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顺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难、坎坷;只有风雨交织、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实,也最是动人。
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今日已物是人非,哈尔滨市呼兰区代替了呼兰县。但萧红笔下的呼兰小城,似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跨过历史的河岸,飘过了呼兰,飘过了黑龙江,飘过了中国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诉说这娓娓道来的故事,喜悲交织的故事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萧红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02-21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04-04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02-28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7篇01-25
小学生萧红读本读后感06-13
《小学生萧红读本》读后感07-30
《小学生萧红读本》读后感800字03-18
《小学生萧红读本》读后感4篇07-30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的读后感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