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安妮宝贝》读后感(精选1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妮宝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妮宝贝》读后感 1
书的后面点出了这本书探讨的是边缘人的内心生存状态。我觉得这里的“边缘人”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指的就是像贞谅、信得、庆长这些女子一样的人。他们内省,敏感,没有人际交往障碍却又在精神上离群索居。书中的解释是“在所置身的时代里不合时宜又一意孤行的人。他们是时代的局外人”。边缘人的情感归向何处,安妮宝贝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处境——与时代的顺从和矛盾,但也没有给出出路,这是一种探讨或者更多的是一种问寻吧。其中或多或少都找到你我内心的影子,当自己不被认同、不被理解、或者偏离大众时,具有的困惑也可以算是边缘人的感受。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的边缘化影响。比如书中写到的城市歧照,曾经有着邻里间热情富含人情味的来往,传统节日里的个体参与所承载的.存在感,现在大概都消失了。“新时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贫乏”。这些被边缘了的地方面临一种两难处境:是风风火火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还是保持原来的风貌自己走路?这两者并不对立,但是把它们结合得很好的地方很少。尤其在旅游城市和古镇上,显现出更多的是弊端。
《春宴》总体来讲是不错的,内容不空虚,忽略它那些纠结的书面表达,而且有些对人们普遍心理的书写很真实而自然。老规矩,写完读后感,我要无看书评啦!看看别人的观点和角度。
《安妮宝贝》读后感 2
对《安妮宝贝》的文字接触的多了,自然体会到了这些文字带给自己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份心底的喜悦与认同。
尽管在有些人看来那是一些忧伤的文字,可是我感觉忧伤的文字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读到的文字有时候就会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短暂而真实的释放。
每一个故事的主角,她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心底的追求,对现实的抵抗……在别人眼里她们实异类似一群让人感觉可怜的孩子。但是仔细想想就是这些异类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好多人的追求呢?只是好多的人没有勇气释放自己的想法,一切在现实的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现实的无奈、悲哀、切身的利益……扼杀了自己的想法。尽管不承认也会在心里羡慕那些勇敢的异类。也许也只会在黑夜吞噬了白天的一切丑陋的时候才会轻轻释放自己心底那个无时无刻不在呼喊的声音,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片刻的真实和宁静,自然的走进梦里继续着自己的追求……
说是故事倒不如说是向往生活的一种映射,折射出每个人心底的那份真,我向往那种洒脱、自然、也许在别人眼里甚至有点低调的生活,一切只是为了拒绝一种侵蚀,侵蚀心灵的东西太多了……用文字来维护自己心底的那份真。
认同他的每一个文字,享受每一分真实的感动,认同他对生活、爱情、旅游、写作的看法。偶尔也会期待自己的生活有一天也会变得那么真实,不再为了取悦别人而虚伪的活着,用一张真实的脸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不再整天承受着追求那些所谓幸福的痛苦,追求到了才发现自己不习惯享受这种幸福。
以上所有的一切也只是凭空想想而已,该怎么生活还是看现实怎么安排,只有到时候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并解决。
《安妮宝贝》读后感 3
这几天,我读完了德国安妮·弗兰克写的《安妮宝贝》一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
看了《安妮宝贝》这本书后真是令我胆战心惊。这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安妮、爸爸、妈妈、姐姐一起在神秘小屋里发生的事。他们每天都躲在小屋里,白天,连窗户都不敢开。屋子里简直像个大牢笼。而且,每天三顿只能吃一些土豆、面包,每星期只能吃一、两次青菜。还不准出去,因为外边每天都有士兵在巡逻,如果出去,随时都有可能送命。
安妮一家人生活如此艰辛,比起我的生活,那我要快活多了。可我有时还照样不满足呢!我们就像生活在“天堂”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小鸟,而为我们创造这一切的爸爸、妈妈却在不停地忙碌着。有时我们还提出过分的要求,让爸爸、妈妈更加辛苦。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以后我再也不会向爸爸、妈妈提出过分的要求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开心就行了。
《安妮宝贝》读后感 4
昨日读罢安妮宝贝的《春宴》,犹如品尝了一餐文字的盛宴,只觉得字字珠玑,文字简练而冷酷,读后更觉得逐爱的艰辛。
作者以探索情感的方式交替叙述了两位主角:庆长与信得的故事。每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经历与性格,庆长对爱的'完整性屡次尝试,苦苦追逐,到最后败给现实,满身伤痕;信得从小跟着养母贞谅过着脱世的生活,长大后从与男人、女人的性爱中找到自己内心的满足与平衡。在中年她们相遇,然后又选择不同的方向面对人生。她们童年孤独的成长,构建起心灵强大的壁垒,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可也就是这样的人,反而爱得更为纯粹简单,更加热烈执着,对爱信仰般实践着。
我对信得的妈妈--贞谅,那个逃遁者,最为感兴趣,那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人,对爱的理解真是让我心生敬佩。爱是简单无目的的,爱是灵和肉体的结合,把生活一切复杂浮夸多余的事情摒除,只留下赖以生存的出售织布,剩下的时间用来上山看花开,细细品味生活。不对物质产生过分依赖,不贪婪,懂得人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物质的尺度!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贞谅那从不远行的男友倒是一针见血,如果你知道生命的基本结构和自然地表现形式,对时间了然于心,唯一想做的事情。
《安妮宝贝》读后感 5
安妮的书几乎都有一个同样的字眼――死。她一直没有放弃对死亡对生命的探索。以最平静缓慢的'口吻低吟浅唱。
就像黑暗中慢慢渗出了温柔的光,照亮前路――通向真相的路。
安妮说,死亡是最真实的真相。她一度认为生是为了死。我不否认这种观点,但我觉得生命因生而更加丰富,更具意义。你可以选择你想过的生活,而不是像死亡那样无法预知。
我不惧怕死亡,如安妮所说,死亡是一种超脱,超越肉体,凌驾于痛苦之上,向着另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而去。
像安妮一样,对一切坦然接受,我们终会得到穿越生命后的幸福。
《安妮宝贝》读后感 6
《春宴》是这个寒假认真看下来的一本书。读这本书试着这样一个清冷、寂寞、沉静的严冬,在家中免除了外界的纷纷扰扰,仿佛更容易融入作品,并看到自己的真实与怅惘。《春宴》与安妮以往的作品不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婚后的生活让她对爱情改观,还是女儿的降生让她对这个世界热爱加深。无所谓否定与肯定,我只看到一段真实的爱恋,哀爱到骨血,爱到不能再爱下去。
庆长与清池,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在万千人潮、拥拥挤挤中,恰好遇见,无所谓早晚。庆长,这个从小被父母抛弃、被欺骗过的女子,在上海这个物质大都市里坚韧地生存,她充满警觉、不信任和自我保护地活着。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的她可以过得洒脱无牵挂,她没有遇到爱情,所以宁愿相信她不需要被爱。但是她知道她需要爱情,她仿佛是为了等待一场爱情而降生的。
许清池,这个拥有优越条件的男子,他集金钱、地位和家世于一身。被无数女子万千宠爱。但他们相遇时注定要爱上彼此,因为他们都被对方身上所特有的气质所吸引。庆长说过,初见他时便觉得彼此如此熟识,仿佛骨血相连,难分难舍,但是也注定拥抱太深而使对方受到伤害。
横在他们中间的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能否爱的问题。因为许清池是一个有家室的'男子。但是清池为了庆长却可以甘愿在窄小房间里尴尬的行动。而庆长愿意为他停留、为他束发、穿裙、化妆。恋爱中的庆长没有了那个山巅上野鸢尾的骄傲与凌然。而是变幻成一只自爱、优雅的蝴蝶。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就会让我们发现另一个自己,并爱上自己。这点在庆长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然而,许清池最终还是无法为了庆长放弃他所拥有的一切,现实中的许清池不可能对一切无所谓,而仅靠与庆长的爱情而活,她是一个被太多社会关系所牵累的男子;而庆长也不可能像其他女子一样委屈求全。于是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无法收场。当他们发现无法再爱对方更多一点时,放手成了唯一的救赎。
他们因为差异而相互吸引,又因为差异而注定分离。爱情的吊诡之处也许就在这里吧。
但是,他爱过她;她也爱过他,彼此爱过,拥有过就好。
安妮宝贝用大量的笔墨去描述他们的爱恋,不肯漏掉任何一丝一毫,让我们看到了一场爱情轰烈的起落。
《安妮宝贝》读后感 7
看安妮的文章总是突如其来的阵阵冷汗,背部发毛,内心惊异。
一次次的冲击着灵魂,像是一次次揭开内心中隐秘的,禁忌的伤疤。那种直露,使我的脑海嗡嗡作响,回荡……是坠落的沉醉还是超脱的清醒,我不知道。在爱与恨、生与死中,我看到的是人生中另一座天堂。
蜕变
她说,当一个人快死亡的时候,他会经历潮状呼吸,那是生命停止之前最后一段呼吸,汹涌极了,像大海的声音。
她说,苏,你不会听到这些。你听到的大海的声音,是有生命力的,是幻觉中的。而我听到的声音,是属于死亡的,是真实的。
是折翅的天使坠落人间。在忧虑中挣扎,如此纯洁,如此无助的疼痛。我的心不由一阵紧抽。是啊,死亡的潮状呼吸,最后的挣扎,真实而伤感。我总是想,死亡是什么感觉,是灵魂的知觉在躯壳中慢慢脱离,蒸发,消失;是陷入无边的黑暗中奔跑嘶叫直到筋疲力尽的倒下;还是在白茫茫中看见无数的影子闪过--那是生前记忆,在记忆中隐见着天堂……
我不知道,我曾眼见奶奶在最后的挣扎中离去,是如此平静,又是如此突然。我坐在她身边,内心茫然而无措,看着那乌黑的面孔,额头发紫,双眼微闭。直到突如其来的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然后突然停止,回归平静。我空洞地望着一系列动作,意识到这个生命将永远离开时,心脏猛烈而凶狠的跳动,像要跳出身体。
安妮写道: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它终究让你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看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鱼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存。
升华
她说,我们其实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是无望的事。
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
这世上,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残缺与痛苦。我们无法选择,有的只是面对,只是接受,这是与生俱来的。如同《莲花》中的善生与内河,如同安妮说,她写到的只是不同种类生命的形态,就如同写到不同种类的死亡,苦痛和温暖,是一种心灵的历程。
善生说:但是很多人蒙住眼睛,以为自己会一直无损而长寿,甚而不朽,他们相信自己手里永远都有时间,可以肆无忌惮,做浪费和后悔的事情,总是认为能够再次获得机会。
是啊,很多人都蒙住了自己的双眼,看不见时间的流逝,甚至连自己都看不见自己的真实,如同善生的本身。
我说:善生,你没有体会到父爱,甚至看不见母爱。有的只是母亲的强权与压迫,有的只是母亲设计的人生与希望。于是,你隐忍着,隐忍着真实的自己,隐忍着爱与渴望。直到冷冻自己的心。于是你拒绝了爱,拒绝了所有想爱你的人,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内心,把自己隔绝于世人,你用世俗的物质来麻痹自己的感情,直到最后有的依旧是痛苦。就像内河所说,善生,你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伤口。
内河说,后来我知道,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的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
我想,内河,你终于接受了自己,接受了心里所存在的空缺,你曾一样因缺乏而追求着情感。但你不同于善生,你把自己浮在世人面前,追求着他人的爱,来填充内心的空缺,可你的空缺向黑洞一样,吸取了你的一切,包括身体,包括岁月。
在你付出巨大代价得到真理时,我们依旧陷入,不可自拔。
《圣经启示录》中,安妮写道: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
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
海也不再有了。
《安妮宝贝》读后感 8
安妮宝贝的《莲花》读毕,仍是有患得患失的怅然。只是觉得在自己的精神也如同绑系在安妮身上必需的绑腿,经历过翻山越岭的跋涉,骤然停下来,原本麻痹的意识便开始清晰起来。
不是那种由于长期连续风尘仆仆劳顿后肿胀的钝感,而是一种尖锐的,实实在在的,蚕食般啃噬的凌迟。整个旅程便是个拖沓的过程。所有的叙述在一路的结伴同行中,将意识深处的苦闷及精神寄托蜿蜒的随着疲惫但不歇的脚步,盘旋着,一圈一圈,延伸上去,抵达心中既定的皈依——墨脱。
是否便是个朝圣的过程?或是这披星戴月的追寻是为了某种由于内心负罪感沉重而刻意选择的救赎。善生,庆昭,内河。叙述的角色便在一个平面上互相转换。很诡异的写法。恣意的任性,很多时候,我甚至混淆了其叙述角度,其中不乏我由于精神高度紧绷或是急于求成而走马观花带来的如此混淆。我几次的怀疑起自己的判断,不知道是自己的错觉还是确实我的思维称了安妮的本意,在她的意识流的叙述中,盘根错节起来。内河庆昭几次在我眼前模糊起来,如洇了水的潮湿的墨迹一样,摊成一团不分彼此了。或许安妮本意便是说,内河庆昭便彼此是对方另外的一个存在,其实本是一个人,只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出现,只是一个比较真实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体现在其本身便是叙述角度之一,很感谢这样的安排,我们从庆昭的眼中看到了一个丰满的善生,而由于完成对善生的完整的解剖,对他性格以及行为的具象的剥离,我们却又从善生的梦呓般孤独的叙述中,萃取出一个若隐若现的人物及这人物身上承载的彼此之间的故事。缓缓的回忆之河在阳光辉映下波光粼粼,只是未料及猝然狂风骤雨,水流暴涨,回忆的堤岸,承受不了负载,在几欲崩溃下,倾诉就成了一种感情的流泻,一种郁闷的缓解与分担。于是整个倾诉与聆听的`过程便串联了整个故事的脉络筋骨,只是这筋骨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先于彼此遇上之前就带有的宿命的伤害及疤痕。于是你会发现这跟日本岩井俊二《情书》的手法有惊人的相似,都是从一个叙述的主体中抽离出另一个与故事息息相关的人物及其故事,并且由于对回忆的复苏重现,使得整个叙述更丰满完整,更让人喟叹。这是段不能抹杀并在此去经年后仍让你在心痛中闻到芳香的记忆。
只是善生庆昭由于倾诉聆听之后是否便对彼此曾经的认可并产生感情的偎依,书中也很暧昧,没有清晰的暗示或是直接的阐明。不过相信是“爱”了。即使表面看起来,两人的感情官能即爱的能力已经荒废了,毕竟两人看起来都惊人的相似的对周围,对结果冷漠,但对过程沉溺。但相信他们是“爱”了,假如照安妮的定义:爱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信仰。它是愿意在某段时间里,与一个人互相交换历史,记忆及时间的信任。交换各自生命中重要而隐匿的部分。却对各自无所求。透彻全文,你会发现,原来这由于倾诉的需要而对彼此敞开心扉便是“爱”了。原来在恋人面前我们可以如此的絮叨,即使是自言自语。把握每次倾诉聆听的端倪,我们便更一步一步靠近“爱”了。
天生感情残缺的两人在彼此面前互相坦陈伤口是否便意味着更大的伤害还是由于彼此对伤害的认同感并互相安慰便得以稀释或抵消。不能断言。毕竟感情以及由此带来伤害是不能够用物理科学电磁领域的“负负得正”现象来解释的。“后来我知道,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安妮还是对这世界仍是绝望多于些微的希望,只是表现的形式由先前的在城市石头森林离群索居蜕变成另外的形式:流浪放逐自我。她还是对这个世界信任不起来,决绝得残酷,不由分说就将一切笼罩整个阴晦窒息的稀薄空气,让我们在其中苟延残喘。同样一轮月亮她看到的往往都是亏损晦暗而不是盈满清澈,她一直都是这么坚决的冷酷。宿命,悲观,绝望,血腥,漂泊,晦暗……`一直都是她溺爱的字眼及不曾偏离的观察判断世界的原则跟标准。她一直冷漠得很残酷。于是她更习惯的并一直是咬牙切齿的咽着血腥的叙述。我们从他的文字中闻不到任何清新的气息而只是让我们不得不掩鼻而过的腥味。
只是她的坚强这次似乎有了妥协(抑或是对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认为抗争已经变得无谓或是无力),她在放逐流浪的过程中竭力摆脱世俗的羁绊但最终也回归到物化的世界。于是,契机便出现了,庆昭把本属于善生跟内河的书信以及故事连同她跟善生的一起交付了“我”。于是疼痛不再隐私。情绪便蔓延到不相关的人。这违背了她一向的原则。她一直都是孤独桀骜的人,即使是痛也是自己的事情。她一直有不为人知的过去及疼痛,只是不愿意也不屑去透露表现。脆弱的人往往需要一个坚强的外表。我故做坚强是因为我害怕伤害。当你这样孤决的想当然的时候你却承受更大的伤害。我们常常想,我痛苦的很孤单你知道吗?我们急需倾诉。于是,我们便学会交付,交付幸福,交付痛苦。交付生命中任何可以交付的历史曾经并无所求,于是我们学会“爱”了。
看到尖锐的棱角圆滑起来,不再是那样咄咄逼人的一味只是伤害。看到安妮如下温馨的文字我也会心的舒展下一直紧锁的眉头。“有时候他会想象等到他们彼此老去的时候,再在一起,是否会有更多的理解。这种理解的界限是,他将不会再试图为自己所做过的一切做出任何解释。他将会因为隐藏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抗争和无能为力而觉得安全。而在他老去的时候,也许他会试图告诉她这一切。他所有的虚空,困惑,失望以及软弱。她也将如此。”
尖锐的棱角逐渐圆滑起来,失了她原本的乖戾跟刺痛,不再是那样咄咄逼人的一味只是伤害。文字汹涌的猛兽关进了囚笼。不再肆意的张牙舞爪。只是我们要多久才能习惯适应这本不属于她的,异常的我们接受不了的温和呢?她释然了。我是否也可以不揪着不放呢?我不知道!
《安妮宝贝》读后感 9
在阅读上,我一直有一句羞于启齿的话:我喜欢安妮宝贝,像喜欢严歌苓、柴静、米兰·昆德拉一样。
这个被责难,被讥讽,被挖苦,被标签化,被无数人嗤之以鼻的作家;这个被很多人喜欢却从来都不敢承认自己喜欢的作家,仿佛承认喜欢她就是承认自己幼稚、矫情、装纯。她那极端自我和自省的生活方式,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文艺范儿”这个词在这个时代是个贬义词,用以形容那些贫穷清高自以为是的读过几句书的人。当“诗人”异化成“湿人”,当优雅缩减为锦衣华服、时尚杂志,当阅读缩减为对微博的碎片化浏览,当休闲沦为洗脚按摩喝酒唱歌,当旅行缩减为拍“某某到此一游”的照片……世间早已没有了“伴月荷锄归”的诗意。
一直以来,我敢承认自己文艺,但从来不敢承认自己喜欢安妮。从前在新浪写博客的时候,曾经有朋友说我“有安妮宝贝之风”,让我羞愧不已,此后所走的路一直刻意与她的表达方式保持距离:写长句子,调侃自己,不描摹情绪……从来不写与她有关的书评,在摘录她的句子时从来不愿署上她的名字。虽然她的每一本书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买,虽然我常常关注她的`博客和微博,虽然我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她的新作,虽然我的出世情结与她的思想总是不谋而合。
安妮是个成长中的作家,早期作品风靡青少年的时候被称为“毒药”,后期作品风靡文艺青年圈儿的时候被称为“解药”。她所走的路是向内延伸的,探索人的内心,探索人性的可能性,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蕴含着越来越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有一段关于她的评论,我认为十分中肯:
止庵所说的关于安妮宝贝的误读,集中在三方面:“她其实是一个小众作家,但是被大众所阅读,这是第一点;她的读者群年龄偏小,并不一定能理解她的作品;她往往被理解成为一个小女人作家,这比前面的误解还严重。细看安妮的作品,有很多特别尖锐的东西,这个人在文字内部是见棱见角的,是骨感强于肉感的,这跟一般理解的小女人的文章正好相反。”
安妮现在的作品,特别骨感。只字片言之间,见血封喉。她提供了一个角度:观照自身,观照自我在天地自然人群中的位置和状态,并给予你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且不论这种态度好或者不好,就像我不认为那些流浪歌手应该是社会的常态。如果大家都去流浪了,谁来种地谁来教育孩子谁来发电谁来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但我认为,这种角度是必要的,就像流浪歌手的存在也是必要的一样,它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系,让我们囿于其中的生活获得一个窗口。哪怕我们只能通过个窗口看看窗外的世界,并不去身体力行。
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方式也是多元的,世界才丰富多采。因此,这个世界需要老师,需要厨师,需要农民,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流浪歌手和隐士。对我而言,我喜欢严歌苓的细腻,喜欢柴静的冷静,喜欢昆德拉的睿智,喜欢彼德·海勒斯的客观……同时,也喜欢安妮宝贝的清醒和平和!
在阅读安妮宝贝的新书《眠空》之前,以此文表达对安妮的尊重和喜爱。更重要的是,我终于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敢大胆而无畏地冒着被人耻笑的危险承认,一直以来,我都是安妮忠实的读者。
《安妮宝贝》读后感 10
很高兴有人愿意“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地借书给我看!也很高兴在书中看到一方写有书主人字的纸,于我来说,这是一种馈赠,是一种绝妙的礼物!慢慢品味,眼有“余香”!
安妮宝贝,《莲花》。看了第一章便扯起了我无限的思绪,忍不住买了纸,记下这瞬间的翻飞,希望能与人共享。
她进入了手术室的描述是那样真实而又坦然,却也隐含着一种生病的残酷,当人被用某种工具解剖时,是赤裸裸的,没有一丝虚假的尊严,我只是一个躯壳!妈妈进入手术室时的紧张,对我的依恋;我在手术台上任其挪取……在安妮宝贝的文字里一一回忆起来。
她父亲的死,又使我很自然地想到已然不存在的舅舅。感慨,怀念,痛惜。“再无巡回的途径”。亲爱的舅舅,你在另一边还好吗?我宁愿相信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这样我的思念也有依托。我和小弟一样地想念你,想念曾经的你!
西藏的神秘是我向往的!
第二次拿起这本书,便迫不及待的一口气看到底。说不清是文字的冷静吸引着我,还是探险似的旅程让我无法放下,抑或是人物特殊的交流方式让我无法割舍。也许兼而有之吧。
善生,内河。我无法断定他们是幸运的或是不幸的。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找到直抵心灵的'朋友?冷静、理智而又不失情感。善生,内河他们太冷静,太理智,以至于无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他们是善良的,却也是自私的。善生的两次婚姻均没有爱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为结婚而结婚,他没有把任何一个女人放在心内,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善生、内河的心里或许只有彼此,却没有爱情,没有肉的欲望——这是一种多么奇怪的感情啊!彼此了解。彼此熟悉。心有灵犀。却又各自在世间寻觅属于自己的快乐!
故事结尾,梦到善生割腕自杀,是因为孤独吗?是世间再也没有可以沟通的心灵了吗?他们是为彼此而活着吗?我也愿意善生是死了,要不,留下的有生之涯将是如何的孤独寂寞?这种孤独。这种寂寞。又岂是麻木的人群所能了解?这种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病又岂是能轻易医治的?
活着是为了什么?
庆昭是幸福的!这个勇敢,独立,不慕名利的女人,让人看到活着是幸福的,快乐的!
“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在孤独的人生路上也要学会寻找快乐!麻木地幸福吧,亲爱的人儿!
不幸福,何以遣有生之涯!
《安妮宝贝》读后感 11
“不,善生,我不需要成就。”苏内河如是说。她反复向纪善生表示,他们是不同的,尽管他们是自己一生之中唯一的朋友。我想作者想要通过这种冲突来深化人物的特立鲜明的性格以及命运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经常在看书的时候哭泣———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被感动,我听人说,人其实时越活越赤裸的,越成熟越具备付出深情的能力。同时,从17、18时才逐渐形成的观念及理想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当然,这得益于我对《莲花》的反复阅读。苏内河那么坦然的说出,她不需要成就。而《血色浪漫》里面的李奎勇在临死之前对钟跃民说的那些话再次印证了内河的坦然和正确性。我知道,这世上的许多人并不是像人想的那样,无知无觉的'被利益驱使,最后到头来发现自己获得的时一场空。人其实是在与旁人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外延出来的责任之中丧失自我并变成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他或许是父母的孩子,爱人的配偶,爱人父母的半子女,子女的父母,朋友的朋友,老师的学生,最后,是社会的人。爱因斯坦及马克思智慧的揭露了这一点,在赞叹他们敏锐和智慧之余,不得不说,这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的悲哀,尤其是在现代,或者说,任何时候均无差别,太阳之下,确实没有新鲜事。
现在在大学里,确实比高中时闲散了许多,从而变得无所事事起来,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感悟这种空虚,昆德拉说,人的生命如果只有一次,那么跟没有存在过是没有区别的。然而事实上,我,以及所有同类的生命确实是只有一次的,人类除了肉体可以无限循环,确实无法留下什么。我发觉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对自己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没有自豪感,反而迫不及待的想与之脱离关系,这一点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毕竟是真心的觉得人类社会很伟大。
不过,我又很庆幸,属于我个人的观念变得日渐清晰,我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那是独立的理想,而不是被任何人、事、物胁迫,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很开心,正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得知我将不会虚度它,这多么令我畅怀。许多人都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痛苦。既然这是一种必然,那么最好还是选择一种自己更愿意承受的痛苦来承受。所以我发现,我也可以不需要成就。一个人,若真的想怎么样,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的。
庆昭总是不相信与人的情感,这使我不太喜欢她。或许情感这种东西变得泛滥起来确实不太值得相信,或者因为遭受伤害而觉得它弱小、不可靠,而不再值得被信任,但我始终相信,真情实感是这世界上唯一无坚不摧、无坚可摧的东西。人可以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情况下,同时拥有这种维系,它们绝对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情感维系不被所谓的责任义务取而代之、遮盖本质,那么它也将保持其本身的真实性并不使人厌倦、疲惫、感到牵绊。看清这个事实,我知道我将要离开了。所以我快乐。
《安妮宝贝》读后感 12
肤浅如斯的我,点评她需要很大的勇气。作为一个拖拉的读者,读她时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安妮说,她总感觉自己的文字是写在水上的,而我,借用她的这个比喻来说,我是也是在水上读她的文字,且读且忘且流走……
面对她纷繁浓郁的描写,实在想不出来,哪种句子更适合这本小说。也许哪一种句子都不适合。
安妮引用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众生如同池塘中的莲花:有的在超脱中盛开,其它则被水深深淹没沉沦于黑暗淤泥中;有些已接近于开放,它们需要更多的光明。
莲花——一个很清冽的名字,带着佛禅的超脱,也代表生命的最深腹地,最隐匿的场所,更代表一种诞生……清除污垢,趋向光明,是一个超脱幻象的新世界的诞生。
我读它似乎有一个心灵的世纪,并经历了生命的不同起伏。甚至它帮我度过了一个艰难时段。我是读完庆昭手术后这一段,带着它给我的新鲜疼痛再上手术台的,说起来很有些稚气不脱肤浅的悲壮。但这是确实,我想着庆昭,一个在西藏破落小旅馆里每天煎药,长年等死、得了绝症的女人,一个孤傲的又不失平和的作家。不觉得肉体疼痛带给我的摧毁有多么难以接受。庆昭,其实流浪在这个旅馆。我对她的这种生命形式,很是羡慕了。勇气不只在这种等待里。宿命的流浪,小说的一个华丽丽的悲壮背景。
整本书用两根线串连起来。一条是描写他们去墨脱的旅途,一条是以电影回闪的形式,通过善生和庆昭的讲述,写他们各自的回忆。两条线重叠交织在一起。回忆如同幕后独白,一点点地揭开他们此行的目的和意义,串联起他们各自的生命轨迹,如同一片片破碎的叶片,最终,以作者的独特方式,完整地呈现,交给读者一棵大树。
曾意外地听到一个高中毕业女生对它的评价,未脱活泼稚气的她,打了个夸张的手势:这书好恐怖!我只记得它里面好多好多的蚂蟥,那蚂蟥那——么——长!
这是事实。在通往墨脱的道路上,道路艰险难以想像,充满了原始森林和雨水浸泡的山路,泥石流,和随时都可以倒陷的塌方,塌方下是险峻的河道,日夜奔腾不休的雅鲁藏布江随时可以吞没任何生命。庆昭,带着一种任生命放逐、流浪的宿命感,陪同一个陌生男子——善生,去一个只有地图上才有的地方,西藏的最深腹地——墨脱,寻找一个叫内河的女子。她的勇气,她的坚韧,让我从内心里叹服。几天的长途跋涉,她的不辞辛劳,让她失去了性别,失去了女性特有的一切气息,和应得的恩宠。真正脱离了现代生活。也许,最浓郁,最真实,最自然和最宿命的气息,都只能从森林里获得。巨大的蚂蟥是陪同他们一路的最忠实的朋友,在一天的跋涉之后,人的双腿失去知觉,浑身湿透,到达小旅馆,坐在火旁,它们就从你的衣领里,头发里,裤管里圆滚滚地钻出来。被叮咬过的地方有时会流出新鲜的血液,想像一下,实然从头发里流出一条温热的红色小溪,生命有时就是这样,真实而又不自知。
我相信,任何人回头看这段路程,在这样的一种经历过后,都是终生不可忘。人怎样才能做到理直气壮地再活一次?就是一定要亲身经历一回死里逃生。
除了流浪在墨脱的路上,安妮的重墨也同时洒在了对内河的描写上。
内河,一个离经叛道的女子。不知父亲是何人,母亲在国外,寄住在亲戚家,衣食无忧。过早地接受一个小孩不应该接受的现实。
我想说,她委实是一个艺术的诗人,她的整个生命,都在探索、搜寻、挣扎、拒绝和沉沦中磨炼,锻烧,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形,但却乐此不疲。而善生,成绩好,表现好,长相受人尊敬,出身也端庄得无可挑剔,一个在人人眼里那么优秀的男孩,却被这个女子俘获了整个生命的信任!他们相遇在十三岁那年,她是新转学来的他的同学。她与谁都合不来,除了他;他与谁都没有共同语言,除了她。就这样,两个孩子相识,相知,无休无止。她带他到一个新鲜的世界,让他见识到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印像。她读很深奥的书,买回来一大堆一大堆。她带他贪玩,逃学。她夜宿他的小屋,当他的面编织辫子,浑身散发幼兽般的气息。早上又翻墙去上学,车铃声声,嘻嘻哈哈,两小无猜。
她在十几岁那年突然爱上她的美术老师,并且引诱他与他私奔,最终他因承受不了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内心的愧疚,回到了他妻子孩子身边,却因她失去了工作和亲人的信任,离婚,失业,重病,再死去……善生陪她去杭洲堕胎,他也由此看到了一个改变他婚恋观的可怕景象,他第一次看到的女人身体的私处,竟然是内河那因别人而流血的,残破的身体。
自此,他以后的岁月中,没有办法接受任何女子。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美女如云围绕,没有;结婚了,优秀富有的妻子荷年,也没有。无奈,再婚,抢走人家相爱好几年的情人,也以离散结束。他的'感情路,再怎么无心,再怎么无辜,也于无声之中伤害着最爱他的人。
有一天晚上,她带他钻过小树林,看到了改变他们生命的画面,她们看到了罕见的景象:成千上万的迁徙中的蝴蝶群。在迁徙途中,不断地有蝴蝶死去,成为齑粉,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惊心动魄的景象里,蝴蝶证明了生命的虚无,瞬间定格了她的心理年龄,止于十三岁。
我犹能有很深印象的是,私奔回来,两人身败名裂,她却跑去美术老师那里,求他和她重新来过,却被他打得崩溃的景象。我更不能忘记,在他弥留之际,她应她的要求,千里迢迢地赶来见他最后一面,面对这个曾深深伤害她的男人的离世,她仍是发了疯一般地号啕大哭……
她的一生,如一颗河蚌,集聚了一生的伤痛,只在此时爆发。
女人,再怎么爱与被爱,也是受伤的对象。只是在爱面前,不要贱卖了自己的尊严。可是内河的贱卖也这样的理直气壮与令人同情。
最后,他们到达了墨脱,回头看来时路,感慨万千,像死过一次……他们见到了内河,是两年前的内河……
她死了,用一只蝴蝶的形式,很开心地走了。就在善生梦见她的那天——两年前的七月十五。他其实早就知道。
莲花,这清透超脱的象征。墨脱,如同西藏的莲花,只有通往它的腹地,才可以找到。生命亦如此,隐藏在最隐蔽的真实所在。所以,我存在着,我追寻着,我在不在你的生命里,其实并不重要……生命犹如万千蝴蝶中的一只,出现或者消失,没有可以过多在意的理由。
一切都会成虚无!
《安妮宝贝》读后感 13
人的一生不是一瞬,我们的一生何其漫长,多少条河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驻我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增长它们改变着我们的认知和观念。这也是一种成长。
安妮宝贝作为一个极具影响力和个人风格的作者,她也在成长。从2000年始末喜欢上安妮宝贝的读者,或许就不会再喜欢后面的作品,诸如《清醒纪》和《莲花》。但喜欢《莲花》的后一批新生代的读者,或许回头去看安妮寶貝早期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会觉得生涩不能适应。
所以很多早期喜欢安妮寶貝的人不再去看她后期写作的'作品,如今再次看到安妮的新作面世,他们也不会再去读安妮的作品,却热衷对作者的作品做出评价。而这评价却是针对2000年时期的作品残存在他们脑里的印象,诸如棉布裙子、光脚穿球鞋、大量的句号这些词汇和描写,那是2000年时期的安妮寶貝。也正如安妮寶貝亲口所说,她再次回首去看2000年左右自己写作的作品,会觉得那是另一个自己。那是安妮寶貝的青春期,而那时候的读者,也正值大好年华。拥有情绪化和不成熟的心境。但你要知道,安妮宝贝的青春期也正如她早期所写作的文字一样,过去了。而现在当下,才是最真实最优秀的安妮宝贝。
《安妮宝贝》读后感 14
几度哽咽。为生命中每一个无法承受的绝望与悲哀的瞬间。——题记
翻开朴实无华的封面,安妮宝贝的《莲花》静静地躺在手心,摆出一副超然脱俗的姿态。
呢喃自语似的开头,极轻易地拨动了脆弱而敏感的心弦。目光开始在文字里探寻,最初以及最后的答案。
拉萨。日光城。两个不期然相遇的人,拥抱着各自的回忆静默在清晨的露天阳台。
文字原本是一剂毒药,庆昭却一而再欣然浅尝,并且甘之如饴。对于一个曾经拥抱过死亡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大把的浪费时间来得痛快。于是,她或者长时间闭起眼睛晒太阳。或者喝酒。或者像一片单薄剪纸般无声地经过纪善生的身边。她手腕上戴着的银镯叮叮当当响着,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在纪善生的眼里留下了淡淡的背影。
纪善生说他要去墨脱。边陲的一个小县城。因为,那里有一个约定等着自己。哪怕时隔多年,依然久久不能忘怀。
他说,苏内河写信给我,说那里春天山花烂漫,漫山遍野,有上万只蝴蝶汇聚在那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里一丝一毫的美好。
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道不为人知的伤痕。能够随时间愈合的只不过是最外面的一层硬壳而已,而内心早已溃烂成千疮百孔的模样。
对于庆昭而言,手术室的一切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当身体被针管插入导尿管的一刻,所有虚假的尊严倾然崩塌。死亡是真相,突破了表面的繁华。它终究让你明白,自己将会如何生活,如何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坠落的时间。
对于纪善生而言,苏内河是一道始终无法趟过的河流。她汹涌澎湃,自成一派。画山画水却怎么也画不出她的骨骼。自从13岁相遇那一刻,他们就默认彼此为唯一的朋友。在他们的气质里,都有一种逼取便逝的苍老的天真,像被扔在深深海底封在瓶子里的灵魂。沉默而孤僻。
苏内河,一个从没有见过自己亲生父母却非常骄傲的孩子。她的母亲是一只翩翩的蝴蝶,有着接近传奇的生涯。终于在某一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而父亲这个字眼,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成了她出生以来无法逃避的命运。因而她变成了一只小兽,不停地撕咬着自己,只为换取他人一抹关切的眼神。
因为陌生而好奇,因为好奇而靠近的两个人,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这个世界并不寂寥,还、有人懂得自己,还、有人愿意陪伴自己,不管去任何地方。
来。来。善生。跟我来。他经不起她低声的呼唤。如同受蛊惑的蚕,一口接一口吞噬下太多的惊喜。去海边嬉戏;去树林捉萤火虫;去从没有想过的地方发呆。而后,他们合衣背对背地沉沉入睡……
在无数个青春年少的夜晚,他们一直在,一直在背靠背地温暖着对方。用一种倔强而感伤的姿势。
她成了他的眼睛,让他看到真实的世界有多么美好。同时,也让他看到残酷的世界有多么龌龊。
苏内河说,我需要感情。去填满心里的那个黑色大洞。我需要很多很多的感情。她的声音看似轻若春风拂过,可带着太多的绝望与无奈。
很快,她爱上了一个大她20岁的男子,她的美术老师。如同飞蛾扑火般粉身碎骨地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期许幻觉中的花好月圆。
私奔。末了,当所谓的爱情被现实毫不留情地打回原形,老师回归家庭。而她,则捂着鲜血淋漓的子宫抓紧纪善生的身体,说好痛。
无意间窥视了她身体的秘密的他,一夜之间忽然长大。他的脑子一片混沌。他看到另一个自己被人无情的践踏尊严。他想去为她拼命,他的母亲及时拽住了他的愤怒。
他母亲手里始终紧紧地攥着一根线,控制了他飞翔的方向。他无力挣扎。哪怕,他是一株倒映在河流之中的水仙,犹如淡淡的火光照耀着整个黑暗。
他的春天过早地结束在父亲离开的那一季。从此,他只为母亲而活着。他失去了自己。直到遇见苏内河。他的内心才慢慢苏醒。
可惜,此时的苏内河的神经已然彻底崩溃,因为那场没来由的感情。
时光荏苒。转眼沧海桑田。其间,她四处辗转,继续流浪。而他,过上了母亲设计中的生活,浮华如梦。再也没有人能够背靠背拥抱他僵硬而冰冷的`心灵。
似乎,他们再也不会有任何交集。很多人,因为熟悉而陌生。因为陌生而离开。因为离开而最终淡忘。
但为什么,他的心上却再也停留不住别人的影子。即使是结婚多年的妻子,也因触摸不到他一星半点的灵魂,愤然离他而去。
在这个世间,总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那个无法靠近的人,那些无法完成的心事,那段无法占有的感情,在你暮然回首的时候只能无比心酸地去追忆,曾经的似水流年。
间或,他会收到她的信。写在任何一张可以找到的纸片上。一如当初般笨拙而幼稚。字里行间诉说着她眼里的世界。完美无缺。她说她要去墨脱当老师,因为那里美得无法诉说。
终于,厌倦了尘世间所有的喧嚣,纪善生收拾行囊踏上去寻找自己的旅程。
在拉萨,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客栈。他与同样厌倦一切的庆昭偶遇。两个寂寞的灵魂,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够了解彼此的心疼。于是一起默然踏上去墨脱的泥泞旅程。
历经艰辛后,终于抵达梦中的墨脱。无奈造物弄人。斯人已去。背对背拥抱,对纪善生来说,永远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哪怕他像失去自己的生命一样放声痛哭也无济于事。终于,他身体里某个曾经跳动的地方再也无法呼吸……
也许,每道彩虹只能驾驭一枚晴日,每叶秋雨只能跨越一盏黑夜。而所有的雪花,为了春天的到来,只有无可奈何地一一殉情……
《安妮宝贝》读后感 15
“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棵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它们可以成为你永久的知己。”
安妮宝贝的旅行,遇到四个不相识的人,四段旅行采访合编在一本书里。开头引的一句话,来自书中第二篇记录——《还乡记》的主人公魏壁的话。朴实的语言,其实是来自人物心底,是他的活法。1000个人,1000种活法。魏壁认为,人生于自然,在自然中会感到安心与宁静。他成年后回到故乡——一座江南小村。因为那里的人没有杂念,接近自然,生活充实。
是该暂时远离尘世喧嚣,找一篇寂静田野,把心放空。“我不需要太多跟外界的交流,也厌倦所谓高雅的娱乐。最终心还是要和自然呼应,从那里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他这样说。让人想到当今世界的迅速发展与各领域的'探索,造福人类的同时,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在被科技禁锢,在追求自我中忘记自我。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要忘了在工业世界中礼敬自然。
有一节特别提到魏壁种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春天勃勃生机,秋天萧沉,夏天浓郁,冬天宁静。是要有心境,静心于品味,才能看到不同季节所释放的不同的美。”想想春暖花开之时,花鸟相映,自然向有心之人展示的美,是沉沦于纸醉金迷、内心躁动的人无法感受到的。
当有些人沉溺于电玩、网游而无法自拔时,有些人正沉醉于一片湖水;当有些人感到度日如年,因失去玩物而无所事事,惶恐不安时,有些人正在清风中绿荫下品读一篇美文。在接近自认的过程中,你的心会无杂念且平静如水,而如果每天把时间耗于无意义的虚幻快乐中,会愈发心浮气躁,无法专一。而科技,也失去了它本应存在的意义。
我在这里宣扬的,不是不接受快速的发展,也不是一定要每天居于自然才会清净安然,我借这篇朴实的访谈录想要表达的,是不要把身心整日浸在虚幻的、所谓时尚的娱乐中,真正的高雅、时尚,是懂得理解和欣赏人、事、物,是要在花花世界中活得自在,遵从心的指引,张弛有度,做有内涵的人。沉下心来,安静做好该做的事,不被外界所打扰。闲暇时,打游戏不如读书写字,使精神富足。就像远离尘世,归于自然一样,是会让人放松的。
就像这本书的主题——得未曾有,心净踊跃。一句来自佛经的话。当下充满着活力,直接体会如此重要,当我们置身其中,试图保持单纯。而我始终相信,每一个人的言行,生命存在的状态,都在影响这个世界的变化。所以,当我们都开始在这纷扰之中静心专一于一件最重要的事,世界也会向美好的未来发展。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睿智之人所期望的。
唯愿你我能体会这份来自自然的、本初的力量,向唯一的目标前进。
《安妮宝贝》读后感 16
《月堂记》,《素年锦时》里面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中很多话,都特别象自己。不知道,安妮宝贝的小说为何这么符合我的内心。是偶然,还是长久读她的文字,一种物我相融?我不去区分,重要的是这个结果。
读一些与自己想法如此相近的话,是熟悉的。不过这熟悉里仍有陌生,因为她的大部分行文,还是属于她的生活。好的小说,是替你把你的一些话说出来。有百分之一的触动,就已缘分不浅。
她喜欢给自己的主人公取一些这样的名字,安,林,南生,榛生,莲安,良生,善生,安生,安蓝,薇安……
《月棠记》里的人,叫重光,清祐,月棠。如果将来有一天,我有孩子,或许会使用她小说中的某个名字。现在她的笔下,也开始出现温暖幸福的人物。月上海棠,美而温和。我希望安妮宝贝如她所说,把刀子藏好,不要继续抑郁。我想看你的文字一直到老,到死。
把《月棠记》中,与我意气相投的话记下来。朋友们大可自己去看,因为,那么好的话,我再多写一字已是多余。
“有时她会困惑于这样的问题,人到底是为了何种目的,一直忍耐着生活,日复一日的生活。一切看似没有任何希望。没有希望来自身边的世界,没有希望来自身边的人。也似乎没有希望来自自己。”
“世界那么大,身边认识的人,实在是少。少得离奇。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过的。应该也是一样。一个人去餐馆吃饭。走过茫茫人群,却找不到人说话。”
“她从来没有停止过恋爱,也不知为何最终总是会对这些关系厌倦。最后明白的一条道理是:感情是没有用的。真正有决定力的,是人置身生活之中的局限性。是各自的自私和软弱。”
“她们仿佛山谷中一树树的艳红桃花盛开。即使没有观众,也要兀自热热烈烈地开和谢。那原本也是和观众无关的事情,是必须要打发掉的芳华。”
“人与人之间的考验,在关键时候,才知道对方在心里的分量到底有多重。生病,沮丧,最落魄窘迫时,愿不愿意与之相对。太多的关系,人只愿意与之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很难。不是在于对方是否愿意送,而是在于自己是否愿意让他来送。交付出现实的脆弱,对重光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是她长久的个性使然。”
“她不是那种企图掩饰年龄的女人,她不恐慌。
她只是觉得任何困顿,即使暂且还看不到尽头,依旧需要平衡。继续忍耐。如同病时疼痛,行时疲惫。时间在走,一切迟早变化。”
“红色绣鞋十分耀眼,不符合她一贯朴素平实的风格,但这是她性格里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可以发生很多次恋爱,最后能记得的不会超过一两个。
她一直在陌生地和陌生人之间辗转,内心向来冷淡,相忘于江湖最为妥当。”
“她觉得自己并非不能接受缺点和瑕疵,她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只是她无法被催眠,被轻易降伏。她向往一个比自己强大的伴侣,但在实际生活里,有时会倾向与弱者恋爱。是她自己倾向,还是生活只给予她这样类型的男人,她有许多困惑。”
“而最终的清算,她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未曾爱上过任何人。她与所有曾经的男子谈过的恋爱,最终都只是在与自己恋爱。”
“还是会有难过的时候。难过于已经丧失拥有麻药的资格,必须面对一切创口。想拥抱一个陌生的背脊,把脸贴在温热皮肤上,直到入睡。直到某天有一个人带着火焰的种子出现。”
“最起码,重光觉得自己在恋爱中从来没有糊涂过。把男人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全部看尽看透,以至无法留给自己哪怕是像火种般的微小憧憬。或许那本质上也是对人性的一种穿透。”
“洞悉了解之后,剩下的不过是怜悯,那种深切无言的怜悯,没有一点点声音。给予对方和自己的怜悯。逐渐开始这样理性,心冷如冰潭。看到时间尽头的虚无。
等的人总也不来,就会渐渐失去目标,以为自己并不是在等,只是无所事事。从小她等待一个可以把自己带走的人。现在知道,最好的方式,是自己找到方向,并且可以有能力带一个人走。”
“如果一个女子从年少时开始恋爱,并最终谈到心里山穷水尽,她想结婚,一定是从内心需求的意愿。”
“只不过,年少时,会对困难有迷惑,现在却是能够冷淡自处。不愿意求人。不愿意让自己对别人有所求。
清祐说,重光有想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吗。”
“桂兴说,重光让你意外的事情,还会有很多。她只是性情朴实。他说,是,最深的水总是寂静无波的。”
“但其实这些话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就如同被修剪的头发一样,重光早已认清了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怎样地生活。”
“这样的男子一般会早婚早育。很少见到一个出色的`男人,很晚还不结婚,他们即使卓尔不群,品位独特,也依旧会早早归属家庭。而女人则刚好相反。像清祐这样的男人,会维持一个很好的家庭,疼爱妻子,呵护孩子。嫁给他们的女子,是有福的。”
“知道有些人只适合与之恋爱,不适合结婚。恋爱的男人,可以是阴沉天空之中一轮炽热的大太阳,变幻不定,甘苦无常。想与之结婚的男人,不能这样,他应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发电系统,有足够的安全,足够的能量,彼此善待照顾。其他的都已不重要。”
“他很果决。重光想,有自信的男人,毕竟还是不同。但重光的心里什么波澜也没有。她对不会有结果的事情,从不愿意有任何付出。她就是这样现实的人。”
“想哭,却没有液体。只是觉得很脆弱,却不知道这种脆弱来自何处。是因为拒绝了一次求婚,是因为喝了酒,是因为来自一个中年男子的短信,还是因为来自生活底处的困境及无能为力。压抑着回到家里。”
“重光很快忘记自己的小小挣扎。她的台灯没有关掉,手里拿着书就在床上睡了过去。”
“她先问的是他的工作,然后是他的家庭。清祐逐一娓娓道来,那都是一些复杂的历史,而唯一的结果就在眼前,是这样复杂的历史,塑造出一个这样的男子。他就坐在她的身边,稳妥熟练地开着车。他连开车都开得那么好。”
“重光从来都是分明的,虽然这分明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她不习惯接受别人似乎没有什么理由的付出。”
“一个男子如果真的喜欢一个女人,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与她联系,靠近。他总是在那里,随时可以找到,愿意为她做一切事。就那么简单。她果然也没有做过任何其他的事。
原来真的是有奇迹的。命里有的,就一定会有。自己会冒出来,不需要任何努力。只能等待。”
“她一直试图寻找与这个世间所能保持的一种稳定确凿的关系。”
“他一眼认定了她,愿意给她婚姻,如果她需要他,他愿意带领着她,与她共度不知道期限的时间。”
“他走路的样子,说话的样子,做事的样子。所有的一切在她眼里看来,都如此妥当。仿佛这个人来到这个世间,他的身体,他的内心,是为她而生。”
“这个男人是值得托付的。他能够照顾她和他们的孩子,他有能力给他们依靠。”
《安妮宝贝》读后感 17
一本素净的书,一个淡然写字的女子,没有喜怒,有的只是清淡的哀乐。
读了《蔷薇岛屿》之后,迫切想得到她的其它书,带着急切的心情跑了许多书店,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后来只能托人捎带。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期望,真正将书拿在手里的时候却只有平和的温暖,犹如薄凉秋意中绕在脖间的素色丝巾。
安妮的书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简单素雅的封面,有清淡香味,那是属于纸张的味道,曾经接收阳光的灼烈的原木,最后流泻成月光般纯白的纸张。每一本,都是如此。具有安抚的作用,还未读就已爱上。
“她的旅途注定只是一条漫无边际的道路。随时可以停留。随时可以失踪。”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爱和生死的书。一路的句点,让我看到那个女子安静的心,同样,只有安静的心意才可以读见她的美丽,发自内心的、凄冷的美丽,如同后院那株玫瑰树,如此傲然、娇艳地孤立,让尘世黯然失色。
品出《二三事》的味,是在第一遍之后。许多的细节,细微,却能瞬间击中人心。
良生是一个写字谋生,颠沛流离的女子,如同《再见,时光》里的那个女人,“她是在每一本书里出现过的女人。她们是一个人。是唯一在出发在行走在告别着的人”。她在旅途中遇上莲安。莲安,是繁华俗世的观望者。
莲安带着良生在大公路上奔跑,大声尖叫,我想象那时的她们是多么自由快意。不知道将来会发生的,那些残忍的无奈现实。她们,如一阵风,怀揣着各自的信仰,带着剧烈的力量,有强盛的生命力。
“你依旧愿意继续跟着我走吗?”莲安问。良生回答:“愿意,莲安,只要你出现,随时随地。”为此,良生抛下了那个相依相偎的男子沿见。在这段爱情和友情的纠结里,良生的选择最初使我有些难以理解。只是后来遇见了一个人,我才真正明白爱情并不是寻求温暖的唯一途径。那个人对我说,我们相隔遥远,世界地图上的四厘米,可我们说爱,不是友情,不是爱情,是一种直觉,无法诉说的感情。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自己,就像镜子里面,有着许多时刻重叠的经历,却有着无法贴近,无法触摸的距离。感觉良生与莲安间,也是这样一种状态,她们之间的爱,是对自己的深爱,对另一个人身上的.自己深爱着。
如三毛在写《滚滚红尘》时说,“作品中的韶华,是内向的我、内在灵魂的我。里面的月凤,是外向的我。我把自己分成两个女人,借编剧,在两个女人的个性里面,偷渡我自己的灵魂”。安妮又何尝不是这样。良生是她,莲安应当也是她。良生是颠沛在生活中的她,莲安是她的内心深处的纯净,最后被世俗纷乱所杀害,莲安最后是重温着梦境中母亲的温暖,用刀一点一点地告别自己的生命。
莲安的一生,有爱,她爱良生,爱一个男子,爱没有给予她母爱的母亲,但她的爱只是一个人的事,她的人生也只是一个人的事。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我们总是害怕孤独,想要无时无刻身边都有一个人陪着。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可以朦胧地意识到,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的一生只有一个人可以与我们完整度过,那就是自己。但总会有一个人陪我们走过其中某段路。我们也需要一个人陪我们,即使他们不长久,即使他们轻易将我们失落,我却无法责怪。或许,彼此只是各取所需,所以这情感才显得如此稀薄,就如周国平所说,我们因为孤独而去爱,但爱并不能消灭孤独。但这样其实已足够。我们要懂得知足。
良生应该是最终寻求到温暖。她有了盈年这样从不剧烈,也不稀薄的男子。“盈年,从最初开始,便对我无任何期许,自然也无失望。他是觉得我只要在那里,就是好的。”良生丢失了莲安,也因莲安而丢失了沿见,但最后留下了盈年,与他有了孩子,暖熙,温暖的名字应该也是温暖的心意吧。
这本书里我是最喜欢盈年的,或许是他最后出场,与前面的纷乱全无关系,并且带着恩慈,给故事一个结局,温暖最终。我们的心底,应该都是期许在苦楚飘零之后会有幸福的结局,这给予我们生的忍耐与希冀。
每个人的一生都漫长,在人世间经历各自的故事,之后会成长,开始懂得感恩,对来自他人的细微善意都心怀谦卑,学会稀薄的爱——不是年轻时让人窒息的剧烈,而是细水长流的柔软,给人清淡的欢喜,这才是我们一直期许着的幸福与爱吧。
看完一本小说,好像过完一个人的一生,不禁想起几句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只有心知道,岁月不宽宏,青春转眼落根结果,不见了花影缭乱。无论前尘往事多么纷扰,我们最终是需要一个归宿的,温暖最终。
【《安妮宝贝》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妮宝贝的经典句子03-09
安妮宝贝经典句子11-16
安妮宝贝的语录01-21
经典安妮宝贝语录12-16
安妮宝贝经典语录02-22
《安妮宝贝》的经典语录06-20
安妮宝贝经典语录12-22
安妮宝贝《莲花》语录01-15
关于安妮宝贝的语录01-20
关于安妮宝贝语录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