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8 11:31: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索规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1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花的颜色”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排一排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通过排队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并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2

  “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它能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教材主要呈现了探索数列的规律,图形的规律,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等几个复习内容。鉴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主要分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一、探索活动,发现规律。

  “乘法表”是数学体现数字规律的篇章,通过先填再找乘法表中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归纳,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推理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开始几个学生发现的规律还仅仅只停留在横着看竖着看的基础上,当有学生发现斜着看的排列规律后,其他的学生深受启发,马上顿悟,把学习过正反比例的知识也应用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探索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数学,而这个现实不是成人眼中的现实,应该是学生眼中的现实,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情境一:“摆放桌椅”这一活动,拉近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距离,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过程中,我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表示,然后上升到用字母及代数式来反映规律,从而使学生体验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引导: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规律;当出现两种结论时再让学生验证;然后大家一起总结;最后电脑演示验证,做到了循循善诱,层层引导,重难点逐步突破。

  情境二:“推算年份”这一活动是教材上没有的,是我增加的一个教学内容,我想这是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也感兴趣,通过十二生肖来推算20xx年是什么年。这是数学中的“周期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确定“组”,即每组几个以及排列规律,最后用除法计算就可以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

  “探索规律”问题蕴涵着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是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好素材 。鉴于上学期学生已经有了找规律的经验,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分了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的“智力测验”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数字规律中发现这些数字都是通过“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建立联系的。同时向同学们传达了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即:先发现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第二环节的`“杨辉三角”是数学史上很著名的体现数字规律的篇章,通过寻找杨辉三角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归纳,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续写杨辉三角。接下来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杨辉三角的悠久历史,使同学们为我们民族的数学发展感到自豪,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这么著名的杨辉三角究竟有什么用途呢?这时我将它与我们最近学习的多项式乘法联系起来,引导同学们观察(a+b)n[n是正整数]的展开式,按照a的指数依次降低的顺序排列之后,将各项的系数拿出来排列成表,发现恰好是杨辉三角,同时还发现各项中字母指数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感受更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运用杨辉三角来简化多项式(a+b)n[n是正整数]的运算。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4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情趣导入新课,学生非常投入。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怎样找规律呢?也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找怎样的规律,其实,我们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规律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在“找”的过程中。课前导学的问题正体现了这一点。例1设计的问题,是用探索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引入可以框住多少个相邻两个自然数,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小组探索,教学目标能提前完成。而对于规律的发现学生还是逐个平移红色的方框,我又提出:是否有更简捷的方式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呢?我的意图是:红色的方框不再逐个向右平移,而是一下子从最左端平移至最右端,通过找框内第一个数,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后面的算式算出有多少种拿法提供解释算理的形象支撑。探索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富有情趣的细节,有助于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5

  首先,用“杨师傅拉面”的实际操作活动引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下课后王扬扬同学还把我的`“拉面王”借去拉了好久。在

  规律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的东西,既哪些量是变的,哪些量是不变的,如 中2是不变的,n是变化的, n是捏合的次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其次,关于例题的筛选:第一类是呈指数变化的,如杨师傅拉面、细胞分裂、折纸等,即高中所讲的等比数列。在此类例题中我侧重讲了折纸问题,在讲课时,如果把层数放在前面,折痕数放在后面讲就更有利于学生找出折痕条数与对折次数的关系了,或者去掉折痕数不讲也可。改动如下:

  折纸游戏: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图所示.对折时每次的折痕与上一次的折痕保持平行。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6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

  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7

  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可能是他们可以乘机玩一玩他们认为非常神奇有趣的计算器吧!虽然这一现象使课堂看着充满激情,但在这激情的背后却让我陷入了几点思考之中。

  1、计算器要“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我们借助计算器,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在猜想、枚举验证、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并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这样只有害处且无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感的培养。

  2、本课内容似乎略显单薄,时间尚余。本课是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但是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这个内容在一节课内进行教学和相应的`应用练习,时间还有多余,学生也似乎还能学习的余力。对此,教师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增加练习,进而巩固知识;又如适当地补充学习内容:(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的变化;(2)两个因数都有变化时积的相应变化等等。如果是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考虑,我则偏向选择第二种处理方法。当然,这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对于其他学生则可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慢慢巩固。我觉得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3例题,P83-8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4、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用计算器玩游戏

  要求:在1-9中任意选一个数,然后用计算器把这个数乘3,再乘127,算出结果。只要一报出结果,老师马上能知道,一开始在1-9中任意选择的是哪个数。

  【意图:计算器作为探索的工具并以游戏方式载入一是有利于激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同时对游戏中隐含的规律产生好奇,为后继进一步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玩了个小游戏,今天课上我们还要用到计算器,我们要用它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看了这个课题,现在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三个方面:①什么规律? ②怎样研究? ③有什么用?

  【意图:一开始提出探索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方向,把重点集中到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来,本课的着力点自然地凸现了出来。】

  三、探索规律

  (一)建立猜想

  1、用计算器计算:36×30的积。

  2、36、30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叫做什么?1080又叫做什么?

  3、猜想: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比如,一个因数36不变,把另一个因数30乘2,或者把30乘10,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再比如,一个因数30不变,另一个因数36乘8,或者乘100,积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能不能来猜一猜?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9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习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习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通过估算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10

  数学的探索规律是鲁教版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中的第七节。这是本节的重点、难点。从学习内容上,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

  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与以往相比也均有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

  本节课我没有采用书上的乘法表的例子,而是采用一个含有规律的游戏《数青蛙》引入课题。接着是让学生通过例题来回顾梳理探索事物隐含规律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规律在表达时用到代数式更加简洁易懂。然后通过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就是一个发现认识规律的过程。只要用心观察思考就能发现规律的存在。(在练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不同角度谈发现的规律说的很好)。

  教学难点:

  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有趣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习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最后在巩固练习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本课的学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由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和验证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用语言、符号、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经历创新思维的过程。针对这一点,我决定从首对于每次增加相同的数,探索规律,应用相同数乘以序号再加上或去掉1个数,此类练1道其次对于连续奇数1,3,5,7.第n个数是2n-1对于 奇数3,5,7,9第n个数是2n+1,对于连续 偶数2,4,6,8,10用2n表示,对于1,4,9,16,25这一类数用n的平方表示对于2,4,8,16,32用2n次方表示 于1,3,7,15,31用2的n次方减1这些规律同学们要理解记忆。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规律时,用字母表示数,最后寻求规律。如随堂练习, 这就犹如游戏,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也利用数字的角度去揭示它的`规律这些常见的类型要求学思考生深入探讨,思考研究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规律,我们探索出许多正确的规律,用它处理许多问题 。规律需要我们认真探索,严密并且对任何数都正确在课堂的学习上,我力求使学生在规律中自由翱翔。大胆发表现观点,用常用方法技巧探求最常见的规律。

  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11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帮小猴找规律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教学设计教学层次清晰,注意合理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几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

  总之,在这三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12

  今天我教学的是探索图形的规律规律这节课,课结束后觉得自己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

  1、对课标的把握不准。

  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 到底让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这是从备课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观察图形,发现规律,而不是动手操作,而且认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图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摆呢,于是最后决定不摆,直接分阶段出示图形。现在看来,没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过程,也就是对课标里的建议“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不应该省略。

  2、而且给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的.时间少了。

  教材呈现的规律是这两种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个数减1的方法,第二种是把每个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来计算,再减去重复的根数。而两个班的学生都还发现了一种,就是先假设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两根小棒,这样就比实际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个数后再加1。第一种方法,开始时,学生是很难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经老师引导后,成绩好的学生才发现。而第第二种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种方法的基础,所以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能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因为一是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二是没有让时间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规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后得出规律,而是看到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时,就马上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吧。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13

  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小助手和我配合一下。(学生上台,教师出示下表)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

  师:(对一生)这是一张表格,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填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帮忙看,注意看、注意听。

  师:(背朝学生)小助手,请在表格第一行任写一个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比较大,可以用计算器计算积。小助手,请告诉我,积是多少?

  (小助手回答)

  师:小助手,第二行的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任意乘一个数,告诉我,第二个因数乘了几?

  (小助手回答)

  师:同学们,虽然我不知道原来的两个因数是多少,但我知道现在的积是多少,是××。不相信,你们算算看。

  师:相信老师有特异功能吗?(不相信)那你们猜猜老师是怎么算出现在的积的?

  生:我也能算出来,用上一行的积去乘6。

  师:是吗?大家算算看。

  (学生计算,表示同意)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用上一行的积乘这个数的?(指第二个因数乘的数

  )生:因为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所以积也同时乘6。

  师:那如果乘7呢?

  生:积也乘7。

  师:如果乘99呢?

  生:积也乘99。

  师: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板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我可有点半信半疑。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猜想,究竟对不对需要进一步来验证。思考一下,如何验证?

  生:可以把这个猜想用到实际中。

  师:对,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可以举些例子。

  (学生举例。一组学生用因数乘因数算出积是多少,另一组学生用猜想的方法算出积,并比较结果)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29

  46

  1334

  -

  29

  46×6

  8004

  1334×6

  29×80

  46

  106720

  1334×80

  29

  46×10

  13340

  1334×10

  29×20

  46

  26680

  1334×20

  师:同学们,咱们任意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仔细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同样乘几。

  师:看来在29×46=1334这个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么在其他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生:是成立的。

  师:口说无凭,咱们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学生自主举例,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举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这个猜想都是成立的。其实老师在

  开始的游戏中说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想考考大家。你们真不简单,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师: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学生齐答)

  [反思]

  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虽然教材在此前的教学内容中为“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和准备,但学生对规律的感知和认识仍然要经历逐步清晰的过程。为此,教师设计了教师有“特异功能”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作出猜想。在此基础上的验证环节,努力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研究在29×46=1334这道乘法算式中猜想成立,再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进行验证,这样的设计凸显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要求。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发挥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14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教师的预设相一致,有时却是不同的,随时会有新的情况出现。当教学不再按教师的预设开展,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甚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重新整和,形成新的教学方案。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生成,重视学生的生成,从中及时捕捉于课堂教学有益的生成。

  例如;第2题“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教参中提供的答案是“6+4(N-1)”,只有很少的学生找到了这个规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有一部分学生找出了这样的'规律“2+4N”,而且,通过查看学生的答案,我发现这一规律学生更容易发现、理解、掌握。本来我是打算重点讲一讲第一个规律的,看到这种情况后,我放弃了原有的预设,改为让学生自己讲解、验证和体会发现的规律。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完成了教学要求,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巩固与应用1.找规律,填一填。(1)8,11,14,17,(),23,();(2)4,9,16,25,(),49,64;(3)1,8,37,(),125,();(4)3,6,9,15,24,(),63,();

  同一题学生也发现了不同的规律,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课堂上针对学生不同的发现,我感到的是惊喜,并及时给予了肯定与赞赏。由此我感到,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才会有可能。

  当然,课堂也有一些错误的、不合适、意料之外的生成,例如学生做的课前调查,交流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找到的不是数学规律,仅仅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和数学有关的生活事件。看来,学生并没有理解“数学规律”的真正含义,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区分理解什么是有趣有价值的“数学规律”。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15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04-07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4-01

《找规律》教学反思07-30

找规律教学反思04-02

找规律教学反思01-08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4-13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04-07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04-04

《探索图形》教学反思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