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后感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1
看着风度翩翩的贝多芬坐在琴前微闭双眼,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滑动,知道他已深深陶醉在指尖的音符中,我似乎听到了叮咚的悦耳……
捧起《名人传》,信手翻阅,被大片彩图所吸引。仔细端详着贝多芬,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就这么一个普通的人身上却发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故事,这些故事,与其对他来说 是不幸,不如说是不幸中的万幸,或许,他是个上帝派来歌唱光明和欢乐的天使,或许,是诸多不幸造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童年的贝多芬几乎是钢琴和小提琴伴他度过的,不能确定是否是严厉的家教起到了作用,还是他的天赋,儿时的他已在音乐上显现了过人之处。二十多岁时的贝多芬是痛苦的,耳聋让他的内脏承受着剧烈的、痛楚的折磨。贝多芬的爱也是痛苦的,他为初次钟情的朱丽埃塔。迪妮谱写了《月光奏鸣曲》,而这段爱情却让贝多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最终舍弃他而另嫁,此时的贝多芬几乎陷于崩溃,似乎到了死亡的边缘,他心情绝望,这段爱情,让他更加了解自己残疾和贫穷的可悲。《第二交响曲》更多地反映了贝多芬青春的爱情,贝多芬渴望爱情,不愿相信自己的爱情已经无法挽回,此时的贝多芬一片糟蹋。
1806年,贝多芬又一次爱上了一个姑娘——特雷泽,他们真正相爱了,并秘密订婚 。在这段幸福的日子里,贝多芬享受着恋爱的甜蜜,衣着也比之前十分讲究了,待人也彬彬有礼了,也能容忍那些他讨厌的人,兴致很高。这一年他创作了《第四交响曲》,散发着贝多芬一生最为平静的芬芳。爱情如此美好,贝多芬在爱的滋润下,获得了非凡的力量,他的才华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他写给“永远的爱人”的信中,体现了贝多芬炽热情感:“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心里装满了和你说不完的话语。当我想到你在星期日之前不能收到我的信件时,我难过地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爱你,像你爱我一样,但还要强烈得多。我不敢想象,没有了你我将面对怎样的生活。你不在我身边,咫尺之别,也似天涯永断。我永远的爱人,我的思念都在你身上,我有时快乐,有时痛苦,我问命运,问他是否会接受我们愿望的那一天。我的.生命已经与你联系在一起,否则,我将无法生存。永远,永远!上帝啊!为何相爱的人要忍受分离?你的爱是我成为最幸福和最痛苦的人。继续爱我,永远不要误解我的心。”然而,悲哀的是贝多芬的爱并没有他希望的那样发展,是什么摧毁了这段相爱的人的幸福?分手后的爱谁也说不出谁对谁错,只是一场心痛吧!
贝多芬一直无法忘记这段感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曾几度怀抱着特雷泽的肖像伤心的痛哭。看着悲痛欲绝的贝多芬抱着 爱人的画像渐渐苍老,一种莫名的痛似乎也撕扯着自己的心,爱,让人这样欲罢不能!
晚年的贝多芬是凄凉的,没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围着他欢蹦乱跳,他对音乐的一腔热情却无人来回应。望着床上瘦弱的贝多芬,不由让人生怜。临终前的贝多芬安详地说:“我心情平静,一切灾难都会带来善。”这是他一生悲剧的终常贝多芬在暴风雪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在赞颂着你!你是受苦不屈,当我们为世界上存在的苦难感到悲伤时,深切感受着你强烈的音符,安慰着人们受伤的心灵;当我们感到生活厌倦疲惫时,在你创造的意志与信念的海洋中侵润,每次都能使我们振作起来,还有什么苦难胜过你一生的苦难?!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2
《名人传》,听到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就觉得这一定又是一本很枯味乏燥的书,肯定又是看不了两天就扔到了一边,《名人传》读后感久儿。可当我洗洗阅读这本书时,去发觉在罗曼·罗兰避险的名人故事的故事是那样的感人,那样的令人深思。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是这样六个字"贝多芬的遗嘱"。贝多芬这样的伟人会写下怎样的遗嘱呢?其中是财产的分配,还是另有故事?这不仅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于是,我没有按照往常从头读起,而是翻开了"贝多芬的遗嘱",想看一看这样的一个伟人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会留给人们怎样的话语。
在"贝多芬的遗嘱"中,共有八封信。在第一封信--给卡尔和约翰中,开头贝多芬便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这些人,把我当成了一个心怀怨恨的人,把我看成了一个疯狂的、愤世嫉俗的人。你们真是冤枉了我!"是呀,在我们的眼里,贝多芬一直是一个性格怪癖、桀骜不驯、暴躁、永远于世人隔绝的孤独艺术家,在他的画像中,人们看到的是一双瞪得大得恐怖的眼睛,永远流露出坚毅的目光,是那样的冷峻,那样的坚硬,那样的让人不敢亲近。可是他又为何在信中如此诉苦,说人们冤枉了他呢?
我继续向下读,试着找寻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内心的苦楚。"本来我天性活泼开朗,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社会交际,但是,命运啊!"贝多芬为何会如此感叹他的命运?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得到了答案。贝多芬自幼便被父亲用逼迫着学习各种乐器,母亲也因病离开了他,后来,后来,他离开了他深爱着的故乡,又两次失去了爱情,他蔑视王公贵族的世俗和渺小,这也使得他很少有朋友,在维也纳会议后,贝多芬的艺术也被这个地方抛弃了,身边的朋友也一个个地离开了他,读后感《《名人传》读后感久儿》。命运的魔爪并没有就此将他放开,他夺走了一个音乐艺术家最宝贵的财富--他的听觉。贝多芬为他的残疾而自卑,他不在原于外界有任何来往,从此变得更加孤独。
如此看来,贝多芬的命运竟如此坎坷,可能也正是这可怕的命运将他压迫成人们眼中性格怪异的人。
然而坚毅的天性使她在命运的磨难面前没有屈服,他对自由,对善良,对世间充满爱,对人类的'幸福永远是那样的渴望。贝多芬觉得他的职责就是把它的艺术奉献给"可怜的人类",唤醒沉睡的心灵,鞭打他们的怯懦,并给他们以斗争的勇气。于是他将生命的一起全部放在了讴歌快乐的事业上,他决定为这个从未给他带来快乐的世界,留下欢乐。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告别了这个捉弄他一生的世界,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双眼。在这一刻,罗曼·罗兰这样写道"悲苦的人生剧终于到了终场。这,对于受难的贝多芬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曾经与命运对抗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坚毅的目光永远激励着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勇敢的面对命运的苦难,这是这个伟大的艺术家留给这个世界精美的艺术以外最宝贵的东西!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3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只有经历地狱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每每读到这句话,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他——贝多芬。
与其说贝多芬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不如说他是一位不朽的英雄。罗曼罗兰说:所谓英雄,并不是那些靠自己的思想和威力取得了胜利的人,而是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贝多芬的人生就是一段忧患困顿的征途,义无反顾地献出毕生精力为创造流传千古的杰作。 贝多芬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个不聪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钢琴;母亲是女仆,在贝多芬17岁时就去世了。他不得不过早的挑起家庭重担。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把“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生信条深植进了贝多芬的思想。1792年,23岁的贝多芬背井离乡,到了维也纳,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光。
贝多芬的一生中没有几天宽裕的日子,由于他桀骜不驯,对贵族嗤之以鼻,虽然名声在外,却一贫如洗。30岁开始听觉失灵,病情不断恶化,动过几次手术也无济于事,最后完全失聪。晚年的贝多芬穷困贫寒到了差不多要行乞的地步。然而,即使生命如此折磨这个顽强的人,他还是凭着自己超乎寻常的毅力完成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月光奏鸣曲》《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交响曲》??这些作品中都传达了他对人们要不屈从命运安排,积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的告诫。其中《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后一支交响乐,这其中包含了他毕生期待的《欢乐颂》。而后1827年3月26日,这位与命运搏斗到人生最后一刻的英雄,终于抛开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把美丽、欢乐奉献给了人类。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的序言中曾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话——“通过痛苦,得到快乐”。也许在我们看来,贝多芬悲剧的一生似乎没有快乐可言,但毕生都在倾尽所有献身艺术的他,一定有他心里的那片伊甸园。贝多芬说过:“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即使艰辛的在荆棘路上被拌的.遍体鳞伤,他也一定会在他的成功中,得到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慰藉和动力,那便是他内心的快乐和感动贮藏的地方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曾听过这样一段话:“幸福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投身海中葬身鱼腹的人;一种是见到海后转身就走的人。不幸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在海边徘徊不定的人;一种是没见过海而终生抱憾的人。”这样看来,贝多芬也许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义无反顾,因为他的无怨无悔,因为他的坚毅顽强?? 看过了《名人传》我常庆幸自己的平凡,正因为我们拥有如此平凡的一生,即使我们不做葬身鱼腹的英雄,起码也应该勇敢地努力去看见海的样子,好让自己此生无憾,做一个幸福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敢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狂人,一个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愈挫愈勇的疯子,200多年过去了,每每提及都不得不为他不屈的灵魂而折服,他就像泣血而啼的荆棘鸟,他一生只唱一次,从离开巢穴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寻找荆棘树,知道如愿以偿,它停息下来,把身体扎在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开始放声歌唱,尖利的荆棘刺穿了胸膛,它却以热血和生命一曲高歌,曲终而命竭。这就是飞蛾扑火般的生之激情,在有限的生命中追寻无限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4
一直很想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现在终于有机会拜读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从中不仅看到了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同时看到了这位艺术大师伟大的心灵。
首先真的要感谢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大量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面对各种困难——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
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激情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霎时间,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又让读者与其同喜同悲,仿佛我们是在身临其境地陪伴贝多芬走过他的人生。
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罗兰对贝多芬之死的描写,如果要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静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让我感觉内心波澜壮阔。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个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阵复一阵的狂风,黄昏将近,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夹带着大风雨。接着有了一个大转变:“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这是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伟人死前的悲壮,也将伟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是电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断变换镜头,罗兰最后引领读者从狂风骤雨中走出来,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历尽风雨黑暗,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
《贝多芬传》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罗兰选取贝多芬作为他的写作对象,主旨是在于歌颂克服困难和战胜痛苦的精神。罗兰崇敬贝多芬,崇敬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所以英雄主义精神贯穿整部作品。真可谓是英雄眼中看英雄。
通过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光辉,又看到了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他们都各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乐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5
一气读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被深深触动,读着读着几欲流泪。第二天起来,听着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重读一遍。大脑中不断浮现着贝多芬的身影,一个音乐的天才,一个和命运抗争的勇士,一个终生对大自然和朋友葆有挚爱的伟人。
他在四五岁时,就被父亲绑在大风琴前练琴,或被关在一个有一把小提琴的小屋中学习,还常常伴随着暴力的胁迫。不过,这些没有让他从此厌恶音乐。因为父亲是个酒鬼,他从小就开始为家庭的经济问题操心,每天盘算如何挣钱来买面包。他十一岁就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就成为大风琴手。十七岁时,慈母离他而去,从此他就担起抚养教育两个弟弟的重担。二十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莱茵河畔的美丽、寂静的波恩,优美的自然环境在他的音乐中变成了流畅动听的音符,也成为了他终生思念和向往的地方。
法国大革命的战火燃烧到波恩,贝多芬离开故乡去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一个音乐天才在这里获得了巨大的荣耀和光环,同时也让他不断经受着痛苦的折磨,一次婚姻的失败,一次虽然彼此挚爱一生的恋人却解除了婚约,是金钱,地位的问题?还是他的倔强、桀骜不驯、粗野和童贞?如果说婚姻的失败对他是命运的捉弄,那么生理的疾病——耳聋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开始时他不向任何人透露这个秘密,他变得孤僻,逃避,一个人在维也纳的郊外漫无目的的走,孤独痛苦伴随着他。但他的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让他战胜了病魔的折磨,用一颗勇敢的心和昂扬着激情的生命谱就了一篇篇不朽的伟大音乐篇章。
贝多芬把他的创作不仅与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而且与那个革命风云变化的大时代休戚与共,他创作了许多交响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作曲家本人的主观判断,爱憎分明,不畏权势,只是为自己勇敢的内心。
贝多芬和歌德有过交集。贝多芬佩服歌德的诗歌才华,歌德仰慕贝多芬的音乐天分。但两人的见面却因贝多芬的不畏权贵和自由天性而不欢而散。作为枢密参赞的歌德,当一群王公贵族迎面走来时,摘下礼帽,弯腰站在路旁,迎之以礼;而音乐家贝多芬却用手按了按帽子,系了系扣子,背着手迎了上去,王公们和他打招呼,皇后也向他致以问候。两者表现大相径庭,诗人歌德更加懂得社会,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而音乐家贝多芬更加率性和自由,不为人事所累,不向权贵低头,他敬畏的是大自然和神明,渴望的是自由和欢乐,这样才让他的作品更加经受得住历史的'洗礼,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一个愤世嫉俗者往往在当世都过得不怎么好,贝多芬也不例外。在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贫穷潦倒中度过,音乐上的才华横溢并没有解决经济上的拮据,有时花三四个月创作的曲子却换不了几个钱,有时不敢出门,因为靴子上竟是洞。还有不少的讼案缠绕着他,特别是在争取侄儿的抚养权上,更是让他心力憔悴几近丧命。可他的这个侄儿是那样的叛逆和不争气,在贝多芬病重时,要他去请医生,他却因玩耍忘记了,两天后想起来,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贝多芬在一个大风雪的日子里,结束了他的英雄史诗般的“命运交响曲”。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贝多芬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天才,更是一个迎接命运挑战的勇敢英雄。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6
什么是收获呢?也许你会说那就是在秋天的季节里尼能找到很多很多。因为秋天一切都成熟了,农民们开始收获,在20xx年6月16日是我收获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得到了一件“宝贝”,我的朋友送我一本《贝多芬传》,我如获至宝。
当读完罗曼罗兰写的那本《贝多芬传》后我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一滴湿湿的东西滴在手上时,我知道我哭了。我不是因为心里难过,只是我在想人到底要不要经受苦难?人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这些苦难又是不是注定的?耳边似乎响起了《命运》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旋律,似乎有一股血一直往头上冲。我不受控制地疯狂地找出《贝多芬》专集放进CD机中,激烈的音乐蹦了出来。我惊异于何以一个失聪之人竟能创造出如此气急、如此连贯、如此震撼的音乐,也许只有他那痛苦的一生才能谱写如此美妙的音乐,也许只有这种激情的音乐才能让他从痛苦的生活中收获快乐。
贝多芬的一生可谓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的童年,爱情的失败,疾病的缠身,贫困交加,这些还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看到著作封面上的画像,他那头乱发和目光让人推断他: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情,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热爱世界,热爱生活,渴望与人交往。然而,却恰恰是这种美德深深加剧了他的痛苦。自从发觉开始耳聋,他不得不选择远离人们而去独处,他不原意别人怜悯的目光,他更不原意别人因为怜悯而去接近他,这种被迫和人分离的孤独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他就是在这样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几度差点被击垮。
耳聋,对于一个常人来说是死灭了大部分的世界,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那是死灭了他整个世界。但是对于贝多芬来说他却不曾死灭,而且还创造了他新的世界,重造了他音乐的王国。他不但为自己创作,而且为了所有的人类创造。没有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他可以少受很多的苦楚。而他用自己这种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我们人类的快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伟大的牺牲!
贝多芬这一生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快乐!1806年当《第四交响曲》诞生那年,正值贝多芬订婚之喜,整部曲子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可是隔年的《命运》的诞生,又使一切归于沉痛,爱情的坎坷,对侄子真挚的父爱遭到了无情的毁灭。他的耳聋越来越严重,在和朋友的书信中,贝多芬是多么的凄凉。晚年丧“子”
之痛,生活的拮据,都像寒冷刺骨的风割划着贝多芬的心。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贝多芬更悲惨了,但是贝多芬并非你我所能想象啊!他却大声地说:“我要歌颂快乐!”
人是可怕的,人是伟大的,一切乐器都无法表达贝多芬心中的圣洁,他用自己无比高尚的心胸给予了我们的快乐。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快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言:用痛苦换来欢迎。”是的,这是依靠这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高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从自身的痛苦中去收获自己一生的快乐!
【《贝多芬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9-01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3-19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7-22
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0-10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读后感08-09
2020贝多芬传读后心得09-04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01-28
《贝多芬传》读后感05-13
《贝多芬传》 读后感03-23
贝多芬传的读后感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