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言:
上学期我们学了《松鼠》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松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跑进我们家的松鼠》这篇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描写的松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四、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结合学生的自读,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其中的哪件事?并结合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再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与上一篇区别开。同时研究文中的侧面描写,即爸爸说的话和作者的议论。
六、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会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从六点设计分解来看:
第一点的设计让学生学会理性学习,运用已有的学习知识,学习和感悟新篇章。
第二和第三点的设计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点是勾画、批注。勾画、批注已成为高段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笔,“不动笔不读书”。
在这一点的设计我还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交流时,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松鼠的可爱、聪明、灵巧和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同时,我还相继指导学生读好、悟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第五点和第六点是写的训练。
此环节的教学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最后写的训练,做到了读写结合,此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我感觉这节课上的比较好。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彩色的翅膀》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基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连接语的.提示下初步体会课文内容以后,再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作交流讨论也就达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正是这么想的:首先,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解决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起初,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围绕这些句子谈出感受,读出味道。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一幕:孩子们在交流小战士把昆虫带回宝石岛的原因时,就已经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战士那爱海岛、爱祖国的深情。如果此时的我再拘泥于教案,又把学生牵到谈读后感上来,未免有环节迂回、降低学习效率之嫌。我灵机一动,顺势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多同学都谈到小战士爱海岛、爱祖国,那肯定有你们特别充足的理由,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孩子们马上在书上勾画起相关句子来。尤其在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让我感触颇深,现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但愿不会漏下孩子们那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思维碰撞的火花。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阅读感悟,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策略,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由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问题:简要讲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关于鹿和狼的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自己去找答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再小组讨论,课上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情感朗读表达。合作学习中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在“读”中感悟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对鹿和狼已有的认识与课文的描述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对课文讲述的“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的认识更加深刻。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如:鹿生活得很幸福时会说些什么?在苟延残喘时又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匹狼,你会对总统或人类说些什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反思这一课,觉得有几点设计的还不错。
1、导读很重要。
我是这样导读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说谎有什么危害吗?”(说谎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了一个好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我觉得我这个问题的设计就选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切入点,)
3、设计了小练笔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我看到了几位学生眼含泪花,看得出学生内心表达的冲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1)小作者扭头冲了出来,偎在残疾青年轮椅边,他没有哭,他在想_____________(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2)仿照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段通顺的话。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语言朴实,以小昆虫为线索,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点题。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跃然纸上。
教学本文时,在多读多思、重感悟的理念指导下,我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处,这不仅是阅读课文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需要。只有培养了学生能思、深思、善思的好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得到提高,略读教学才真正将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有效的迁移。最后,我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展彩色翅,抒心中情,让学生放飞想像如今宝石岛情景,深刻感悟边防战士们爱岛建岛、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领悟课题“彩色翅膀”的双重涵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本周,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这是一篇关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文章。
在讲地球的美丽和渺小时,作者把地球比作一叶扁舟,我选择“扁舟”一词作为训练点进行教学。
我首先向学生发问:“把地球比作扁舟说明了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明了地球的小!”
这个比喻的.作用真的仅此而已吗?此时,我让学生进一步想想这个比喻与先前接触过的比喻有何异同?我们在打比方时,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比喻得要贴切、恰当,而地球和扁舟除了有“小”这个共同点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出相似之处,这个比喻恰当吗?
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不用米粒和皮球来比喻地球和茫茫宇宙,为什么此处比喻忽略了本体和喻体的形似?是作者的失误吗?这样,学生陷入沉思:“扁舟”更巧妙地寓意何在?
通过及时的点拨,学生不难体会其巧妙的寓意:地球像一叶小舟行驶在茫茫宇宙中,如果人类在这“生命之舟”上任意破坏,后果则不堪设想。地球这个生命之舟将不复存在,而人类就更无处容身了。从“扁舟”这个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地球的“飘摇不定”,从中体会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
因而人类更应精心保护地球,才是这个比喻地精妙之处。对这一词语的深刻领悟无疑为课文中心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作者的用词用语是经过了精心的考虑的,是处处体现了课文的主题思想的。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所谓“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体悟情趣。对于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摸索表达方式和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下面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在科学小品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味”的'。
一、抓关键词语,揣摩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科学性、严密性。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品读:去掉“至少”一词后读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语言的斟酌中理解了“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还只限于“40万亿千米”这个范围,至于“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目前还不能确定,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科学小品文用语的严谨性。在此让学生去文中找找类似的语句,运用删减词语的方法读读、品品,既增强了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又训练了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借品读感悟,注重读书方法地指导。
例如:学生在感悟地球的可爱时,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美丽、壮观和慷慨提供资源,此时学生萌生了对地球的热爱之情,趁机引导学生带着赞叹、感激的语气自由读“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这段话,再指名读,最后全班齐读共同感受地球的可爱。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面,要心脑并用,要把文字读成画面,那样才能读出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精妙之处。
相信只要我们挖掘出了科学小品中的语文因素,就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煲出浓浓的语文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刚结束了第二课《山雨》的教学,整节课教学任务完成的较完整,最后一处想象升华没有完成。分析没有完成的`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学生课前读的不熟练,所以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深。没有良好的读文基础,对学习课文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在以后读文方面应该再强化训练。
第二,课上练读时间不多。在一些细节上花的时间有点过多,所以学生自读的时间不太多,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进程。
第三,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可能这样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些问题,会影响教学进程。
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以上问题,语文课应该多从读入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减少教师的讲。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就是一句话,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经验需要的课堂设计,放手让学生主导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只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新课改倡导小组合作。在《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学习4-16自然段,初步了解闰土给我讲了那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上一个合适的标题。
2.小组合作,分析理解小组内最感兴趣的实例,通过学过的借助语言、动作写作方法,分析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对于重点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3.通过对闰土特点的分析,来对比“我”这个深居大院的少爷,感受“我”对闰土的喜欢与羡慕,也衬托出“我”孤陋寡闻。
通过本节课的教授,我发现以下问题需要提升:
1.学生能力的.发挥没有达到极致,这说明我们教师要积极的通过各种方法,来训练、锻炼学生的能力。
2.小组内个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了这个小组的表现力,这需要教师和各个小组长同心协力,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经验,适时地进行引导与鼓励,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小组。
3.课前预习的指导,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小组长的参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二夕的事情。
4.课改是一个大的方向,一下子达成困难重重。我们可以分解目标,阶段性达成,既让学生有一个能力养成的过程,又可以一步步逼近这个伟大的方向。
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请同行多多指教。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23日早晨,回到熟悉的校园里,回到可爱的学生中,觉得已经离开这“梦开始的地方”许久许久了。我迫不及待地捧起孩子们刚交来的第七单元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读着读着,我百感交集。这次习作里,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各类“英雄”无一例外地成为孩子们心中那个最敬佩的人。不仅仅是解放军官兵、武警战士、救援队员、警察、老师、医生,还有那灾难中自救互救的人们,甚至连为灾区人民捐款的乞丐都在孩子们心中变得高大伟岸。那一篇篇习作,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感动与崇敬。话语虽然秩嫩,却将孩子们真挚的情感喷薄而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群和平年代的孩子汲取到了中华民族不屈、无畏的精神,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群衣食无忧的孩子经历了一场真爱的`洗礼,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心灵得到迅速成长。我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浮现:温总理走进北川中学高三(一)班的临时教室,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多难兴邦”——意义是那样深远啊!
回想起12日的那天中午14:28分,我正乘车赶往汽车站前往玉林,或许因为那时车子正在竹溪立交桥兜圈子,我未感到丝毫震感。可灾后这些感天动地的日子,让我的心灵一次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尽管在玉林培训,没有与孩子们共同历经灾难后发生那几日的心路,但此刻的我是那样激动。因为十天的培训给我许多全新的思想,让我不断反思,让我萌生许多梦想。因为汶川地震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民族的力量,领悟到了什么是爱!
“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总理这样殷切的、充满力量的话语,不仅会给北川的学子们生命的动力,也将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本文讲述了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身患绝症,医生断定他只能再活两年半。年轻的霍金没有向命运屈服,靠着顽强的意志同病魔作斗争并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不仅使生命得到了延续(“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而且成了伟大的科学家的事。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课文结构紧凑,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文中词句浅显易懂,运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特点突出。
略读课文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积极地提出问题,同时还要组织好“学生自能读书”的学习方式,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做到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环境中理解课文。但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文中主人公霍金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为此,在教学中难免犯难: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引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这节课我做到了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利用霍金来北京访问的图片渲染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针对图片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学生这时提的问题都是比较浅层次的,但学生情满而自溢,充满了阅读的需求,我紧紧地抓住这一时刻,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课文,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自读过程中解开疑惑,充分了解课文内容。
2、根据学生的质疑,设计了变序教学。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学生对课题的质疑 “谁向命运挑战?是什么样的命运?怎样向命运挑战?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进行穿插教学。首先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霍金有什么样的命运,面对命运他是怎么想的`。这样他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要让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辉煌。紧接着,学习最后一自然段:他给生命留下了怎样的辉煌?最后顺理成章,重点来体会他是怎样做的,也就可以回答学生“怎样向命运挑战?”的问题了。整个课堂教学顺序变了,但思路却是井井有条,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牵着学生走,又有效地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
3、结合课内课外,拓展知识领域。
新课程一个很新的理念是综合性学习,而综合性学习表征之一强调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也就是受益于课内,发展于课外,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没有局限于文本中知识,而是借助文本联系到课外,让学生自己查阅霍金的资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通过课外的知识的拓展,又很好地服务了本课的教学,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当学生对霍金有了充分了解的时候,再拓展到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和霍金一样身残志坚的人物的故事,并推荐一些关于这类人物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4、挖掘文本内涵,生成独特感受。
文本的意义在于价值性的解读,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生成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有力地抓住了深刻内涵的语句(所想、所做、所说),让学生反复的阅读、思考、辨析。例如, 我通过让学生分析、朗读“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一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命运对霍金的残酷。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这样的引导就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内涵,让学生感悟到霍金有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和命运挑战的精神”,进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也要敢于面对命运挑战。文本情与读者情融为一体,这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5、抓住朗读训练,读出真实体验。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涵,但读不是泛泛的读,要读的有层次,读的有重点,读的有针对。所以,在朗读的训练中,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着教学过程,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所以学生的情感往往要教师的激励和启发,例如“霍金就是这样一位和命运挑战的人,这正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说的是因为他一种精神,这就是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和命运挑战的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会有新的收获”。 又如“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神秘莫测的黑洞。怎样读才能读出他放飞的思维呢?”这样的引导,这样的朗读,学生自然会生成自己的体验。
但是,作为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我自感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尽管我有意识地避开这种局面,然而仍旧躲避不了一个自己课堂教学设计中为自己设下的“框框”,一味地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忘乎所以”,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充斥着课堂,使课堂教学显得相当被动;我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在文中找出词句,并加强理解,但在自读自悟方面,仍旧逃脱不了“包办”的弊端,不敢大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放与不放、放多少”方面再三踌躇,大大地影响地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效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本文是一篇比较生动的科普作品,同时紧扣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搜集了相关资料,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读一读,说一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了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课,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在体会地球的“可爱”时,从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通过完成表格式思考题,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可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读这段话,“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友和导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的得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这方面我还要注意加强。当然本身“玩美”的过程也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玩美就是为了更加完美,玩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所以值得!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借鉴各位老师教学设计,经过自己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学生是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流利。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不管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领悟语言规律。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最后,我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令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充分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放的还不够大胆,心情过于急切。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一着急就补充上来,其实完全可以放给学生,让他们补充。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2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30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的教学反思01-30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3-26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03-1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03-31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3-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优秀10-27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