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1 08:21: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散步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散步教学反思15篇

散步教学反思1

  这次开市级公开课,从备课到摩课再到最后上课,整个过程我领悟了很多,应该说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很高兴地知道了以后要怎么来设计一堂课的环节,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更好地设计板书等等。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思路清晰,声音清亮。整堂课上下来比较顺。

  2.板书设计新颖,以爱心来串起一家人。以后的课堂我也应多这样。

  3.比较阅读的教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两篇文章一起比较,也更容易得出一些写作的方法。由此迁移到写作指导上,较为自然。

  4.学生听课很认真,配合度较高。

  5.歌唱家人间温馨幸福的音乐,带动了课堂的气氛。

  6.预设目标都有完成,时间的把握比较准确。

  7.最后让学生把课文带回去与家长一起品读,这是临时起意,是比较好的一个想法。与家长一起阅读,可能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体会。

  需要改进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篇文章在进行对比时,没有做比较阅读前指导,结束后也没有归纳。这类比较阅读之前做过好几次,我以为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就没有再指导归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复绕圈,说明阅读前的'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环节设计较多,以致在比较阅读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没有做到深入挖掘文本。

  3.细节描写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没有很好地区分,混为一谈了。

  4.环节衔接紧凑,整节课都在老师的把控之中。这在以前我的理解中是好的,而开课后,我意识到这同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当放开胆让学生自由地去解读、去发挥。作为公开课,我还不敢这样尝试,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多一些这种尝试,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5.环节间的过渡性语句比较生硬,这个可能是我的弱项,我得在这方面多花功夫,争取做得更好。

  6.最后的朗读是临时加上去的,所以音乐没配好。我应该在课前考虑到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后要注意。

  7.在讲完本课标题的好处后,应归纳下标题设置的好处,跟考题结合起来。

  最后感谢各位来听评课的老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以后我一定会在教学上更多用心,争取在语文教学中少些遗憾!

散步教学反思2

  在教学《散步》这篇文章时,围绕“亲情”,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细读课文,感悟亲情;拓展阅读,品味亲情;七嘴八舌,谈论亲情;动情落笔,抒写亲情;言行一致,亲情行动。在最初的设计中,我.计划用20分钟时间来完成其中的重点步骤:细读课文,感悟亲情。本以为应该能突出重点,但是由于教学环节设计得过多,一节课总共只有40分钟,,分配到各个环节的时间就相对有限。而教学设计预计的时间也仅仅是理论上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本该听读课文两遍只听了一遍。在提出“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句子”这个要求以后,留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因此在学生讨论时,就只能说出“这句话表现了浓浓亲情”,或“这个句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温馨”。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感悟到了亲情,可是仔细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学生的收获甚微:他们没有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反复的品味,无法真正体会到课文在平凡小事上、生活细节中表现出来的.浓浓亲情。即使有一些感悟,也仅仅的概念性的东西,没有深入到内心,没有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而老师在指导时也比较粗略,,特别是没有利用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情感。因此即使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谈论亲情时热泪盈眶,但总体感觉仍就比较肤浅。

  由此,我体会到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性延伸必须根据对课文的深刻领悟。我在重新设计案例时,就缩减了教学环节,保证了品读课文的时间,加强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能更从容的在课文中深刻领悟到浓浓的亲情。然后再引申到课外,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生活细节中感受到的亲情和爱,从而培养他们珍惜亲情的意识和情感,并促使他们为建设亲情付诸行动。

散步教学反思3

  上完这一堂课,我欣喜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一次“洗礼”,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珍惜亲情。可以说这堂课在情感目标上的实现是十分成功的。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进行教与学的。而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和情感的结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 像本课《散步》的教学,知识上没什么难点,课文分析上也并不太难,但人物文章的主题思想却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上,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得到一些启示和触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宠的比较多,他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却体会不到父母亲人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大人的话,把不理解父母归结为“代沟”,更有甚者和父母关系僵化甚至敌对。这一切,我认为可归结为孩子的“不成熟、不懂事”,那如何让学生变得成熟与懂事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也便成了德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散步》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进行亲情教育的文章。

  除了让学生研读文本,从文章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因素之外,我还充分利用了网络、电子白板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回头看看,本节课中的情感激发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或许,没有音乐与画面渲染的气氛,光阅读文本,学生们的情感还不至于那么深入,从而最后学生的感悟也不像现在这样深刻。所以,在这节课上,电子白板功能运用的教学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还有一点,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更应具备感性的思考。对一篇文章,教师要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要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你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而老师自己还没有思想和情感,那如何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语文教师除要有自己的思想之外,还必须有不凡的口才。导语、过渡语、提示语、总结语,这些课堂上常用的语言,只有说得到位、精彩、发人深思,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本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些语言,应该说,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

  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散步教学反思4

  《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促人奋进,促人深思,使人产生许多感慨。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它们总结如下: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体现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想通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没和内涵美。例如:

  在品读环节中,课文第三段中的语句“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到第二个“太迟了”要重读,以此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其实这句话中还有对春天的埋怨之情;“有些老人挺不住”这句时,学生都重读了“挺”字,像是在喊口号,我指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有些老人去世了,所以朗读时虽是重音,但应该轻读。怎样做才是重音轻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我示范朗读一下,读出重音轻读的韵味,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感染学生作用,更能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的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在研读过程中,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教学思路:以“亲情”为线索,按照“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念亲情”——“感恩亲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而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

  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课时设想不太充分,各种情况考虑的不太足,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太好,没能在设想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2.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3.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过很多“错过”但我会认真品味它,尽可能的不让它成为“过错”。针对教学情况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1.紧紧突出课堂主题——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突出了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个小专题”,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助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

  2.注意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

  切入点使整个朗读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课堂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就是证明。

  3.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朗读,不可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让学生有教师语言的潜移默化。

  4.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但要适当的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他们读的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让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训练的次数,多一些单独指导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散步教学反思5

  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nè,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师:(总结)同学们都能从这节课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满意,希望这些对你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帮助。……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亲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体味了“亲情”的魅力,感觉很好。愿“亲情”永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这节课以“画面”为导线,展示了五幅画面:“亲吻”“灯下”“散步”“三代”“三代(臧克家的诗)”使整个课堂的容量充足,学生们无不浸入到这浓浓的亲情中去感受亲情的温暖与魅力。其中“后三幅画”都是以文字来呈现的,教师以“散步”为主,以“三代”与“三代(诗)”为比较与拓展,较好地挖掘了教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欣赏美。教师的组织恰到好处,于能导处才导,于不用导处决不干预学生的思维及他们自己部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活动。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地位,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参与者来与同学们共同欣赏了这五幅画面,也是组成“合作”的一个成员,为这节课留下了一道永远亮丽的“教”姿之景。整堂课老师没发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变“讲堂”为“学堂”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板书设计与幼灯片所示的两幅画形成了相互的连接与照应。听完此课,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画的世界,趣味性增强了。同学们把身边的“距离”家庭摆了出来,使他们自己明白了文章写作的另一个目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独到的思维以及评说能力,也是这节课的呈彩之处。

  附板书:

  编辑短评:这节课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基础,听说读写到位,二是对课文主旨解读到位,三是教学方法得当,启发式教学尤其给人深刻印象,四是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高度统一,五是有适当的延伸拓展却不喧宾夺主。一节好课。(温立三)

散步教学反思6

  对于七年级xxxx年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早已经过了半个学期了,七年级新生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对于自己来说,作为新的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其实是无选择地以之教学,因而也就无所谓什么新老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这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过后所获得的反思,却也值得自己一再深究。

  有鉴于这部教材是一部国家级课程教材,其编写自然也是以我国初中学生的整体水平为着眼点,无法考虑到各地区的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距,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施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家的课程纲要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现实的学生素质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度可就有些两样了,而且往往表现为前者目标过高或后者完成度过低。

  且就课本中本人已教过的莫怀戚的《散步》为例。新教材的预习目标如下: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这所谓“温情”也者,即强调学生关注本课文的人文性,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味。这是本课文在人文性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度提出的初级要求。

  在当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度来说,达到“品味温情”这一程度,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容易的。然而,新的教学纲要以及同步的新版配套练习却都将要求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即“品味出作者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人在赡养上一代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所承担的家庭责任”。这自然是对《散步》这篇文章的最好解读,但窃以为却并非是对《散步》这篇课文的最好解读。何也?究其原因,正在这两个层次的要求的创设者所考虑到的对象即学生的水平不同,甚至可以认为,后者过于拔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者的创设其实是来源于《散步》的末尾作者画龙点睛的一笔: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于是乎,学生也不得不随着老师去深究其中的“深层意蕴”,而其本身却只能达到“品味温情”的地步。于是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陷入了尴尬境地。

  这尴尬便来自教学目标在理念与实践中的反差。教学目标的设立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同时却又不得不深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使得教学工作处于两难的境地。更何况当现实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意外地偏低时,这其间的反差就更加的明显,因而也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这对于一个职初教师来说,如何尽量解决这反差带来的诸多问题甚是重要。

散步教学反思7

  本次活动是目标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基本过程。学习量词:个、根、颗、块、片;学习说短句:毛毛虫找到了X个X色的XX。在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我制作了一个PPT,采用边讲边提问的方式,PPT画面比较直观,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边看边回答,当我问小朋友:毛毛虫第一天找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它找到了一个红苹果;它找到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接下来,我仍采用边看边回答的方式。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为了让幼儿学习故事中的量词,我在活动中设计了让幼儿回忆毛毛虫这几天吃的东西,巩固幼儿对量词的认识,幼儿讲述后我用PPT展示。通过欣赏故事,幼儿对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幼儿真正感受毛毛虫的演变过程,我让幼儿看一段视频,视频较好地展现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边看边拍手,觉得这个演变的过程十分奇妙,让活动达到了高潮。

  情况分析:

  通过毛毛虫图片以及听故事的.引子部分,让幼儿来猜猜故事的内容,使幼儿知道故事主要讲述的事情。活动中采用分段欣赏及问答的形式,使幼儿知道故事的内容,并能学说短句,掌握其中的量词,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观看视频,让幼儿对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整个活动中,幼儿比较投入。

  反思与措施:

  整个活动过程还是比较清晰、流畅的,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整体效果较好,如果能在环节的设置时,采用游戏的方式,做到了动静交替,这样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从而,使每个孩子都沉浸在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

散步教学反思8

  这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教学案例。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反思本节课,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充分地读、思考、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处于阅读思考状态。

  ②研读课文,让学生在书上做旁批,然后小组交流质疑。

  ③品读课文,带着个性体验,美美地读文。

  整节课,学生活动占主位,老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点拨。

  2、对学生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内容,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详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语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注重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标段序的习惯、圈点勾画生字词的习惯、作批注的习惯、质疑的习惯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这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教学案例。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反思本节课,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充分地读、思考、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处于阅读思考状态。

  ②研读课文,让学生在书上做旁批,然后小组交流质疑。

  ③品读课文,带着个性体验,美美地读文。

  整节课,学生活动占主位,老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点拨。

  2、对学生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内容,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详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语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注重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标段序的习惯、圈点勾画生字词的习惯、作批注的习惯、质疑的习惯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散步教学反思9

  根据学校的要求上新课前要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提前独自学习。做导学案前,我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重点难点做了很全面的分析,花了两个晚上才把导学案做出来了。导学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质疑有声,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老实说,我对学生没有多大的把握,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在检查导学案时,我很惊喜,因为在质疑有声这个部分,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课文重点或者难点的地方:比如对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分析(这是文章的中心)等等。

  我对这些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预备他们答不出来,亲自出马以显示老师的地位。

  可是没有想到,在小组讨论后他们把每一道题都探究的非常到位,并且不少学生的理解符合文本又很有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分析非常准确深刻。

  比如谭小雨就谈到对文句“整个世界”理解,她认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世界里只有金钱名誉地位,他们勾心斗角,没有兄弟姐妹之情没有孝顺之心没有夫妻之情更有甚者不抚养子女。而文中的我的世界里却有这么和谐温暖的家庭,他重视爱母亲儿子妻子,他重视亲情,所以“我”很了不起。还有同学质疑文中的孙子的行为,他认为孙子肯定应该知道奶奶生病了,他应该顺从奶奶走大路。

  讨论后又有同学质疑文中“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他觉得“在到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前,“我”不应该擅作主张,我完全可以跟孙子沟通:奶奶生病了,我们应该照顾奶奶。而文中的“我”完全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典型,妈妈听我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所以解决分歧时,“我”一个人说了算。如果有了沟通就会更加和谐,而且这样既是抓住了教育的一个契机,也告诉我们家庭出现了矛盾有了分歧,应该依靠相互的理解和沟通来解决,而不是家长一方的主观愿望。这是文章的败笔。

  学生能够这样深入的理解文章,并大胆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创意的理解,这在我的意料之外。我第一次觉得上语文课做语文老师原来也可以这样的常兴奋和激动,当然我也感觉到了压力。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大踏步的前进。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认真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否则就不会有进步,否则就要落在学生之后了。

散步教学反思10

  对于亲情,很多洋浦的学生不太注重,这或许与地方风俗有关,而今天学习《散步》是一篇情浓境美的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懂得亲情,学会感恩。同时,也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家庭和和美美的意境。

  本来一开始我想《散步》这篇课文应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水平以及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还是以点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我也思索着是否向以前一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所以在这堂课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读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堂上上还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学到什么,有什么启发,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把握主题,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看来,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习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通过学习本篇文章,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享受亲情、尊老爱幼,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散步教学反思11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家庭、亲情、友情的含义,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少年。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本单元的整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以“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圈点勾画,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交流,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感受一家人的互敬互爱,相体谅。

  在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诵读《三代》和《北风乍起时》,进一步感受亲情的伟大可贵。

  但是,由于课堂内容设计太多,没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美,非常遗憾。

散步教学反思12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我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

  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我和妻子背起祖孙两人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第二种解释虽也很合理,却没有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讲得通透彻底。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我认为这样的研讨,不仅使学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源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推广应用的。也只有培养出大量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减少。因此,为百年计,我们不仅要推广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要以此为手段为祖国培养人才。

散步教学反思13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教学反思14

  当科组长把上一节精品课程课的任务交给我时,我心里是很没底的,作为一个新老师,对于平常上公开课都没十足的把握,更何况是采用一种我从来没尝试过的教学模式——“学生讲课”。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同时也是锻炼自己,我还是接受了。尽管由于准备的时间短,来不及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适应这中模式,加之小老师的素质差异,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了紧张的情况,因而课后的结果并不能让我满意,但是我还是从中收获了很多。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如何在“学生讲课”的模式下,让初一的学生在学习本文时明白中年人所处的重要的地位,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为此下来我仔细的阅读了文本,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基本上没有了问题,但是如何通过小老师的嘴让学生逐渐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又是一个大大的难题,为此,我先和几个小老师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了平等的合作和探究。当时的效果还不错,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都对本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其中有个小老师说“以前还认为当老师很容易,现在真正要让自己当老师时才发现有这么多东西要准备”,这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吧,只是这次小老师的人数稍显少了一点,以后可以尝试分组,让每一组的同学准备轮流讲课,这样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语文这门科目的整体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我忽略了一点,即小老师的表达能力,虽然我挑的这几位都是语文成绩不错的,对文章有比较深刻理解的学生,但是毕竟要让他们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有条理地去引导学生,这方面还是欠缺很多。另外,对于同学们的回答,小老师都没有很好的评价和引导,只是匆匆表扬而过,这也是一个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这次课后,我总在想,以前我像一个“救世主”,给学生知识,给学生力量,给学生关爱,引导他们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面前我永远是正义的、强大的、乐观而豁达的,我因学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满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独,因为这份骄傲是不真实的。现在,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备课,一起想办法,一起渡难关,真正去关注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虽然有时我也很“无知”,难免脸红尴尬,但我却倍感真实而轻松,因为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贵。我感谢新课程,感谢《散步》,感谢学生,感谢一切因爱而变得快乐而美好的事物。

散步教学反思15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现在改到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章我讲过两三遍,总觉得没有把握住要点。

  再读这篇文章,我感觉文章不能只考虑到结尾对尊老爱幼主题的揭示,而是要让刚入初中的学生感觉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写得最美的段落应该是第四段,这一段描写了春天充满生机的景物,色调明朗,感情愉悦,既表现了对初春到来的欣喜,又体现了母亲熬过严冬恢复健康作者内心的喜悦。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体现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顾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较好,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在这种沉静的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较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赏析时间太长,应该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来。最后一段的赏析还没有突破,应该点明一下。仿写句子没有时间读,应该把这个环节去掉。

【散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散步教学反思01-13

散步教学反思04-07

《散步》教学反思03-23

《散步》教学反思15篇03-27

散步教学反思(15篇)03-28

散步教学设计03-13

散步说课稿07-17

《散步》说课稿01-11

散步的日记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