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凡卡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1
《凡卡》篇幅特别长,内容更是错综复杂,写信,回忆交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插叙的写法,使课文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课文该怎么教?思索了很久,但是无绪!
最后我决定把握教学目标,简单教,简单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第一课时,
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写法。随后带着孩子们把文章中的人名反复读了几遍,这样以减轻学生在朗读课文中的难度。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读外国作品,原因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就是我觉得人名太长,有障碍。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课文,然后指导他们学习。
接着,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课的看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好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不喜欢,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们不喜欢悲剧。原本我设计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课文。只有少数几个孩子说喜欢课文。于是我顺势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知道凡卡过的日子非常苦,你们都产生了对这个孩子深深的同情。为什么你们能在瞬间产生这么复杂深厚的感情呢?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们感情的变化。孩子们,在我们这个和平的社会里,也有许多悲剧,比如昨天青海省发生了7。1级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矿发生了矿难……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用文字来记录这些悲剧,来激发人们的同情,来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引以为戒,让悲剧远离我们!孩子们,如何应用文字是一门很深的文字,今天,我们来好好学习《凡卡》这篇课文,去体味文字带给我们的精彩!”察言观色,孩子们对这篇课文有兴趣!
第二课时,
我先引导孩子们迅速找出“信的内容”,通过体味重点的句子,去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孩子们的朗读很到位。然后引导孩子们朗读凡卡要求爷爷接他回家的自然段,体味回家之情切。这部分的教学也是我的重点教学内容。
随后让孩子们找出凡卡回忆的自然段指导学习。凡卡的回忆是甜蜜的,让孩子们读出凡卡内心的快乐。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凡卡的乡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吗?为什么在凡卡看来这么甜蜜呢?并告诉孩子们这一部分的写法叫“插叙”,这里插写的内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
第三课时,
让学生找出凡卡写信时候的神态动作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分析故事的结尾,展开了辩论“假设爷爷能收到信,会来接凡卡回家吗?”学生在辩论中明白了,凡卡的悲剧是当时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凡卡的命运不会有改变。
应用这种传统的教法,三个课时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完这课,我的感受就是上课的程序依然不够简单,过渡不太自然,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一直保持兴趣。课文长,教学冗长,这是我整体的感受。看来,长文短教只是我的理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突破!教学中,依然不能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就是这课教学效果不太让我满意的基本原因!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深钻教材,有自己的见地,然后大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这才是让人满意的课。
一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到底该如何调节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级实施教学,依然没有思路!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2
问:教学《凡卡》这篇小说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凡卡是一个9岁的穷孩子,没有上过学,怎么能给爷爷写信呢?我只好解释说:这是小说,可以虚构。这样解释妥当吗?
又:“凡卡”为什么又称“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说可以虚构来解释见卡会写信,不够妥当。小说里的人物、事件、情节确实可以虚构,但是,虚构的情节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说,艺术的真实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备会写信的条件,作家也不应当这样写。
那么凡卡会写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据俄国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说缩写的。凡卡9岁前是否上过学,小说没有交代,但我们不能只根据他家里穷就断定他没有上过学。小说虽然没有交代凡卡是否上过学,但是他能够写信的条件还是可以从小说原作中的一些情节中看出来的。凡卡的母亲佩拉盖雅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父老爷家里当女佣,老爷的女儿奥尔格·伊格纳捷夫娜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舞。这一情节没有纳入课文,可以参见《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国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爱称,类似我们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爱小说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爱称来称呼他。按照俄国的习惯,姓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晚辈对长辈自称,只称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自称“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晚辈称呼长辈,只称呼长辈的名字和父名,不称呼姓氏,所以凡卡称呼爷爷“康斯坦丁·冯卡里奇”。
下面是来自《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岁,家里很穷,又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给爷爷写那样长的信呢?另外,凡卡又为什么不会写信封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原因一,课文是经过编者删节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说原文,有这样一段被删去的话:“当初凡卡的母亲彼拉盖雅还活着,在老爷家里做女仆的时候,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笔者注:其人是老爷家的小姐)就常给凡卡糖果吃,闲着没事做便教他念书、写字,从一数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尔舞。可是等彼拉盖雅一死,孤儿凡卡就给送到仆人的厨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后来又从厨房给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了……”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至于小姐为什么喜欢他并乐意教他,这又和凡卡的母亲曾是小姐宠爱的女仆有关系。
原因二,俄语是拼音文字,和汉语不同,俄国孩子学俄语读写要比中国孩子学习汉语容易得多。凡卡虽没有上学读书,但很小的时候小姐就教他念书、写字;另外,凡卡的爷爷也识字(可以从文末的梦境描写中看出),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也曾教过凡卡,因此,凡卡会写信应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气,用词浅显,近乎是一般儿童口语的实录,所以,这对于凡卡来说只会写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学会写字却不曾学过写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写错了是可能的。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3
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我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成功的喜悦。
抓课文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我没有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自主提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了?”“文中的狗过得好吗?”……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从中选几个写在黑板上,提出自学要求:“(1)从课文找一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2)读一读有关句子。(3)划一划,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最后我问:“凡卡为什么会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惨的命运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
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使用。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热情,并成为课堂学习中目标展示的一种形式,它往往是课堂观察后自然产生的认识矛盾在学生大脑中的反映,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定向。
问题是指客观的事物与主体认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问题解决是指认识主体提出问题将思维引向直到问题解决的有意识的学习探索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有的问题情境,课文“预习”与“思考、练习”部分已经就有,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的问题教师可以重新设计,使“问题”真正与“情境”相结合。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凡卡的现实生活如何?他对乡下爷爷是怎样说的?学生必须在自已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程度。
这时,我以设计以下问题糸列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凡卡况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样的?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吗?凡卡为什么指望过上那种生活?
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帮老爷看小孩,收拾鱼,因此经赏常挨打,没好吃,没好睡,连双鞋也没有。但凡卡对生活还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台前给爷爷写信。不过,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守夜,砍圣诞树都是挨冻受冷的活儿。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觉得至少孤独,乡下还算是穷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爷爷是那样乐观,乡下之夜是那样美好,砍圣诞树,即使要被冻僵,也变得那么美好。可见,凡卡的现实生活确实没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惨了。
上述例子表明,问题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生成过程的层次性及层次之间的联系性来加以组织,形成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情境糸列,问题提出后,要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议论交流,概括归纳。这样,就能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和构建新知的求知过程。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4
自从教学《北京的春节》进行反思后,充分认识到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详略得当的重要性。所以教学《凡卡》这篇长文时,我紧抓重点,避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寻找教材与学生发展的有效结合点。
本学期关于阅读教学提出两条新要求: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第一课时总体感受全文,然后进入课文最核心的部分——信,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重点研读8和15自然段,感受凡卡的苦难生活和非人的待遇,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第二课时重点理解乡下的生活也是痛苦的,但是他却还是愿意回去。接着重点感受信能否被爷爷收到,结果会是怎样的结局。本课讲解学生应掌握的`本文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法:插叙对比,以“乐”衬“哭”,更突出凡卡学徒生活的苦难;结尾意味深长,以凡卡甜蜜的梦想作结尾,展现的是似“喜”实 “悲”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而且我在教学时切实把握好“度”,不片面批判当时的制度,也不盲目渲染文章表达方法的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两者的融通,力求让学生在感悟思想内容对写作方法有所掌握,在探究写作技巧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综观这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练笔——“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中看出来。很多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小凡卡的悲惨经历,写出凡卡不是睡醒的,而是被老板打醒的。
一课一得。放弃是为了更有效的获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力求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文本精华的品味和吸收的过程中,使他们提高语感,提高能力,既学到阅读方法,又受到情感熏陶。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5
回顾《卖火柴的小女孩》顺势讲到《凡卡》一课,契科夫笔下的九岁凡卡又是怎样悲惨的生活呢?学习课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熟课文,标注自然段。接着一段一段浏览读,说出每段的大致意思,这样就自然明白了文章按“准备写信——写信——寄信”来写的。其中写信部分有信的内容和回忆部分。写信当中穿插了回忆乡村生活的情景,这种写法就叫插叙。
引导学生读,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探究自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
深入下去探究文章的内涵,读信的内容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从关键句,关键词中充分感受到这样的生活让凡卡只有死路一条了,从而认识到社会的不合理。读中说体会,体会中读是感悟深刻文章的`一种朴素的方法,也是心灵和文本对话思考的过程。
再来学习穿插的回忆乡村生活部分,学生美美地读着,多美好的生活啊,难怪凡卡求爷爷把他接走。可凡卡能被爷爷接走吗?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链接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走进当时社会去思考,去理解。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爷爷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的悲惨的命运控诉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可最后作者却写凡卡做了一个甜蜜的梦,梦见爷爷读他的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探究中体会文学的魅力,不必多讲,点到就让学生多多读,读中体会文学的魅力。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6
《凡卡》是一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改变了备课中已设定的教学模式,而是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大胆质疑。没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就连平时极少举手的同学也是一脸的兴奋,手也举得高高的。凡卡是谁?他多大了?课文讲述了有关凡卡的那些内容?为什么要讲述这些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一个个问题呈现于黑板之上。我依次标上了序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我发现学生读书兴致很高,而且找到答案时会自觉地标上记号。
时间不长,10多个问题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参与中全部解决。
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围绕凡卡写信的内容和插叙描写进行了重点讲解,学生回答得非常到位,真切地感受到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从而明白了凡卡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当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体会时,学生又一次表现出了空前的活跃,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学生把凡卡的生活和自己的童年进行了对比,体会到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幸福和快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由此我想到: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味妙药,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但放手不等于撒手,只要教师合理调控,正确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7
这一节课,教师以学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学习兴趣设计教案。教案设计层次清晰,教师教学有重点,有层次。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配乐朗诵,填写古诗的方式,将课堂气氛调动很到位,学生的'感悟有了升华。
但在这节可上,教师按教案设计行课,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较差。感觉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参与及情绪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8
讲完这一课,总觉得太仓促,因为这两节课是连着上的,我便一鼓作气讲完了。回想起来,太快了,不应该为了赶时间、赶进度仓促结束本课。有收获,也有失落。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找出信的内容,把写信的内容连起来读几遍,充分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然后出示重点段第8、10、15自然段,同桌互相合作,品读这三个段落。
从凡卡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经常挨打受气四方面体会凡卡的凄凉生活。再结合现实,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内心的感触。许多同学觉得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实在太幸福了,决心利用大好时机好好学习,思想教育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标出文中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男生、女生轮读,熟悉课文内容以后,画出表现凡卡欢乐心情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理解,知道凡卡只有在爷爷身边才会感到快乐,所以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是迫切的。
接着我问学生课文为什么要插叙这些内容?学生多半回答不上来,经过老师的提示方才有同学说是对比、衬托的写法,用凡卡在乡下的快乐衬托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课文以梦结尾,凡卡的爷爷究竟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
我引导学生从醉醺醺的邮差和不详细的地址来体会结果,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但是仍然有同学认为总有好心人把凡卡赎出来的,我首先肯定他们的'心地善良,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给学生讲凡卡的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有一点我疏忽了,文中出现了凡卡的三次叹气,在课堂上我只顾着让学生找凡卡写信的内容和乡村回忆的部分,忽略了作者的叙述部分。凡卡的三次叹气非常重要,可以体会到学徒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深切同情。
总体感觉,讲得不细致,像文中有些细节描写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揣摩,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凡卡在写信前,为什么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几眼?为什么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都匆匆忙忙地过去了。这是备课的疏漏,讲过之后,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9
本学期第四单元都是外国名著,期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是最为了解的,因为安徒生的童话学生从小就开始读,但是对于另一篇短篇小说《凡卡》学生还是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在教学之初我没有让学生先讲述预习后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是先通过一个《凡卡》的动画引入,把课文中繁琐的人物事件简化成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片,直接感悟到主要内容,另外在动画之后也没有按照往常习惯的去切入课文内容讲授,而是列出一张人物名字及身份的'归纳式名片,其目的也是由于课文内容较长,里面涉及的人物较多,而外国人的名字又都很长,学生读起来很费劲,甚至于不知道谁是谁,所以在授课前设计了一张这样的游戏名片,让学生把小说中的人物及身份先弄清楚,这样对于学生再去理解课文中要体现的人物特征就更容易了。而学生也再找人物身份名字的同时等于再次把课文浏览了一遍,也就解决了课上读课文时间不够用的问题。
另外,在弄清课文内容后,我采用的换位思考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凡卡,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境你会想什么?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想要逃走,有的说想要找妈妈,可是后来经过大家探讨,根据当时的背景,这些都是不可行的,很自然的总结了凡卡命运的悲惨,学生感叹凡卡命运的同时,我借机布置了凡卡故事的续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凡卡的命运一个可能的结局,虽然没有限制字数,但是学生们很积极的完成了续写,因为与其说是作业练笔,不如说是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故事编结局,他们获得了主动权,怎么会不乐在其中呢。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10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一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求异”的思维训练,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推测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深入理解新知识的精妙之处。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11
教学《凡卡》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那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经受了哪些痛苦?”“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接着继续抓住学生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从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三大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但本节课朗读指导还不充分,有待加强。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12
在教学中,我每上一篇课文后总要反复的思考。上个星期上了《凡卡》这篇课文后,心里一直在思索,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分为三大块。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
最后,整合课文,“同学们,看着板书,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是很清楚: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读中感悟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13
文章很长,课时却有限,这样的时候,倘若贪求面面俱到,教学将又冗长又乏味,同学收益甚少。
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学,我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
1、初读课文伊始,就抛出问题:“用一个词语表达你初读本文的'最大感触。”同学很快纷纷表达:震惊、伤感、同情、悲哀……由此,迅速导向同学集中关注文本的情感,并将自身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后,就“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震惊、伤感、同情、悲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一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以点带面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并反复研读相关的语句,既紧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线;既读懂内容,又感染情绪。
3、接着,再让同学就自身最有“震惊、伤感、同情、悲哀……”感触的语句通过朗读表示自身的情感体验,同学自然地喷发感情。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讲析,自然枯燥乏味,毫无特色,弱化文本自身的感染力,以上处置,则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时间、空间关系复杂的难点,实现了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因而,教师深入涵咏文本,正确地处置、掌握教材非常重要。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14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导学生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15
一、成功之处
《凡卡》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采用了“写信”这一表达形式,主要讲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一个鞋铺当学徒,他受尽了种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写信告诉爷爷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想回到乡下爷爷身边的急切心情。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比较长的文章,已初步具有抓住课文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能力。他们与课文中的'凡卡年纪相仿,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但本课课文结构较复杂,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组成,这类文章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另外,俄国人名字姓氏、作品的历史背景等也会使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第一课时先交流作家契诃夫的有关资料,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人物姓氏、身份关系用连线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小说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梦等内容中的重点句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让学生讨论凡卡遭受了哪些折磨?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在第三课时教学时把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和续写作为重点进行。学生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凡卡的遭遇给予深深的同情,经过对表达特点的研讨,更加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
二、不足之处
对经典的教学,总是觉得什么都应该让学生学到、领悟到,但时间有限,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比如“凡卡的三次叹气”、“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等一些细节描写,我处理的比较简单。
三、改进措施
感觉如果能在深入引导揣摩揣摩就更好了。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凡卡》语文教学反思03-19
凡卡教学反思01-16
《凡卡》教学反思02-12
《凡卡》教学反思02-19
凡卡的教学反思04-11
《凡卡》教学反思优秀03-09
《凡卡》教学反思15篇03-19
《凡卡》教学反思 15篇03-24
《凡卡》教学反思(15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