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2 18:02: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还可以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通过引导学生能找出其他的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一起分析题意后,学生列式计算。

  生1:先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后、左右、下面的面积,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简单些:(5×3.5+3×3.5)×2+5×3

  三种方法都交流完后,我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但我班的数学课代表举手了,他说:“我还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讲完了吗?怎么还有?但我还是叫起了他,想让他说说。

  他说:我从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式子:(5+3)×3.5×2+5×3

  咦?这不是把生3的式子运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吗?这个式子每一步会有具体的含义吗?

  我一抛出这个问题,该生起初一楞,当时只顾着寻求不同的列式却没考虑意思,现在一时间回答不上来了。

  但其余同学被他的思路启发后,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一位学生解释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着高将玻璃缸展开,会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长方体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原长方体的高,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3)×3.5×2,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该学生解释,我配合着画图,在图形的帮助下,众学生豁然开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释!我庆幸没为自己的卤莽而抹杀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我也为自己课前预设的不够周全而后悔。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发现用这种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学完例5后的练一练的第1题:一个长方体饼干盒,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来做,且比较简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得用心去细细研读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题,力求做到预设全方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知道: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宽×高×2;

  上、下面=长×宽×2。

  最后总结归纳: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方法(一):S=长×高×2+宽×高×2+长×宽×2

  方法(二):S=(长×高+宽×高+长×宽)×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S=棱长×棱长×6

  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

  1、 完整的`(六个面都有)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类型的题目,直接套用表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2、 无底或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如粉刷教室、鱼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积)

  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然后再进行解答。

  公式:S=长×高×2+宽×高×2+长×宽

  3、 求长方体或正方体四周的表面积

  它指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周围四个面(即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积。

  公式:S=长×高×2+宽×高×2

  总体说来,这部分知识只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得很不错。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也能做到运用自如。但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今后,我需要在这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来提高同学们计算的准确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

  尽管这样安排,但我认为,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不是“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不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更不是“为什么求长方体表面积”,而是“每一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哪一个”。因为,如果学生弄不清楚这一点,那么他就没有办法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弄懂了这一点,后面的求表面积的方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这里。在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总面积之后,让学生自主标出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求每个面的面积怎么求?每个面的长和宽分是原来长方体的什么?”并记录在纸上。经过小组的合作,对于这一点学生理解得很充分。在学生汇报之后,再让学生小组共同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并要求,看谁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涨,不一会就研究出了各种解法:一个面一个面的加;用前(后)面面积乘二加上左(右)面面积乘二再加上上(下)面面积乘二;上(下)面面积加前(后)面面积加左(右)面面积的和乘二。还有的学生考虑到了特殊情况,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用上面面积乘四加上左面面积乘二。虽然还有的方法没想到,但是这些方法我觉得已经足矣。

  实践表明,我这样是正确的,我班学生对表面积这一块理解掌握比较好,即使是后三分之一学生也大部分掌握了它的求法。所以,深深的觉得,每一节数学课,抓住难点,抓住重点,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重视表面积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在上节课中学生粘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沿着棱剪开得到它们的展开图,并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这样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的位置对应起来,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表面积的概念,即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重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将知识学习、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另外在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乘法分配律来沟通两种方法。特别要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固进行记忆,避免出现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的现象。

  不足之处:

  1.计算出现错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学生不细心,对于小数的计算不重视。

  2.个别同学对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计算混淆,导致出现有的面不需要计算还是计算在内。

  3.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进行侧面积计算时应补充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对于计算特殊长方体比较简便。

  改进之处:

  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创设情境以“疑”激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的开始我以问题:

  店员阿姨做一个生日礼物包装盒需要多少包装纸?引入课题,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实物,并讨论。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

  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

  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

  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

  对于今天金校长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

  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

  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4、对于数学知识之间的总体把握还有待于提升,教师应多钻研教研,全面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综合与实践”是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为目标的学习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处处碰到数学的存在,处处遇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起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这种感受更实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学习了本课之后,学生就可以计算灯箱上张贴的海报的面积、超市里的大立柱需要多大的彩纸才能张贴完整,那么在准备海报和彩纸时就可以先计算,再准备。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也可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我们总是那么不能放手,总是那么不由自主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必须自主地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教师不得不放手,否则,就不成其为综合实践活动了。本节课中,从学习内容的收集——学习内容的分类——探究每一类的计算方法——规律的总结,无不是学生们自己实践、探索、交流的结果。整节课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领的作用。

  第三.注重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真实、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综合性,也就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求火柴盒、烟囱、正方体立柱等的表面积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东西,比在教室里想象更直接、更真实、更易于灵活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本节课中在计算衣柜的的表面积时,学生一句“摆放位置不同,表面积的求法肯定不一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出了表面积是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四个面等不同情况,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上完本课以后总结出本课的下列特点:

  1、教学层次清晰。不论是复习,还是练习,都由易到难,逐步递进。而练习的设计也是注意坡度,层层深入。

  2、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同时,能提前渗透表面积的变化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孕伏。

  3、练习设计特色鲜明。例如,在计算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通风管的侧面积时,不满足于先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再计算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以求出长方体通风管侧面积的方法,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展开成长方形,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出通风管的侧面积。加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存在的问题是练习设计的综合性不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课,可以综合考虑底面积、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联系,设计练习题应融汇旧知与新知,形成知识体系。也需要通过改变题目中长、宽、高的单位名称,以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先统一单位名称,再列式计算。总之,一道题目的设计要同时兼顾多个知识点,使每道题目的效益发挥到最大程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思维的形成过程,充分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思考、表达、交流中得到发展,课后反馈效果很好。

  在思考、讨论中步步为营。在教学中,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认识引入,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个面上分别表明前、后、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据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可以八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几组?怎么分?为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在每一个细小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中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每个环节知识的掌握都落实到位,并为后面的知识作好循序渐进的铺垫,让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学习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上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节课后,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有遗憾也有欣慰,遗憾的是在引导新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受去摸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教师叙述不周,把“表面”说成“面”,再加上学生操作不熟练,造成学生在汇报时,有说摸到棱的、顶点的、长、宽、高的,就是不重点受六个面的,等教师再引导学生按顺序摸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并标出来,再展开观察长方体展开平面图,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6个面及相对的两个的面积相等,从而引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本节课上完后,我不断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最终还是觉得有以下几点不妥:首先教师在设计上有问题,在此环节中不设计让学生去摸长方体的每个面,因为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已经通过摸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在此处再去摸一方面与整个环节衔接不当;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认知水平,浪费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佳时间,造成这一环节每一步比较生硬,学生纯粹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走得很不协调。另一方面是展开教师或学生无法用实物展示的东西。而本节课长方体、正方体,学生手中都有,根本没必要用多媒体展示。

  本节课出现上述问题使我发现,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前提,了解他们的认知需要,了解他们的认知困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各个环节时间,加大课堂密度,增加课堂练习量,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还要注意钻研教材,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套别人的设计,最终使学生和教师陷入不和谐,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数出小长方体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不足之处是练习的安排,应该更有层次和梯度,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适当有些拓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的平面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展形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就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为捐款箱包装外表,让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积极实践操作,以动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打算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以长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各个面积之各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是如此,但在教学中因为担心把学生一放开就收不拢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就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法,由教师统一指引下进行学习,使“以动激思”变成了“以师为主”。

  三、以练带学,自主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电脑出示饼干盒、木箱)这两个物体大家认识吗?它们分别是什么体?

  生1:饼干盒是长方体。

  生2:木箱是正方体。

  师: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生3: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生4:正方形的6个面的面积相等。

  ……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这两个物体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它们的12条棱共有多长?

  生2:我想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少?

  ……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我们今天先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好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

  1、表面积的意义

  师:那什么叫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拿出饼干盒、木箱)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1:(边摸边说)长方体6个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积。

  生2:(边摸边说)正方体6个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积。

  师:(电脑演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过程)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师:现在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她们的表面积。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物体,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表面积吗?

  生1:课本是长方体,它6个面的面积和是它的表面积。(边说边摸)

  生2:橡皮的6个面的面积和是它的表面积。(边说边摸)

  ……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物体(出示无盖杯子和香皂盒),这两个物体的表面积在哪里?谁愿意上来摸一摸。

  (指名学生上来边摸边说)

  师:象这些物体几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2、表面积的计算

  (1)一般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物体的表面积,(拿出1号长方体木块)请同学们猜猜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会和它的什么有关?

  生1:可能和长方体的棱长有关。

  生2:可能和它的长、宽、高有关。

  师:那请大家再猜猜它的表面积大概会是多少?

  生1:74平方厘米。

  生2:90平方厘米。

  生3:120平方厘米。

  ……

  师:那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到底会是多少呢?你们敢自己去探究它的表面积吗?

  生:敢。

  师:真勇敢,那请同学们拿出1号物体独立思考一下,求它的表面积需要测量它的哪几条棱,怎样计算3的表面积,好吗?然后再开始研究,研究时做好记录,完成表格,如果自己研究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数据记录计算方法

  长方体长:

  宽:

  高:

  (自主探究)

  师:接下来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交流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说说自己的方法,交流结束后各小组准备派两个代表汇报。(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各小组准备汇报你们组里的方法,汇报时先说说记录下来的数据,再说说你们是怎样求得它的表面积?

  生1:我们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再算左侧面的面积4×6,再算前面面的面积10×4,因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把3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再把它们的和乘以2,10×6+4×6+10×4(方法一)

  生2:我是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因为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上下面的面积和是10×6×2,再算前面的面积10×4,因为后面的面积和它也相等,所以前后面的面积和是10×4×2,然后算左侧面的面积6×4,右侧面的面

  积和它相等,它们的和是6×4×2,最后把他们加起来是10×6×2+10×4×2+6×4×2。(方法二)

  生3:10×(4+6)×2+4×6×2(方法三)。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3:因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是10×4×2,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是10×6×2,两部分合起来是10×4×2+10×6×2,我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它改写成10×(4+6)×2,再加两个侧面的面积10×(4+6)×2+4×6×2。

  师:你真聪明!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刚才的猜测,我们猜得准吗?

  生:不准。

  师:不过同学们还是很能干,研究出了这么多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的方法,那么,在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1:我比较喜欢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第三种。

  ……

  (2)特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两个物体的表面积,每个桌上还有两个物体,2号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也是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请你们求出他们的.表面积。

  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2号物体,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1:8×5×2+8×5×2+5×5×2。

  生2:(8×5+8×5+5×5)×2。

  生3:8×5×4+5×5×2。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3:因为这个长方体的左右两个侧面是正方形,所以中间4个面就相等,先算出一个面的面积8×5,把它乘以4就可以了,再加上两个侧面的面积5×5×2,就是8×5×4+5×5×2。

  师:这三种方法,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正方体,你是怎样求它的表面积的?

  生1:5×5×6,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可以先算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

  生2:5×5×2+5×5×2+5×5×2。

  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第一种。

  师:看来特殊情况下,我们还要灵活处理,可能回有更好的方法。

  ……

  【教学反思】

  1、鼓励大胆猜想,诱发探究意识

  关于猜想,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两种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饼干盒、木箱),要学生说说“对于这两个物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使他们自发地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猜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它的表面积大概会是多少?”学生凭借自己直觉和自己的数学实际,提出各种看法,虽然有些“猜想”是错误的,但创新的智慧火花瞬间被点燃,同时一种种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台,挖掘思维潜力

  在上面的教学中,在学生独立探究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活动中,先引导学生思考“求长方体表面积需要测量哪几条棱?”“怎样计算他的表面积?”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这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测量棱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计算,而有的学生其实也测量长、宽、高,但他们需要测量6次,也有的学生测量12次。在探索其计算过程中,有的学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因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还有两位学生解决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的,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3、提供交流机会,实现合作互动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活动自主。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有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6-21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03-1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03-2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03-2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03-2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篇03-2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6篇03-23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03-24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反思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