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时间:2023-03-23 15:05: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拿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了,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班上一位三年级的男孩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很多次都没有考出好成绩。活泼的孩子在我面前显得有些寡言,看得出来情绪低落。在一次讲评完试卷后,我主动对他说:没考出理想的成绩,但是你已经很努力了,没关系的。虽然现在没有考好,我相信以后你一定会考好的。孩子没有说话。看得出来,从那以后,课堂上的他更用心了。此后连起来的三次考试成绩是95、96、98。孩子终于在得了98分以后,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一定要考个100分。是的,任何孩子都需要鼓励。一句鼓励的话也许能让孩子铭记在心,教师的鼓励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钟。”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原来,看书也是在备课, 用一辈子来备课怎么还会上不好一节课呢!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记得有一次上《国歌》,我非常认真的准备了课,了解了歌曲创作的背景,如果说歌曲的创作不能和背景结合的话,孩子怎么能理解国歌的意义,当时感触特别深,如果我的历史更好一点,可以把故事说的更生动一点,我想孩子对歌曲的把握也会更出色。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读书,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更丰富,坚持每天读书,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我们眼里看就成了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当课堂成了孩子们遨游世界的地方,那我们还会担心孩子会不认真听课吗?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近日,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的教育实践给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鲜活的思想。

  当我读到“让孩子们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一段时,更是感慨万千。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耀着的阳光的光点、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和悠闲的小蝴蝶。我给孩子们指点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的相互联系,于是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孩子们就编起各种故事来了。只有在儿童亲眼看见的那些事物之间,才能找到成千上万种的`联系,——也就是说,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关于小蝴蝶,就可以编出成千上万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情节。”

  是啊,要想使学生的意识里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意识里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这不由让我回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来:那天,我和班里的学生来到池塘边,我看到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纹,问学生:“你们看看这池塘里的水,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皱起眉头,苦思冥想,经过我的再次启发,终于有一个学生小声说:“波光粼粼。”这一简单的事例引起我的思考: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把知识成为“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要使知识活起来。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当我学完一组成语后,我适时启发学生说说这组成语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并充分发挥想象说一段连贯的话。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成语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真是一举多得。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九有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九“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有感

  我们现在正值期末复习,每回到办公室,老师们可谓感慨良多。上课时讲得很细致,当时学生们看起来掌握的也很不错,可如今复习了,仍有不少的同学对曾经学过的东西显得很陌生,一番探讨后,老师们得出结论:忘得这么快,是因为当时西红柿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

  苏氏第九条建议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学生为什么会死记硬背呢?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呢?苏氏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必须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思考这个知识点,这样经过多次的思考之后,他会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

  教学多年的我们,不该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结论,而是让他学会把熟记和思考统一起来,如此以来他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他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就越强,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啊!

  这习惯的养成就要从小做起,如果学生在小学时就能在思考事实、在现象的过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我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做到在第一次学教材时就不犯错误,并且使他熟记规则并能准确的表述出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弱智,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苏氏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是有道理的。孔子在20xx多年以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一种体力劳动有的孩子能一口气顺利完成,有的孩子就要分成几步才能达到要求,而有的孩子则无法按要求做到。这是因为人的体质是有差别的。同样道理,"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所以苏氏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特别在农村学校,班级人数都在60人以上,我所教的班级人数都在80人以上。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条件是否可行。当然,不是说条件允许就不个别对待学生了,而是我们要尽量去达成条件。严格限制班级人数,是急需要做的,做不到这一点,再去谈什么提高教学质量,那不是笑话吗本人带两个初三班级的英语,160多人,每天光改作业就把我忙得焦头烂额,哪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呀。况且我带的两个班是普通班,学生原始的英语成绩及格率是20%,说得通俗一点是,"差生一大把"。好多学生连初一的内容都不会,别说没法给他们补课,就是补也不知该从哪补起。况且,教师的精力能来得了吗

  提高教学质量,不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入手,仅仅是一味地靠挤榨教师的能量,能搞到教学吗一旦老师们都累倒了,学校也就垮台了!这和部队作战一样,没有强大而有效的后勤保障,前线的士兵是不能打胜仗的。让士兵饿着肚子,拿着落后的武器装备去打赢一场现代化战役,这不是拿他们的生命开玩笑吗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学生受到教育的呵护,教师也应该受到尊重。在要求他们积极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要努力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否则,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头支票,让教师个别对待学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说到:“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其实备课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教材的研读。

  在我们幼儿园也采取了个人独立备课,备课组研究个人再次备课的方式,为的是让我们充分熟悉教材。特别是对于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散文和诗歌等,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我们更应该体会其中的意境美、语言美。比如在活动《桃花瓣》中,刚开始我们只是将活动重点故事的理解和讲述上,经过备课组的研讨,我们再次分析教材觉得在春季这个美好的季节中开展这样的活动要充分挖掘活动的意境美,于是我将活动定位于感知桃花瓣飘落的美,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表现桃花飘落的美感,并尝试用散文中的语言用不同的音调诠释,表现散文的美。活动效果比较好,孩子们用语言表现美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其实,除了语言活动需要我们自己分析教材,科学、社会等其他领域也需要我们研读教材,只有教师研读了教材,心中有教材才能引导孩子获得更多,自己组织活动的时候才能够驾轻就熟。心有教材方能从容,才能走出教材、超越教材。当然,除了备教材,我们还需要备孩子,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清楚了解在活动中对于他们来说难点是什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活动出彩,让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寻找职业幸福——品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有感

  暑假在家期间,一直在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是由朱家雄,张亚军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的。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有的是对家长,对班主任的,甚至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在书的'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三篇中《品读“职业幸福”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写的“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有时会产生职业倦怠。面对大家对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的观念,如何能够感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这也是很多幼儿教师的困惑。

  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要学会热爱。2.要学会奉献3.认清角色是品读“职业幸福”的前提。其实除了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和品读的。那么我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一、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着那份快乐:和他们一起散步观察春天,一起捡拾落叶,一起游戏玩耍,一起放风筝,一起写生绘画。记得有一天,我外出听课,下午回来后,孩子们好象很久没有看到我一样,热情地叫起来:“老师,你到哪里去了?”“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我问:“你们是不是想我了?”有几个孩子唧唧喳喳地说着:“是啊,我们想你了。”这些可爱的孩子!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前几届已经毕业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来还历历在目:孩子们拿着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话,写下家中的电话号码,希望老师毕业后能给他们打电话,还有的说:“我们会想你的,毕业了还来看你们。”有几个孩子进了小学后真的来看我们了。当我见到他们的一刹那,孩子扑过来紧紧地抱住我:“老师,我们想你!”我紧紧地搂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让我们感到幸福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脏衣裤,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脸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当我们听到家长一句:“老师,不要紧,没关系的。”“老师,麻烦你了,不好意思。”“老师,你们真的很辛苦。” 这些理解和宽容的话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安慰和鼓励,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有家长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当看到家长在班级博客中发表感谢的话和祝福时,我们是幸福的;当收到家长发来的新年祝福时,我们感动着;当家长给我们提出中肯的建议时,我们思索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关心、信任、肯定,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让家长更加放心和满意。

  三、教学中的成功让我体验幸福。

  教师最引以为幸福的我想应该就是教学中的成功了。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孩子受益匪浅,而且能让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成功的教学还能收获成果,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当看到孩子画出一幅幅独特新颖的图画,捧回亮闪闪的奖牌时,我们的心里是激动而又自豪的;当看到我们的学生一个个有出息,当上了班长、班干部,评到了三好学生时,我们的心里是宽慰的。

  四、自身的学习和成功是幸福快乐的。

  经过自己的钻研制作完成了一个课件;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展示课、教研课能比较成功地同伴面前展示;听到领导和同事对我们的肯定和赞赏……这些都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那份幸福。

  原来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包围着我,感染着我,现在我对幸福又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寻找自己的幸福吧!

  《读懂幼儿的思维》读后感

  “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驱力。”本书译者开篇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是啊,既然幼儿本身就是学习者,所以如何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就成了我们老师们的一个首要任务。如何做好这一点,就要靠我们的细心与用心。

  一、 细心去发现。

  在很多游戏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们的最爱,在自主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乐,从中获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识经验。正如本书第5页中“8 岁卡门和7岁约翰之间的对话”,其实事情的越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俩帮玩具娃娃洗澡与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笔者却捕捉到了这一细节,在关注他们的对话中,发现孩子们其实是一种有目的、合作的玩,他们在其中不仅交流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还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困难,其中有假设、有实践、有结论。而这种发现,就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建立对孩子自身经验的认识,不断创设有利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远处不在,关键在于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不断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 用心去引领。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兴趣点后,如何来进行引领,则又是一项关键。在这其中,老师首先要进行分析选择,选取其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进一步的生成活动。因为孩子毕竞是孩子,认知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晰,盲目地随着幼儿走,就失去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会让孩子们走入误区。如本书第4页中“6岁艾沙卡的故事”,老师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车的发现后,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价值,从而设置了一些场景,来引导艾沙卡进一步的实验。虽然学习并不是在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的,但和妈妈洗车的经验开启了艾沙卡的思维之窗,而老师的引领与帮助,通过在学校和同伴们一起进行的活动,艾沙卡的经验进一步获得了扩展,这其中,老师的引领作用就是其中的关键。

  细心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与游戏,用心去引领其中有价值的点,那么我们老师就能真正读懂孩子们的思维,与他们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们“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引领者与合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作为一名幼师,我不断地尝试,想在班级中为孩子们创造自由发挥和表现的空间,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空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户外,孩子们在遵守玩具的使用规则前提下可以尽情地玩,他们在幼儿园的大滑梯的网子上爬来爬去,跑来跑去;他们在幼儿园的操场上骑小自行车、推小推车、进行追逐跑等等。在班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工具:区域材料、清洁用具、生活用具……最近孩子们想要自己给自己盛饭,老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孩子们自己盛饭的想法。他们在这个阶段会特别想要自己完成某些事情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孩子想要尝试,那就去尝试!孩子们就是在试误的过程中一步步获得经验和得到锻炼的。

  在这本书里有一条建议是: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书里提到,老师要用心灵去体会儿童世界,体察童年生活。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对善与恶、好与坏有自己的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甚至对时间也有自己的衡量方法:在童年时代,一天好像一年,而一年简直是永久似的。为了能够进入这座名叫“童年”的神奇宫殿,你必须变成另一个人,即在某种程度上变为一个孩子。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对孩子拥有明智的权威。正因为儿童是将会长成高大树木的娇嫩幼苗,所以童年就需要受到特别尊重。要知道,儿童是不会故意做坏事的。如果一个教育者硬是认为儿童有这种意图,是蓄意干不良行为的,这就是教育上的无知。这样的教师在竭力“砍掉劣根”的`同时,把所有的根子都砍掉了,结果,使童年时代生机勃勃的幼芽枯萎了。

  当我们明白儿童不是有意干的坏事,而是一时糊涂、无知或者误解而做出的各种各样不当举动,要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绝对不能把儿童同成人一样看待:既能衡量成人,又能衡量儿童的统一尺度是没有的。

  因此,如果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请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请在心里装满孩子。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他所教的班里都会遇到这样几个懒惰、散漫、头脑迟钝、理解力差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样使他们学习有所进步,并赶上其他同学一直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尽管在这些孩子身上花费比一般学生多几倍的精力,可效果甚微。有时对这些儿童的表现感到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议:答案就在眼前,只要看一下,用思维的链条把两样东西连接起来,马上就能弄懂,可是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我发现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在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言,遇到困难不想寻求解决,也就是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

  怎样对待学习困难的儿童,我从书中找到两个原因。首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于儿童在学龄前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周围的环境不够好。许多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头脑迟钝,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首先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能埋怨他,更不能对他说“你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而放弃对他的教育,那是做教师的失职。写这本书的作者作为教师经常带领这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到自然界或者到劳动场所去,也即给他们上“思维课”,使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经过思维和情感的棱镜的折射,变成使儿童的昏昏欲睡的大脑苏醒过来的一种刺激物,进而努力唤起惊奇和赞叹的情感。当然安排这样特殊的课并不是一两次就能取得结果的,一定要足够的耐心。可能100节课似乎都毫无结果,只有到了第101节课,你才能看到儿童眼睛里放射出好奇心的第一个火星。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还要对他们充满信任,要有一颗充满仁慈的爱心。我们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教育不是不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曾说:“只有当教育者的眼睛和耳朵以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搜寻孩子的潜力——这个孩子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教育机智才起作用。这要求一种指向孩子的独特的感知和聆听。”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我们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每当开学家长把他们的孩子带到学校跟我说:“我小孩在家谁的话都不听,只听老师的话,孩子的希望就寄托在您老师身上了。”家长的一番话让我感到老师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没有理由埋怨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儿童遇到困难,不会做功课,是他真正的痛苦。我们应当善于培养孩子的学习愿望,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儿童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用我们的智慧、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那么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任何一个教书先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而真正接触到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以前总是流连于他的片语只言之间。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他的质朴与真实,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而吸引并且由衷地折服。这是一位来自于一线的教师的手记,这是一位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师之作,这是一本一线教师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学困生并没有被刻意遮掩,相反提及更多的却是学困生问题。教学困生是任何一个老师最感头疼的事,把学困生的成绩搞到及格那恐怕是让老师们一筹莫展的大难题。很自然的学困生在成绩面前就成了老师最不待见的人,最不给笑脸的人,学困生总是生活在心灵的角落里,在学习上他们无法抬起头,是差啊,是慢啊,是没别人好呀,时间久了,他们也就破罐子破摔了,不爱写作业,不去思考,厌学,其实这是教育的一种失败,然而在这失败面前我们更多的是去抱怨学生不好,智力不行,却很少有人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差生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并且得到改善与解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是改变他们的渠道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并且明白写字慢的孩子他的问题根源何在,他为我们提供的解决办法是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活动他们的手部小肌肉,让肌肉的发达来促进动作的加快,这是一个全新的方法,以前看到的很多著作里大多是从兴趣入手去督促动作慢的孩子,而忽略了他慢的根本原因。就像一部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汽车,再多的人去推它,都只是从外部给了它动力,一旦外力停下来,那么接下来的结果自然是抛锚。我们为他们制造各种诱因,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外力,而没有根治发动机的`毛病。

  教数学的老师大概都身有同感,愈是往高年级走,应用题越是吃力,对于那些硬是不开窍的学生大都是束手无策,责任心强的老师会反复搞题海战术,而稍逊一点的老师则会选择放弃。在这本书中,对于这个问题同样有指导性的建议,他建议我们从课外书的选择上入手,让那些对数学有诚见的学生阅读有关数学知识与数学家故事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因为数学本身的魅力而首先吸引学生。有一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谁会舍得半途而废呢?谁不会废寝忘食呢?再说在学习了多种思维后,一些课本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太折磨人吧。

  人的认知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因此,这本书中建议我们带学生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学生自然地理科学的知识,而这些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会了观察和学习的本领。我很欣赏这种做法,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育,从自然科学开始,从观察入手,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只可惜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实现这种理念。

  《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是一本一线教师的指导守则,因此我爱不释手,也是一件精神食粮。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2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还给我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受益颇丰。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教师教学大有益处,也是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本次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有几个孩子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们很着急,纷纷询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中谈到最多的方法就是利用假期为孩子补课。这是家长为孩子寻找的解决方案,那么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中主要就是讨论如何看待班上学习有困难学生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100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8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解决问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2、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3、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师充分备课

  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

  1、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

  2、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与家长联系制定家校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家校联合努力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3、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

  英语阅读是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刚接触这门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是很浓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要想学好这门语言,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所以有许多学习者往往会觉得记忆单词很困难,甚至有部分人会产生厌学情绪。那么随着课程的改革,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呢?通过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通常按照下面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自己的教学,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会首先教会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简单的日常实际用语,刚学英语时,每个学生都会感到好玩,都想尽量多说点英语,每个学生想说英语的心情都很急切,所以我选择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交际用语,然后尽快地教会学生,这样能很大的激发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如:你好。早上好。晚安。谢谢你。生日快乐。等一些在日常用到的交际用语。

  学习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这样才能产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内心中充满自信心,他们会感觉到原来学习英语也没有什么困难,自己一定能把这门语言学好。

  充分利用小组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词汇量丰富了,学会便会感觉到学习英语就不困难了。学习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汇量大,要求学习者记忆的内容太多。通常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读,然后同学们跟读,一连读了许多遍,然后让学生去背,其实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学生经过不断地机械地记忆,才能背上几个单词,有点甚至还不会读,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没了兴趣,但是如果采取了小组活动的方法,就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了。在小组的帮助下,会读的帮助不会读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枯燥的词汇。

  多创造展示的机会,在课本中有许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到班级前面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英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一旦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对英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通过平时的仔细观察,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放法保持学生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其实学习英语和语文意义昂,他们都是语言学习,语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所以英语也要让学生大声朗读,甚至比语文还要加强朗读。平时还要及时地复习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的快,忘记的也很快,如果缺少复习这个重要环节,就无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那么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这个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英语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英语的阅读,吸取更大的启发,使它用到教学中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

  古人云:“开卷有益”。于是,我借假期的闲暇,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鲜活的实例阐述、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时而让我茅塞顿开、时而让我拍手叫绝、时而让我柳暗花明、时而让我冥思苦想……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认为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攫取了他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的精华,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百条建议。书中许多思想、许多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让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怎样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大家老师平时都会说:我们要一视同仁、善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大家老师平时也会说:我们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师还会说:我们不能歧视后进的孩子。说归说,要做到确实很难,但是我们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让我懂得了,做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某某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无愧我们口中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个孩子、不歧视每一个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在这第一条建议中,而是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未来的教育阵地上,我一定努力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让我的每一个学生在赏识中成长、进步。

  书中让我幡然醒悟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的必要性。也许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小学教师,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们,现在的学识储备已经绰绰有余了。“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如今,“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然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8条、第19条建议和后边的相关建议后,我深深感受到读书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读书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于我们教师而言定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读书是条实惠而必要的途径。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对书籍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我懂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今后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与书为伴,让自己始终与时俱进,让自己始终在进步。

  品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仿佛亲耳聆听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之谈,让我在聆听中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真谛,它将成为我教育阵地上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3-17

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00字03-25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6-20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2-08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篇03-31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03-27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5篇07-13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心得01-04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要赢得孩子们的喜欢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