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时间:2023-03-23 18:43: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庸》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庸》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庸》读后感范文

《中庸》读后感范文1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平易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假如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类“中”的状态控制,那么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那么制,那么是最凑近道的。《中庸》重申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可以走开的,但要推行“中庸之道”,还一定尊敬天分的本性,通事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数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数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分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类本性而行就合于道,以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因此说“修道之谓

  教”。推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睁开了孔子“自察”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一定好“三达德”,推行“五达道”,才能抵达“中庸”的境地。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妻也,昆弟也,朋友之交

  也”。办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那么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推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抵达中庸的'境地,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抵达“至诚”的境地。

  《中庸》还论述了学习程序,并重申“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劳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坚强的学习精神,到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简易的认识,忧如换骨脱胎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崭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这样兴盛的今日,他们文章中的看法仍可是时,由于先人、今人及未来的人,心性是相同的,对事物的见解,做人做事的原那么都有相通之处,不论时势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相同的,不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何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事后,我算有了一点意会,由于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由于它们自己就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光阴的积淀,而长远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目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范文2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控制,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范文3

  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要旨是论中和,以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原来状态。它与《大学》不一样,《大学》论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在我看来,《大学》讲的是详细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那么是讲究自己的中和,重在自己的涵养,恰似与外界没关,实那么包含丰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上课老师便讲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论。实在高妙,我实在是听不太懂。纯真的论述一下我自己的见解吧。我以为,宇宙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局部假如出现了不均衡,那么宇宙整体也会出现问题。这正如人的身体相同。中医与西医的不一样就在于中医讲究的是均衡,而西医讲究的是就病开药,依据病人的.病开什么药。我自小患病都是吃的西药,一堆一堆的药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许多的药在我身上已经不起作用了,由于身体里已经有耐药性,而出现这类状况的时候我就会喝中药。中医看病讲究经过整体来看,比方说感冒,西医就直接开感冒药杀死病菌,而中医否则,推测出是身体中有热,那么开些清热的药来,因此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还有个现象,就是有的人一辈子病病怏怏的,可是还是长寿;有的人一辈子健健康康的,结果忽然一下子得绝症病死了。这是为何?病病怏怏的人固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健康,看起来不长寿,可是他们保持了自己的均衡,这也就是长寿的诀要;而看起来健康的人,体内那么不必定均衡,固然不表达,可是一有表现那么为重病。这就是《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例子。

  其实读《中庸》时第一注意的是“中”、“庸”二字。原来以为,此二字意思为平庸。此后经过学习终于理解,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无能,而是平时。平时也就是极少改变。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由。年青人狂妄,做事激进,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不时思变,这都是由于“不庸”惹起的。而中年迈年人神往平庸的生活,甘于平庸,稳中取胜。“年长辈好庸,年少者恶庸。”而凡是青壮年获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风采,较同龄人庄重。比方教师教课,假如班内有特别调皮的学生,老师假如严格地责备一般会使学生更为肆无忌惮,起不到正面的成效,这即是不“中”,而这个老师假如平心静气的讲道理并经常的鼓舞这名学生,找出问题的本源,师生一同解决的话,就会令学生感觉受重视而努力学习起来,这即是“中庸之道”。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要说这不偏不倚,我感觉法官最应当成到

  这不偏不倚了。《中庸》就是让人们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法官的裁决能否公正决定了人们的命运或生活死。而反过来想,人们的命运不更为由自己决定吗?假如人人都“中庸”那么世界岂不是特其余均衡了?可是世界就是保持着一个动向的均衡,有动有静,动中有静。万物都有其自己的地点,生生不息。

《中庸》读后感范文4

  这个学期我们老师的晨诵经典篇目是《中庸》,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赖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高兴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中庸》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中庸》的心得11-27

读中庸心得03-01

《中庸》读后感05-12

中庸读后感05-12

中庸读后感04-07

中庸的读后感03-31

《大学》《中庸》读后感05-15

大学中庸读后感04-04

中庸之道心得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