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4 16:06: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1

  中考复习遇上病句,最忌讳老师在台上纯粹讲语法知识,口若悬河,自我陶醉,而学生在台下雨里雾里,呼呼大睡。因此,我便思考,采用何种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并且喜欢修改病句,做到立足致用,不忘致趣。

  一、立足学情,明确学习起点

中考复习应该立足于考点,基于学情,所以在复习之前应该深思:我若是学生,我应该怎样学?我是九年级老师,我应该怎么教?因此,在病句的复习之前,先调查,了解学情。学生们给我的反馈是:一是没有耐心读材料;二是读了材料后找不到病句;三是找到病句不会修改。了解学情,才有可能做到有效复习,精准解惑。

  二、关注课标,制定复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语法的考查一般为病句的辨识与修改。常见的语病有: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由此,我确定了两个复习目标:一是学会在生活情境中辨析病句;二是了解病句的常见类型,学会修改病句的方法。

  三、研究真题,明确教学内容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真题,病句的考查趋于简单化。于是,我在讲解时,去除了难而偏的例子,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把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放到情境中去讲解与考查。

  四、创新策略,设置学习情境

  学生没有耐心读材料,是因为他对这些材料不感兴趣;他们发现不了病句,是因为他们不会辨析;他们不会修改病句,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修改的方法。最终,他们不喜欢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复杂的语法知识,他们也没有收获修改病句的成就感。课堂上,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不会激起任何波澜。

  《课标》里提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由此可见,在复习时,也应该强调活动的重要性,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展开复习教学。

  首先,设置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病句材料阅读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就地取材,以学生最近亲身经历的一次20公里远足拉练活动设置情境,从学生的应用文写作中发现语病,以此精选并组织材料。在修改病句时,学生体验着语言的精准美;在阅读材料时,学生感悟着迎难而上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其次,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自主思考,同桌交流,四人小组讨论,学生上黑板修改。学生动起来,学生多体验,多思考,多感悟。遗憾的是,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学生们发现听课老师的人数是班级人数的两倍时,他们开始紧张了。讨论时,他们不敢放开讨论,上黑板操作时,对鼠标指针标注操作不熟。在这个时候,我也没用很好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与紧张。整节课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甚至,课程结束,学生还久久不能释怀。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5

  教学时,老师首先让同学们温故知新,自己运用学过的四种符号修改三个病句,找找错在哪里,怎么修改,并渗透修改的原则和步骤。接着认识新学的四种修改符号,强调修改病句的原则;然后练习修改一段话,知道不但要注意单个句子有没有毛病,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没有毛病;最后鼓励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平时的习作中去。这样根据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达到学以致用。

  这堂课的可取之处是: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着重引导学生归纳病句的错误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步骤,了解修改病句的原则,练习并加以巩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本节课所选每个病句都由学生自主尝试寻找病因,修改,评判。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同桌或四人合作交流讨论。在修改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巧的引导。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要上好语文课,提高学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方法,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2

  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复习课)《有话好好说——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按学校要求设计了导学案,并且结合病句难度大、要反复练习的特点,设计了“微题库”。这种创新设计,不仅为以后的教学作了准备,也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了“加餐”。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本节课中,小组活动比较多。这种“多”,不在于活动表面的热闹,而在于让“小组”真正发挥作用。比如: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一对一、多对一地讲评、纠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组长主讲,组员补充。这种形式比老师一对几十讲解的效果更细致、更落实,还能调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学习、竞争的积极性。

  3、教学过程的设计能贴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一个令老师、学生都头疼的问题,教起来难,学起来也难。所以,我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自己复习病句的种类及特点等知识,并将各类病句的a例句作详细分析,用符号标注,有什么疑难问题上课时提出来。

  课堂答疑,解决学生预习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学过的知识,为下面正式的复习作准备。

  复习环节,首先归纳辨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和步骤,各用一个字概括。然后进行实战演练。演练中,我由易而难地安排题目,修改题和选择题题型兼顾。完成后,老师公布答案,小组内讲评、分析,小组长要结合组员的错误给出建议,让组员尽量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体师生共同解决。然后,小组长把小组内错得比较集中的题拿上台展示,讲分析提建议,组员谈收获体会。

  为强化能力,我又安排学生第二轮演练,过程相似。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事物、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而反复进行的“练习→纠错→总结→练习”的模式,又在学生的大脑里反复敲击,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事实上,通过本次复习练习,学生的确对病句相关知识掌握更牢固,做题正确率更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4、课堂小结。

  小结分学生小结和组长小结、老师小结。学生根据自己做题情况总结得失,掌握方法;组长根据组内讲评情况给组员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同学提高答题能力。这个环节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起到引导提高的作用。

  5、本节课的不足是:

  ①预习答疑环节耗时过多,占用了小组小结的时间。可改为小组内讨论解答,小组内不能解答的,老师讲解。

  ②对学生估计过高,练习题量稍多,练完后没有讲解时间。

  ③小组活动还需引导,组长能力还要提高。

  ④教学设计总体不错,但还不够精致,需进一步优化。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3

  在准备病句修改这一复习专题时,我确定选五种病句类型作为主要内容,分别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不合逻辑、重复累赘、句式杂糅。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而根据学生语文考试的情况分析,我发现“修改病句”这类题目已经成为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部分。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病句修改”的复习课。

  这堂课的可取之处是,首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着重引导学生归纳病句的错误类型,掌握方法、促成能力,练习并加以巩固,比较好地体现了专题复习课的一般模式。先让学生清楚修改病句的一些规则,再练习。

  其次,本节课所选的每个例句都非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基本上都是中考常出现的考点。例句也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带领学生由简单易改的到复杂难改的病句。每个病句由学生自主尝试划分句子成分,修改,评判。在修改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巧的引导。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本堂课所归纳的五种错误类型基本能概括病句的一般错因,但这样的归纳未免太笼统、太含糊。如例题的第八题,归纳为“用词不当”当然无可厚非,但用词不当实际有感情色彩不当、词义轻重不分、词性误用、错用近义词、生造词语之分,本题错因是属于感情色彩不当。

  对于初三学生的专题复习,不宜过于浅显,没有深度的归类是没有实效的,只有将学生对病句错因的感性认识向理性的知识系统上引领,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知识框架才能形成解题的`能力。

  其次,在初二的日常教学中,我就已经教授过学生如何划分句子成分,但是这节课上他们运用我讲的划分句子的方法并不熟练,说明训练的还不到位,如果句子成分划分我再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进一步强化,那这节课病句修改的效果会更好,病句修改中的各个难点会迎刃而解。

  通过本堂课我发现,学生不会修改病句的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的阅读量不够多,语感不够强和缺少训练。

  第三,在本堂课教授过程中,我还发现有些学生找不到句子错误的地方,出现了乱改的现象,根本找不到病因。

  针对这个现象,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句子读得少,只重视修改的过程,缺乏读的过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缺乏大脑的静心思考,这说明我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还是不到位的,没有让他们养成反复读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另外,也说明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积累比较浅薄,如果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我相信学生一定能轻松找到语病。

  通过这次复习课,我发现了学生要加强训练的薄弱环节。我感到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4

  在准备病句修改这一复习专题时,我确定选6种病句类型作为主要内容,分别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不合逻辑、重复累赘、句式杂糅。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根据学生语文考试的情况分析,我发现“修改病句”这类题目已经成为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部分。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病句修改”的专题课。

  这堂课的可取之处是,首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着重引导学生归纳病句的错误类型,掌握方法、促成能力,练习并加以巩固,比较好地体现了专题复习课的一般模式。先让学生清楚修改病句的一些规则、方法,再练习。

  其次,本节课所选的每个例句都非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基本上都是中考常出现的考点。例句也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带领学生由简单易改的到复杂难改的病句。每个病句由学生自主尝试划分句子成分,修改,评判。

  第三,这节课使用课件,加大了容量,思路清晰,学生易于接受。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本堂课所归纳的六种错误类型基本能概括病句的一般错因,但这样的归纳未免太笼统、太含糊。如例题的第八题,归纳为“用词不当”当然无可厚非,但用词不当实际有感情色彩不当、词义轻重不分、词性误用、错用近义词、生造词语之分,本题错因是属于感情色彩不当。对于初三学生的专题复习,不宜过于浅显,没有深度的归类是没有实效的,只有将学生对病句错因的感性认识向理性的`知识系统上引领,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知识框架才能形成解题的能力。

  其次,在上本节课之前,我就已经教授过学生如何划分句子成分,但是这节课上他们运用我讲的划分句子的方法并不熟练,说明训练的还不到位,如果句子成分划分我再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进一步强化,那这节课病句修改的效果会更好,病句修改中的各个难点会迎刃而解。通过本堂课我发现,学生不会修改病句的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的阅读量不够多,语感不够强和缺少训练。

  第三,在本堂课教授过程中,我还发现有些学生找不到句子错误的地方,出现了乱改的现象。找不到病因。针对这个现象,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句子读得少,只重视修改的过程,缺乏读的过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缺乏大脑的静心思考,这说明我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还是不到位的,没有让他们养成反复读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另外,也说明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积累比较浅薄,如果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我相信学生一定能轻松找到语病。

  第四,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的机会也少了。

  通过这次复习课,我发现了学生要加强训练的薄弱环节。我感到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5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中考语段阅读中的必考项,在专题复习语段阅读时,我分成三节课,第一节课复习词性、短语类型;第二节课复习句子成分划分、标点符号,第三节课复习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在准备复习病句修改这一专题时,我首先确立两个目标,一是知道常见的病句类型,能准确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有语病。二是针对病句,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按要求对病句进行修改。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收到实效。课堂以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为重点,即:成分残缺与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让学生知道这六种类型,就不会在解题时无从下手,接着交给他们辨析的四种方法,即:找主干、理枝叶、会语意、理关系。然后分类举例,让学生判断病句的类型并试着修改,进行小结后,设计了“小试牛刀”

  环节,目的是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还交给学生注意遵循的原则——通顺准确、句意不变、不添新病,复习了常见的修改符号的运用;在“链接中考”环节,准备并多媒体展示了陕西省近三年来中考语段阅读题目,让学生更清楚这一考题题型;最后结合《新突破》课堂演练。

  这节复习课根据《中考说明》考点设定目标,做到目标明确,复习思路清晰,着重引导学生辨析病句的类型,掌握辨析病句的方法,课堂知识点与练习相结合,课堂容量大,知识复习全面、系统,符合一般复习课的模式。

  综观这节课,我认为在这些方面还需改进提升:一是课堂上归纳的六种错误类型基本能概括病句的一般错因,但这样的归纳未免太笼统,比如用词不当类型,用词不当包括感情色彩不当、词义轻重不分、词性误用、错用近义词、生造词语,有时句子中的病因不止一处,对于专题复习,我处理的比较浅显,缺乏深度的归纳。没有将学生对病因错因的感性认识向理性的知识系统上引领,只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规范的知识框架才能形成解题的能力。二是修改病句时涉及到句子成分的.划分,学生方法并不熟练,说明先前训练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假如对一个句子的成分能做到一眼辨别,无疑对于病句的辨析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更多的是来自于语文平常的语感训练和语言积累,今后这方面也需加强。三是学生在看到病句时,往往找不到句子错误的地方,出现了乱改的现象,更辨不了病因。我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句子读的少,只重视修改的过程,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修改,缺乏静心思考,这些足以提醒我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广泛阅读、深入阅读、思考着阅读,增强阅读语感。四是课堂模式较单一,主要就是讲和练,练习题目较多,但都落实得不够细致,以至于在课堂后期没有时间进行总结提升、强化训练,学生再遇到病句时仍是无从下手,所以,后期还要规范训练、反复强化。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考“病句辨析”三字诀02-25

谈在教学中养成概念辨析的几种方式02-17

明察标志巧析病句03-10

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02-27

湛甘泉道统观辨析02-08

谈作文教学中合作修改活动的有效开展03-29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03-28

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03-20

怎样修改学生习作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