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方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方程教学反思1
本学期学习选修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上完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过程回顾
1、引入:(师生共同做实验)
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近,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分析:(1)轨迹上的点是怎么来的?
(2)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
2、新课:
(1)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
(2)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推导之前先回顾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3)椭圆标准方程。(教师板演方程,学生记忆方程)
(4)讲解例题。(教师启发引导,板演过程,学生分析,思考)
(5)学生做练习。(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错)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启发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学习的主体上: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真正做到了: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动手操作的,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3。学生参与度上: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发展的权利。在我的启发鼓励下,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4、“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上:既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又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
5、学法指导上: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不足之处:
1.本节课课堂容量偏大,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因此今后要合理地安排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果。同时还要重视探究题的作用,因为班上有一部分同学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对数学也比较感兴趣,出一些比较难的思考题,能够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有所提高。
2.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充分,耽误了小结时间。
3.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不够熟练,缺乏简化计算的能力,今后还要继续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知识为载体,以思维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以发展为方向”,展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采取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为中心。穿插研究性教学尝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方程教学反思2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简单问题入手,由浅至深,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性,学生了解了概念后马上让他们开启自己的智慧大门,并让学生自己找到符合概念的条件,加深印象。穿插式的练习,让学生能够趁热打铁,更加熟练的掌握和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概念。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探索学习,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3、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中,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动起脑来,阶梯型问题的'设置使得一些后进生也投入到课堂中来,体现了差异性的教学。在学生慢慢列出方程的同时其实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体会到了列方程它与算式相比较之下的优点,合作式的学生活动增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我并通过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的兴趣,在列完方程的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学会标准的数学用语。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本节课本着 “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所以再讲解前面概念的时候,我稍稍放慢速度让后进生听的明白,因为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基础,抓住基础知识再去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后进生是十分重要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但是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得列式还是有一些问题。在应用题的列式方面是所有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如何去教会学生找到数量关系去列方程。
方程教学反思3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这是开学第一天,我给孩子们上的新课内容。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本节课的重点是方程的`概念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 在上课之前,我本来是想带天平演示以加深孩子们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后来 为了课堂实行方便有效,我只带了挂图,孩子们也学的很积极。在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也分清了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方程教学反思4
教学解方程共5个例题,以前的教法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新教材使用的方法是利用等式的性质,应该说这种方法不用怎样理解,方程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数,方程两边依然相等。而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学生由于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混乱容易出错,而初中的教学也是利用了等式的性质,于是和本组老师讨论了一下,确定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最后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再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讲解一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可是跟设想的不一样,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时,有些地方学生还是不好理解,我分析了一下,觉得存在这样的问题。
1、如32-X=45,6÷x=3这样的方程,X在里面,学生不好理解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X或同时乘X,我和学生又从天平开始,讲解,如果两边同时减32,或同时除以6,依然算不出X,我们如果同时加X或同时乘X,然后变成a+X=b或ax=b的形式,再利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解方程就可以了,可是依然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起来。
2、书写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时,书写比较繁琐,学生在比较之后,还是觉得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题时,书写简单一些。
所以,鉴于存在的问题,应该让两种方法同时并存,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灵活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方程教学反思5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方程教学反思6
本课从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引出等式,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学生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这些学生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从分类中的得出等式和方程之间的联系,展示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生活实际——天平实验中引进,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科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也看出了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对于突发状况不能机智应对,
在各小组交流时,部分学生没按要求做,而是把题中给的x计算出来,我在小组巡视的时候已经看见但没提示学生,导致挑战组在交流的时候出现三个错误,这是我应该讲解一个,可我三个一一讲解,浪费了时间。
在班级展示提升环节,学生分类时位置不对,这时,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而不是指挥学生放的位置,导致学生不知所措。
二、对于教学设计不能熟记于心
在学生进行分类时,我竟然忘了5+a存在,导致学生误解为它是不等式,所以在做游戏这个环节,学生就误解为2a+10为不等式,可想而知,由于我的疏忽大意导致学生的误解,在这方面我要更加谨慎。
三、课上语言随意性
在游戏这个环节,应说不含未知数的等式请回倒座位,我却把未知数说成了字母,这样说学生可能就认为是字母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课前应该思考该怎么说,而不是随意说,让学生误解。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放手去做,相信孩子的能力,逐步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方程教学反思7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有哪些?这些纯粹是概念性的叙述,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罗列并做简单的记忆,目的在于防止课堂上出现学习障碍。
2、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在整理知识中的主体作用,复习中采用了学生整体知识的方式,突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虽然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再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式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
3、突出等量关系的复习,提高学生解答稍复杂的方程的能力,稍复杂的方程的.解题关键突出表现在等量关系上,所以教学中强调学生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就是抓住解答复习的方程的关键所在,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结合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一些具体情境的练习,复习检测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对于本节课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我会进一步学习和改进,对于成功的一些方面会再接再厉。
方程教学反思8
教材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学生直接想“?+8=10”,从而得出答案。另一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减8”的方法。y+8-8=10-8,y=2。这样解方程,刚开始时,为了学生理解方便,等号左边的“+8-8”都要写出来,会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激发了我对解方程这课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和探讨,因此,在学生理解了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后,我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自主探索,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掌握的知识才更深刻、更透彻。久而久之,将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方法整理后,我又适时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两种解方程的方法,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和通过移项来解方程。
方程教学反思9
这次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北师大版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原来教学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特别强调“等式”与由等式引申出来的规律,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计算,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验证猜想时,应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学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验证的,学生不太容易接受。还有在解方程时,算理讲得不太清楚,学生在解方程时,有部分学困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吃透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才能上出优质课。
方程教学反思10
《认识方程》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材料:而是通过猜想笑笑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学生通过猜想,可以列出各种各样的式子,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这样设计也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猜想得出了30+10×2=50、30+10=40、х+10×2=50、30+х=50、10+х﹤50、30×2=60、10+30+2х﹥50、2×30+2х﹥50等8个式子,接着教师提出能否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8个式子进行整理和分类。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随后再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在班级里汇报,选择一种有未知数的、没有未知数的这一类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х+10×2=50、30+х=50、10+х﹤50、10+30+2х﹥50、2×30+2х﹥50这5个式子进行再次分类,最终得出方程的.一类,其他的一类。从而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方程教学反思11
1、在复习中引入新的教学重点,回顾以往所学习的方程知识,采用让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2、利用学生的一个求不出解的一元一次方程(x-1)/3+1=(2x-3)/6,借机让学生明确可化为ax=b(a不等于0)的方程才是一元一次方程。自然巧妙的让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一步一步的听下去。
3、通过设问,活动,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质疑、思考与探究,通过质疑、思考与探索发现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在喜悦的气氛下自主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也使我领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变枯燥为有趣同,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重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中来,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当然,这需要老师多下功夫,多联系实际,多设计情景,让学生觉得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电视剧,而他就是其中的主人公。
2、变复杂为简单。
越简单学生就越想学,越会做学生就越想做,简单之中蕴含着大道理,简单的做多了,熟练了,才可能去做复杂的。当然这需要形式多样,而不能单一。
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就是学生说错了,也不要把学生硬拉过来,而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方程教学反思12
在通读教参时我初步感受到:简易方程太容易了,学生一学肯定能掌握好。本单元引入等式性质进行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简单的一句话,只要记住同加、同减、同乘、同除就行了,这有什么难的。
正如我所想的,聪明的学生一学就会,并且掌握的.很好,但学生是参差不齐的,一小部分学生通过月考可以看出来,他们掌握的还是不好。怎么了?讲了一遍又一遍怎么还没掌握住?不行,我还的从类型与多加练习下手,就不相信他们学不会。接下来我就把方程总结成六种类型,每组每天出一道题,课前三分钟做完。刚开始肯定是做不完的,就利用上课的一点时间让学生做完。一天一天过去了,通过批改发现孩子们进步了、掌握了。我反省到:
看来数学不能只站在某一个点上做“井底之蛙”的狭隘的教学,教师不仅仅从本单元、本年级、本学段和小学范畴内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更应该从学生发展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上把握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多次通过观察就发现未知数的值是多少,但却还要把烦琐的过程写出来。
例如:
X+1.2=8,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很容易发现两边同减1.2,得出X=6.8。写出过程是:
X+1.2=8,
解:X+1.2-1.2=8-1.2
X=6.8
在写过程时学生习惯根据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来写,面对如上的繁杂过程接受的缓慢,无奈。
本单元的教学使我对新教材和新课标又加深了认识,也许当完整的教学完本单元的知识时又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方程教学反思13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而对于班级中理解能力一直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学生又是刚接触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虽然连着几个课时的学习与练习,解题步骤与规范的书写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还是个尚需努力提升的大问题。于是,这几个课时的例题我都处理得很慢,先把前一节课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薄弱环节作简要的补充复习,再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为新知的学习创设一个奠基与梯子,让他们的思路更顺一些。
比如说今天的这堂课,我参照教参建议,将本节课的例题以三个层次呈现:
一、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比如说今天我们去市场买水果,(出示苹果和梨子的图片),该付多少钱的问题?你们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大多数学生们快速准确地说出: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要付的水果总价。这个简单的等量关系式将是今天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看似简单,但进入方程解决问题中,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便慌了阵脚,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今天我们先来一些铺垫,让他们的思想少走弯路。接着,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补充了苹果的总价和梨的总价分别怎么计算,还主动向老师寻求条件来解决问题。这个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好的开端;
二、在解决基础题:已知苹果、梨的单价、数量,求出总价后,将条件与问题调整,已知苹果、梨的数量、梨的单价、要付的总钱数,求苹果的单价。题目一出,孩子们自信满满:“这两题都是一样的呀!”“一样中还有不一样,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并解决它!”对呀,这两题的等量关系是一样的,数据是一样的,但要求的问题却不一样了,这道题用方程怎么解决?学生们主动拿起笔,回忆上节课所学所内容后开始解决问题:
1、解:设未知数;
2、根据第一个环节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他们都习惯了捉笔便完整答题,这种急切、主动的学习态度令我满意。不过,课堂上我们可以轻松一些,暂时休息一下,让我们来个解方程男女生P赛。古灵精怪的他们为对方选取了他们认为实力不太强的选手,其实不然,同学们都很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与、自信满满。而台下的孩子们则比台上的更是激动,在心里为同伴呐喊加油。“有些同学不仅在观战,还在看他们写得怎么样,还在思考、可能等下还有评价!”这时,原本有些躁动的课堂安静了,一个个手举了起来。他们的评价动听、到位、详细,也让参与者乐意接受。
三、老师就是个“变题龙”,总喜欢把一道题变来变去。瞧!我把其中的一个数字改了,方法还是一样吗?把3千克梨变成“2千克梨”了。学生们纷纷点头,我顺着他们的意思将黑板上方程中的3改成了2,改好后转过身看看满脸挂着自信与成功喜悦的娃娃们。不!有人摇头了,还有人兴奋地举手了,静静地等待后有人有思考了!还有人没忍住说出了“乘法分配律”。我依旧选择了一个一直保持端正坐姿的孩子,并告诉大家我选她的理由,新一道方程便出来了,“能看懂吗?”其实这两道方程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乘法分配律。“这条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依次解读后再来场解方程赛,这次让我们一起动手算,动静结合也让你们不觉得重复吧。
三个环节,孩子们始终投入,而我也觉得欣慰,这样的学习状态挺好!你们今天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我很满意,进步喜人!不过练习的时间却已不太多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终有取舍,重了分析与理解的铺设,可能尾就略草了,有一些遗憾也好,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希望这样的学习能让你们有收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7
前言: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的一个困难问题。大部分学生见到字多的题目就会大脑一片空白。这种不良反应很可能会延续到函数的实际应用。这个方面的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及迫切需要的.。
笔者从事教学12年来,一直在反思应用题对于学生的困难之处。开始的时候,总是觉得原因在于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差,看不懂题目。其实,这和语文的文字理解能力关系不大,主要是和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关。
一、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困难
先举一个学生觉得很容易的例子:
例1、一个修路工程队已完成1700米的任务,预计每天修150米,还需多少天能完成2450米的总任务?
这个问题为什么简单?因为学生对每天修150米,x天修150x米这种倍数关系理解了,等量关系“已完成+预计完成=总任务”就好找了。
再举一个学生觉得有点困难的例子:
例2、小明有5角硬币和1元硬币共50枚,其中5角硬币比1元硬币的2倍多5枚。小明的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他共有多少元钱?
学生易犯的设未知数的错误是:设两种硬币各有x枚。第二个错误是:设5角硬币有x枚,1元硬币有(2x+5)枚。如果解设对了,一般都不会列错方程。这个题目绝对不存在阅读理解的困难,背景是学生很熟悉的。在教学中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主动“设5角的硬币有x枚,则1元的硬币有(50—x)枚”。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对这种设法接受很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就不能接受。
我们再仔细想想,其实“设5角的硬币有x枚,则1元的硬币有(50—x)枚”所涉及数学思想与列一次函数关系式是很相似的,所以部分学生觉得有难度。倍
数关系很直接,学生易接受;这个关系用到一次逆向思维(加数=和–加数),所以难接受。
这个难点可以用列举表格的方法来解决:
这样,数量间的关系就很清晰的展示出来了。其实,在学习代数式时,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可是学生思维没有把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很多参考书都是这样总结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的。
第一步:审题,用一个字母如x表示题目的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一个相等关系式;
第三步: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检验,作答。
结合学生觉得困难的例2分析一下,第一步就不好办了,因为有两个未知量,却只能设一个未知数;第二步找一个相等关系,其实题中有两个相等关系。有些困难学生,第一个步骤都不能顺利完成,所以觉得难!虽然老师们都觉得这是个超级简单的题,它确实难住了一些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学生解决困难,我们需要学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们。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困难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应用题在解设上没有什么困难,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还是有很大困难。
也举个例子:
例3、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均工作2小时共收割小麦3。2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均工作5小时共收割6。5公顷。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这个题目已知数据很多,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列出的方程常常丢三拉四。
参考书常这样总结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的。
第一步:认真审题,找出已知量、未知量(两个)以及等量关系(两个);第二步:设未知量x,y;
第三步:根据等量关系(两个)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五步:检验,作答。
结合例3,分析一下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第一步,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容易,但找两个等量关系就不那么容易了。找不到等量关系,题就做不下去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都是被“等量关系”难住的。不管设一个未知数也好,设两个未知数也好,只要找不到等量关系,方程就列不出来。
这个“害人”的等量关系还有一个致命伤——要用文字描述。以例3为例,请老师们自己把“等量关系”准确的表述一下,你会发现,几乎就是把题目重复了一遍。我们自己做这题,只会关注两个“共”字,不会把等量关系详细写出来。那为什么要学生去写或说呢?
反思,“等量关系”地位重要,但是它是否必须在第一时间出现呢?
三、两种讲解对比
以例3为例,对比“等量关系”在前和“等量关系”在后两种讲解方法。
例3、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均工作2小时共收割小麦3。2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均工作5小时共收割6。5公顷。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一)“等量关系”在前
第一步:解:设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x、y公顷,得:第二步:找出相等关系:大收割机工作量+小收割机工作量=总工作量是不时所有学生都能准确找到这个等量关系能?
?2?2x?2?5y?3。2第三步:列出方程:?5?3x?5?2y?6。5?
第四步:解出方程
第五步:检验,答
(二)“等量关系”在后
第一步:找出已知数据,建议学生在数据上作好标记(如圆圈)。
第二步:解:设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x、y公顷,得:第三步:分析每个已知数据和未知数的数量关系,顺序是从前往后。
如,看到第一个数据“2台”,想想它和x还是y有关系,它们之间存在那
种运算关系?学生很快会想到2x,接下来就是5y,这两个式子就是方程的雏形,再考虑2小时和3。2公顷,方程很容易就出来了:2(2x+5y)=3。2。第四步:反思题中的“等量关系”
第五步:解出方程
第六步:检验,答
两种方法对比:
第一种方法,学生容易在第二步受困;
第二种方法把找“等量关系”分解为找“数量关系”,学生不那么容易受困;
第一种方法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等量关系”,学生会觉得困难;
第二种方法在找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等量关系用数学式子(方程)描述好了,学生不会觉得太困难;最后反思“等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四、“等量关系”在后的解题步骤反思
“等量关系”在后的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认真读题,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
第二步:正确设好未知数;
第三步:按顺序初步分析各个已知量与有关未知数的关系;
第四步:在初步分析的数量关系之间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并反思等量关系的文字描述;
第五步:解方程(组);
第六步:检验,答。
这样的步骤,把找“等量关系”细化为找“数量关系”,按照已知数据出现的顺序,一个一个分析,把文字理解和数量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步骤对列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合适。这与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思路是一致的。
笔者的教学感受是,“等量关系”在后的方式比较适合中等以下层次的学生。在反复强调这样的步骤后,学生就从不能动手,到动手画圈,再到设好未知数;动手之后,就开始思考,从列一半式子到列出方程。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老师来反思实际应用类的教学策略,研究出一些实用的方法。
方程教学反思14
教学期望:
教学目标:
双曲线是圆锥曲线中最复杂的一种,作为最后一种圆锥曲线学习。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1)探求轨迹(双曲线);
(2)学习双曲线概念;
(3)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
(4)学习通过双曲线标准方程确定焦点的位置、通过已知条件确定双曲线方程的方法——这四个内容类比椭圆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期望实现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
(1)能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了解双曲线的焦点、焦距;
(2)能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够根据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确定焦点的位置;
(3)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经历双曲线轨迹的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2)在双曲线定义和标准方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归纳能力,体会求轨迹方程过程中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在情感态度方面:
(1)经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简单美;
(2)通过主动探索,感受探索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经历双曲线定义的获得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设计思路:本节课课堂教学期望采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首先,复习椭圆的定义,提出问题“将椭圆定义中‘之和’改为‘之差’,轨迹是什么?”,通过拉链动画演示探究双曲线的轨迹,引入课题“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其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与学生一起探究双曲线的定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双曲线定义中“差的绝对值”和“常数大于0小于两定点距离”的条件。再次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同时类比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理解学习,在此过程让学生总结椭圆和双曲线焦点位置判断和a、b、c关系的不同。最后对知识进行检测巩固,通过例题向学生示范规范解题过程,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学生是否突破难点,即通过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确定焦点位置和根据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关系:通过活动组织、语言鼓励、正面评价,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促使知识生成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学效果反思:
教学期望实现情况:
(1)教学目标:从双曲线定义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从课堂检测环节学生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判断焦点的位置,同时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课堂小结环节,可以看出本节课三个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设计思路:课堂知识通过一系列启发式问题让学生自主生成,实现双主模式;从课堂的引入到定义的探究、标准方程的学习以及知识的应用,各个环节均能按照教学设计顺利展开。
(3)学生关系:课堂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通过语言鼓励、正面评价及热情感染,与学生形成了良性互动,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促使知识生成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学成功之处:
教学方法上: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体现了认知心理学中“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将每堂课具体任务与整个教学任务合理地结合起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本理论。
学习主体上:本节课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说明的、思考探究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了师生距离,提高了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真正实现了将课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学法指导上:本节课讲解与探究相结合、交流与练习互穿插,采用启发式探究法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激情引趣。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评价上:本节课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探索精神;当学生做得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因此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教学不足之处与再设计:
1.课程导入环节
不足之处:通过动画演示完双曲线的图形后没有向学生强调两支曲线合起来叫双曲线,左边一支叫双曲线左支,右边一支叫双曲线右支。
原因分析:在设计时忽视了学生在这里会出现问题。
再设计:演示完双曲线图形,板书“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后向学生强调以上内容。
2.双曲线定义讲解环节
不足之处:在探究常数的条件时,对于不满足条件的情况——常数等于0和常数等于两定点间距离,学生没有分析出这两种情况下的轨迹图形,最后由教师给出。
原因分析:图形问题,学生仅凭想象不容易找出答案。
再设计:本环节先让学生思考,若学生想象不出,借用几何画板演示常数趋于0和趋于两定点间距离时点的轨迹,帮助学生猜想点的轨迹并说明猜想理由。
3.标准方程探究环节
不足之处:在双曲线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比较时没有强调在椭圆中,分式较大的分母为a2;而双曲线中,正号分式的分母是a2。
原因分析:在双曲线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比较时,学生已经分析出分母为a2的式子始终是正的,于是便默认学生可以反推正号分式的分母即为a2,没有再强调。
再设计:在比较双曲线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强调椭圆中,分式较大的分母为a2;而双曲线中,正号分式的分母是a2。
4.练习检测环节
不足之处:对学生说出的c等于正负4为及时进行更正。
原因分析:紧张导致只集中注意力听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对细节问题没有听出。
再设计: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要谨慎,及时发现错误更正。
本节课经历了多次试讲打磨,是我们全组老师智慧的凝结。本节的成品课比
第一次的雏形课进步很大,由此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之巨大,合作的成效之显著。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集体合作的机会。
方程教学反思15
前两天讲解了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觉得孩子们接受的不错,一节课下来练习了好多题,每个孩子都能得心应手,自己还有点窃喜。可是今天却让我大跌眼镜。
昨天上课讲解了例4和例5,孩子们对了复杂的方程有了初步认识,但在每一步的分析之下孩子们也觉得很熟悉,原来是简单的方程结合在一起变成复杂的`,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不难,结合例题的图示,分彩笔的例子,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让学生明白在具体算式中也是结合着实物图来做,先把3x看做一个整体,把剩下的4根彩笔减掉,要想得到一整盒x根的彩笔,就得把3整盒再平均分配,这样下来孩子们能够明白每一步的意思,他们能够知道先处理多余的彩笔,再考虑整盒的彩笔。这样下来理解也不是问题,又练了几道同类的题,也很顺手。例5的讲解上有些难度,孩子始终不太理解把括号看做一个整体,但在讲解和练习下也能做上了。
今天我想验收一下昨天学的怎么样,结果让我很头疼,为什么过了一宿好多同学又没了思绪,留了6道题,少数几个好同学能够顺利的做上,大部分同学还在思索着,课下辅导了几个差生,原来他们又把前面学的简单的方程解法又忘了,自己思考了一下,得给孩子们消化时间,课上会了不代表他们一直不忘,还得多加练习啊
【方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04-07
小学方程教学反思04-09
直线方程教学反思04-10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5-17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09-17
解方程教学反思02-05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3-01
列方程教学反思01-04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