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予树》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予树》教学反思1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小女孩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其实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习课文,还要教会学生们人生道理,这篇课文就是最好的契机,给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洗礼,让他们可以明白要做一个有爱的人。
《给予树》教学反思2
爱是什么,《掌声》告诉我们爱就是一种鼓励和信任,爱就是尊重,《一次成功的实验》告诉我们爱就是有困难时让别人先离开,把安全留给他人,而《给予树》则告诉我们爱就是一种同情与体贴,爱是善良,爱是一颗仁爱的心。初次接触《给予树》一文时,内心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感动于金吉娅,感动于她有着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给予树》一文向我们讲述着又一个关于爱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一个八岁小女孩,她善良,体贴,同情,富有爱心。当她看到一棵“给予树”上挂着一个陌生小女孩的心愿时,便毫不犹豫地拿出妈妈给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钱,为小女孩买了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给自己的仅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给予了小女孩,实现了她的愿望,拥有了一个梦寐已久的洋娃娃。当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妈妈时,金吉娅显得很难过,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妈妈好不容易才攒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没有买一份像样的礼物给她。而事实上,妈妈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女儿,相反为女儿的善良与仁爱感到自豪,女儿在圣诞节送给自己的不仅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我喜欢这样的.课文,喜欢这样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样伟大的爱该怎样让我们年幼的三年级孩子领悟和体会呢?我尝试着这样的思路开始教学:抓住“给予”一词,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础上,让孩子通过认真朗读全文,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文章的焦点最后都聚集在金吉娅的身上,围绕课文的重点段落:“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展开研究。仅仅抓住“援助”一词,让孩子们体会怎样的帮助是援助?怎样的人需要援助?通过学习援助,然后让他们想象,小女孩当时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写有小女孩的信,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信是这样写的:圣诞老人啊,您在哪里呀?又到圣诞节了,我还是什么也没有。六岁的我没有见过爸爸妈妈,更没有得到过圣诞礼物。我多希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妈,不要让她像我;一样成为孤儿。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钱的可怜、贫穷、孤独的小女孩,在充分体会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础上,再展开情感朗读,我发现效果极好,孩子们早已和小女孩融为一体了,仿佛他们就是那个可怜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孩子们说说假如你是那个小女孩,你有什么感谢的话要对金吉娅说。最令我感动的是,班上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说道:“谢谢你在我贫穷的时候帮助了我,我会好好爱护洋娃娃,好人有好报。”这其实也是他内心的独白。
回顾自己今天的课堂,我感觉学习的氛围似乎有些沉重,这也许和文章的内容有关,在感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动,也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调吧!的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完全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感情朗读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这有些难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孩子们今天还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课已经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如果下次还要上这篇文章,我决定换个角度,换条线索,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3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课堂展示,听课的老师比上课的学生多一半,给予我的却是收获良多!对于《给予树》的教学,也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抓住主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切入口,层层推进,引导孩子进入文本,逐步体会主人翁——女孩金吉娅善良、仁爱的思想境界,从而培养孩子们关心他人,仁慈待人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围绕“给予”展开教学,从而体会“爱”是本躺课的教学主要特点。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放在了凭借文本体验课文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用说一个日子猜节日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创设与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学情境。
二、紧扣课题,展开教学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三、层层递进,品位“给予”
品味“给予”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一)初品“给予”。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
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初品“给予”:一是凭直观感觉,揣摩“给予”;二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给予”;三是联系课文,理解“给予”。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二)细品“给予”。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三)再品“给予”。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给予不仅是送、给,不仅仅是让人如愿以偿,不仅仅是意味着放弃失去,也不仅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上完此课,总觉得这节课的内涵不够丰厚。尽管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的体验,暴露了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以至挤占了语文训练的时间。尤其对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读”的落实不够扎实。整堂课问多读少,学生对文本虽有体验,但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体验。情感由文本生发,但却没有回归文本。
可能不足还有很多,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通过这一次课,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没有注意起来的问题被及时地发现,这为我的前进扫去了障碍。 相信在名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给予树》教学反思4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
《给予树》教学反思5
〖实录片段一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话让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让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凉了。现在善良的金吉祥娅终于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听了想流下眼泪,你们在告诉我: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是吗?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凝练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内化积淀上,而是通过语言进一步明确了,也是将文章“爱”的主题进行了提升。
《给予树》教学反思6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给予树》教学反思7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给予树》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中,我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我先由学生质疑出发,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孩子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下,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同时也引导他们更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低着头、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堂上,每个孩子似乎都被金吉娅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震撼了,大家都在理解中感动,在感动中理解。
另外,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凸显课堂浓浓的语文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心情时,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为帮助孩子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感觉还不错。
《给予树》教学反思8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三、说写延伸,升华情感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说与写的环节。当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学生很喜欢做。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9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也只有春节能和圣诞节相提并论了。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充满了欢乐。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小孩子都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断的得到礼物,但不会有人苛求送出什么。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拿着钱跑到超市去买礼品,就更不用提送礼品了。在春节里,得与失是相互的,孩子磕头,大人给压岁钱。超市也不会设计"给予树"这样的慈善创举,只是不停的促销。
《给予树》这篇课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同时,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当然,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马上是新年了,能看到我们身边的金吉娅吗
《给予树》教学反思10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该组课文主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别人。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将着力点放在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悟情感,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应“指向表达”,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此外,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导致问题设置流于表层,缺乏课堂生成。两三次的试教,每一节课时间都有剩余。再反复翻看教案,我在上公开课前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深度、厚度不够。自己只是把课文支离破碎地解析完了,而且还是停留在表浅层面的分析。由于教师自身对教材解读不够,因此设置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其实也是无效的(这点刘老师虽然没说,但我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譬如,孩子们通过阅读已经能够知道金吉娅把钱用在了哪里,可我还故作玄虚,提出疑问:“金吉娅的钱到底去了哪里?谁来告诉我们?……”记得上大学教育实习那会就已经听过天河区某位教研员评课: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不要再讲,要挖掘一些孩子们不明白、不注意的表达细节。对文本解读不够、问题设置流于表面,最直观的课堂效果就是孩子们很快就能答出我所提出的问题(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太顺了),师生之间缺乏思维的碰撞,课堂生成不够。对此,刘老师给予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议和提醒,我的确应该多多吸收、采纳。例如,对于妈妈担心的原因以及如何激起学生情感体验、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我只想到借助图片和音乐等教学资源达成目标,却忽视了文字本身的力量。文中的“攒”以及100美元5个人分、还要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这些细节挖深了、解读透了,金吉娅的形象自然呼之欲出,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情感也能更充沛、更真挚。
2.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指导性的评价,评价语言贫瘠。这是我个人教学非常明显的缺点。我总是习惯于重复学生的答案,不知如何接话、评价。有时候过于着急,不懂得引导,还直接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如何锤炼提升课堂评价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我短期内要着力提高的教学技能。
3.讲学过程,教师过于冷静、生硬,情感上无法带动、感染学生。这其实跟我临时修改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紧张的情绪支配下,我绷紧了神经,只是在讲教案、教教材,把课按部就班上完就好。当时脑袋瓜子总是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我该说些什么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设若教师都未尝进入角色、挨近人物灵魂,试想她又该如何去感染和带动自己的学生?!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不一而足,内心的失落感和挫败感难以详尽。总而言之,感谢刘敏老师以及教研室,为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让我们对自身专业成长状况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把准了脉,接下来该是寻医问药的时候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11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孩子们一直在思考、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孩子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纯粹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仓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孩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仅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超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12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我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
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最后我请学生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别人的帮助,这一环节的设计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大门。大家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曾经给予别人的帮助。趁机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树叶”做为礼物送给他们。孩子们都很快乐。通过这一课,让学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需要人关爱的,不能只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着去爱别人,爱自已的爸爸妈妈,爱老师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给予树》教学反思13
一、导入新课,感受心情。
1、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树》,把题目齐读一遍。(生读)
2、师: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分头去采购。两个小时过去了,圣诞礼物买好了,在回家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各是怎样?请打开书,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出最能表现大家心情的词语。(生动笔)
3、师:谁找到了?
兴高采烈。
4、师:兴高采烈什么意思呢?能换个词吗?
生:是非常高兴。
5、师:那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因为我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买了很多礼物,所以很高兴。
6、师:那快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沉默不语。
7、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是心里很难受不说话。
8、师:是呀,那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生1:因为我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心里害怕妈妈挨骂。
生2:因为我觉得很惭愧,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
生气。
9、师:可妈妈为什么生气呢?
生1:因为金吉娅乱花钱。
生2: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没为家人买像样的礼物。
10、师:是呀,透过塑料口袋,妈妈发现了金吉娅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她有些生气:(生接读)
11、师:可后来母亲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妈妈变得很高兴。
12、师: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体会到的?
生: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动笔划出)
13、师:是呀,又是什么原因让母亲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变化呢?
二、以读促思,感悟给予。
1、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四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生默读并动笔找。)
2、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生读。)
3、师:陈老师发现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句话:
出示句子: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4、师:请孩子们反复地读,细细地读,不放过一个字,你觉得哪个词很难理解或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你抓住它,做个重点符号。(生动笔。)
援助中心。
5、师:孩子们援是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生读)
6、师:什么是援助?
生:援助是帮助的意思。
7、师:援助中心就是一个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8、师:孩子们,想想生活中需要援助的人有哪些?
生:有流浪的人;失学的孩子;没有父母的孤儿;贫困山区的人
9、师:再想想看,课文中需要援助的小女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生:也许她是一个没有伙伴的人;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父母疼爱的孤儿;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童年回忆的女孩
10、师:你看,她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呀!而有时谁援助了她?
生:金吉娅。
一直盼望。
11、师:一直盼望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天天想,每时每刻都在想。
12、师:那你为什么一直盼望呢?
生1:因为没有一个人陪我玩,我很孤独,所以我很想要洋娃娃。
生2:因为我一人躺在医院里很痛苦,没有一个人愿意来陪我,我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如果有一个洋娃娃来陪我就好了。
13、师:我们看看她有时怎样一直盼望呢?
出示句式:晚上,她盼望──;梦中,她盼望──;早晨,她盼望──。
14、师:谁能读出小女孩急切的心情?(生悟读。)
卡片。
15、师:(看课文插图)孩子们,你们看在商场中有一棵给予树,树上挂着──,其中一张就是一个──,(生接读)卡片上还有她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你们快看看卡片上写了什么?
生1:我是一个失学的孩子,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我希望有一个洋娃娃,能陪我度过每一天。
生2:圣诞老人,您好!我是一个残疾人,别人都笑我,不愿意跟我玩,您能送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吗?
16、师: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女孩的心愿感动了。(师生齐读。)
17、师:于是,金吉娅取下____(生接读。)
18、师:是呀,洋娃娃被寄走了,(板书:洋娃娃),但我知道小女孩她现在的心里一定充满了____。(生说)
19、师:我们再听听金吉娅又对妈妈说了什么?(生读)
出示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20、师: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什么都这三个字。
出示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21、师: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22、师: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东西都没有;一点一丝一毫都没有。
23、师:那她没有什么?
生:没有父母;没有伙伴;没有食物;没有房子
24、师: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25、师:圣诞节快到了,却没有一个人对她说圣诞快乐,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26、师:你听,孩子们唱起了歌,打开了礼物,而那个小女孩却孤零零的,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齐读)。
27、师:孩子们,现在这个八岁的金吉娅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女孩;我觉得她有一颗天使般的心灵
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三、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1、师:金吉娅的行动也深深地打动了母亲的心,你看。
出示句子: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2、师:孩子们,偿是我们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
3、师:什么是如愿以偿?课文中将谁的什么如愿以偿了?(生说)
4、师:是的,母亲她知道了,她是怎样夸金吉娅的?(角色体验)
生1:金吉娅,我为你感到骄傲!(生读)
生2:金吉娅,我的女儿,妈妈觉得你做得对,之前妈妈还错怪你,对不起!(生读)
生3:金吉娅,你的行动感动了我!(生读)
5、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赞扬金吉娅!(师生齐读)
6、师:现在呀,陈老师知道孩子们对给予树都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你们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生:幸福树、爱心树、天使树、快乐树
7、师:是呀,一个洋娃娃,一棵给予树,却寄托了许多人的爱。(板书:爱)愿这样的'一棵树永远种在每个人的心中!
8、师:孩子们,再读最后一段。(师生有感情地读。)
四、课后延伸,感恩给予。
1、师:孩子们,陈老师知道这个陌生女孩收到礼物后特别高兴,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好,请同桌互相交流。(同桌交流。)
生1:我很激动,现在有了这个洋娃娃,我不在寂寞了。有人陪我一起玩,一起睡觉,我很快乐,我想对金吉娅说我很感谢你。
生2:我想对金吉娅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2、师:可孩子们,这个小女孩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她一个忙,就是帮她写几句话感谢金吉娅,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3、师:不过你们写的时候要把自己当作谁?
生:金吉娅。
4、师:好,动笔。(生动笔,师巡视。)
五、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1、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一直盼望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通过体验告诉孩子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当妈妈被金吉娅的行动所感到时,我问孩子,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样赞扬金吉娅呢?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2、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有的孩子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1、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2、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3、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给予树》教学反思14
《给予树》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本文主要写圣诞节前小女儿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通过教学,一是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让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正确朗读“给予,试探”等20个词语,会写“裕,卡”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教学中通过回家途中哥哥姐姐和金吉娅的不同表现,体会金吉娅沉默不语后的深刻原因;通过妈妈心情变化两个方面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爱心。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第二课时主要分析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产生的深刻原因,体会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重点体会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以爱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体会“给予”
课件播放“扶陌生人上车”“给奶奶梳头”等四幅图片,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爱的氛围中,初步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的道理,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生活,为后面金吉娅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一个洋娃娃这一举动作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让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相机解决课文的生字词教学。虽然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语言组织不是很流畅,但学生们还是提炼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体会感情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回家途中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和金吉娅的沉默不语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产生沉默不语的深刻原因,并引出妈妈此刻的心情是生气并带有疑惑,抓住“疑惑”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章第四自然段,解决“金吉娅到底把钱花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又从金吉娅的语言“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步步深入体会金吉娅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最后,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再一次体会金吉娅的高贵品质。
四、朗诵诗歌,升华感情
从平时的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什么,又得到过哪些人的帮助,感受到人间处处都有爱,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出来,这时,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朗诵爱的诗篇,使文章思想进一步升华。
五、指导书写,抓“双基”
在这一阶段,主要指导学生书写“裕”“卡”两字,提出注意点。
一堂课下来,觉得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比较自然,这是最大的进步,同时发现离心中自己设定的风格比较遥远,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慢慢摸索,慢慢积累。就这堂课而言,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过多地挖掘人文性,而有点忽视语文的工具性,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生字,词语的教学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在做作业时,看拼音词语错误率很高。
《给予树》教学反思15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在教学中重点理解“给予”,但要理解着一个词语,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课已结束,但留给自己思考的东西却很多,我是第一次上三年级的语文课,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在课后,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里的乐趣。今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给予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给予树的教学反思03-23
给予树教学反思01-07
《给予树》教学反思01-21
《给予树》语文教学反思02-07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5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1-20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1-21
《给予树》语文教学反思03-12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