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6、7》教学反思

《6、7》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9 12:21: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6、7》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6、7》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6、7》教学反思

《6、7》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议论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及“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边的人物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边的物体数量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问题“不知道两边一共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接着,教学减法计算。出示青蛙跳水图:在前面教学解决加法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初步理解了大括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大括号下面的数量及部分数位置的问号上。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大括号,说一说大括号表示什么,让学生明确大括号一样是表示两边物体的数量,大括号下面有数字,就是表示已经知道总的有多少个,再让学生观察分析画面中和上一题加法不同的地方,知道加法中原来两边都已经知道数量是多少,现在其中的一部分有问号,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物体不知道数量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明确已经知道总数及其中的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总数扣掉已经知道的那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计算。

  最后,在练习的时候,我出示企鹅图: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观察比较两幅画面,找到大括号和问号,想一想它们分别和哪一道题的形式一样,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在哪里,要问的问题又是什么,应该怎么样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格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7》教学反思2

  6和7的组成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6和7后进行的,本节课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的基础,在设计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通过复习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背一背5以内数的组成,说一说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通过复习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这样学习新知识会变得更容易,也更容易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给圆片涂色、同桌合作分学具等活动中去自主探索6和7的组成。在记6和7的组成时,我又让学生自由记、师生互记、同桌合作记,这些活动,表明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操作实践,根据低段学生直观——抽象的认知特点通过把学具分成两堆这一具体操作的活动来初步了解7的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6和7的组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3、练习形式多样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巩固反馈阶段我设计对口令、拍手、猜数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把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使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了新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地方:

  1、板书7的组成时写得太小,不够清楚。

  2、整节课提无效的问题比较多。

  3、强调数的组成不够到位。

《6、7》教学反思3

  满意之处:

  这节课的重点是能利用加减法关系计算十几减7、6,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例3前出示一副点子图,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为感受“想加算减法”的价值奠定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

  不足之处:

  1. 这节课的重点并非算法的多样性,但仍然通过视频播放了4种算法,没有对“想加算减法”进一步展开,交流计算方法。虽然有适时点播,但导致部分孩子难以分清重点。

  2. 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比较,由于很多孩子习惯用“破十法”来解决问题,这节虽有引导孩子对二者进行观察与比较,但是时间关系,没有连麦引导孩子说发现。

  3. 顾虑连麦有延时,孩子说不对,时间较短等,与孩子连麦次数较少,仅让家长将孩子的答案打到对话框里。

  4. 上午半个小时播放视频加适时点播,将练习题放到下午再巩固提高这一做法有待反思和改进。

  改进措施:

  1. 认真备课,对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2. 切记“贪多嚼不烂”,精讲精练。

  3.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与孩子连麦,特别是总结发现提升之类的问题,多让孩子说说想法,让孩子自己去明确体验。

  4. 开展组内教研,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方式。

《6、7》教学反思4

  根据《标准》的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做起。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如:“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在学习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而“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正确和迅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本课是学生对“凑十法”已有一定基础上来学习8加几,7加几及6加几。在设计本课时教学过程时,我是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8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7、6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7、6加几的计算方法——综合练习”的过程来设计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因为学生有了9加几的铺垫,学生在学习8加几时已经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掌握了“凑十法”的算理,明白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去凑十,这样在学习7、6加几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习,很好地进行了数学思想的启发,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计算的方法,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比较清楚明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6、7》教学反思5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和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设计了同桌讨论要提醒同学解答时注意什么和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适时拓展,树立创新意识。本节最后的练习,课件出示了三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两部分的位置(左边和右边)放置。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观察,写出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初步具有了创新意识。

  本节中的不足,是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有待精炼,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

《6、7》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记学生: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再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学生自由表述他们的想法,一方面使他们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明确体验到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6、7》教学反思7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法,对于加法的含义页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本课的开始,请同学有序的说一说6、7的分与合,帮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桥梁。

  随后与学生谈话,让学生想一想,得数是6和7的加法算式哪一个多呢?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是6、7的加法。

  操作小棒:让学生边摆小棒,边写加法算式,看看能够写出几个。再集体交流。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兴趣浓厚。

  教学例题。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请一位同学列式解答,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里的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用加法来进行计算。要求学生看着图,再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观察2道算式的异同点。学生还不能一下子表述出来,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够将所想表达清楚。

  教学试一试。教学本环节的时候,让学生看着情境图,先列出2道不同的算式,指上一道算式,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几,并提问:3+4=7表示什么意思?追问:那么4+3=?从一道算式的得数直接推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数。

  习题部分:想想做做第四题。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核对答案。再让学生观察这3组算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反思:利用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找一找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在寻找想想做做第四题的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很难表达到位,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后面做练习的时间有点紧张。

《6、7》教学反思8

  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的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我们在一节课内呈现的内容、形式、太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差。所以我设计了最基本的一些教学环节,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上我利用摆小棒,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喜欢的图形等方式,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结合实验课题的内容,我注意渗透了学生之间的评价意识,鼓励学生用“你真棒”“你的回答很好”等语言来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功能,使学生都爱上数学课,愿意探究数学知识。

《6、7》教学反思9

  这节课是在上完十几减9的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体会比较深刻。

  1、我先复习十几减9的算法、分组讨论算法、示范算法、总结

  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上这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选择算法,然后反馈交流,再来计算的。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多种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于是便出现了多种算法,虽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却也是学生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而且对学生来说,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当他们确信自己的做法没有问题时,则会去评价别人的方法,这实际上学生在优化算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几十名学生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哪怕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算法。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这种算法有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种算法。学生算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习惯等,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得到的结果,它植根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整个过程是学生创造的过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

《6、7》教学反思10

  在小学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例如,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有6和7,有的学生说电话号码,车牌号,广告牌,家里有6个人,这是会发现,学生举的例子比自己能想到的还多,说的还好。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6、7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么重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习。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数学学习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我安排了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摆圆片观察数的组成,闯关做练习等活动。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几个活动主要激发学生兴趣并渗透知识点。

《6、7》教学反思11

  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以闯关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一比,看谁最先闯关成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生心和斗志,使之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最后进行课外延伸,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课后感觉这样设计时间上有宽度,空间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全班参与了活动,使整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热闹的课堂上,会出现部分不分场合胡乱凑热闹起哄的学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却还是自顾自“热闹”的学生,这时如果不进行纪律的调控的话,那这部分学生就只是热闹的玩了一下,热闹了一下,并没有任何收获和进步。纪律的调控也要注意要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解决,用兴趣和奖励来引导,切忌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会使原有的平等的、愉快的课堂气氛遭到破坏。

《6、7》教学反思12

  对于“6、7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都已能口算,教材编者可能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在这一课时的编排中体现上述这些意图。整节课都是“看图写算式”而没有“算”的感觉。我想,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有关6、7的加减法的得数,但他们只是根据家长教的凭记忆或直觉,我觉得这样是不够的,我们的数学课上应引导学生从加、减法的意义出发,借助数的组成知识来解释,要使学生不仅知道得数更能说出算理,在此基础上再使学生理解“一图两式”渗透“一图四式”。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看图列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由易到难,逐渐深入

  为了让学生顺利的理解一图四式,我首先让学生做一图一式,课件出示了动画的小狗,学生很感兴趣,在1-5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复习了简单的看图列式,效果很好。随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一图两式,水到聚成,学生很好理解。最后出示了一图四式,我让学生自己先写2道加法算式,学生很容易就写完了,但是接下来写2道减法算式,有的学生就写成了用多的数减少的数,而不是用一共的.得数减,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有的学生仍然这样做,这种情况在以前也出现过,我知道学生的理解误区来了,虽然在之前的练习中有了充分的铺垫,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只好第二天再练习。

  二、继续铺垫,加深理解

  第二天数学课,我在黑板上画了和课本上一样的6朵花,让孩子练习,并且给孩子们强调,列减法算式是用一共的数减红花,就是绿花,减绿花就是红花,那些好出错孩子们才有了好转。

  总之,6、7的加减法学生理解很好,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以后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6、7》教学反思13

  上了《6和7的认识》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习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童话情境。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尺子、数金鱼图,还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抽象出数的点子图、小棒图。

  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的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我们在一节课内呈现的内容、形式、太多了,所以我设计了“七个小矮人”这一众所周知的童话形象引入本课,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6和7的认识》。

  二、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1、动脑的乐趣。

  在学生已经摆出6个圆片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摆出7个圆片。让学生们猜一猜,摆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样摆的。通过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与7的联系。

  2、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课中我设计了“听口令做动作”这一游戏使学生明确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在基数序数意义的区别这一环节。虽然我让学生以活动形式,渗透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但二者的区别学生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学,如果让学生对“前6名同学蹲下,第6名学生举手”进行反复强调就可以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的明确二者的区别。

《6、7》教学反思14

  6、7的认识这节课学习内容较多,通过观察情境图,实际物体,熟练数出6、7两个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数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难点是掌握7以内数的顺序,掌握6、7的组成。

  对于实物的数一数,说一说,计数器,刻度尺上的数字感受以及6、7的读写,学生学习的很快,对于5、6、7的比较大小,在原来5以内的比较大小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困难,进行的很顺利。通过“鱼缸”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7和第7的不同,对数的顺序有更深的理解。结合问题,一共有7缸鱼,和第七缸有几条鱼,来体会序数和总数的不同。

  本节课的第二部分的学习,6、7的组成通过实物的'摆一摆,分一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6可以分成5和1,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完成剩下四组,对于7的组成,通过把7分成6和1,让学生发现7分成1和6,以此规律来完成后四组的探索。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学生对于6、7的组成,还不太熟练,课后仍需要加强练习,加深印象。

  本节课学习内容较多,学生对于6、7的书写和组成,数序的感受,都不是很熟练,需要再进行练习。

《6、7》教学反思15

  《6,7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熟练的数出6,7两数,会读这两个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并会用这两个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我在教学“6、7的认识”时,创设了很多情境,引导同学们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起6、7的数概念。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首先,我创设学习情境:用提问的方法出示五只小松树图让学生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数字宝宝1—5,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接下来,让学生在情景图中找找我们学习的数字,培养学习一一对应数数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6和7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拿出6、7根小棒,在课桌上任意摆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跟同桌一起摆出了各种漂亮的图案。这项活动不仅让学生从图抽象到了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 在区分基数和序数时,通过鱼缸图学习基数和序数,然后让学生根据像老师一样提问加深巩固基数和序数知识。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区分了几和第几的意义,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同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通过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思考,其实在这个环节,我可以利用课堂上现有资源,即限定在某一排的同学中,(其他同学观察)从左数第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第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从左数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把这个重点突破。达到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的目的。

  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改进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但是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有部分愿意说的学生说不完,而没学会的学生不张嘴的两级分化现象。在后边的教学中对这些“后进生”多鼓励、关注他们的需要,提起他们学生数学的兴趣,以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7》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6和7教学反思01-10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02-20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01-03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02-05

《8、7、6加几》教学反思01-17

8、7、6加几教学反思04-03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01-07

6和7教学反思15篇01-15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6篇03-01